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英语课文翻译(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千里香馄饨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Yesterday, another student and I, representing our university's student association, went to the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to meet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y were coming to study at Beijing University. We would take them first to their dormitories and then to the student canteen. After half an hour of waiting for their flight to arrive, I saw several young people enter the waiting area looking around curiously. I stood for a minute watching them and then went to greet them.
The first person to arrive was Tony Garcia from Colombia, closely followed by Julia Smith from Britain. After I met them and then introduced them to each other, I was very surprised. Tony approached Julia, touched her shoulder and kissed her on the cheek! She stepped back appearing surprised and put up her hands, as if in defence. I guessed that there was probably a major misunderstanding. Then Akira Nagata from Japan came in smiling, together with George Cook from Canada. As they were introduced, George reached his hand out to the Japanese student. Just at that moment, however, Akira bowed so his nose touched George's moving hand. They both apologized - another cultural mistake!
Ahmed Aziz, another international student, was from Jordan. When we met yesterday, he moved very close to me as I introduced myself. I moved back a bit, but he came closer to ask a question and then shook my hand. When Darlene Coulon from France came dashing through the door, she recognized Tony Garcia's smiling face. They shook hands and then kissed each other twice on each cheek, since that is the French custom when adults meet people they know. Ahmed Aziz., on the contrary, simply nodded at the girls. Men from Middle Eastern and other Muslim countries will often stand quite close to other men to talk but will usually not touch women.
As I get to know more international friends, I learn more about this cultural “body language”. Not all cultures greet each other the same way, nor are they comfortable in the same way with touching or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In the same way that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spoken language, they als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using unspoken “language” through physical distance, actions or posture. English people, for example, do not usually stand very close to others or touch strangers as soon as they meet. However, people from places like Spain, Italy or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approach others closely and are more likely to touch them. Mos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now greet each other by shaking hands, but some cultures use other greetings as well, such as the Japanese, who prefer to bow.
These actions are not good or bad, but are simply ways in which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I have seen, however, that cultural customs for body language are very general - not all members of a culture behave in the same way. In general, though, studying international customs can certainly help avoid difficulties in today's world of cultural crossroads!
沟通:没问题?
昨天,另一个学生和代表我们学校学生会,去首都国际机场迎接今年的国际学生。他们都要在北京大学学习。我们将他们先对他们的宿舍,然后到学生餐厅用膳。半个小时后等待他们的飞行到达,我看见几个年轻人进入等候区好奇地环顾四周。我看着他们站了一分钟,然后就去迎接他们。
第 一个到的人是托尼加西亚从哥伦比亚,其次是朱丽亚史密斯来自英国。当我遇上他们,然后介绍他们认识对方,我很惊讶。托尼接近茱莉亚,碰着她的肩膀并亲吻 她的脸颊!她退后一步出现对此感到惊讶,并举起她的手,仿佛在后防线上。我猜想那里可能是一个主要的.误解。然后从日本晶Nagata笑着走进来,同乔治厨 师来自加拿大。当他们进行了介绍,乔治把手伸到日本的学生。就在那时,然而,所以他的鼻子碰晶向乔治的移动的手。他们互相道歉——另一种文化的错误!
艾 哈迈德阿齐兹,另一个国际学生,来自约旦。我们昨天遇见的时候,他走得很接近我,就像我作了自我介绍。我搬回了一点,但他走得更近了,问一个问题,然后 跟我握了握手。从法国来的时候Coulon达琳冲穿过门的时候,她认识的托尼加西亚的笑脸。他们握了握手,然后吻了对方两颊,因为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在 法国习俗遇到很多人,他们知道。艾哈迈德Aziz.,恰恰相反,只是点了点头,女孩子。男人从中东和其他穆斯林国家通常会站得很近,他对周围的人通常会说 话但不能碰的女人。
当我了解更多的国际朋友,我了解更多的关于这一文化“身体语言”。并非所有文化一样互相问候,也都以相同的方式舒适用触摸或距 离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样的道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也有种说不出的“语言”通过使用物理距离,动作或姿态。英国人,例如,通常不站得很近或者触碰陌生人别人只要他们见面。然而,人们从地方像西班牙、意大利或南美国家接触那些紧密联系,更容易接触。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互握手,但是一些文 化使用其他的问候,如日本,谁喜欢的弓。
这些举动不是好或坏,而仅仅是文化发展的方法。我所看到的,然而,肢体语言文化习惯很一般——并不是所有成员的文化行为是相同的。一般来说,学习国际海关一定可以帮助避免困难在当今世界的文化的十字路口。
第一单元
安妮最好的朋友
你想不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或者你会不会担心你的朋友会嘲笑你,会不理解你目前的困境呢?安妮?弗兰克想要的是第一种类型的朋友,所以她把的日记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一家人都是犹太人,所以他们不得不躲藏起来,否则就会被德国的纳粹分子抓去。她和她的家人躲藏了25个月之后才被发现。在那段时期,她的日记成了她唯一忠实的朋友。她说:“我不愿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流水账。我要把我的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我把我的这个朋友叫做基蒂。”现在,来看看安妮自1942年7月起躲进藏身处后的那种心情吧。
1944年6月15日,星期四
亲爱的基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太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自从我来到这里之后,这一切都变了。
……比如说,有一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故意熬到晚上11点半都不睡觉,为的就是能独自好好地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了,我都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呆到非关窗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雨夜,刮着大风,电闪雷鸣,乌云滚滚,我完全被这种景象镇住了。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的夜晚……
……不幸的是……我只能透过那满是灰尘的窗帘下那脏兮兮的窗户看看大自然。只能隔着窗户看那大自然实在没意思,因为大自然是需要真正体验的东西。
你的安妮
第二单元
通向现代英语之路
在16世纪末,大约有五至七百万人讲英语。几乎所有这些讲英语的人都住在英格兰。在其后的一个世纪中,英格兰人为征服世界航海到了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结果世界的其他地方的人们也开始说英语了。今天,把英语作为自己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来使用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即使他们所讲不是同一种英语,他们也能彼此听懂。请看看这个例子:
英国人贝蒂:来看看我的公寓吗?
