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漂泊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aolinsi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漂泊故事(共含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aolins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漂泊故事

篇1: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漂泊故事

周鹤,家在海滨城市大连。每到夏天,都有大批大批来自内陆地区的游客来大连品尝海鲜,体验海水浴。在高一和高二的暑假里,周鹤通过父亲的关系承包下了一片海滩,赚了近万元。于是,高三的整整一个学期,学校里都流传这个“学生大款”的“事迹”,“鹤哥”身边多了许多慕名拜“哥”的小兄弟。

周鹤高考失败后,父母希望他复读。但是周鹤坚持说要去日本。因为他父母的朋友当中,有几位都把孩子送到了日本,而且经常会自豪地说女儿或儿子又给他们汇了多少多少钱回来。有过暑假致富经验的周鹤,认定日本是个赚钱容易的国家,所以自己要去那里大显身手一把。

周鹤自信满满的态度和曾经“学生大款”的“事迹”,让周围人也开始相信,他去日本错不了。就连他高中时的班主任也帮他做父母的工作,“像周鹤这样有能力的孩子,适合去大的地方发展,说不定比在国内复读考大学还有前途。”

3个月后,通过一家留学中介公司,踌躇满志的周鹤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日本大阪。

刚进语言学校,周鹤就拿出早在国内时就准备好的礼物给老师,让老师帮他找份工作做。由于周鹤的日语不够好,所以老师能给他介绍的都是些体力活儿。

最终,周鹤选了一个在车站清扫的工作,时给是每小时700日元。做了几星期后,周鹤就觉得心里委屈郁闷,每天低头扫地的工作,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自己的时间是要留来做“大事”的。

班级里有个男生在酒吧打工,说酒吧里小费多又长见识。周鹤动心了,他倒不是惦记什么小费,而是想到那里龙蛇混杂,或许会遇到“贵人”或机遇。但是做了几天后,周鹤又辞职不干了。来酒吧的都是些和他年纪相仿的男女,以及身份不明的贵妇,要他堂堂男子汉为前者卖力,为后者“卖笑”,简直是种侮辱。

换了几份工,考了几次试,送了许多礼,两年的语言学校生活算是到头了。然而周鹤没找到适合他的“大事”做,也没像大家预想的那样赚到“大钱”,最苦恼的,是他一所日本大学都没考上。

周鹤搞不懂了,不是说日本人的钱很好赚吗?像他这样头脑灵活,又胸怀大志的青年,怎么就会“混不开”呢。

周鹤就回国了。回国后,难免有人向他请教日语,日本人和日本社会,周鹤就一句话,“搞不懂他们!”

漂泊的最终目的,是找到那片最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地,发芽,开花。是日本不曾给周鹤机会?还是周鹤不曾给自己时间?

篇2: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故事

为了让子女赢在起跑线上,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国人移居海外的目的之一。只是,这场关于人生的海外投资究竟能带来什么,答案只有留学生自己知道。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那些曾经留学的人们,无论是回国工作、创业,还是留在国外打拼,留学经历都将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被留学大潮裹挟而去

“说实话,我已经想不起当年为什么要出国留学了,可能只是想要多出去看看。”深圳市宏智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吕力超高中毕业后便去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读本科,十几年后,他已经回忆不起当年出去留学的具体理由。

不只是吕力超,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为什么要留学的留学生并不在少数。曾在英国读研、现在在国内一家财经杂志做编辑的左岩说:“出国的时候其实有些盲目,身边的人一下子都出国了,正好家里也有这个条件,就出去了,我不能保证在国外学习这一年到底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但这肯定是一个看看外面世界的好机会。”

事实上,在中国,有一定比例的留学是受到了偶然因素的推动。华英教育集团董事长曾敏敏曾在高考中与北大失之交臂,一次偶尔的机会她在报亭里看到《哈佛女孩刘亦婷》,这让她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而与一位为出国留学准备GRE考试的师兄的交谈,坚定了她留学的信念,她向师兄要来了新东方的电话,而那时,她还不知道新东方到底是什么。后来,她成为一名“哈佛女孩”,还出版了一本随笔《哈佛札记》。

