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佛教的诗句摘抄(共含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想喝冬瓜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关佛教的诗句摘抄大全45句
1、“理谓理趣,道理广也。性为法性,心性深也。若穷其理趣,则尽其体性。今此经中,意趣体性皆穷究也,此借《周易》‘说卦’之言。”——澄观《华严经疏》
2、“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澄观《华严经疏》
3、“应感之事,是佛境界。不同于外,理不可请。内实常存,又何所谓耶?”——道生《大般涅槃经集解》
4、顺理生心,名善。——道生
5、“到于彼岸本由正见。入邪见者则不到也。顺在解邪,见理为人也。既入其理,即为彼岸,无复彼岸可到也”——道生《注维摩诘经》
6、以心相得解脱者,无垢在心。——道生《注维摩诘经》
7、万法虽异,一如是同。——道生《妙法莲华经疏》
8、善相者,涅槃惑灭,得本称性。——道生《大涅槃经集解》
9、返迷归极,归极得本。——道生《大涅槃经集解》
10、布施无相,度生无我。《金刚经》
11、揭谛揭谛。“50”其咒神力。满虚空。遍十方。续三世。净心持咒。无愿不从。波罗揭谛。“51”其咒感应。无所不周。无有不备。无不具足。其道义无穷。波罗僧揭谛。“52”其咒畏力。能使诸魔鬼神。归依顶礼而崇拜。侍从而无懈。菩提萨婆诃。“53”其咒咒力。使诸天王天神。及诸修罗。常侍护佑。无怠惰。至此终——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2、即说咒曰。“49”佛口与心。及某甲等。若宣此咒。灵感灵速。犹如电磁波。——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3、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48”如来大慈。说此神咒。解脱九类众生。一切苦恼危难。——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4、真实不虚。“47”佛无诳语。咒力灵感。无所不从。无不满足。持咒人心愿。——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5、能除一切苦。“46”持咒人。求什么。得什么。甚至。求大涅槃。急得大涅槃。——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6、是无等等咒。“45”其咒灵感。胜过诸咒威力。有人读诵奉持。无不满意。——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7、是无上咒。“44”其咒功德。无有不遍不彻。无有不足之处。故名无上。——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8、是大明咒。“43”其咒光明。满十方。续三世。永无竭止。亦无间断。与缓。——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9、是大神咒。“42”其咒神通。超越诸咒之上。感应无边。咒力无穷。而无尽。——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0、故知者、所以也、本知也、所知也、此也、知道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1、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者、获得也、得者、得道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2、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随也、依者、追踪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3、究竟者、追究也、原委也、毕竟也、追根到底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4、远离颠倒梦想。“36”远离颠倒梦想者、其真心、无有恐怖、之因而得、远离颠倒梦想、之果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因无我相、而得也、远离颠倒梦想者、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成就也。集句。远离颠倒梦想者、倘无诸尘妄想时、在不离、颠倒梦想中、已离尽、离绝矣。倘无颠倒梦想者、如来觉地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5、无有恐怖。“35”无有恐怖者、心无四相也、无有恐怖者、常觉无我、即无有恐怖也、无有恐怖者、果证无为也、无有恐怖者、因无挂碍之体、而得无有恐怖、之用也、无有恐怖者、心明而性朗也、无有恐怖者、以智慧光、照破无明烦恼故、即无有恐怖也、无有恐怖者、肉身非我、本觉常明也“无有恐怖者、无妄想、是非相也”“无有恐怖者、无颠倒梦想、之谓也”“无有恐怖者、空五蕴、无六欲、之所成就也”、无有恐怖者、真心无相也。集句。无有恐怖者、因纯而果熟、道隆而体安。——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6、无挂碍故。“34”(一)无挂碍者、以般若光、照破无明烦恼故、即无挂碍故“无挂碍故、即得智慧之体”“其体、以智慧之光明、神力之妙用、照破“无明烦恼、而转为菩提萨埵”转迷惑、而为、大智慧、到觉地竟。(二)故者、依此也、故者、因此也。集句。无挂碍故、其心即得清凉、而洒脱、其真心清凉故、本性即妙湛、而精明、其妙识无为、清净而纯洁。无挂碍故、是依无我相、之真心、而成就、无挂碍故、之实体。“无挂碍故、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神力、而成就、其体备之妙用”体备妙用者、本觉妙心、之大用也、体备者、是无上、大智慧、光明、普照三世、横遍十方、无穷亦无尽也、体备者、其智慧、光明之体、无有不备、之处之宜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7、心无挂碍。“33”心无挂碍者、真心无相时、真心即无挂碍也、心无挂碍者、五蕴空、六欲无、真心清净、即无挂碍、心无挂碍者、四大非我、本觉非无、其真心、本性、灵觉妙识、即无挂碍也、心无挂碍者、无有诸相、诸妄、亦无是非、颠倒梦想也“真心有何挂碍耶”。集句。心无挂碍者、以般若智慧光明、照破一切、尘劳妄想故、照破一切、无明烦恼故、其心无妄、即无尘、在无妄无尘中、真心即无挂碍。真心若无挂碍、即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实体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8、依般若波罗蜜多故。“32”(一)依者、依靠也、依者、从也。(二)般若波罗蜜多者、智慧到彼岸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提萨埵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本觉真心、本性慧命也。(三)故者、因缘也、成就也。集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依靠本觉、无我、无相、智慧故、能在般若、无为大道上、迈步前进、直至无为、彼岸之终点、而常住、之地也。般若者、真心也、波罗蜜者、灵觉常住之所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29、菩提萨埵。“31”菩提萨埵者、是无上菩提也、菩提萨埵者、是智慧到彼岸也、菩提萨埵者、是悟彻证道也。集句。