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童年的八个不幸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来hiahiahia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康熙皇帝童年的八个不幸故事(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来hiahiahi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康熙皇帝童年的八个不幸故事

篇1:康熙皇帝童年的八个不幸故事

康熙帝曾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又说:“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这样看来,他不但出身帝王之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优越,而且自幼身体强健,跟普通百姓相比,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大帝的童年生活,竟遭遇了诸多的不幸。

康熙帝生来就贵为皇子,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说是锦衣玉食,跟普通百姓相比实在是大幸、大大幸、大大大幸。但是康熙帝8年的皇子生活,竟然也遭受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8个不幸。

第一个不幸:幼离母亲怀抱。清朝制度,皇子、皇女出生之后,与生身额娘(母亲)分居,由乳母、保姆养育。就是说玄烨出生之后,不仅没有一个同父母居住在一室的家,而且没有和母亲同住在一起。玄烨是独居一处,由乳母、保姆等哺育、照顾,由宫女、太监等服侍、陪伴。他不仅少了父母的抚爱,甚至难得见到母亲和父亲,倒不如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与父母一堂,享受家庭欢乐。

第二个不幸:宫外孤独避痘。玄烨在两三岁时,出宫避痘(天花)。他为什么要到宫外避痘呢?原来世居山林和草原的满洲人、蒙古人来到中原后,容易感染痘症(天花),而当时对这种病没有特效药,传染厉害,死亡率高。所以宫廷里也是谈“痘”色变。为了避痘,玄烨从皇宫里搬出,住到皇宫西墙外的一座宅院里。这座宅院就在今北长街北口路东,隔筒子河与皇宫相望。人们从西华门出来往北或从神武门出来往西,很快就可以到达那里。这段时间,玄烨小小年纪,身边只有乳母、保姆、宫女、太监照料,长期不能同父母相见。直到四五岁出痘以后,才搬回皇宫。玄烨童年避痘的宅院,雍正元年(1723年)加以改建,赐名福佑宫,后为宝亲王(弘历)府邸,但未迁入(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弘历即位后,改名福佑寺,为喇嘛庙。现今保存完好。

正殿恭奉清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东案陈设御制文集,西设宝座。殿额曰“慈容俨在”。大门外有东、西二坊,东曰“佛光普照”,曰“圣德永垂”;西曰“泽流九有”(从街上可以看到),曰“慈育群生”,都是雍正帝御书(《日下旧闻考》卷四一)。

第三个不幸:家庭关系复杂。玄烨的皇父顺治帝先后娶了19位后妃,其中有满洲人、蒙古人、汉人,家庭关系十分复杂。而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为皇父先后选了5位姓博尔济吉特氏的蒙古后妃。皇父并不喜欢她们,先废掉第一位皇后(孝庄亲侄女),又疏远第二位皇后即孝惠章皇后(孝庄亲侄孙女),并冷落了另3位蒙古妃子。因此,祖母和父亲关系不洽,磕磕碰碰,一时失和。这些都是玄烨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

第四个不幸:受到皇父忽视。玄烨从2岁到7岁的6年间,他的皇父顺治帝上演了与董鄂氏的`爱情悲喜剧:玄烨2岁时,皇父热恋董鄂氏;3岁时,董鄂氏入宫,不久为皇贵妃;4岁时,董鄂妃生下一个儿子,就是皇四弟,被皇父视为“朕第一子”,预示这位小皇子将来是皇位继承人;5岁时,皇四弟夭折,追封为荣亲王,皇父与庶母董鄂妃悲痛欲绝,神魂颠倒;7岁时,董鄂妃病逝,皇父过度悲伤,寻死觅活,先要自杀,被祖母派人昼夜看着,后要剃发出家,不久又罹患重病。在玄烨成长的6年里,皇父根本无心、也无暇顾及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教育。

第五个不幸:出痘九死一生。玄烨两三岁时就到宫外避痘,四五岁时出天花,没有特效药,发烧,疼痛,烦躁,恐惧,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监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过一劫。幼小的年纪,面临过生死的磨难。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童年!

