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骂我吧耦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
内容提要:出于在现代化背景下弘扬儒家文化传统的意图,本文提出一种“后儒家”的理论构想,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和“新儒家”始终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转而依据一种原本就内在地潜含于儒家传统人本主义立场之中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将传统儒家提倡的那些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加以重组,由此大力弘扬儒家传统的仁爱情理精神,在“后”之中继续维系“儒家”传统的自身认同,从而凭借这种自我批判、自我解构、自我否定、自我重构,使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其他文化传统无法替代的独特贡献。
1.如何在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弘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包括孔孟儒学、秦汉儒学)和“新儒家”(包括宋明儒学、当代儒学)始终坚持的血缘亲情本根至上的基本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提出一种主张恻隐仁爱本根至上的“后儒家”构想,重建儒家传统的普遍主义理论架构,克服它的深度悖论和负面效应,承扬它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以使拥有两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儒家传统,能够在当前人类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氛围中,持续焕发普世性的生命力,并且对今后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一
2.从总体上看,儒家传统在实质上首先是一种人本主义学说,十分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人的伦理存在问题,并充分肯定了人的整体性存在中一己个体性、特殊团体性和普遍群体性三个维度的积极价值。
在个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心”、“诚意”、“修身”、“慎独”等观念,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方面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
在团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人之大伦”,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某些特殊性人际关系中维系情感和谐、恪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
在群体性方面,传统儒家十分强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端之心和“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普遍性“泛爱众”的重要意义。
3.毫无疑问,传统儒家主张的某些特殊团体性规范(如君臣有义、夫妇有别等),明显地带有古代社会的深刻烙印,甚至包含着认同等级制度、倡导尊卑秩序的陈旧腐朽因素。不过,倘若我们剔除这些因素,那么,就其本身而言,儒家传统提倡的上述道德观念,大都是一些至今依然拥有正面价值、值得充分肯定的积极伦理资源。事实上,即便在现代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否认为仁由己、父慈子孝、恻隐仁爱这三个维度在人的整体性
[1] [2] [3] [4] [5]
浅谈儒家传统道德修养
儒家传统道德修养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分析探讨了儒家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希望能为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养料和借鉴.
作 者:何诗海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船艇学院,人文教研室,江苏,镇江,21 刊 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道德修养 精神文明传统儒家义利观考辨
“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位居“仁”之次,其解甚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为本体之“义”,二为义理之“义”,三为适宜之“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忽略了其间的差别,并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开来,从而导致对传统儒家义利观认识的.偏颇.这其中既有文本本身的原因,亦有诠释过程中问题.因此,对其作进一步的考辨不仅是必要的,且具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 者:宋开之 赵鹏 作者单位:宋开之(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赵鹏(铜山县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江苏,铜山,22100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5(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传统儒家 义利观 考辨 合宜 适度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倡导好学、博学,要求学生做到“学”、“思”、“行”相结合;《中庸》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思想,影响深远;宋明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更是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儒家的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关于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前面的文章中做过论述,这里重点探讨儒家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态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向、效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儒家历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儒家理论中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勤奋好学。学习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学。儒家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子路在《论语》中首次出现便是在“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场景中。另外孔子提倡“疑思问”、“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坚决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虚假态度。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儒家非常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好学乐学精神。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一次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子路不知该如何描述自己的老师,回来后告诉了孔子,孔子自己的概括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和对弟子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学习看得比吃饭、睡觉还重要,要做到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正因如此,孔子在看到宰予昼寝后,对他很失望。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对宰予昼寝一章有这样的论述:“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还屡有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的斥责,直到康有为仍把‘禁懒惰’作为‘四大禁’之首。”可见从孔子到康有为的儒学家们对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的重视。
二是专心有恒。儒家所强调的另外一个学习态度的范畴就是要有一颗恒心、一个顽强的意志。它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学习者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坚定不移地达到最终目标。《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曾子直接提出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同时路程遥远,到死方休。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上要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孔子对学有恒心、孜孜不倦的颜渊极力赞赏,感慨地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并称赞他说:“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孟子所说的“舍则失之”正是不能有恒的弊害。“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荀子在《劝学》篇中更是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代儒学家朱熹指出:“《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强调学习不可间断。
当今,随着社会的商业化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丰富,学习者面对众多的学习渠道更应该秉持好的学习态度,做到好学乐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二、学习方法
