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斧头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斧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篇1: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一、记叙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第四册16课),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注意把握文章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如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二、议论文阅读

1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能准确概括文段内容。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谬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三、说明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弄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4.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等)。

5.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6.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7.能阅读图形,辨识表格。

8.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总说、分说,详写、略写,说明中的记叙、议论等。

9.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文

一、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 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这两段文字选自朱德同志所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属实用记叙文传记中的_____,这种文体在题材上要求写_____,写人物的_____都可以,在记叙中还可以穿插___________

2.文章最初发表在1944年的《解放日报》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中找出直接写“母亲”的六个句子,标上序号,依次写出各句的侧重点。①______②______ ③_______④______⑤______(6)______

5.文段中其余的句子写他人,先写_____,后写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都在于______。前者突出了______,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

6.分析、揣摩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 总是:________② 还:________③ 自然地:__________④ 常见:___________

7.就全文看,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照应篇首的_________句话,照应篇末的_______句话。

[分析]本题第1题考查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第3、4、5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6题考查对语言的揣摩运用;第7题考查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解答时,要紧扣语段并结合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细心琢磨。

答案:

一、1.回忆录 真人真事 一生或生活片断 议论2.不仅表达对母亲的悼念、热爱之情,也借此表达对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之心3.表现母亲勤劳的美德 4第l、2、4、5、6、10句 ①总述是劳动好手② 从不晚起③ 勤劳、能干④健壮⑤ 从无空闲③ 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5.全家妇女轮班煮饭“我”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技能、学到了生产知识衬托“母亲”勤劳母亲生活在劳动大家庭中母亲对“我”的劳动教育影响深远 6.① 强调天天如此,没有例外② 强调超出了一般妇女的劳动承受力③ 说明是出自习惯,可见母亲影响之大④ 说明母亲做饭经常累得汗流满面7.“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 一员”

二、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遭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括号内。

[瞥]见[似]乎()深[恶]痛疾()

2.“便使我良心发现”,这里的“良心发现”是什么意思?具体行动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能删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从哪几件事体现“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每件事不得超过四个字)_________

5.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中考改革的趋势是增加主观性试题,以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此语段题除第1题外,都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特别是第4题,属“牵一题而动全文”型,要求考生能整体地把握材料,不能断章取义。同时,限定字数答题,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照搬原句是不能得分的。

答案:

二、1.pie1 si4 wu4 2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3.不能这里藤野先生并非真的说话,而是作者的想象4.装订讲义。 悬挂照片、努力写作5.抒发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崇敬之情,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三、 ①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②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③ 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理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④ 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⑤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⑤那时的我,美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①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8)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9)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选段共九句,按文理可分为三层。用|在下面划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

2.找出选段所写事件的六要素。

① 时间: ② 地点: ③ 人物: ④ 起因: ⑤ 经过: ⑤ 结果:

3.第⑤句的“反对派”和第(7)句的“心情如水的学生”加引号的用意分别是什么?“心清如水”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4.下边对选段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第① 句的“小事”是指蔡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援助劝慰了我。

B. 第④ 句的“懂了些事”是指懂得担心父亲的安危。

C.第① 句“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与第(8)句“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不能互换。

D.第(9)句的“慈爱”“公平”“伟大”这几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

5.判断下边重读和停顿的对与错。

A.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

C. 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篇2: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1.基本分析能力。即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思路的能力,对文章、文段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划分的能力。能分析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能分析文中某个部分的层次,能分析文中某个段落的层次等。

2.整体把握能力。即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寓意,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

3.概括提炼能力。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

4.语言品味能力。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品味词与句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等。

5.手法欣赏能力。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

6.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探究文章难点,提出看法与建议,就文中内容进行想象等等。

7.联想迁移能力。即由材料中的知识内容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联想到所积累的诗词、名言、科学知识、课文人物等等。

高中语文识记字词的方法

1,识记词的注音、字形、意义及生成义。

举个例子,莽字,注音是莽(mǎng),本意是一只犬钻到了草中间,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形容草木茂盛。后来,生成广大,辽阔之意。还有粗鲁,冒失之意如:~汉。

2,再看它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用字词造句。

一定要在了解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后,进行造句,恰当的把这个字词用上。

4,联词成篇。

一课的词学完了,或一单元的词学完了,把它们统统用一篇文章联结起来,而且要想象合理,语句通顺。

如果按这个程序走一遍,通过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这个字词,你一定能够掌握住。但别忘了及时复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篇3: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提高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