第六个不幸:脸上留下麻子。玄烨两三岁时出宫避痘,虽名曰“避痘”,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科学的预防措施,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果一旦得了天花,半靠自身抵抗力,半靠命运的安排。大约四五岁时,玄烨果然出了天花。这场病灾,使玄烨“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痘痕”,就是脸上留下麻子。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脸上长麻子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痛苦;对于康熙帝来说,更是一种终身的生理遗憾,也是一种终身的心灵痛苦。

第七个不幸:八岁痛失皇父。玄烨虽然被皇父冷落,但毕竟是有皇父的庇护。但他8岁(7周岁)的时候,刚够现今小学二年级的年龄,年仅24岁的皇父竟然与世长辞。父亲死了,天塌了,祖母和生母痛苦不堪,整个皇宫都笼罩在悲哀的气氛中。玄烨在乾清宫给皇父守灵、默哀、祭拜、哭号。这给幼小的玄烨,造成巨大的心灵打击和精神创伤。

第八个不幸:十岁痛丧母亲。玄烨继位的第二年,生母佟氏就病死了,这时康熙帝才10岁(9周岁),相当于现在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佟氏去世后,玄烨昼夜守灵,“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清圣祖实录》卷八),宫廷近侍,皇室近亲,耳闻目睹,无不感动。一个年龄才9周岁的孩子,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实在可怜,应当说是人生幼年之最大不幸。这对玄烨来说,是一场天崩的灾难与地解的打击。

总之,玄烨是在充满宫廷悲剧的忧患中度过童年的,他的童年很少享受到家庭亲情和温暖,成为他终生的遗憾。他为自己没有来得及在父母膝下尽孝,没有能够给父母带来更多欢乐而遗憾终生。直到晚年时他还对此耿耿于怀。他说:“世祖章皇帝(顺治帝福临)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抱歉之处。”

篇2:八个故事,八种智慧

【1、水低成河】

骆驼辛苦穿过了沙漠。趴在它背上的苍蝇讥笑说:'傻骆驼,谢谢你辛苦把我驼过来。'

骆驼看了一眼苍蝇说:'你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也没必要跟我打招呼,别把自己看太重。'

水低成河,人低成王。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实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是心态上的一种成熟,是心智上的一种淡泊。

【2、轻松上阵】

有一只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的走着。

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

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行了。人生在世,很多时候都是拥有的越多,就越患得患失。与其负重而行,不如双手持花,笑看风月。

【3、告别寂寞】

一个寂寞的人看到一则广告:有了电话,朋友就来!

于是他装了一部电话,希望朋友跟着来。白天他卖力工作,回家后就整晚歇斯底里地盯着电话。他仍然寂寞,开始为可能漏接的电话而抓狂。

一天他又看到一则广告:有了录音机,朋友不漏接!

于是他又装了录音机。但一个星期以后,他就把它退了,因为空空的录音机,使房间更加寂寞。

不是有了电话就有朋友,就能告别寂寞。同样的不是有了金钱就有朋友。存着一颗真诚和主动热忱的心,才更重要。

【4、摆脱束缚】

一个老太太用尽心思,想把一件厨房用品拼凑起来,她翻阅着说明书,弄了半天,徒劳无功。过了段时间,她意外发现家里的女佣,竟然将那件复杂的东西拼装完成,惊讶之余,她问道:“你是如何做到的?”

女佣回答:“我不识字,只好尽量用脑筋了。”

我们太习惯在传统或知识中打转,反而失去了单纯的想法或意念,凡事都太有章法,却无法灵活变通。不要被外在规范束缚,乃是内心最直接的体现。

【5、重点在哪】

一个人开车到加油站,停在全套服务区,三个工人快速迎接他。第一位为他洗窗,第二位为他检查机油,第三位帮他量轮胎气压。他们很快完成这些工作,收了十加仑油钱后,这个人就把车开走了。

三分钟后,他又开回来,三个工人又冲出来迎接他,这个人说:“很不好意思,我想知道有没有人为我的车加油了呢?”

