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血,父母如何正确包扎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流动的盛宴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孩子出血,父母如何正确包扎(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流动的盛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孩子出血,父母如何正确包扎

篇1:孩子出血,父母如何正确包扎

孩子出血,父母如何正确包扎

今天手上皮破了,明天膝盖又挫伤了,唉!宝宝怎么就是安静不下来呢。没有办法,宝宝天生就这样好动,既然无法改变宝宝天生习性,那么,父母们就应该学会一些简单的包扎方法,以防止宝宝的伤口被细菌感染,或者避免他在玩耍时伤上加伤。

包扎伤口前应仔细观察宝宝的伤口大小和流血程度:

一、小伤口

如果宝宝只是没了一小块皮或者划了道小伤口,那么父母完全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此时如果父母对着宝宝的伤口轻轻吹气,便能使宝宝得到极大的心理安慰!同时温柔地替他贴上创可贴就可以了。

二、轻微出血

宝宝发现自己出血了,会很害怕,这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手忙脚乱的拿东西为宝宝止血,而是要安慰宝宝,让他不要害怕,不要哭。当宝宝镇静下来后,父母就可以开始进行处理工作了。

处理方法

1、清洗伤口

将出血的部位用冷水冲洗几分钟,但流水不要太急,冷开水和瓶装水最好。在冲洗伤口时也不要忘了安慰宝宝。值得注意的是:温水的效果不如冷水。冲洗后,用消毒纱布压一压伤口,吸干水分,帮助止血。

2、消毒包扎

用消毒棉签沾消毒药水给伤口消毒,再贴上创可贴。

除此之外,父母还得注意每日对宝宝伤口的护理,最好每天清洗伤口,消毒,涂抹抗生素药膏,换创可贴。

提示:接触新鲜空气可能更有利伤口的愈合。待伤口结痂后,父母可视伤口的部位和宝宝的活动情况,不一定再使用创可贴。

三、大量出血

宝宝的伤口出血量大,看上去不容易止住的时候,父母首先还是应做到保持镇静。这是因为,孩子一看到父母的神情紧张,他会越发害怕,大哭大闹,导致血液循环加速,出血也就越厉害。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还是应该镇静地安慰孩子不要害怕。

处理方法

加压止血

让宝宝躺下,把出血部位抬到比心脏更高的位置。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用消毒纱布压住出血的'伤口,并且保持2分钟以上;然后小心观察伤口,再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处理:

情况一:经过处理,出血减少或者大致止住了

这时,父母用冷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棉签沾消毒药水消毒,同时小心把伤口边缘合拢,盖上消毒纱布,用医用胶带粘贴或者缠上绷带。

情况二:出血仍然不止

如果盖在伤口伤的纱布透出血了,这时可以在纱布上再加一块纱布,同时保持对伤口的施压,直至血止住,然后消毒包扎。

情况三:伤及血管

伤及动脉,血应该是喷涌而出的。一旦父母判断孩子的伤如此,应立即用多层纱布压住伤口,一定要按住伤口保持10分钟,然后,缠上绷带,并立即拦车带孩子去医院做紧急处理。如果身边有其他人,止血拦车应同步进行。

贴心小贴士

家庭必备的常用包扎物品:

1、医用消毒纱布;

2、医用绷带和胶布卷;

3、消毒棉签;

4、创可贴;

5、剪刀和镊子各1把;

6、消毒药水1瓶,抗生素药膏1支。

篇2:父母怎样正确爱孩子

父母怎样正确爱孩子

父母怎样正确爱孩子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具体怎么做,要有三点:

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

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

其三,注意培育孩子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初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是去了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

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未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

“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把包含了三个因素。

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

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智慧。

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

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取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不但对孩子是如此,对父母也是如此。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体之爱的产物,更是彼此的心灵之爱的载体,通过爱孩子,这种爱才不是飘着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获得了稳固的基础。

请注意,对孩子的爱是实现男女之间超越于肉体的爱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到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在时光中了。

为孩子保住这一份财富,这只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把一份他的孩提时代的完整记录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多么欣喜啊。这是真正的物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比这更贵重的了。

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让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更难。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瞒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话,最不想说的也是父母。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

在干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的暗哑了,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对于孩子的未来,不作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应该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相信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最后,愿我们的亲情历尽岁月的磨难始终纯粹。愿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蚀永远简单。

篇3:父母如何正确的和孩子沟通的方法

细心觉察孩子内心的苦恼

正在上重点高中的鹏鹏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全家都很喜欢这个内向懂事的孩子。姑姑送给鹏鹏一个MP3播放器做为新年礼物。鹏鹏很喜欢这个小礼物,开学后也常常带在身上,期望在课间和上学放学的路上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歌曲。

一天,数学老师走进教室时,鹏鹏还在专注听音乐,直到同桌示意他,才赶忙将耳机摘下来。老师盯着他淡淡地说:“我知道你上学期数学考得不错,但上课前请你不要听这个,以免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其他同学。”鹏鹏脸上顿感火辣辣的。

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坐在鹏鹏前面的一名同学因为没有听明白老师刚才讲的例题,趁老师写板书时扭头问鹏鹏。老师转身看见鹏鹏和同学说话,联想到昨天发生的事情,便用黑板擦拍了一下讲台,怒气冲冲地指着鹏鹏说:“你要是不想上课就出去!”

