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道德起源目的论(共含6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lat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道德起源目的论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就其结果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净余额为善的恶,因而是必要的恶。于是,道德的'起源与目的只能是他律的。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发展。
作 者:王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东岳论丛 PKU CSSCI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 年,卷(期): 21(3) 分类号:B82 关键词:纯粹的善与必要的恶 道德自身与道德结果谈谈道德起源问题
本文按照进化心理学的方法,对道德起源这一道德哲学的重大问题加以考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历史上解释道德起源的“宗教说”和“习俗说”,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考察韦斯特马克在<道德观念的起源和发展>中提出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但被人长期忽视的解释,并指出其中的困难.第三部分在韦斯特马克的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作者自己的解释.
作 者:赵敦华 ZHAO Dun-hua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刊 名: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B82-054 B84-06 关键词:道德情感 进化论 进化心理学 韦斯特马克 杜威论道德的起源及功能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特有现象.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框框,而是我们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从中国的道德起源和生成来看,它涵盖了两性关系、劳动与劳动分工、为辨别血缘和维护财产继承而制定的'宗法制度、为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和交际行为而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及为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而确立的法律等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它具有维护生命体、维护社会个体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作 者:杨增强 YANG Zeng-qiang 作者单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陕西,商洛,726000 刊 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LUO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6(2) 分类号:B82-09 关键词:道德 道德起源 道德功能 道德创新道德天尊的起源故事
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门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边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还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道教信奉的主宰地狱的最高神灵。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多土府、土主召人灵魂、考人魂魄之说,如卷一百十二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卷一百十四又云:“为恶不止,与死籍相连,传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时复出乎?精魂拘闭,问生时所为,辞语不同,复见掠治,魂神苦极,是谁之过乎?”晋葛洪《枕中书》载:“鲍靓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治桃丘山。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这些是道教关于地狱及其主宰神较早的说法,为其后丰都大帝的滥觞。
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陶弘景《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注云:“此六天宫是北丰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今)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又云:“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真诰》卷十三也说:“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宫中,总主诸六天宫。”是总生杀大权的鬼官。上述说明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的十会斋功德十王名号与《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说度酆都经》。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四川的酆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发生于宋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引宋范成大《吴船录》说:“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俞樾按:“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传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同卷“罗酆山”条又云:“按罗丰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说:“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传说汉王方平、阴长生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成阴曹地府。”酆都城的阎罗殿被误传为酆都大帝的宫殿,地藏菩萨讹传为酆都大帝。
道德天尊的由来
酆都大帝是阴间冥司主宰地狱的神灵。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国,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围三万里,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六宫是北酆之鬼王决断罪人之处。生生之类,死后无不受酆都之主宰。南北朝时,北酆之鬼王,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座次,列“酆都北阴大帝”为最下一层(第七层)中位。
