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红楼梦》翻译的合作情缘(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咸蛋黄最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红楼梦》翻译的合作情缘
《红楼梦》两个全译本的翻译除了译者与译者之间的直接合作外,还有作者、读者、学者以及红学专家的`通力配合.合作翻译为翻译文学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作 者:曾冬梅 ZENG Dong-mei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外语系,湖南,邵阳,42 刊 名:云梦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 年,卷(期): 29(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红楼梦》 合作翻译 形式《红楼梦》翻译
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如日本汉学家大高岩、饭冢郎、立间祥介、志村良治、武部利男、松枝茂夫、绪方一男,前苏联汉学家里弗京、缅希科夫,前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奥·克拉尔,德国汉学家弗兰茨·库恩,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等等,对于一部中国的古典小说,从1892年,“东京才子”森槐南作为日本第一位《红楼梦》翻译者将《红楼梦》第一回楔子译成日文,到1980年,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完成了80回本《红楼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外国汉学家来关注?德国汉学家弗兰茨·库恩说:“《红楼梦》的内容是迷人的,它的人物描写是生气勃勃的和充分个性化的,它的故事背景是令人难忘的。”我想这可以作为一条初步的注脚,至于大高岩被称为“红迷”,松枝茂夫认为“《红楼梦》堪称中华民族的大杰作”,更能得到“外邦之人管窥《红楼梦》”的一些启示。
关于翻译和研究《红楼梦》的外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大师级的认知和思考”的当属大卫·霍克思。且看他在《红楼梦》英译本《引言》中的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一部伟大的世俗小说,它叙述了百年望族贾家的盛衰。书中两位主角宝玉和黛玉活动的背景,是一幅用幽默、实际生活细节和优美诗词织成的绚丽的锦绣,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家庭生活的繁文缛节。此外,书中还常常暗示,人间以外存在着另一理想的王国。”大卫·霍克思的理解如此独到且鞭辟入里,所以其英译本《红楼梦》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是不无道理的。
在这里,难以将大卫·霍克思耗费十年的心血逐一通过译介学的理论和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观点展现出来,姑且挂一漏万,仅从他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书中人名的处理,稍作浅探。大卫·霍克思在处理形形色色的《红楼梦》人物时,为了使英语读者理清故事中的人物,采用了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是将贾府里的主人名字全部冠上汉语拼音;第二是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第三是将戏子的名字全部法语化;第四是将道士、和尚、尼姑的名字全部用拉丁文来表示。关于第一种处理,我国第一部《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也遵循的是这一条原则。关于第三种和第四种处理,因与本文少涉,故不作论述。在此,就“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做一下讨论,看看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由于《红楼梦》中丫鬟众多,丫鬟的名字众多,因此仅举袭人、晴雯、麝月为例,结合译介学的理论和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观点,看一看大卫·霍克思对于人名的翻译是传统的“信、达、雅”,还是“创造性的叛逆”;也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问‘隔’与‘不隔’之别”。
一、创造性的.叛逆
从春秋时代的“译者,舌人也”到英国蒲伯被劝不作翻译再到清末民初林纾因翻译而羞恼,直至20世纪60年代,罗兰·巴特宣称“作者已死”。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译介的这样一条轨迹:翻译——翻译性的创作——创造性的叛逆。大卫·霍克思就是这样一位翻译《红楼梦》的译者,并且是一位充满创造性的叛逆的译者。所谓“创造性的叛逆”即是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在这样一种再创造行为中,个性化翻译正体现了他“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这一作为译者鲜明的个性特征,也由此体现出了《红楼梦》原书中“丫鬟的名字”与“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在美学思想层面的“隔”与“不隔”之别。
二、“隔”与“不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并且认为“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可见,王国维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因为《红楼梦》中的很多丫鬟的名字都代表了曹雪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态度,那么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将丫鬟的名字译出相关的汉语意义”,又从哪些方面作了“隔”与“不隔”的取舍?
