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于王抚军座送客》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桉树上的熊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于王抚军座送客》(共含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桉树上的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于王抚军座送客》

篇1: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于王抚军座送客》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于王抚军座送客》

于王抚军座送客(1)

[说明]

此诗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秋,陶渊明五十七岁。

王抚军,即江州刺史王弘。永初二年秋,庚登之入京都,谢瞻赴豫章(今江西南昌),王弘在溢口(今九江市西)为他们设宴送别。陶渊明亦应邀在座,此诗便是当时所作。

诗中将凄厉肃杀的秋景同感伤悲愁的别绪融为一处,层层点染,情感真挚,既表达又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2)。

爱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3)。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4)。

洲诸四缅邈,风水互乖违(5)。

瞻夕欣良宴,离言幸云悲(6)。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辉(7)。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8)。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9)。

[注释]

(1)王抚军:王弘。义熙十四年(418),王弘以抚军将军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任江州刺史。客:兼指庾登之和谢瞻。庾登之:原任西阳太守,此次征人为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原任相国从事中郎,此次赴任豫章大守,途经得阳。按谢瞻永初二年(421)为豫章太守,次年瞻死,则此诗即当作于永初二年。

(2)卉(huì会):草的总称。腓(féi肥):草木枯萎。

(3)爱:于是。履霜节:指秋九月。《诗经。幽风。七月):“九月肃霜。”饯:以酒食送行。将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咦登之、谢瞻。

(4)冒:覆盖。倏(shū书):忽然,疾速。

(5)洲诸:水中陆地,大者为洲,小者为淆。《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洲;小洲曰诸。”缅邈:遥远的样子。风水互乖违:风向和水流的方向相反。乖违:违背,有分离之意。

(6)离言:离别的话语,告别之辞。聿:语助词,无义。

(7)悬车:也作“县车”。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的`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敛余辉:收敛了残余的光辉。谓夕阳日光渐暗。

(8)逝:去,指离去的客人。止:留,指送客的人。判:分开。旋驾:回车。迟迟:缓慢的样子。

(9)回舟:归去的舟。回:还,归。万化:万物变化,指宇宙自然之化迁。遗:忘,消失。

[译文]

秋日凄寒风凌厉,百草皆衰成枯萎。

眼见霜降至九月,登高饯别送客归。

寒气肃肃宠山泽,游云飘忽无委依。

洲诸四望天遥远。

风向水流正相背。

傍晚欣逢设佳宴,离别话语使人悲。

晨出之鸟暮飞归,夕阳落日残光辉。

客去我归路不同,回车惆怅意徘徊。

目送归舟去遥远,情随自然归空寂。

篇2:于王抚军座送客

魏晋陶渊明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译文

秋天的景象凄清而且萧肃,百草都已经枯萎衰颓。

于是在霜露降落的九月,登高饯别送友人去外地上任。

肃肃的寒气笼罩着山涧,游云飘忽不定无所依傍。

遥望水中洲渚似乎是很缥缈的景象,风向与水流的方向相违背。

眺望暮景又很欣喜逢见这样的盛筵,离别的话语使人感到伤悲。

早晨飞去的乌儿傍晚已经飞回来了,太阳渐渐收敛起余下的光辉。

过去的人和留下的人道路完全不同,调转我的车马,无限惆怅地缓缓走在回去的路上。

眼看归去的小船越行越远,心情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紧紧相随。

注释

王抚军:王弘,义熙十四年(4),王弘以抚军将军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任江州刺史。客:指庾登之和谢瞻。庾登之:原任西阳太守,此次征人为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原任相国从事中郎,此次赴任豫章大守,途经得阳。

凄且厉:凄凉而且肃杀。

百卉(huì):百草。腓(féi):草木枯萎。

爰(yuán):于是。履(lǚ)霜节:指九月。

饯(jiàn):设酒食送行。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庾登之、谢瞻。

冒:覆盖。

倏(shū):忽然,疾速。

洲渚(zhǔ):水中陆地。缅(miǎn)邈(miǎo):遥远的样子。

风水互乖违:风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乖违:违背,分离。

瞻(zhān)夕:傍晚。欣良宴:宴会中的气氛令人高兴。

离言:离别之辞。聿(yù):语助词。

悬车:黄昏之前。敛余晖:夕阳渐收余光。

逝止:谓行者与留者留。判:判然,分别。

旋驾:回车。迟迟:缓慢的样子。

回舟:归去之舟。

万化:宇宙自然之变化。遗(yí):遗落,消失。

创作背景

《于王抚军座送客》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深秋。这年,庾登之入京都,谢瞻赴豫章(今江西南昌),王弘在溢口(今九江市西)为他们设宴送别。陶渊明亦应邀在座,此诗便是当时所作。

