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英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ukipipa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文英(共含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ukipip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范文英

篇1:英国信

sample

Dear sir or madam,

As the Vice Dean of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FSU), I am writing with pleasure to recommend Wang Ye to your esteemed university.

I got to know her personally since as I was her class advisor. And I taught h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my course, she showed her craving for knowledge. She often read relative economic books to enrich herself. And she also asked me to recommend some text books and materials to study. When she had confusion, she always tried her best to figure out the question.

Miss Wang is a self-motivated student. For all I know, her average score is over 85 and she won scholarships every year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refore, shn favorably.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if you need more information.

Yours Sincerely

Zhu Li (Signature)

Vice De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Email: XXXXXXXXXX

Telephone: 86-22-XXXXXXX

篇2:英国信

At the request of Mr. Xizhen Chen, my former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Beijing Univ. of Sciences, I am glad to write this letter furnishing my evaluation of his academic aptitude for your reference. Mr. Chen is interested in your graduate program in com#puter Science.

I came to know him in September 1987 when Mr. Chen enrolled in my class on FORTRAN IV Programming, a three semesters' course.In the class he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s. At the semester final he earned a high grade of 81, which should be “A” according to our grading system. I also found him good at other studies.

After the class, he had personal talks with me several times. He indicated a great interest in com#puter hardware, In my opinion, Mr. Chen has a potential in com#puter Science, which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view of his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 this College, I am firmly convinced that Mr. Chen will make a successful graduate student.Your favorable consideration of his admission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法律系教授推荐信【3】

I am pleased to write this letter for my former student Miss Nan Li, who graduated from this College with an L.B. degree in June 1978.

Miss Li wa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Law of this College in 1974 through highly com#petitiv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ich is conducted annually and is open to the whole nation. Even in such a selective group. Miss Li made herself distinguished.

As 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College, I have access to her records of academic work and moral conduct, In her fourth year study, I instructed her in Anglo-American Laws on Trespass. So I have known her quite well.

Miss Li's performance, like that in many other courses she taken, was excellent with a superior grade of 86 for the first semester, and 84 for the second semester. In our university and in other university here, 80 is considered “A” , the highest level.

As far as I know, Miss Li wishes to continue her study in Law for an advanced degree. I am sure she has had sufficient prerequisite knowledge for the subject and certainly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take the study.

I recom#mend Miss Li without reservation and shall appreciate your favorable consideration of her application.

篇3:英迪学

所在国家: 马来西亚 建立时间:

校址 : 吉隆坡 校园组成:

学校类型: 大学 专业设置:

学校性质: 私立 学生人数:

申请费用: 360美元 海外学生人数:

平均生活费: 2500美元/年 员工人数:

授予的学位: 学士 教师人数:

学校概况

马来西亚英迪学院创立于1986年,为一间著名的私立学院,位于森美兰州的汝来新镇,是首都吉隆坡的郊区。由于管理妥善、信誉卓越,英迪学院今日已经发展成为马来西亚众多私立院校中的佼佼者。英迪学院的课程皆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批准。十数年来,英迪学院也已成功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许多著名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以进行学术研究及联办课程计划。该计划使学生有机会在最后一学年在国外联办院校完成学业。英迪学院目前在马来西亚拥有4所分院,并于1993年在北京成立北京英迪经贸学院,给中国学生提供深造的机会。迄今,英迪学院的学生总人数已高达1.2万名左右,17%是国际学生。目前英迪学院已接受来自30多个国家的学生,其中包括中国学生。学院拟定在,把外国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至30%。

图书馆及计算机资源

马来西亚英迪学院为学生提供幽雅的求学环境与积极的学习风气,设备完善,包括宽敞的讲堂、齐全的资料中心、学生辅导服务中心、宿舍;还有奥运规模的游泳池等。一座规模宏大的资源中心在4月份完工,每层都设置了网络联结系统。中心有装配了先进软件设备的电脑实验室,还有藏书丰富、采用全面电脑化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以及多媒体中心,各类讲堂、工作坊和多种休闲活动设施。塑造电子化学府,有助学子上网浏览、下载资料,也能强化、深化学子在新世纪的竞争能力和优势。

住宿服务

学生住宿情况:国际学生可在校内宿舍连续居住三个学期。过后学生可在校外公寓居住。如宿舍有空缺,学生可上诉以要求延长居住。

学生服务

校方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服务包括境内评估,为新生安排接机事宜。学校为国际学生安排住宿,并帮助办理入学手续等等。

入学要求

需要公证的高中毕业证和成绩单;以及填写由学校提供的报名表等。申请时间大约三个月。

外语语言和预科学习

如果学生没有托福成绩,可以到马来西亚先补习英文。

该校重要日期

4月,8月,12月开学

篇4:舜英

舜英

舜英shùn yīng[释义]

①(名)木槿花。

②(名)比喻美妇人。

[构成]  偏正式:舜(英[例句]  有女同行;颜如~。(作宾语)

篇5:陆英

陆英

拉丁学名:Sambucus chinensisLindl.