美国人艾米:好的,我来看看你的公寓吧。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实际上,当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渗透时,所有的语言都会有所发展和变化。开始,英格兰人在大约公元450年到1150年之间所说的英语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英语很不一样。当时的英语更多的是以德语为基础的,不像我们现在说的英语。后来,大约在公元8至1150年之间,英语慢慢变得不那么像德语,因为统治英格兰的那些人开始是说丹麦语,后来说法语。这些新来的定居者丰富了英语语言,尤其是丰富了英语词汇。所以到17世纪初的时候,莎士比亚能够得以使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的词汇。16一些英国定居者来到了美洲,后来到了18世纪的时候,一些英国人还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英语也就开始在这两个国家使用。
最后到19世纪的时候,英语这种语言就变得稳定了。当时,英语的拼写发生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先是塞缪尔·约翰逊编写了他的英语词典,后是诺亚·韦伯斯特出版了《美国英语词典》。后者使得美式英语的拼写有了其独特的个性。
现在英语在南亚地区也被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使用。比如,印度就有很多人说英语说得很流利,因为在1765年到1947年之间英国统治着印度。在此期间,英语成了印度政府和教育所用的语言。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及像非洲的南非,人们现在也说英语。当今,在中国学英语的人数正在快速增加,事实上,中国可能是学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式英语是否也能发展成一种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言?这还有待时间去证明。
第三单元
沿湄公河而下的旅行
第一部分 梦想与计划
我的名字叫王坤。从高中起,我姐姐和我就一直梦想作一次伟大的自行车旅行。两年前,她买了一辆价钱昂贵的山地自行车,然后她还说服我也买了一辆。去年她去看望了我们的表兄弟—在昆明读大学的刀伟和宇航。他们是傣族人,在云南省西部靠近澜沧江的地方长大,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这一段叫澜沧江,流经其他国家后就叫湄公河。很快,王薇使表兄弟也对骑车旅行产生了兴趣。到大学毕业后,我们终于有了作一次骑车旅行的机会。我问姐姐:“我们要去哪里?”首先想到要沿湄公河从源头到终点骑车旅行的是我的姐姐。现在,她正为这次旅行制订计划。
我很喜欢我姐姐,但是她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她有时确实很固执。尽管她对到某些地方的最佳路线并不清楚,她却坚持要把这次旅行安排的尽善尽美。现在我知道了这个尽善尽美的方式总是她的方式。我老是问她:“我们什么时候动身?什么时候回来?”我问她是否已经看过地图。当然她并没有看过,我的姐姐是不会考虑细节的。于是我告诉她湄公河的源头在青海省。她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眼神—这种眼神表明她是不会改变主意的。当我告诉她我们的旅行将从5000多米的的高地出发时,她似乎显得很兴奋。当我告诉她那里空气稀薄,呼吸会很困难,而且天气会很冷时,她却说这将是一次很有趣的经历。我非常了解我的姐姐,她一旦下了决心,就什么也不能使她改变。最后,我只好让步了。
在我们旅行前的几个月,王薇和我去了图书馆。我们找到了一本大型的地图册,里面有一些世界地理的明细图。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湄公河源于西藏一座山上的冰川。起初,河很小,河水清澈而冷冽,然后它开始快速流动。它穿过深谷时就变成了急流。流经云南西部。有时,这条河形成瀑布进入宽阔的峡谷。我们惊奇的发现这条河有一半是在中国境内。当流出中国,流出高地后,湄公河就变宽,变暖了。河水也变成了黄褐色。而当它进入东南亚以后,流速减慢,河水变宽慢慢地穿过低谷,到了长着稻谷的平原。最后,湄公河三角洲的各支流流入中国南海。
第五单元
伊莱亚斯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伊莱亚斯。我是南非的一个穷苦的黑人工人。第一次见到纳尔逊·曼德拉的时候,是我一生中非常艰难的时期。(当时)我才12岁,那是在1952年,曼德拉是我寻求帮助的一位黑人律师。他为那些穷苦黑人提供法律指导。他十分慷慨地给予我时间,我为此非常感激。
由于我所受的教育很少,所以我需要他的帮助。我六岁开始上学,我仅仅在那里读了两年的学校有三公里远。我不得不辍学,因为我的家庭无法继续支付学费和交通费。我既不太会读,也不怎么会写。几经周折,我才在一家金矿找到一份工作。然而在那个时候,你要想住在约翰内斯堡就非得要有身份证不可。糟糕的是我没有这个证件,因为我不是在那里出生的,我很担心我是不是会失业。
纳尔逊·曼德拉给予我帮助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日子。他告诉我要想在约翰内斯堡立住脚,应当如何获取所需证件。我对自己的未来又充满了希望。我永远也忘记不了他对我的恩情,当他组织了非国大青年联盟时,我马上就参加了这个组织。他说:“过去30年来所出现的大量法律剥夺我们的权利,阻挡我们的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处在几乎什么权利都没有的阶段。”
他说的是真话。当时黑人没有选举权,他们无权选择他们的领导人。他们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他们所能住的城区都是由白人决定的。他们被打发去住的城外地区是南非最贫穷的地区。在那儿,没有人能够种庄稼。事实上,就像拉尔逊·曼德拉所说的:
“……我们被置于这样一个境地:要么我们被迫接受低人一等的现实,要么跟政府作斗争。我们选择向法律进攻。首先我们用和平的方式来破坏法律,而当这种方式也得不到允许时,……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决定用暴力反抗暴力。”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暴力,……但是在1963年的时候,我帮助他炸毁了一些政府大楼。那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如果我被抓住了,可能就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我乐于帮忙,因为我知道,这是为了实现我们的黑人和白人平等的梦想。
第四单元
地球的一个不眠之夜
河北省东北部的农村不断有些怪事发生:三天来,村子里的井水升升降降,起起伏伏。农夫注意到,水井的井壁上有深深的裂缝,裂缝里冒出臭气。农家大院里的鸡,甚至猪都紧张得不想吃食。老鼠从田地里跑出来找地方藏身。鱼缸和池塘里的鱼会往外跳。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左右,有些人看到天上一道道明亮的光。即使天空没有飞机,在唐山城外也可以听到飞机声。在市内,有些建筑物里的水管爆裂开来。但是,唐山市的一百万居民几乎都没有把这些情况当一回事,当天晚上照常睡着了。
在凌晨3点42分,一切都开始摇晃起来。世界似乎到了末日!二十世纪最大的一次地震就在唐山市正下方11公里处发生了。100公里以外的北京市都感到了地震,全国1 / 3的地方都有震感。一条8公里长30米宽的巨大裂缝横穿房舍、马路和渠道。地上一些洞穴冒出了蒸气。石头山变成了泥沙河,在可怕的15秒钟内,一座大城市就沉沦在一片废墟之中。人们遭受的灾难极为深重。2/3的人在地震中死去或受伤。成千上万个家庭遇难,许多孩子变成了孤儿。死伤的人数达到40多万。
幸存的人们又怎么能相信这是自然现象呢?人们无论朝哪里看,哪里的一切都几乎被毁了。所有的市内医院、75%的工厂和建筑物、90%的家园都消失了。残砖就像秋天的红叶覆盖着大地,然而它们是不可能被风刮走的。两座大坝垮了,多数桥梁不是塌了就是无法安全通行了。铁轨如今成了一条条废钢。好几万头牛再也挤不出奶来。50万头猪和几百万只鸡全都死了。井里满是沙子,而不是水。人们惊呆了。接着,在下午晚些时候,又一次和第一次一样的强烈的地震震撼着唐山。有些医生和救援人员被困在废墟下面。更多的房屋倒塌了。水、电和食物都很难弄到。人们开始纳闷,这场灾难还会持续多久。
不是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地震后不久,部队派了15万名战士到唐山来协助救援人员,数十万的人得到了救助。部队人员组成小分队,将受困的人们挖出来,将死者掩埋。在唐山市的北边,有一个万名矿工的煤矿,其中多数人得救了。援救人员为那些家园被毁的幸存者盖起了避难所,用火车、卡车和飞机向市内运来了水。慢慢地、慢慢地,这座城市又开始出现了生机。
高一英语必修一课文和翻译
Unit1
Anne’s Best Friend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Anne Frank wanted the first kind, so sh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Ⅱ. 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nearly twenty-five months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at time the only true friend was her diary. She said, ”I don’t want to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but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a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 Now read how she felt after being in the hiding place since July 1942. Thursday 15th June, 1944 Dear Kitty,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at’s changed since I was here. …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 self. 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 Another time five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at dusk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 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bad to be shut.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Sadly …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Yours, Anne
第一单元 友谊Reading 安妮最好的
朋友 你是不是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呢?或者你是不是担心你的朋友会嘲笑你,会不理解你目前的困境呢?安妮·弗兰克想要的是第一种类型的朋友,于是她就把
日记当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安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一家人都是犹太人,所以他们不得不躲藏起来,否则他们就会被德国纳粹抓去。她和她的家人躲藏了两年之后才被发现。在这段时间里,她唯一的忠实朋友就是她的日记了。她说,“我不愿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流水账。我要把这本日记当作我的朋友,我要把我这个朋友称作基蒂”。安妮自从1942年7月起就躲藏在那儿了,现在,来看看她的
心情吧。 亲爱的基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长久无法出门的缘故,我变得对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无比狂热。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令我心迷神往过。自从我来到这里,这一切都变了。 ??比方说,有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熬到11点半故意不睡觉,为的是独自好好看看月亮。但是因为月光太亮了,我不敢打开窗户。还有一次,就在五个月以前的一个晚上,我碰巧在楼上,窗户是开着的。我一直等到非关窗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漆黑的夜晚,风吹雨打,雷电交加,我全然被这种力量镇住了。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令人伤心的是??我只能透过脏兮兮的窗帘观看大自然,窗帘悬挂在沾满灰尘的窗前,但观看这些已经不再是乐趣,因为大自然是你必须亲身体验的。 Using Language Read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亲爱的王小姐: 我同班上的同学有件麻烦事。我跟我们班里的一位男同学一直相处很好,我们常常一起做家庭作业,而且很乐意相互帮助。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可是,其他同学却开始在背后议论起来,他们说我和这位男同学在谈恋爱,这使我很生气。我不想中断这段友谊,但是我又讨厌人家背后说闲话。我该怎么办呢? Reading and writing 尊敬的编辑: 我是苏州高中的一名
学生。我有一个难题,我不太善于同人们交际。虽然我的确试着去跟班上的同学交谈,但是我还是发现很难跟他们成为好朋友。因此,有时候我感到十分孤独。我确实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您能给我提些建议,我会非常感激的。
Unit2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 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oday,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a foreign language than ever before.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 Look at this example: British Betty: Would you like to see my flat? American Amy: Yes. 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 apartment. 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t fist the English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 It was base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5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 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 These new settlers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 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 In 1620 some 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 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some British people were taken to Australia to.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both countries. Finally by the 19th century the language was settled. At that time two big changes in English spelling happened: first Samuel Johnson wrote his dictionary and later Noah Webster wrote The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latter ga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American English spelling. English now is also spoken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in South Asia. For example, India has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 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English is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nd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 Today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 In fact, China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Will Chinese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Only time will tell.
