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共含8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兔子跳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20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现就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2005年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005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2005年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2005年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2005年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 十大特色产业 , 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 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 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 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2005年,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 蚕桑主导产业 。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小蚕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实施桑园合理套夹种,提高夹种指数,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培育 家禽、家畜产业 ,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模蛋鸡养殖场良种普及率达100%,二元母猪存栏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猪出栏提高8%,食草动物肉鹅、羊子等存栏提高20%以上。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 蔬菜产业 发展档次,200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 水产养殖产业 ,2005年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2000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 海洋特色产业 ,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 绿色生态产业 ,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2、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强化项目农业建设载体 资金是发展项目农业的基础,要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积聚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猛攻农业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农业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引导投资者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连带扩散效益。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限制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其中2005年全县建立各类生产示范区90个,即粮油业建成万亩无公害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千亩无公害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蚕桑业建成万亩蚕桑标准化示范区2个、千亩丰产桑园示范区5个、百亩优质高产高效桑园示范方50个;畜牧业建成禽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无公害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小区5个、新建标准化万羽鸡场5个,标准化千头猪场5个,标准化百只羊场5个;水产业建成无公害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5个。 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实施品牌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2005年全县要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各1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6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严禁发展简易大米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四种类型的龙头企业。 (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 。特别是围绕蚕桑、畜禽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 (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和引导中洋集团、家惠油脂公司、康德生物制品公司等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 (3)做强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骨干型龙头企业 。重点做好茧丝绸加工产业链、紫菜加工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大对茧丝绸集团、兰波公司等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与农户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建成外向型、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型”龙头企业。 (4)配套一批产业发展服务流通型农业企业 。积极引导天成饲料公司、海安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型农业企业瞄准市场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加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全县提升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市场2个。同时龙头企业要积极实施生产标准化、产品名牌化、营销外向化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2005年全县要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积极储备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项目,2005年县级、市级和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要分别有200万元、1000万元和2000万元以上发展项目。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档次,~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水产养殖产业,~年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XX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2、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强化项目农业建设载体
资金是发展项目农业的基础,要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积聚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猛攻农业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农业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引导投资者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连带扩散效益。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限制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其中~年全县建立各类生产示范区90个,即粮油业建成万亩无公害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千亩无公害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蚕桑业建成万亩蚕桑标准化示范区2个、千亩丰产桑园示范区5个、百亩优质高产高效桑园示范方50个;畜牧业建成禽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无公害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小区5个、新建标准化万羽鸡场5个,标准化千头猪场5个,标准化百只羊场5个;水产业建成无公害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5个。二是培育壮大农