科属:忍冬科接骨木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3m

陆英

根茎横生,圆柱形,黄白色,节上生根。茎具纵棱,幼枝有毛,髓部白色。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9,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偏斜稍圆至阔楔形,边缘有细密的锐锯齿,揉之有臭气。复伞房花序顶生;花小,两性,花间杂有不发育的倒杯状肉质花(黄色腺体);花萼5裂;花冠白色或乳白色,裂片5;雄蕊5;子房下位,3室,柱头头状或3浅裂。浆果状核果卵形,成熟时红色至黑色,果核表面有小瘤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态习性:生于山坡、路旁、溪边、荒野灌丛中。产于长江以南地区。

园林用途: 活血散瘀,祛风活络,发汗利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脱臼、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荨麻疹。

篇6:《英英学古诗》 之二

背 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乡

奶奶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背诵了,但“古诗”的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学生还不明白。因此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古诗上。

首先,我出示了月圆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是的,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就是这样圆这样亮,回忆一下中秋节晚上你们全家是怎么庆祝的?…月圆之夜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所以,每当这时候,我们相聚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多幸福啊!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父母都不在身边,看着别人都团圆在一起,而你却孤单一人,无人相伴,你会怎么想呢?……以此引出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图上的诗人此时正孤独一人望着明月,那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学生都能感同深受。在此基础上再来体会诗人的孤独心境就不难了。

接着我让小朋友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关于这首诗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再诗文对照,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就简单多了。

这样引导学生看图想像,转换角色,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8:英英学古诗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篇9:英英学古诗

师:李白素有“诗仙”之称,今夜,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环境是这样的冷清。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李白独自一人站在窗前,看着一轮明月,他想了些什么?

生: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很冷清。

生:他想要是能和亲人团聚那该多好啊!

生:作者在心里默默地想念自己的亲人,所以很安静。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的身体好不好。

生:在他的家乡有很多的老朋友,他很想念以前一起游玩时的快乐!

生:也许他还在想念家里的孩子,他的孩子也在想念自己的爸爸。

师:你们说得真好啊!在这个安静的月圆之夜,远在他乡的诗人多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啊!谁愿意来当一回诗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学生积极举手朗读)

评点:

此环节的教学片段着重在于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想象人物心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本案例中,我配乐创设情境,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到古诗朗读上,这样就很容易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要求。

篇10:英宗简介

土木之役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至八月,明军在大同、宣府等地反击蒙古瓦剌部进犯明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英宗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崛起,其势力东至辽东地区,西达今新疆、青海等地,不断出兵南扰明朝边境。是时,有识之士纷纷向英宗朱祁镇上疏,建议加强北边防务,以防不测。而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竟一味寻欢作乐,不作任何战备措施。

七月,瓦剌太师淮王也先以明朝刁难其贡使并私毁姻约为由,分兵4路,大举进犯明边:脱脱不花与兀良哈攻辽东;派别将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也先亲率精锐攻大同;阿剌知院攻宣府(治今河北宣化)、赤城。其军事企图是:也先主力进攻大同,引诱明军西上,寻机歼灭,其余3路作牵制性进攻,待歼灭明军主力后,直逼北京。

十一日,也先军至猫儿庄(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南),明右参将吴浩率军迎战,败绩。十五日,大同总督军务宋瑛、总兵官朱冕迎战于阳和口(今山西阳高西北),因诸将悉为太监郭敬节制,师无纪律,几全军覆没。塞外城堡,接连失陷。阿剌知院所率北路军自独石口南下,于七月十五日,包围马营堡(今河北赤城西北),十八日,守备杨俊弃堡而逃。阿剌又攻破永宁城(今河北延庆)。脱脱不花所率东路军于七月中旬包围镇静堡(今辽宁黑山西北),遭到明守将赵忠顽强抵抗,被迫撤围而去,途中攻克驿堡屯庄80处。

前线败报频传,英宗不顾诸大臣的反对,在王振的蛊惑与挟持下,匆忙率军50万人亲征,一切军务交由王振专断。因战备不足,败报不断,明军军心不稳,厌战情绪强烈。八月初一日,明军进抵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故意主动北撤。王振仍欲进军。当其亲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向他密报阳和等地惨败的情况之后,他又变得甚为惊恐,遂仓促决定撤军。下令自大同经由紫荆关(今河北涞源东北)回京,行至40里处,王振恐大军过境损坏他在老家蔚州(今河北蔚县)的田园,突然改变主意,舍易求险,趋师奔向宣府,致明军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且为其追击明军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初十日,明军退至宣府,瓦剌大队骑兵追袭而来。英宗先后派恭顺侯吴克忠、成国公朱勇率军断后拒敌,俱战败。十四日,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20里)。王振为等候他的辎重车千余辆,不顾随从文武官员入保怀来的正确主张,武断下令扎营土木堡。当夜即被瓦剌军包围,陷入粮尽水绝,人困马乏的险境。土木堡地势较高,掘地2丈而不得水,堡南15里有河,已被瓦剌军控制。也先挥师由土木堡西北的麻谷口发起进攻,明将都指挥郭懋率守军奋战1夜,顶住瓦剌军的攻击。十五日,瓦剌军佯退,也先遣使诈称议和,英宗派通事2人赴瓦刺营谈判。王振以和谈将成,竟下令拔营,南移就水,阵营遂乱。瓦剌军趁机四面围攻,以骑兵突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突遭袭击,队伍益乱,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死伤过半。随从大臣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50余人遇难,英宗被俘,王振亦死于乱军之中。

点评:明军的惨败,充分暴露了明廷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相反,也先的作战指挥则比较主动灵活,以2万军队,在面临数十万明军优势兵力的迎战下,主动由大同退至塞外,引诱明军出塞,寻机歼击。初战告捷,即步步深入。待明军饥疲不堪,仓皇撤退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追击,给明军以歼灭性打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般认为,土木之败,是明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捩点。

