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经济视角(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bu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经济视角
内容提要】马克思从经济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信仰问题,揭示了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基础。他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方面来考察神话的起源和本质,认为神话是人在幻想中支配自然力;从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和神秘性上考察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经济根源;分析了基督教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认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是最适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宗教形式;分析了信仰自由原则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关系,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作为经济现象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的信仰意义,认为它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信仰。【关 键 词】马克思/经济/信仰/宗教
【 正 文 】
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丰富的信仰思想,本文只从一个侧面初步展示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并揭示马克思考察信仰的独特视角。
一、从经济看信仰:马克思信仰思想的独特视角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经典作家从来不谈论和研究信仰问题。这种印象不正确。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信仰问题。比如,马克思从研究和批判宗教的角度谈论过信仰;从批判旧哲学和清算唯心主义哲学信仰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政治斗争和政治信念的角度谈到过信仰;从人生信仰角度谈到过信仰;还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以及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等也谈到过信仰问题。在马克思谈论信仰的各种角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至今往往受到忽视的一个视角,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仰现象的观察和透视。这是马克思信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信仰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现象,而且是离经济基础比较远的意识形态现象,人们往往看不到它与社会的经济因素和经济过程之间的联系。所以,历来研究信仰现象的人,不论是一些神学家、宗教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等,往往从思想人文的角度考察信仰问题,而通常并不注意进行经济分析。这就有意无意地限制了信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独具慧眼,能够从经济角度去考察信仰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理论分工中,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因而,他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涉及到一些信仰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颖的见解。
经济学研究与信仰研究看起来天悬地隔,但并非如此。马克思不是就经济研究经济,而是从经济领域来透视整个社会。他在经济学研究中经常地广泛地涉及到信仰问题并不奇怪。而且政治经济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正是为共产主义信仰作了最有力的实证性的科学证明。而且马克思的有些经济学论述本身就是某种关于信仰的思想和论断,可以看作是从经济学侧面来阐述信仰问题,如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信用和信用制度问题的分析等等就是如此。另外,在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中,我们还时常看到一些关于宗教和信仰方面的概念和提法,他引用一些宗教术语或关系来说明经济活动或经济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比如,用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来比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认为就象神学家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把一切宗教划分为真正的宗教和臆造的宗教一样,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信念把一切社会制度划分为天然的社会制度和人为的社会制度。他说:“政治经济学对待资产阶级以前的社会生产机体形式,就象教父对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一样。”“经济学家们在论断中采用的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很象那些把宗教也分为两类的神学家。一切异教都是人们臆造的,而他们自己的则都是神的启示。”①再如,马克思还用天主教与教皇的不可分离关系来比拟商品与货币的关系。马克思针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想废除货币而保存商品生产的天真幻想,讽刺说:“这么说,我们同样也可以废除教皇而保存天主教了。”②总之,在马克思那里,信仰问题与经济问题有密切联系,他在自己的经济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信仰思想。
二、关于信仰现象的经济根源和基础
马克思注重从经济活动中考察思想信仰问题,揭示信仰现象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根源。下面我们列举马克思的几个相关论断,并作初步分析。&n
[1] [2] [3]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发微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维(生态技术)、生态经济发展的知识维(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维(生态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的文化维(生态文明),这些都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 者:华启和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刊 名:商业时代 PKU英文刊名:COMMERCIAL TIMES 年,卷(期): “”(33) 分类号:G04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经济思想 启示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旺盛生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怎样运用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来观察分析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的世纪,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作 者:黄浩 Huang Hao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政法系,四川,宜宾,644007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1(4) 分类号:A881.66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思想 适用性马克思系统思想研究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是:1.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2.社会生产力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协作将产生新的生产力.3.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这些环节的互动构成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4.物和人的社会质的规定具有二重性.5.具体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作 者:李文管 毛建儒 LI Wenguan MAO Jianru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年,卷(期): 14(4) 分类号:N941 B02 关键词:马克思 系统思想 社会有机体孟子经济思想初探
孟子经济思想初探钱达理(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传承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经济思想与理论,诸如义利观,公平分配,恒产论,井田制等。这些经济思想既有对夏商周三代经济制度的追述,亦有其独自的见解,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经济思想;井田制;轻赋税;社会分工
一、孟子的经济思想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先后灭亡了,剩下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这一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变法,废除了旧的世袭禄位制度,把禄位和宅田赏赐给对国家有功的人士,把国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通过变法,各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显著。但各诸侯国的国王为了争霸列国,大力扩军备战,征募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加大税收比例,阻碍并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孟子就是在这一社会、经济、政治极其复杂的时期,在和各诸侯国的国君讨论国家的治理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经济思想。