正在新加坡留学的双胞胎女孩儿才媛媛和才婷婷的出国留学经历也充满了偶然性,她们本来在中国北方的一所高中读高一,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有一天才媛媛因为天气冷而在校服外面套上了一件外套,这种做法引来了老师的盘问与批评。觉得委屈的才媛媛向妈妈抱怨,妈妈对国内的教育制度产生了质疑,因此让女儿退学,把女儿双双送到了新加坡,才媛媛和才婷婷在读了两年补习学校后,如愿考上了新加坡的大学。

中国的留学大潮汹涌,盲目的狂热规避不了。启德教育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周素琼介绍说,有一次,有个学生跟家长来公司咨询,表示就是想出国,但自己对于未来几乎没有规划,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较好,这位同学甚至连公交车都不曾坐过。留学海外,对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会有所锻炼,但周素琼也建议学生在留学前需要合理的规划,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当然,也有人的留学计划是从娃娃抓起的。美国Admission is Easy公司创始人程天天在3岁的时候,父母就为其安排了英文家教。因为程天天的祖父、父辈都曾有留学经历,留学是家族成员的必经之路。虽然在初中时就被父母催促出国,但颇有想法的她直到本科毕业,觉得“自己只有出国才能折腾出一些新花样”,才最终选择了去美国读研。

为了让子女赢在起跑线上,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国人移居海外的目的之一。只是,这场关于人生的海外投资究竟能带来什么,答案只有留学生自己知道。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那些曾经留学的人们,无论是回国工作、创业,还是留在国外打拼,留学经历都将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被留学大潮裹挟而去

“说实话,我已经想不起当年为什么要出国留学了,可能只是想要多出去看看。”深圳市宏智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吕力超高中毕业后便去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读本科,十几年后,他已经回忆不起当年出去留学的具体理由。

不只是吕力超,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为什么要留学的留学生并不在少数。曾在英国读研、现在在国内一家财经杂志做编辑的左岩说:“出国的时候其实有些盲目,身边的人一下子都出国了,正好家里也有这个条件,就出去了,我不能保证在国外学习这一年到底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但这肯定是一个看看外面世界的好机会。”

事实上,在中国,有一定比例的留学是受到了偶然因素的推动。华英教育集团董事长曾敏敏曾在高考中与北大失之交臂,一次偶尔的机会她在报亭里看到《哈佛女孩刘亦婷》,这让她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而与一位为出国留学准备GRE考试的师兄的交谈,坚定了她留学的信念,她向师兄要来了新东方的电话,而那时,她还不知道新东方到底是什么。后来,她成为一名“哈佛女孩”,还出版了一本随笔《哈佛札记》。

正在新加坡留学的双胞胎女孩儿才媛媛和才婷婷的出国留学经历也充满了偶然性,她们本来在中国北方的一所高中读高一,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有一天才媛媛因为天气冷而在校服外面套上了一件外套,这种做法引来了老师的盘问与批评。觉得委屈的才媛媛向妈妈抱怨,妈妈对国内的教育制度产生了质疑,因此让女儿退学,把女儿双双送到了新加坡,才媛媛和才婷婷在读了两年补习学校后,如愿考上了新加坡的大学。

中国的留学大潮汹涌,盲目的狂热规避不了。启德教育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周素琼介绍说,有一次,有个学生跟家长来公司咨询,表示就是想出国,但自己对于未来几乎没有规划,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较好,这位同学甚至连公交车都不曾坐过。留学海外,对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会有所锻炼,但周素琼也建议学生在留学前需要合理的规划,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当然,也有人的留学计划是从娃娃抓起的。美国Admission is Easy公司创始人程天天在3岁的时候,父母就为其安排了英文家教。因为程天天的祖父、父辈都曾有留学经历,留学是家族成员的必经之路。虽然在初中时就被父母催促出国,但颇有想法的她直到本科毕业,觉得“自己只有出国才能折腾出一些新花样”,才最终选择了去美国读研。

留学影响人生轨迹

程天天在美国继续折腾。新闻专业出身的她给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写稿,专门写生活方式、时尚、情感等,通过这个平台,她经常收到全球各地的读者来信咨询如何更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她曾在美国著名的《好莱坞纪事报(The Hollywood Reporter)》做品牌公关,美国文化杂志FROM还邀请她做专栏作家,从华人的角度写美国的电视、电影、音乐、明星、时尚等,并将其称之为“好莱坞中国女孩”。