三、似桂如兰花袭人
大卫·霍克思将袭人译为“Aroma”。Aroma,《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中解释为,其一芳香、香味,其二(艺术品的)风味、韵味。袭人从“花气袭人知昼暖”中走来,大卫·霍克思当是知其真意的,故而将“袭人”这一动宾短语独译为名词而非其他。“芳香”:看似笼统,实则考究,因为集众丫鬟之香于一身而成其芳,“芳”乃是一种品行一种人格,如此堪配对人和气、处事稳重的袭人。由此观之,译袭人着眼“花气”便是“不隔”,着眼“花气袭人”便是隔矣。正如袭人的判词所云“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桂”之芳香,“兰”之芳香,怎如“温柔和顺”之“芳香”。亦如其画所写“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写满曹雪芹之悲叹,又必是“一簇鲜花”方可了心中挚爱之情。至于,大观园的十二个女戏子中芳官、蕊官、葵官、菂官俱有香名,然“Aroma”单属袭人,其余再不可得。
四、霁月难逢真晴雯
大卫·霍克思将晴雯译为“Skybright”。Skybright,意为晴空。关于“晴雯”的“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云形成的文采”。《三坟·爻卦·大象》中有“日云赤县,月云素雯”。“Skybright”在意义上等于“abrightsky”,同时“bright”还有诸如“晶莹的”、“伶俐的”等意义,并不意味着“Skybright”这个译法的完美。在这里,大卫·霍克思确实是做了简单化的处理,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的一种“迫不得已”的误读。且看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jian,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既然“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又哪来的“晴雯”?再看其画“既非人物,又非山水,不过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如此人物,如此山水,哪来的“晴雯”?由此观之,将“晴雯”译为“晴雯”便是隔矣,将“晴雯”译为“非晴雯”便是不隔。
五、冷月无声始麝月
大卫·霍克思将麝月译为“Musk”。Musk,《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中解释为,其一麝香,其二麝香植物。由此看出,“麝月”之“月”这一义素缺失了,但是缺失自有缺失的妙处,一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且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除了“麝香”,还泛指香气,如杜甫《丁香》诗:“晚堕兰麝中。”这便使人想起,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我们知道麝月的脾气秉性与袭人相似,且是陪伴宝玉做完红楼一梦的最后一个人物,尤是袭人的影子。如此,袭人着一“芳香”,麝月着一“香气”,自是褒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散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由此观之,译“麝”而眷香便是不隔,译“麝”而顾月便是隔矣。
六、结语
关于翻译,其实学界有的专家是不主张的,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作品是不能或者无法翻译的。即使是在翻译理论研究的早期,原文——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观念也认为“原文相对于翻译,是主人,是原创性的、自主的、建设的、阳刚的,而译文则是从属的、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但是,一个国家文化进步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世界著名典籍在该国有译本。并且,不管是在“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以自我为尺度去看待‘他者’,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方面,还是在“促进文学、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形成”方面,或者是在“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翻译的作用都尤为重大。这促使我们重估翻译的价值,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对人名的处理正符合了本雅明提出的“译文标志着作品生命的延续,翻译点燃了作品永恒的生命和语言无休止更新的火焰”。大卫·霍克思的翻译有异于众多翻译家的创造性的叛逆,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教程》里的追问“决定译者采用某些翻译策略的原则是什么?翻译技巧是如何被用来服务于某种特定动机的?”至于上文提到的袭人、晴雯、麝月,不管是“隔”还是“不隔”,不管是否尽善尽美或者是如曹雪芹原书那般字字珠玑,但是既然作为一种翻译,翻译即是另一种表达,表达当然存在不尽完美的地方,这也正如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所说:“表达是提示,不一定是全部。”所以,关于《红楼梦》的译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探讨,关注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有关英语红楼梦精选翻译
《红楼梦》由曹雪芹和高鹗所著。小说以贾氏家族为故事核心,描述了贾家从一个富裕、有权有势的家族沦落为破落家庭的过程。小说成功塑造了100多个经典人物,他们分属于清朝的.不同阶层。《红楼梦》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描绘,如果要了解中国人复杂的价值观,最好先能读懂《红楼梦》。 毛主席评价道:“《红楼梦》不仅是爱情故事,也是历史故事,因为它描述了封建时代的兴败。”