菩提萨埵之人、从无智亦无得、之妙因、经过以无所得故、之桥梁而至菩提萨埵、之故乡、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道义、妙心之灵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0、以者、就是也、以者、为也、以者、依靠、依赖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1、无苦集灭道。——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2、亦无者、仍然不能也老死者、从少到老、直至于死也、人人“不可免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3、乃至者、就是也、乃至者、甚至也。(二)无老死者、灵觉妙心、无老死也。非凡夫俗子、之所能也。老者、十岁老于周岁、三十老于二十、五十老于四十、甚至八十老于七十者、如是类推、从日至夜、从夜至日、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刹那刹那、无有不是老死、之前景。从少至老、从老到死者、人人难免也。集句。乃至无老死者、三果之人、虽无变易老、无分段死、仍然难免于、一变易死也1、分段死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也2、变易死者、如蟒蛇脱皮、亦如禽类换羽之时也。是故、三果之人、于二死中、已了脱一死也。乃至无老死者、非佛莫可能也、非佛莫可至也。倘能空五蕴、无六欲之人者、方能免于、不彻之老死也、不彻者、仍有一变易死也。非至兜率、而归觉地、方能、无老死尽也“何者”“倘能彻底放下”即无老——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4、亦无无明尽。——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5、无无明者、其真心、无有不明之处、无无明者、其本性妙识、与七支觉分、无不周到、无有不明之处所。无无明者、其心光满足、无有不遍、无有不透、不彻之处也、无无明者、本觉大智慧光、无穷无尽、无有竭止也。集句。无无明者、在在处处放无碍慧光也、本觉妙用之光明、无可衡量、无可比喻、是名、无无明也。“倘若识心不无、五蕴六欲不空者、而非无无明也、而是无明也。”参。——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6、乃至无意识界者、是从眼界、直至意识界也、直至者、越过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而到意识界也。越过者、是舍繁从略也、合称为、无眼、耳、鼻、舌、身、意识、界也。六界皆无者、即五蕴空、六尘无、八识乐无我、无相亦无界、其常乐我净、亦无穷也。集句。乃至无意识界者、界界弗能缚我真心也、真心无缚、无染亦无住、其真心无相、无相真心、其有光明、遍十方、而续三世、无际亦无竭、其妙用、自在、无可比也。为乃至无意识界。——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7、无眼界者、是眼所见之处、为眼界。界者、所见处所。如在室中、则见室内、而不能观于、室外者、以室为界也。犹如观彼之名爵而生欲望心、观彼之财宝、而生见取心、如男观女、女观男、生恋爱心、如夫观妻、妻观夫、与观子女、而生种种分别之心、皆名为、眼界不无也。眼界、不无者、生死不可了也。集句。无眼界、而不是、眼不见者、是见而不深也、其意云何、所谓、有大德言。戏台底下好参禅。余再联一句。舞厅里面证法身。这两句、未悟证者、弗可能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倘能、无眼界者、即证。——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8、无色、声、香、味、触、法者、是六尘清净也、六尘清净者、觉者、知诸尘相、无常无我、如幻梦泡、如水上沤、如火中苗、是故觉者、无贪亦无染也。亦如眼之所见、转瞬而变易、至终必无。如耳之所闻、即闻即无。倘能无相、即名无生其心、无生其心者、无生尘劳妄想、之心也。倘生尘劳妄想之心者、是生九类相执也。生九类相执者、其性偏于何类、死后必生何类。所谓根尘不无、其心生死不可了也、无根尘者、无染住心也。集句。无色、声、香、味、触、法者、在见闻知觉中、无生其心、无动其意、无生无动者、五蕴之中、无生诸妄之心、六欲之里、无动金刚之性。倘如是、其大道成也。即名为、无色声香味触法也。若无者、彼岸之人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39、无眼、耳、鼻、舌、身、意者、是六根清净也、六根者、是父母所生、为根本者、故名为、六根也、清净者1、眼所见2、耳所闻3、鼻所嗜4、舌所尝、5身所触、6、意所别。无生其心者、为六根清净也。如无生、贪爱心、无生选择心、无生分别心、无生是非心、无生我相心者、而不是、不见、不闻、不知、不觉之心。是见无见相、闻无闻执、等等之心也。集句。无眼、耳、鼻、舌、身、意者。是所见、所闻、所识、所觉中、无染、亦无贪。无住、而住其心。——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40、无受想行识者、与上句、是故空中无色、合成为五蕴、五阴之意也。集句。上言、五蕴皆空、此言、无五蕴者、以其道义、而言之、无字、比空字、更进一步也、进者何、空字、含义以空已、然而、能空者、其性仍未湛也、此言无者、其性湛而洁也。其灵性、湛洁而活跃、其光明、而无有暗处。读者、当深思之、其道义弗可违也、弗可拗也、当依赖无字、为究竟也。究竟者何、学佛者、当无五蕴、五蕴无时、再进一步、进者何。无我相。行者、当悟证其义、倘无我相者、非佛亦弗可能也、所谓、般若中、以无我相、为捷中之捷也、捷者何、喻电磁波也、其灵感妙应、速而无差也。倘能发心、必得其果、而证其道者、何也、以无、色、受、想、行、识、之心、而能、证其果、得其道者、与佛如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41、是故者、所以也、是故者、所谓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42、不增者、真心本性、灵识妙用、本来具足、而圆满、不须再增、之义也、不增者、本觉本来、智慧与觉性、无不具足、无有不完整者、不须再增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43、不垢者、清净无为也、不垢者、无污染相也、不垢者、无贪瞋痴、欲爱妄、是非诸想相也、不垢者、无五蕴、六欲、之心相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44、不生者、不生其心、不生妄心也、不生者、不生诸法相也、不生者、本无生相、因妄而生、无妄即寂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45、是诸法者、如来所说、诸法也。是诸法者、世出世间、之法也、有为无为、诸法尘也、凡一举一动、一止一默、以及、日常生活中、甚至、大便小解中、洒扫、除粪中、迎客、送宾中、一言、半句中、如是等等中、以慧眼观、无不是法、无不是道、甚至、无有、一点一滴、而不是诸法者。——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眼睛有病 空中见花 花为幻化 说生说灭 皆是颠倒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色不二 性相不二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叫我们不要胡思乱想 现量见物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空性圆融 万法无碍 一一相 皆具无量义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因果循环 六道轮回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无相为体 相用无穷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迷者为苦 觉者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空性为体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 谁入地狱。
