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若小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共含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若小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

篇1: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

【—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1)】,在文中,作者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篇2:初中语文阅读题之风筝赏析详解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风筝赏析详解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风筝赏析,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许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c从此也宽松了罢。“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怒,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

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答:

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

答: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答案: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风筝 阅读答案

总结:风筝意味着直到作者写不文时有的人对封建思想的奴役还不觉醒。这使作者深感沉重和悲哀

篇3: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劝学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劝学精选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劝学精选,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总结: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篇4: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劝学一词多义

【—阅读题之劝学一词多义】,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总结: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篇5:岳阳楼记与爱莲说阅读题

岳阳楼记与爱莲说阅读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为: (2)宜: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1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

1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2分)

1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2分)

【答案】11、(1)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宜:应当(每小题各一分)

12、(1)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2)对于莲花的喜爱,向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13、(1)议论和抒情(2)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的引出文章主旨。(1分)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14、(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15、应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中选择作答。选其他酌情给分。(共2分)

篇6:《爱莲说》阅读题与答案

关于《爱莲说》阅读题与答案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⑶停止⑷合宜,适合(2分)2.C(2分)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2分)

【答案】1.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2.B(2分)3.A(2分)4.(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5.B(2分)6.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7.洁身自好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篇7:初中语文阅读题观沧海

初中语文阅读题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选自 ,是组诗 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 特点。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填写。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____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____。

(3)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选择。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人沧海。

D.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2)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总结: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篇8: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劝学固定格式的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劝学固定格式的总结

【—阅读题之劝学固定格式】,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7.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8.以为轮【省略句:?(之)以(之)为轮】

9.使之然也【省略句:?(之)使之然也】

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12. 金石可镂(被动句)

总结: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9: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小石潭记阅读

【—阅读题之小石潭记阅读精选】,《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 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新课 标第 一网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6. 初一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总结: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篇10:陋室铭与爱莲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陋室铭与爱莲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15分)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苔 痕 上 阶 绿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犊之劳形( )

(3)香远益清( ) (4)陶后鲜有闻(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4:《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赞美君子 的高尚品质。(3分)

小题5:两篇短文都提到了前贤古人,但写法不同。请结合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简析写法特点及表达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苔痕/上阶绿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题1分,共2分)

小题1:(1)大 (2)使……劳累 (3)更,更加 (4)少(每题1分,共4分)

小题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像我一样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共2分)

小题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安贫乐道(甘于淡泊)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每空1分,共3分。言之有理均可)

小题1:《陋室铭》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或:引用孔子说的话)(写法占1分),强调“陋室不陋”(作用占1分)。《爱莲说》以陶渊明爱菊来衬托(烘托)(写法占1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作用占1分)。 (言之有理均可)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也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

小题1:了解类比与对比衬托手法的不同,学会分析两种手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篇11:初中语文阅读技巧之古诗词阅读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技巧之古诗词阅读

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的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由表及里的步骤来读懂、读透、解答诗歌:

1.析语言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察往往体现在对关键词语、关键诗句的品味理解上。

常见提问:(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与某字比较起来,评论高下优劣。

预测提问:从以下几个词中选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缺出,你会选哪一个?简说理由。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针对方式三,选准某字,揭示该字在句中(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5)针对预测的题型,参见步骤四,但不同的是立足考生所选字词来谈,还可与其他几个词比较高下,增强所选答案的说服力。

例如2006年福建卷诗歌鉴赏第1题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步骤一)。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二),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步骤三)。

2.想画面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所以这种题型非常常见。

常见提问:(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预测提问:根据诗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针对预测提问,要抓准扩展点(关键诗句或字词),理清画面展开的层次顺序,选用恰当的修辞格,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2006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部分第一题问: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思路分析:上片集中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描写了这样一番景象: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景图。

【参考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步骤一)。作者写这句不是为惜春伤怀(步骤二)。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步骤三)

3.悟感情

一首诗歌,从遣词造句到营造画面,从选择物象到融情于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所以在品读诗歌时要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所列古诗文常见感情,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

(1)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常见提问:(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这首诗(或诗中某字、某词、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甲感情,有人说表达了乙感情,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观点。(或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

预测提问:请你自主归纳或提炼诗中的感情。(属创新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因袭前人)

答题步骤:(1)纵观全诗,仔细体会,结合上文所列基调仔细斟酌。(2)从诗歌中找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用什么方式或手法抒发情感的。(4)这种情感对于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好处。(5)针对预测,参见步骤一、二、三,不要囿于陈见,在事实的基础上略加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2006年浙江卷古诗文鉴赏部分第二题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思路分析: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缥缈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

◎【参考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步骤一)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步骤二)

4.辨技巧

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资料中所列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应作为重点逐一深研。

常见提问:(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结合某字、词、句)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诗人在使用某种手法时,对于主旨的表达有何效果?

预测提问:试析某种手法在本作品中的作用或某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1)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2006年安徽卷诗歌鉴赏部分第二题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思路分析: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步骤二)(步骤三)

唐诗之《阙题》赏析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劝学一词多义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爱莲说练习题

爱莲说改写

爱莲说课件

爱莲说翻译

爱莲说 翻译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译文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语文阅读题之爱莲说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