罗酆山与四川酆都县:北方之癸地罗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四川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地狱主宰: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别承担收捕、追逮鬼魂,关告鬼魂出入之职能。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赦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
奉祀:酆都大帝之神诞日不详。道教徒一般只是在亲属亡故后,超度亡魂时,才奉祀酆都大帝。清代以来,多有于生前为自己预修黄箓道场的,因此今亦有在生前修建延生道场时,关告酆都大帝,祈求健康长寿的。
我国传统信仰的地狱主宰有东岳大帝、地藏和酆都大帝,前者源于汉族民间信仰,中者源于佛教,后者则源于道教,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有一定影响。
道德天尊的简介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门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边书亦云:“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还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地方文献书目论略
收集来的地方文献,必须进行分类编目的整理工作,才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参考。
地方文献书目是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一种工具书。其以文献的内容、性质、形式和不同用途编成的,如按地方文献著述形式可分为地方志书目、家谱书目、地图书目、论著书目、年谱书目、资料汇编目录等:按地方文献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目录、报刊目录、图片目录、缩微品目录等:按地方文献内容可分为综合目录、专题目录等;按地方文献揭示程度可分为简目、考录等。而地方著述书目、地方出版物目录与地方文献书目则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地方文献书目在各类型书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所收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工作中,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为读者提供服务,地方文献书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国对地方文献的集中记载有两大途径:一是附载于各书目中;二是专门的地方文献书目。众多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基本条件,利用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样就决定其编制收录原则有三:其一,根据书目的主题内容收录文献;其二,根据书目的类型收录文献;其三,根据书目的读者对象收录文献。根据这三条可以确定收录范围。在揭示方法方面,各类型地方文献有着各自的特点。书目著录必须全面准确地揭示其特征,就其地方文献书目总体来说,则区别于其他综合性公私藏书目录,也不同于其他专题、专科目录。它限于地方性,小于同类目录的容量,如地区期刊目录,小于全国期刊目录;地方人物志,只能是全国若干省(市)的一小部分。但它的广度和深度却大大超过了全国性的有关目录。对于地方史料、人物传记、地方出版物作更深入的探索,也只有系统的地方文献足以胜任。以辽宁省的辽阳史料为例:辽阳路、州、县乡土志,已见著录的不过六种,专书如《辽阳古迹遗闻》、《辽阳碑志选》、《辽阳防守记》等。期刊如《辽阳政府公报》等,都不过数种。辽阳诗人文集,亦不过有刘廷玑的《葛庄诗钞》、王尔烈的《瑶峰集》、宋玉奎的《宋星五遗著》数种。如果地方目录,仅止于此,就难以满足多方面的.读者需要。除上述几类史料之外,还可以从历代有关史志、丛书、类书、其他诗文集、论文集、有关史地、文教、政治、财经、工农业等方面的图册,以至近代报刊论述资料、有关档案、文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料。最近几年,辽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为了搜集有关辽阳市文献,在各省、市图书馆、档案馆的协助下,搜集资料已逾千种。其中也包括了日文报刊图书资料。他们把这些文献稿制成书目公布于读者,以供其使用。如果全国各省(市)图书馆都能广泛系统地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好地方文献书目,对于整理文献、编史修志、科研工作,以及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阅览利用等方面,无疑是贡献非浅的。
我国各图书馆已开始着手编制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书目,并在书目著录方面,已大量采用分析著录、灵活地使用注释,提高撰写提要的水平。在书目组织、编排方面,正确对待地方文献分类与地方文献书目分类的区别,编制供各类型地方文献书目选择的地方文献书目分类表,以地区、分类、年代三种方法作为排列主线、为补充这三种方法的不足,还可编制辅助索引、提高检索效率。随着计算机编目的发展,地方文献书目必然从卡片式、书本式向计算机编目迈进,和国家书目同步发展。
总之,地方文献书目编制方法在不断完善,书目类型愈来愈多,并且日益趋向科学化,其使用价值愈来愈为读者所利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书目的编制缺乏组织管理,地方文献书目未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书目与实际需要的差距还较大,没有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作为编制书目的保障等。针对上述地方文献书目存在的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去解决:第一,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呈缴制,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有充分的资料来源。第二,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书目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全国地方文献书目指导小组。第三,建立地方文献书目中心。第四,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
〔出处〕 贵图学刊 1995(3)
耳食目论的成语解释
【成语】:耳食目论
【拼音】:ěr shí mù lùn
【简拼】:esml
【解释】:耳食:轻信听来的话。像用耳朵吃饭而不知食物味道,像眼睛能看见细毛而不见睫毛。比喻轻信他人的话,缺乏确凿根据。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示例】:此真~之士也,虽多,奚足贵哉。 清·王韬《淞隐漫录?药娘》
【顺接】:论一增十 论世知人 论今说古 论列是非 论功受赏 论功封赏 论功行封 论功行赏
【顺接】:不刊之论 不易之论 不根之论 不根持论 粲花之论 长篇大论 长篇宏论 长谈阔论
【逆接】:闭目塞耳 不堪入耳 不绝于耳 长目飞耳 出口入耳 窗外有耳 垂头塞耳 垂首帖耳
【逆接】:耳不忍闻 耳不旁听 耳不离腮 耳习目染 耳后生风 耳后风生 耳听八方 耳听心受
★ 对联的起源
★ 诗歌的起源
★ 物种起源有感
★ 感恩节的起源
★ 西餐礼仪起源
★ 物种起源读后感
★ 中秋起源英文版
★ 起源的近义词
★ 端午节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