在美国,受身边朋友的影响,程天天也开始自己创业,创办了专门帮助国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Admission is Easy,并且凭借其在大学时期的名人效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觉得美国很适合创业,只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她说:“洛杉矶早就是我家了,我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以留学为起点,程天天继续在美国打拼着,而对于那些已经回国的留学生们,留学期间的经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人生轨迹。

程天天在美国继续折腾。新闻专业出身的她给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写稿,专门写生活方式、时尚、情感等,通过这个平台,她经常收到全球各地的读者来信咨询如何更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她曾在美国著名的《好莱坞纪事报(The Hollywood Reporter)》做品牌公关,美国文化杂志FROM还邀请她做专栏作家,从华人的角度写美国的电视、电影、音乐、明星、时尚等,并将其称之为“好莱坞中国女孩”。

在美国,受身边朋友的影响,程天天也开始自己创业,创办了专门帮助国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Admission is Easy,并且凭借其在大学时期的名人效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觉得美国很适合创业,只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她说:“洛杉矶早就是我家了,我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以留学为起点,程天天继续在美国打拼着,而对于那些已经回国的留学生们,留学期间的经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人生轨迹。

篇3:赴日留学的留学生的故事

先说说我个人情况吧:我是在国内上的大学,专业是英语(国际贸易)。由于家庭的原因,一直对日本还算比较了解,所以,没上大学的时候,就基本决定毕业后去日本。因为日语开始学习并不难,而一旦掌握了英语之后再学习日语,很多外来语就很简单了。而且到了日本之后,就可以练习日语了。

申请学校: 还是由于特殊的原因,我去日本读研究生时,没有经过给老师写计划书等过程,直接就有老师“收留”我了。所以,还算比较运气。毕业后着手准备办理赴日手续。4月去到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读研究生。名古屋大学的国际开发研究科是可以用英语申请并全程英语授课的,这也是我选择这个学校的原因。类似的学校还有很多,例如大阪大学等。

刚到日本的时候,我一句日语都不会。名古屋大学的留学生中心有免费的日语课,我就是从那里学习的日语。正式的学其实就一个学期,之后就总是断断续续的了。这也是我比较后悔的地方。

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简称 GSID)的入学考试是一年一次,每年10月考试,合格后来年4月入学。我4月到的日本,10月就准备考试。开始觉得应该没问题,但结果狠狠打了我一棒,没合格。当时我整个人都晕了。然后立刻开始计划,是立刻停止留学回国工作呢,还是再上一年研究生?最后我决定,既然来了,就应该再试试。于是,我决定再上一年研究生,继续考。大家知道,研究生是没有学费减免的,因此,意味着我第二年的学费都要自己出了(考上了有学费减免和奖学金,基本不用费用了),一年大概要30万日元(1.6万人民币)左右吧。第二年考上了,考上之后的事,在后面再说吧。

再来说说我到日本的生活情况:

由于家里有朋友在名古屋,第一年来住的是学校的宿舍,所以,到了日本,我基本上电饭锅啊,电视,被子之类的就都有了。这点对于一个刚来日本的人来说确实很幸运(其实我也不是第一次,只不过是自己第一次)。

刚来日本的时候,看什么都贵。记得一次去一个不认识的中国人那里拿他们不要的微波炉,我推个自行车,走了半个多小时,回来路上渴的不行,看见自动售货机里的可乐,就是没敢买,最后回到家里喝的自来水。(当然,这种情况到留学后期完全不存在了)。

在打工方面,由于我的日语不好,所以,我准备前半年根本不打工。但是在5月的时候,我的一个日本前辈有一个工作的机会,就介绍给我了。在一个日本的语言学校教汉语,这个工作我一直做了4年。由于教的都是丰田,三井这样的大公司,加上我在日本的时候经济还不错,所以,这一个工作就足够了。但同时,我也找了别的工作。因此,有一段我的生活状态是:上午去上日语课,下课后去丰田市教汉语(要打领带的),晚上回来领带一摘,换上衣服去洗盘子,到晚上11点。其实,觉得这样很充实,挺好的。

第二年,我晚上的工作变成了在佐川急便的物流中心搬运货物,时间是晚上12点到4点。但是到了我正式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只有一个教汉语的了。因为毕竟学习是主要的。

再来说一下我的住宿问题。我觉得我真的是很幸运的人了。第一年住的学校的宿舍,第二年住的名古屋港区的留学生会馆(那个基本上是申请都能住)。因为后面两年是正式的研究生,所以,理论上可以申请住宿舍。我也和大家一样去申请了。结果,两个都没通过。正当我准备去找房子的时候,第一个来电话,说我后补近了(后来发现这样的人也不少)。这样,一个月6000日元,而且,条件还特别好。因此,住宿上我也就没大的后顾之忧了。