【翻译词汇】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由…所著 be attributed to
家族 clan
富裕 affluent
权势 prestige
沦落为 descend to
塑造 portray
阶层 rank
封建社会 feudal society
复杂 complexity
【精彩译文】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ttributed to Cao Xueqin and Gao-E. The author chose Jia Clan as the focus, depicting how an affluent and influential family with prestige lost its favor and descended to crash. In the novel, about 100 classic characters are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se characters concern people of all ranks in the Qing Dynasty.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remarkable story abou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o understand Chinese values in all its complexity, one can do no better than to rea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t is not only a love story, but also a history story, because it describe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feudal period,” said Chairman Mao.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注释
1、开辟鸿蒙,开天辟地以来。鸿蒙,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前的浑沌状态。
2、奈何天,无可奈何的日子。
3、遣,排遣;愚,我;衷,内心深处的情怀。
4、金,金钗雪里埋,指薛宝钗;玉带林中挂,玉,指林黛玉。和其他红楼梦中女性。
赏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一开始便是情字何其重要,那鸿蒙便是情。演红楼梦也从这个,情字入手,更加证明“宿孽总因情”了。谁为情种?试问世间谁是痴情的。
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
人人都围这情字转,天、日、时中,去奈何,去伤怀,去寂寞,这都是傻人在试遣愚衷而已。这情本是虚幻的,是无常的,是空的。当成真去看去做,岂不是傻?岂不是愚?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金和玉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包括正、副、又副十二钗,甚至是整个贾府及与之相关的青春女性,但是从其特指意义上来说,却是指两对金玉,即宝钗、黛玉和湘云、妙玉,怀和悼的些微差别正说明了小说中,四人结局的差异,也就是宝钗、湘云健在,而黛玉、妙玉早亡。
中国曹雪芹英国霍克思
撰写《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的曹雪芹,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奇才,数十年来无数作家学者都把这部经典名作奉为圭臬,推崇备至。
70年代著名学者胡菊人先生在其专栏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技巧上我们可以说自清末至'五.四'直至今天,在中国而言,无人能与曹雪芹并肩。他的技巧,尤其在肌理上,细心研究,令人惊骇,以为是神鬼写下的文墨。”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汉英翻译的极品,同时更为望各位忠实读者能欣赏地道中文与地道英语的讲写之法,从而提高研习中英文的兴趣。
且看曹雪芹怎样写林黛玉细读《西厢记》的: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入,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曹氏这种芊绵绮丽的文字,同样值得默默记诵。大家不妨试译这段短文,下文我会摘录霍氏的英译供你们观赏研习。
《红楼梦》文学翻译独特性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这部经典名着受到诸多外国学者的推崇,被译作多种语言发行。其中,霍克斯与闵福德的英译本TheStoryoftheStone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翻译。本文对其译本中多处独创性文体排版,从意义、形式、以及文化批评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审视角度