三人面面相觑,原来匆忙间,大家都忘了帮他加油。

在忙乱的生活中,你是否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呢?在安静中思考一下,什么是眼前更重要的事情?是不是遗忘了热情?是不是忽略了心灵的滋润?

【6、换位思考】

甲、乙两个妇人在聊天。

甲妇人问道:“你儿子还好吧?”

乙妇人叹息回答:“别提了,真是不幸喔!他实在够可怜,娶个媳妇懒得要命,不烧饭、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是睡觉,我儿子还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

甲妇人又问道:“那你女儿呢?”

乙妇人高兴回答:“她可就好命了,她嫁了一个体贴的丈夫,不做家事,全都由先生一手包办,煮饭、洗衣、扫地、带孩子,而且每天早上还端早点到床上给她吃呢!”

同样的状况,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可以有更多的爱心。

【7、学会反省】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突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8、另辟捷径】

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无颜面对师傅。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篇3:八个经典哲理小故事

八个经典哲理小故事

故事一、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心灵感悟——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故事二、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心灵感悟——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故事三、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心灵感悟——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故事四、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心灵感悟——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故事五、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心灵感悟——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

故事六、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心灵感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故事七、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心灵感悟——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故事八、鱼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心灵感悟——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篇4: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 还整天考, 不是你考, 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部分。

, 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 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 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 今天不是圣人, 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

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老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

篇5: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读、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 热心的厨师们就和这个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成了好朋友。 这时,大家才知道季羡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避开用餐的高峰,选择在没人的时候用最便宜的饭菜充饥。说这些话的时候,季羡林的脸上始终带着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厨师们听完之后,鼻子有些发酸,大家都被这个年轻人的坚韧打动了,纷纷出谋划策,让他在大学外找一些兼职来做,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缓解他的经济压力了。

没想到季羡林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我兼职打工,的确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国现在贫弱异常,她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生活拮据,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尽早回国尽力。”

听了季羡林的话,大家都沉默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堂的厨师们总是尽量多地给这个坚强的中国男孩留一些热菜,然后看着他一边吃饭一边埋头苦读。

点评:

在德国留学的岁月里,季羡林几乎把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钻研学问上,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季羡林付出的多,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多。这些良好的知识储备为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6: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1935年,季羡林来到德国格廷根大学留学,房东女儿名叫伊姆加,时年二十三岁。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几天后,伊姆加德首次造访季羡林:“我父亲的工厂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季羡林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窘迫地问:“你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伊姆加德笑了:“我要的报酬,是让你陪我走遍格廷根。”接下来的四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集。一天,两人相约去森林咖啡屋,伊姆加德突然问季羡林:“当我们七十岁时,你还会带我来喝咖啡吗?”季羡林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爱意,低头不语。

经过无数次痛苦的思量后,季羡林作出了选择——回到中国去。那天凌晨三点,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对伊姆加德说:“累了吧,让我帮你揉揉肩。”他按在她双肩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伊姆加德哭着央求:“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季羡林仰起脸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痛苦地摇了摇头:“我要回到祖国去。将来,一定会有一个比我更好的呵护你一生的男子出现的。”伊姆加德没有再说什么,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请不要忘记。”

,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传记片时,专程前往格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依然是那个地址,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妇人。她笑盈盈地向来客问好。女导演激动地问:“还记得六十多年前那个中国留学生吗?”她迟疑片刻,潸然落泪:“是季羡林吧,我一直在等他。他还好吗?”得知季羡林尚在人问,而且是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时,伊姆加德欣慰地笑了:“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还能打字!”