到了第三年,我正式上了研究生,学习的压力就来了。还好,我觉得我属于手很快的人,作业什么的都能很快的完成。上学还是很有乐趣的,一个研究室里,大家时常说说笑笑。其实和大学差不多。不过毕竟是研究生,大家学习压力很大。在研究室里,认识了一些日本同学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但主要我还是很中国人接触的比较多。也结识了很多不错的同学,大家到现在还有联系。挺好的。其实,大部分来日本的人,都很好。你只要真心对人,别人也会真心对你。

我一般每年回国2次,只要一放大假,我都会回国。这点有些人很羡慕,但是,我在日本,没买过什么高级货,没怎么去旅游,赚的钱,基本都给了航空公司了。

出国留学,大家首先感到的就是孤独。我也一样,何况我的GF也在国内。但是,如果现在连孤独都承受不了,以后还能做别的事吗?对吧?当然我不是说在国外为了锻炼孤独的能力,不找GF,有喜欢的,还是要找的嘛:)我化解孤独的方法其实就是上网,看看视频,看看新闻。然后和日本的朋友多接触一下,多和国内的朋友聊聊天。

还有一个就是心态问题。我周围有很多的中国朋友,每天总是很愁,觉得事太多,看不到前途等。他们都是说,你为什么每天很高兴。其实,我也一样有不高兴的时候。在我GF离开我的时候,我也很难受。但是我有一个很乐观的心态,觉得什么都能过去。因此,我还是能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的。只有你有快乐的心情,办事才能更顺利。

另外,我每天都要看国内的新闻。我在网上买了凤凰卫视的宽频的包年卡。一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凤凰,再一个,因为凤凰的评论很好。我几乎每天都要把它的所有节目看一遍,包括新闻和评论。我觉得这是我了解国内行情的一个主要途径。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日本工作,早就做好了毕业后回国的准备。所以,了解国内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而且,我也认为,无论以后做什么,国家的形势都和你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看新闻是必须的事情。

留学的最后一年,我的主要精力是写论文和回国找工作。写论文期间,我把所有的工作辞了,全靠我的积蓄过日子,每天写10个小时以上,写了2个月左右(前提是,我从一到日本就确定了论文题目,然后开始收集资料。因此,我收集资料的时间没算入最后时间)。我在11月中旬写完了第一稿,那时候,很多人才刚刚开始。之后,我把论文交给了老师,告诉他我要回国找工作,因此修改论文的事情,我在国内完成。老师很理解我。我11月下旬回国后,立刻开始找工作,这个时间其实比国内的应届毕业生都要早。中间经过论文的修改,好像是2月,我回去参加答辩。回去了一周,我不仅仅参加了答辩,而且把宿舍都退了。东西全部搬回国。准备不参加毕业典礼(因为怕已经工作了)。到了3月25号,我的工作还没最后确定,我就买了机票回去参加毕业典礼。一共回去3天,住的宾馆。第一天晚上到了直接参加老师的聚餐,第二天毕业典礼。第三天去东京办理留学回国证明(为了回国开学历证明)。对于这个事情,可能有人会觉得“浪费”。我承认,这来来回回,我花了不少钱,弄的我这4年没带多少钱回来。但这个要从两个方面看。如果我没有来来回回,我也许很难找到现在这个这么好的工作。而如果不回去参加毕业典礼,我觉得我会一辈子后悔的。因此,我觉得这些钱花的还是很值得的。钱不是现在省的,而是以后工作挣的。不过,这个事情,需要注意的是,时间上一定要安排的非常合理。因为差一步,就会影响毕业。因此,每一步,必须全都安排合理,不能有一点差错。例如,留学回国证明,必须在日本开,回国后不能补开。没有这个证明,回国后的学历证明就办不了,就有可能影响到你的工作。而且,东京大使馆我记得只有2天办理。这些都必须算清楚。

篇4:中国在英小留学生的优势大

中国在英小留学生的优势大

中国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数学一直都是强项,相较于英国学生对“数学”的不擅长。

