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理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猫坂御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教禅理故事(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猫坂御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佛教禅理故事

篇1:佛教禅理故事

佛教禅理故事 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弘法度众时,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如天人般拥有无量的财宝。满贤为人贤德良善,恒常利他,慈愍众生,如母爱子;亦喜布施,常施设种种肴,供养外道,希求生天。当时,满贤有一亲友从王舍城来家中作客,赞叹佛、法、僧三宝,名声远彻;佛陀智慧广大,无论是世间、出世间法都能正知无碍,人称「世尊」,现在王舍城中受护法龙天、国王长者、百姓所供养、赞叹。

满贤听闻亲友赞佛功德,深生信心与恭敬,于是走上高楼,手执香花,长跪合掌,遥请世尊前来接受供养,并心想:「希望如来以您功德,令我所烧之香气芬馥,遍于王舍城内;所散之香花,于佛顶之上变成华盖。」发誓愿已,香花即至佛顶变成华盖,香气遍布王舍城中。阿难见此,即问佛陀:「如此胜妙之相,从何而来?」佛说:「南方有一金地国,国内有一长者满贤遥请我及比丘僧前往彼国应供,我会至其住处,你们各藉神通前往。」

到了金地国,佛陀以神通力将千位比丘隐匿起来,唯现己身至满贤长者家。长者一听到佛陀亲临,马上带领徒众五百人,手持百味饮食奉迎如来。大众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光明晖曜,威仪安详,即顶礼佛足,至诚祈请:「慈悲的世尊,请接受我们的供养。」佛陀慈悲应允,于是长者及五百徒众纷纷将饮食置于钵中,没想到食物始终没有满溢出来。随后,千位比丘僧手持满钵现前,围绕着世尊。满贤见此殊胜异相,心生欢喜,即顶礼佛陀,发大誓愿:「愿此供养善根功德,尽未来际,为盲冥众生的眼目;无皈依者,令其皈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安稳者,令其安稳;无解脱者,令其解脱;未得涅盘者,使入涅盘。」发是愿已,佛即微笑,出五色光,遍照世界,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

阿难请示佛陀:「如来以何因缘微笑?请佛慈悲开示。」佛陀告诉阿难:「满贤长者因为供佛的功德,于未来世,过三阿僧祇劫,具菩萨行,修大悲心,圆满六波罗蜜,当得成佛,号曰满贤,广度众生,不可限量。」众人闻佛所说,心开意解,欢喜奉行;亦有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发无上菩提心者。

佛教禅理故事 善生比丘缘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时,波斯匿王的夫人怀胎十月,生下一儿,不仅相貌端正殊妙、世间少有,且出世即身披袈裟,并开口说话。

王子询问波斯匿王:「请问世尊还住世吗?」波斯匿王回答:「是的。」接着又问:「那么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诸大比丘呢?」波斯匿王告知他们也都还在世。听完波斯匿王的回答,王子恳请父王能设斋供养佛陀及诸大比丘,波斯匿王毫不思索地就答应王子的请求。

佛陀来到皇宫,见到这位一出生就能说话的王子,即问:「你还记得你是迦叶佛时代的三藏比丘吗?」王子回答:「是的,我记得。」佛陀又问:「在胞胎中,安稳否?」答:「蒙佛恩泽,得存性命,得过日夜,今日得以见佛。」

波斯匿王夫人看到王子竟然能与佛陀一来一往地问答,心中非常欢喜,于是请问佛陀:「世尊,王子过去生如何培福,今世一出胎即能说话,且能回答世尊所问的问题?请世尊慈悲,为我们解说当中的因缘。」于是佛陀说了一首偈子:

「宿造诸善业,百劫而不朽,

善业因缘故,今获如是报。」

听完偈子后,波斯匿王夫妇仍不甚了解,恳请佛陀能进一步开示,于是佛陀为波斯匿王及皇后娓娓道来。

过去迦叶如来住世时,佛陀带领大众比丘至各地宣说佛法,教化众生。当他们来到迦翅国时,迦翅国的太子善生对于佛陀的教诲深生敬信,因而发起无上道心,欲随佛出家。然而他请求国王让他出家时,国王却说:「你是我唯一的儿子,将来必须继承王位,养育人民,如果你出家了,谁来继承王位呢?我是不会让你出家修行的。」

善生太子得不到父王的允许,十分哀愁,从那一刻起即拒绝任何饮食,一天、两天,乃至到了第六天,都未曾进食。大臣们对于太子六天没有吃东西非常担心,于是请求国王能满太子出家之愿。在所有大臣的乞请下,国王终于应允太子出家,但他对太子说:「我答应让你出家,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精勤读诵三藏经典,通达了悟经中教理,然后再来见我。」听完国王的一番话,善生王子满心欢喜,出家修行。

出家后的善生比丘,勤诵经典,思惟道理,不久即通达三藏经典,契悟第一义谛,并且回到皇宫晋见国王。国王问:「之前我和你约定,需通达三藏经典才能回来见我,如今你已有所契悟了吗?」善生比丘回答:「我已了达三藏所有道理。」国王一听,生大欢喜,马上对善生比丘说:「既然如此,我财库中的所有宝物,随你取用,绝不吝惜。」有了国王的承诺,为了报答佛恩、父母恩,善生比丘于是大取财物,施设百味佳肴,礼请迦叶佛及二万比丘至宫中应供,并且供养每位比丘三衣六物。

世尊说:「由于如此殊胜的供养,善生比丘生生世世不堕恶趣,天上人间得大富贵,且袈裟随身而生;乃至今世,以此袈裟,随我出家,得证道果。」大众闻佛说法后,心生法喜,信受奉行。

佛教禅理故事 比丘身作金色缘

昔日,迦毗罗卫国有一位长者财富丰厚,不可计量。他迎娶了一位望族女子为妻,后来妻子生下一名男孩,不仅相貌端严、殊胜难伦,身上亦散发着金色光芒,照遍城内。长者夫妇见此景象,十分欢喜,于是请相师来为孩子看相。由于男孩一出生即散发金色光芒,所以相师为他取名为「金色」。

金色日渐成长,秉性善良柔和,慈悲孝顺。一日,他听闻佛陀在尼拘陀树下说法,便带着亲友来到佛陀居住的精舍。金色看见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通身光明,如同千百日月遍照十方,即欢喜顶礼佛足,端坐听法;佛陀为他开示四圣谛法,当下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金色回家后,告诉父母:「佛陀身相光明,如千日般普照天地;众比丘亦威仪庠序,神态安详,所以我想随佛出家,希望您们能够答应。」长者夫妇十分疼爱儿子,于是答应了金色的要求。金色前往精舍祈请佛陀成就他出家的心愿,佛陀慈悲应允:「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金色即现出家相。

出家后,金色比丘精进用功,不久证得阿罗汉果,为诸天世人所敬仰。其他比丘顶礼佛陀后请示:「世尊,这位金色比丘过去如何培植福田,今生果报如此殊胜,不仅出生豪贵之家,散发金色光芒,又能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成道证果?」于是,佛陀开示大众:

「九十一劫以前,毗婆尸佛在波罗奈国教化众生,后来因缘圆满,毗婆尸佛即入涅盘。当时有位名叫盘头末帝的国王,发心收集毗婆尸佛的舍利,并建造一由旬高的宝塔来供奉舍利;但随着时光流逝,舍利塔逐渐损坏。一天,有个人经过舍利塔,发现塔身剥落,于是和泥修补,并买金箔装饰其上,发愿后才离开。因为修补佛塔的功德,此人在九十一劫中都不曾堕落三涂恶道,身上总是散发金光,并于天上人间享受种种乐事。不仅如此,今生还能随佛出家,乃至成就道果。」

佛陀告诉比丘们:「当时修补损坏的佛塔,并在塔身贴金箔的人,就是现在的金色比丘。」大众听闻佛陀讲述金色比丘的因缘后,皆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篇2: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听说过有人向石头道歉的故事吗?