第二单元 世界上的
英语 Reading 通向现代英语之路 16世纪末期大约有5百万到7百万人说英语,几乎所有这些人都
生活在英国。后来,在17世纪英国人开始航海征服了世界其它地区。于是,许多别的国家开始说英语了。如今说英语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有的是作为第一语言来说,有的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即使他们所讲的语言不尽相同,也可以互相交流。请看以下例子: 英国人贝蒂:“请到我的公寓(flat)里来看看,好吗?” 美国人艾米:“好的。我很乐意到你的公寓(apartment)去。” 那么,英语在一段时间里为什么会起变化呢?事实上,当不同文化互相交流渗透时,所有的语言都会有所发展,有所变化。首先,在公元450年到1150年间,人们所说的英语跟今天所说的英语就很不一样。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的,而现代英语不是。然后,渐渐地,大约在公元8到1150年期间,英语不那么像德语了。因为那时的英国的统治者起初讲丹麦语后来讲法语。这些新的定居者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特别是在词汇方面。所以到17世纪,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量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大。在16,一些英国人搬迁到美洲定居。后来,到了19世纪,有些英国人也被送往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人都开始说英语了。 最后,到20世纪,英语才真正定形。那时,英语在拼写上发生了两大变化:首先,塞缪尔·约翰逊编写了词典,后来,诺厄·韦伯斯特编纂了《美国英语词典》,后者体现了美国英语拼写的不同特色。 现在,英语在南亚也被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来说。比如说,印度拥有众多讲英语很流利的人,这是因为英国于1765年到1947年统治过印度。在那期间,英语成了官方语言和
教育用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非洲其它国家,比如南非,人们也说英语。目前在
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事实上,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会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吗?这只能由时间来回答了。 Using Language 标准英语和方言 什么是标准英语?是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所说的英语吗?信不信由你,(世界上)没有什么标准英语。许多人认为,电视和收音机里所说的就是标准英语,这是因为在早期的电台节目里,人们期望新闻播音员所说的英语是最好的英语。然而,在电视和收音机里,你也会听出人们在说话时的差异。 当人们用不同于“标准语言”的词语时,那就叫做方言。美国英语有许多方言,特别是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方言,以及黑人和西班牙人的方言。在美国有些地区,即使是相邻城镇的两个人所说的语言都可能稍有不同。美国英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方言是因为美国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缘故。 地理位置对方言的产生也有影响。住在美国东部山区的一些人说着比较古老的英语方言。当美国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他们也就把他们的方言随着带去了。因此,美国东南部山区的人同美国西北部的人所说的方言就几乎相同。美国是一个使用多种方言的大国。虽然许多美国人经常搬迁,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辨别、理解彼此的方言。
Unit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My name is Wang Kun. Ever since middle school, my sister Wang Wei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 Two years ago she bought an expensive mountain bike and then she persuaded me to buy one. Last year, she visited our cousins, Dao Wei and Yu Hang at their college if Kunming. They are Dai and grew up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near the Lancang River, the Chinese part of the river that is called the Mekong River in other countries. Wang Wei soon got time interested in cycling too.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we finally got the chance to take a bike trip. I asked my sister, “Where are we going?”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entire Mekong River from where it begins to where it ends. Now she is planning our schedule for the trip. I am fond of my sister but she has one serious shortcoming. She can be really stubborn. 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 the trip properly. Now I know that the proper way is always her way. I kept asking her, “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 I asked her whether she had looked at a map yet. Of course she hadn’t; my sister doesn’t care about details. So I told her that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is in Qinghai Province. She gave me a determined look -- the kind that said she would not change her mind. When I told her that our journey would begin at an altitude of more than 5,000 meters, she seemed to be excited about it. When I told her the air would be hard to breathe and it would be very cold, she said it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experience. I know my sister well. Once she has made up her mind, nothing can change it. Finally, I had to give in. Several months before our trip, Wang Wei and I went to the library. We found a large atlas with good maps that showed details of world geography. From the atlas we could see that the Mekong River begins in a glacier to move quickly. It becomes rapids as it passes through deep valleys, traveling across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Sometimes the river becomes a water fall and enters wide valleys. We were both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half of the river is in China. After it leaves China and high altitude, the Mekong becomes wide, brown and warm. As it enters Southeast Asia, its pace slows. It makes wide bends or meanders through low valleys to the plains where rice grows. At last, the river delta enters the South China Sea.
第三单元
游记Reading 沿湄公河而下的旅程 第一部分梦想与计划 我的名字叫王坤。从高中起,我姐姐王薇和我就一直梦想作一次伟大的自行车
旅行。两年前,她买了一辆昂贵的山地自行车,然后还说服我买了一辆(山地车)。去年她去看望了我们的表兄弟——在昆明读大学的刀卫和宇航。他们是傣族人,在云南省西部靠近澜沧江的地方长大,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这一段叫澜沧江,在其他国家(境内)叫湄公河。很快,王薇使表兄弟也对骑车
旅游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以后,我们终于有了机会骑自行车旅行。我问我姐姐:“我们要去哪儿?”首先想到要沿湄公河从源头到终点骑车旅游的是我的姐姐。现在她正在为我们的旅行制定计划。 我很喜欢我姐姐,但是她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她有时确实很固执。尽管她对去某些地方的最佳路线并不清楚,她却坚持要自己把这次旅游安排得尽善尽美。于是,我就知道这个尽善尽美的方式总是她的方式。我不停地问她,“我们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我还问她是否看过地图。当然她并没有看过——我的姐姐是不会考虑细节的。于是,我告诉她,湄公河的源头在青海省。她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眼神——这种眼神表明她是不会改变主意的。我说,我们的旅行将从5, 000多米的高地出发,这时她似乎显得很兴奋。当我告诉她那里空气稀薄,呼吸困难,而且天气很冷时,她却说这将是一次有趣的经历。我非常了解我的姐姐,她一旦下了决心,什么也不能使她改变。最后,我只好让步了。 在我们旅行前的几个月,王薇和我去了图书馆。我们找到一本大型地图册,里面有一些世界地理的明细图。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湄公河发源于西藏一座山上的冰川。起初,江面很小,河水清澈而冷冽,然后它开始快速流动。它穿过深谷时就变成了急流,流经云南西部。有时,这条江形成瀑布,进入宽阔的峡谷。我们俩惊奇地发现这条河有一半是在中国境内。当流出中国,流出高地之后,湄公河就变宽了,变暖了,河水也变成了黄褐色。而当它进入东南亚以后,流速减缓,河水蜿蜒缓慢地穿过低谷,流向生长稻谷的平原。最后,湄公河三角洲的各支流流入中国南海。 Using Language 夜晚的西藏山景 第二部分山中一宿 虽然是秋天,但是西藏已经开始下雪了。我们的腿又沉又冷,感觉就像大冰块。你看到过雪人骑自行车吗?我们看上去就像那样。一路上,一些身着羊毛大衣的
孩子们停下来看着我们。下午晚些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天冷我们的水壶都冻上了。然而,湖水在落日的余晖下闪亮如镜,景色迷人。像往常一样,王薇在我的前面,她很可靠,我知道我用不着给她鼓劲儿。上山很艰难,但是当我们环顾四周,(眼前的)景色让我们感到惊奇,我们似乎能看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在某个时刻,我们发现自己置身高处,彷佛骑车穿越云层。然后我们开始下山,这非常有趣,特别是天气逐渐变得暖和多了。在山谷里,五彩斑斓的蝴蝶翩翩飞舞在我们身旁,我们还看到牦牛和羊群在吃草。这时,我们不得不把帽子、外衣、手套和长裤脱掉,换成T恤衫和短裤。 一到傍晚,我们通常就停下来宿营,(于是),我们先把帐篷支起来,然后吃饭。晚饭后,王薇把头放在枕头上就睡觉了,而我却醒着。半夜里,天空变得清朗了,星星更亮了。(夜晚)非常安静——几乎没有风,只有篝火的火焰和我们做伴。当我躺在星空下,我想着我们已经走了多远。 我们很快就要到达云南的大理。在那里,我们的表兄弟刀卫和宇航将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他们!