地藏法门 诸佛之师
1、寒山问舍得:“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时如何处治?”
舍得:“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
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5、持身正大、见吾不释有何妨;存心僻、任尔烧香无点益。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7、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9、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1、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六十六条经典禅语值得收藏细细领悟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2、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3、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4、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5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5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59、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2、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63、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4、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6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6、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1、“理谓理趣,道理广也。性为法性,心性深也。若穷其理趣,则尽其体性。今此经中,意趣体性皆穷究也,此借《周易》‘说卦’之言。” ——澄观 《华严经疏》
2、“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 ——澄观 《华严经疏》
3、“应感之事,是佛境界。不同于外,理不可请。内实常存,又何所谓耶?” ——道生 《大般涅槃经集解》
4、顺理生心,名善。 ——道生
5、“到于彼岸本由正见。入邪见者则不到也。顺在解邪,见理为人也。既入其理,即为彼岸,无复彼岸可到也” ——道生 《注维摩诘经》
6、以心相得解脱者,无垢在心。 ——道生 《注维摩诘经》
7、万法虽异,一如是同。 ——道生 《妙法莲华经疏》
8、善相者,涅槃惑灭,得本称性。 ——道生 《大涅槃经集解》
9、返迷归极,归极得本。 ——道生 《大涅槃经集解》
10、布施无相,度生无我。 《金刚经》
11、揭谛揭谛。“50” 其咒神力。满虚空。遍十方。续三世。净心持咒。无愿不从。 波罗揭谛。“51” 其咒感应。无所不周。无有不备。无不具足。其道义无穷。 波罗僧揭谛。“52” 其咒畏力。能 使诸魔鬼神。归依顶礼而崇拜。侍从而无懈。 菩提萨婆诃。“53” 其咒咒力。使诸天王天 神。及诸修罗 。常侍护佑。无怠惰。 至此终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2、即说咒曰。“49” 佛口与心。及某甲等。若宣此咒。灵感灵速。犹如电磁波。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3、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48” 如来大慈。说此神咒。解脱九类众生。一切苦恼危难。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4、真实不虚。“47” 佛无诳语。咒力灵感。无所不从。无不满足。持咒人心愿。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5、能除一切苦。“46” 持咒人。求什么。得什么。甚至。求大涅槃。急得大涅槃。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6、是无等等咒。“45” 其咒灵感。胜过诸咒威力。有人读诵奉持。无不满意。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7、是无上咒。“44” 其咒功德。无有不遍不彻。无有不足之处。故名无上。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8、是大明咒。“43” 其咒光明。满十方。续三世。永无竭止。亦无间断。与缓。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9、是大神咒。“42” 其咒神通。超越诸咒之上。感应无边。咒力无穷。而无尽。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0、故知者、所以也、本知也、所知也、此也、知道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1、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者、获得也、得者、得道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2、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随也、依者、追踪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3、究竟者、追究也、原委也、毕竟也、追根到底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4、远离颠倒梦想。“36” 远离颠倒梦想者、其真心、无有恐怖、之因而得、远离颠倒梦想、之果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因无我相、而得也、远离颠倒梦想者、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 生相、无寿者相、而成就也 。集句。远离颠倒 梦想者、倘无诸尘妄想时、在不离、颠倒梦想中 、已离尽、离绝矣。倘无颠 倒梦想者、如来觉地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5、无有恐怖。“35” 无有恐怖者、心无四相也、无有恐怖者、常觉无我、即无有恐怖也、无有恐怖者、果证无为也、无有恐怖者、因无挂碍之体、而得无有恐怖、之用也、无有 恐怖者、心明而性朗也、无 有恐怖者、以智慧 光、照破无明烦恼故、即无有恐怖也、无有恐怖 者、肉身非我、本觉常明也 “无有恐怖者、无妄想、是 非相也”“无 有恐怖者、无颠倒梦想、之谓也”“无有恐怖者、空五蕴、无六欲、之所成就也”、无有恐怖者、真心无相也。集句。无有恐怖者、因纯而果熟、道隆而体安。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6、无挂碍故。“34” (一)无挂碍者、以般若光、照破无明烦恼故、即无挂碍故“无挂碍故、即得智慧之体”“其体、以智慧之光明、神力之妙用、照破“无明烦恼、而转为菩提 萨埵”转迷惑、而为、大智 慧、到觉地竟。 (二)故者、依此也、故者、因此也。集句。 无挂碍故、其心即得清凉、而洒脱、其真心清凉故、本 性即妙湛、而 精明、其妙识无为、清净而纯洁。无挂碍故、是依无我相、之真心、而成就、无挂碍故、之实体。“无挂碍故、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神力、而成就、其体备之妙用”体备妙用者、本觉妙心、之大用也、体备者、是无上、大智慧、光明、普照三世、横遍十方、无穷亦无尽也、体备者、其智慧、光明之体、无有不备、之处之宜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7、心无挂碍。“33” 心无挂碍者、真心无相时、真心即无挂碍也、心无挂碍者、五蕴空、六欲无、真心清净、即无挂碍、心无挂碍者、四大非我、本觉非无、其真心、本性、灵 觉妙识、即无挂碍也、心无 挂碍者、无有诸相 、诸妄、亦无是非、颠倒梦想也“真心有何挂碍 耶”。集句。心无挂碍者、以般若智慧光明、照破一切 、尘劳妄想故 、照破一切、无明烦恼故、其心无妄、即无尘、在无妄无尘中、真心即无挂碍。真心若无挂碍、即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实体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8、依般若波罗蜜多故。“32” (一)依者、依靠也、依者、从也。 (二)般若波罗蜜多者、智慧到彼岸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提萨埵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本觉真心、本性 慧命也。 (三)故者、因缘也、成就也。 集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依靠本觉、无我、无相、智慧故、能在般若、无为大道上、迈步前进、直 至无为、彼岸 之终点、而常住、之地也。般若者、真心也、波罗蜜者、灵觉常住之所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9、菩提萨埵。“31” 菩提萨埵者、是无上菩提也、菩提萨埵者、是智慧到彼岸也、菩提萨埵者、是悟彻证道也。集句。菩提萨埵之人、从无智亦无得、之妙因、经过以无所得故 、之桥梁而至菩提萨埵、之 故乡、即证得、无 上正等、正觉之道义、妙心之灵也。 ——涤华禅 师 《心经注解》
30、以者、就是也、以者、为也、以者、依靠、依赖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1、无苦集灭道。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2、亦无者、仍然不能也 老死者、从少到老、直至于死也、人人“不可免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3、乃至者、就是也、乃至者、甚至也。(二)无老死者、灵觉妙心、无老死也。非凡夫俗子、之所能也。老者、十岁老于周岁、三十老于二十、五十老于四十、甚至八十老于七十者、如 是类推、从日至夜、从夜至 日、时时刻刻、分 分秒秒、刹那刹那、无有不是老死、之前景。从 少至老、从老到死者、人人 难免也。集句。乃至无老死 者、三果之人 、虽无变易老、无分段死、仍然难免于、一变易死也1、分段死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也2、变易死者、如蟒蛇脱皮、亦如禽类换羽之时也。是故、三果之人、于二死中、已了脱一死也。乃至无老死者、非佛莫可能也、非佛莫可至也。倘能空五蕴、无六欲之人者、方能免于、不彻之老死也、不彻者、仍有一变易死也。非至兜率、而归觉地、方能、无老死尽也“何者”“倘能彻底放下”即无老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4、亦无无明尽。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5、无无明者、其真心、无有不明之处、无无明者、其本性妙识、与七支觉分、无不周到、无有不明之处所。无无明者、其心光满足、无有不遍、无有不透、不彻之处也、无无明者、本 觉大智慧光、无穷无尽、无 有竭止也。集句。 无无明者、在在处处放无碍慧光也、本觉妙用之 光明、无可衡量、无可比喻 、是名、无无明也。“倘若 识心不无、五 蕴六欲不空者、而非无无明也、而是无明也。”参。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6、乃至无意识界者、是从眼界、直至意识界也、直至者、越过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而到意识界也。越过者、是舍繁从略也、合称为、无眼、耳、鼻、舌、身、意识、界 也。六界皆无者、即五蕴空 、六尘无、八识乐 无我、无相亦无界、其常乐我净、亦无穷也。集 句。乃至无意识界者、界界 弗能缚我真心也、真心无缚 、无染亦无住 、其真心无相、无相真心、其有光明、遍十方、而续三世、无际亦无竭、其妙用、自在、无可比也。为乃至无意识界。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7、无眼界者、是眼所见之处、为眼界。界者、所见处所。如在室中、则见室内、而不能观于、室外者、以室为界也。犹如观彼之名爵而生欲望心、观彼之财宝、而生见取心、如男观女 、女观男、生恋爱心、如夫 观妻、妻观夫、与 观子女、而生种种分别之心、皆名为、眼界不无 也。眼界、不无者、生死不 可了也。集句。无眼界、而 不是、眼不见 者、是见而不深也、其意云何、所谓、有大德言。戏台底下好参禅。余再联一句。舞厅里面证法身。这两句、未悟证者、弗可能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倘能、无眼界者、即证。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8、无色、声、香、味、触、法者、是六尘清净也、六尘清净者、觉者、知诸尘相、无常无我、如幻梦泡、如水上沤、如火中苗、是故觉者、无贪亦无染也。亦如眼之所见、转瞬而变易 、至终必无。如耳之所闻、即闻即无。倘能无 相、即名无生其心、无生其心者、无生尘劳妄想 、之心也。倘生尘劳妄想之 心者、是生九类相执也。生 九类相执者、其性偏于何类、死后必生何类。所谓根尘不无、其心生死不可了也、无根尘者、无染住心也。集句。无色、声、香、味、触、法者、在见闻知觉中、无生其心、无动其意、无生无动者、五蕴之中、无生诸妄之心、六欲之里、无动金刚之性。倘如是、其大道成也。即名为、无色声香味触法也。若无者、彼岸之人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9、无眼、耳、鼻、舌、身、意者、是六根清净也、六根者、是父母所生、为根本者、故名为、六根也、清净者1、眼所见2、耳所闻3、鼻所嗜4、舌所尝、5身所触、6、意所别。无生其 心者、为六根清净也。如无 生、贪爱心、无生 选择心、无生分别心、无生是非心、无生我相心 者、而不是、不见、不闻、不知、不觉之心。是见无见 相、闻无闻执 、等等之心也。集句。无眼、耳、鼻、舌、身、意者。是所见、所闻、所识、所觉中、无染、亦无贪。无住、而住其心。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40、无受想行识者、与上句、是故空中无色、合成为五蕴、五阴之意也。集句。上言、五蕴皆空、此言、无五蕴者、以其道义、而言之、无字、比空字、更进一步也、进者何、空字、含 义以空已、然而、能空者、其性仍未湛也、此 言无者、其性湛而洁也。其灵性、湛洁而活跃、其光明、而无有暗处。读者 、当深思之、其道义弗可违 也、弗可拗也 、当依赖无字、为究竟也。究竟者何、学佛者、当无五蕴、五蕴无时、再进一步、进者何。无我相。行者、当悟证其义、倘无我相者、非佛亦弗可能也、所谓、般若中、以无我相、为捷中之捷也、捷者何、喻电磁波也、其灵感妙应、速而无差也。