篇11:英布简介

英布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今安徽六安县)人,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称黥布。初属项羽,被封为九江王,后归刘邦,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黥布列传》)别人听到后,一起戏笑他。后英布被送往郦山服刑,郦山刑徒有数十万人,英布结交刑徒中豪杰之士,率领一伙人逃人江泽中做了强盗。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英布投靠了番君吴芮,并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数千人,举起了反秦大旗。秦将章邯灭掉陈胜,打败吕臣军后,英布率军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西南)大获全胜,于是引兵向东。这时听说项梁已平定江东、会稽,正渡江向西,队伍不断壮大,众多将领归附项梁,英布便投靠了他。

在项梁帐下,英布作战最为勇敢。后陈王死,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不久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楚怀王徙都彭城,英布及诸将都聚保彭城。这时秦国围攻赵,赵数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归宋义指挥,北进救赵。后项羽杀宋义,楚怀王立项羽为上将军,诸将皆归项羽指挥。项羽命英布先渡河击秦。英布屡击章邯之军,切断秦军粮道,项羽遂与英布会合,大破秦军,收降章邯等人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而诸侯之军都原隶归楚的原因,多在英布能以少胜多,震服侯军。项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布等人夜间坑杀章邯降兵二十余万人。到函谷关后,因刘邦派兵驻守,不能入关。项羽又派英布等人从闲道破关而入,攻到咸阳。英布在作战中,常为先锋,深得项羽器重,后项羽分封,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安。     汉元年(前2)四月,项羽楚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暗中则派英布在路上偷袭。八月,英布追到郴县把楚立怀杀死。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击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也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项羽数次派人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担心北边齐、赵,和西边刘邦的军队,又因为爱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没有发兵攻打他。     汉三年,刘邦攻楚,大战于彭城,汉败,退却。刘邦对左右说:“像你们这班人,实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问其故,汉王说:“有谁能替我出使九江,让九江王发兵背叛楚国,牵制在齐地的项王数月,我便可稳获天下了。”隋何请求前往。     到九江后,隋何通过九江王太宰以通关节。可三天也没有见到英布。隋何于是游说太宰说:“英布不见我,定是因为楚国的强大而汉国弱小。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让我见他,假如我说得对,那是大王所想听的;假如我说得不对,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贵国背汉而亲楚的决心!”太宰把这话转告了英布,英布召见隋何。隋何说:“汉王派我送信给大王,我十分诧异您为何与楚那么亲近?”英布说:“我一向以臣礼服事项王。”隋何说:“您同项王都是同列的诸侯,而您却以臣礼服事他,您定认为楚国强盛,可以依靠。但是项王伐齐,他可以亲负墙板筑杵,为士卒先锋,您就该来率九江军队,去做楚国的先锋。而现今您却只发兵四千去帮助楚王,一个向北臣事别人的人,难道应当这样做吗?汉王攻打楚国彭城,您就该悉发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与汉王日夜做战,决一雌雄。而您虽拥有万人之军,却袖手旁观,不肯派一兵一卒。这是一个依赖他人立国者应当做的吗?您以空名归向楚国,却完全依赖自己,我认为这样做没好处。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国,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可是楚兵力虽强,但因项羽违背盟约,杀害义帝,天下人都以不义之名责备他,他还自恃百战百胜,兵强国盛呢。至于汉王,在收降诸侯之后,回守成皋,荥阳,从蜀汉运来粟谷,辟深沟建营垒,守边地。楚人调回部队,中间隔著梁国,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这时欲战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残兵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楚军到达荥阳、成皋时,汉军只要坚守不出,这样,楚军进不能攻,退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是靠不住的。假若楚胜汉,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见一旦楚国强盛起来,定会招致天下兵力的对抗。所以楚不如汉,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归附万无一失的汉,却要自托于岌岌可危的楚国,我对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并不认为九江的军队就足以灭楚,大王若发兵背叛楚国,楚项王必会滞留在齐国数月,这样汉取天下就成了十拿九稳的事了。我恳请大王您归附汉王,汉王定会划地分封您为王,何只现在区区的九江之地!所以汉王遣臣向您献计,愿大王考虑考虑。”英布说:“我听从你的指教。”但只是暗中答应叛楚归汉,不敢泄漏风声。     这时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布发兵救楚,住在传舍中,隋何直手传舍,坐到楚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愕然。楚使者大吃一惊,起身走了。隋何趁势劝说英布:“大王归汉已成事实,应当立即杀掉楚使者,不让他回楚。同时尽快与汉联结。”英布听从了隋何的话,杀死了楚使者,起兵攻楚。楚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数月,龙且攻九江,大破英布军,英布怕诛,从小路逃往了汉地。     英布拜见汉王,汉王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脚,召英布人,英布见状大怒,后悔归汉,想自杀。但当他进了自己的官舍时,见陈设、饮食、随从同汉王的一样,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复入九江,得知楚已派项伯收编九江部队,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旧宠臣,率领几千人投奔汉王。汉王又增拨军队给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都六,统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     汉五年,英布率兵入九江,攻下数城。六年,同刘贾一道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反楚,同周殷兵联合攻楚,在垓下大破项羽军,项羽自杀,楚汉战争结束。

