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香蕉变变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手指木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班科学活动:香蕉变变变(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手指木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香蕉变变变

篇1: 中班科学活动:香蕉变变变

中班科学活动:香蕉变变变

活动目标:

1、体验制作香蕉棒棒糖的快乐。

2、尝试香蕉的不同吃法,并愿意分享。

3、根据香蕉外形特征进行想象,并用较完整语言表达想象结果。

活动准备:

香蕉,刀叉,芝麻,面包屑,椰蓉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用较为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并制作出香蕉棒棒糖。

难点:准确说出制作的香蕉棒棒糖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

1、教师出示神秘盒子,提问:“里面有一个好吃的水果,请你猜一猜是什么?”

幼儿回答,教师总结香蕉特点。

2、将香蕉变换三次不同的摆放方式,请幼儿分别说出像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总结,引导幼儿说出:“弯弯的香蕉像XX”

二、教师示范香蕉棒棒糖的制作过程

1、剥去香蕉皮

“香蕉和小朋友都玩热了,现在把衣服脱掉凉快凉快。请大家一起数一数香蕉皮分成了几瓣?”教师剥皮,幼儿和教师一起进行五以内的点数。

2、出示刀叉,将香蕉进行切段,教师操作,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尝试十以内的`点数。

3、拿起香蕉片请幼儿观察形状,并提问:“香蕉片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制作香蕉棒棒糖,并强调叉子从香蕉片的侧面插进去。

4、戏法变出蘸料:面包屑,椰蓉,黑芝麻。请幼儿观察并提问:“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吗?”请幼儿品尝,说一说。

5、将香蕉片的两面蘸上喜欢的蘸料。强调两面都要亲一亲。

6、教师品尝,吸引幼儿兴趣,制作第二个香蕉棒棒糖请他人一起分享。

三、幼儿自己体验制作棒棒糖

1、教师强调制作要点:切香蕉片的时候不能太薄,叉子要从侧面叉进去,香蕉片的两面都要亲一亲调料,自己吃过以后要和他人一起分享。

2、幼儿自己制作,教师辅导。

3、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和他人一起分享。

篇2:中班科学:变变变

中班科学:变变变

活动目标:

1、知道糖、盐、味精等物能融化在水里,使水也发生变化。

2、知道油和水放在一起后会呈现油上水下的现象。

活动准备:

糖、盐、味精、水、油若干,透明可乐瓶每组一个,木棒每组一根

重点:

知道糖、盐、味精能融化在水里,使水也发生变化。

难点:

知道油和水放在一起后会呈现油上水下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观看实验,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事先在小桌子上放好一瓶水(可看见的透明瓶),木棒和食用糖,请幼儿说说你们看桌子上有些什么?请个别幼儿说说

2、幼儿观察食用糖,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可吃一下。

3、实验:糖和水放在一起,教师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糖放在水里后的现象,糖去哪里了?

4、实验:味精和水,盐和水,在做实验前请每组幼儿观察一下味精和盐,知道这是什么,引导幼儿知道味精和盐放进水里后也会融化的现象。

二、分组操作实验

1、幼儿每组做实验,亲身体验盐、糖、味精放进水里后的现象。

2、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东西会融化在水里,你还知道那些东西会融化在水里?请个别幼儿说说,

三、油和水不相融

1、教师出示油,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猜猜油放在水里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请幼儿说说

2、教师做实验油和水,出现油上水下的现象后再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3、为什么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分别做两次实验:一是先到水再倒油,二是先倒油再到水。(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幼儿不必知道,只是让幼儿知道油和水放在一起时会出现油上水下的的现象就可以。)

活动反思:

科学课最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由于有新奇的材料,又可以做实验,相信那些好动的幼儿此刻也能安静的倾听,认真的做实验。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的东西放在水里能被水融化的现象及油和水放在一起会出现油上水下的知识。对于中班幼儿不必知道为什么油上水下的道理,只是让他们知道油和水放在一起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就可以了。

篇3: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

2.掌握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变出的新颜色。

3.对色彩变化的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15个。

2.瓶盖里分别涂红黄蓝三种颜色。

3.ppt。

活动过程:

一、用“变魔术”引入,集中幼儿注意力。

1.引导语:老师今天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老师还带了一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提问:

(1)瓶子里有什么?

(2)瓶中的.水宝宝有颜色吗?

小结:瓶子里有水,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会流动的。

3.过渡语:水宝宝可好玩了,现在它要和我们一起变魔术,不过我们要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它才会变的,想不想试一试?(教师摇动瓶子,让瓶子里的水接触到盖子上的颜料)

4.提问:瞧一瞧,老师手中的水宝宝变成什么颜色?

小结:手中的水宝宝变成了xx色,现在我们请小朋友当一当小小魔术师吧。

二、幼儿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水宝宝的秘密。

1.引导语:老师请几位小朋友来变变魔术,每位小朋友只可以拿一个瓶子,记得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的咒语,水宝宝才会变哦。

2.提问:

(1)你的魔术显灵了吗?

