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夏威夷果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夏威夷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篇1:中秋节来历和习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秋节来历和习俗]

篇2:中秋节来历及习俗作文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篇3:中秋节来历及习俗作文

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我们万众期待的中秋团圆节,中秋团圆节由来已久,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数不胜数,我国古代就有观赏月亮的风俗,尤其是诗人文客更是对明月情有独钟,但是中秋团圆节赏月吃月饼的传统据说是在唐代盛行的。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首诗是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名为《中秋月》,是我国最早的中秋咏月诗。圆圆的明月跃上寒空,我们谁都说四海之内处处银辉洒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无风雨交加的地方呢?诗句字面写中秋月的清圆玉润,却隐含着作者对远方亲人的遥念:担心对方住处天气欠佳,不能在佳节观赏到可爱的明月。

唐代诗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友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庭院当中,月光满地,树栖乌鸦,露水悄落,湿了桂花,如此晶莹明彻的中秋朗月,该有多少不得与亲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国人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诗里,我们看不到他的叙己之思情,却明了他“秋思在谁家”的轰然追问,这种明知故问,使人读之心动。

欧阳詹的《玩月》,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赏月玩月的另一种心境,“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欧阳詹的玩月,使我们知道赏月玩月从来都是古人的喜好,赏月活动源远流长,迷人的月色惹人喜爱。可何谓中秋呢?据欧阳詹在《玩月》序中说:“此日为三秋之中,又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谓“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月是中秋的魂。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里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唐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酬从兄弟常望月有怀》中告诉我们中秋月夜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坐爱圆景满,况兹秋夜长。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宋人刘辰翁亦在《水调歌头》里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宵如此,寂寂几时留。”而曹松的“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滩;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之《中秋对月》,则把赏月的闲情逸致,写成了一首讴赞光明、追求平等的颂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起李白的《把酒问月》,是因为无意中读到了CCTV央视论坛上的一首《中秋望月》诗:“把盏邀明月,喜忧两依依。隔海遥远望,寄语诉相思。含笑泯恩怨,团圆会有期。双赢兴两岸,互惠弟兄怡。”诗人站在平民的角度,面对月圆中秋的良宵美景,抒发了两岸相通,互惠互利的美好期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实,无论古今,人们在中秋夜里尽情赏月、望月之际,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篇4: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篇5: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二字的来历

根据我国世代相传的农历历法,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秋季分为初秋(孟),中秋(仲),末秋(季)三部分,所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中间,属于仲秋,所以也叫中秋。

中秋节的传说

提起中秋节,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嫦娥抱着玉兔,坐在幽寂的广寒宫中,在不远处,吴刚正挥舞着斧头,砍伐着桂树。

嫦娥奔月

一提到正月十五的月圆,我们就会想到嫦娥姐姐。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是一个力大无穷的神射手,远古的时候由于天上有十个太阳,庄家被晒枯死,百姓民不聊生,后羿一怒之下,登上昆仑山顶,用神弓射下来了九个太阳。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之药,人吃了就可以成仙升天。(关于为何从王母那里得到此药,有两种说法,一是,后羿原来是天上的神仙,但是由于射下九个太阳,惹怒了天帝,被贬下人间,王母同情后羿,于是给了后羿此长生不死之药,第二种说法是,后羿在昆仑山学道,遇到了一个老道士,老道士钦佩后羿,赠予此药。)后羿和嫦娥十分恩爱,不愿意独自成仙,而留嫦娥在人间,所以他把药交给了嫦娥,嫦娥也不舍独自成仙,因此嫦娥就把药保存了起来。后羿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徒弟蓬蒙,八月十五这天趁后羿出去打猎,偷偷溜到嫦娥家,逼着嫦娥交出此药,嫦娥无奈之下,将此药吞了下去,然后嫦娥就感到自己的身体慢慢地飘了起来,冲出了窗户,向云霄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后羿,所以去了离后羿最近的广寒宫。

后羿回来之后,听说了此事,悲痛欲绝,想去追自己心爱的嫦娥,但是无奈自己并不能飞上天,于是无可奈何,只能在嫦娥最喜欢去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点心,来表达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后人听说了这件感人的事,纷纷效仿,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的时候,也摆上香案,美食,来遥寄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

由于这则传说可以烘托我们世人对背井离乡的亲人的无尽的美好思念,所以这则传说是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

吴刚折桂

另一个传说就是吴刚折桂了,吴刚是汉朝天河人,到了天庭之后,犯了大错,于是天庭惩罚其砍伐广寒宫的一颗桂树,许诺其如果能将桂树砍倒,便允许其重回天庭为仙,无奈这个桂树,枝叶繁茂,并且砍下一斧之后,立刻复合,所以吴刚只能在孤寂冷清的广寒宫,日复一日地这么砍下去,如果细细的听,八月十五月亮最大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月亮上那么沉闷的砍伐声,以及吴刚无尽的哀叹。