译者面对翻译对象应如何审视,主要有三方面:语言事实,形式(包括修辞手段或者文体特征)和精神气质。于是,与之相对应的翻译批评与赏析层面分别是:意义批评,形式批评,和文化批评。在翻译时强调语言事实的翻译我们可称其为语义翻译,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对于一部译作的分析,看其语义翻译得是否与原文接近,从翻译批评与赏析层面,对译作的分析就是意义批评与赏析。翻译活动面对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论,当语言表达形式(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等)的特点本身作为信息的内容传达时,翻译时强调形式,就是为了凸显某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功能,比如说中国诗歌的诗性功能。在翻译时,译者有时会采用修辞手段、特殊文体甚至创新的排版印刷格式等手段来增强译文的艺术效果,发挥吸引读者的功能。第三个视角,从精神气质方面审视翻译对象侧重的是文化特质的翻译。由于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交流,因此中西方文化在文化内涵、生活方式、认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看一部译作是否译出了原作的精神气质,就是看它能否将原作的文化很好地传达出来,而对其进行赏析是则要从文化批评角度着手。对一部译作的批评与赏析应该是多角度的.、多方面的,可以对译者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批评与赏析,还可以对翻译理论的研究进行批评赏析,也可以对翻译的文体格式等进行批评赏析。
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这部杰作的时候,建构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的翻译本体。
三、霍译的《红楼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与小说正文内容有关的文字排列和印刷效果而言,与原书那严谨呆板的中文版式相比,为了体现英文新颖活泼的文体风格,霍译中诸多格式的变通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中外文化有着很大差别的前提下,他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尽其所能将中国文化进行介绍和宣传。本文仅对其两处特殊的格式变通译法进行了一番赏析,对于霍克斯其他地方独特的译文,我们也不能忽视,像他所作序言,以及根据小说故事的内容自然分卷,并根据各卷内容另行命名,甚至各卷又加了前言,这些体制上的变通,都说明了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这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巨着时用心之多,他倾其所能传译出这部艺术杰作中的一切思想和艺术的东西。
红楼梦的翻译美学
汉语运用“模糊”语言写人叙事,皆有意外之神效 -- 形象栩栩在眼前,旧事历历如重演。一个经典例证恐怕要数《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那一节。曹雪芹如此走笔:
宝玉早已看见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了坐细看时,真是与众不同,只见: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似西子胜三分。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之最怕,要算是描写美女了。因为,若从正面落笔,用“工笔画”手法,那肯定吃力不讨好。因为,世人对美女的评判的标准林林总总,此外,美女之最动人处,在其眼神,在其意态,在其“精气神”,而这些恰恰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这正应了一句唐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用画笔描绘美女,与用笔来描写美女,事不同而理同。曹雪芹深谙此妙。在描写林黛玉首次“亮相”时,他舍“工笔”的细描手法,而取“泼墨”技巧。“泼墨”者,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之模糊手法也。作者弃细节描绘,用粗犷笔法,在像与不像之间求像,在似和不似之间求似,其着笔的出发点:不是嚼饭于人式的“请你欣赏”,而是启迪神思式的“请你想象”。取这种“借助模糊描述的广远外延”的哲学视角,取这种“借助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哲学视角,描绘林黛玉之“美”,才是大家的手笔,才有《红楼梦》的成功。
试想,以上这段文字从林黛玉的肖像(眉目、两靥、身材)描写、行为描写到心理描写一应俱全。但是,如此面面俱到的描写,如此着眼宏观的描写,实在是“大而空”,实在是“全而虚”。“大而空”+“全而虚”= “模糊”也。
值得庆幸的是,汉语为我们的文人墨客准备了充足的“写诗却是一个优点”(杨振宁语)的表达。写林黛玉的句子很美丽,却又很模糊,诸如“袅袅婷婷”、“似蹙非蹙”、“似喜非喜”、“态生两靥”、“娇袭一身”、“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多一窍”、“……胜三分”,等等。
令人称奇的是,表达虽然模糊,而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并不模糊,相反,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没有一个不认为林黛玉是一个绝色美人,可能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影像在脑海头脑里。
上段写林黛玉的成功,我们不必去追究是汉语琳琅的模糊词语成全了曹雪芹,还是曹雪芹善驾能驭汉语的模糊词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段模糊描述,激活读者联想,驰骋读者想象。反观英语,模糊遁迹,逻辑登场,那将是怎样的'译文呢?
Of course, Pao-Yu had seen this new cousin earlier on and guessed that she was the daughter of his Aunt Lin. He made haste to bow and, having greeted her, took a seat. Looking at Tai-yu closely, he found her different from other girls.