儒家的学习方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范畴。
一是广取博收。广取博收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不是天赋的,是靠后天学习发展起来的,要积累广博的知识基础,就要博采诸家,重视点滴知识的积累。孔子提倡博学:“君子博学于文。”(《论语·子罕》)也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吸收与存储大量的书本知识。同时孔子认为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超出书本的范围,多见、多闻、多问、多识,这些都是博学的基本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便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次序。《中庸》中提出的学习方法中,也是把博学放在第一位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儒学家张载强调勤学博文的重要性,他说:“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语文,以求义理。”意思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并非由聪明思虑之力所能生效,必须通过广泛地学习来寻得义理。所以他又说:“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所以崇德也。”为什么要勤学博文,因为“学愈博则义愈精微”,可见张载认为要想明义理,必须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历代的儒学大师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建树,和他们学习初期的博学根基有很大的关系。后儒学者对博学内容进行了论述。朱熹说:“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当学。”(《朱子语类·卷八》)“博学之,是学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事也。”(《颜元·存学编·卷一》)“不阅四方上下,则不知何者为中;不鉴古今中外,则不知何者为宜;不穷飞潜动植,鬼神物怪,则不知人道;不遍考诸子各教,是非得失,则不知圣教。盖物多连贯而成者,不博及群书,不能明一义;不为普通学,不能事专门。但泛滥而当知归,勿流荡而至忘返耳。”(康有为:《孟子微》卷六《贵耻第十四》)同时,儒学家也指出,博学不是毫无目的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博学要有方向、有中心、有标准,正如荀子所说:“多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也就是说学习如果只求多而没有中心、方向,爱好实施变化,这样学习的人是不值得肯定的。 博学的范围在古今当然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今人仍然适用。学习越是广博,获得的知识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想象就越丰富,对于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就能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理性认识,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进行广泛地学习,则必然会孤陋寡闻,知识经验甚少,也就不能丰富自身、提高自我。
二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最早是被孔子用作教学方法的。颜渊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见孔子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客观顺序,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施教,这也可从《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也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中体现,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不仅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学习中也应贯彻实行。荀子认为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呼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汉代儒学家王充也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炭炉,铦锋利刃,百熟炼厉。”(《论衡·状留》)宋代的张载说:“若始求太深,孔自兹愈远。”(《张子语录中》)强调学习伊始不要搞的太深太难。宋代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这一概念,“请问循序渐进之说?曰: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 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并且对循序渐进进行了举例说明。朱熹在介绍读书之法时多次提到学习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规律,他所:“比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朱子语类》卷八)并且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订学习计划,严格遵守,他说:“立一个简易可常的课程,日日以此积累功夫。”
循序渐进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今教育中,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循序渐进;作为学习者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自主学习,制订学习计划,由浅入深,量力而行,不能贪多务广。
三是学思结合。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思并重,如果学思脱节就容易产生一些弊病。关于这一点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说法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同时,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可见思考如果不以学为基础就只能是空思冥想。当然学也离不开思,思有助于学。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这里不仅强调了思考的必要,而且隐含了独立思考的价值,他主张读书者必须有疑、存疑,即使对于儒家经典也应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离娄上》)后儒学家在治学中一直秉承者孔子、孟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朱熹、王夫之等都有一些关于学思的论断,并且能在治学过程中实践它。朱熹主张“熟读精思”,他认为读书“如吃果子一般,……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并且还要能背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之后就要“精思”,反复思考寻绎文义, “这功夫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船山遗书·四书训义》)学思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儒家学思结合的学习思想,是经实践证明的符合学习规律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但现代教育让学生学的多,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少,因此儒家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四是身体力行。中国古籍中关于力行的记载出现很早,《古文尚书》中就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左传》中也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可见力行的重要性。身体力行是对自己“已知能知”的学习经验进行检验的行动、行为和实行的过程。
孔子在强调学思结合的同时,又强调学习必须与“笃行”相结合,孔子所说的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行动,更主要的是把学到的应用到道德修养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论语·卫灵公》中有子张问行的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荀子继承了孔子重行的思想,他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宋明理学集儒家修养理论之大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也是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德实践在宋明理学中得到很大重视。朱熹说:“知、行常相须(相互配合、相互依赖),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他还说:“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朱文公集》卷五四)可见,儒家教育家普遍重视力行,因为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无论怎样的道德认识,最终都要付诸道德行动,并且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现代教育逐步重视对实践环节的教育和实施,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力度,这种思想和儒家身体力行的学习思想是一致的,是对儒家身体力行学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现在有些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现代教育应当加强的方面。
传统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简析
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并非西方社会所独有,早在多年前的传统儒家思想中,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可以从管理的人性论、目标论、原则论、控制论、权变论、人才论出发,对传统儒家的管理理论体系进行初步阐述.