倘能发心、必得其果、而证其道者、何也、以无、色、受、想、行、识、之心、而能、证其果、得其道者、与佛如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41、是故者、所以也、是故者、所谓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42、不增者、真心本性、灵识妙用、本来具足、而圆满、不须再增、之义也、不增者、本觉本来、智慧与觉性、无不具足、无有不完整者、不须再增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43、不垢者、清净无为也、不垢者、无污染相也、不垢者、无贪瞋痴、欲爱妄、是非诸想相也、不垢者、无五蕴、六欲、之心相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44、不生者、不生其心、不生妄心也、不生者、不生诸法相也、不生者、本无生相、因妄而生、无妄即寂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45、是诸法者、如来所说、诸法也。是诸法者、世出世间、之法也、有为无为、诸法尘也、凡一举一动、一止一默、以及、日常生活中、甚至、大便小解中、洒扫、除粪中、迎客、送宾 中、一言、半句中、如是等 等中、以慧眼观、无不是法、无不是道、甚至、无有、一点一滴、而不是诸法者。 ——涤华禅 师 《心经注解》
1) 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2)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5) 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
6)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7)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9)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0) 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
11)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2)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3)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14)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5)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 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3)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8)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9)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0)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1)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2)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13)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14)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5)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 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 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4)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5) 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6) 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8)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9) 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10)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11)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2)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13) 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14)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5)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16)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17)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8) 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19)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0) 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
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
一、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禪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据说为古代.无尽藏比丘尼对开悟之感叹。
妙善法师在《成佛之道系列讲座》中强调:
“许多已修行证道的古大德、善知识曾言道:“开悟之前,无论你修何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围”。
真正的修行,是要按照宇宙真相以及它所包涵的宇宙规律为标准,来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真相及规律的各种习气,使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更贴近宇宙本性,最后达到与本性合一。但是,未开悟之前的修行者,不知道宇宙的真相及规律是什么,没有明确的修行标准,更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习气是违背宇宙本性的,又如何谈的上修行呢?因此古人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不仅如此,许多修行者,由于以自己的.分别心来理解本门经典,难免解错悟偏。如果修行者再加上执着,不仅谈不上修行,反而造了更多更大的业障。因此古人云:“地狱门前僧道多”。
因未开悟明心,虽修某法,但不可能不起疑惑,虽也诚心努力用功,但由于始终处于疑惑之中,有疑惑则心不安定,不安定则不可能一门深入地精进,因此难以成就。
观察世间目前的修行者,心虽很诚,但大都处于十字路口,不知所从。佛和善知识都点的非常明确,修行就是修清静心,断分别心,立平等心。但有许多人还在到处找法,不知从何处修。如同在茫茫大海,无方向地游来游去,何时才能登达彼岸?