Her 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 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 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 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 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 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 more delicate than Hsi Shih. (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袅袅婷婷 → 无相应译文
似蹙非蹙笼烟眉 → 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
似喜非喜含情目 → 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
态生两靥之愁 →无相应译文
娇袭一身之病 → 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
泪光点点 → 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
娇喘微微 → 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
呜呼!应该承认,杨戴合译,乃珠联璧合。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如此上乘英译,绝非陋译,但是,让native speaker来读此译文,他们决计不会得到一个美女的影像。笔者的美国友人Bill Hofmann教授对此段描述的评价是:
I can hardly see, through this passage, a beauty before my eyes, the overwhelming impression being that the young woman is frail and pale. When we say somebody’s breath is soft and faint, we do believe that she or he is fatally sick and should be hospitalized as soon as possible.
(通过本段描写,我眼前所见并非是一美女,主要印象是此女虚弱苍白。当我们说某人breath is soft and faint时,我们总以为她或他病得不轻,应该急送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Bill Hofmann教授的评价幽默闪烁,但确是真情实感。以“娇喘微微”为例,在国人读来,疏放中出意境;朦胧里演清晰。“娇喘”二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微弱喘气”,也不是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所能译出的。“娇喘”二字用汉语解释,尚难,遑论英译。
此外,写林黛玉的“袅袅婷婷”、“态生两靥之愁”杨戴两人皆避而不译。这不仅有道理,而且值得肯定。余尝想,若是硬译“袅袅婷婷”和“态生两靥之愁”,说不准,林黛玉会不幸成为西方读者心目中的女妖。
分析《红楼梦》翻译之难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经典性为人称道,其翻译工作也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典籍翻译促进东学西渐的重要一环。
前言
《红楼梦》,作为唯一拥有专门研究协会――红学会的古典名著,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之高毋庸置疑,历代文人学者研究、推敲《红楼梦》,可谓乐在其中,而《红楼梦》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和另三部古典巨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一样,深入人心,即便未通读过全书,也一定知道“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林妹妹,“人未到声先到”的脂粉英雄王熙凤凤辣子,三进荣国府、逛了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细腻曲折的情节描绘都让人读来意味盎然。这样一部瑰宝巨作在中国加强东学西渐的进程中自然应该是首当其冲的,让西方国家也能领略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需要翻译,然而《红楼梦》的翻译现状却差强人意。1830年John Davis翻译了第三回,开启了《红楼梦》的翻译之路,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一百八十余年间,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共出现了十二种英译本,一种德译本,但只有三个英译全译本,剩余都是片段或节选的翻译,而在这三个英译全译本本之中,最贴近当今的也只是完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霍克思、闵福德翁婿的版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版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翻译困境呢?这三十年间《红楼梦》的翻译为何止步不前了呢?本文将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略探讨一下《红楼梦》的翻译之难。
1.《红楼梦》的研究现状