(2)你的水宝宝变成什么颜色了?

(3)好奇怪啊,为什么水宝宝会变颜色呢?怎么一瓶变出来了,一瓶没有变出来呢?

小结:魔术显灵了,我的水宝宝变成了红、黄、蓝色等。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是老师在瓶盖里放了颜料,盖子里的颜料进到水里面就变成了有颜色的水,而另一个盖子里没有颜色当然就变不出来。

三、第二次探索,引导幼儿思考。

1.引导语:老师手里有一瓶红色的水,我现在要请另一个好朋友跟他做朋友,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吧。

2.动手操作:红+蓝、红+黄、蓝+黄,边摇边念咒语。

3.提问:

(1)你们猜一猜我请哪种颜色和它(红蓝)做朋友?

(2)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

(3)变成什么颜色了?

小结:红色和蓝色做朋友。瓶子里的水有变化。红加蓝变成紫色,红加黄变成橙色,黄加蓝变成绿色。

活动延伸:

我们刚才都是两种颜色混合,那如果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出什么颜色呢?回家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试试看。

篇4: 中班科学:声音变变变

中班科学:声音变变变

教学目标:

1、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探索把声音变大、变小、变长、变短的方法

3、感知声音的产生和特点

4、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小鼓、小铃、喇叭、玻璃杯、纸杯、勺子、空瓶、盒子、米、豆子等

2、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寻找声音

1、请幼儿倾听周围有哪些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

2、请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让其他幼儿猜猜是谁在说话,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制造声音

1、教师: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发出声音?试试看(拍手、跺脚、说话、唱歌等)

2、给幼儿提供空瓶子,盒子、米、豆子等,引导他们把米、豆子等装入不同的瓶子或盒子里,摇摆、听听能发出什么声音,再比较一下装的东西多少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声音,有什么不同。

3、老师依次给幼儿提供小鼓、小铃、喇叭等

教师:怎么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怎样使这些声音变大、变小、变长、变短?

鼓励幼儿交流彼此所用的方法

三、比较声音的不同

1、给幼儿提供三个同样的杯子,用勺子轻敲,听听声音是否相同,在三个杯子里装上不同量的水,再用小勺轻敲,听听声音是不是一样,有什么变化,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想想为什么(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

2、引导幼儿用纸卷成喇叭形,用“喇叭”喊一喊,听听自己的声音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3、给幼儿播放一段优美和一些噪音,让幼儿听辨,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四、游戏:打电话

指导幼儿用一根细绳把两个纸杯连在一起,做成“电话”玩一玩打电话的游戏。

五、总结声音的特点

六、结束部分:

《小乐器大合唱》

篇5:《香蕉香蕉变变变》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

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

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幼儿园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教学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教学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幼儿园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头脑(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学习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在分享活动中,我又充分给予幼儿尝试自己剥香蕉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问题中表示香蕉特征的语句,如: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教师在表述时语速要慢,咬字要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以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地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始提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很新奇,不管他们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经开始变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们看!香蕉开始变了,变变变——(教师轻轻地把香蕉往下弯),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以又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香蕉在这一环节当中有三种变化,教师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后(即香蕉竖起来时),教师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孩子们就全都动起来了,他们自己想,自己做,还可以学别人说,学别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

结束部分

这一环节是一个分享过程。首先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这里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观察、想象剥开的香蕉像什么?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

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幼儿之间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理,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

篇6:《香蕉变变变》教案

《香蕉变变变》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幼儿食品)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重点和难点:

1.引导幼儿能发挥想象。

2.将想象结果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香蕉若干。

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产生兴趣师(出示方纸盒作神秘状):

这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样子长长的,皮黄黄的,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

二、想象活动

1.这香蕉会变戏法,你们信不信?

2.(轻轻地把香蕉摆放成状):香蕉开始变戏法了,你们看它像什么?

像小桥、像月亮、像彩虹、像小床、像小船、像大刀、像电话师: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打电话吧(幼儿模拟打电话状,与教师做简短的对话。)师:香蕉除了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

三、分享

1.师: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

(幼儿尝试剥开香蕉皮,对不会剥的幼儿,教师适当给予帮助。)

2.师:下面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

3.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

(幼儿尝试剥开香蕉皮,对不会剥的幼儿,教师适当给予帮助。)

师:下面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教学反思

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本活动我以香蕉为主体,它是水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对它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围绕香蕉设计教学活动很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通过让幼儿在活动中对香蕉独特外型进行丰富的想象,并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通过本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本活动大致分为三大环节。开始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我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孩子们一听,立马精神起来,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小舌头不禁舔了几下。我在表述时语速放慢,咬字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在想象环节,我设计香蕉有三种变化,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即香蕉竖起来),我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此外,我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最后一环节是分享活动。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我引导幼儿吃香蕉,在吃的过程中感知香蕉从整体到部分到没有的渐变过程。最后教育幼儿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但是在感知香蕉渐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点问题。我咬了一小口香蕉,问孩子们“香蕉变得怎么样?”幼儿一下没有方向,根本想不到香蕉变少了。课后通过跟听课老师的讨论、反思,觉得应该大大地咬一口香蕉,让幼儿发现香蕉的明显变化,从而让幼儿更清晰地感知香蕉从完整到部分到没有的渐变过程。

