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山宾卖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共含11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开心甲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宾卖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牛收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 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 激薄停浇矣。”
二、翻译
明山宾生性淳厚老实,家里曾经因为贫困,卖掉了所乘坐的牛。收了牛钱以后,于是对买主说:“这头牛曾经得过漏蹄病,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不得不告诉你。” 买主急忙要求退还一部分牛钱。隐士阮孝绪听说后,感叹说:“这话足以让人返璞归真,停止刻薄吝啬的行为了。”
三、注释
1既:已经
2、激薄停浇:意思说制止不淳朴、不厚道的坏风气
3、货:出卖
4、差:病愈,后来写作“瘥”
5、脱:副词,或许,也许、
6、遽(ju):急忙
7、处士:隐居的人
8、尝:曾经
9、谓:告诉,对……说 9、闻:听说
10、乃:于是就
山宾买牛文言文翻译
《山宾卖牛》是一篇古文言文,出自《梁书·明山宾转》,看看下面的山宾买牛文言文翻译吧!
山宾买牛文言文翻译
原文
山宾性笃①实,家中尝乏用,货②所乘牛。既售牛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③已久,恐后脱④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⑤追取钱。处士⑥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译文
明山宾(南北朝时期梁朝人)生性淳厚老实,家里曾经因为贫困,卖掉了所乘坐的.牛。收了牛钱以后,于是对买主说:“这头牛曾经得过漏蹄病,治好很长时间了,恐怕它以后还会复发,不得不告诉你。” 买主急忙要求退还一部分牛钱。隐士阮孝绪(人命)听说后,感叹说:“这话足以让人返璞归真,停止刻薄吝啬的行为了。” ①笃(dǔ):忠诚,厚道;②货:出卖;③差:病愈;④脱:副词,或许,也许;⑤遽(jù):急忙;⑥处士:隐居的人。
全文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起家奉朝请。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为尚书驾部郎,迁治书侍御史,右军记室参军,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累迁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博士如故。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兗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以公事左迁黄门侍郎、司农卿。
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史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虽出抚大籓,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闻
构宇未成,今送薄助。”并贻诗曰:“平仲古称奇,夷吾昔檀美。令则挺伊贤,东秦固多士。筑室非道傍,置宅归仁里。庚桑方有系,原生今易拟。必来三径人,将招《五经》士。”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五年,又为国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其年以本官假节,权摄北兗州事。大通元年,卒,时年八十五。诏赠侍中、信威将军。谥曰质子。昭明太子为举哀,赙钱十万,布百匹,并使舍人王颙监护丧事。又与前司徒左长史殷芸令曰:“北兗信至,明常侍遂至殒逝,闻之伤怛。此贤儒术该通,志用稽古,温厚淳和,伦雅弘笃。授经以来,迄今二纪。若其上交不谄,造膝忠规,非显外迹,得之胸怀者,盖亦积矣。摄官连率,行当言归,不谓长往,眇成畴日。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往矣如何!昔经联事,理当酸怆也。”
山宾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然性颇疏通,接于诸生,多所狎比,人皆爱之。所著《吉礼仪注》二百二十四卷,《礼仪》二十卷,《孝经丧礼服义》十五卷。
山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山市》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冥: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几: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危楼:高楼。危,高。
直接:连接。
霄汉:云霄与天河。
窗扉:窗户。
皆:都。
洞开:敞开
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而:然后。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靠着。
不一状:形态不一。
逾时:过了一会儿。
倏忽:突然。
遂:终于。
人烟市肆: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孤:孤零零。
耸:耸立。
惊疑:惊奇,疑惑。
碧:青绿色。
同人:同业朋友。
然:但是。
数:几。
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山市》意思: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与他志同道合的友人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想起近处没有这寺院。不一会儿,看见几十所宫殿,碧绿的`瓦,翘起的屋檐,这才明白是“山市”。不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城墙上面成凹凸形的矮墙,连绵不断六七里,竟然变成一座城市。城中有的像楼阁,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尘土之大无边无际,城市隐隐约约罢了。
不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一切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每层)有五间房那么宽,窗户都大开着,每一行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楼层越高,亮点就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昏暗地看不分明,分不出它的层次了。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的人靠着(栏杆),有的人站立着,形态不一。过了一会儿,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它的顶部;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屋舍;突然像拳头、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与尘世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山市”)又被称为“鬼市”。
文言文《山市》翻译及原文
文言文《山市》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文言文《山市》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山市》原文
清代: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 :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 :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 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禅院 :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 :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 :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 :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 :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危楼 :高楼。危,高。
直接:连接。
霄汉 :云霄与天河。
窗扉 :窗户。
皆:都。
洞开 :敞开
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黯然缥缈 :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而:然后。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 :靠着。