要讨论《红楼梦》的翻译难题,不得不先涉及《红楼梦》原著的研究现状。红学研究从最初的索引派到后来的“新红学运动”,从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到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从考据派、学院派到新索引派、草根派,如今的研究百花齐放,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目前,红学研究者人数之众多,前所未有,红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广大《红楼梦》的热爱者们都积极参与,见仁见智,畅所欲言,红学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在诸多研究学者之中,通过参加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录制,再度引发大众阅读研究《红楼梦》热潮的刘心武学者独树一帜,他的原型研究新颖独特,结合文本细读与历史结合,揭开《红楼梦》神秘的面纱,虽仅代表一家之言,但其严密的逻辑与细致的推敲也吸引了不少认同者,俨然自成一派。可见国内学者仍然对《红楼梦》有着高涨不衰的研究热情和取之不尽的研究对象,然而正由于《红楼梦》研究正酣,研究成果具有多样性,不定性,对于译者而言,无疑加大了理解原著的难度,缺乏对原著确定的理解,翻译便无从下手,即便翻译有所出,也常常带来翻译错误或是翻译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
2.《红楼梦》版本众多
1792年,经程伟元、高鹗续编修订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印刷版问世,这也是如今我们通常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红楼梦》的前身,而在程高版之前,这部小说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不同的手抄本附有不同署名或是无署名的批注,连正文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抄写者的笔误或是故意为之,现在已不得而知,仅这些手抄本也就是古本《红楼梦》就有戚序本、甲戌本、庚辰本等十二个版本之多,之后的印刷版也有程甲本和程乙本之分,除程高本经续编而至一百二十回以外,因历史原因,且年代久远,古本红楼梦流传下来仅有八十回,许多版本都是残缺不全的。Hawkes就曾经指出:“中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这部小说竟然在作者死后近三十年才得以公开发行,并且还存在着不同的版本,甚至没有一个版本可以说是绝对‘正确’,这多少令人吃惊。”因此,在这样一种版本众多的情况下,译者又当如何取舍,是像霍克思一样充分利用红学研究的成果,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各版本在一般读者中的普及度,以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为原文,同时参阅修订其他古本,最终呈现出霍克思版本的《红楼梦》;还是像杨宪益一样,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将《红楼梦》作为展现政治斗争的政治历史小说,同时部分考虑原作者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前八十回以戚序本为原文,后四十回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的程高本为原文;又或是另辟新径,以周汝昌先生耗时近六十年静心磨练完成的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为原文,并且仅翻译曹雪芹残留的这八十回。无论选择何种版本,不仅要选,还要选得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这对译者都是极大的考验。
3.《红楼梦》原著残缺
当今读者所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大都以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为范本经过部分修订而成,但如今红学界普遍赞同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应当是当时的出版商程伟元发现了民间流传的《红楼梦》手抄本,欲印刷出版,但苦于手抄本内容残缺,不利于出版与大范围的流传,抑或是出于某些政治原因,便找来书生高鹗进行续写。红学研究者中有一种声音认为,首先高鹗和曹雪芹不认识,生平毫无交集,生活年代背景不同,在现在的通行本中将高鹗作为《红楼梦》的合著者与曹雪芹并列其上,是非常荒谬的,如果非说《红楼梦》有合著者,那也应当是在众多版本的手抄本中留存大量评点的脂砚斋;其次,曹雪芹是完成了《红楼梦》的全本的,只是无法确定到底全本有多少回,但在细致探究曹雪芹的生存背景和写作手法后,对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以及小说后文的情节流动、人物命运还是可以探轶一二的,这时就会发现高鹗的续写不仅在文字表达的造诣上无法与曹雪芹媲美,连小说的内容都常常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所勾勒的图景不相符合,有些地方甚至南辕北辙,比如曹雪芹的原意是将《红楼梦》创作为一部悲剧,几大家族最终没落,优秀多姿的女子难逃薄命,贾宝玉流落村野,而高鹗却迎合大众乐见喜剧的心理,创作了大团圆结局,完全改变了曹雪芹的意图和小说的基调氛围,让人唏嘘不已。这种看法已越发得到《红楼梦》学者和爱好者的认同,在这样的'研究趋势下,包括版本问题在内,译者该当如何对待翻译原文内容的选取确实让人头痛,翻译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会有翻译的并非原版《红楼梦》之嫌,这样一个文化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均达不到一定高度的作品有必要作为国之瑰宝推介到海外吗?但若是仅翻译前八十回,无论是选取某个古本,还是集大家之长的周汝昌版,也会有情节残缺,难以得到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并认同的效果。
4.《红楼梦》文化历史内涵厚重