赏析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陶渊明于秋天的诗常常是豁达的,独在此诗中的秋天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细究其原委,也能略知其一二。陶渊明此次参加王弘的宴请时本来就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席间又婉拒王弘以名贵药材相赠的`好意。强支病体送客是其心境萧疏的一个原因,虽然是送他们为官赴任,但渊明所重的是彼此间的友情。重要的还有这是刘宋新朝的第一个秋天,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凄风苦雨。“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在双重感伤的压力下,陶渊明的心情黯淡,看着山涧中的寒气云蒸而起,孤独的游云四处飘荡,无所依傍,水中洲渚虽寄托了无尽的缅邈情思,无奈终将人各两地,丰盛的送别晚宴上,浸满了离别的哀伤。最后写到清晨飞出的鸟儿陆续回巢,夕阳渐渐收起最后一抹余辉。离别时间已到,最终席中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各奔前程。“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注目行舟渐行渐远,最终也不过是这份感情随着自然变化而暗淡以趋于消亡。尽管此时心情颇为沉重,但诗人性格中达观的一面又在结尾处表现出来,在一个连死都不以为意的达观者那里,更不会为离别所累。

这首诗层次秩然,共四层:时间(兼点题)、地点、宴会、离别。前八句景语,后八句情语,淡而有味。诗人将诗中将凄厉肃杀的秋景同感伤悲愁的别绪融为一处,层层渲染,情感真挚,既表达又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

篇3:陶渊明《於王抚军座送客》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讌,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篇4:陶渊明《于王抚军座送客》译文及赏析

《于王抚军座送客》

魏晋:陶渊明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篇5:陶渊明《于王抚军座送客》译文及赏析

秋天的景象凄清而且萧肃,百草都已经枯萎衰颓。

于是在霜露降落的九月,登高饯别送友人去外地上任。

肃肃的寒气笼罩着山涧,游云飘忽不定无所依傍。

遥望水中洲渚似乎是很缥缈的景象,风向与水流的方向相违背。

眺望暮景又很欣喜逢见这样的盛筵,离别的话语使人感到伤悲。

早晨飞去的乌儿傍晚已经飞回来了,太阳渐渐收敛起余下的光辉。

过去的人和留下的人道路完全不同,调转我的车马,无限惆怅地缓缓走在回去的`路上。

眼看归去的小船越行越远,心情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紧紧相随。

篇6:陶渊明《于王抚军座送客》译文及赏析

王抚军:王弘,义熙十四年(4),王弘以抚军将军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任江州刺史。客:指庾登之和谢瞻。庾登之:原任西阳太守,此次征人为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原任相国从事中郎,此次赴任豫章大守,途经得阳。

凄且厉:凄凉而且肃杀。

百卉(huì):百草。腓(féi):草木枯萎。

爰(yuán):于是。履(lǚ)霜节:指九月。

饯(jiàn):设酒食送行。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庾登之、谢瞻。

冒:覆盖。

倏(shū):忽然,疾速。

洲渚(zhǔ):水中陆地。缅(miǎn)邈(miǎo):遥远的样子。

风水互乖违:风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乖违:违背,分离。

瞻(zhān)夕:傍晚。欣良宴:宴会中的气氛令人高兴。

离言:离别之辞。聿(yù):语助词。

悬车:黄昏之前。敛余晖:夕阳渐收余光。

逝止:谓行者与留者留。判:判然,分别。

旋驾:回车。迟迟:缓慢的样子。

回舟:归去之舟。

万化:宇宙自然之变化。遗(yí):遗落,消失。

《于王抚军座送客》创作背景

《于王抚军座送客》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深秋。这年,庾登之入京都,谢瞻赴豫章(今江西南昌),王弘在溢口(今九江市西)为他们设宴送别。陶渊明亦应邀在座,此诗便是当时所作。