作 者:朱华桂 吴林海 作者单位:朱华桂(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210093)吴林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100872)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管理思想 人性论对创造力与儒家传统的若干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庞朴教授根据文化不断融合的多种动力将中国思想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受此睿见的启发,我想要探索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某些方面;我将把思考的重心集中在儒家传统的创造性主题上,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儒学如何从文化碰撞中获益,特别是历代儒生如何创造新的儒家学说去应对他们时代的危机?我们能从这些转化和再创儒学传统的努力中学些什么?当今中国的研究课题是否继承了这种文化复兴传统?这类当今复兴传统的`研究是否有一个特好的例子,而可以引起在当代东亚关注类似文化价值观的人?
作 者:田浩 张凯 作者单位:田浩(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张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刊 名:中国哲学史 PKU CSSCI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年,卷(期): “”(2) 分类号:B2 关键词:关于传统儒家苦乐观的哲学思考
儒家道义主义的苦乐观是代表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主流的苦乐观.对其进行回顾与剖析,无疑对我们今天正确对待苦与乐,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具有启发意义.
作 者:范桂萍 郭雅杰 作者单位:范桂萍(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0)郭雅杰(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3(10) 分类号:B502 关键词:传统 儒家 苦乐观 哲学思考我们有一个咨询客户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也想颠覆自己啊,可是我又不懂互联网,干这行十几年了,还真不知道从哪儿去创新”,
传统企业如何颠覆过去?
。我建议他,第一件事是多看新案例,与这个世界的发展保持一致,了解别人做什么了。
为什么要颠覆过去?因为一个鸡蛋再漂亮,要不变成臭蛋被扔掉,要不被打碎做蛋花汤,要不孵化出新的生命――小鸡,没有一颗鸡蛋能以一成不变的原貌永久存在于世界上。
互联网的特征是,处于特殊地位的中心被解构,每一个人处在了平等的位置上,每一个交汇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节点的增加都可以让已有的节点和网络的能量得到扩张(引自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与工业时代全然不同的新时代,传统企业在这个时代中要么活出新的生命,要么被淘汰。O2O这个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把Online(线下)和线上(Offline)融合了起来。线上与线下融合,对传统企业而言便是对过去的颠覆。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观念上颠覆自己。传统企业做影响力的方式是投放广告,或者在客流大的地方租下铺面,让消费者知道自己。互联网企业大多通过提供免费但有价值的体验让用户知道并传播。互联网的一个核心观念是用户体验至上,创造机会让用户去体验,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价值,把商业价值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传统的商家里也有很多提供试吃、试用,但我经常看到的是形式上的试,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去跟用户互动,没有关注用户的感受,没有跟进用户的体验,没有去改进。
过去商品一旦成交,跟消费者的关系也就差不多完了,若有投诉或者售后问题,再打一下交道。而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今天,网络社交无处不在,消费者会越来越多的对产品做交流,当商家把东西卖给消费者,消费者的体验之旅刚刚开始,商家跟消费者的关系也才开始。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会跟别人讲,形成口碑。以前负面的口碑没有多少传播途径,顶多搞定媒体删个稿,现如今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里,坏事传千里更容易且速度更快,所以商家要重新认识与消费者的关系,更为直接地跟他们连接,更为重视他们的感受,创造渠道让他们表达,并及时应对,