汉王十一年,吕后诛杀淮阳侯韩信,引起了英布的惊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得到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随时注意邻郡的动静。     英布有一宠姬病了。送去就医,医生同中大夫贲赫对门而居。因宠姬常去就医,贲赫自以为是侍中,向英布宠姬大献殷勤,厚礼馈赠,并同英布宠姬在医生家一同饮酒。宠姬回来后向英布提到贲赫,并称赞他是温厚长者。英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英布。英布怀疑她跟贲赫淫乱。贲赫得知后大恐,称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贲赫情急,上书告发英布谋反,并乘传车赶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后上书称英布已有谋反迹象,建议可在他未发兵前杀掉他布。刘邦看后与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认为英布不会如此,恐怕是仇家诬陷。提出先拘捕贲赫,再暗中派人察访验证。英布见贲赫已逃,还上书言变,怀疑他说出了自己暗中布置之事,再加汉朝使者前来查验,便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消息传到长安,刘邦赦免贲赫,封他为将军。     刘邦召集诸侯讨论如何应变,诸将都说:“出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汝阳侯滕公夏侯婴请教前楚国令尹薛公。令尹却认为这很自然。滕公不解说:“皇上割地封王与他,赐爵位给他,让他做万乘之主,厩富且贵,为何还要造反?”令尹道:“去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这三个人为国家建树的功劳相同,可谓三位一体。而前两个相继被杀,英布自知杀身之祸随时会降到自己头上,所以造反。”滕公于是向刘邦举荐令尹,刘邦召见令尹,     令尹分析英布军虽有上、中、下三计可施,但英布出身郦山刑徒,经过奋斗终成了万乘之主,他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自身,而不为百姓谋福,不为后代子孙考虑。所以只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无忧。”刘邦封薛公为千户,自己亲率大军讨伐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曾对他的将士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史记·黥布列传》)这才率军反叛。     英布的计划果不出薛公之谋,出下计:东击荆,荆王刘贾战死于富陵。英布尽收其兵,渡淮水击楚。楚发兵与英布在徐、僮大战,楚军想互相救援,出奇制胜,把军队分为三支。有人警告楚将:英布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军在本地作战,容易败散,而把军队分为三军,若一军战败,其余二军定散败,不可能相救。但楚将不听,英布果然先打败其中一军,其余二军也互解逃散了。

英布率兵向西,与汉军相遇于蕲西(蕲县在今安徽宿县南),会战于甄,英布军队精锐,刘邦只得固守庸城,看见英布军的列阵如项羽的军队,汉皇非常厌恶,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而反?”英布说:“欲为帝耳。”(《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大骂英布,与其大战,英布败走,渡过淮河,屡次停下来与汉军交战皆不利。英布率百余人逃到长江以南。     英布原同番君吴芮通婚,所以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让人欺骗英布,假装同他逃跑,诱使英布逃向南越,英布相信了,同使者去番阳。番阳人在兹乡一农户家将英布杀死,英布终于被灭掉。

篇12:元英简介

元英

元英(?—510.12.9),字虎儿,原名拓跋英,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将领、音乐家。

拓跋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的后代,由于拓跋晃先拓跋焘而死,所以拓跋晃一支没能当上皇帝。拓跋英的父亲是南安王拓跋桢。拓跋英“性识聪敏,善骑射,解音律,微晓医术”(《魏书·拓跋英列传》),而且博闻强记(《北史·拓跋英列传》)。

孝文帝时,拓跋英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假魏公。不久迁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南伐,拓跋英为汉中别道都将。魏孝文帝率军攻南齐(今安徽凤阳东北)之际,诏拓跋英率军于边境一带进行防御,拓跋英认为“大驾亲动,势倾东南,汉中有可乘之会”(《魏书·拓跋英列传》)。便于四月上表请求率兵会同平南将军刘藻进攻汉中(今属陕西),此举得到孝文帝的同意。

拓跋英军至沮水(位今陕西黄陵洛河支流沮河)时,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领兵2万占领险要,徼山立五栅,居高临下,隔水为营,以抗击魏军。拓跋英认为:“彼帅贱民慢,莫能相服,众而无上,罔知适从。若选精卒,并攻一营,彼不相救,我克必矣。若克一军,四营自拔”(《魏书·拓跋英列传》)。随即发起进攻,果然克齐军一营垒,其它四营也不来相救,四营溃,俘梁季群以下700余人,斩杀3000余人。拓跋英乘胜长驱直入,进抵南郑(今陕西汉中东郊)城下。一时“汉川之民,以为神也,相率归附”(《魏书·拓跋英列传》)。梁州百姓李天干等归降于魏军,拓跋英以国士之礼待之。

萧懿闻后,又派部将姜修反攻。到了晚上,拓跋英率军进攻,颇有杀伤。姜修屡战屡败,尽为魏军所获。姜修又向萧懿求援,魏军阻援之敌抵挡不住齐军的进攻,向拓跋英告急。拓跋英率骑兵1000,倍道救援。未至,齐军已然退还。拓跋英担心齐军回城之后便不易歼敌,于是令统军元拔尾随齐军,自率军于前面拦劫,将齐军合围并歼灭。

魏军收兵之际,萧懿派出的另一支部队抵达战场。魏军皆已疲惫,未料齐军突至,加上敌众我寡,皆大为恐惧,准备遁走。拓跋英见齐军来攻,故意放松缰绳,驱马缓行,神色自若。而后登高瞭望,指指划划,如布置阵势状,等各军行到齐,整列后才命前进。萧懿疑心魏军设有伏兵,徘徊不前。拓跋英率魏军乘机反击,大破齐军,遂包围南郑。同时严令军纪,一无所犯,使远近百姓悦附,皆供租运。