经考证,《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中许多的人物、事件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原型,曹雪芹在这些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与创作,成就了这部不朽的巨作。我国大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评价《红楼梦》是“封建社会上层的百科全书”,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小说对园林建筑、服饰打扮、食物、摆设、风俗活动、礼仪规制等等都有着细致到位的描写,但这些种种都是带有那个时代深深的文化烙印的。翻译界历来都把涉及文化内涵的翻译作为一大难题,对此提出诸多解决方案,但仍然争论不朽,没有定论。而处处体现时代文化特色的《红楼梦》翻译起来就可谓是举步维艰,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翻译功底,还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驾驭。
5.《红楼梦》文学艺术价值特殊
《红楼梦》不仅是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极高,在西方,在多译本章回翻译缺乏,全译本稀缺的情况下,仍然颇受赞誉。《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曾这样评价道“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诗歌比赛……在西文翻译中,这部分大多被删除。尽管如此,有些西方评论家仍然认为该小说是世界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这是因为《红楼梦》不仅文笔细腻,描绘逼真到位,除本身的小说体裁外,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习语、谚语、灯谜等更是贯穿全书,而这些都是让译者犯难的关键,稍不注意,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除此之外,《红楼梦》在文学手法上,更是造诣深厚,从人名称谓等的精心处理到情节设置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处其右,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可以占据一席之位。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象征手法突出,一个字母象征了多重含义,为人称道,而《红楼梦》中随意一句诗歌,一首曲赋,一个人名都可能蕴含了多重作用,揭示人物命运、时局背景,架构小说框架,梳理线索脉络,每个看似轻微的人物,看似随意的情节,都可能透漏着小说后文走向,这样的功夫不愧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然而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手法有异,翻译要想传达这样高妙的艺术价值,并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结语
上述关于《红楼梦》五点翻译之难,还仅仅是粗浅探讨,但由此已然可以看出,《红楼梦》的翻译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尽管霍克思和杨宪益的译本有其不足之处,但能够细致谨慎地完成全译本,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佳作,也因此,自杨宪益译本现世以来,至今无人再能着手如此艰难的翻译。
然而笔者认为,这项难于上青天的翻译任务虽然极附挑战,但还是需要有人前仆后继的去完成,这是一项事业,不能只靠某个译者去完成,笔者在此也呼吁对中国典籍翻译具有热情的译者和红学的专家、学者、爱好者都能团结起来,为《红楼梦》的翻译出谋划策,共同造就新时代的译本,让《红楼梦》不只是中国的经典,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明珠。
红楼梦的有趣外文翻译
红楼梦早在1830年,就有了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Davis翻译了《红楼梦》第3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红楼梦》的国外传播也从此拉开序幕。
在外国人眼里,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红楼梦》德文译本作者,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弗朗茨 库恩这么评价:“一百年来,《红楼梦》这个名字就像一座陌生的雄伟山岳从虚无缥缈的淡蓝色远方,进入欧洲智慧的视野,同时吸引着人们,使他们感到吃惊。人们私下里传说议论着这座高山不可征服的岩石裂隙和悬崖绝壁。内行们暗地里充满惊异,悄悄地说,这真是小说的庞然大物啊!竟有一百多个出场人物!有谁敢于走进它呢?……即使我的翻译不够完整,我也要作为第一位欧洲人去征服《红楼梦》的顶峰……”
《红楼梦》是我们民族文学的顶峰,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而外国人通过翻译《红楼梦》,也在力图摘取这颗中华民族文化的明珠。他们是真诚的,不过,由于中西文化的冲突和隔阂,无论是英文译本,还是德文译本,俄文译本,都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当我们中国人为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而艰苦努力的时候,外国人也在为翻译《红楼梦》而奋斗,都是为了这部人类文学的奇特作品。下面,我点评一些《红楼梦》的英文译本,从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隔阂,还有我们《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魅力,既温习了祖国语文,又能提高一点英文,这是两全其美的有意义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的人名,有着独特的学问,一方面,凝聚着祖国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又寄托着深刻的含义,外国人翻译《红楼梦》,首先就遇到了翻译人物姓名的障碍,其中,有翻译得不错的,也有翻译的离题万里,甚至相当搞笑。
一、啼笑皆非的英文译名
1. 袭人,袭击男人?
