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发微(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半点的blo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发微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维(生态技术)、生态经济发展的知识维(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维(生态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的文化维(生态文明),这些都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 者:华启和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刊 名:商业时代 PKU英文刊名:COMMERCIAL TIMES 年,卷(期): “”(33) 分类号:G04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经济思想 启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生态经济思想的异同论文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思想
(一)劳动与劳动过程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石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二)劳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
马克思以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为起点来考察劳动,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劳动的本质,它是所有社会形态所具有的普遍关系,而这种普遍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它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他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称为“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此外,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创造性劳动占有外部世界,通过社会劳动感知并支配自然,所以“劳动的本质就是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
(三)劳动过程既是物质交换过程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过程既体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也体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劳动过程是人们从对自身有用性角度出发有目的且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质的活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实质。在考察商品的基本属性时,马克思指出,商品体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阐述劳动二重性理论时,马克思指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辩证统一于商品之中: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体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劳动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体现了剥削性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仅加快了人类攫取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四)生产经济关系是生态关系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生产过程中应当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且还指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显然,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产系统纳入了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大系统中,因此,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也是内存统一的,它们构成了生产经济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思想
经济学研究从其起源开始,就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纳入了研究范畴之内。如果从重农学派算起,两方经济学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和当代西方经济学三个阶段。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威廉·配第开始,经济学家们就已经认识到自然条件会约束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配第将劳动和土地看作是价值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源泉,并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及其能动要素为财富之父”的论断。尽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将研究重点从价值论转向社会经济方面,劳动和资本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没有脱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从马尔萨斯开始,西方经济学逐渐意识到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将会约束经济增长。在《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马尔萨斯认为,由于人口和收入是以幂指数形式增长的,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将呈幂指数增长,但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或是以线性形式增长的,以幂指数形式增长的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会超过固定的或线性增长的自然资源的供给。因此,资源的稀缺不会因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有所改观,而将是一种绝对稀缺。
三、两种生态经济思想的比较
第一,两者的研究方法存在差异。马克思经济学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研究方法是描述、演绎、归纳与推理等方法。两方经济学对生态问题的阐释更多地出现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之后,研究的时代背景已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假设是理性人假设,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同时也存在规范分析。
第二,二者的研究进程和逻辑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运用历史唯物论考察经济现象,以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矛盾关系,而且还将其运用到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的考察中,通过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对自然和人的属性的破坏性后果,指出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一生产过程的辩证统一,从而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将生态问题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之中。西方经济学以人口增长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研究起点,借助萨伊定理、有效需求理论、外部性等理论,对生态问题进行自然科学角度甚至是量化的诠释,他们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生产和消赀问题。可见,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生的,而西方经济学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外生的。
第三,两者对生态问题解决方法存在差异。马克思经济学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考察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由绛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类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同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认为,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只能依靠其自身矛盾运动的积累。而西方经济学内部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了较大分歧。国家干预主义主张依靠政府即“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在国家补贴、税收和立法的协助下解决生态问题;基于产权理论的经济自由主义流派主张依靠市场即“看小见的手”,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来解决生态问题。南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思想是一种对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危机呼吁,而马克思经济学是站在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高度对生态问题的宏观考量。
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经济视角
内容提要】马克思从经济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信仰问题,揭示了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基础。他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方面来考察神话的起源和本质,认为神话是人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从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和神秘性上考察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分析了基督教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认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是最适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宗教形式;分析了信仰自由原则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关系,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作为经济现象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的信仰意义,认为它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信仰。【关 键 词】马克思/经济/信仰/宗教
【 正 文 】
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丰富的信仰思想,本文只从一个侧面初步展示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并揭示马克思考察信仰的独特视角。
一、从经济看信仰: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独特视角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经典作家从来不谈论和研究信仰问题。这种印象不正确。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信仰问题。比如,马克思从研究和批判宗教的角度谈论过信仰;从批判旧哲学和清算唯心主义哲学信仰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政治斗争和政治信念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人生信仰角度谈到过信仰;还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以及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等也谈到过信仰问题。在马克思谈论信仰的各种角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至今往往受到忽视的一个视角,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仰现象的观察和透视。这是马克思信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信仰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而且是离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现象,人们往往看不到它与社会的经济因素和经济过程之间的联系。所以,历来研究信仰现象的人,不论是一些神学家、宗教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等,往往从思想人文的角度考察信仰问题,而通常并不注意进行经济分析。这就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信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独具慧眼,能够从经济角度去考察信仰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理论分工中,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因而,他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涉及到一些信仰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颖的见解。
