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小故事:两封特别的信(共含7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oggyca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581年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宇文阐,573-581年,杨坚的外孙),定国号为“隋”,后世称隋文帝。杨坚处在了好的时代,北周主幼、南陈主荒诞,天下分裂已三百多年,分久必合,杨坚可以说没太费力气就统一了中国。
580年北周为了与突厥谋和平,将千金公主(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堂姑)嫁给了突厥可汗沙钵略。杨坚篡位、杀外孙后,千金公主身在异国他乡,见父亲侄子被杀、国破家亡,愤怒至极,582年让沙钵略可汗派兵进攻隋朝,给杨坚制造了点麻烦。但583年长孙晟(551-6,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后长期居留。)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成功离间了突厥各部势力,联合西突厥打击本部的沙钵略,这次战争隋军获胜。584年,沙钵略可汗在内忧外患之下,向隋文帝杨坚写了封讨好的信:
“沙钵略遣使致书曰:「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居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致书大隋皇帝:皇帝,妇父,乃是翁比。此为女夫,乃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如一。自今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羊马,皆皇帝之畜。彼之缯彩,皆此国之物。」”
隋文帝回信如下:
“「大隋天子贻书大突厥沙钵略可汗:得书,知大有善意。既为沙钵略妇翁,今日视沙钵略与儿子不异。时遣大臣往彼省女,复省沙钵略也。」”
稳住强敌还多认了个儿子,言语间那得意劲儿,不要不要的。
隋文帝一边控制突厥,一边骚扰南陈,589年正月攻破建康,南陈灭亡,除掉战前准备,打仗仅用一年。一个月后高凉冼夫人(522-6,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高凉即今广东高州)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地平定。至此隋朝一统天下,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中国再次统一。
此时远在辽东的高句丽王高汤(也称高阳成)得知隋朝灭南陈,“大惧,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5隋文帝给高汤写了一封霸气十足的信:
“上赐汤玺书,责以「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且曰:「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今若黜王,不可虚置,终须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洒心易行,率由宪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高汤得书,惶恐,正要写道歉信,病亡(一说吓死)。隋文帝封其子高元“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公,”后又封为高丽王。5隋朝开始了与高句丽的连年战争,大多以惨败收场,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社会矛盾激化,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唐太宗也没有攻下高句丽,但他采用了另一种骚扰战术,不断消耗高句丽国力,终于在666年唐高宗时将高句丽灭亡(有关朝鲜历史详见第57文:那时的朝鲜)。用兵都是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正途。
隋文帝一生勤勉节俭,兢兢业业,内政、外交、国防均有建树,但性格苛察,为人残酷,对隋文帝的评价也是有争议的。从这两封信也可看出他的独特个性。
作者: 沟边放驴
公众号: 资治通鉴读书会
1.隋文帝杨坚依法治子的故事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他掌握政权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制定新律,健全法制。他不但重视制定法律,而且执行法律也非常严格,主张 “法不阿贵”。就是说执行法律,不偏袒那些有地位的尊贵者,王公贵族犯法,也要同普通百姓一样看待,一样治罪。
隋文帝不仅如此主张,而且如此做了,就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杨俊。杨俊被封为秦王以后,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他违犯国家规定的制度,偷偷地放债取息,实际上是敲诈勒索。杨俊手下的一些官员也乘机为非作歹,致使那些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隋文帝得知消息后,派专使进行调查,处罚了100多个与这件事有牵连的人,并以此来警告杨俊。可杨俊认为自己是皇子,无人敢惹,所以继续作恶。同时,他还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宫室,成天带着一伙浪荡公子和歌姬舞女在宫中寻欢作乐。隋文帝见杨俊如此骄奢淫逸,目无法纪,便下令将他召回京师,撤销了他的一切官职,不许他再参与政事。
