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随堂练习(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孤单的小星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谪九江后的苦闷与凄凉的心境。
4.“今夜闻君琵琶语”中“语”如果换成“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既指曲声,也含有琵琶女通过音乐所表露出的心曲,比“曲”的含义更深广。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音乐声中塑造了怎样的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6.结尾一段,诗人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二、
7.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
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⑦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
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
⑨这些本来郁积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思路,材料主要从《琵琶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阐述。②③⑥从艺术形式方面介绍,其余为内容方面。⑤为总说,⑦紧随⑤后。④“唱出了”“心声”引领①⑧⑨句。①⑧⑨的顺序根据逻辑可排为⑧①⑨。②③⑥的顺序可根据②③句之间的内容:“艺术上的成功”“音乐感的语言”和“用视觉”“听觉”来判断;而⑥应在最后。
答案: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悯然(mǐn)憔悴(qiáocuì) 湓浦口(fǔ)商贾云集(ɡǔ)
B.转徙(xǐ)迁谪(zhé) 铮铮然(zhēnɡ) 东船西舫(fānɡ)
C.幽咽(yè) 倡女(chānɡ) 水浆迸(bènɡ) 钿头银篦(bì)
D.红绡(xiāo) 阑干(lán)悄无言(qiāo) 轻拢慢捻(niǎn)
【解析】选C。A.“浦”读pǔ;B.“舫”读fǎnɡ;D.“悄”读qiǎo。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轻声)问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愁思) 漂沦(沦落)憔悴
小弦切切(声音轻清)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D.却(退回)坐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
【解析】选C。A.快:畅快;B.回灯:把灯重新拨亮;惨:悲伤。D.拢:叩弦。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为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故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⑨门前冷落鞍马稀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
一、群( )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屹立这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我爱月亮,但我也爱星星。”(改转述句)
2、海鸥们朝遗像扑过来。(改比喻句)
3、这些北京来的客人水平非常高。(改变词序,改变意思)
4、我们自己辛苦。我们给别人增加麻烦。(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爷爷很快恢复了健康。
b、小刚的肩膀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c、这次语文测试,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d、尽管天气很冷,小明每天早晨就锻炼身体。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森林报》是苏联作家维·比安基办的一份报纸。( )
参考答案:
一、群(策)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张家界风景区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或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美丽的。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把“使”“通过”去掉,这个句子犯了没主语的毛病。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把“古迹”改为“地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改为老师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挺立着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他爱月亮,但他也爱星星。
2、海鸥们像潮水一样朝遗像扑过来。
3、这些来北京的客人水平非常高。
4、我们不仅自己辛苦,还给别人增加麻烦。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森林报×”。
(×)是科普读物
【重难点语句】
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2、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
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3、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
分析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
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讲解】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表示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桃花源记》所寄寓的作者的美好理想和文章的结构特点
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散文名作。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虽然是虚构的,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却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它一方面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另一方面大胆否定了君权制度,提出了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作者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出理想社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访问、离开后再寻找桃花源的情形,贯穿起来,写得曲折回环,若有其事,引人入胜。
课文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和批判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但这种理想境界只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田园生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这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决定的。
文章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楚;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想象丰富,用语朴素、简炼、生动。
琵琶行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
A. 转徙(tú 移动) 迁谪(zhé 降职)
B.悯然(mǐn 忧郁) 贾人(jiá 商人)
C.冷涩(sè 滞涩) 铁骑(qí 骑兵)
D.虾蟆(hámá,古地名) 嘲哳(zhāozhā,声音杂碎)
2、指出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 (古:在……中心;今:提醒小心)
B.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穿戴;今:治理)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C.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貌脸色;今:色彩) 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突然;今:暂时)
D.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以前,刚才;今:向前方) 低眉信手续续弹 (古:随着;今:书信)
3、指出下列句子中“向”字,与“凄凄不似向前声”相同的一项( )
A.天姥连天向天横
B.失向来之烟霞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磨刀霍霍向猪羊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A.顺着 B.不久 C.寻找 D.遵循
(2)初为《霓裳》后《六幺》( )
A.为了 B.因为 C.弹奏 D.给
(3)暮去朝来颜色故( )
A. 所以 B.衰老 C.依旧 D.故意
(4)歌以赠之( )
A.因为 B用 C.介词“来” D.连词“而”
5、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中“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等闲识得东风面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C.万水千山只等闲
D.等闲平地起波澜
6、选出对“别时茫茫江浸月”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告别友人时,心中一片茫然,江水中月影迷离,似弥漫着诗人的陶醉之情。
B.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弥散着的是诗人挥洒不去的离愁别绪。
C.情景交融,点洒出哀伤之别的幽愁怨恨像茫茫江水。
D.诗人的心情已被融化在这一片迷离的月色之中。
7、对下列描写琵琶女形象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琶琶女的神态,还暗示出她此时幽愁暗恨的复杂心理。