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他扯破了农妇的衣服,农妇抓破了他的脸。后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小沙弥送回了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那农妇赔礼道歉。

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妇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小沙弥的。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也摔得出了血,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老法师先是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和尚愣怔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

是啊,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由石头到人,由人到人,我们都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篇3: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白纸上的小黑点

有位大师受邀到大学演讲。

在演讲前,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之后,他找了一位学生,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那位学生说:“那是一个黑点。”

这位大师接着又点名问了许多人,每一个人都说:“那是一个黑点。”大师笑了笑说:“你们说的都没错,这里是有一个黑点,但你们为什么都没注意到这张大白纸呢?”

如果你的脸上长了一颗痘,你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颗痘上,还是其他干净的部位?

如果你跟某个人闹翻了,你整个的思绪是集中在这个人的身上,还是其他好友的身上?我们经常都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缺点上,以至于把问题过度放大。其实,除了这些小黑点之外,还有更多的空白,不是吗?

篇4: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杂技师走钢丝,钢丝悬于两幢8层楼高的建筑物之间,看上去摇摇欲坠。杂技师登场了,每走一步钢丝都会摇晃,吓得观众尖叫连连,但他走了过去。

杂技师洒脱地朝着观众挥手,接着他用一块黑布遮住眼睛,他问观众相不相信他能走过去?观众大喊,不要这样,太危险了。他在观众的大喊声中,迈开了第一步。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他走得飞快,像是一路小跑就走到钢丝另一端。观众拼命鼓掌,欢呼。

接下来,有人用绳子绑住杂技师的双手,而遮眼布条并没有拿下来。杂技师问观众,相不相信我能走过去?观众彻底沸腾了,高喊,相信!当然,他又走过去了。

杂技师说,最后一个节目,我将反绑双手遮住眼睛,再扛着我三岁的儿子走过去,大家相不相信?观众排山倒海的声音:相信,相信!

杂技师什么也没有做,而是让人解开绳子,拿掉了遮眼布条,他说,换你们孩子来试试?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我看这个故事,是在一本丢在公园长凳上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业,作业的题目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这样写的: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杂技师说话不算数,还得好好学习走钢丝……

这是个哭笑不得的回答,这个孩子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重要的一句话:换你们的孩子来试试?他没能设身处地为杂技师着想,为那个要被扛上肩头走钢丝的孩子着想,或者说,这个写作业的孩子压根儿就没有体会到走钢丝是件危险的事情。

其实,这个作业并非仅仅布置给小孩子的,而是布置给所有人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因为自己的感,自己的恨。各人自扫门前雪,至于别人立刻接了一句,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样一来,自我就是自私了。

自私如密封的箱子,得不到养分。这个事湖水知道,投一颗石子,它会漾出波纹,就那样温柔地一圈一圈扩散,哪怕抵不过湖岸,也在抵达的路上。而不忽视别人,在意别人,肯替别人着想,就是一个抵达的过程,一个交汇的过程。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念佛弟子的故事。从前有个不大的庙,却很有名,因为有一件镇庙之宝,供奉着佛祖戴过的手链。因为珍贵,自然藏在密室。这个地方只有老法师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法师觉得后继有人,将来传位给他们之中任何一个都能光大佛法,却不想,发生了一件事。

这串供奉已久的手链不见了!因为外人不能进去,法师跟弟子说,你们谁拿了手链,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怪。

7天过去了,手链依然不知去向。

老法师又说了,谁拿走了手链,只要承认了,这串手链就归谁了。

7天又过去了,还是没人承认。

老法师又说了,那么,你们明天就下山吧,拿了手链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个人收拾准备走,一个人留了下来。那6个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

老法师问那个留下的弟子,手链呢?弟子说,我没拿。老法师又问,你没拿,为何留下来?为何要背个偷窃的名分?弟子说,这几天我们相互猜疑,总是要有个结果的,总有水落石出那一天的。再说,手链不见了,佛还在呀。