杨俊被撤销官职的消息传出后,朝廷上下震动不小。宫中的侍卫武官为讨好杨俊,便跑去对隋文帝说: “秦王只不过利用官务营建宫室,这不算什么大错,圣上应该原谅他。”隋文帝反问:“他放债取息,是不是已经违反了国法?”侍卫武官只好点头称是。隋文帝又问: “法律容许违犯吗?”侍卫武官哑口无言了。隋文帝肯定地说:“法律是不容违犯的。”说着便命令侍卫武官退下去。紧接着,御史大夫杨素也跑来说情,劝隋文帝道: “对秦王的处罚太重了,求陛下看在父子的情分上,从轻处理。”
隋文帝说: “如果按照你说的意思,皇子们犯法要从轻处理,那不是要另外为他们制定特别的法律吗?”杨素无言以对。
隋文帝顶住了 “说情风”,坚持依法惩办了杨俊。
2.隋文帝饮茶治头痛
杨坚(541年-6),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至此,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这是隋文帝的一大历史功绩。
茶之行世,常以廉俭为本。而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隋书》中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事:某夜,随文帝做了个恶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当时人们竞相采啜,并有一赞云:“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意为做人苦心钻研孔子的《春秋》,殚精竭虑去演绎谶书《河图》--想出人头地--还不如有许多茶喝来得快活。
南朝齐武帝也是一个尊茶的君主,并明文规定天下无论贵贱,有祭奠必须供茶,但因南齐地偏南方,其上行下效的影响和成效却远不如隋文帝。隋文帝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对峙局面,南北的饮茶等风俗文化才得以迅速交融。而且以他帝王之尊而嗜茶(《隋书》的记载过于神化),于是普天之下(尤其是黄河流域)茶不再被卑视为“酪奴”。从茶文化角度来看,隋文帝同样立有一大历史功绩,尽管他当时对饮茶未必自觉,对其历史功绩也未必有意识。
3.隋文帝杨坚的反腐奇招
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废杀北周静帝宇阐后称帝,平南陈灭北齐,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的分裂格局。《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非常了不起。”杨坚特别在反腐的道路上,呈现了很多奇招,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推行科举选拔制度,堵住用人的腐败之源。他性格沉稳内敛,治国有道。《隋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深思治国术”,这可从他开创的一直沿用至今的科举选拔制度,略窥一斑。这种制度摒弃了出身的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荐选拔,推荐即是人推荐人,自然存在弊端,而以试取第,体现出很大程度的公平性,堵住了用人的腐败之源。
规范日常管理,严惩官员的贪腐行为。杨坚不仅从官员的源头去治理腐败,而且对官员的日常管理也很有一套。他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根据《隋书》中的记载,杨坚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怠。曾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而且还以“钓鱼”的手段进行铁面反腐。具体操作是:他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员行贿,“私以贿之”,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由此“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以贿伏诛”。受贿的风险如此之高,自然铤而走险者望而却步,谁不珍惜自己的脑袋呢?于是,隋初的贪腐之风也就此禁绝。
重视体察民情,与百姓同甘共苦。杨坚还是一个体察民情且身体力行的好皇帝,他对百姓的甘苦非常在意,带头与百姓同甘共苦。当时,关中每遇荒欠,往往都会出现大批灾民为了吃饱肚子,长途跋涉去粮食收入情况较好的洛阳一带逃荒。而此时就上演了一出官民一体逃荒逐食的大戏,这些西来的难民的头头有时居然会由大隋的天子杨坚亲自来充任。开皇四年和十四年,杨坚就曾先后两次担当这批要饭的头头,带领浩浩荡荡的要饭大军开往洛阳,《隋书》中的“逐食天子”一章,就记载了杨坚带领难民逐食的具体经过。为此,隋朝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善于身先士卒,做官员、民众的表率。难能可贵的是,杨坚的后宫生活也与很多皇帝相比,大不相同。古代帝王大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杨坚却只有皇后独孤伽罗一个女人,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这为当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杨坚是隋朝的一位好皇帝,是一位清正廉洁、节俭爱民的好官,为巩固国家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百姓的敬重。《天命论》中说道:“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隔了一夜,隋文帝的酒兴已过,加上皇后的劝说,心里的火气已消了许多,头脑也清醒了。他仔细看完了赵绰的奏章。一条条重温了自己制定的刑律,把脑门直拍:“哎呀,我怎么这样胡涂呢?“他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取消了杀人的命令。
两个商人绝路逢生,一起跑到赵绰府上,跪在地上感谢赵大人的救命之恩。赵绰伸手把他们扶起,连声道:“我哪有本事救你们,救你们的是刑律,是回心转意的皇上!”