拓跋英未至南郑时,萧曾派军主范洁率3000余人伐獠。拓跋英包围南郑后,萧懿据城固守。范洁闻讯后,欲回军救援。拓跋英派统军李平敌、李铁骑等收合巴西、晋寿的土人,切断范洁的退路。范洁以死决战,遂败李平敌之军。拓跋英待其稍近,以奇兵攻之,尽获其众。魏军围攻数十日未克。时守城士卒惊恐,南齐录事参军庾域把数十座空仓库加封后指给将士说,这里面全是粟米,足以支持两年,你们只管放心守城。城内守军才安定下来。就在这时,魏帝下诏班师。拓跋英遂命老弱将士先行撤退,自率精锐部队殿后,还派人向萧懿告别。萧懿认为其中有诈,不敢追击。拓跋英离开一日后,萧懿仍闭门不开。二日之后,萧懿方派兵追击。拓跋英与士兵下马交战,使齐军不敢相逼,如此四日四夜,齐军乃返,魏军得以安全撤回。拓跋英入斜谷,时值天降大雨,行军异常艰苦,魏军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

汉中之战,拓跋英智谋过人,几次智胜齐军,达到作战目的。而齐军则因兵力不足,增援不及,指挥不当,以至接连失利。

此前,萧懿已派人说降仇池的氐族人,所以当拓跋英撤军时,诸氐便派兵切断拓跋英的粮道和归路。拓跋英率军奋勇作战,且战且行。拓跋英面颊为流矢所,为稳定军心,拓跋英没告诉任何人,军人莫有知者,魏军这才全军回到仇池。然后派兵讨平诸氐。拓跋英因功升为安南大将军,赐爵广武伯。

太和二十年(4)正月,孝文帝下令改拓跋姓为元,其余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拓跋英改名为元英。元英在仇池六年,甚有威惠之称。后其父去世,元英才离职。

后孝文帝征汉阳,以元英为左卫将军,加前将军,不久迁大宗正,又转尚书,仍本将军,镇守荆州。

太和二十三年(4)正月,齐太尉陈显达率平北将军崔慧景等领兵4万攻魏荆州,欲收复上年所失雍州(治今湖北襄樊)五郡。孝文帝命前将军元英率兵抵御。二月,元英与齐军作战,但连战皆败。三月,孝文帝自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出发,领兵亲征陈显达。到南阳后,免去元英的官爵。

四月,孝文帝因病退兵北还洛阳,于途中病卒,太子元恪即帝位,是为魏宣武帝。宣武帝重新启用元英,任尚书、广武伯。

景明元年(5)六月,齐冠军将军陈伯之再引兵攻寿阳,于八月为魏彭城王元勰、汝阴太守傅永率军击败,被杀9000人,被俘1万人,淮南地区亦为魏军占领。元英奉命前去救援,未至,魏军已胜。是月,彭城王元勰回京,元英奉命行扬州事。

不久,元英回京。景明二年(5)十一月,元英上表请求南伐,表曰:“臣闻取乱侮亡,有国之常道;陈师鞠旅,因机而致发。窃以区区宝卷,罔顾天常,凭恃山河,敢抗中国。今妖逆数亡,骄纵日甚,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淫刑以逞,虐害无辜。其雍州刺史萧衍东伐秣陵,扫土兴兵,顺流而下,唯有孤城,更无重卫。此则皇天授我之日,旷载一逢之秋,事易走丸,理同拾芥,此而不乘,将欲何待?臣乞躬率步骑三万,直指沔阴,据襄阳之城,断黑水之路。昏虐君臣,自相鱼肉。我居上流,威震遐迩,长驱南出,进拔江陵。其路既近,不盈五百,则三楚之地,一朝可收;岷蜀之道,自成断绝。又命扬徐二州,声言俱举,缘江焚毁,靡使所遗。建业穷蹙,鱼游釜内。士治之师再兴,孙皓之缚重至,齐文轨而大同,混天地而为一。伏惟陛下暂辟旒纩,少垂听览,独决圣心,无取疑议。此期脱爽,并吞未日”(《魏书·拓跋英列传》)。但此事被搁置起来。

元英再次上表说:“臣闻乘虚讨弱,事在速举;因危攻昧,徼捷可期。今宝卷乱常,骨肉相贼,蕃戍鼎立,莫知所归。义阳孤绝,密迩天境,外靡粮援之期,内无兵储之固。此乃临焚之鸟,不可去薪;授首之寇,何容缓斧。若此行有果,则江右之地,斯为经略之基;如脱否也,非直后举难图,亦或居安生疾。今豫州刺史司马悦已戒严垂迈,而东豫州刺史田益宗方拟守三关,请遣军司为之节度”(《魏书·拓跋英列传》)。宣武帝乃遣直寝羊灵引为军司。后元英因军功拜吏部尚书,又以前后军功进爵常山侯。

元英还曾上奏说:“谨案学令:诸州郡学生,三年一校所通经数,因正使列之,然后遣使就郡练考。臣伏惟圣明,崇道显成均之风,蕴义光胶序之美,是以太学之馆久置于下国,四门之教方构于京瀍。计习训淹年,听受累纪,然俊造之流应问于魏阙,不革之辈宜返于齐民,使就郡练考,核其最殿。顷以皇都迁构,江扬未一,故乡校之训,弗遑正试。致使薰莸之质,均诲学庭;兰萧之体,等教文肆。今外宰京官,铨考向讫,求遣四门博士明通五经者,道别校练,依令黜陟。”宣武帝下诏说:“学业堕废,为日已久,非一使能劝,比当别敕”(《魏书·拓跋英列传》)。