业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实施品牌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年全县要新增盛市级龙头企业各1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6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严禁发展简易大米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四种类型的龙头企业。(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蚕桑、畜禽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引导中洋集团、家惠油脂公司、康德生物制品公司等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3)做强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骨干型龙头企业。重点做好茧丝绸加工产业链、紫菜加工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大对茧丝绸集团、兰波公司等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与农户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建成外向型、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型”龙头企业。(4)配套一批产业发展服务流通型农业企业。积极引导天成饲料公司、海安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型农业企业瞄准市场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加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全县提升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市场2个。同时龙头企业要积极实施生产标准化、产品名牌化、营销外向化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年全县要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积极储备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项目,~年县级、市级和盛国家级龙头企业要分别有200万元、1000万元和XX万元以上发展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现就~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so100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年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年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年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年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年,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蚕桑主导产业。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小蚕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实施桑园合理套夹种,提高夹种指数,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培育家禽、家畜产业,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模蛋鸡养殖场良种普及率达100%,二元母猪存栏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猪出栏提高8%,食草动物肉鹅、羊子等存栏提高20%以上。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档次,~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水产养殖产业,~年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xx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现就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20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2005年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2005年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2005年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
十大特色产业
,
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
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
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
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2005年,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
蚕桑主导产业
。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与农户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建成外向型、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型”龙头企业。
(4)配套一批产业发展服务流通型农业企业
。积极引导天成饲料公司、海安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型农业企业瞄准市场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加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全县提升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市场2个。同时龙头企业要积极实施生产标准化、产品名牌化、营销外向化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2005年全县要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积极储备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项目,2005年县级、市级和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要分别有200万元、1000万元和2000万元以上发展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现就2005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2005年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2005年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2005年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2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2005年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2005年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2005年,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蚕桑主导产业。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小蚕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实施桑园合理套夹种,提高夹种指数,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培育家禽、家畜产业,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模蛋鸡养殖场良种普及率达100%,二元母猪存栏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猪出栏提高8%,食草动物肉鹅、羊子等存栏提高20%以上。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档次,200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水产养殖产业,2005年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2000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2、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强化项目农业建设载体