这件事很快在朝廷内外传扬开来。于是,赵绰的威望更高过了没几天,隋文帝接到一封告密信,说一个叫辛亶的官员在家中大搞不法的迷信活动。隋文帝火了,不问青红皂白,大笔一勾,命大理寺把他处死。
当时赵绰正巧到外地巡察去了。
离行刑的时刻仅有半天了。赵绰风尘仆仆地回到京都。听说此事,连家也没回,捺起袍服直奔大殿,往皇上面前一跪,大声道:“辛亶有错,但不犯死罪,大理寺不能执行皇上的命令。”
满朝文武个个伸颈侧目,面面相觑。他们知道,当这么多人的面抗拒圣上是有杀身之祸的,这个赵绰上回差点丢了乌纱帽,这回又来自讨苦吃,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几个对赵绰怨恨的官员在一旁冷冷地窈笑,等着皇上下旨。
一股火气又在隋文帝心中升腾,抚着龙桌的手指在不停地抖动,正想发作,想想又忍住了。堂堂的一国之君,当这么多人的面大动肝火像什么样子。他怒力克制着自己,一字一顿地说:“赵绰,如果你真想救辛亶,你也就别想活了。”说着陡然大叫一声:“来人,把他给我拖下去,斩!斩!斩!”
文武百官被吓得一跳。
赵绰也被吓得一愣,但很快镇静下来,他大笑两声:“好啊,我终于有了这个结果。”
当刀斧手把他拖到汉白玉台阶上时,他还挣扎着扭过头声嘶力竭地喊:
“陛下可以杀我,但不该杀辛亶,不能违反你自己制定的刑律。”
他的脸憋得乌紫,脖子上的青筋活像几条蠕动的蚯蚓。隋文帝看他嘴硬,当场叫人剥去他的官服,一直把他推到午门外。
开斩的时间到了。执刑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着胸脯道:“只有一句话告诉陛下,为了执法,我死而无憾。”
就在这时,大殿上的文武官员齐刷刷地跪在皇上面前,有的泪流满面,有的低声嚼泣,有的大声疾呼:“求皇上免赵绰一死。”
隋文帝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再瞟瞟午门外赵绰那憨直的背影,头脑里乱成了一锅粥。他沉吟了一会,忽然笑了一下,挥手说:“别杀了赵绰,先把他关进大牢,等等再说。”
半夜里,隋文帝从梦中惊醒,眼前仿佛出现赵绰那扭头呼喊的神态,他惊恐不安,问自己,我怎能在一怒之下处置一个忠臣呢?他再也睡不着了,天亮时亲自赶到牢门口,要见赵绰。赵绰被放了出来,见到皇上,赵绰还没开口,皇上抢先道:“朕向你赔礼来了,让你受委屈了。”他在早朝时向文武百官说明自己的心情,表扬了赵绰的忠贞。
赵绰手下有个叫来旷的官员,是个心怀叵测的小人。他发现隋文帝几次流露出对赵绰的不满情绪,背地里给皇上上了一份奏章,说赵绰执法太宽,放了许多坏人不说,还经常跟皇上对着干,这样下去,皇上还有威望吗?如果让他来担任大理寺的少卿,一定干得比赵绰好十倍。
隋文帝看了,心中怦然一动,想起前两次赵绰对自己的态度,很不是滋味,觉得来旷说的有理,不如叫他来试试看。反正大权在自己手中,怕什么。
来旷很快得势了,他洋洋自得,又连续3次向皇上写了几份奏章,说他通过巡查了解,不少罪恶多端的犯人本该处死,都 因为赵绰受了他们的好处,把犯人统统放了,让他们没得到应有的惩罚。
隋文帝看了这些奏章,心里十分纳闷。赵绰是常在他面前耍牛脾气,但那毕竟是为朝廷的兴旺啊!他了解赵绰,是不会干那种事的。于是,他派人深入调查,一查便水落石出。原来是来旷在诬陷好人。这下,皇上真的动怒了,把桌子一拍,下令将来旷处死。
执刑的任务又落到赵绰的手里。赵绰深感不安。从个人恩怨来看,赵绰完全可以按皇上的旨意将来旷推上断头台,但对照刑律,来旷够不上死罪。怎么能问斩呢?