Unit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 in the countryside of northeast Hebei. For three days the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rose and fell, rose and fell. Farmers noticed that the well walls had deep cracks in them. A smelly gas came out of the cracks. In the farmyards, the chickens and even the pigs were too nervous to eat. 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to hide. Fish jumped out of their bowls and ponds. 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 1976, some people saw bright lights in the sky. The sound of planes could be heard outside the city of Tangshan even when no planes were in the sky. In the city, the water pipes in some buildings cracked and burst. 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e night. At 3:42 am everything began to shake.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Eleven kilometers directly below the city the greatest earthquake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begun. It was felt in Beijing, which is more than two hundred kilometers away. One-third of the nation felt it. A huge crack that was eight kilometers long and thirty meters wide cut across houses, roads and canals. Steam burst from holes in the ground. Hard hills of rock became rivers of dirt. In fifteen terrible seconds a large city lay in ruins.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was extreme. Two-thirds of them died or were injured during the earthquake. Thousands of families were killed of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But how could the survivors believe it was natural? Everywhere they looked nearly every thing was destroyed. All of the city’s hospitals, 75% of its factories and buildings and 90% of its homes were gone. 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 No wind, however, could blow them away. Two dams fell and most of the bridges also fell or were not safe for traveling. The railway tracks were now useless pieces of steel. Tens of thousands of cows would never give milk again. Half a million pigs and millions of chickens were dead. Sand now filled the wells instead of water. People were shocked. Then, later that afternoon, another big quake which was almost as strong as the first one shook Tangshan. Some of the rescue workers and doctors were trapped under the ruins. More buildings fell down. Water, food, and electricity were hard to get. People began to wonder how long the disaster would last. All hope was not lost. Soon after the quakes, the army sent 150,000 soldier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helped. The army organized teams to dig out those who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the dead. To the north of the city, most of the 10,000 miners were rescued from the coal mines there. Workers built shelters for survivors whose homes had been destroyed. Fresh water was taken to the city by train, truck and plane. 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第四单元
地震 Reading 地球的一个不眠之夜 河北省东北部的农村不断有些怪事发生:三天来,村子里的井水升升降降,起起伏伏。农夫注意到,水井的井壁上有深深的裂缝,裂缝里冒出臭气。农家大院里的鸡,甚至猪都紧张得不想吃食。老鼠从田地里跑出来找地方藏身。鱼缸和池塘里的鱼会往外跳。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左右,有些人看到天上一道道明亮的光。即使天空没有飞机,在唐山城外也可以听到飞机声。在市内,有些建筑物里的水管爆裂开来。但是,唐山市的一百万居民几乎都没有把这些情况当一回事,当天晚上照常睡着了。 在凌晨3点42分,一切都开始摇晃起来。世界似乎到了末日!二十世纪最大的一次地震就在唐山市正下方11公里处发生了。100公里以外的
北京市都感到了地震,全国1 / 3的地方都有震感。一条8公里长30米宽的巨大裂缝横穿房舍、马路和渠道。地上一些洞穴冒出了蒸气。石头山变成了泥沙河,在可怕的15秒钟内,一座大城市就沉沦在一片废墟之中。人们遭受的灾难极为深重。2/3的人在地震中死去或受伤。成千上万个家庭遇难,许多孩子变成了孤儿。死伤的人数达到40多万。 幸存的人们又怎么能相信这是自然现象呢?人们无论朝哪里看,哪里的一切都几乎被毁了。所有的市内医院、75%的工厂和建筑物、90%的家园都消失了。残砖就像秋天的红叶覆盖着大地,然而它们是不可能被风刮走的。两座大坝垮了,多数桥梁不是塌了就是无法安全通行了。铁轨如今成了一条条废钢。好几万头牛再也挤不出奶来。50万头猪和几百万只鸡全都死了。井里满是沙子,而不是水。人们惊呆了。接着,在下午晚些时候,又一次和第一次一样的强烈的地震震撼着唐山。有些医生和救援人员被困在废墟下面。更多的房屋倒塌了。水、电和食物都很难弄到。人们开始纳闷,这场灾难还会持续多久。 不是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地震后不久,部队派了15万名战士到唐山来协助救援人员,数十万的人得到了救助。部队人员组成小分队,将受困的人们挖出来,将死者掩埋。在唐山市的北边,有一个万名矿工的煤矿,其中多数人得救了。援救人员为那些家园被毁的幸存者盖起了避难所,用火车、卡车和飞机向市内运来了水。慢慢地、慢慢地,这座城市又开始出现了生机。 Reading and speaking 唐山市政府办公室 亲爱的______________: 恭喜你!我们很高兴地告诉你,你在以新唐山为主题的中学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评委会的五位评委听了你的演讲,他们都认为你的演讲是今年最好的。你的父母亲和你的学校会为你而骄傲! 下个月我们市将开放一个新公园,以纪念在那次可怕的灾难中死去的人们,并向那些曾经为幸存者提供过帮助的人们致敬。我们办公室想请你在7月28日上午11点给来公园的参观者进行演讲。你知道,三十年前的这一天正是唐山发生地震的
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邀请你把家人和朋友一起带来。 诚挚的 张沙
Unit5
Elias’ Story My name is Elias. I am a poor black worker in South Africa. The time when I first met Nelson Mandela was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of my life. I was twelve years old. It was in 1952 and Mandela was the black lawyer to whom I went for advice. He offered guidance to poor black people on their legal problems. He was generous with his time, for which I was grateful. I needed his help because I had very little education. I began school at six. 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for only two years was three kilometers away. I had to leave because my family could not continue to pay the school fees and the bus fare. I could not read or write well. After trying hard, I got a job in a gold mine. However, this was a time when one had got to have a passbook to live in Johannesburg. Sadly I did not have it because I was not born there, and I worried about whether I would become out of work. The day when Nelson Mandela helped me was one of my happiest. He told me how to get the correct papers so I could stay in Johannesburg. I became more hopeful about my future. I never forgot how kind Mandela was. When he organized the ANC Youth League, I joined it as soon as I could. He said: “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t rights and progress, until today we have reached a stage where we have almost no rights at all.” It was the truth. Black people could not vote or choose their leaders. They could not get the jobs they wanted. The parts of town in which they had to live were decided by white people. The places outside the towns where they were sent to live were the poorest parts of South Africa. No one could grow food there. In fact as Nelson Mandela said: “…we were put into a position in which we had either to accept we were less important or fight the government. We chose to attack the laws. We first broke the law in a way which was peaceful; when this was not allowed…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As a matter of fact, I do not like violence… but in 1963 I helped him blow up some government buildings. It was very dangerous because if I was caught I could be put in prison. But I was happy to help because I knew it would help us achieve our dream of making black and white people equal.