因此,望同修们无论当下能否理解,千万不要起分别心。如带着分别心来阅读此书,不仅难以受益,反而会生瞋恚心而造业,那不是作者的本意。真诚心是不加分别的,真诚心是受益和精进的基础。如果带着分别、挑剔的眼光,在进入内涵之前就已经被文字相障碍在外围了。——摘自妙善《成佛之道系列讲座》
因非常赞赏妙善法师上述之高见,故愿在此敬录并与诸位读者分享之!
大善知识元音老人也在《 略论明心见性》之“悟后真修”一节中强调指出:明心见性(开悟与知修心性——净善 注)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 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不为真修。普照禅师《修心诀》云:‘修在悟前,虽则努力用功,不忘念念薰修,但亦著著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摘自:元音老人著《 略论明心见性》.(丙)悟后真修。
“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学法作佛莫向外求。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六祖慧能法语。
“凡圣一如,生佛等同,迷之则生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成佛名言法语。
呜呼!迷则众生,悟则佛种;修在悟前,非真修也!可见若要成佛,当先悟道,因为一般说来:大悟大修、小悟小修、真悟才能真修、悟多高才能修多高。
描写佛教对联摘抄
福国佑民共仰佛光普照
降魔护法还凭宝杵生威
宁波居士林
甘露广施不润无根之草
慈航普济难度伪善之人
湖北钟祥报恩寺
古佛胸中全是寒冰积雪
山僧口里不留剩饭残羹
过此门不许你七颠八倒
到这里哪管他五眼六通
江西永修真如禅寺(山门)
海阔云生地高人思下榻
猿啼鹤唳天知者想参禅
云南剑川海云居寺——杨宝山
好一尊多子塔急须礼拜
恐是个汲毛驴不易挝拏
合掌向佛成就如是功德
一心称名即时观其音声
江苏南通居士林——现·曹文麟
护国安僧亲受灵山咐嘱
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安徽九华山甘露寺(韦驮殿)
华藏庄严等太虚而为量
遮那妙体遍法身以为身
山西五台山(弥勒殿)
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
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永嘉普照寺
火炭柴头向来寒如冰屑
黄瓜茄子咬着硬似铁钉
几点明星现出祖家面目
一株大树覆为天下阴凉
教演遍圆绕九界而齐度
德全福慧超十地以独尊
印光大师:佛殿联
举足早已先行谁云无路
觅心了不可得况复有禅
俊鸥俊鹰不落平川矮树
熟铜熟铁能浇饿肚枯肠
客上云居山山居云上客
经传佛胜寺寺胜佛传经
四川安岳圆觉洞
空色圆融何有来去之路
我人顿息本无生灭之门
山西五台山 / 江苏泰州光孝寺(戒坛殿)
苦海茫茫至此诞登彼岸
沉沦劫劫踏实方可悟空
山西交城天宁寺(石佛堂)——清·陈星珠
力修戒定慧空则无我见
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印光大师:念佛堂联
灵鹫飞来释迦不忘东土
隐民思度咫尺即是西天
童曼筠题杭州灵隐寺
弥勒放下布袋释迦难陀
观音失却净瓶寒山拾得
明王彝对友人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五代梁朝契此和尚917年在浙江奉化岳林寺石上圆寂时偈曰
觅个没意智汉也自难得
做到有交割处恐未必然
面对佳山不须东去西去
心悬明镜任他胡来汉来
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金刚怒目盖惟降伏四魔
辽宁义县奉国寺(无量殿)
菩萨心将军貌三洲威应
金刚身童子像万国感灵
山西五台山(韦驮殿)
岂无千片山都来卖与我
止有一句子未曾说于人
峭履肩筇莫问何方衲子
扶篱摸壁岂是我家儿孙
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
高凌云汉浙东第一佛府
永康竹林寺
曲径通幽罕到弥勒内院
高峰入妙巍然兜率天宫
河北蔚县千佛洞(弥勒宫)
人莫欺心自有生成造化
事皆由命何须巧用机关
湖北鄂州宝聚寺
入色空门所见本无一物
游无相地来者即是菩萨
若非胁下拳头误了临济
须知心如墙壁方见少林
若论佛法此间亦有些子
未拈公案上座且作么生
福建莆田梅峰寺禅堂
三宝门中半点红尘不入
九莲台上一轮明月如来
永嘉玉莲庵
山色水声永作道人活计
渔歌樵唱备传纳子家风
山西交城天宁寺(石佛堂)——元·耶律楚材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广东雷州高山寺
声闻常乐结缘福地仝讲
经说法华胜义众生圆觉
椒江常乐讲寺
圣教显有有非有是名有
佛法证空空非空是名空
江西安远真空寺
十字街头草鞋人皆穿得
五风楼前粪橛谁肯卸来
石如有灵也应担风握月
山长不志谁凭步雨行云
吴廷康题永康地藏殿
世间百样人必行善恶事
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安徽九华山聚龙庵
是佛是心往生极乐世界
即空即色成就无上菩提
佛教哀挽联-挽男居士
是是非非不信来看因果
真真假假要知报在轮回
安徽九华山十王殿——当代·刘子荫
释迦文相遍一心一世界
梵王字证得三藐三菩提
刘操南题海盐云岫庵藏经阁
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
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印光大师:佛殿联
双眼难瞒到处花开花落
一心不乱任他云去云来
[明]担当,题云南剑川茶花寺
水鸟树音咸宣佛法僧宝
云霞山色尽显毗卢遮那
谛闲题宁波慈溪白云庵安乐林
寺藉法师剃度名扬寰宇
山因佛院昭彰景秀椒江
周承训题椒江景星寺。法师:指谛闲,俗姓朱,名卓三,法名古虚
似睡非睡色是空空是色
真醒假醒天连水水连天
广东广州光孝寺(卧佛殿)
佛教的经典对联摘抄
颟顸中靴里动指
唧溜处水上打球
满院溪声疑是雨
当窗月色望如霜
满足一切大愿力
速成无上佛菩提
门前只许堆黄叶
屋上何妨滚白波
门迎瀑布千寻水
地接江郎一簇山 江山仙居禅寺大雄宝殿。江郎:当地山名
梦回平生已而立
惮破天道过不惑
梦中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山西五台山(僧舍) / 广东南澳玉佛寺(兰若精舍)
米沙只恐淘难净
盐酱将妨少着些
面壁不知苦中苦
惮心已去山外山
妙应宏施无畏力
圆通广运大悲心 鄞县天童寺大殿//岱山长寿庵圆通殿
愍念一切众生海
兴起无量大悲心
名利悟破真人性
生死看透是如来
名山超五岳从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李石农题乐清净明寺。二灵:指雁荡山之灵峰、灵岩
明通幽时光常住
心到虚天色是空 湖南衡山明心殿佛龛
明月清风呈祖意
远山近水寄诗怀
明月清风留客醉
白云流水伴僧闲 江山某寺寺门
明月送僧归古寺
清风吹雨入山林 谛印题苍南广福寺寺门
明珠照彻天堂路