然后,是无处不在的创新。观念改变之后,表现出来的行动就是每一件事情是否可以做得不一样?哪怕是矫枉过正,就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也是刺激传统企业里的人们用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事情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有了那么多的新工具、新方法,不去用用看,怎么知道能不能给用户带来更极致的体验,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意呢?同一件事情经年累月的重复,经常会造成一种麻木感,这事本来是这样,好像就应该永远这样似的。但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新进入者会通过更简单、更便宜、更容易来颠覆你,你唯一的出路是先颠覆自己。
我们有一个咨询客户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也想颠覆自己啊,可是我又不懂互联网,干这行十几年了,还真不知道从哪儿去创新”。我建议他,第一件事是多看新案例,与这个世界的发展保持一致,了解别人做什么了。第二件事,引入一群85后甚至90后,不要让你的老员工来管理他们,你自己直接带,一起探索有哪些新点子可以应用到自己的企业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你会迭代出自己这个企业的互联网版本的。
还有,传统企业一直都很重视现金流和物流,对于信息流,则若即若离了很多年,但到了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再也绕不过去的事了,它会是撞沉泰坦尼克号但一般人看不到的水面下的那部分冰山。很多企业有CIO或者考虑过设CIO,但又并没有在战略层面真正重视Information(信息)。一是过去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是那么多,二是获取了之后分析和使用的能力很缺乏。到了现在,频繁出现到“大数据”重新提醒大家信息的重要性。
有眼光的企业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对线下消费者的行为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予以充分收集,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模型指导线下行为,让营销效果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更为显著。而不做这事的企业,看竞争对手好像也没干什么,没投什么广告,为什么客户就越来越多,生意就越来越好了呢?因为人家做的事情只有人家的目标受众才知道,而且每个人看到都还不一样,你根本都观察不出来个所以然。
传统网购行业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截止上半年,国内网购零售交易额为2118亿,同比增长105.5%,预计年底将有望突破5000亿元,从销售模式上讲,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主要是B2C或C2C的企业化的综合商城或个人专业化网店销售为主要网购的竞拍模式。
快速增长的网购商业,使许多人加入了网店事业。网店也确实使一部分网店经营者成为职业老板,其中的一部分人还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网店雨后春笋般的宏张开业,网点数量急剧增长,有人统计大概每7个网民中,就有一个有自己的网店或者曾经开过网店。随着网店业的繁荣,问题也随之而来,令众多的网店经营者烦心,感到生意难做。传统的网购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第一部分:传统网购模式的弊端
一、B2C模式的电子商务是消费者聚集起来进行集体议价,把价格主导权从厂商转移到自身,以便同厂商进行讨价还价的营销模式。也就是说无论是B2C模式,还是B2B、C2C、C2B 都仅仅是一种单向式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一)目前中国B2B网站发展存在几个明显的弊端
第一、重信息、轻交易。这种指导思想导致的是大量的B2B网站信息匮乏,难以聚拢有效的人气,陷入交易困难的恶性循环;
第二、重信息收集、轻信息分析,
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深入的信息服务;
第三、信息发布方式不规范, 致使交易风险大;
第四、过度看重网上结算和物流配送,追求 “全能”;
第五、重名利、轻时效,致使成本在成名期严重失控,赢利期无限推后;
第六、重技术、轻经营,重出名、轻管理,运营成本高。
(二)B2C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弊端
第一、产品线相对单一。由于大部分生产商的产品线相对有限,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满足的需求仅限于单一的品类,用户的再消费可能性较小,前期积累的用户较快流失。
第二、对于品牌生产企业自建B2C商城来说,其劣势还在于渠道管理体系较为复杂,价格上不存在竞争优势等。另外,企业由生产领域进入网上零售市场,运营经验以及软硬件资源的欠缺也是该模式的短板之一,同时前期的投入也是该模式的很大门槛。
第三、相比传统销售模式,B2C虽然少了店面租金,却会多出仓储成本和物流配送成本。
第四、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平台来让消费者接触产品的B2C,更依赖广告来推动产品销售。林林总总的成本算起来,B2C未必能比传统商务更节省成本,这也是B2C电子商务不断亏损的原因。
儒家传统的生死观与我国安乐死的合法化