北魏景明四年(5)三月,投降北魏的原鄱阳王萧宝寅和江州刺史陈伯之请求北魏出兵攻梁。宣武帝元恪应允,遂于四月诏萧宝寅为都督东扬州等三州诸军事,招募英豪,配合南攻;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六月,宣武帝遣任城王元澄率军5万及萧宝寅、陈伯之等并力攻钟离。

八月,宣武帝又诏命元英为使持节、假镇南将军、都督征义阳诸军事,率军进攻义阳(今河南信阳)。梁司州刺史蔡道恭闻魏军将至,遣骁骑将军杨由率城外居民3000余家于城西南十里贤首山(今河南信阳西南)依山做成三营寨,作表里之势。

十月,元英领兵围攻贤首山,焚其寨门。杨由乃驱水牛从营而出,继之以兵。魏军为躲避水牛从,只好退军。元英于是分兵围守。当晚,寨民任马驹斩杨由投降北魏。十一月,元英在白沙(今河南光山西南)击败梁将吴子杨,围攻义阳。

正始元年(5)二月,梁帝萧衍派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3万增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2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万人为后继。元英派冠军将军元逞、扬烈将军曹文敬等进驻樊城(今属湖北襄樊),抗击南梁援军。三月,元逞率部击败梁增援部队,斩俘4000余人。

魏军围义阳,昼夜不息,但因梁刺史司州蔡道恭指挥有方,使相持了百余日,魏军颇有损伤。不久,蔡道恭忧郁而死,其从弟骁骑将军蔡灵恩代行州事。魏军见蔡道恭死,遂加紧攻势,短兵日接。而梁将曹景宗滞留凿岘,整日耀兵游猎,不敢增援义阳。

七月,梁帝又派宁朔将军马仙琕救义阳。马仙琕转战而前,兵势甚锐。元英于士雅山(今河南桐柏境内)构筑工事,与景宗相抗。并布阵防御,示之以弱,设伏后引诱梁军。马仙埤不知是计,领兵万余直追至义阳城下,突击元英大营,元英佯败。马仙埤部追击,至平地,魏军伏兵四起,统军傅永擐甲执槊,单骑先入,唯军主蔡三虎副之,突阵横过。梁兵箭射傅永,洞其左股,傅永拔箭再战。马仙琕大败,被斩2300级,羽林监军邓终年及马仙埤一子也都战死,马仙琕退走。元英见傅永受伤,便对其说:“公伤矣,且还营。”傅永说:“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将,奈何使贼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至夜方回,时傅永年已七十余岁,军中莫不壮之。马仙埤率部万余人又连续进攻,均被元英击退,并斩梁将陈秀之。曹景宗、马仙琕知义阳危急,尽率所部精锐与魏军决战,双方一日三战,梁军皆大败而归。

八月,义阳守将蔡灵思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开城降魏。三关守将闻后,均弃城而逃。魏军占领义阳后,置为郢州,以司马悦为刺史。同时,在钟离方向的魏这也进展顺利,但三月时,因淮水暴涨而撤还寿阳。

此战,魏军主攻方向明确,增援及时,元英更是战术灵活,屡破梁军,使魏军一举取得东西两方向作战的胜利。而梁军被动出战,防守无力,导致战败。

宣武帝下诏褒奖元英:“知贼城已下,复克三关,展威辟境,声略宣振,公私称泰,良以欣然。将军渊规内断,忠谟外举,受律扬旌,克申庙算,虽方叔之制蛮荆,召虎之扫淮浦,匹兹蔑如也。新州初附,宜广经略,想善加检督,必令周固,有所委付,然后凯旋耳”(《魏书·拓跋英列传》)。

当初元英在平汉阳立功后,孝文帝曾许诺复其封位,但因元英后来败于陈显达,便将此事搁置起来。义阳之战的胜利,使宣武帝大喜,遂复其封位,并改封中山王,食邑一千户。遣大使、鸿胪少卿睦延吉持节就拜。

元英送蔡灵恩及梁尚书郎蔡僧勰,前军将军、义阳太守冯道要,游击将军鲍怀慎,天门太守王承伯,平北府司马宗象,平北府咨议参军伏粲,给事中、宁朔将军蔡道基,中兵参军庞修等数十人至京城。宣武帝下诏说:“会平江南,此等便可放归也”(《魏书·拓跋英列传》)。元英回京后,宣武帝对其大加褒将,又增其封邑一千户。

正始二年(5)八月,元英又奉命攻打雍州。十月,梁帝萧衍兴师进攻北魏,以其弟萧宏为统帅,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

正始三年(506年)二月,梁徐州刺史昌义之与魏平南将军陈伯之战于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昌义之败走。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为使持节,加散骑常侍,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率军10万迎击梁军。宣武帝对元英说:“贼势滋甚,围逼肥梁,边将后规,以至于此。故有斯举,必期胜捷,而出军淹滞,肥梁已陷。闻之惋懑,实乖本图。今众军云集,十有五万,进取之方,其算安在?克殄之期,复当远近?竟以几日可至贼所?必胜之规,何者为先?故遣步兵校尉、领中书舍人王云指取机要”(《魏书·拓跋英列传》)。元英表陈事机。