金锡振开地狱门 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莫道鼻头无两孔
不妨胁下有三拳
莫道别有个见处
须知元无此话头
莫教已落声尘后
须在未拈馆枚前
莫认化城为宝所
更翻贝叶证菩提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清·诸辅臣——当代·遍能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印光大师:弥陀联
暮鼓晨钟破万籁
经声佛号贯三教 德清云岫寺大雄宝殿
暮鼓寂时林愈静
晨钟响处山更幽 云南剑川海云居寺——杨宝山
闹中不见猿猴彰
静处能闻鼯鼠声
能立无上正教法
常为世间良福田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梁同书)/ 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能学如来之妙慧
而于众生起大悲
能以妙慧善安住
为度众生普现身
能于众生施无畏
普使世间得大明
拟思量错过性命
才撇下打破牢关
念而无念归真念
心不住心即净心
念佛自然得见佛
求生决定可往生 安徽九华山立庵
念泯则相相离相
达真乃心心印心 山西五台山(僧舍)
念念示现成佛道
种种方便化众生
抛撇中拈来半点
重叠处藏去三分
泡影乾坤见宝相
色香世界幻空花 吴丑禅题桐乡福严禅寺接待室
蓬莱何须觅海上
岁月最宜度山中 安徽九华山法华寺
譬如法界无分别
恒以智慧悉了知
平湖印月开宗镜
远树来风度晚钟 陈华题杭州净慈寺。宗镜:宋建隆年间,延寿禅师于此撰《宗镜录》
破笤篱捞无米饭
细蒿棒打不行车
菩萨苦行无与等
如来神力遍十方
菩提树千年不老
罗汉松四季长青 永嘉灵山寺
普度众生登净土
照空五蕴证菩提 永嘉普照寺
普渡众生先渡我
不念弥陀更念谁 乐清罗汉寺,位于大龙湫芙蓉峰,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
普化众生令解脱
不著一切如虚空
普净福海除众苦
广说佛道悟群生
普离一切诸烦恼
专求最胜佛菩提
普令众生得法喜
犹如满月显高山
佛教七字经典对联摘抄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 出自:福建福州林阳寺——明·叶向高
傲骨虚怀真识量 热肠冷眼大慈悲 出自:安徽怀远迎河寺
白日白天谁歇脚 云来云去本无心 出自:湖北通城白云寺
百年过客无常主 三日为僧不愿官 出自:云南剑川海云居寺——近·赵式铭
半个蒲团天地老 一声清磬古今空 出自:江苏南京妙相庵(佛堂)
宝地遍治功德润 香台恒拥吉祥花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太和斋
饱经世故慵开口 看破人情只点头 出自:广东普宁南岩古寺(寺门)
北斗七星三四点 南山万寿十千年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近·赵熙
不待海枯才见底 但逢月上即敲门 出自:云南鸡足山寂光寺——明·担当
不独峨眉幻银色 从教大地变黄金 出自: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朱元璋
不顾手辣成误会 但将心狠作慈航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为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出自:安徽九华山正天门
不因财色毁心志 应须清寒磨悟根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因僧来方称寺 但有性现便成佛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用三抵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横披:群经指见
不于其中起分别 是故此处最吉祥 出自:江西南昌佑民寺(大雄宝殿)
布袋全空容甚物 跏趺半坐笑何人 出自:北京潭柘寺弥勒殿 / 江西九江东林寺
禅门倚云烟明灭 幽人随风迹有无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出自:江苏阜宁兴国寺——当代·释圆湛
常有欲以观其窍 应无住而生其心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清·彭时中
吃亏者岂无大肚 笑杀人不肯回头 出自:浙江绍兴大佛寺弥勒像——清.茅立仁
处处无非菩提海 山山尽是普陀崖 出自:王予望题于甘肃天水罗汉堂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弥勒殿/北京潭柘寺
慈颜一笑了千事 大肚三通行万船 出自:甘肃甘谷蔡家寺——当代·吴恒泰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清·吴擎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红树尽禅机 出自:圆锳大师
大大肚能容万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
栋起连云凌北斗
堂开爰日对南山
黄道喜逢全盛日
紫微高照吉人家
竖柱喜逢黄道日
上梁正遇紫微星
玉堂金马家声旧
画栋雕梁物色新
黄道安门添吉庆
紫微立户纳祯祥
架金梁稳如泰山
立玉柱坚似磐石
大肚能容天下事 善心不染世间尘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
大肚皮包藏古今 一笑后渡灭人天 出自:云南巍山观音殿(弥勒殿)
大肚皮包藏今古 一笑后度灭人天 出自:邳州徐塘三圣庙弥勒像
大肚中包藏世界 一笑后吐出乾坤 出自:江西铅山峰顶寺(弥勒殿)
大护法不见僧过 善知识常怀惭愧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大护法不见僧过 善知识能调物情 出自:江苏杨州静慧寺——清·爱新觉罗·玄烨
但有袒怀大欢喜 不嫌成佛后如来 出自:江苏南通弥勒院——近·张謇
但做得来皆事业 若推不去即因缘 出自:江苏无锡石浪庵——近·徐兰畦
到此即空还即色 迩时宜雨亦宜晴 出自:山西五台山广仁寺十方堂
到此已为无俗虑 上来自觉有天然 出自:香港离岛宝莲禅寺
定中金磬天边落 悟后云关夜半开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张若澄题照佛楼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出自:湖南长沙麓山寺(观音殿)
饭里有沙需细嚼 水中无骨莫横吞 出自:江西铅山峰顶寺(斋堂)
梵纲庄严含万象 月轮清净印千江 出自:圆锳大师
放下罢一丝不挂 看起来万法皆空 出自:圆锳大师
放下时何物是我 担取去那个为谁 出自:云南鸡足山传衣寺
风云过眼浑无住 水月盟心道自修 出自:圆锳大师
佛道不从心外觅 禅机但向静中参 出自:圆锳大师
佛法能除世间苦 法音香彻九霄云 横批:千古明灯