因此,在英国本土学生高考多数均放弃“数学”的同时,中国小留学生往往能在数学科目上占得优势。

6月26日,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发布了一份名为“科学和数学教育展望”(Vision fo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报告。该报告由英国顶尖科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展望委员会”(vision committee)撰写,呼吁用国际文凭课程体系替代“英国高考”A-level测试,彻底改革英国的教育体制。

这份报告指出,数学和科学是英国未来经济繁荣的基础,目前英国学习数学和科学的中学生人数太少,后的英国教育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体制缺陷导致学生逃避学数学

展望委员会主席马丁泰勒:“目前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英国未来15到20年的'发展需求,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一个稳定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否则就要为时过晚了” 。他警告称,英国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到需要新增100万名科学、工程和技术专业人士,按照现在人才的培养速度,每年的缺口为4万人。问题是,英国只有八分之一的16岁学生选择参加A-level数学考试,要打造活跃的知识经济,这个数字远远不够。

A-level考试是英国主要的大学升学考试,也是包括牛津、剑桥等名校录取学生重要依据,也被称为“英国高考”。

A-level课程包括70多门学科,学生在6年级时从中挑选3到4门来学。如果学生不准备报考大学的科学类专业,则不需要选择参加数学、科学考试;此外,英国教育规定,学生在16岁之前必须要学数学,但16岁以后就不作硬性要求。

这样就使很多学生出于畏难情绪逃避数学考试,选修科学科目的A-level学生也是凤毛麟角,这导致大学理科生匮乏,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需要重新补习相关科目。

报告提议,取消A-level考试,以重视科学、数学教育的“学士教育体系”(a baccalaureate-style system)取而代之。

相较而言,学士教育体系涵盖的学科范围、知识领域更广。

例如,针对16到19岁学生的“国际学士项目”(IB课程,又译作“国际文凭项目”)既提供专科学习,也重视通才教育,它开设六类学科课程,分别是:母语与世界文学,母语以外的现代语言,人文与社会学,实验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生要从六类课程中选择六门参加考试。换言之,国际学士教育将科学和数学设为必选科目,要求学生不偏科,拥有广博的知识面。

凭借IB成绩,学生可以进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

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们强烈呼吁,应该延长数学和理科教育至学生18岁,16岁以上的学生即便他们在大学主修的是艺术和文科,仍然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课程。

篇5: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叔叔”的故事

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叔叔”的故事

在长堤―青岛友好城市协会里,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小姐操一口流利的英文,为会务设计邀请函,打印中英文件,她就是来自中国成都的张露小姐。

张露是长堤―青岛友好城市协会理事Jon Quimm的助理,在协会内大家都喜欢叫她“外交小天使”。说起张露当上“外交小天使”还有段有趣的故事呢!

大陆旅游 ・ 日本留学现在报名,8月开始面试 ・ 出国留学第一论坛 ・ 专家在线留学咨询 巧遇有缘人

1993年2月,在长堤市开了2家“Papa John’s快餐店”的Jon Quimm偕同太太一起赴中国大陆旅游观光,他俩在四川成都游玩时迷失了路,夫妇俩一时不知“去向”,在马路上急得团团转。正当他俩走投无路时,张露和母亲正巧在路旁发现了这对迷路的`老外,便热情向他俩伸出援手,指点“迷津”。自幼学习英语的张露,当年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年仅16岁。只见她鼓足勇气,直接用英语与Jon Quimm“对话”,终于弄清了他俩旅游线路的“来龙去脉”,母女便陪他俩一路观光,并把他们顺利送回落脚的宾馆。对此,Jon Quimm夫妇十分感激。Jon Quimm与张露闲话家常,聊得非常投缘。他还顺便问了一下她学习的近况,并留下自己美国洛杉矶的通讯地址和电话,诚恳地说:“如果要来美国念书,欢迎你来,只要写信告诉我!”。

对Jon Quimm真诚的相邀,张露的父亲母亲都以为是老美的“客套话”,说说而已,并不太在意。一天,张露给Jon Quimm写了一封信,向他表示问候之意;同时,信中也流露出想赴美留学的想法。不料,三个月后,张露收到一封从美国加州长堤寄来的明信片,是Jon Quimm的亲笔信,邀请张露赴美留学。尽管如此,张露和父母都还有点将信将疑,迟迟不敢轻易“敲定”留学之事。就这样,张露与Jon Quimm飞鸿往来长达一年之久,相互交流学习、工作及生活情况。