篇7:香蕉香蕉变变变说课稿

香蕉香蕉变变变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 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此外,我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法

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在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3、尝试法

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后半部分我鼓励幼儿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在分享活动中,我又充分给予幼儿尝试自己剥香蕉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问题中表示香蕉特征的语句,如: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教师在表述时语速要慢,咬字要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并结合以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有意识地猜出老师问题的答案。然后,我再从盒子里把香蕉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和鼓励,既吸引了他们的视线,又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基本部分

这一部分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一开始,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始提问:“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 这样一说,孩子们肯定会觉得很新奇,不管他们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经开始变了,很自然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你们看!香蕉开始变了,变变变——(教师轻轻地把香蕉往下弯),你们看它这样像什么?”孩子们结合以又经验发挥想象并大胆表达,也许有的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幼儿去想象,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允许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香蕉在这一环节当中有三种变化,教师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后(即香蕉竖起来时),教师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最后,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这样,孩子们就全都动起来了,他们自己想,自己做,还可以学别人说,学别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

结束部分

这一环节是一个分享过程。首先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这里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让幼儿观察、想象剥开的香蕉像什么?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废纸篓。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根基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原理,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

附:教案

活动名称: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像,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 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准 备:

1。 香蕉若干。

2。 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

3。 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坐。

过 程:

一、产生兴趣

师(出示方纸盒作神秘状):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

幼:是香蕉。

二、想象活动

师: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它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

幼:信!

幼:不信!

师(轻轻地把香蕉摆放成弧形口朝下状):变变变——香蕉开始变了,你们看看它像什么?

幼:像小桥。

幼:像月亮。

幼:像彩虹。

幼:像挖土机。

师(轻轻地把香蕉180度转过来):变变变——香蕉又开始变了,你们看它像什么?

幼:像小床。

幼:像小船。

幼:像滑梯。

幼:像木马。

幼:像虫子。

师(轻轻地把香蕉竖起来):变变变——香蕉真会变,瞧!它这样变又像什么?

幼:像大刀。

幼:像拐棍。

师(把香蕉放在耳边):喂!

幼:像电话。

幼:像爸爸的手机。

师: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

(幼儿模拟打电话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对话。)

师: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好吗?OK?

(大象鼻子、大象牙齿、shou枪、大炮等等)

三、分 享

师:让我们剥开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剥开香蕉皮,对不会的幼儿,教师适当给予帮助。)

师:你们觉得剥开的香蕉像什么?(蜘蛛、花、喷泉等等)

师:下面请你们一边吃,一边看看香蕉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感知、交流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教育幼儿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

篇8:中班科学活动肥皂变变变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肥皂变变变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尝试活动,发现肥皂的变化。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活动,产生愉快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组操作用具:

A、筷子、干净的小空瓶、空心管。

B、用过的表面光滑的肥皂、牙签。

C、各种肥皂和塑料小刀。

D、肥皂薄片和动物模具。

E、脸盆、肥皂和水、肥皂水。

活动过程

1、讨论过程:我们都来说肥皂

师:小朋友,你有没有看到过肥皂?你看到过的肥皂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幼儿自由发言)

师:呀!你们真棒,知道肥皂这么多颜色和形状。那你们有没有用小鼻子闻过肥皂呀?它有什么气味?(幼儿回答后)

师:你们说得真好。有的肥皂还有点药味呢,叫药皂。

师(小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还有好多气味。

2、探索操作活动 肥皂变变变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和肥皂玩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1)熟悉材料

师: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材料?

(2)熟悉操作常规要求

师:在玩的时候请你们先看看你原来的肥皂是什么样子的?等你用这些材料玩过之后它变得怎么样了?要小心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特别是塑料小刀和牙签,别弄到小朋友身上,在玩水时,要当心别弄湿衣服。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请小朋友讲讲你刚才是怎么样玩的?肥皂变得怎样了?

教师小结: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肥皂这么多的`变化,有的变小了,有的变滑了,还有的在材料的帮助下变成其他的样子。

3、游戏活动:吹泡泡

师问:那这些肥皂水有什么用呢?

师:那我就一起来吹泡泡吧。

A、集体学吹泡泡

B、幼儿来到操场上吹泡泡、玩泡泡。

活动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孩子们在洗手时只是草草的使用,并不是想用它把手洗干净,而感兴趣的是搓出来的泡沫。因此,仅用看看、问问、猜猜的方法认识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又不能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

中班科学:手影变变变

小班综合说课稿:香蕉变变变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图形变变变》的教案

中班整合活动:饮料瓶变变变

中班科学活动:黑色的香蕉

中班图形变变变教案

中班美术《报纸变变变》

《蝌蚪变变变》中班健康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手影变变变》

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变变变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香蕉变变变(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班科学活动:香蕉变变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