不一状 :形态不一。
逾时 :过了一会儿。
倏忽 :突然。
遂 :终于。
人烟市肆 :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孤 :孤零零。
耸 :耸立。
惊疑 :惊奇,疑惑。
碧 :青绿色。
同人:同业朋友。
然:但是。
数:几。
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乌: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故又名“鬼市”云 (名:叫,称。名词用作动词)。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城市中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楼渐低(低:降低。形容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恒:
古义:常常,经常。
今义:持久,普通。
顾:
古义:看。
今义:注意。
念:
古义:1.思考、思虑 2.惦念、怀思 3. 诵读
今义:1.想念 2.读.
悟:
古义:明白。
今义:了解。
始:
今义:开始。
危楼:
古义:高楼。危,高耸。
今义:危险的楼。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黯然:
古义:1.黑色的样子 2.暗淡无光的样子 3.神情沮丧的样子 4.和谐顺利的意思。
今义:1.阴暗的样子 2.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层次:
古义:层数 。
今义:说话、作文的次序。
睥睨:
古义: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亦称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居然:
古义:竟然。
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词,副词后缀。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
(原文: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有想楼台的,有想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无何:
古义:不久,一会儿。
今义:没有什么。
以:
(原文:以亿万计)用,(形容很多)。
赏析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初生阶段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消退阶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感悟】
常听人说:“书法要生,画画要熟。”这句话让我不由想起少时爱读的一篇古文《卖油翁》中“唯手熟耳”的卖油翁。的确,不论干什么工作。“手熟”是一定要做到的。如果手不熟,卖油翁的油就不会那么准确地倒进瓶子里:如果手不熟,画家手中的线条就不会形成准确的形象。
如果从另一方面探究,《卖油翁》中的“手熟”应该也指“手感”,即手上的感觉。对于绘画的人来说,用笔的轻重、快慢、节奏等全在于“手感”,这“手感”就如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是在反反复复的练习中靠心灵的感应形成的,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是自悟的产物,而非老师耳提面授所能给予。
记得多年前《新美术》杂志上曾登载一对师生的辩论文章。老师强调“画圆先画方”,就素描技巧来讲,曲线应通过许多直线“削出来”,这样的技法才是正确的,而学生则提出“能画圆为什么要先画方”的疑问。最后,这场辩论不了了之,因为谁都有自己的理论。谁也不可能说服谁。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没错,目的都是要训练手上功夫,而手上功夫的好坏,取决于有没有把“手感”练出来。有没有达到像卖油翁那样“手熟”的程度。“手感”不好,未到熟练的程度,不管你是先画方还是直接画圆。都画不出好画。
在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让学生用直线塑造物象,教学效果不太明显,而让学生直接用曲线塑造物象,效果却都很理想。经过仔细的分析,笔者发现:由于自然界(除了人为因素的作用之外)大多是以曲线形式存在的,因此学生对运用曲线塑造物象更感兴趣。“手感”也更容易被训练出来。由此可见,“手感”又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大千世界的自然存在有关。卖油翁的“手感”不是靠机械的操练练出来的,而是一种生存动机驱使他日复一日地练出来的。
“手感”也好。“手熟”也罢,看似一个技巧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境界,一种熟能生巧、笔随意到的境界,是用心感悟、动手操作、日积月累的结果。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
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
卖油翁文言文注释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放下。
立:站立。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但:只。
微:微微。
颔(hàn):点头
之:凑足音节。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ó):舀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
覆:覆盖。
徐:缓缓地。
杓(sháo):同“勺”,勺子。
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
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唯:只,不过。
遣:打发 。
遣之:打发。
湿;沾湿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解牛斫轮:指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卖油翁写作背景
陈尧咨是北宋名臣之一,于真宗咸平三年(10)中状元,历任通判、考官、知州、知府、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等职。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他做地方官时注重水利,知永兴军(今陕西)时,发现长安饮水十分困难。便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解决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但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宋史》记载他知兵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以此自豪。本文记载的就是关于他的一个故事,《宋人轶事汇编》也有记载。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 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卖油翁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卖油翁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
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⒁〔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
⒄〔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
山市
清代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 :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 :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 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禅院 :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 :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 :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 :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 :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危楼 :高楼。危,高。
直接:连接。
霄汉 :云霄与天河。
窗扉 :窗户。
皆:都。
洞开 :敞开