他向皇上表自了自己的意见,隋文帝瞟了瞟赵绰,心想,这个赵绰,真是越老越胡涂了。我帮你除掉仇人。你怎么还来为他讲情呢?他摆摆手打断了赵绰,不愿再听,转身向后宫走去。
赵绰紧跟几步,见皇上不理他,便改口道:“陛下,我再也不讲来旷的事了,另外有件急事……”
隋文帝信以为真,便叫他跟了进去。。
一进后宫,赵绰往地上一跪,诚恳地说道:“陛下,我犯了三条大罪啦!”皇上一惊问他怎么回事,他便侃侃而谈:“第一,我身为大理寺少卿,没管好下面的官员,致使来旷触犯了刑律。第二,来旷不犯死罪,但陛下却要将他处死,我没尽到据理力争的责任。第三,我求进后宫,用谎言骗了皇上,犯了欺君之罪!”
隋文帝哑然失笑:“赵绰哪赵绰,你对皇上真是赤胆忠心,朕还有什么理由不听你的劝告呢?”他终于接受了赵绰的意见,撤消对来旷执行死刑的命令,改判为革职流放。
长期的相处,隋文帝更加佩服赵绰那刚正不阿公正严谨的执法精神。他常常把赵绰找来,叫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并要赵绰用刑律来要求他。隋文帝的儿子秦王杨俊背着他在外面建造一座华丽的宫室,他知道后不但撤了儿子的职,还把他关了起来。这时,很多大臣都来为杨俊求情,都说处理过重了。隋文帝却说:“我是一国之君,不只是几个孩子的父亲。所以我只能按一个刑律办事。照你们说的,难道要大理寺为皇子们再制订另一种刑律吗?”大臣们听了,个个哑口无言。他们知道,是在赵绰的影响下,皇上才变得这样公正无私。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政权。他改革了官制,首创了科举制度,修订了刑律,对贪官污吏采取了许多严厉措施,使国家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
隋文帝有个毛病,就是火气太大,动不动就爱发脾气,一发脾气就要下圣旨,乱杀人。
对于这些,执管法律的大理寺官员们谁也不敢吭气。有时明知皇上杀的是好人,也没有人敢站出来讲一句真话。这天,御林军在街头巡逻时抓住两个用破损纸币兑换合格钱币的商人。这之前,朝廷曾三令五申,不准使用次市,两个商人胆敢违抗圣命,这还了得。
案子传到了皇宫,喝得半醉的隋文帝听说此事,火气不打一处来。二话没说,把桌子一拍:“斩!”
执行问斩的命令到了大理寺少卿赵绰的手里。他是专门办理这类案子的,越想越不对头,马上去见隋文帝,为两个商人求情。隋文帝问他为什么,赵绰回禀道:“两个商人犯了罪,理应受罚,但法律上只规定用木板打屁股,说什么也犯不上杀头之罪呀!”
隋文帝听了火冒冒的。心想,一个堂堂的天子,还受你小小的赵绰管束,笑话。他白了赵绰一眼,喃喃地说:“朕已下达了命令,你只管执行就是了,罗嗦什么!”
赵绰把脖子一梗:“陛下,可你忘了,刑律也是按你的旨意制定的,怎么能违背呢!”
隋文帝冷冷地说:“刑律是对的,朕现在下的命令也是对的,与你无干!”
“怎么能说与我无关。”赵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据理力争,“陛下,你让我执掌大理寺,现在碰上这件不依刑律乱杀人的事,我能不管吗?”
“住口。”隋文帝气得胸脯一起一伏,指着赵绰怒斥,“怎么,你真想撼大树吗?太自不量力了。”
赵绰毫无惧色:“我没敢撼大树,也没想撼大树,只想规劝陛下改变主意。”说到这里,他已是满眼泪水了,“其实,臣何尝不是为陛下好,怎么谈到撼大树不撼大树呢?”
隋文帝看都不看他一眼,在心里嘀咕:“要不是看你立过功,今天定饶不了你!”他打鼻子里哼了一下,袖子一拂,扬长而去。
文武官员纷纷散去,唯有赵绰孤单地立在殿上,一直到夜幕降临的时分。
赵绰回到家,心中依然不得平静。他连夜在灯下写了封奏章,又将刑律的部分条款认真抄写一遍。第二天一早上朝时,呈给了皇上。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资治通鉴》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陈朝至德元年(公元583)十一月,陈后主陈叔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隋。陈叔宝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异人,便让袁彦画像而归。当陈叔宝看到杨坚的画像后,大骇道:“吾不欲见此人!”立刻命人将画扔了。
杨坚的相貌到底奇异在何处,以致他的死对头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如此惊惧呢?
