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天尊的起源故事(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束挽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道德天尊的起源故事
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门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边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还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道教信奉的主宰地狱的最高神灵。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多土府、土主召人灵魂、考人魂魄之说,如卷一百十二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卷一百十四又云:“为恶不止,与死籍相连,传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时复出乎?精魂拘闭,问生时所为,辞语不同,复见掠治,魂神苦极,是谁之过乎?”晋葛洪《枕中书》载:“鲍靓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治桃丘山。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这些是道教关于地狱及其主宰神较早的说法,为其后丰都大帝的滥觞。
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陶弘景《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注云:“此六天宫是北丰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今)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又云:“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真诰》卷十三也说:“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宫中,总主诸六天宫。”是总生杀大权的鬼官。上述说明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的十会斋功德十王名号与《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说度酆都经》。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四川的酆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发生于宋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引宋范成大《吴船录》说:“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俞樾按:“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传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同卷“罗酆山”条又云:“按罗丰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说:“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传说汉王方平、阴长生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成阴曹地府。”酆都城的阎罗殿被误传为酆都大帝的宫殿,地藏菩萨讹传为酆都大帝。
道德天尊的由来
酆都大帝是阴间冥司主宰地狱的神灵。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国,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围三万里,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六宫是北酆之鬼王决断罪人之处。生生之类,死后无不受酆都之主宰。南北朝时,北酆之鬼王,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座次,列“酆都北阴大帝”为最下一层(第七层)中位。
罗酆山与四川酆都县:北方之癸地罗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四川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地狱主宰: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别承担收捕、追逮鬼魂,关告鬼魂出入之职能。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赦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
奉祀:酆都大帝之神诞日不详。道教徒一般只是在亲属亡故后,超度亡魂时,才奉祀酆都大帝。清代以来,多有于生前为自己预修黄箓道场的,因此今亦有在生前修建延生道场时,关告酆都大帝,祈求健康长寿的。
我国传统信仰的地狱主宰有东岳大帝、地藏和酆都大帝,前者源于汉族民间信仰,中者源于佛教,后者则源于道教,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有一定影响。
道德天尊的简介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门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边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还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道德起源目的论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净余额为善的恶,因而是必要的恶。于是,道德的'起源与目的只能是他律的。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发展。
作 者:王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东岳论丛 PKU CSSCI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 年,卷(期): 21(3) 分类号:B82 关键词:纯粹的善与必要的恶 道德自身与道德结果一、道德天尊
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的三位尊神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
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后,相传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
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道德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道德天尊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二、道德天尊的由来
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名讳有着特殊的含义。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称:“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称:“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太上老君之意便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灵。
