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随堂练习(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肉包同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
《小石潭记》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1、注意加粗字的发音,反复诵读这些句子: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不同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词的含义:
⑴心乐之
⑵凄神寒骨
⑶斗折蛇行
⑷犬牙差互
4、散读课文,体验幽美意境:
经过合作学习与交流,横亘在学生面前的语言障碍已被基本消除,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努力想象自己与柳宗元一起来到小石潭,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用心体验作者游览时所流露的情感及其变化。
5、理清游踪,明确作者的观察对象:
在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后,开始进入游记阅读的具体分析。我将预习中所提示的阅读方法“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书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就前两项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抽学生答题。
6、把握景物特点,领略景中意趣: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
《小石潭记》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1、注意加粗字的发音,反复诵读这些句子: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不同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词的含义:
⑴心乐之
⑵凄神寒骨
⑶斗折蛇行
⑷犬牙差互
4、散读课文,体验幽美意境:
经过合作学习与交流,横亘在学生面前的语言障碍已被基本消除,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努力想象自己与柳宗元一起来到小石潭,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用心体验作者游览时所流露的情感及其变化。
5、理清游踪,明确作者的观察对象:
在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后,开始进入游记阅读的具体分析。我将预习中所提示的阅读方法“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书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就前两项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抽学生答题。
6、把握景物特点,领略景中意趣:
通过诵读和分析交流,学生已经把握了柳宗元的观察视角并初步能以作者的眼光来欣赏景物了,因此,我让学生按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为序,逐段朗读、品味,并分别概括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在交流中,特别要引导学生体会小石潭整体的构图美和潭水的清澈、景观的幽深和寂静以及静中有动、动静交互的特点。
7、读景中情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以作品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印记为线索,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际,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应当说是水到渠成的事。重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此前的探究所得,就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感受的产生原因,作一番交流。作为思维训练,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让学生讨论并理解小石潭幽美独特的风光、寂寥无人的环境和往来翕忽的游鱼,与作者的身世遭际、性格和心绪之间的某种联系,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心灵世界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当然,这可以点到为止。
8、与作者对话,激发人物研究兴趣:
《小石潭记》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审美享受,它还展现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才华和人格魅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心已经与柳宗元靠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同游者之一,那么,在柳宗元寄情山水、寻求心灵慰藉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之际,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际、文学才华和政治上的作为等史实,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进行或儒或道或释等五花八门的劝慰,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去探究这一人物。
9、教学总结,强化单元学习重点:
⑴梳理并归纳游记的特点和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
⑵肯定和表扬在完成自读与探究型作业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并重申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与答案
《小石潭记》语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是课文的随堂练习与答案,希望你能喜欢。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佁( )然 为坻( ) 翕( )忽 怆( )
为屿( ) 为堪( ) 幽邃( ) 俶( )尔 差 ( )互
二、解释加点字
①下见( )小潭 ②隔篁竹( ) ③如鸣佩环( )
④心乐之( ) ⑤水尤( )清冽( ) ⑥近岸( )
⑦青树翠蔓( ),蒙( )络( )摇( )缀( )
⑧参差( )披拂 ( ) ⑨潭中鱼可( )百许( )头。
⑩无所依( )⑾日光下( )彻( ),影布( )石上
⑿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 ⒀往来翕忽( )
⒁斗( )折蛇( )行,明灭( )可见
⒂犬牙( )差互( )⒃凄( )神寒( )骨
⒄悄怆( )幽邃( ) (18)其境过清( )
(19)不可久居( ),乃( )记之而去( )(20)隶( )而从( )者
三、一词多义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4)以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5)而 潭西南而望 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6)其 其岸势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7)为 为坻 全石以为底
(8)之 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
(9)差 参差 犬牙差互
(10)从 从小丘 隶而从者
(11)乐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四、词类活用
1. 心乐之 2.从小丘西行 3.日光下彻
4.斗折蛇行 5.犬牙差互
五、判断句式
1.心乐之 ( ) 2.斗折蛇行 ( )
3日光下彻 ( ). 4.坐潭上 ( )
5.如鸣佩环( )6.全石以为底( )7.卷石底以出(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0、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七、填空
1、《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因为他生于河东,又称 。
本文的体裁是 。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2、本文按 顺序写:发现小石潭、 、、潭中的气氛。
3、小石潭的特点是
4、第四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 的写法,“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 氛围,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5、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发现小石潭的句子
(2) 描写小石潭的全貌的句子
(3) 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4)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5)描写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句子
(6)溪水曲折蜿蜒的'句子
(7)岸势参差不齐的句子
(8)侧面写水清的句子
(9)表现潭上凄凉寂静气氛的句子
(10)离去的原因的句子
八、问答题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2.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九、比较阅读
(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②水尤清冽。( )
② 全石以为底。( ) ④参差披拂。( )
⑤佁然不动。( ) 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⑧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⑨四面竹树环合。( ) ⑩寂寥无人。( )
11悄怆幽邃。( ) 12以其境过清。( )