第五单元 纳尔逊·曼德拉 —— 一位当代英雄 Reading 伊莱亚斯的
故事 我的名字叫伊莱亚斯。我是南非的一个穷苦的黑人工人。第一次见到纳尔逊·曼德拉的时候,是我一生中非常艰难的时期。(当时)我才12岁,那是在1952年,曼德拉是我寻求帮助的一位黑人律师。他为那些穷苦黑人提供法律指导。他十分慷慨地给予我时间,我为此非常感激。 由于我所受的教育很少,所以我需要他的帮助。我六岁开始上学,我仅仅在那里读了两年的学校有三公里远。我不得不辍学,因为我的家庭无法继续支付学费和交通费。我既不太会读,也不怎么会写。几经周折,我才在一家金矿找到一份
工作。然而在那个时候,你要想住在约翰内斯堡就非得要有身份证不可。糟糕的是我没有这个证件,因为我不是在那里出生的,我很担心我是不是会失业。 纳尔逊·曼德拉给予我帮助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日子。他告诉我要想在约翰内斯堡立住脚,应当如何获取所需证件。我对自己的未来又充满了希望。我永远也忘记不了他对我的恩情,当他组织了非国大青年联盟时,我马上就参加了这个组织。他说:“过去30年来所出现的大量法律剥夺我们的权利,阻挡我们的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处在几乎什么权利都没有的阶段。” 他说的是真话。当时黑人没有选举权,他们无权选择他们的领导人。他们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他们所能住的城区都是由白人决定的。他们被打发去住的城外地区是南非最贫穷的地区。在那儿,没有人能够种庄稼。事实上,就像拉尔逊·曼德拉所说的: “??我们被置于这样一个境地:要么我们被迫接受低人一等的现实,要么跟政府作斗争。我们选择向法律进攻。首先我们用和平的方式来破坏法律,而当这种方式也得不到允许时,??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决定用暴力反抗暴力。”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暴力,??但是在1963年的时候,我帮助他炸毁了一些政府大楼。那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如果我被抓住了,可能就会被关进监狱。但是,我乐于帮忙,因为我知道,这是为了实现我们的黑人和白人平等的梦想。
高一学生英语零基础应该怎么学
1、预习和复习。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不管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预习和复习都是必须的。预习可以让你了解到明天英语课堂要讲什么知识,提高英语课堂听课效率。课后复习可以让你对英语课堂上讲解的重点知识加以巩固,加深自己的所学知识的记忆。
2、课堂笔记。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重点,所以要认真的记录课堂笔记。这样一来可以加深记忆,二来可以作为以后复习的资料,当然课堂笔记的记录内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
3、词汇积累。高一学生想要学好英语,首先需要掌握足够多的词汇量,只有认识了才能理解,理解好了才能应用。所以在积累词汇的同时还要注意词汇的用法,这是高一学生需要注意的,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单词,在特定的环境和语句中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
4、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基本要求,自然也是高一学生学习英语的重点。任何一门语言,听的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听力是高考英语试卷 中的重要题型,但是听的作用不仅仅是完成听力题这么简单。在以后的生活中,想要和别人交流,就要先听懂别人的话。
中国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哑巴英语的现象非常严重,会写会看不会读。很多高一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英语专业 ,所以就不重视这方面,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所以每天早上起来在家大声的读几句英语吧,只要坚持就是进步。
读是高中英语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一直考察的是高中学生综合能力,高一学生想要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仅靠刷题就可以的。根据自身的情况每天做几道阅读题,做完后认真对照答案,仔细思考解题思路。
高中生怎么学习英语
首先,你必须要买一本词汇书,我说的就是那种小本本,一般上面会有三四千个词汇,都是高考的时候必考的那种。不要在手机上记单词,或者是借助任何的移动设备,因为你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你可以选择利用几天直接记掉半本,我当初就是利用端午节的三天记了半本词汇书,效果惊人。如果你记了单词,一定要每天看一看,别想着偷懒,可以利用上课的时间来记,是的,你没有听错。我的意思就是让你不听老师讲课直接记单词。下面我会讲明原因。
2 我英语高考成绩139,所以还算是有发言权。如果你初中或者高一没有认真上过英语课,那么高二高三就别听课了,疯狂的记单词。你应该可以看看你的英语试卷,上面分为三个板块,一个是听力,一个是阅读,最后是你要动笔写的内容【因为除了最后的板块基本都是选择题,可以说不用动笔的】而前两个板块和你的语法知识半毛钱关系没有。别跟我说完型填空,里面真真正正考到短语和语法的只有两三个空。一般只要看得懂,做题是很轻松的。你可能觉得后面的短文填空很难,我这么和你说吧,等你上了高三就会有一种感觉,试卷不管怎么出,有几个考点是一定会出现的,比如说单复数,时态的变化,被动语态等等。因为我们是应试教育,所以出题人的范围是被卡死了的。也不用担心作文,只要在作文里使用三个高级的句型,书写好看,词数达标,你的作文分数不会下20分。高考阅卷就是这样,很残酷的标准。自从上了高二,我再也没听过英语老师的课,只是在记单词,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 具体方法就是把小本本打开,挡住汉字部分,直接解释意思,不知道的就划一根横线,翻了一遍以后再翻第二遍,这一遍只需要看你划过线的单词,而这一遍的单词肯定比上一遍少了。还是记不住的单词就划第二根线,就这么一直划。我在高考临近的那段时间,书都划透了。。。
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我们平常说话时的语法有多复杂吗?但是我们根本没有学习过语法的知识。学外语同样如此,语法是人为规定的解释语言现象的一种手段,但他并不是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如果你开始疯狂的记单词,那么就要认真,要经常的复习。上课的时间用上,下课再抽几分钟。我敢保证你的英语在高三的时候会学的非常轻松,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去复习,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他的科目中。
我说语法不重要,不代表短语不重要,高频短语必须记住。
具体的学习方法还是要自己总结,因人而异
英语课文翻译
广告委员会剪影
你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的名字,不过你肯定知道我们。59年来,广告委员会为美国创作了大量公益广告,出手及时,令人信服。我们提出的口号和创作的形象不仅令人难忘,而且能引起广泛关注,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广告委员会的作品所产生的久远影响,以及所引发的积极社会变革,由以下的结果可见一斑:
●95%的成年人和77%的儿童都知道黑熊斯莫奇和它那充满智慧的名言:“只有你才能预防森林火灾”。始于1944年的“黑熊斯莫奇预防森林火灾运动”,持续时间之长,知名度之大,在公益广告运动史上尚属罕见。
●广告委员会发起了“是朋友就不让朋友酒后驾车”的运动后,70%的美国人都劝阻过别人酒后不要驾车。美国与酗酒有关的伤亡人数是15 935,是美国交通运输部有史以来最低的一年,而这条广告语是美国最广为人知的反酒后驾车的口号。
● 从1972年开始,“联合黑人大学基金会”(UNCF)就一直提醒着美国人,“天才可贵,岂容浪费”。基金会筹集了14亿多美元,资助300 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读完大学。
●撞车测试假人文斯和拉里于1985年与美国公众见面后,使用安全带的比率从21%增加到70%,挽救了大约75 000人的生命。
