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散文诗(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ccc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月光曲散文诗
1、
瀑布一样的月光,醉卧在大地宁静的胸膛,是那样的祥和。
月光在天空发出玫瑰一样的邀请,比孤独更寂寞。
明亮的双眸,在月光中悄然瓦解。
那些隐匿在月光背后的暴风骤雨,抹去了多少未知的梦想。
那是人类的秘密,如一面湖水打制的镜子,无法用石子砸破;
牵着细浪,在无声无息地滑行。
2、
想偷得一缕月光,束成一束洁白的花,用乡音为邮票,寄给你。
你还记得儿时哼唱的歌儿吗?那童稚的声音,是多么得纯真淡雅。
我依稀看到了遥远的故乡,在月光下渐露情结,丝丝相牵。
在月光里,一个叩问青天,落魄的诗人,与月光为伴。
在月光的那一头,我无意地遇到了另外一个人;
一个富得流油的商人,与权贵为伴。
在月光下,一样的人生,却有不一样的'生活。
3、
思念的飞鸟,衔着月亮的清辉,意外收复了荒芜的故园。
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梦里的丁香,在月光下独自绽放。
高处的月光,照着低处的花朵。
花朵,在贪婪者的眼中,变成了烈焰,把自己焚烧。
花朵,在正义者的骨子里,是照亮人民的火炬。
怎样的心境,将是怎样的结局。只有,
瀑布一样的月光,醉卧在大地宁静的胸膛,是那样的祥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着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着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晚上,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进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谈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六年级:一只孤独的鸟
语 文 第 十 二册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篇6: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浙江绍兴公开课 执教-支玉恒
简评:
《月光曲》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但并不太好讲。新六年制课本把它改编入十二册是有道理的。这里列举的教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讲法。
一、 这个教例把语文学习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教例中的三个主干问题(①《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样的?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从哪里来?③《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抒发了音乐家什么样的感受?)都与音乐有扯不开的关系。因此笔者在一个“音乐特长班”讲授本课时,显得比一般班级顺利,深刻得多。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与其他学科关联密切的课文,都离不开所涉及学科的一些知识,并借助这些知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益的。《月光曲》的讲授联系一些音乐知识,对理解贝多芬的创作过程的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月光曲》毕竟是语文阅读课,借用一些音乐知识,也无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本教例的三个主干问题就是借助音乐创作的基本知识,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借探讨“旋律”、“灵感”、“乐曲内容”等,深入地理解兄妹俩对月光大海联想的由来及其内容、层次和所含蓄着的意境,理解了贝多芬情感发展的过程,理解前后两部分课文的内在联系以及整个课文的中心和结构。这样的理解,既含语文之理,也含着音乐艺术之理;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 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动机归因于巧遇知音的激情,较之归因于对穷人的同情,更符合贝多芬的情感发展。如果按“同情穷人”来理解,课文前半部分也显得有点赘笔之嫌,且与后文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个教例,讲贝多芬是为知音而创作,一下子落实了前半部分课文和后半部分课文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三、 这个教例所用教法的缺欠,是如果遇到毫无音乐修养的班级和学生,将很难进行。但笔者设想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
《月光曲》是一首美妙的钢琴曲,而谱写《月光曲》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大师,他从不巴结贵族,歧视穷人,表现出了一种非常令人敬佩的精神。对于穷苦的兄妹俩,他用自己熟悉的钢琴,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他们,也把美丽的春天留给了他们……
那个盲姑娘,身残志坚,为了自己憧憬的明天、追寻的生活,她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收获的一定是成功,就像张海迪大姐姐一样。
而盲姑娘的哥哥,一个皮鞋匠,从不因为妹妹是盲人而嘲笑她、抛弃她。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妹妹,尽可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还乐于助人,所以他对贝多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您找谁?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吗?”他表现出了一颗博大的爱心。
一个人,不能少的,就是善良和对美好生活不懈地追寻!
《月光曲》是一首美妙的钢琴曲,而谱写《月光曲》也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大师,他从不巴结贵族,歧视穷人,表现出了一种非常令人敬佩的精神。对于穷苦的兄妹俩,他用自己熟悉的钢琴,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他们,也把美丽的春天留给了他们……
那个盲姑娘,身残志坚,为了自己憧憬的明天、追寻的生活,她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收获的一定是成功,就像张海迪大姐姐一样。
而盲姑娘的哥哥,一个皮鞋匠,从不因为妹妹是盲人而嘲笑她、抛弃她。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妹妹,尽可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还乐于助人,所以他对贝多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您找谁?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吗?”他表现出了一颗博大的爱心。
一个人,不能少的,就是善良和对美好生活不懈地追寻!
月光如水倾洒而下,为大地镀上一层柔美,像是绝美仙子的白纱,有种缥渺的美在氤氲。你搅散一池星光,成为我的月亮……
黑白琴键,谱写成诗,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动人的音乐留在观众的脑海里,美好的感情融入了我的心里。
“《月光曲》是贝多芬的名曲,需要弹出月亮的纯洁……”
“报告,我迟到了。”门外站着一个女孩,一袭长裙,柔软的长发披在肩上,茶色的眼眸蕴了一汪湖水,楚楚动人。让人遗憾的是右脸下方有一条细长的疤,带着血丝,爬行在她那精致的脸上尤为扎眼。
“请进,”被打断后的梁老师没有丝毫恼怒,语气还温柔得跟掐得出水似的。梁老师微侧头,用她修长的手指了指我旁边的位置,“你坐那里吧,第一排。”
台下的我们炸了锅,议论纷纷,“我的天,梁老师今天吃错药了?平常凶成什么样!”