在此,太上老君本就是道,二者不一不异,因此《云笈七签》卷一道德部便首论《道德经》,而后自然过渡至老君。按照《云笈七签》体例,不同内容列出小标题分别述说,而此处无此分别,说明在道教神学体系之中,大道本就是老君,老君是大道的显化,大道与老君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因此不能分别述说。也因此,大道所具有的、能被人说察知的属性,老君同样也具备。
《云笈七签》引葛玄《五千文经序》称:“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其一,老君不受时空束缚,至高而无极,至小而无内,生于太无之先,不可称述。其二,大道是不可称述的,老君也是超越人的认知能力、不可思量的,因此《云笈七签》称老君“起乎无因”,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可名也”的。老君是通过大量的譬喻来说明那不可说的“大道”,因此大道的不可称述与老君留书二者并无矛盾。其三,老君与大道一体。老君是大道的实体显现,聚形为老君,散则为气。因此,大道的轮转也正是老君的轮化;大道化育天地也同样是老君化育天地。但纯粹的大道本身,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因此显化为有形的老君来广播教化。其四,老君是道德的根源。原初的大道即是老君,老君“抱道德之至纯”,是道德教化的根本。
通过对于《云笈七签》引文的论述,可以看到老君是超越有形与无形的神明,是作为万物的根本的大道的自身体现。在此意义上,唯有老君及其显化才是神明。
但大道与老君本身却是化育万物的存在,而不是孤零零与万物隔绝,因此老君又有无数的显化。如《云笈七签》引《太上老君开天经》所称,“伏羲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经》……燧人时,老君下为师……黄帝时,老君下为师……”。老君化身众多,教化世人,则世人与大道之教便无隔阂——这也是大道化育众生所本然具有的亲近。同样,老子也只是老君随感应化的化身之一,只能说老君是老子,而不能说老子就是老君。
三、道德天尊的历史演变
东汉时期道教已有太上老君的说法,东晋葛洪详细描述了太上老君的形象并丰富了老子的神仙传说,唐宋之际出现了“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元代出现了“老子八十一化”的说法,都是对老子神仙之说的继续。
东晋时候的“老君”有了具体的神仙形象。《抱朴子内篇·杂应》记载:“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中也。”
被确定神仙形象的太上老君在历史中还兼有多种身份。据《神仙传》记载:上三皇时为元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玉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为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太乙天尊的传说故事
大型道教 宫观,一般都有奉祀太乙救苦天尊。民间则在 清明节、 中元节、 重阳节等祭祖时机,或作 醮、 超度等法事方奉祀太乙救苦天尊造像、 神位或 香火。
太乙救苦天尊信仰,于中元节得到极大的发挥,道教甚至认为太乙天
尊化身“面燃大士普渡真君”,人称“大士爷”或“普渡公”,主宰诸鬼,护佑冥、阳两界。平时居沃焦之山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享领人间香火事宜。
道教超度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灯仪》等等。
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为例:由一 道长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诸 道士扮演众仙弟子,立于两侧。天尊(道长饰)用团 扇扇三下,以 宝剑(或铁 拐杖、玉 如意等法器)敲三下,义为天尊灭地狱之火,以法器打开地狱之门,引鬼魂出离地狱,后开始为众仙、地狱鬼众与悠游人世之 亡灵讲经说法,天尊说法毕,则遣众仙跳下虚空(饰演的道士们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满场跳跃),意是拯救四方鬼魂与信徒之 祖先。此时天尊作法,并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洒下(也有改为丢掷 糖、 饼,供 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 饿鬼众并超度其出离地狱
太乙天尊的神职
太乙天尊有无限 化身,四处救苦救难。据《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 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 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 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 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 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漂放莲灯集‧放生咒》曰:“天罗神,地罗神,慧剑出鞘斩妖精,一切灾难化为尘,寻声救苦解救罗网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难度众生。”
另外,太乙天尊誓愿广渡亡魂,使其往生太乙天尊所居的“东方长乐世界”,故业障深重地狱亡魂,咸求“太乙天尊”超度。相传民间的《拔度血湖宝忏》就是太乙天尊传授的。
太乙天尊的形象
唐朝 杜光庭编《 道教灵验记》中说 ,太乙天尊端坐于九色莲花, 九色莲花下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金童玉女、众多 真人、 力士、 金刚神王卫护身旁。又《青玄济炼铁罐施自全集》称他:身骑狮子,手持杨柳蘸洒琼浆,以救苦度亡。
《 西游记》中,太乙天尊所乘的九灵元圣,曾经下凡捣乱 唐三藏取经,于是 孙行者出面寻访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听得,即唤侍卫众仙迎接。迎至宫中,只见天尊高坐九色 莲花座上,百亿瑞光之中,见了行者,下座来相见。”以“九色莲花”、“百亿瑞光”来描绘太乙救苦天尊,可见在 吴承恩的眼中,天尊形象是雍容华贵的。
谈谈道德起源问题
本文按照进化心理学的方法,对道德起源这一道德哲学的重大问题加以考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历史上解释道德起源的“宗教说”和“习俗说”,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考察韦斯特马克在<道德观念的起源和发展>中提出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但被人长期忽视的解释,并指出其中的困难.第三部分在韦斯特马克的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作者自己的解释.
作 者:赵敦华 ZHAO Dun-hua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刊 名: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B82-054 B84-06 关键词:道德情感 进化论 进化心理学 韦斯特马克 杜威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 道德起源目的论
★ 小学生道德故事
★ 有关道德小故事
★ 古代道德的故事
★ 职场道德的小故事
★ 对联的起源
★ 诗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