1942年,首次出现了公益广告这个类别,自那时起,广告委员会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战时广告委员会是一个私人建立的非盈利性机构,成立的初衷是为与二战有关的活动募集资助。战时广告委员会发起了很多公益广告运动,通过战时公债筹集了350亿美元,鼓励人们开发了50 000 000个战时菜园,告诫人们“一言不慎,千帆尽沉”,通过感染力极强的铆工罗奇的形象,吸收了2 000 000名女性加入劳动大军。二战结束后,总统要求战时广告委员会继续存在下去,以和平时期的公益广告机构的身份,帮助解决当时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因此广告委员会应运而生。 广告委员会的使命是精心挑选出若干重大社会问题,通过传播方案,激励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现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委员会募集了广告业和传播业的精英志愿工作者,利用媒体的设施,以及工商业界和非营利团体的资源,来提高公民的意识,促进理解,激发行动。 作为美国公益广告界最重要的制作者,广告委员会发起的公益广告运动超过1 000项,内容涉及制止犯罪和滥用毒品等重大问题,也使全美人民注意到虐待儿童、垃圾回收、艾滋病等问题。1995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这些运动的影响力,广告委员会的董事会一致投票决定采取一项新的倡议,为期十年,来帮助不能为自己说话的美国人 ―― 美国儿童。该项行动名为“承诺”,目的是提高认识,激励个人采取积极行动,使美国儿童能有更好的机会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根据尼尔森网络测评公司的排名,在过去的两年中,广告委员会在互联网广告商中的排名一般都在前25位,的显示量约为110亿次。广告委员会的网站www.adcouncil.com上介绍了所有的这些运动。广告委员会保证,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传媒世界,为公益广告建立一个立足之地,并且忠于职守,保持警觉。
9月11日惨剧之后,美国人极为悲痛,恐惧心理挥之不去,信仰开始动摇,安全受到威胁,经济下降更趋严重。广告委员会主动联系联邦政府及美国重要的非营利机构,提出创作与危机相关的公益广告,在全国媒体播出。这些新广告的设计理念是教育和激励全体美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使美国人民坚强起来,为最终战胜恐怖主义贡献力量。
广告的利与弊
――――尼尔.弗林 随便看看任何报纸,都能发现数以百计的广告。有些是复杂精美的整页展示,不过大部分出现在更合算的分类广告栏目下。个人和公司投放广告的原因五花八门。我们能看到职位空缺、新产品、有人要买卖房屋汽车、出生公告、讣告、寂寞芳心寻求伴侣、家政服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种类日益丰富。
广告的好处毋庸置疑。大公司迫切需要依赖广告使产品为消费者所知。这些公司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它们的赞助,我们将无法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绝大多数杂志和期刊也因为广告而得以生存。投放广告的个人或公司提供了杂志运营的必需资金。双方皆大欢喜。出版商得以维持生意,而广告者得以卖出产品。不过,有些杂志经过一段时间后似乎违背了它们的初衷,因为刊登的广告太多了。
对想要招聘工人的雇主而言,广告提供了招到工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使用广告,雇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让求职者知道有工作可找?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可以有效地到达全国范围,选择最佳的求职者。
对那些想要买卖房屋、汽车和其他东西的人来说也是如此。通过广告,他们可以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接触不到的人群。同样,可以选择最佳的买家或卖家,以最划算的价格成交。
总之,广告扩展了人们的选择和机会,不管是想买到东西还是卖掉东西都是如此。尽管广告好处多多,但有时也会被一些不择手段的人加以滥用。 误导公众是广告弊病最常见的形式。我们来看一些广告人所采用的骗人伎俩。
在一场国际体育赛事中,我们能看到某流行品牌香烟的标志无所不在。人人都知道吸烟对健康毫无好处,但这些做广告的人公然无视事实,仍然推销他们的产品,就连有关当局也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如今,广告商已经开始给他们广告加上伪装。他们不是直接推销香烟,而是拐弯抹角地推销时尚、优质生活和“成功”的其他表现形式。
广告的弊病在电视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整整十分钟的洗发水、发乳、零食、洗衣粉和香体喷雾的连番轰炸,有谁能安之若素地坐着忍受?实在是太过分了!更可恶的是,它们总是在节目最精彩的部分即将播映之前出现!它们不仅震惊我们的心理,还有条不紊地麻痹和摧残我们的头脑,直到我们对广告视而不见,对它们的聒噪听而不闻。如果广告商能减少广告数量,对广告持着审慎的态度,对所有的观众来说肯定是福音。目前的电视广告是基于硬性推销和对观众无休无止的侵袭。
再说,他们的广告内容有多少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使用某种牌子的洗发水真能去除头屑吗?以我的亲身经验,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食用某些食品会让我们更健康吗?那为什么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使用某种牌子的皂粉真能让衣服更洁净吗?拥有某种型号的汽车真能让车主更幸福吗?如果我们不希望被广告忽悠的话,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问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不仅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全看怎么使用了。人们投放广告是由于需要使然,只有在他们推销虚假的东西和误导人的信息时才会出现弊病。我们不能逃避广告的狂轰滥炸,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
剔除那些不良广告。
梦断魂萦
在纽约,美国花样滑冰队的18名成员踌躇满志地登上飞机。他们将飞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那儿转机,到(前)捷克斯洛伐克去参加在布拉格举办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站在比利时沙比那航空公司的707喷气机的舷梯上,全体成员合影留念。这批全美顶尖的滑冰运动员在照相机前笑脸盈盈,开心地笑着,眼睛里舞动着激动与兴奋。这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珍贵的一刻。
机上有三对双人组合,其中两对是兄妹组合:希科克斯兄妹和哈德利兄妹,另一对是夫妻搭档,迪宁夫妇。但众星之中最耀眼的是一名单人滑选手。她叫劳伦斯・欧文,人称“劳利”。年仅16岁的她,两天前刚夺得北美花样滑冰女子冠军。劳利技巧娴熟,优雅无比,笑靥如花。
劳利出生于滑冰世家。母亲玛丽贝尔曾九次将美国花样滑冰冠军收入囊中。劳利还有一个姐姐,与母亲同名。玛丽贝尔・欧文20岁,实力不如劳利,但也刚刚获得美国双人滑大龄组的冠军。欧文家的三员女将都在飞往布鲁塞尔的航班上。 1961年2月14日下午7点30分,沙比那548号航班起飞了。飞越大西洋的航程是很惬意的。第二天一早,飞机飞临布鲁塞尔的机场,没有任何异常。驾驶飞机的路易斯・兰布莱奇机长,没有发出任何遇难信号。该地区没有暴风雨,也没有大风。事实上,天气很好,暖和而晴朗。
但驾驶员座舱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在预定着陆的最后几分钟内,兰布莱奇机长没有与布鲁塞尔机场联系。快到上午十点时,他放下了起落架,开始着陆。但在最后一刻,他又把飞机机头拉起往上攀升。也许他看见另一架飞机正在起飞,害怕撞机。也许他已经知道他的飞机出了故障。不管怎么样,他绕着机场飞了一圈,再次尝试着陆。
兰布莱奇第二次出现了,飞过布鲁塞尔东北部的一个叫博格的村庄附近的农场,飞行了大约500英尺。突然他猛地提速,飞机急遽攀升。这时候,布鲁塞尔控制塔的官员们知道大事不妙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惨剧发生,”有个官员说。“他们的反应够快的了,可是无能为力,”他说。
有个坐火车的人看见飞机出问题了。“飞机好像准备正常着陆,突然又攀升到天空,”他说。“然后掉了下来,像块大石头一样,接着我们就听见了爆炸声。”
10点05分,飞机撞到地面爆炸了,燃成了一团火球。还险些就撞上一排房子。机上72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49名美国人和11名机组人员。人们无能为力。失事现场一片狼藉。碎片散落到200码开外。烧焦的残骸以及肢体满地都是。机上的几对夫妇最后一次紧紧抱在一起。
这场空难震惊了全球滑冰界以及热爱花样滑冰的人们。滑冰界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惨剧。为了纪念遇难者,布拉格的冠军赛取消了。
这次坠机对某些家庭尤其令人悲痛欲绝。欧文家三名女性全部丧生。除此之外,还有九个家庭至少痛失两名亲人。 明星们的希望和梦想在一瞬间破灭了。救援人员仔细搜寻了遇难现场,只找到三双已经烧焦的冰鞋,在残留的机翼上摇曳。
刹那之间