经济学研究与信仰研究看起来天悬地隔,但并非如此。马克思不是就经济研究经济,而是从经济领域来透视整个社会。他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地广泛地涉及到信仰问题并不奇怪。而且政治经济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正是为共产主义信仰作了最有力的实证性的科学证明。而且马克思的有些经济学论述本身就是某种关于信仰的思想和论断,可以看作是从经济学侧面来阐述信仰问题,如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信用和信用制度问题的分析等等就是如此。另外,在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中,我们还时常看到一些关于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概念和提法,他引用一些宗教术语或关系来说明经济活动或经济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比如,用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比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认为就象神学家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把一切宗教划分为真正的宗教和臆造的宗教一样,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信念把一切社会制度划分为天然的社会制度和人为的社会制度。他说:“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生产机体形式,就象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很象那些把宗教也分为两类的神学家。一切异教都是人们臆造的,而他们自己的则都是神的启示。”①再如,马克思还用天主教与教皇的不可分离关系来比拟商品与货币的关系。马克思针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想废除货币而保存商品生产的天真幻想,讽刺说:“这么说,我们同样也可以废除教皇而保存天主教了。”②总之,在马克思那里,信仰问题与经济问题有密切联系,他在自己的经济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信仰思想。
二、关于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基础
马克思注重从经济活动中考察思想信仰问题,揭示信仰现象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根源。下面我们列举马克思的几个相关论断,并作初步分析。&n
[1] [2] [3]
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迪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荀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启迪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荀子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荀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思想,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建立生态经济生产观,使人类社会发展指向生态向度;建立生态消费观,实现人类物质需求与生态需求的和谐。
关键词:荀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理由也显露出来。人们在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同时,期盼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荀子的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当今发展生态经济、化解生态危机具有一定作用。
一、荀子的主要生态经济思想
(一)天人和谐、“天行有常”的自然观是荀子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
荀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以“道”为根据的和谐平衡的有机系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道者,古今之正权也”,“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自然运转的规律、从古到今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制约着整个自然,并在自然的变化中体现出来。具体而言,“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任何种类的事物,都有其开端;“天地者,生之始也”,天地,就是生命的本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和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气和阳气相接而千变万化出现,所谓的自然界逐渐衍化而成。在这样的自然界中万物“同宇而异体”,虽然种类、存在方式不同,但同存于自然界,各自在自然的演化中,获得存活发展的关系场。人类也不例外,“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人由自然界造就并依托自然取得存活条件。当然,人因“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有血气的属类没有比人更聪明的了,这就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且,人类社会“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其兴衰也不是完全由天决定,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天地相“参”,达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的目的。但荀子并没有滑向人定胜天的一面,而是指出“天行有常”,“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自然的运转有其客观规律性,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作为自然的一员,人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制约,“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出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现象的理由何在?“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不是人资质本性天生如此,而是他们适应了当地习俗的结果。那么,这里所谓的“习俗”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俗,谓土地所生习也”,由特定的生态环境所造就。荀子这些认识虽然直观而朴素,但隐含现代生态经济的自然观:“我们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大自然之外的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调节机制,无论如何都不能突破自然已经给人类设定的存活底线的约束,不可肆意妄为。
(二)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资源并重的思想蕴涵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虽然荀子所处时代没有生态危机的出现,但他已认识到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两者相持而长”,即发展经济和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重的生态经济思想,指出应利用生态规律发展生产。
荀子注重“时禁”,即由国家制定政策、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对于林业资源,禁止在“草木荣华滋硕”的发育成长期乱砍滥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采伐利用,才可保证林业资源不会枯竭;对渔业资源,也要仔细规定禁捞期,避开各种鱼类的繁殖期,待其发育成熟后再去捕捞,而非竭泽而渔;至于农业生产,必须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应错过时机,五谷才能不断地生长,老百姓才有多余的粮食。之所以实行“时禁”,是因为“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即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保证动植物顺应自然的季节变化生长规律,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实际上是继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后,顺理成章地把人类的经济系统看作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将经济看作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相反。他主张经济运转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将合理开发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结合起来,使生态保持动态平衡。这样就形成中国古代朴素的发展经济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生产观,与现今经济发展强调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的理念十分相近。
荀子的经济思想强调合理利用自然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用地必须养地。要“刺屮殖谷,多粪肥田”,即注意铲除杂草,多施肥料,以保护土地和土壤的肥力从而改良土壤。因为“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农田多施肥且精耕细作,生产出来的谷物就会上百倍地增长。反之,收获的谷物就连正常收成的一半也难以达到。其次,选用良种,因地制宜种植作物,“相高下,视肥境,序五种”,观察地势的高低,识别土质的肥沃与贫瘠,合理安排各种庄稼的种植季节。再次,注意水利的兴修及管理。“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即修理堤坝沟渠,让积水顺道而行,修筑水库,根据时节放水堵水,以保证耕地能“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即地势高的不会干旱,地势低的不会水涝。
不仅如此,荀子还认识到发展粮食生产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林业、牧业和渔业紧密结合,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他提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割车,鼋鼍、鱼鳖、鰌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这实际上涉及农业的生产结构理由,更是一个生态平衡理由。荀子已经先见地认识到物质和能量是在农田、水产、家禽家畜、鸟类及其他生物之间交替循环运转的,只要这种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转平衡,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与经济利益的持续化就统一起来,最终可以一方面“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即天地之间的所有物品,都可以为人类所用。另一方面“则万物皆得其宜”,即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荀子所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有限。荀子这种可持续生产观并非出于保护自然环境的主观愿望,但却在客观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旺盛生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怎样运用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来观察分析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的世纪,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作 者:黄浩 Huang Hao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政法系,四川,宜宾,644007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1(4) 分类号:A881.66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思想 适用性经济异化思想的生态伦理维度的思考
经济异化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方面诠释了在经济生产与生活中的生态问题.并引发人们进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考.
作 者:杜敏 张建华 作者单位:杜敏(河海大学)张建华(昆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刊 名:产业与科技论坛 英文刊名:ESTATE AND SCIENCE TRIBUNE 年,卷(期): 8(9) 分类号:X3 关键词:经济异化 社会生态 生态伦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发微
通过对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马克思开启了以生存论路向为基础的新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对现实的个人的分析,现实的个人是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其本质是生产,其交往形成了人的社会性,现实的个人的两个方面的同一性是感性意识,现实的.个人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制约性.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论起点的基本一致性,并尝试找出二者对人的生存领悟的相同之处.
作 者:白春雨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1(4) 分类号:B0-0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 感性活动 感性意识 社会性 此在:在世之在 生存 原初关联老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生态哲学思想发微
三代时期的生态平衡思想对老子有一定影响,在长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生态平衡思想,他的“道”哲学强调的`是按规律办事,顺其自然.这对我们今天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示.
作 者:袁占钊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山东,青岛,266555 刊 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3 16(1)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老子 道 规律 生态平衡★ 马克思名人名言
★ 马克思论文
★ 马克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