13 不可久居。( ) 14乃记之而去。( )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三,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 ,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 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 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 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 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 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游览的先后顺序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9、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 的语句: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鸣佩环(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B___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文言知识
相似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相关练习】
解释下面的词语:
1篁竹
2如鸣佩环
3清冽
4全石以为底
6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7翠蔓
8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可百许头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1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2佁然不动
13 佁然
14俶尔远逝
15俶尔
16往来翕忽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斗折
19蛇行
20明灭
21差互
2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3悄怆
24邃
25清
26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小石潭记 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河北)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______________。(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天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1.理解填空。(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2.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一、(河北)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天门)
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每个词0.5分)
10.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11.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 水(每空0.5分)
12.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3分)
小石潭记练习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总结: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yǐ然不动;ch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 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此文段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所写( )的片段,该文选自( ),作者贬永州,写下了有连续性的游记多篇,合称( )。
2.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影布石上,yǐ然不动(映照)
B.以其境过清(认为)
C.乃记之而去(离开)
D.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3.正确一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A.心神凄凉,骨头寒冷,静悄悄的,十分幽深,十分悲哀。
B.心神凄凉,骨头寒冷,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C.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D.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幽深极了。
4.从内容上看,第一段写了( )和( ),“似与游者相乐”流露作者淡淡的( )之情,当作者观赏第三段小石潭四周( )的环境景物时,又涌起( )之情。
参考答案:
1.《小石潭记》《柳河东全集》《永州八记》
2.B
3.D
4.游鱼、潭水、喜悦、幽静、抑郁忧伤。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下面是课文的同步练习,一起来做一下吧。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篁竹()清洌()为坻()
为屿()为嵁()翠蔓()
蒙络()摇缀()佁然()
俶尔()翕忽()幽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心乐之(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⑤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⑧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下列加粗的词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B、皆着空游无所依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____。
②作者被贬为______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_________。
③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点明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小石潭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④文中用____________写溪流的形状;用____________写溪水的情态;用____________写岸势。
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A、皆若空游无所依()、()、()
B、俶尔远逝()
②写潭中之鱼欢快嬉戏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俶尔远逝”的“尔”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
B、“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了潭水的动景。()
D、这段文字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虽无一字写水清,但读者处处能体会到水的明静清澈。()
E、这段文字不但写鱼、写水,也以游鱼反衬自己的失意处境。()
【参考答案】
1、huánglièchíyǔkānmànluòzhuìyíchùxīsuì
2、①作响②对……感到高兴③表示对数量的估计④映⑤忽然⑥深⑦凄清,冷清⑧或现或隐
3、B
4、①《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唐文学家
②永州《永州八记》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冽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5、①A、全好像凭空
B、离去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A、√B、×C、×D、√E、√
拓展阅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分析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借以安顿他那颗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富有灵性!水,有涧水,有潭水,也有溪水。这些水或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或奔流而下,“流沫成轮,然后徐行”(《钴鉧潭记》);或因地势、流速的差异,呈现出“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的特点。石,有横亘水底之石,有负土而出之石,园林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各不同。至于林木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这里,有动有静,有形有色,有疾有缓,有点有面,刻划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炼而极富变化,文势则严整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 “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艺概·文概》)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写道: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 改写小石潭记
★ 小石潭记 思考题
★ 小石潭记朗诵
★ 小石潭记公开课
★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
★ 小石潭记课件
★ 小石潭记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