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调查发现,学生虽然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但并无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究其原因,是小学、初中的学习只是全盘接受教师分析文本的结论,然后记下来。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感知课文、体验情感、分析鉴赏的权利,还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盲从结论等不良习惯,更极大地消耗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不用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及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放出眼光”,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认知能力,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自己来拿”,就是让学生自己选取对提升能力、提高修养有用的东西加以积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常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掌握方法,巩固训练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自然也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我曾尝试让学生用“把握主旨法”阅读文本。具体方法是:(1)读完文章后先说出作者的行文意图,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2)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者所用材料的作用和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感悟“为文之道,做人之理”。

就具体的阅读教学来说,不同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比如,教学《荷塘月色》,就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与文题有关的段落,然后再分析其前后段落的内容,从而很快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逐段概括”“合并同类”的方法,先对每段文字进行概括,然后将表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段落合并,最后再将各段的段意进行整合,进而提炼出主旨。

三、延伸积累,提升能力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为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推荐佳作让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外,每周还要为学生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中国青年报》《文摘报》《语文报》或《语文读本》,让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感受时代气息,了解风云人物。总而言之,就是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进入阅读课堂,但学生阅读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有用的素材。

四、运用技巧,提高效率

现阶段,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依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考查。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优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原文寻找答题要点;二是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个数。这是因为,所给文章虽然是考查对象,但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所以答案要点必须从原文中提炼。至于考题后的分值,则可以帮助学生确定答案要点的个数。比如,如果考题的分值是6分或者4分,那要点就至少是两个。显然,根据分值推测要点个数可以使学生答题时心中有数。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和训练。

如何把握语文古诗文复习重点的推荐

语文高考是一个特殊的语文实践活动。高考成绩的高低和同学们在语文复习实践过程中,你们实践的质量的好坏是直接相关的。

建议:就是借助40篇提升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水平和能力。

所谓40篇每一个同学都很清楚,这就是北京《考试说明》里,所要求背诵默写10篇古文和30首古诗。对于这40篇,可以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能够滚瓜烂熟背诵默写,一字不错,给上句写下句,不出差错这是最基础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对着默写7分去的。在这个层面之上,我觉得同学们可以把这40篇作者、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意图,文章诗歌基本内容,以及所使用的主要的表达方法技巧认真梳理一下。

第二个层面,可以除了巩固这七分的默写外,对十分的诗歌鉴赏有很大的帮助,对作文写作60分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当然还要对那些学习水平比较高,对古诗文兴趣比较浓厚的同学还有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以40篇为核心,适度向外扩展。

另外对文言文阅读的15分的考题有直接的帮助,因为10篇古文可以增加你的文言文的语感。因为平常很少说文言,通过加强背诵,这10篇必须要背得滚瓜烂熟,可以使你的文言语感进一步增强,这是给大家在古诗文复习方面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

篇4: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要点

(一)诵读能力

一、朗读:

朗读内容的知识要点主要是:

1、正确的汉字读音即拼音

2、朗读的音节的正确停顿

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重音的正确处理

例:“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4、朗读的语调,速度

语调主要是平,升,降调;语速主要是指舒缓,急促等等。

5、对材料感情的理解

主要是指把握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比如:怀念,崇敬,悲伤,同情,喜悦轻蔑……

二、浏览:

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来捕捉文中能提供相对信息的词句

三、略读:

1、  把握中心句,一般在段首第一句,特殊情况在段末和段中

2、  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意,捕捉关键的信息

主要是指能体现文章主旨,点明段落中心,突出人物性格和事物特征,标志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脉络的关键语句

四、精读:

1、这是指善于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见解:

记叙文——作品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文学作品——作品中描写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正确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关键词特有的含义

关键词一定要结合原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能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并简单的赏析

 

 

(二)整体阅读能力

 

一、整体感知能力:

1、  主要是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2、  体悟感情可以从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抒情议论及景物描写中捕捉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鞭挞。

例文一:要求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语段中词义理解的能力:

工具书中词语的意思是静态的,阅读中必须结合语境理解。同时要注意同一个词在语境中可能有的意义相近或相反;还要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例:《背影》“聪明”其实是“自作聪明”,现在表现作者的自质和后悔。

三、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1、  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2、  要善于把握中心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显示作者思路的句子,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和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

例如:《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个木偶人”

这句话揭示了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人”这里点明了他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迂腐的性格特征。

《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不仅写出了松鼠的特点,特显示了文章的思路,规定了说明的顺序。

四、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

1、  要善于归纳和概括文章的某个段落或全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中心的常用方法是:

①、看题目:有的文章大致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石油的用途》等,很容易从题目上的到启示。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比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有《黄生借书说》的第一句。有的文章是结尾点明中心的。如《井岗翠竹》的最后一部分。