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黯然缥缈 :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而:然后。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 :靠着。
不一状 :形态不一。
逾时 :过了一会儿。
倏忽 :突然。
遂 :终于。
人烟市肆 :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孤 :孤零零。
耸 :耸立。
惊疑 :惊奇,疑惑。
碧 :青绿色。
同人:同业朋友。
然:但是。
数:几。
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乌: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故又名“鬼市”云 (名:叫,称。名词用作动词)。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城市中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楼渐低(低:降低。形容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恒:
古义:常常,经常。
今义:持久,普通。
顾:
古义:看。
今义:注意。
念:
古义:1.思考、思虑 2.惦念、怀思 3. 诵读
今义:1.想念 2.读.
悟:
古义:明白。
今义:了解。
始:
今义:开始。
危楼:
古义:高楼。危,高耸。
今义:危险的楼。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黯然:
古义:1.黑色的样子 2.暗淡无光的样子 3.神情沮丧的样子 4.和谐顺利的意思。
今义:1.阴暗的样子 2.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层次:
古义:层数 。
今义:说话、作文的次序。
睥睨:
古义: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亦称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居然:
古义:竟然。
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词,副词后缀。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
(原文: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有想楼台的,有想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无何:
古义:不久,一会儿。
今义:没有什么。
以:
(原文:以亿万计)用,(形容很多)。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用“......也”表示判断)。
始悟为山市(用“为”表示判断)
省略句
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他们)相顾惊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和“孤塔”)。
倒装句
惟危楼一座(一座危楼,定语后置)。
见宫殿数十所(数十所宫殿,定语后置)。
赏析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初生阶段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消退阶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山市的形成: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中去的光线了。这样的现象叫做全反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暧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暧上凉,平均每隔100米高度,气温降低0.5~0.6 左右)。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
这就是他在蓬莱所看到的上现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1975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晨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现过。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20多里。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后又出现三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象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就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凡是曾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拍摄影片《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一位摄影师,行走在一片广阔的干枯草原上时,也曾看见这样一个下现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饭。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没有,才发现是上了蜃景的当。这是因为干枯的草和沙子一样,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任务是使学生能顺畅地诵读,熟悉课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需时约35分钟。后一部分,任务是完成练习,需时约10分钟。前者是基础,基础打得扎实,练习才能顺利完成。
下面仅就怎样完成前一部分任务提几条建议:
一、预习还是要抓。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对这些困难,必须充分估计到,要使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读全文至少四遍(约需10分钟)。
三、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约需20分钟)
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切忌贪多,如果练习完成得快,也可以讲一两个短小的故事。题注已经讲到了的,用不着重复。
创作背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
名句赏析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起笔便写山市奇特,为“县八景之一也”,且数年难得一见。
【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二变为宫殿。“碧瓦飞甍”展现出宫殿的宏伟壮观,有点明人看的清晰、真实。山市二字点名主题。
【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三变为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这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粗略的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历历在目”再现了山市的清晰。“以亿万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示出城市繁荣的景象。由阴而晴。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由阴而晴。四周变为危楼。”直接霄(xiāo)汉”突出楼高大、耸立的情状。
【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
“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写楼上人的活动、风姿和神态,形象生动,使读者似乎触摸到“山市”里的人情风俗气息。楼的变化: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有而无。此处笔触细致入微,令人叫绝。“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写欢迎的消失,描绘了为楼的变化,使人目不暇接,又回味无穷。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末尾补叙,再写山市的多姿。“又闻”侧面证明“山市”之实有。
作品简介《山市》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
作品原文