最早的关于吴刚折桂的记载是唐朝的《酉阳杂俎》,文中提到: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由于这则传说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所以这个传说也流传甚广,提起月亮,大家都知道出了嫦娥,还有吴刚以及他的桂树。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就是玉兔在月亮上成天捣制仙药,玉兔也是月亮的一个符号之一。

月饼起义

这个传说虽然没有前面的传说浪漫,但是不容质疑,这个传说对于后世中秋节习俗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元朝末年,朝廷统治腐朽,人民生活困苦,朱元璋谋划代带领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治,但是由于当时元朝制度森严,传递信息十分困难,所以在刘伯温的策划下,将写有‘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藏进了饼子,然后不知不觉地下发到了各起义军,收到了起义信号之后,在八月十五那天各路大军其并相应,马上就攻破元大都,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对此事大为赞赏,所以下诏,八月十五中秋这天,全体将士休假,与家人团圆,并且专门制作了月饼犒赏文武百官。

自古以来,习俗的形成离不开政治的偏爱。这个传说由来已久,并且也广为传诵,经历了明王朝十四朝的积淀,八月十五与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这个习俗越发地深入人心。

中秋的习俗

中秋节在神州大地,五湖四海,影子遍地开花,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也有众多不同的习俗,下面就着重介绍两个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赏月

我们家那里的传统是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最亮的时候,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放上一盘月饼,一盘葡萄,还有其他一些水果点心,点上三炉香,那种明月与月饼相互应找的场景,那种月下院子里弥散的焚香的味道,那种八月十五月圆夜院子里的清凉以及一家人共同品尝月饼的说说笑笑,深深的刻在记忆里,是在外的游子,永远不会忘却的。

吃月饼

月饼,有团圆之意,早在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提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与家人在团圆之夜,一起品尝可口的月饼,是在外漂泊一年的游子心灵最好的抚慰。月饼也是一种思念的寄托,中秋之时向亲人馈赠月饼,也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

明清之前月饼一般都是家庭自制,到明清之后,逐渐出现了一些小作坊,专门制作月饼,随着文人们不断对月饼赋予更深刻的含义,月饼的形状也越来月圆,形状外观越来越考究,取吉祥、团圆之意,并且也出现了将一些富有寓意的图案印刻在月饼上的做法。月饼的品类也越来越多,由最初的糖面组合,逐渐增添门类,可谓万紫千红。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提到:“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品类众多了。

篇6:中秋节的习俗及来历

一般有三种说法: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月饼说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中秋节祝福语

1.一份缘从陌生到熟悉,一份情从你我的相识起,无论距离远近,祝福的心总不改变,虽然问候很少,但心中祝愿却没有停止!祝您中秋节快乐,人月两团圆。

2.中秋到,圆月照,喜上梢,祝福耀,没烦恼,兴致高,健康绕,忧愁逃,常欢笑,容颜俏,好运交,多赚钞,吉祥罩,幸福抱。中秋快乐!

3.月圆圆月团圆夜,团圆夜里望月圆,月圆夜圆月圆圆,夜圆月圆夜团圆,中秋来临送祝愿,愿你福气满家园,事圆人团圆,梦圆圆梦梦儿圆!中秋快乐!

4.一个月饼分八块:一块合家欢,两块家团圆,三块生活甜,四块永平安,五块事业顺,六块财源添,七块常开心,八块是美满。祝你中秋佳节,团圆美满。

5.枫叶红,菊花艳,丹桂香,果满园,清风爽,云彩淡,雁南飞,天高远,星辰亮,月渐圆,中秋节,在前边,饮美酒,月饼甜。预祝你,笑开颜,福永远!

6.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7.中秋佳节心为弦,清风远山思念成片。愿月饼圆圆人团圆,梦想圆圆心团圆,幸福圆圆情团圆,月儿圆圆永团圆。祝您中秋节快乐。

8.淡淡的友情很纯,淡淡的问候很真;淡淡的依恋很清,淡淡的孤独很美,淡淡的思念很深,淡淡的祝福最真,祝你中秋节好心情。

9.枫叶红,菊花黄,中秋景美情更长;酒甘醇,月饼香,糖馅五仁请君尝。邀一轮明月,洒一片辉煌,在这花好月圆之时,愿这皓月的光,月饼的香,给君送去团团圆圆的祝福,快快乐乐的时光!

10.一轮圆月寄相思,问候千里到身边。一块月饼圆又甜,心中祝愿藏里面。一杯美酒香又醇,愿你生活福无限。中秋节到了,祝你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篇7: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更多中秋节相关内容推荐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2、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中秋节吃什么食物

1、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2、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眼下正值中山陵举办桂花节,市民不妨与家人踏东郊,赏时花,度佳节。

3、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呢。

4、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 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放假安排

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日记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日记

简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作文

有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有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