七月,元英于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击破梁南徐州刺史王伯敖,斩梁将25人,梁军亡失5000余人。九月,元英与邢峦会师。梁军统帅萧宏怯懦愚劣,得知魏军会师共同攻梁的消息后,甚为恐惧,决定撤军。魏将奚康生驰遣杨大眼对元英说:“梁人自克梁城已后,久不进军,其势可见,必畏我也。王若进据洛水,彼自奔败。”元英说:“萧临川虽騃,其下有良将韦、裴之属,未可轻也。宜且观形势,勿与交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

适遇洛口天气突变,一夜狂风暴雨,萧宏不顾昌义之等将领的反对,抛下大军,领数骑落荒而逃。洛口的梁军将士随之散归,魏军追击,梁军失亡近5万人,并斩梁将42人,获粮米30万石。并迫使昌义之放弃梁城,移军扼守钟离。

时宣武帝已有灭梁之志,在慰劳元时说:“知大摧鲸寇,威振南海,江浦无尘,三楚卷壒,声被荒隅,同轨斯始。公私庆慰,良副朕怀。便当乘威藉响,长驱吴会,翦拉遗烬,截彼东南也”(《魏书·拓跋英列传》)。元英遂率军南攻,攻克马头(位钟离西,今安徽怀远南),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

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率众围攻钟离。十一月,梁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20万救钟离,屯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待众军集齐后并进。

正始四年(5)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并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作为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城接应,以通粮道。时钟离城中仅3000人,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钟离城堑水深,魏军以车载,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梁守军用泥土补修被撞坏之处。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一日之内战数十合,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仍未克。

二月,宣武帝以彼土蒸湿,久攻力疲,不宜再战,诏元英还师。诏曰:“师行已久,士马疲瘠,贼城险固,卒难攻屠。冬春之交,稍非胜便,十万之众,日费无赀。方图后举,不待今事。且可密装徐严,为振旅之意,整疆完土,开示威略。左右蛮楚,素应逃亡,或窜山湖,或难制掠。若凶渠黠党,有须翦除者,便可扑扫,以清疆界。如其强狡凭阻,未易致力者,亦不烦肆兵。凯旋迟近,不复委曲。”元英上表请求宽延时日:“臣奉辞伐罪,志殄逋寇,想敌量攻,期至二月将末三月之初,理在必克。但自此月一日以来,霖雨连并,可谓天违人愿。然王者行师,举动不易,不可以少致睽淹,便生异议。臣亦谛思:若入三月已后,天睛地燥,凭陵是常。如其连雨仍接,不得进攻者,臣已更高邵阳之桥,防其泛突。意外洪长,虑其破桥,臣亦部分造船,复于钟离城随水狭处,营造浮桥,至三月中旬,桥必克成。晴则攻腾,雨则围守,水陆二图,以得为限。实愿朝廷特开远略,少复赐宽,假以日月,无使为山之功,中途而废。”宣武帝又下诏说:“大军野次,已成劳久,攻守之方,理可豫见。比频得启,制胜不过暮春,及省后表,复期孟夏之末。彼土蒸泞,无宜久淹。势虽必取,乃将军之深计;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忧。故遣主书曹道往观军势,使还,一一具闻。”等曹道回,元英仍上表说:“可克”(《魏书·拓跋英列传》)。魏帝遂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营,共商攻取事宜。

时梁帝已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军进屯邵阳洲,夜间,韦睿率众于曹景宗营地前20里处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距魏军城堡仅百余步。拂晓,元英见后大惊。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送信,昌义之始知援军到达,勇气倍增。元英又率众出战,一日数合,入夜复攻,均被击退。

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大水特别湍急,倏忽之间,桥栅俱尽。梁军奋勇冲杀,魏军大溃,争先投水,溺死、斩杀各10余万。元英侥脱身,杨大眼亦烧营而去。梁军乘胜追击,又俘虏5万人。

钟离之战是北魏建国后第一次惨败,损失25万人。元英至扬州后,派人送节及衣冠、貂蝉、章绶。八月,有司弹劾元英,认为其军为主帅,指挥不利,应当处死。宣武帝免元英死罪,贬为平民。

永平元年(5)八月,京兆王元愉谋反。九月,宣武帝恢复元英的官职,食邑一千户,除使持节,假征东将军、都督冀州诸军事,率军前去平叛。元英尚未出发,元愉叛乱已被平。

是月,北魏郢州(治义阳)司马彭珍等叛魏,并暗中引导梁军进攻义阳。同时,北魏三关(即:武阳关、平靖关、黄岘关,位今河南罗山及信阳南)戍主侯登等举城降梁。魏郢州刺史娄悦据义阳城守御。魏宣武帝元恪诏中山王元英为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假征南将军,率领步骑兵3万人,自汝南(今属河南)前去援救。十月,悬瓠城民白早生等杀豫州刺史司马悦,据城南叛。

宣武帝对元英说:“娄悦绥御失和,铨衡暗于简授,故使郢民引寇,关戍外奔,义阳孤窘,有倒悬之切。王,国之召虎,威名宿震,故屈王亲总元戎,扫清氛秽。昔卫霍以匈奴之故,居无宁岁;今南疆不靖,王不得以屡劳为辞也。”元英回答说:“臣才非韩白,识暗孙吴,徒以宗室之长,频荷推毂之寄。规略浅短,失律丧师,宜章子反之戮,以谢天下。陛下慈深念屡,爱等钟牛,使臣得同荀伯,再生明世。誓追孟氏,以报复为期。关郢微寇,何足平殄?灭贼方略,已在臣目中,愿陛下勿劳圣虑也。”宣武帝又说:“截彼东南,再清随楚,所望于将军。钟离一眚,岂足以损大德。今王董彼三军,朕无忧矣”(《魏书·拓跋英列传》)。

