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还原莫言讲-八个泥瓦匠的真实故事(共含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唐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还原莫言讲-八个泥瓦匠的真实故事
其实,我就是莫言在瑞典文学院讲的三个故事中“最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那个唯一幸存下来的第八个泥水匠。
如果莫言不是向全世界讲了这个封存了七十年的往事,我是绝然不会讲出事件的真相来的。我苟延残喘的活了七十年,无论是新婚之夜,还是看着我的儿孙后代幸福的生活,我的心灵深处都没有片刻的.欢愉。相反,我的灵魂总是得不到须臾宁静。
本来,我想把七十年前发生在那个破庙的真事,带着我的无限愧疚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忏悔。但为了死者的清白,我还是鼓起勇气还原事件的真相。
那一年,我才十六岁。我和我的师父、师兄八人给刘氏宗族修一座庙宇。刘氏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族,当地的军政长官都是刘姓,可以说显赫一时。修宗亲庙室是件大事,当时除了择地、动工都有严格的程序外,完工也必须按时。当然,更不得在修建中发生垮塌和伤人事件,那是犯大忌的事,何况是刘氏那样的望族。按照当时的约定,如果不能按时完工,耽误了刘氏吉日,我们不但得不了一分工钱,反而要赔偿一百个袁大头;如果发生了大的垮塌事故,影响了刘氏宗族的兴旺,将有七人偿命。自今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约定!
当然,那时候我刚进师门不久,还不知道修宗庙有这么可怕的约定。我的师父不怕这些约定,他是百里挑一的泥水匠高手,修宗庙也是行家里手,连修建平常的房屋也从来没有误工,更别说修宗庙垮塌了。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手到擒来的事却发生了意外。在修建初时我们几个师兄弟轮流生病,工程一拖再拖,后来看看时间紧迫,只得加班加点工作。按照师父的经验,本来赶紧一点还是会提前完工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完工那天,突然天空大雨倾盆,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
大雨连续下了一个多时辰,我们师徒八人都在正殿避雨,就听外面断续几声巨响,两间偏殿瞬间垮塌,正殿也在暴雨中摇摇欲坠,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师父被惊呆了,脸色很怕人。师兄弟都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不敢做声。足足过了一个时辰,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我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我出去受罚,我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我抬起来扔出了庙门。
其实,出了庙们,我又偷偷地爬了回来,我怕师父他们看见,就紧贴在门外。这时听见师父大声说道:按照约定,我们中有七人要偿命。如果叫你们逃跑,是逃不出刘氏的手掌的,还要连累家人;我真不知道留下哪一个。现在好,你们默默地想了这样一个办法。你们的小师弟是个孤儿,也算给他们姓留下一个后,更何况他还小,他不知道这事的缘由,他就会安心的活下去。
说到这,就听师父大喊一声:徒弟们,一起上路,一路好走!