资金是发展项目农业的基础,要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积聚和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猛攻农业招商引资,投资项目农业建设。突出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引导投资者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连带扩散效益。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限制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其中2005年全县建立各类生产示范区90个,即粮油业建成万亩无公害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千亩无公害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蚕桑业建成万亩蚕桑标准化示范区2个、千亩丰产桑园示范区5个、百亩优质高产高效桑园示范方50个;畜牧业建成禽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无公害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小区5个、新建标准化万羽鸡场5个,标准化千头猪场5个,标准化百只羊场5个;水产业建成无公害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5个。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实施品牌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2005年全县要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各1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全县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6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严禁发展简易大米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四种类型的龙头企业。(1)催生一批劳动密集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围绕蚕桑、畜禽两大支柱产业,鼓励投资者兴办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2)培大一批有科技创新开发能力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引导中洋集团、家惠油脂公司、康德生物制品公司等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3)做强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骨干型龙头企业。重点做好茧丝绸加工产业链、紫菜加工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大对茧丝绸集团、兰波公司等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与农户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建成外向型、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型”龙头企业。(4)配套一批产业发展服务流通型农业企业。积极引导天成饲料公司、海安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服务型农业企业瞄准市场发展生产,组织销售,加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全县提升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市场2个。同时龙头企业要积极实施生产标准化、产品名牌化、营销外向化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2005年全县要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个。积极储备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项目,2005年县级、市级和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要分别有200万元、1000万元和2000万元以上发展项目。
旅游局项目建设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突出项目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项目建设的`规模和水平,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将确定为“项目建设提升年”。为扎实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特制定以下活动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项目为抓手,结合文化旅游年活动,巩固和提升“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项目提质量、扩规模、上档次。
总体要求:进一步动员各方面力量,以加大招商引资和最大程度挖掘利用各项目建设资源为着力点,掀起新一轮旅游项目招商和旅游项目建设热潮。
二、工作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开展,抢抓机遇,调研谋划一批前期项目;突出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新的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完成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的在建项目。确保全市旅游项目的投资总量,项目单体投资额度,项目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全年力争开工新建项目1项,完成续建项目4项,完成投资额1.48亿元。
三、工作重点
1.提升项目建设规模和质量。加大项目建设规模,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在加快推进项目进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项目建设效益和质量,结合文化旅游年活动,突出项目文化内函,提升项目文化品位。
2.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做好项目资金的科学拼盘,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进一步开放项目所有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建立项目分类管理和日常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做好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
3.提升项目建设的服务环境。及时申报国家、省级、市级重点项目,争取上级政策和行政补助;加强市级项目库建设;落实责任制,建立项目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和联系人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4.提升项目招商引资成效。策划、包装一批有资源优势、有新意、有前景的旅游地产、休闲度假的招商引资项目,成立招商小分队,主动出击。
四、保障措施
1.完善机制。建立项目联系人制度,由旅游局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为联系人,协调处置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年终考核评比,给予一定的奖励。
2.严格考核。根据项目开工情况、实施进度、投资额度、完成情况等,实行一季一通报、半年一督查、一年一总结,强化项目进度和质量的考核。
农业建设项目建设合同范本
建设项目名称:_________
合同编号:_________
委托单位:(甲方)_________
承担单位:(乙方)_________
签订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起止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经合同双方协商,就“农业技术推广”建设项目签订本合同。
一、立项背景及理由
二、主要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
三、建设项目实施地点、进度和规模
四、主要措施
五、经费预算及效益
在建设项目实施期内,甲方向乙方补助建设项目经费 万元,乙方配套 万元。
1.具体经费预算:
2.预计效益分析:
六、参加单位及任务分工
七、其他条款
一、工作职责和协作事项
(一)建设项目主管单位:
(二)建设项目委托单位(甲方)的.职责:
1.按时向乙方提供建设项目资金。
2.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执行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3.建设项目结束后,应乙方的申请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并作出鉴定;对验收不合格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三)建设项目承担单位(乙方)的职责:
1.按要求负责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制订并认真执行。
2.负责建设项目经费预算,并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建设项目补助经费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入、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不得挪作他用。
3.提供省级农垦主管部门的开户银行、账号等信息。
4.建设项目结束后,向甲方提供建设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总结及验收申请报告。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三、合同正式文本共叁份,甲方持两份,乙方持一份。
四、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建设项目验收结束后失效。
委托单位:(甲方)_________
承担单位:(乙方)_________
三市(县)两年来启动了柑桔、优质稻、梨、桃等八个农业板块基地建设项目,他们结合自身优势,围绕科技创新、中介服务、品牌创建,在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上抓出了特色和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吸引社会投资
市在建设柑桔板块基地的过程中,将板块建设专项、扶贫、科技、财政、计划、移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捆绑集中使用,对新建连片50亩以上的柑桔基地每亩补助200元;连片开发200亩以上的,解决基地水电路问题;对获得无公害柑桔品牌的,奖励10000元;对基地开发涉及的土地、税收、供水、供电等各种收费酌情减免;还放宽政策,吸引了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外商等各种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柑桔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市对实施高接换优的新品种果园,每亩补贴标准由原来的50元提高到了100元,对新开发的基地,每成活一株果树,补贴1.5元。
(二)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板块基地科技含量