奂山1山市2,邑3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4。孙公子禹年5与同人6饮7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8,高插青冥9,相顾10惊疑11,念12近中13无此禅院14。无何15,见宫殿数16十所,碧瓦飞甍17,始悟18为山市。未几19,高垣睥睨20,连亘21六七里,居然城郭22矣。中有楼若者23,堂若者24,坊若者25,历历在目26,以27亿万计28。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29,城市依稀30而已。既而31风定天清32,一切乌有33;惟34危楼35一座,直接36霄汉37。楼五架,窗扉38皆39洞开40;一行有五点明41处,楼外天也。层层42指数,楼愈43高,则明愈少;数至44八层,裁如星点45。又其46上,则黯然缥缈47,不可计其48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9,或50凭51或立,不一状52。逾时53,楼渐低,可见其54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55,倏忽56如拳如豆57,遂58不可见。又闻59有早行者60,见山上人烟市肆61,与世无别62,故63又名64“鬼市”云。
词句注释
1.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2.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4.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5.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6.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7.饮:喝酒。
8.孤塔耸起: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孤,孤零零。耸,耸立。
9.青冥:青色的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10.相顾:互相看。
11.惊疑:惊奇,疑惑。
12.念:想。
13.近中:近处
14.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15.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16.数:几。
17.碧瓦飞甍(méng):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屋檐。
18.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9.未几: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20.高垣睥睨(pì 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城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亦称女墙。
21.连亘(gèn):接连不断。
22.居然城郭: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内城。郭:外城。城郭:城市。
23.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若:像。者:的。
24.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25.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26.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7.以:用。
28.计:计算。
29.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广大。
30.依稀:隐隐约约。
31.既而:不久。
32.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33.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34.惟:只有
35.危楼:高楼。危,高。
36.直接:连接。
37.霄汉:云霄与天河。
38.窗扉:窗户。
39.皆:都。
40.洞开:敞开,像洞一样地
41.层层:一层一层。
42.愈:越,更。
43.明:光亮。
44.至:到。
45.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46.又其:再往。
47.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48.其:它,指“危楼”。
49.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50.或:有的。
51.凭:靠着。
52.不一状:形态不一。状,形状。
53.逾时:过了一会儿。
54.其:代词,他(它)。
55.舍:房屋。
56.倏忽:突然。
57.豆:豆粒。
58.遂:终于。
59.闻:听见。
60.行者:赶路的人。行,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61.人烟市肆:人家和集市。人烟,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铺。
62.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世,尘世。
63.故:所以。
64.名:称。
作品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白话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创作背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突然望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呈现了隐约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由于此处基础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凶猛的诧异、疑惑的情感,既是对怪僻的山市景致一种陪衬,又是传染读者的一种前言。作者在描写的进程中融入了这种情感,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奥秘。文中陪伴着惊异的情感颠簸,层层睁开形貌,使山市的每一风景,每一次幻化都给人以新颖的感受。接着,“孤塔”旁又呈现了数十所绮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白“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伴侣由“惊疑”而“悟”.陪伴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神色,齐集精力抚玩可贵一见的山市异景。
作品鉴赏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艺术手法
悬念起笔
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由粗及细,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的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2月25日),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2]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篇】
孟门山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翻译
(前一段)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阜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后一段)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bì 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记超山梅花
作者:林纾
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是晚仍归栖溪。
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野水古木,渺滞翳,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至乾元观,观所谓水洞者。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石状豁閜
,阴绿惨淡。石脉直接旱洞。旱洞居观右偏。三十余级,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风水荡击之声。同游陈寄湖、涤寮兄弟,爇管入,不竟洞而出。潭之右偏,镌“海云洞”三大字,宋赵清献笔也。寻丁酉轩父子石像,已剥落,诗碣犹隐隐可读。容伯饭我观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然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今但作《超山梅花记》,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陈寿慈于福州。寿慈亦嗜梅者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清〕林纾
★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