佛法能破愚痴暗 学佛点燃智慧灯 横批:××常转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出自:印光大师——藏经阁佛殿联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出自:山西五台山碧山寺
古佛堂前风扫地 高山顶上月为灯 出自:山西五台山
古寺无灯凭月照 山门不锁待云封 出自:陕西终南山弥陀寺山门 / 河北井陉福庆
观大海者难为水 悟自心时不见山 出自:江苏吴县崇报寺落红亭——现·吴济时
海到无边天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出自:四川峨眉山万年寺
好大胆敢来见我 快回头切莫害人 出自:湖北武当山朝山神道治世玄岳坊
诗句摘抄大全
一、描写春天的诗句摘抄大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玉楼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
燕燕飞来,问春在哪里,惟有池汤自碧。——《淡黄柳》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春日西湖寄》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早春寄王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代春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菩萨蛮》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春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城东早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绝句漫兴》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春游曲》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春中喜王九相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叹花》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春日京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应诏赋得除夜》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行即兴》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落日忆山中》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日游湖上》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淮中晚泊犊》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诗经·小雅·出车》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好事近》
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金门答苏秀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木兰花》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二、描写夏天的诗句摘抄大全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即景》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夏日杂诗》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夏雨后题》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题稚川山水》
1、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2、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4、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辛弃疾《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5、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
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7、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柳中庸《听筝》
8、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9、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李商隐《春雨》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1、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李白《谢公亭》
12、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13、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1、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佚名《黍离》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4、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5、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6、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7、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征妇怨》
8、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9、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 佛教名言诗句材料
★ 经典摘抄诗句
★ 感恩诗句摘抄
★ 优美诗句摘抄
★ 七字诗句摘抄
★ 佛教警世名言
★ 佛教对联
★ 佛教祝福语
★ 佛教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