B.“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也表现了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C.“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笔调,写了琵琶女当年高贵的身份,道出歌女不甘沦落天涯的心态。
D.“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叙其身价之高,色艺之绝,红极一时,哄动京城的辉煌。
8、指出对下列景物描写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 )
A.“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隐隐点染了聆听琵琶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B.“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写出诗人谪居荒僻之地悲凉凄清的情景,映衬出诗人的寂寞与苦闷心情。
C.“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不幸者的沦落之情全融进音乐之中,所以声声扣人心扉,更加“凄凄”感人,听者已不是“悄无言”,而是“皆掩泣”,表达了“满座”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9、诗中有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其意象不同,内涵各异,试分别分析之。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
②车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10、翻译(每句2分)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3)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参考答案:
1、D 2、B 3、B 4、(1)A (2)C (3)B (4)D 5、B 6、B 7、C 8、C(不是景物描写,而是人物场面描写) 9、①情景交融,溶溶月色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②音乐与月色互相渗透,令人回味不已。③渲染歌女凄清心境,使人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忧郁的月光里,感伤莫名。
10、(1)元和十年,我被降职到九江做司马
(2)我本是长安歌女,曾向穆、曹二善才学习琵琶,由于年长色衰,就嫁给商人为妻子。
(3)我听到这个人的身世经历,这个晚上自己才感觉有被降职的感觉,因此就写了这篇诗文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一、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诵读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品味诗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
2.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3.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三、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无限。
【参考答案】
一、一问: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二问:同病相怜的感叹。
二、一问:说明琵琶女此时已经进入乐曲的境界。
二问: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三问:从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三、(略)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贾人(ɡǔ)
六幺(yāo) 迁谪(dí)
B.转轴(zhóu) 拨弦(xián)
幽咽(yè) 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 衣裳(shánɡ)
信手(xìn) 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 荻花(dí)
钿头(diàn) 琵琶行(xínɡ)
提示:A项迁谪zhé;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
答案:B
2.默写填空。
(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
(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
(6)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
答案:(1)江州司马青衫湿 (2)犹抱琵琶半遮面
(3)相逢何必曾相识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唯见江心秋月白 (6)大珠小珠落玉盘
3.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提示:C.思:悲伤。
答案:C
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提示:为:①写作,②替。其:③那个声音,④那个人。
答案:B
5.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提示:A、C、D三项互文。
答案:B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最喜欢用景物描写反衬人物心境和音乐效果,请找出三处描写景色的句子。
参考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7.《琵琶行》中“行”属“歌行体”古诗的标志,从本诗看,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哪一项( )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 ④句式长短偏差,富于变化 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①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提示:“歌行体”是古诗,所以②“篇幅较短”不对,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不对,⑥应是近体诗的要求。
答案:B
8.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提示:D.“反问”应为“设问”。
答案:D
9.对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提示:A项人物未出场露面,应是个人感受,并非直接刻画。
答案:A
10.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提示:B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
答案:B
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粗的词:
①寻声暗问弹者谁( );
②弦弦掩抑声声思( )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 );
④银瓶乍破水浆进( )
2.选出与“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字意义相同的项( )
A.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察赵之欢
B.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C.空谷转响,哀啭久绝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对白居易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最合理的一种是( )
A.传神地写出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琵琶女身世变化后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的神态。
D.写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被迫演奏时的拘束神态。
【答案】
1.①轻声;②悲,伤;③形容鸟声婉转;④突然
2.C
3.C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一、双基夯实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浔阳(xún) 枫叶(fēnɡ)
瑟瑟(sè) 迁谪(zhé)
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
C.幽咽(yè)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
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
【答案】 C(暂读“zàn”)
2.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老大嫁作商人妇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答案】 B(①⑤⑥⑧⑨⑩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所以选B。)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B.铮铮然有京都声沛公然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答案】 C(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D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自言本是京城女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低眉信手续续弹胜似闲庭信步
【答案】 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
5.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C.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 D(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省略句。)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答案】 B(“夸张”不正确。)
7.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答案】 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
★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
★ 《乡愁》随堂测试
★ 随堂笔记范文
★ 一年级随堂练习题
★ 琵琶行文言文
★ 白居易 琵琶行
★ 琵琶行白居易
★ 改写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