以前,市的桔园在修剪、施肥、病虫防治、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落后。全市平均单产仅1200斤/亩,且优质果率较低。为了建好柑桔板块,该市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了特早熟蜜柑“稻叶”、早熟“光明早”、“日南1号”、“大蒲”等脱毒优质新品种苗木2万株,建立了50亩良种采施圃和100亩育苗基地,健全了苗木繁育体系。为了提高板块内的柑桔优质果率,他们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展了柑桔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累计培训70余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68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生物农药、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80%。县米业公司联合农业部门制定了《优质稻板块主栽品种保优栽培技术方案》和《优质稻板块基地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培训360场次,培训达7.2万人。落实好病虫害防治跟踪服务措施,在去年稻飞虱大爆发的严峻形势下,该地未发生大的病虫灾害。市聘请科研院所的`果树专家,与本市技术骨干一道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入户工作,重点推广了高接换优、果实套装、平衡施肥、四季修剪、病虫综合防治、土肥水管理、果园生草栽培等生产技术。
(三)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板块建设,提高农业效益
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与建设优质稻板块基地。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县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1万亩。其中,一级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5万亩,二级中档优质稻生产基地35万亩。优质稻订单收购面积40万亩,实行优质优价收购政策,一级优质稻按1.9元/公斤、二级优质稻按1.52元/公斤兑现,高档优质稻收购价格高于普通稻谷最低收购价30%。同时,对“两优培九”每公斤种子补贴4元,每公斤稻谷加价0.04元,机收每公斤再加价0.02元。
市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板块基地的更新品种、普及科技、订单收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由于果树品质不优、新型保优技术推广普及率低和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造成了水果产量低、品质差、价格低。湘南、黄花等普通砂梨品种常年销售价格只有0.3-0.4元/斤,远低于新品种黄金梨(1.5-3元/斤)的价格,部分果农只得毁园改种。成立春雨苗木果品合作社后,241家苗木果品生产户常年都能得到该社提供的优质果苗和果树高接换优技术指导,解决了农民在各生产环节遇到的栽培、管理方面的难题。同时他们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果品公司开展合作经营,承接订单生产,带动水果基地面积8.6万亩,签订了订单合同的有1.8万户,订单生产率达62%。
二、主要绩效
(一)壮大了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基地一品牌”的经营格局
省米业有限公司是县的一家从事粮油购销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优质稻板块基地规模使该公司生产经营实现扩规上档成为了可能。去年3月,该公司联合华茂、中兴、银谷、实力等米业公司及、、、等市县(区)大米加工企业,实行贴牌生产,扩大“品牌”的品牌优势。5月中旬,又与中储粮分公司等优势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集团整合,内联外引等有效措施,壮大龙头企业。现在,该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己经达到25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全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利税4000万元,其中优质稻销售收入达4.7亿元。“”品牌荣获了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米”、“著名商标”、“省名牌”、“消费者满意商品”、“A级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等多项殊荣。
市通过整合基地,把原有的“汉水梨”、“梨”等几个品牌进行整合,主打“汉水梨”品牌。现在,“汉水梨”在、、、等11个省市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汉水梨”商标也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和“名牌”。
(二)促进了农民持续大幅增收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一直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难点问题,但发展板块经济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市桔农人均增收250元。主产乡镇桔农平均收入最高达到1万元,户平收入最高达5万元。县7.2万农户因推广优质稻受益,人均增收60.5元,亩平增收102.8元。市水果板块基地内的农民纯收入达到1279元/亩,增13.4%。
(三)农产品产量、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发展板块经济,项目区的单产、总产、农产品优质率大大提高。市通过板块基地内的技术改造提升,全市柑桔生产产量明显提高。年全市柑桔实际产量18万吨,比项目实施前增产28.6%;销售收入1.8亿元,增收4000万元;亩平产量735公斤,增产20.9%。柑桔优质果率达到50%,提高15%。全市有八个柑桔专业场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无公害生产面积达1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0.8%。
在市,全市砂梨高接换优面积达到20000亩,比去年增60%,新发展水果基地2000亩,建设中心示范园1000亩;水果总面积13万亩,增4%;总产量18.1万吨,增11%;单产1446公斤/亩,增12.3%;总产值3.3亿元,增3%。水果优质率76%,增5.5%。
三、几点启示
板块基地建设是我省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闯出的一条新路。、、是我省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困难较多、农业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但他们依靠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在短短几年间,优势农产品的产出能力明显增强、加工转化水平明显提升,优质率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从三地的做法和成效可以看出:
(一)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抓好板块建设的前提
县7.2万农户参与建设优质稻板块,市水果板块基地网络了1.8万农户。可见,由于板块经济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门路,增强了独立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联系,农民参与建板块积极性很高。发展板块经济是为了带动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板块基地,光靠政府“喊口号”和“强迫命令”不行,必须发动千家万户一起来参与建设,板块才能建得好,才能真正发挥出效益。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提高板块质量的关键
市生物农药、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普及率提高到80%,就使柑桔优质果率提高了15%,无公害生产面积扩大到10万亩。仅此一例,可以看出,只有在板块内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高效种养模式、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才能保证农产品优质、生态和安全。米业公司制定《优质稻板块主栽品种保优栽培技术方案》,对优质稻严格检测,分级收购的事实证明,要想实现板块基地质的飞越,就必须实行一个品种一套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产品优质率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板块的竞争力自然也就会提高。
(三)产业化经营是发展板块经济的重要载体
果品、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些骨干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扩大了辐射面,增强了订单收购能力,提升了加工转化水平,真正使基地、企业、协会和农户紧密联系起来。“米业”、“汉水梨”等品牌的成功整合表明,只有代表基地的农产品品牌被消费者接受,占据了市场,基地才有生机和活力。农业部门、企业与协会一起为项目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物资、信息、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解决了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这些都是推动板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农业板块项目建设绩效调查报告责任编辑:陈老师阅读:人次
★ 农业项目建议书
★ 工作意见
★ 智慧农业建设方案
★ 项目建设委托合同
★ 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 项目建设申请报告
★ 项目建设承诺书
★ 项目建设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