“寄养家庭” 张露适应快

一年后Jon Quimm寄来了经济担保书,那年才17岁的张露正式取得赴美留学资格,她第一次乘上飞机,也是第一次跨出国门。张露飞抵美国洛杉矶长堤市,在Jon Quimm家“洋插队”,Jon Quimm的家是中国小留学生张露的“寄养家庭”。张露生活在美国人家庭,学业进步很快。她平时也帮Jon Quimm烧中国菜,打扫清洁卫生,做一些家务事,“一家人”生活很融洽。Jon Quimm是位素食主义者,他们一家都喜欢张露烧的中国菜。有时张露也做中国素菜给他们吃,她做的“什锦素菜”、“麻婆豆腐”、“粉丝汤”、“炒面”、“春卷”等,他们都喜欢吃。唯独有一次,Jon Quimm的一家与张露一起去Monterey Park逛街购物。回到家,张露烧晚饭时炒了一盘苦瓜,想不到什么都吃的一家人却只好求饶,他说:“苦瓜实在太苦,牙差点苦掉了!”。

张露从长堤高中、长堤社区学院毕业,并以全优成绩获得Cornell University的奖学金,攻读机械工程学位,1月获得科学学士学位,7个月后再获工程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张露还担任亚裔学生会主席。所有这些都是在Jon Quimm栽培与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对此,张露从内心十分感恩Jon Quimm的鼎力相助。

张露的勤奋好学和出色的优异成绩,没有让Jon Quimm夫妇失望。她大学毕业之后,又重新“杀回”南加州,在千橡树一家公司任职。她一直与Jon Quimm夫妇保持深厚的友情。

在此期间,张露便担任长堤―青岛友好城市协会理事助理,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添砖加瓦。过去了,如今张露已是28岁婷婷玉立的华裔小姐,“外交小天使”显得更趋成熟。华裔小姐张露正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篇6:在俄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需重视

在俄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需重视

近年来,中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益紧密,中国赴俄留学生数量也呈增长趋势。但中国留学生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融入当地社会难、择业竞争力弱等。相关人士建议加强对留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同时督促俄方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与欧美国家相比,赴俄留学的吸引力在于申请入学门槛低,无需语言和专业测试;留学和生活费用比欧美低很多;高校教育水平较高以及拥有部分优势专业。

综合中国驻俄大使馆、留学生组织和俄方公布的数据,底在俄中国留学生约有2万人,分布在全俄约70座城市,其中50%至60%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但近年来其他中小城市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也有所增加。

在俄留学生大部分接受本科教育,少数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有所上升,出现一定程度的“高龄化”趋势。专业选择依次为:选择经济管理和俄语专业的人占大多数,15%左右的人选择人文科学和文化艺术类专业,选择基础科学、军事、卫生保健等专业的人较少,也有部分人选择核电、航天、制造等俄国传统优势专业。

有些在俄中国留学生遭遇学习困境。一方面,他们没有俄语基础,为期一年的预科学习仅能掌握最基本的日常对话,无法达到专业所需的交流水平,课堂上的俄语教学往往听不懂。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中国国内迥异,上课提倡发言讨论,课外时间充裕。而中国学生往往羞于提问和发言,要适应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需要一段时间。

中俄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障碍又使在俄留学生难以扩大社交范围,有的留学生对出国留学没有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黄立良博士认为,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引起重视。

俄罗斯高校正处于转型期,一些学校为增加收入盲目扩招外国留学生,且疏于管理,不注重教学质量。经中方相关部门不断交涉和提醒,目前情况有所改善。

在就业问题上,由于俄严格限制外国劳工,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很难就地择业,绝大部分中国学生选择回国工作。

篇7:留学生与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留学生与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社会学的引进是近百年间留学生作用的结果。最先把社会学引进中国的是留学生,大量翻译、介绍和广泛传播社会学的主体是留学生;培养中国社会学人才的.主体是留学生;把社会学理论付诸中国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留学生;留学生使社会学实现了中国化,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作 者:刘洪英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 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 27(2) 分类号:G05 关键词:留学生   社会学   引进   中国化  

留学生的励志故事

留学生创业故事-Max

留学韩国中国留学生的选择

留学生必看: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感动千万留学生的留学故事

生活的漂泊

超越漂泊散文

爱上漂泊散文

漂泊的反义词

漂泊的近义词

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漂泊故事(通用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漂泊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