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浅析(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loriaaa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浅析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蕴蓄着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方法论.通过对全书的阅读,本文就老子关于世界的本原、社会政治思想、人生观和社会生活三个层面,对其辩证法思想加以阐述.
作 者:程青英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财务处 刊 名: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COLLEGE 年,卷(期): 9(4)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道德经> 的知识脉络' > 辩证法 唯物 朴素《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探微
<老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的.逻辑终结.它以其丰富的辩证思维,对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凝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本文通过对<老子>辩证法思想的辩证分析,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其辩证法思想的优点与不足,体现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作 者:王占霞 Wang Zhanxia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陕西,三原,713800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22(1)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老子> 的知识脉络' > 辩证法 探讨道德经中经典句子精选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教学管理中的辩证法论文
一、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是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教师在施教前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蔡元培倡导:“知教育者,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他认为:“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借鉴教育家的成功经验,教师在施教时要注意方法和气质的“一一对应”,做到“对号入座”。对热情爽朗几乎能“一碗清水看到底”的胆汁质学生应采取单刀直入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一针见血、立竿见影;对思想敏捷、情感丰富的多血质学生,应采取含锋不露的教育方式,能收到“于无声处化惊雷”的教育效果;对接受能力强,心眼小,戒备心大“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粘液质学生,则要采取旁敲侧击法,说此譬彼,能起到“破茧化蝶”的作用;对自卑心理重,信心不足,“装在套子里”的抑郁质学生,则要采取安抚式的教育方式,于鼓励中隐含批评,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总而言之,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施教方法上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刚柔相济,学会用“一把钥匙”去“开一把锁”。
二、追根究源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据这一观点,教师做工作就要透过现象抓本质,即要追根究源。
《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意思是说,论述一个问题好像劈柴一样,可贵的是能准确地劈在纹理上,只有视理而析,才能劈如破竹。教育学生既像劈柴,又如治病救人,而治病务求治本,切忌舍本逐末。言为心声,学生言行不当的现象是由其思想认识不端正这个本质决定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摸准学生的脉搏,然后再用情去疏,用理去导,方能水到渠成。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就要讲求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定要“斩草除根”。
三、适可而止
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使事物能够保持质和量的关节点,是事物存在的界限,通常也称为分寸、火候。据这一原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就要把握好度。
1.严之有格,宽之有度
“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中学生天真幼稚,自控力差。
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不严,无以育人。但严不等于时时听训斥,也不是处处被控制。否则,学生就会畏而远之,师生间就会变成猫鼠关系,达不到心与心契合,情和情交融。教师对学生严中须有宽,但宽不是一味地“吹柔柔的风,洒绵绵的雨”,也不是“任你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否则,学生觉着教师软弱可欺,就会出现对抗行为,上言不能下达,上行不能下效。 2.紧的有限,松的有距
中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教师对他们管束要紧。不少教师紧的“杀手锏”就在于亲自“督战”,紧锣密鼓;一天到晚眼盯着学生,嘴批评着学生,脚跟着学生,把他们置于自己的高度监视、高度控制之下,使学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结果,差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违纪现象,且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而好学生则成了“死读书”的“小绵羊”。中学生是创新的一代,教师应让其个性突出出来,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紧要有限,紧中要有松,而松中要有距,松不“放羊”,否则,部分学生就会出现纪律松懈,学习抓不紧等现象,进而耽误他们的美好前程。
3.抓中有放,放中有抓
中学生已渐趋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日常事务中要注意锻炼他们,把部分权利下放。魏书生说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所承载和通过的信息量就会越大,师生之间相互理解、支持的程度也就越高,教育效果也就越好”。而放权就是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唱“包打天下”的独角戏,会事倍功半;而权利下放,放得好就可以事半功倍。如组织文体活动、举办各种比赛等,这些权利都可下放,但这是抓中的放,并不等于班主任对这些活动不管不问,因为中学生经验欠缺,不能尽如人意,为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一定放中有抓,进行宏观调控,做到抓不专制独裁,放不放任自流。
4.冷不过头,热不超温
教师对学生要“热”,热情关心他们,以情动人;诚恳对待他们,以诚感人;善于激励他们,以激催人。但要控制好用情的度,因为长时间使用后就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抗药性”。个别教师对好学生的态度过“热”致一叶障目,一好百好,就会使之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最终陷于孤芳自赏的窠臼中难以自拔,使“优质树苗”出现了不应有的“弯曲”。“冷”就是教育者将自己的感情深藏内心,以静制动,以冷促热,让学生在冷峻的氛围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切忌对后进学生坚持“一点论”,甚至产生光晕效应而对他们太“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不能求全责备,中学生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能正视他们,矫正缺点,挖掘优点,适当地给予“热”,后进生也会成为砌墙的砖———后来居上。
生活中的辩证法作文
“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你也会错过星星”
从泰戈尔笔下涌出的涓涓细流,充满了哲理,道出了生活中的几许辩证。
人都会有所失,有所惆怅。但一味带着怅惘若失的心情,去追逐欲坠的夕阳,又有什么用呢!你还是原来的你,成功从何谈起,孤独和流浪,怎么会自己逃出你的心里。
失败后,就像一只蝙蝠,永远都在黄昏起飞,这怎么行呢?这简直是对生活的亵渎!
事实上,失败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在失败中自惭形秽,从而错过了星星。
坚强些,才能正视生活,才能深深地品悟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的个中三味;要知道“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坚韧不拨之志”;英国培根亦有“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说。所以,为了一个目标,现实生活那怕是满身疮痍,也要把无奈沉入心底,这才是对生活的辩证期许。这虽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林深处亦沾衣”的不可避免。但至少使人相信被神惩罚的西绪弗斯在搬石上山的过程中,有一种生命的愉悦。```
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切失意并非就没有希望。曾有这么一位勇者,十六岁走进不是拼搏的拳击场,而等待他的是头破血淋;十九岁,大踏步走入军营,战神赐给他216块弹片和赶走的梦魇般的记忆;成年后,无数次的退稿,精神并没有湮灭于积残的体内。他,就是饮誉美国文,最后仍不做弱者,宁愿倒在自己枪口下的`硬汉海明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生来不是就要被打败的,只要你不想倒下,除非别人将你肉身从这个世界上清除。不堪人生悲苦的天才画家—凡高,一生作画,仅一幅画以低价卖出。虽然这还是源于买者的买椟还珠,但他仍然勤耕不已。死后,世界上最值钱的前十幅画中,就有四幅是凡高的,而且,最昂贵的那一幅,足可以买下中国博物馆。
虽然,这留给人们的未免有点悲怆的意味。但意外的幸运常常会使人冒失、狂妄;然而,经过磨练的幸运却让人成为伟器。
人们常说,《老子》是生命中的大智慧,《庄子》是哲学中的天籁。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如此超然、齐生死而淡泊名利呢?人说钱钟书夫妇超凡脱俗,可中国又有几对这样的伉俪呢!
对大多数人来讲,把无奈沉入心底,做一个流浪的吉普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永远要歌唱,是绝对能做到的。
《道德经》中的环境保护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告别尘世喧嚣,骑青牛、出函谷,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道德经》.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环境教育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 关键词:★ 学习辩证法
★ 道德经翻译
★ 《道德经》读后感
★ 道德经第五章
★ 道德经读后心得
★ 箴言-喜忧辩证法
★ 道德经全文翻译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