说完,七个人手拉手向摇摇欲坠的正殿冲去。
我下意识的吓得向外逃跑。
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莫言讲《红树林》的故事
新春伊始,莫言的名字在沉默了几年后,又重新出现,先是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接着是长篇《红树林》(深圳海天出版社)。另据莫言透露,还有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美人》即将出版。目前,他正在写另一部长篇小说,已经写了十几万字。
在莫言的作品里,红色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从《红蝗》到《红树林》。这一回,莫言能否再次带来惊喜呢?莫言道:《红树林》和那些没有关系,这个小说原来叫《珍珠奇谈》。多年前我就想写一部关于现代生活的真挚感情的小说。
“3月,我开始写这部小说,写了六万字左右,我的工作和生活突然发生变化,从部队到了《检察日报》影视部,接手写一部检察题材的电视剧。大概是写到20集,我感觉不满意,决心推倒重写。后来我就想到了没有完成的《珍珠奇谈》,如果把电视剧剧情放到独特的珍珠养殖环境里,会为电视剧增色不少。我们到广西北海珍珠养殖基地选择外景,有人告诉我们说,海南岛海山口有一片非常独特的红树林,它生长在潮汐带,在涨潮时,红树林被淹没,但水很清,能看见。潮落时红树林便出现了。我们到了那里一看,感觉美不胜收。红树林实际上是海里的苔生植物,真实的颜色还是绿色的,在阳光下看起来近似红色。红树林不止一种树,大概十八种吧。红树林地区也养珍珠,这样红树林又与珍珠联系起来了。于是电视剧和我的小说都改为这个名字。
“出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红树林》从电视剧到小说实际上是我重栽了一棵树。不过由于《红树林》比较特殊的创造经历,小说中融入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一种是简明的视觉画面叙述;一种是汪洋恣肆的文字叙述。电视剧的剧情我大概只用了1/10,大量的细节被舍弃了,在创造过程中,最痛苦的是电视剧里的剧情老来纠缠我,我得不时提醒自己把电视剧彻底抛到一边。”
也许这部新作对莫言有着特殊意义,第一次写城市。在《红树林》之前,他洋洋几百万的'文学王国大多是高密县农村生活题材,像福克纳一样企图建立一个想象的王国。这一次故意改变风格,写一个繁华布满欲望的城市。走进城市,对乡下长大的莫言来说是第一次,即使他已经在城市里生活近30年了。从艺术风格上来讲,由从前的繁杂、混沌、绚烂到现在的单纯、简洁、朴素,莫言的小说渐渐从传说、神话、虚幻中走出,将眼光投向身边喧闹真切的现实生活。莫言的小说开始用上减法了,这是一种成熟,也是一个新的开端。从《三十年前的长跑》、《挂在树上的狼》、《牛》等近期发表的几个中篇来看,莫言稳重、理智了许多,少了一点激情、狂乱,多了一些从容不迫的平静。
《红树林》的故事主要是围绕发生在沿海开放城市两个干部子女在几十年的磨练奋斗和恩怨情仇的碰撞与纠葛中展开的,一个美丽淳朴的渔家姑娘,从红树林闯入现代都市,经历了迷茫、凄凉的人生,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她勇敢地迎接挑战。莫言在这部新作中创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展示了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揭示了当代复杂多变的人性。从虚构中诞生真实,使小说写得更精更温和,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接受。
四十四岁的莫言,能否再次给我们一个意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莫言获诺贝尔奖后讲的故事「名人故事」
莫言,你的心是怎么长的?
①
莫言获诺奖后,所到之处讲了一连串的故事。对许多人说来,故事只是故事,哈哈一笑,就算完事了。
但莫言,似乎是想用这些故事,说出他想说、却不能说的什么来。
他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②
莫言的第一个故事,是他在获诺奖时的长篇感言。他说: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他的叙述,是很让人吃惊的。要知道,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人长得漂亮,多少就会沾点印象分,长得普通,被人忽视,存在感就极差。但就因为长得丑就要挨打……这种事,我这辈子是没听说的。
他这个故事,到底是要说明什么呢?
③
莫言的第二个故事,还是他在获诺奖时讲的。故事说,他小时候家穷,穷得没饭吃,过中秋时家里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个人只分到一碗,正要吃,来了个要饭的老人……
莫言说,他当时端出半碗红薯干,给乞讨老人。不料想,老乞丐顿时发飙了,骂道: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好端端在家吃顿饺子,就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可这老乞丐的话,却是义正辞言,掷地有声,但听起来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但老乞丐最终赢得了道义的胜利,吃掉了莫言家的半碗饺子。
莫言跑到国外说这事,他是什么意思?
④
第三个故事,是莫言拿到奖金回国之后,到处被请去演讲,讲来讲去,突然想起一桩旧事来……
他在老家写作时,有次出门去买桃吃,一个卖桃的认出了他,就打招呼说:你怎么也出来买桃呀,你不是认识市委书记吗,让他送你一车不就行了吗?
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干吗送我桃子?
卖桃人:对了,你是当兵的`。
莫言:我不是当兵的……
卖桃人: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你了,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连个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去了!
莫言:我一个写字的,还要替你去看岛……算了,给我秤五斤桃子。你这桃甜不甜?