[内容提要]:儒家传统的生死观是一种重生恶死的生死观,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死观属于典型的“生命质量论”。儒家的这种生死观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观念和意识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当前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提供了意识基础和观念依托。[关 键 词]:儒家;生死观;我国;安乐死
安乐死的合法化问题是近来学理界所广泛关注和论争的一个热点问题,[①]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立法者的难点问题。由于安乐死是一种直接冲击和挑战人类传统生死观的社会行为,各国理论界一直对其褒贬不一,而立法界也普遍对其合法化问题持审慎态度。那么,在当代社会中,安乐死是否应当合法呢?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显然不能单纯从某一个侧面去分析或论证。笔者以为,安乐死合法化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都非常特殊的国度里,安乐死合法化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因为,我国社会长期以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传统的生死观为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提供了意识基础和观念依托。以此种认识为出发点,本文拟对儒家传统的生死观浅作探悉,并拟在此基础上对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 儒家传统的生死观及其产生的原因
1儒家传统的生死观
首先,在对待生死方面,儒家特别珍视生命,因而是重生恶死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儒家的几位代表人物那里找到论据。孔子曾经说:“未知生,焉知死?” [②]认为人应当谈生而讳言死。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指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③],认为生是人的本能欲望,而死则是人竭力所欲避免的。而儒家的另外一位大师荀子则进一步强调:“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 [④]就是说,生不仅仅是人一般的`欲望,而且是莫大的、竭力追求的欲望;死也不仅仅是人通常所厌恶的现象,而且是人极端厌恶、极端惧怕的现象。这说明,在几位儒家大师那里,生命是受到珍视的,而死亡则往往为其所忌讳。
其次,儒家虽重生,但更重生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都有过一些论述。例如,《论语?卫灵公》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孟子?离娄》认为,人应当“创业重流”,《尚书?引义》强调“生以载义”,而《论语?秦伯》则强调“死守善道”,认为人最担心的不是死,而是死后没有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因而要惜生爱命,因为只有在生的情况下人才能进行有为的人生追求,实现人的价值。“人应当在有生之年积极作为,建功立业,即使是死,也要坚持死节,在死亡上体现出人格的力量,完善导道行。”[⑤]不难看出,儒家的生死观是一种典型的重生观,或者说的更为确切一点,是一种以追求生命的质量为最终价值目标的典型的“生命质量论”。
另一方面,儒家又肯定了死亡的价值,而且还进一步认为死亡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超过生命的价值。孔子曾明确地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义,有杀身以成仁。”[⑥]就是说,人不能为了苟活性命而去损害仁义,做不仁不义的事;相反,要为了仁义的事而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杀身以成仁”一直是儒家对待死亡的基本观点。除孔子外,孟子也曾指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⑦]也对有价值的死亡给予了肯定。而荀子则在《礼论》也提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这无疑也是对死亡价值的一种认许。由此可见,儒家从道德层面上提出了死亡的价值超过生命的价值。
2儒家生死观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们说,儒家传统生死观是珍视生命、重生恶死,同时又是重视生命意义并肯定死亡价值的。儒家的这一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特殊的经济和意识根源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说,由于华夏民族自古生活在一个“大海障于东、南,雪山屏于西,大漠戈壁绝于北”[⑧]的天然的与其它地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导致在这种封闭性的地理环境中生长出了一种根深蒂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 [2] [3]
★ 儒家修身思想探析
★ 儒家语录附注释
★ 传统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