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老师口中的“音乐天才”。
又是一年一度的“钢琴汇报表演”。这次是合作演奏,她和我一组。
这次,她穿了珠光紫百褶裙,带卷儿的头发用镶嵌着珍珠的丝带束了起来,美得不可思议。可惜的还是那道疤,在我飞快地掠过时,仍被刺眼。
我们弹的曲目是《月光曲》。这首乐曲,在快速的旋律下伴随着高难的技艺。当这首乐曲弹奏流利后,我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情感不投入。在演奏时,由于我将所有注意力放在谱子上,所以在旁人看来,我更像是一台手脚娴熟,但缺乏情感的僵硬的机器。不断的训练,状态却越来越差,眼看着表演的时间近在咫尺,我也只能干着急。
当初为什么自讨苦吃呢,挑战这首曲子,尽给自己找麻烦……我陷入了无限的懊悔。她说:“我来给你跳段舞,或许你能找到感觉。”她柔美的四肢随着音乐舒缓舞动;她的裙摆随着她旋转而旋转,好似一朵绽放的花,是那样的惊艳但又温柔似水,需要捧在手心小心翼翼地去保护;流光飞舞,整个人犹如隔雾之花,朦朦胧胧,闪动着美丽的色彩,星光熠熠,仿佛月光如水。顿时,我领悟了。看着少女泛红的脸颊,我的心颤了颤,回想起我们一同训练时的点滴快乐,恍惚间,眼前的带着疤的她更加真实,美丽,化身为月光仙子。
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打下,我与她演奏着“月光”诉说着属于我们的时光。钢琴的音色是单纯而丰富的,犹如冬日阳光,盈盈亮亮,温暖平静,清冷如钢珠洒向冰面,粒粒分明,颗颗透骨,黑白琴键,绯色迷梦,于旋律的起止间旖旎飞舞……
过后,我才了解到,她曾经狂热地爱着跳舞,她是众星捧月的领舞。她脸上的疤是因为一次跳舞排练时不慎摔倒留下的`,流了很多的血,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从此,她再也没有穿过舞蹈鞋。那一刻,她为了我不惜撕开那道口子,袒露内心的伤疤,翩跹起舞,如梦如幻,把我引入空灵而美妙的月光世界。
月色温柔,人间浪漫,请让我为你再弹一曲《月光曲》吧!
音乐可以让人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甚至陶醉其中。生气的时候听,可以让你怒气顿消,心情立即愉快起来;悠闲时听,可以让你心旷神怡,自得其乐;静下心来细听,更可以让你感受到乐曲中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关于人生的悲欢离合。
今天,我们在曾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欣赏了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我第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原来乐曲中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情感!
老师开始播放乐曲了,我们个个屏息静气,凝神细听:只觉得,琴声一开始清脆流畅,舒缓柔和、恬美而悠扬,如同在一个幽静的晚上,我们来到了大海边,一轮晧月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地升上天空,将银色的月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会儿琴声变得低回婉转,又有些跌宕起伏,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仿佛月亮越升越高,时而躲进云层,时而高悬天空,就像是在跟闪烁的星星捉迷藏似的;一会儿琴声又变得雄浑激昂,宛如月光下的海滩掀起了巨浪,雪白的浪花一浪高过一浪,前仆后继地涌向岸滩;最后琴声又变得如泣如诉、幽怨绵长、余音袅袅,仿佛月光下的海面又风平浪静了,一切都是那么幽静、美好……
曾老师告诉我们,关于《月光曲》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各地去旅行演出。一天晚上,月光如水,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散步。路过一座茅屋,突然听见屋里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钢琴曲,弹得正好是他创作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倾听,突然那声音又停了。茅屋里传来一阵兄妹的谈话声,妹妹说:“这首曲子太难弹了,我只听过几次,怎么也记不住。要是能听听好贝多芬本人弹弹,该多好啊!”哥哥叹了口气说:“唉,可是我们家太穷了,买不起贝多芬演唱会的门票啊!……”听到这里,贝多芬就推开门走了进去,只见哥哥是位鞋匠,正在修鞋;妹妹是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正坐在一架破旧的钢琴前。贝多芬笔直地走到钢琴前,弹起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姑娘激动地说:“多么美妙的琴声呀!弹得多纯熟!您_您_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说:“好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这时,一阵风吹来,将蜡烛吹灭了,洁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一切都是那么宁静,那么皎洁,那么美好。贝多芬望着兄妹俩,心潮澎湃,弹起了《月光曲》。弹完之后,兄妹俩都还陶醉于音乐中,贝多芬赶紧离开了,回到酒店记下了《月光曲》。这便是《月光曲》的来历。直到现在,都还享誉世界。
不知不觉乐曲听完了,我仿佛依然置身于清幽的月光下,痴痴地沉醉于贝多芬优美的旋律中……
啊,音乐是如此的美好!我爱音乐!
妈妈点评:文字描写有点优美,如亲耳聆听。结尾虽嘎然而止,却留下淡淡清雅的感觉。恰似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音乐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孩子笔下的音乐是如此美妙,一键一谱都令人神往,锻造了一种雅致的情趣,这便是琴声的魅力。
【月光曲作文2篇】
★ 月光曲作文
★ 《月光曲》读后感
★ 月光曲课件
★ 月光曲说课稿
★ 月光曲读书笔记
★ 月光曲教案
★ 散文诗
★ 月光曲第二课教案
★ 月光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