根据《隋书》的记载,杨坚“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沉深严重。”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杨坚的相貌有五“奇”:一、额头突出,并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到头顶上;二、下颌很长,而且很突出;三、目光犀利,咄咄逼人;四、掌纹形似“王”字;五、上身长,下身短。
他这个长相,生下来不久就让他的母亲吕氏“大骇”了一回。
吕氏在冯翊(今陕西大荔)般若寺生下杨坚时,“紫气充庭”。这时,有个从河东来的尼姑对吕氏说:“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不能在凡间养。”于是,尼姑把他抱到庙里一个别院躬自抚养。吕氏有一次抱起小孩,发现小孩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又惊又怕,把小孩丢在地上。尼姑进来看到,说:“已经惊到了我的孩子,他要多花些年头才能得到天下。”《隋书》、《北史》隋本纪上都记载说,杨坚在庙里一直长到12岁才回家。
《隋书》中记载:齐王宇文宪对当时的北周皇帝宇文毓说:“杨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皇帝说:“他不过只能做个将军而已。”内史王轨也对皇帝说:“皇太子非社稷主,杨坚貌有反相。”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杨坚听说这件事后非常害怕,深自晦匿。
宇文毓虽然强为镇静地说“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之类的话,其实心里也有点害怕,派善于看相的赵昭去为杨坚相相面。赵昭坚信杨坚“当为天下君”,他采取了一个两面派的手法:他一面骗宇文毓说杨坚只是一个“作柱国(官职名)”的材料,另一方面又去巴结杨坚,把真相都告诉了他,并悄悄地对杨坚说:“你一定会当皇帝,而且一定要经过大屠杀才能坐得稳,千万记住我这句话。”原文是:“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
杨坚为了自己这副相貌,付出了不少代价。在襁褓里就差点被自己的母亲摔死;长大之后,又受到同僚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时刻面临被害的危险。这样也就使他不得不把自己隐藏下来。当然,他是相信自己“当为天下君”。他本是一个颇为迷信的人,又从别人嘴里听到这样的话,对自己的相貌也就信心十足。因为看到杨坚相貌而对他抱有信心的人,不止赵昭一人。在《隋书》中,还有数例可寻。《隋书·庞晃传》中说,杨坚任随州刺史时,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拜见杨坚,因为杨坚“相貌非常”而巴结他,向他表忠心,希望他当了皇帝之后,不要忘记自己。而杨坚听后,只是富有深意地笑着说:“不要瞎说呀!”杨坚的心思,在这一“笑”之中昭然若揭了。
赵昭、庞晃,还有郑译、卢贲、窦荣定等人,日后都成为杨坚的亲信和心腹,为他篡夺北周皇位和创立隋朝天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只不过杨坚的异相似乎威力不足。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大统一的短命政权,说开就开,开得光彩四射,灿烂辉煌,可是说完就完,不但快,而且彻底。隋王朝就是其中之一,杨坚辛辛苦苦,努力了一辈子,却不过为唐王朝搭了道桥,而他本人最后也被他亲儿子杨广照肚上一刀,活活捅死,想起来没意思得很。
杨坚(541——604),汉族,系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隋朝开国皇帝。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废杀北周静帝宇阐后称帝,平南陈灭北齐,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的分裂格局。《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非常了不起。”杨坚特别在反腐的道路上,呈现了很多奇招,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推行科举选拔制度,堵住用人的腐败之源。他性格沉稳内敛,治国有道。《隋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深思治国术”,这可从他开创的一直沿用至今的科举选拔制度,略窥一斑。这种制度摒弃了出身的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荐选拔,推荐即是人推荐人,自然存在弊端,而以试取第,体现出很大程度的公平性,堵住了用人的腐败之源。