法师笑了,从怀里取出了那串手链!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是戴在这名弟子手腕上。然后才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就是佛法啊。

这个故事好就好在担当,超过本身的担当,便是替人担当。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无非是心意相通,能想人,肯想人,出发点是自己,落脚点是别人,再然后又回到自己这里。拿物理来说,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拿老话说,这是圆满。

篇5:佛教禅理的哲理故事

佛教禅理的哲理故事

智慧是第一生命

数日前,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访。有朋自远方来,沏上一杯香茗。述说别后之情,其乐融融。

席间,友人忽问:“何为世间之贵?”我说:“我曾听一位大师说过,诚信是第一财富,正法是第一坦道,实语是第一妙味,智慧是第一生命。”

友人说,为什么说智慧是第一生命呢?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你不见广告上说——朋友,如果你有1000000财富,后面的那些“0”分别代表金钱、美丽、地位、名誉、快乐、家庭等,而前面的那个“1”则是代表了健康。有了这个“1”,后面的那些“0”才有了意义。你想,即使腰缠万贯,富甲十方,或高官厚禄,事业发达,或貌如天仙,多才多艺,如果是体弱多病,终日离不开药物,这样的人生岂不也是黯淡无光?

我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健康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活在世上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朋友之间深刻的情谊,生活的质量就差了。人之所以烦恼横生,之所以对人生困惑茫然,并不是因为没有健康,而是因为没有智慧,因为没有了悟茫茫人生的真实相。纵观古今中外,凡圣贤哲人,无不是胸襟恢宏,慧思迭出。即使有人体弱多难,亦能恬淡豁达地直面人生,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无价值呢?”

人的生命并不在乎是否一定要孔武有力、健步如飞,而是在于是否每一天都活得很值得。

收获前,先学会付出

一个年轻人向父亲征求意见:“我想在咱们这条街上开店赚钱,得先准备些什么呢?”

父亲说:“你如果不想多赚钱,现在就可租两间门面,摆上货柜、进一些货物开张营业。如果你想多赚钱的话,就先得准备为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做些什么。”

年轻人问:“我先做些什么呢?”

父亲想了想,说:“要做的事很多,比如,每天清晨可以扫一扫街上的落叶,还有许多家庭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年轻人听了觉得很奇怪,这些跟我开商店有什么关系呢?虽然心存疑惑,但他还是去做了,他不声不响地每天打扫街道,帮邮差送信,给老人挑水劈柴,渐渐的,这条街上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

半年后,年轻人的商店挂牌营业了,让他惊奇的是,来的客户非常的多,很多人舍近求远,拄着拐杖,赶到他的店里买东西。他们说:“我们都知道你是个好人,来你的店里买东西,我们特別放心。”

仅仅几年时间,年轻人就成了拥有资产千万的企业家。有一天他,问他短短几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收获时,他想了想说:“在收获前,先要学会付出!”

逆境中的选择

在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五个年头的初冬,得悉父亲病逝的噩耗,我迅速赶回老家,哪想母亲也因多年劳疾而一病不起。

料理完父亲后事,在赶回省城的前一天,我去镇中学看望了我读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望着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父亲的离去,母亲的病痛,加之城里的妻子下岗,两岁的儿子又是先天痴呆,我不禁泪眼婆娑,将一腔苦水倾诉给老师。只见老师睁大眼睛,紧紧拉住我的手,嘴唇微微发颤地讷讷道:“不哭,孩子,不哭,跟我做饭去,做饭去……”

同十多年前一样,他仍是独自起灶,饭食也还是十分俭朴。他先在一只锅里加上水,放入五个用盐腌泡过的.生鸭蛋,再把它放在煤炉上,炉火很旺,锅中水很快滚开了。10分钟后,他取出煮熟的鸭蛋,又把洗好的红薯放入烧沸的开水,半小时后,红薯也煮熟了。

老师将它们一一捞出,洗净锅又重添清水,在火上烧开,然后均匀地搅进玉米粉。熬煮成一锅黄澄澄的玉米糊糊。

很快,老师和我将热腾腾的饭菜摆好一桌,其中除三碟家乡小菜外,刺激我食欲的仍要属刚煮熟的鸭蛋、红薯和粘乎乎的玉米糊糊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这几样食物招待你吗?”老师摘下挂满水汽的近视镜,眯眼温和地对我说。

“城里罕见,让我尝鲜吧?”

