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友人及鉴赏(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更半夜吃雪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鉴赏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而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 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转蓬一辞,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
汉代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苏李诗则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将浮云、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
不必明言游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分别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
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情就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加入一个班(马相别称班,语出《左传》)字,是翻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形成一定惯例,即大体遵循由破题、到写景、最后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 抒情 再写景(象喻式) 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送友人》唐诗鉴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文解释: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词语解释:
郭:外城。
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诗文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声色具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清人仇兆鳌评说:「太白诗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事实上,李白这首诗虽是常见的送别诗,但意致缠绵,语近情遥,有弦外之音,读之令人神往。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别具特色。
送友人诗词鉴赏
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说: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诗意浑厚而不失清空元气,确为高妙之作。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看看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吧。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
头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当值秋天相送,应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丰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用的是一种尉勉的语调。这与头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层转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超度,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波浪式地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愈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 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这首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加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峡口送友人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译文翻译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注释解释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欲尽春:春欲尽。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创作背景
此诗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具体作年不详。现实逼使他们的目光向内凝缩,他们以其敏感的诗心直接把握时代的心理节奏和情绪特点,将诗的触角伸向审美主体的心灵深处,通过表现诗人复杂深微的心态实现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领悟。
诗文赏析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李白送友人诗意鉴赏
《送友人》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诗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文解释】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词语解释】
郭:外城。
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诗文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声色具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清人仇兆鳌评说:「太白诗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事实上,李白这首诗虽是常见的送别诗,但意致缠绵,语近情遥,有弦外之音,读之令人神往。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别具特色。
★ 李白 送友人
★ 送友人赏析
★ 送友人翻译
★ 送友人李白诗句
★ 送友人赏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