规范日常管理,严惩官员的贪腐行为。杨坚不仅从官员的源头去治理腐败,而且对官员的日常管理也很有一套。他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根据《隋书》中的记载,杨坚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怠。曾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而且还以“钓鱼”的手段进行铁面反腐。具体操作是:他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员行贿,“私以贿之”,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由此“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以贿伏诛”。受贿的风险如此之高,自然铤而走险者望而却步,谁不珍惜自己的脑袋呢?于是,隋初的贪腐之风也就此禁绝。
重视体察民情,与百姓同甘共苦。杨坚还是一个体察民情且身体力行的好皇帝,他对百姓的甘苦非常在意,带头与百姓同甘共苦。当时,关中每遇荒欠,往往都会出现大批灾民为了吃饱肚子,长途跋涉去粮食收入情况较好的洛阳一带逃荒。而此时就上演了一出官民一体逃荒逐食的大戏,这些西来的难民的头头有时居然会由大隋的天子杨坚亲自来充任。开皇四年和十四年,杨坚就曾先后两次担当这批要饭的头头,带领浩浩荡荡的要饭大军开往洛阳,《隋书》中的“逐食天子”一章,就记载了杨坚带领难民逐食的具体经过。为此,隋朝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善于身先士卒,做官员、民众的表率。难能可贵的是,杨坚的后宫生活也与很多皇帝相比,大不相同。古代帝王大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杨坚却只有皇后独孤伽罗一个女人,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这为当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杨坚是隋朝的一位好皇帝,是一位清正廉洁、节俭爱民的好官,为巩固国家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百姓的敬重。《天命论》中说道:“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当今的官员,应好好地反省自己,要向杨坚学习。学习他清正廉洁、节俭爱民;学习他酷爱工作,严惩贪腐行为;学习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求实效工作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他们开始观察一个世界之前,他们已经被告知世界是怎么样的。对于大多数事物,他们先是想象,然后才是经历。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穿梭注定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
新西兰的中国小留学生生存报告
据新西兰大使馆公开的材料,教育出口已经成为该国第四大出口产业。2002年,新西兰教育出口收入为17亿新元。不过,令人稍感意外的是,中国人贡献了其中的8亿。2003年时,新西兰海外留学生总数为8.2万人,其中中国学生有3万多,占到36%。
然而,若不是2003年1月间,《中国青年报》在《谁来清扫“留学垃圾”》一文中,公开提出“留学垃圾”概念;若不是当年新西兰几所语言学校的突然倒闭,导致许多中国小留学生梦断异国;若不是在新西兰的中国小留学生之间惊爆的凶杀与绑架案件,恐怕没有几个普通的中国人会关注这个南太岛国,关注在这个国家的那些特殊的人群,关注这个人群对所在国的影响。
在这种异样的关注中,“留学垃圾”这个异常刺目的字眼赫然出现在眼前。
所谓“留学垃圾”,主要出在自费小留学生身上。他们基本是靠父母资助,主要分布在私立中学或语言学校,也有少数开始进入大学。有人将“留学垃圾”的常见症状分为三类:一是吃穿奢华,挥霍无度,比富斗阔;二是私生活缺乏约束,道德堕落;三是精神颓废,吸毒、赌博、犯罪。
“留学垃圾”现象从1990年代后半期逐渐显露,并在21世纪的初期出现一个高潮。国人对“留学垃圾”的斥责直接使包括新西兰等国在内的留学生产业遭受重创。
“留学垃圾”现象是的确存在的。我们关心“留学垃圾”产生的种种政治、社会、经济背景,并试图消除它。然而,在我们能够以具体行动消除这种现象之前,我们也许更应该关心这些在两种文化之间辛苦穿梭的孩子,如今他们中的许多却又要徘徊于道德的谴责与救赎之中,茫然无措。在采访中,记者经常能够从这些孩子身上发现一种落寞的无奈。“垃圾”或“非垃圾”?激烈的指责与争论之中,我们或许忽视的恰恰是“人”。那么,究竟什么是小留学生的真实故事?
□陶理 发自惠灵顿
寂寞中成长
一个17岁的中国小女孩站在惠灵顿一间女校的教室前,满脸委屈,她用蹩脚的英语反复和身边的老师争论着。
“我不能参加这次考试,我刚来一个月,是插班的,这个星期还在感冒,我实在不想参加这次考试。”她一次又一次向老师说明她不想参加这次考试的原因。“你应该参加这次考试,亲爱的,你会很好的。”金发碧眼的女老师和蔼但却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她用手势鼓舞着这个中国孩子。
“可是我感冒了,我不希望我的成绩出现在成绩单上。”
“亲爱的,我向你保证这个成绩仅供参考,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
“但是老师,同学会取笑我的。”
“亲爱的,他们只会因为你努力尝试过而为你骄傲,我只是希望你尝试,尝试是很重要的,经历过一次考试你就会有了经验,不是吗?”