老师摇头笑笑,递我一个鸭蛋,要我剥开观察颜色,又拿起一块红薯叫我尝尝,随后又指指那碗玉米糊糊问我香不香。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把圆溜挺实的鸭蛋剥好托在掌心,尝了尝绵软甘甜的红薯。又闻闻香喷喷的玉米糊糊,不住点头,夸赞故乡的食物实在可口怡人……

“难道就只这样么?”见我茫然,他满含温情地说:“你该用心去看、去尝、去闻,才会品出些什么,不是么?对于三种食物来说,滚烫的开水是他们共同的逆境。面对逆境,它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啊——拳头硬实的红薯进入开水后逐渐变弱变软,失去了自身的本性。一向被一层薄薄外壳包裹而身躯呈液态的鸭蛋,一经开水的洗礼,整个内脏竟变得坚韧硬实。更令人惊叹的是玉米粉搅入开水后,透明无色的水反倒被它们改变了……

陡然,老师的话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憾!

自此,我时常咀嚼品味恩师的教诲,从而不断激发我生命的活力,因为他教会我面对逆境该如何抉择——与其软弱屈服,不如顽强抗争,奋力改变它,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篇6:禅理故事

很早以前,我到出云一个叫平田的地方讲话。讲话结束后一位老者问道:“佛教的经典浩繁,像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在家人,哪辈子能读得完啊。难道没有像基督教圣经那样能随手揣进衣袋里的佛经吗?”

于是,我如此作答:“如果您到大学或市图书馆,能对人家说'书太多了根本读不完。请减到我们能承受得起的量'吗?书多说明文化成就斐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然而如您所说,到底该看哪一本确实让人犯难。为此,古时的师祖好心替我们反复诵读佛祖的一切经,从浩瀚的经典中,弘法大师引导我们只要读净土三部经,必然往生极乐。各个宗派自成体系,所以无须读全部经典,只要虔心阅读您所信奉的那一宗派经典足矣。”

“日莲圣人甚至认为连这些也不必读,主张唱颂'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七字题目,便与读了《法华经》有同样功德;而法然上人垂大慈悲,强调即使不读三部经,只唱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亦往生无疑。只这六七个字就能得到救赎,比圣经简要得多,何等可贵?”

“禅宗连六七个字也嫌多,只要懂一个'无'字足矣,所以是再简约不过的教诲。'无'一字好比维生素综合剂,集万般营养素于一粒中,只要每天坚持服用,自然心神怡然,开悟无疑。世上还有比佛教更可贵的宗教吗?”

老者若有所悟。第二年再去平田,我讲完那位老人又过来了,兴冲冲地告诉我:“去年您的见教实在高明。'无'这剂丸药真管用!”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需要太多的经典。只要参透祖师开示如赵州的“无”、云门的“关”或“日日是好日”,就能见性成佛,是最直接的教诲。

以祖师所示言行范例为公案,对它集中精神没入祖师的境界及明悟是禅宗的原则,然而这似乎并非中国禅宗的发明,也见于原始佛教教团。原始佛教的比丘们每得佛陀一言,都要经行吟诵该句,坐禅对它深入思考,直至理解为止。

禅理小故事3个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佛教故事夫妻

佛教因果故事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

佛教因果报应故事

佛教传奇故事

有关高考作文素材禅理故事

高考经典禅理故事素材

佛家禅理

佛教禅理故事(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佛教禅理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