卖桃人说:甜!特别的甜!我这都是新品种。
莫言:你别偷斤短两,给够秤!
卖桃人:看你说的,乡里乡亲的,怎么会缺斤短两?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觉这五斤桃好轻。回去后拿秤一秤,嘿,才三斤而已,卖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
然后莫言拿起桃子来咬一口,又酸又涩,根本不甜。
讲完这个故事,莫言已经把他要说的,差不多全说了出来。然后(其实是之前)他又讲了个故事,收关总结。
⑤
最后这个故事,也是莫言在获得诺奖时,所讲的故事:
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
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了。
听了这个故事,再笨的人也知道,莫言是在暗示,他就是被扔出庙门之外的,第八个人。
那又是谁把他扔出去的?
⑥
莫言的故事,告诉我们,他生长的这个社会环境,是有毛病的,负能量有点超标。这个社会,是个相互污辱、相互伤害的社会。
莫言只因为长得丑,就遭到同学的嘲弄与殴打,而在这个过程中,全然看不到教育的影响,没人告诉那些打他的孩子们,取笑别人的相貌,是没教养的表现。而以别人长得丑为由打人,更是不可理喻。可怜的小莫言,找不到个说理的地儿,只能对母亲哭诉。
即使现在,攻击别人的相貌,也是流行文化的主潮,诸如“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不对了”这类心理恶毒的“妙语”,层出不穷。甚至影视作品,都拿残疾人士肆意嘲弄,但很少有人出来说句话。
这个社会,是个蛮不讲理,胡搅蛮缠的社会。穷人家里一年到底,不过是吃几个饺子。如果穷人愿意把乞丐请进家里一块吃,甚至全让乞丐吃了,我们说这是大善,是义人之行。但舍不得给外人吃,才是人之常情。可是老乞丐一句话,就抢占了道德制高点:
你们吃饺子,却让我一个老人吃红薯,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听老乞丐这么一说,不知情的,会以为他是莫言的爹。可莫言根本没赡养这个老乞丐的义务,老乞丐也没资格要求莫言一家供养他。但他轻飘飘一句话,就把这赡养义务,强加于莫言一家了。
不是说不应该善待乞丐,可乞丐你也应该讲点道理是不是?
不清楚老乞丐是如何沦为乞丐的,但他这么个愤愤不平,强辞夺理,是很难在正常人堆中混下去的。几句话就让你多出个爹来,凭白无故让你把一年的辛苦给他,这谁受得了?
当然,老乞丐也许是饿得太惨,太想吃顿饺子了。但他那一句强辞夺理,让莫言一辈子难以释怀,这未免太过份了!
这个社会,是个没有廉耻、相互坑骗的社会。卖桃人与莫言相识,见面三言两语,就把钓鱼岛的责任推给了莫言,让莫言背负了好大的心理包袱。然后又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坑熟宰熟,这个卖桃人,还会有朋友吗?距离成为一个乞丐的日子,还有多远?
⑦
莫言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中长大。
有人污辱他,有人殴打他,有人蛮不讲理,有人胡搅蛮缠。还有人没有廉耻,坑蒙拐骗。
这些污辱,这些伤害,这些蛮不讲理的横加指责,这些没有羞耻之心的坑蒙拐骗,就如同倾泄而下的垃圾,将莫言深埋起来。而莫言,从此就成为了一只地老鼠,他在这些肮脏的垃圾里打洞,艰难前行,终于打通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从此蜷缩于这温暖的地巢之中,品味属于他自己的阳光智慧。
别人的龌龊、肮脏、品性不端及自甘堕落,其实正是你的机会。当别人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成为垃圾,靠伤害别人渲泄心理苦闷,你的坚忍与努力,就更凸显其价值。
这就是莫言最后那个故事的寓意。
环境越差,机会越大。你的机会,是人渣垃圾给予的。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抓住这个机会!
★ 作家莫言名人故事
★ 莫言经典语录
★ 莫言散文
★ 莫言经典语录
★ 莫言颁奖词
★ 莫言语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