长达半个小时的拉锯之后,孩子答应来参加这次考试,老师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老师来到教室,却看见女孩空空的座位。
成绩对于小留学生总是显得很重要,他们到新西兰的第一课要学会的往往是如何承受低分的压力。
另一个小留学生在留学之初的一次考试中获得了一个低分,这是一个她从没有经历过的失败。她拿着卷子,伤心得只想躲起来哭,而这时候老师从她身边走过,却兴高采烈夸了一句:“棒极了!”这一下,她越发伤心了。
她告诉自己的同学,“老师在嘲笑我!”
而比较有经验的同学却告诉她:“外国老师习惯于鼓励,他看到你虽然不及格,却也获得了一些分数,认为你做得不错,夸你是希望你下次更加努力。”
伤心的眼泪很多来自这类误会,许多孩子在其中逐渐领悟,走向成熟。
一个17岁的女中学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爸妈把我送上飞机的那一刻,我没有回头,硬起心肠,独自走。后来妈妈打电话跟给我说,‘你好狠心啊,不回头看我一眼……’其实就在我走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的眼中已满是泪水,但是我知道,就在那一刻开始,他们已经帮不了我。这条路,只有我自己来走。”
当然也有在寂寞与压力中选择逃避的。许多孩子在采访中直接的告诉我,他们有过“垃圾”的行为,但他们也慢慢地意识到“垃圾”只是他们跨文化之旅的一个阶段,就像最初因为思乡和环境重重误会带来的“眼泪”阶段也是一个必然阶段一样。他们急欲倾诉,却又一再沉默不语的,正是这个“垃圾”的称号。
“垃圾”背后的成长
广州来的小留学生阿成,是第一个向记者坦白他有过“垃圾”行为的孩子。
阿成是一个颇具绘画天赋的孩子,有偏科的倾向。在初中快要结束之际,他的姑奶奶向他的父母建议,对于像他这样有偏科特色的孩子,去国外读高中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阿成听说在国外高中能学到他喜欢的“设计”课程,便高兴地起程了。
阿成出国的时候15岁,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四年之内他四度转校,从奥克兰到惠灵顿,从语言学校到高中,从天主教学校到公立高中。一开始是中介为他作的选择,但是很快,他开始自己去了解学校,自己考虑最适合的选择。
“最初的两年内,我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刚一入语言学校的时候,我有些自由过度,也有过过激行为。这里没有作业,老师也不像国内那么逼着。到教会学校后,我曾一时怒起,砸过学校的自动售货机,当时就是火,为什么扔进钱没出来东西。”
“究竟是为什么?”“这是我事后反反复复在心里问了自己半年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垃圾。”阿成在采访中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深深地看着我。
“我当时就想,以前老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了。现在却在想,有父母管着多好!”