③、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较适用于记叙文。在记叙中插入的抒情,议论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从而分析出中心。

④、分析人物性格:写人的记叙文有时中心含而不露,但正面人物的性格可能就是作者要赞美的。如《老扬同志》中老扬的爱憎分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的勤学苦练、公而忘私的品质。

⑤、综合文章的各段段意: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如《死海不死》把全文三部分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中心。

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象《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寓意深刻,就要搞清文章写作或发表时的背景,鲁迅的文章就要注意。

2、  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指运用的材料及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

记叙文——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和主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运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表现了支援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说明文——说明对象在性质、构造、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特点

《死海不死》:主要是说明死海的咸度非常高的特点

议论文——主要是运用哪些论据论证了什么观点

《谈骨气》:运用古今事例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  归纳和概括要注意全面、准确、简洁。

五、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的能力:

1、  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思路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中的。

2、  掌握不同的文体结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正确划分结构:

记叙文: ①、时间顺序:写人记事的文章较多采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明显是地点的变化

②、空间顺序:写景的文章较多

③、感情发展:典型的如《荔枝蜜》,抒情性文章较多采用

④、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材料性质不同来划分层次

议论文:①、三段式:大部分议论文都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②、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复杂的议论文较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③、并列式:有的文章论述的问题是并列关系,有几个问题就分几个层次

④、递进式:文章各部分内在联系是层层深入的。如《最后一次演讲》

说明文:也往往采用总-分、并列、层进的形式。

如:《中国石拱桥》从总到分再到总

散  文:以一定的线索来结构全文。

小  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此外要正确把握文章中的过渡,衔接,领起,总结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六、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1、  主要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2、  首先是正确辨别文章中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叙述:注意叙述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的顺序;叙述的线索和详略

描写: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说明:注意几种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工作程序等

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等

议论:主要是注意论证的观点,方法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  其次是要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  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  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  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  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七、体会修辞效果的能力:

1、  正确辨别修辞手法:①、常见的八种是: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②、其他修辞是:

借代、反语、引用、双关、顶真、通感、回环、飞白、层递、拈连、移就、讳饰

2、  认真体会修辞表达的效果:

一般而言运用修辞是更形象,生动,感人;更具表现力、说服力等,但运用这些概念话的词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达。

例:《七根火柴》“暴雨夹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这个比喻强调了冰雹很大,突出自然环境恶劣,红军战士生存之困难

①、比喻、拟人:激发情感,使描绘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或        使被论述的道理更明白易懂。

②、夸张:更鲜明、突出地表现某一事物

③、对偶:使句式整齐,语感强

④、对比: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

⑤、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力的感情;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⑥、反复:突出思想、表达强烈的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⑦、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加深读者的印象,使文章自然展开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

八、语法知识活用的能力:

基本的语法知识(词的分类,短语结构,单复句,关联词等)不是命题范围,但是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难点。这一考点主要是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一些代词指代的内容,明白一些词语的深层含义。

九、比较阅读的能力:

1、  主要是对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相近,相同或相反的。回答题目主要是弄清楚比较点。

2、对自选角度进行比较的题目,主要是选准角度,观点新颖有创见。要防止“绝对化”即贬褒都是一无是处;或“简单化”即简单肯定或否定,理由不充分。

十、赏析,阅读心得:

1、  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2、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如《变色龙》的主题是揭露沙皇专制统治,中心思想深刻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④、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

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如《听潮》通过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阅读的能力(出题思路)概括

 

1、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中词义理解的能力

3、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4、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

5、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的能力

6、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7、体会修辞效果的能力

8、语法知识活用的能力

9、比较阅读的能力

10、赏析,阅读心得

篇5:现代文阅读附答案及考查要点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及考查要点

现代文阅读。(14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3分)

小题2: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王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3: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小题4:“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3分)

小题5:无论是“十个还是二十个”都能点得清,可作者为什么说老王送的鸡蛋“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呢?(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老王带病给我送香油、鸡蛋。

小题1:(3分)外貌、语言那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意思对即可)

小题1:(2分)那直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小题1:(3分)夸张地描写出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小题1:(3分)鸡蛋的个数有限,但老王病重送鸡蛋的情意是无限的。(意对即可)

小题1:整体感知文本,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作答时,能答出人物事件即可。

小题1: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语言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表述正确合理即可。

小题1:学生感知文本,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能从外貌弱不禁风的角度理解和找出照应的句子。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词语表达效果。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准确表述出修辞词语在这里的具体表达效果,表述意思合理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这里能理解出情意是无限的道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我的信念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轻松让小学生语文识字能力提高的要点

保卫工作要点

记叙文要点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能力近义词

能力心得体会

能力近义词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