1989年5月1日,凯蒂・普里查德正在把商店里买来的一包包东西从汽车的行李箱里卸下来,她的两个儿子托德和斯科特在车道上玩得很开心。他们住在新泽西州的拉姆齐城的一个死胡同里,所以凯蒂不用担心孩子们会跑到街上被汽车撞倒。但她经常警告三岁的托德,不要靠近铁路。铁路离房子不足300英尺,只隔着一片树丛。
凯蒂把第一批东西放好,又返回汽车旁去取剩下的袋子,她看到两个孩子还在玩。凯蒂也听到了一列客车飞驰而过的轰隆声。然后她又抱着另外一批购物袋走进屋子里。
虽然母亲事先警告过,托德和1岁半的弟弟还是被飞速行进的火车的汽笛声所吸引。他们走过树丛,跪在铁轨上玩。另一列火车正朝他们驶过来,两个小男孩却浑然不知。
西面一个小坡上,一列19节车厢的货车正在慢慢地爬上斜坡。司机里奇・坎帕纳看见正前方的信号灯显示“无障碍”。特快客车已经开出很远了。因此坎帕拉拉动调速手柄重新全速行驶。同在驾驶室里的还有老乘务员安东尼・福尔佐,他在铁路上已经干了了,这时在与坎帕拉闲聊。当火车到达坡顶的时候,两人注意到在前方约800码前方的铁轨上有东西。是什么呢?好像是两个包袱或是两个箱子――一个黄的.一个红的。“然后黄的动了一下,”福尔佐说,“于是我们意识到这是两个孩子。”
坎帕纳猛地扳动火车刹车,拉响了警报器。福尔佐马上意识到火车速度太快,不可能适时停下来。他立刻冲出驾驶室,冲到窄窄的踏板上。他很快地朝机车的前部跑去,然后顺着钢梯爬到最后一格。他悬在火车的前面,离路基大约两英尺。他发狂般朝孩子们挥手大喊,要他们离开路轨。他们没有动。福尔佐后来说,他们只是抬头看了看,“好像我们能绕过他们似的。”
与此同时,凯蒂听到了警报声,也听到火车紧急刹车的刺耳声音。她往外跑去,心咚咚直跳。她一眼就看到出了什么事儿了。托德和斯科特不见了。她知道他们俩肯定在铁路上。
福尔佐想过跳下火车,跑到前面去救两个小男孩。但他知道,就算火车减速了,自己也肯定跑不过火车。所以这位35岁的前体操运动员想出了另外一个方案。他决定在火车靠近孩子们的时候跳下火车。这样他就可能把两个孩子抓起来,及时把他们拖下轨道。但福尔佐得把跳车的时间计算得很精确。跳得太早,火车就会把他掀倒到孩子们身上。跳得太晚,火车就会把孩子们碾到车轮底下。
所幸福尔佐的时间可算是相当精确。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跳下火车,跨了两大步,一把抓住孩子们。他把托德和斯科特分别夹在腋下,又迅速将他们摁倒在路基的砂石里。火车经过时,其边缘离他们的头顶仅几英寸。
火车终于停下来了,第三节车厢就停在他们头顶上几英寸的地方。孩子们安然无恙。幸运的是,斯科特的擦伤并不严重。缝了13针之后,他就完全没事了。凯蒂・普里查德说,“对托尼(福尔佐)的救命之恩,我们将永远感激不尽。韦氏大字典里也找不到一个词能表达这种感情。”
给学子的忠告:教育很重要
路?”
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要我就接受教育给他们提建议。他们想知 不一定只有在大学才能
获取信息,在图书馆也可以学习。但人家递给你一本书并不要向别人学习,提问题,将设想付诸实践,设法检验自己的两本书就可以做得到的。 道该 学些什么,或者可不可以从大学辍学,因为我就没有读完大学。
也有不少家长给我写信,为子女寻求指导。他们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孩子引向成功之能自动地让你学到东西。你需
我的基本忠告很简单,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全力获得最佳教育,充分利用高中和大学,能力。这一切,往往不是读一学会如何学习。
不错,为创建微软,我未完成大学学业,不过辍学之前我已经在哈佛待了三年,而且我真心希望有一天能重返校园。以前我也说过,谁也不应该辍学,除非他坚信自己正面临着一个一生仅有一次的机会,但就算在那个时候也还是应该深思熟虑。
在俄亥俄州教六年级的老师凯茜?克里德兰写道,“我的好几个学生声称你根本没有读完高中。因为你成功了,我的学生就觉得他们也可以不必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高中毕业了的!
计算机行业中确实有很多人没有读完大学,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有谁高中没读完就成功创业的。确切地说,我认识的人当中根本没有高中辍学的,更没有高中辍学后事业成功的。
我的公司创立早期,有一个相当出色的兼职程序员,声称要从高中辍学来做全职。我们叫他不要这么做。
我们公司里确实有好些人没有读完大学,但我们不希望人们辍学。谁要想在我们公司谋职,有毕业证书肯定会优先考虑。
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广泛的,虽然对某些领域情有独钟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读高中时,我有一段时间醉心于软件编写,但大部分时间里,我的学习兴趣相当广泛。我父母鼓励我这么做,对此我感激不尽。
大学期间,我修了很多不同的课程,但我从头至尾只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我读书涉猎很广。
有位家长写信说,她15岁的儿子“钻进计算机这个洞里了”。他的网站设计课得了“A”,但别的科目分数都在下降,她写道。
这个男孩犯了一个错误。高中和 大学给你提供了最佳机会,你可以广泛学习――数学,历史,各种学科――有机会跟着别的孩子一起做项目,亲身感受到群体的动力。你对计算机、舞蹈、语言或其他任何的科目有深入的兴趣也无可厚非,但太偏执而危及学习广度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如果高中阶段兴趣过于
集中,你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进了大学以后你很可能没法改变。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分数不够高,你就很难考入大学,而无法跟那些积极性很高,很有才华的学生一起学习,他们可以真正帮助你了解这个世界。
大学期间可以考虑专业的问题。深入掌握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引导你走向成功,除非这个专业没有发展前途,或者你并不很擅长这个方面。读研究生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一个途径,虽然从纯经济角度来看,大学教育时间过长不一定算是明智的投资。
克里斯托弗・里夫 ― 真正的超人
他“比飞速前行的子弹还快,比火车头更有力,轻轻一跃就能跳上高大的建筑物。”他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超级英
克里斯托弗要证明医生们错了。首先,他想靠自己呼吸。事故过后5个月,他要求拿掉呼吸器。他只勉强地呼吸了10次就得重新连上呼吸管。克里斯托弗毫不气馁,第2天又多
雄。1977年,克里斯托弗・里夫出演超人系列电影,全国观呼吸了几次。到第4天的时候,他不用帮助可以呼吸7分钟众欢呼喝彩。克里斯托弗活跃、英俊、强壮,一如影片中的了。3个月以后,他可以一次持续呼吸90分钟。1995年底,超人,而且似乎战无不胜。他滑雪、驾船、驾驶飞机、潜水、他已经可以回家了。 骑马、打网球,无一不是技艺高超,挥洒自如。谁也无法想 象克里斯托弗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在那以后不久,克里斯托弗觉得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可以重新面对世界了。他有话要说。他想告诉人们,不论面对
1995年5月27日,一切都改变了。当时克里斯托弗和怎样的挑战,都不能放弃。他开始频频在公众场合出现,在妻子达纳・莫罗西尼带着年幼的儿子威尔待在弗吉尼亚州。
多伦多作过激扬的演说,在波士顿大学毕业典礼上进行过讲
他参加了一项为期三天的马术比赛。他的坐骑“东方快车”看演。不论克里斯托弗出现在哪里,人们都起立喝彩,很多人上去状态颇佳。42岁的克里斯托弗也显得同样神采奕奕,气定神闲。
甚至泪流满面。
克里斯托弗同样也重新开始了工作。很显然,他不可能再去扮演以前的角色了,于是转
对克里斯托弗而言,比赛进行得很顺利,虽没有名列前而执导。他的处女作影片《暮色如斯》证明创作灵感并没有茅,但也没有落到最后。但在一场两英里的障碍赛中,第三离他而去。 次跨越障碍时,马和骑手之间不知怎么失去了默契。“东方快车”突然停了下来,可是克里斯托弗还在继续前行,他身
虽然克里斯托弗很坚强,但也还是有不顺心的时候。事
子飞过马的头顶,头部着地摔了下来:一动不动,甚至没有故后的一年里,他面临着血栓问题,后来又得了肺炎。有一呼吸。
天做理疗时,他摔在地上,折断了一条胳膊。
克里斯托弗颅腔底部的脊柱折断了,导致颈部以下瘫痪。他不能说话,甚至无法自主呼吸。当时医生们认为他的生存几率只有50%。
绝望攫住了克里斯托弗・里夫的心。他想,也许放弃生存的努力是最佳的方案。死亡似乎是最不费劲、痛苦最少的一件事。他想放弃生存对家人而言也是最佳方案。但这时他看见妻子达纳站在他身边,对他说:“你依然是你。我爱你。”
从那一刻开始,克里斯托弗一心只想着活下去。他鼓起勇气,开始为生命而战斗。几天以后,克里斯托弗接受了手术,术后他的上半身恢复了一些知觉。不过,医生们仍然不乐观。他可能永远不能再走路了。他也许永远就只能靠着呼吸器来呼吸了。
每天他都要英语课文翻译与自身现实做斗争。“早晨,我需要20分钟去哭泣,”他对一个记者说。在梦中和儿子奔跑玩耍,梦醒之后他需要20分钟来“清醒和调整……”。
但擦干眼泪后,克里斯托弗总会悄声说:“好了,前进!”这些话证明,尽管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但仍拥有他的勇气,他的精神,他的内在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他依旧是―也将永远是―超人!