教会学校的清规很多,但是校长并没有因这件事情太多责备他,而是找他长谈,告诉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学会去爱人。
“在天主教学校我并没有信教,但是我转变了,我开始明确认识到,人活在世界上,是一个群体的动物,必须学会相处,学会爱。在国内读初中时候是寄宿的,和一群非常骄傲的小少爷们在一起,为了一点小事,会大打出手,小事化大,大事化巨,但是我在国外的几年里,对自己的这种自我中心完全作了一个反省。这种成长不是一下子的,而是经历过非常非常痛的煎熬和思考。”
阿成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说明他在跨文化的学习中的体会。
“我在新西兰的高中里有机会参加很多体育活动,我和当地的孩子一起踢橄榄球,在刚开始踢球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些当地学生就对我说:‘冲,你不一定抢到球,不冲,则完全没有可能抢到球,所以,你必须往前冲……”
阿成自己把这段话翻译成中文,记在心里,慢慢他悟了出来:“在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在我的少年留学生涯中,我发现人常常是种瓜不一定得瓜,种豆不一定得豆,失落是必然的,但是我更接受这里同学说的,冲吧,即使明知道球不一定是你的。”
“也许很多认为我们是‘垃圾’的成人,自己走到另一个环境,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也会有不适应的时候,也会有垃圾的行为。”
“我特别希望国内的父老乡亲不要只看到‘垃圾’的行为,要看到作为一个群体,在每一段个体的‘垃圾’极端行为之后,我们都在反思着,成长着……在国外学的主要是做人,学会爱。”阿成说。
自由是笔财富
来自福建的客家少女云认为少年留学最大的优势和劣势都是“自由”。
“我们在国内的教育制度中并没有机会把握这些自由,许多同学刚一面对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怎么用它。于是我们被自由压垮了。”
“但是我经历过一段时间,非常非常痛苦的挣扎之后,真的,心里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之后,我明白,学会运用自由,要越早越好。”
“我曾经和这份自由辛苦搏斗过,过来以后,才知道一切都值得。我们的前辈留学生在海外奋斗得很辛苦,他们提起我们,总觉得我们太顺利,其实我们一样在奋斗。但是我尊敬他们。”
云刚刚获得雅思的一个高分,但是她几乎不愿提及这份成果。
“雅思考试只是入门,为了能扎扎实实学好大学的知识,我有可能不直接入大学,而到大专去先读一年,如果没有信心把大学里的知识好好读下来,还不如先多积累一段时间。我不想带着一个学位的闪亮光环而内心深处一无所有。”
云在两年高中生活选择了很多体验,去打工,去教堂,去图书室阅读大量英文书籍。她觉得在这里学习不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
最近,也最远的母体
亲历两种文化,“故乡”在小留学生的心中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母体。
许多小留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热爱倒不是异常高调的,而是一份特别的依赖。“神舟五号”上天的时候,新西兰的小留学生们聚在一起谈论这件事情,津津乐道每个细节。
阿成在出国读高中三年后在一篇散文中提及他对故乡的记忆:“每次回去总感到我的故乡在消失,高楼和快节奏的生活代替了童年所见的那些温馨的街市。诗歌里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只能在新西兰望着明月,思念我失落的故乡。”
高中生阿倩总在每次回乡时候和父亲为红灯口的停车问题发生小争执,她坚持让爸爸在红灯口停车,这是她在新西兰已经习惯的,而爸爸却说:“傻孩子,我停下,后面的车还在冲,大家都得死……”阿倩提起这类小事情总是会笑。
云在一次回乡历程中感受到了母文化对她的正面冲击,她作为县城里第一位小留学生被当地的一些领导请去见面,在县委呆了一周,学习体验生活。这一周里云参加了一些酒会,还有其他的一些场合。
“我感觉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化。现在国外读了高中回来以后,有了对比,体验才深刻起来。就说吃饭,西方的刀叉文化如何也比不上我们的圆形酒桌奥秘无穷。”
还有酒桌后面的官员,他们在看着云的时候,眼神都非常特别。云由此深刻感觉到自己是中国的孩子。“我感觉到每一个人都特别尊重我,说他们从我身上看出希望那也许夸张,但是他们告诉我,我像他们年轻时候的模样。他们说特别希望看到有这么一个孩子,眼神不亢不卑。他们为有一个特别的我的存在感到高兴。”
再回新西兰时候,云开始阅读《鲁迅全集》,中英文版本一起读。她又收集了海外亚裔作家的作品开始读,从《鸿》到《叶落归根》,所有的英文的中国故事。云深深为书中的中国的历史图景和故事震撼。而在学校,她认识新西兰同学,也有韩国、日本的同学,多元文化的冲击让她时时有着新的体验和思考,学校里一个韩国女生读完法律后没有选择当律师赚钱而继续去日本进修国际政治,为的是一个完整的大视野。同伴的这类故事总让她感触良多,也提供了她思考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同的角度和背景。
“如果不出国留学,我可能只是哪个沿海城市高楼里一个赶潮流的白领,现在,我前面有巨大空间,知道以前的我只是井底之蛙。”
云在新西兰高中里除了英语外又学了日语,她的大学第一志向是维多利亚大学法律系。她觉得自己会先走得很远很远,最后回国。
★ 地理中国小论文
★ 文天祥爱国小故事
★ 爱国小故事汇集
★ 三国小故事有哪些
★ 佛经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