点评: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当年,羡林的心里充满矛盾,如果他留在格廷根,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亲人,而他留学的初衷是想等学有所成之后报效国家。在“我的祖国需要我”的爱国情操感召下,他最终选择了回国。

女友伊姆加德从内心挚爱季羡林,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十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令世人感动和赞叹。

篇7: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有一次,还在上大学的李里前去拜访季羡林,请求解答学问上的问题。上了楼,敲门,正是季羡林开的门。季羡林热情地说:“快进屋里坐。“季羡林的房子里到处都是书,满满当当。季羡林挪开书,才腾出一个位置,叫李里坐下。

来见季羡林之前,李里拜访了老作家孙犁,孙犁在李里事先准备好的条幅上题了字。谈话临近束,他也请求季羡林题字,给自己留个纪念。季羡林爽快地答应了。

正在这时,有人来敲门,说:“下午开会!”这时,电话铃也响了,忙中出错,季羡林竟然将题字写在了孙犁题字的背面。季羡林发现后,十分自责:“这样吧,我随后用毛笔写个条幅寄给你,怎么样?”李里连连点头离开。

后来,李里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季羡林很忙,说不定时间一长就忘了。可是,他回重庆后,就收到了季羡林从千里之外寄来的条幅,上面写着:“做好学问大有可为!”李里感动万分。

点评:

季羡林工作虽然异常繁忙,但是,他答应了李里同学“用毛笔写个条幅寄给你”,后来说到做到,完全兑现。这充分显示了季羡林做人讲究诚信的高贵品质,令人信服和崇敬。值得我们学习!

篇8: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季羡林《我的治学之道》演讲:1936年,我师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第四个学期念完,我开始慢慢写论文。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一篇,相当长,费了一番心血,自我感觉良好。

可当教授在研究所内把文章退还给我时,里面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划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意思是说全不要了。这真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了。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

这时候教授才慢慢地开了口:“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这是我—生第一次受到剧烈的打击。然而,它使我终生头脑能够比较清醒。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

点评:

季羡林坦言自己最初不会写论文,对自己的“笨拙”进行了真实、细致的“解剖”,表现了一位学者磊落的情怀和严谨的态度。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在缺点面前,不绕道而过,不蜻蜒点水,不强词狡辩,大胆地“曝光”,更显示演讲者的诚实、坦荡,从而使演讲的内容更有可信度,更有参考价值。

篇9: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有一次,国学大师季羡林受当地文联邀请,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临走前,他突然想起还没有给自己的君子兰浇水,于是便匆忙交代给了阿姨。可是,当他外出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君子兰已经枯萎死了。原来,阿姨浇完水后,看着天气晴好,便把君子兰搬到了太阳下。可她不知道,君子兰最怕高温。

看着季老难过的样子,阿姨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满脸羞愧和尴尬。恰好季老的儿子季承前来探望,见此便准备开口说阿姨几句。没想到季老摆摆手,笑着说:“没事,没事,不怪阿姨的。”说完还好生安慰了阿姨一番,直到她放下芥蒂才放心地跟儿子进了屋。

进屋后,季老跟儿子说:“我说这件事,其实确实不怪她,责任在我。”看着儿子疑惑的表情,季老接着说,“我明明知道阿姨不懂得怎样照顾君子兰,可还是把这件事交给了她,你说这是不是我的错?”季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季老又说:“孩子,你要记住,他人犯错,常有己过啊!”

点评:

“他人犯错,常有己过”,不仅反映出了一个人的自知和内省,更彰显出了其宽广的胸怀和风度。

正是一向秉承“他人犯错,常有己过”这一做人处事的理念,使得季羡林成为深受国人敬重,被誉为我国“国宝”级的文学泰斗。

搞笑还是不幸谜语

不幸的骡子寓言故事

不幸的家燕作文

不幸的周末作文

不幸的家庭作文

幸福与不幸议论文

五年级童年故事作文

语文童年小故事

郑成功的童年故事

爱迪生童年故事100字

康熙皇帝童年的八个不幸故事(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康熙皇帝童年的八个不幸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