鹏鹏顿时感到羞愤难当,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尽管前面的同学站起来主动道歉、解释后,老师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分别看了他俩一眼,继续上课,可鹏鹏的脑袋却嗡嗡作响,再也听不进老师后来讲的任何一个字。

那一天对鹏鹏来讲过得很慢、很长,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匆忙回到家的鹏鹏无法静下心来写作业。晚饭后,他实在觉得内心很憋闷、很委屈,便向爸爸妈妈诉说了这两天在数学课上发生的事情。让他意外的是,他不但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爸爸还没收了他的MP3播放器,妈妈也责怪他不该在临上课前还听音乐、和同学上课讲话。

从此,原来嘴角总带着淡淡微笑的鹏鹏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沉默和消沉了。他不想再见到数学老师,对数学课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最初他只是数学考试成绩下降,而后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并逐步产生了厌学情绪。可他的父母并没有察觉到鹏鹏内心的苦恼和挣扎,反而在亲友面前哀叹、抱怨孩子不争气。

用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鹏鹏的父母能够认真倾听儿子倾诉他在学校受到的委屈、内心的烦恼,用暗示的言词和语气鼓励孩子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例如:“原来是这样啊,还有呢?”孩子的情绪就能慢慢得以释放。

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和技巧,同时也是一种修养和境界。父母用心听孩子倾诉完他在学校的遭遇后,应当再表示适度的共情,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后背,并充满诚意地对他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儿子。要是我处在当时那个情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老师这样责怪和误会,我也会感到很尴尬,我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一些伤害。”

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麻烦、困惑或受到委屈时,内心深处便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孩子带着情绪表达他的感受时,这种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当家长用心倾听,用理解、接纳、共情等积极的方式回应孩子时,这种能量就可以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慢慢释放,帮助孩子回归理性思维。

英文里的Empathy(共情)和Sympathy(同情)虽然只有一个字母之差,但意思却有很大差别。同情是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而共情能力则是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话将会怎么样?”共情是尽力深入到对方的思想里,体验对方的感受,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协助对方处理情绪,帮助对方从情绪中走出来的一种能力。

如果鹏鹏能得到父母的共情和慰藉,内心不仅会很快平静下来,而且会感到爸爸妈妈是他的知心朋友,能理解他,遇到问题时彼此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在内心产生一定共鸣。这对孩子恢复自信,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对孩子后来健康人格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共情之后,父母要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权利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除非孩子需要家长提供一定帮助,千万不要包办或代劳。

等孩子情绪渐渐平静了,父母可以试着问鹏鹏:“儿子,那你计划下一步怎么办呢?”

鹏鹏可能会说:“我明天和老师谈谈,告诉他我以后上学不带MP3播放器了。如果同学在上课时再问我问题,我也会告诉他们下课以后再回答,以免打扰周围同学正常听课。”

人都有自尊和自爱,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便、烦恼或损失时,往往有自我修复和尽力弥补的意愿,并努力做出相应的行动。只是孩子这种自我修复和改进的能力,有的被父母替代了,有的被父母或老师“无意”扼杀而悄悄流失了。

父母应抓住时机帮助孩子谅解老师对他的误解和不合理的责难:“老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他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上课注意力集中,高效吸收他所讲的内容,只是方式和言语有失妥贴。”

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原谅老师,内心的郁结也就完全散开了。同时,他也会因此吸取经验,在内心提醒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宽容、待人得体的人,以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父母还可以趁机告诫孩子:“你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会遇到伤害、误会你的人,你对此不必在意,只尽力做好自己,不虚度时光,善待自己和他人就可以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父母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言行,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根据具体状况提供适时的引导和恰当的鼓励。这样孩子既能释放心中的压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抗挫和抗压能力,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和拓展,以全新的热情投入学习。

经历了这样的情绪释放和梳理,如果孩子再遇到类似事件,就可以泰然处之,并与人从容相处。这个经历还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有助于孩子学会以包容、大度等积极的方式行事做人。其实,爱学和厌学就在一念之间,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具有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沟通能力和技巧就像一只无形而有力的手,可以将孩子从泥泞推向沼泽,也可以引领孩子从泥泞中走出,迈向阳光大道,拥抱美好的未来。

篇4: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

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最好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惩罚方式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着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着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篇5:父母吵架吓哭孩子!如何正确开导?

父母吵架吓哭孩子!如何正确开导?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吵架是常见的事情,没有一对夫妻是不吵架。但是,家长们要知道,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吵架,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如果由于父母的争吵,吓坏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呢?

尽量不要吵架

虽然说夫妻吵架是难免的,但是能不吵就尽量不要吵,把吵架的.次数降到最少。家长都是成年人了,应该用理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争吵其实一点都没有用,祸害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

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吵架

不吵架的夫妻其实是不正常的,如果真的要吵,请别在孩子面前吵。合格的父母是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在孩子面前他们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事后夫妻两在处理矛盾。

在这样家庭成长下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据调查分析,吵架率低的家庭,孩子更懂事,更听话,也更尊敬自己的父母。

向孩子承认错误

父母吵架被孩子听到了,或者直接在孩子面前吵架,把孩子吓着了。这时候,父母应该停止争吵,为了孩子,彼此偶都应该冷静下来,留意孩子的举动,了解孩子在怕什么。

接着,父母双方都应该及时跟孩子解释,并且向孩子承认错误,告诉孩子吵架是不对的,是爸妈没有控制好情绪,是爸妈错了,做了坏的榜样,让孩子不要学。沟通的过程中,父母都应该心平气和讲话,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在惊吓中平静下来。

关心孩子,开导孩子

父母吵架过后,要多关心孩子,留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开始变得不爱说话,害怕。父母要鼓励孩子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要了解孩子害怕的地方是什么,是父母生气的语调,还是吵架时不良的肢体语言。

只有了解到具体的点,父母才能去改正,去避免,同时用正确的方式去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是不会伤害他的,让孩子安心。

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孩子父母感谢信

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家长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孩子生日父母寄语

孩子婚礼父母致辞

孩子致父母一封信

孩子写给父母表扬信

孩子出血,父母如何正确包扎(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孩子出血,父母如何正确包扎,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