第一单元
第三段 成名者之所以成名,大多是因为发挥了自己在歌唱、舞蹈、绘画或写作等方面的特长,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为了能迅速走红,代理人会极力吹捧他们这种风格。他们青云直上的过程让人看不清楚。
他们究竟是怎么成功的,大多数人也都说不上来。
尽管如此,艺术家仍然不能闲下来。
若表演者、画家或作家感到无聊,他们的作品就难以继续保持以前的吸引力,也就难以保持公众的注意力。
公众的热情消磨以后,就会去追捧下一个走红的人。
有些艺术家为了不落伍,会对他们的写作、跳舞或唱歌的风格稍加变动,但这将冒极大的失宠的危险。
公众对于他们藉以成名的艺术风格以外的任何形式都将不屑一顾。
第九段
对那些孤注一掷的追名逐利之徒,我要说:祝你们好运。
但是,遗憾的是,你会发现这不是你想得到的。
狗自逐其尾所得到的只是一条尾巴而已。
获得成功的人常常发现成功对他来说弊大于利。
所以要为真实的你、为自己的所为感到高兴,而不是拼命去获得成功。
做那些你为之感到骄傲的事情。
可能在有生之年你默默无闻,但你可能创作了更好的艺术。
第二单元
第四段
事实上,当卓别林再也无法抵制有声电影,不得不为他的“流浪汉”寻找“合适的声音”时,他确实很头疼。
他尽可能地推迟那一天的到来:在 1936 的《摩登时代》里,他第一次在影片里发声唱歌。在片中,他扮演一名侍者,满口胡言乱语,听起来不像任何国家的语言。
后来他说,他想象中的“流浪汉”是一位受过大学教育,但已经没落的绅士。
但假如他在早期那些短小的喜剧电影中能操一口受教育人的口音,那么他是否会闻名世界就难说了,
而英国人也肯定会觉得这很“古怪”。没有人知道卓别林这么干是不是有意的,但这促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单元
第四段 然而毋庸争辩,通信技术将是区分输赢的关键因素。
看一看俄罗斯的情况吧。
由于其坚实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基础,它应该在信息时代有繁荣的发展。
问题是,它的国内电话系统是一堆生锈的20世纪30年代的老古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已经开始铺设光纤电缆,并制定了投入400亿美元建设多项通信工程的战略计划。
但是由于其经济陷于低迷,几乎没有资金来着手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第五段
与俄罗斯相比,在未来中,中国大陆计划对通信设备投入1,000亿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落后成了一种有利因素,因为这一发展正好发生在新技术比铜线电缆系统更便宜的时候。
到1995年底,中国除了拉萨以外的省会都将有数字转换器和高容量的光纤网,
这意味着其主要城市正在具备必需的基础设施,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部分,使人们能够进入系统,获得最先进的服务。
第六单元
第三段
高尚的道德标准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人们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会怎么做呢?
早些时候,一家英国汽车制造商被指控利用一笔基金行贿,并进行其他一些可疑运作,如给代理商和客户高额回扣、提供额外折扣、向一些在瑞士银行开的匿名账户汇款等。
这家汽车公司否认了这些指控,后来指控也被撤销了。
然而,当时英国汽车业里就有人准备私下里说:“瞧,我们这一行竞争激烈,
每年我们汽车的海外销售额超过10亿英镑。
如果花几百万英镑能让一些客户高兴,谁会有损失呢?
我们不这样干,别人也会这样干的.。
第八单元
第五段
身边总有人提醒我自己是奴隶的后代,
但这并没有使我沮丧。
奴隶制是60年前的事了。
解放黑奴的这场手术很成功,病人的情况也不错,谢谢。
这场使我从黑奴变为美国公民的可怕战争喊道“各就位!”
内战后的那段时期说“预备!”我的上一代人则喊“跑!”
就像一场赛跑一样,我飞速起跑,决不可中途停步,伤心回望。
身为黑奴是我为文明生活所付出的代价,而作出这一选择的并不是我。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人有过比这更大的争取荣耀的机会了。
想想将要获得的新生活,而且我们不会有任何损失。不管我做什么,都可能得到双倍的嘉奖,或是双份的责难。想想这一点,知道这一点都令人激动不已。
占据国内舞台的中心可真刺激,而台下的观众则不知是喜是忧。
第十单元
第三段
《时代周刊》最近的封面故事列举了目前关于智能的一些看法,报道说:“新的人脑研究表明,衡量人的智能的真正尺度可能是情感,而不是智商。”
《时代周刊》称之为“情商”的英语课文及翻译情感智能的根本意义可从企业管理专家卡伦?波尔斯顿的话中窥见一斑:“顾客对企业说?我可不在乎是否你的每个员工都毕业于哈佛,我只愿意与能理解我、尊重我的企业打交道。?”
第八段
综合考虑他人的看法。
大脑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的看法受到遗传基因及个人经历的局限。
学会吸纳他人有用的观点是一种扩大自己见识的方式。
下次如果有人对某件事与你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对某个有争议的政治事件,停下来想想这其实是生活阅历使然,应把它看作一种感知能力的馈赠。
琵琶行高中课文翻译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初中九年级课本中为“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译文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2〕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3〕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4〕善才:又作“善财”,唐代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5〕委身: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
〔6〕贾人:商人。
〔7〕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8〕快:畅快。
〔9〕悯然:忧郁的样子。
〔10〕漂沦:漂泊沦落。
〔11〕出官:〔京官〕外调。
〔12〕恬然:安然的样子。
(13)为:创作。
〔14〕长句:指七言诗,唐人的习惯说法。
〔15〕歌:作歌。
〔16〕言:字。
〔17〕命:命名,题名。
〔18〕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19)主人:诗人自指。
〔20〕回灯:重新拨亮灯光。重:再。
〔21〕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
〔22〕掩抑:掩蔽,遏抑。思:悲,伤(四声)。
〔23〕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揉弦的动作。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挑:反手回拨的动作。《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24〕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声音沉重抑扬。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25〕间(第四声)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凝绝:凝滞。
〔26〕迸:溅射。
〔27〕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 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28〕舫:船。
〔29〕敛容:收敛面部表情,显出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30〕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3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32〕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小姐。
〔33〕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34〕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35〕颜色故:容貌衰老。
〔36〕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37〕去来:走了以后。
〔38〕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39〕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40〕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41〕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42〕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4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44)掩泣:掩面哭泣。
〔45〕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46〕暂:突然
1、湓(pén)
2、铮(zhēng)
3、贾(gǔ)
4、悯(mǐn)
5、徙(xǐ)
6、谪(zhé)
7、荻(dí)
8、思(sì)(古音异读,因为在古诗中不可能出现三个平音或三个仄音连读)
9、幽咽(yè)
10、虾蟆(há ma)
11、绡(xiāo)
12、钿(diàn)
13、篦(bì)
14、春江花朝(zhāo)
15、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了解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什么要“陈”、如何“陈”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具体研读):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整理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劝学高中课文翻译
文言文的语言乃是一门艺术,每一篇文言文都值得我们慢慢欣赏回味。本文的内容是劝学高中课文翻译,请看看吧。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 初三英语课文翻译
★ 高二英语课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