二、孟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井田制的追述
孟子在叙述井田土地制度时,提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1]八家先共同负责公田,然后在其私田中“ 五亩之宅”的周围“树之以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那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如此,则“养生送死无憾”,即所谓“王道之始也”。[2]另外,孟子认为施行井田土地制度是实现仁政的前提。孟子深深体会到了勘查、整顿、划分田地地界对于施行井田土地制度的重要性,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汗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3]“正经界”是给民分授耕地,给官吏制定俸禄的前提主张把耕地分授给直接劳动者,进而使直接劳动的“民”占有、使用恒定的土地生产资料。在这里,尽管孟子并没有明确说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但主张把百亩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则是十分明确的。在这种土地制度的模式中,农民的生产劳动,可以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农民在百亩公田上的生产劳动由于法定的力量将成为一个不变量,而他们在由自己支配的百亩私田上的劳动,却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可变量,这将给整个社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二)民有恒产
《孟公・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里“恒产”即永久的不变之财产,也就是私人所有归私人固定支配的财产。在孟子看来,私有财产权利的确立非常重要,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使他们保持社会秩序和维持善良之心的必要条件。孟子所谓“恒产”,具体说是指维持一个八口之家的农户生活所需要的耕地,住宅以及其它农副业生产资料。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恒产不一定是井田制,实行井田制更符合孟子的心愿,孟子还设计了一个制民之产的具体方案,即“井田”方案。关于这个方案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把耕地划为井字形方块,每井九百亩,每块百亩。中间的百亩为“公亩”,周围的八百亩分给八家作为“私田”。第二,八家农户提供无偿劳动,“同养公田”,“公事皆,然后敢治私事”。第三,“死徙无出乡”,各农户永远被束缚在土地上。第四,农户按井编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第五,井田方案只适用于“野”,即远离城市的农村,至于“国中”即城内和近郊则不划井田,而由原来的土地所有者自行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实物税。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有些农民丧失了土地,孟子主张给农民以恒产。他的理想是要农民稳定地保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但在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占有的不均已无法挽回,孟子的恒产,井田思想动机虽好,因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只能是一种理想,根本不会被齐梁等国所采纳。
(三)减轻征税
战国时期,各大国从事兼并战争,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孟子在追叙三代时期的赋税制度时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4]三代时期的赋税制度是否为十分之一,目前我们还无法证实,但孟子的叙述,无疑是对当时赋税制度的鞭笞,主张减轻赋税才是孟子的本意。另外,孟子还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5]“缓”,历代注释未说清楚。杨伯峻先生意译为“暂时不用”。原文之“用”、“缓”对举,按照中国“互文见义”的语言习惯,“缓”字应是“免”字的假借字,即“用其一,免其二”,即征收此种税时免去其他两种税。
与此同时,孟子不仅要统治者减轻农业税收,而且还主张去“关市之征”。他说:“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6]意思是说在市场上给与商人储藏货物的场地而不征税,如果商品滞销,国家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这个主张除了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之外,也减轻了对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征税,维护了他们的利益。
(四)社会分工
孟子承认社会分工并赞扬社会分工。社会发生分工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生产力再发展的条件。当时就已出现了兵器业、冶炼业、制陶业、装饰业等等行业。作为社会的成员,不论当时、现在或将来,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一身兼有百种技艺。就当时来说,人们耕而食、织而衣一身两艺或有可能,但再要求他们铸锅而炊、制陶而器,那就无论如何也办不到了。孟子还进一步观察到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应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而这种关系只能自然调节。在孟子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经常遭到非议的内容,这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问题。孟子说“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历来被一些人斥之为反动,认为孟子是在为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制造理论根据。但从我国历史上看,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自夏启时起,到孟子时已经存在了近两千年。这是社会进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奴隶制生产方式代替了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有了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就使人类摆脱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可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是文明时代到来的杠杆。
(五)价格与垄断
孟子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商品的品质,不同商品的不同品质是形成多种物品价格的基础。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看来内在于商品的这个“情”(品质),而为更具体的加以说明,不外乎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仍不免要陷入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的问题上,他还认识到不适宜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如果巨履小履同贾,人岂为之哉,即便是生产,那也只会是“相率而为伪”。孟子虽然还不懂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但他也知道商品品质不齐是内在的原因,同种商品不能同价,因为有品质的不同,若好坏一个价,就会促使人们去作伪,哪还有谁去愿意生产好的产品呢?总的来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他的'经济思想中积极部分多于消极部分,不幸的是,随着时代的推进,由于后代儒家日益趋于保守和反动,因此他的经济思想不健康的部分逐渐超过健康部分而得到更广泛传播。例如恒产论中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7]便成了后代士大夫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借口。
三、孟子经济思想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一)评价
从当时来看,孟子的这些思想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因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虽然孟子实际上是在为他们出谋划策,使他们能“保民而王”,但由于他们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本性,却使他们不可能接受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多数主张。只不过他们往往无法驳倒孟子“以先王前贤为证,以现世实情为据”的种种论辩和规劝,并不得不暂时地或少量地采纳了一些孟子的主张。这个事实,也在社会上提高了孟子的威望。然而,孟子以发展小农经济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毕竟是难以实现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任何历史阶段都没有形成单一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小农经济与土地兼并的对立,只是封建经济内部的矛盾。小农经济说到底,乃是封建地主经济的基础,它使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它受其支配而又为其服务。因此,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的。可以设想,即使普遍推行了井田制,广大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强大的封建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压榨下,加上天灾人祸,不用多久,土地所有权就势必发生新的转移。而小农经济本身,也会因为必然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逐渐形成两极分化。
(二)现实意义
孟子的经济思想对现实社会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实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政策,极大调动了新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勤劳致富,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正健步奔向小康。在举国上下大力实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今天,充分挖掘孟子“恒产恒心”思想的有益成分,仍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 马克思名人名言
★ 马克思论文
★ 马克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