十一月,宣武帝频接尚书邢峦讨伐叛将、魏悬瓠军主白早生的捷报,遂再次诏元英速援义阳。元英因兵力不足,不断请求援兵,而宣武帝不肯增派。于是,元英转至悬瓠(今河南汝南),与邢峦会师,联兵进攻悬瓠。

十二月,南梁副将齐苟儿等打开城门出降,魏军斩白早生及其党羽数十人。随后,元英率军直趋义阳。南梁宁朔将军张道凝闻元英将至,弃楚王城(今河南汝南南)逃跑。元英追击,斩张道凝和虎贲中郎曹苦生,尽俘其众。郢州全境复告平静。

永平二年(5)正月,元英至义阳后,将取三关,元英认为:“三关相须如左右手,若克一关,两关不待攻而定。攻难不如攻易,东关易攻,宜须先取,即黄石公所谓战如风发,攻如河决”(《魏书·拓跋英列传》)。元英担心敌军将兵力集中于东关,便派长史李华率五统向西关,分其兵力,然后亲自督军攻打东关。此前马仙琕派云骑将军马广率众于长薄防御魏军,军主胡文超另屯于松岘。元英至长薄,马广乘夜逃入武阳,元英率军进攻。元英闻梁帝遣冠军将军彭瓮生、骠骑将军徐超秀增援武阳,于是停止进军,对众将说:“纵之使入此城,吾先曾观其形势,易攻耳,吾取之如拾遗也”(《魏书·拓跋英列传》)。但众将不信。等彭瓮生等入武阳后,元英才围攻武阳,只用六天,马广等便出降。于是元英进击黄岘,梁太子左卫率李元履弃城逃窜。元英又进讨西关,马仙琕也退走。作战的过程和元英所预料的完全一样。此战,元英共俘梁军大将6人,部将20人,士兵7000人,米40万石,军资相当。

时元英急追马仙琕,将雪钟离之耻,后闻梁帝派韦睿前来增援,便停止的追击。此时,宣武帝诏令罢兵。回朝后,元英任尚书仆射。

永平三年十月辛卯(即公元512月9日),元英去世。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帛七百匹,赠司徒公,谥曰献武王。

篇13:元英简介

钟离、义阳之战

北魏景明四年(梁天监二年,503年)至次年,北魏军分路进攻南梁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义阳(今河南信阳)地区获胜的作战。

景明四年三月,投降北魏的原鄱阳王萧宝寅和江州刺史陈伯之请求北魏出兵攻梁。魏宣武帝元恪应允,遂于四月诏萧宝寅为都督东扬州等三州诸军事,招募英豪,配合南攻;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六月,魏帝遣任城王元澄率军5万及萧宝寅、陈伯之等并力攻钟离;八月,又派镇南将军元英进攻义阳。南攻魏军在钟离方向发展顺利,于十月连克颍川(今安徽寿县西)、大岘(今安徽含山东北)、焦城(今河南中牟西南)、淮陵(今江苏盱眙西)等8城。在攻阜城(今安徽全椒东)时,遭南梁太守冯道根所率百余骑的攻击,粮秣被切断,魏军被迫撤军。魏正始元年(504年)正月,陈伯之军击败梁征虏将军赵祖悦于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二月,梁将姜庆真乘北魏攻钟离,寿阳(今安徽寿县)空虚之际,袭占寿阳外城。任城王元澄之妻率军守城,萧宝寅来救,魏军内外夹击,大败姜庆真军。元澄率魏军主力围攻钟离。梁武帝萧衍派冠军将军张惠绍等率兵5000人运粮袜接济钟离。这时,元英又派平远将军刘思祖部拦截梁军运粮部队,于邵阳洲(今安徽风阳东北淮河中)大败梁军,擒张惠绍等10将领。三月,攻钟离魏军因淮水暴涨而撤还寿阳。在义阳方向,魏将元英于景明四年十月领兵围攻贤首山(今河南信阳西南).寨民任马驹斩守将杨由投降北魏。十一月,元英在白沙(今河南光山西南)击败梁将吴子杨,围攻义阳。正始元年二月,梁帝萧衍派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率步骑3万增援义阳。其中王僧炳率军2万人进驻凿岘(今河南信阳南),曹景宗率军万人为后继。元英派元逞等进驻樊城(今属湖北襄樊),抗击南梁援军。三月,元逞率部击败梁增援部队,斩俘4000余人。梁将曹景宗滞留凿岘,不敢增援义阳。七月,梁帝又派宁朔将军马仙埤救义阳。元英于上雅山(今河南桐柏境内)构筑工事,布阵防御,并示之以弱,设伏后引诱梁军。马仙埤不知是计,领兵直追至义阳城下,突击元英大营,元英佯败。马仙埤部追击,遭伏击,大败。马仙埤部又连续进攻,均遭失败。八月,梁军义阳守将蔡灵思在援兵未奏效、守城力竭的情况下,开城降魏。魏军占领义阳,并置为郢州,以司马悦为刺史。

点评:此战,魏军主攻方向明确,增援及时,加之元英战术灵活,一举取得东西两方向作战的胜利。梁军被动出战,防守无力,导致战败。

英国信

全英说课稿

李焕英观后感

高小英个人资料

朴振英 语录

李剑英颁奖词

你好李焕英影评

网络英语词结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

姜英事迹心得体会

范文英(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范文英,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