篇7:陶渊明《于王抚军座送客》译文及赏析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陶渊明于秋天的诗常常是豁达的,独在此诗中的秋天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细究其原委,也能略知其一二。陶渊明此次参加王弘的宴请时本来就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席间又婉拒王弘以名贵药材相赠的好意。强支病体送客是其心境萧疏的一个原因,虽然是送他们为官赴任,但渊明所重的是彼此间的友情。重要的还有这是刘宋新朝的第一个秋天,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凄风苦雨。“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在双重感伤的压力下,陶渊明的心情黯淡,看着山涧中的寒气云蒸而起,孤独的游云四处飘荡,无所依傍,水中洲渚虽寄托了无尽的缅邈情思,无奈终将人各两地,丰盛的送别晚宴上,浸满了离别的哀伤。最后写到清晨飞出的鸟儿陆续回巢,夕阳渐渐收起最后一抹余辉。离别时间已到,最终席中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各奔前程。“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注目行舟渐行渐远,最终也不过是这份感情随着自然变化而暗淡以趋于消亡。尽管此时心情颇为沉重,但诗人性格中达观的一面又在结尾处表现出来,在一个连死都不以为意的达观者那里,更不会为离别所累。

这首诗层次秩然,共四层:时间(兼点题)、地点、宴会、离别。前八句景语,后八句情语,淡而有味。诗人将诗中将凄厉肃杀的秋景同感伤悲愁的别绪融为一处,层层渲染,情感真挚,既表达又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

《于王抚军座送客》作者介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篇8:《于王抚军座送客》陶渊明诗词赏析

《于王抚军座送客》陶渊明诗词赏析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讌,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注释】:

[说明]_

此诗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秋,陶渊明五十七岁。

王抚军,即江州刺史王弘。永初二年秋,庚登之入京都,谢瞻赴豫章(今江西南昌),王弘在溢口(今九江市西)为他们设宴送别。陶渊明亦应邀在座,此诗便是当时所作。

诗中将凄厉肃杀的秋景同感伤悲愁的别绪融为一处,层层点染,情感真挚,既表达又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2)。

爱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3)。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4)。

洲诸四缅邈,风水互乖违(5)。

瞻夕欣良宴,离言幸云悲(6)。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辉(7)。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8)。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9)。

[注释]

(1)王抚军:王弘。义熙十四年(418),王弘以抚军将军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任江州刺史。客:兼指庾登之和谢瞻。庾登之:原任西阳太守,

此次征人为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原任相国从事中郎,此次赴任豫章大守,途经得阳。按谢瞻永初二年(421)为豫章太守,次年瞻死,则此诗即当作于永初二年。

(2)卉(huì 会):草的总称。腓(féi 肥):草木枯萎。

(3)爱:于是。履霜节:指秋九月。《诗经?幽风?七月):“九月肃霜。”饯:以酒食送行。

将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咦登之、谢瞻。

(4)冒:覆盖。倏(shū书):忽然,疾速。

(5)洲诸:水中陆地,大者为洲,小者为淆。《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洲;小洲曰诸。”

缅邈:遥远的样子。风水互乖违:风向和水流的方向相反。乖违:违背,有分离之意。

(6)离言:离别的话语,告别之辞。聿:语助词,无义。

(7)悬车:也作“县车”。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的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敛余辉:收敛了残余的光辉。谓夕阳日光渐暗。

(8)逝:去,指离去的'客人。止:留,指送客的人。判:分开。旋驾:回车。迟迟:缓慢的样子。

(9)回舟:归去的舟。回:还,归。万化:万物变化,指宇宙自然之化迁。遗:忘,消失。

[译文]_

秋日凄寒风凌厉,百草皆衰成枯萎。

眼见霜降至九月,登高饯别送客归。

寒气肃肃宠山泽,游云飘忽无委依。

洲诸四望天遥远。风向水流正相背。

傍晚欣逢设佳宴,离别话语使人悲。

晨出之鸟暮飞归,夕阳落日残光辉。

客去我归路不同,回车惆怅意徘徊。

目送归舟去遥远,情随自然归空寂。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拟挽歌辞》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和王护军秋夕诗

王昌龄的诗《何九于客舍集》

陶渊明集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于王抚军座送客》(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于王抚军座送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