袭人,在英文译本(杨宪益译本)中,是这样翻译的:Hsi-jen,(assails men),“Hsi-jen”是音译,问题出在()里的注释,本来译者是为了给英文读者解释这个人名的意思。可是,解释大大错了,assails men 是“袭击男人”的意思。这就完全曲解了“袭人”这个词的本意,袭人之名是取自“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可不是袭击男人的意思。也有英文译本中,袭人被翻译做“Aroma”,芳香的意思,这位英文翻译者就抓住了“花气袭人”这个点,就比较好。
2. 司棋,是国际象棋?
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女孩有四个丫头,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丫头的名字取“琴、棋、书、画”之意,而英译本中,对司棋的翻译是“Chess”,是国际象棋的意思,而司棋的棋,是围棋的意思,这显然没有理解,作者曹雪芹的本意。
3. 绮霞,变成了一条鱼?
比较让人感到无法理解的,还是这个人名的翻译:绮霞,Mackerel。Mackerel,是鲭鱼的意思,这和绮霞这个名字的本来意义差的太远,而且,不可思议。
4. 鸳鸯,变成了鹅?
在早期英文译本中,鸳鸯被翻译成:Faithful Goose,忠诚的鹅,鸳鸯并不是鹅。
5. 黛玉,成了放荡的女人?
对红楼梦里的人名,最糟糕的莫过于这个了,黛玉(Black Jade,黑色的玉),从中文字面意义上来讲,黛玉,也有黑色的.玉之意,不过,问题出在英文本身,Jade的引申义,有两个,一个是loose woman 放荡的女人,另一个是horse,马,Black Jade的引申义就是a loose woman of dark skin,或者black horse,这两个涵义都与《红楼梦》里的黛玉,差得太远!
6. 兴儿,成了“大鬼”?
由于理解的歧义,翻译人名有时会变得相当怪异,比如奴才“兴儿”,本意是高兴的意思,但是在英文译本中,被翻译成为“Joke”,也就是我们玩的扑克牌中的大毛,大鬼的意思。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二、翻译的比较好的人名
只要正确地理解了中文原意,并且对人物性格有了准确的理解,那么对《红楼梦》里的人名还是可以翻译得比较好的。
比如,霍启,谐音“祸起”,英译本翻译成Calamity,灾祸,这就是很准确了。
妙玉,是Adamantina,金刚石,钻石的意思,这和妙玉出家脱俗,心灵冷峻,颇为吻合。
晴雯的英译名,很有趣,叫做“Skybright”,颇有点美国大片名字的感觉,呵呵。
最好的是,林黛玉的丫头紫鹃,Nightinggale,夜莺,有人会说,紫鹃的直译不应该是“cuckoo杜鹃”吗?这不是英译本翻译错了吗?不是,因为,在英文中,杜鹃的引申义,是“出轨的女人”意思,在西方文化里,每当奸夫到来的时候,杜鹃都会鸣叫,cuckold,就是我们理解的“带绿帽子的男人”,这是非常不雅的称呼,所以,伟大的英国翻译家霍克斯,在他的译本中,把紫鹃曲译成“Nightinggale”,实在是一个传神之笔,令人赞叹!
三、特殊名称的翻译法
红楼梦里有很多颇有民族语言色彩的名词,翻译成英文是什么样子呢?大家不妨看看下面,也算提高自己的汉译英的水平。
怡红公子(Green Boy,绿公子)
潇湘妃子(River Queen 江河王后)
枕霞旧友(Cloud Maiden 云少女)
菱洲(Amaryllis Islander 孤挺花岛民)
蕉下客(Plantain Lover 爱蕉客)
藕榭(Lotus Dweller 莲花居士)
以上的名称,具有中文无穷的魅力,以“枕霞旧友”为例,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而翻译成英文,显然是平淡了很多,变了味道。这不是翻译者的错,的确是中英文两种语言文字巨大的差别,这也提醒我们,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祖国文字,中文的魅力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 红楼梦翻译
★ 红楼梦的翻译美学
★ 网络情缘
★ 情缘花开美文
★ 红尘情缘散文
★ 围棋情缘作文
★ 故土情缘散文
★ 情缘的诗歌
★ 纸笔情缘诗歌
★ 葡萄情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