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啥他嘛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啥他嘛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农隙自诣吏隙:空 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课:考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3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B.②④⑤D.①③④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5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5分)

【参考译文】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此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中允、 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皇帝下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篇2: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原文及翻译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农隙自诣吏 隙:空 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课:考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3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 B.②④⑤ D.①③④ 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5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5分)

【参考译文】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此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中允、 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皇帝下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原文及翻译]

篇3:司马池字和中原文及译文赏析

司马池字和中原文及译文赏析

司马池,字和中。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出入乘驴。与令相恶,池以公事谒令,令南向踞坐不起,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不为少屈。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继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除开封府推官,敕至阁门,为继明党所沮,罢知耀州。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加直史馆,复知凤翔。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属惶遽引咎。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乃独承其罪,有诏勿劾。岐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俾为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遂兼侍御史知杂事。尝言:“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后平果败。更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岁满,中书进名,帝曰:“是固辞谏官者。”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①,剸剧②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③,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 列传第五十七)

【注】①厨传:供应食宿、车马的驿站 ②剸剧:统领裁处繁剧的事务 ③德音:唐、宋时的一种恩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偶:并列

B.州符期三日毕输符:限期

C.不先输,何以趣他人趣:说服

D.巡检亦坐废 坐:定罪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和“富于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

A.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

B.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

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

C.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

长吏者政事所繇,非诸君过

D.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刘平好自用而少智谋,必误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池有谋略,在蜀地任职时,谣传当地士兵叛乱,蛮族也将入侵。于是富人争相躲避,县里的主要官员也都吓得不上班。司马池独撑局面,巧妙化解,使民心安定下来。

B.司马池担任群牧判官时,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司马池首先对曹利用晓之以理,劝其带头缴纳,结果数日之中就顺利完成了此项任务。

C.司马池曾经参与考察内侍皇甫继明的相关政绩,从制置使以下都纷纷附名上奏要求提拔皇甫继明,司马池加以拒绝,而他随后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D.司马池被朝廷召回担任谏院主管,他上书恳切推辞。宋仁宗对此深表示赞许,直到他后来改任其他官职任职期满,中书阁准备提升其职务时,仁宗还提及此事。

参考答案

【1】C(“趣”在此处应释为“催促”)

【2】D(A项上句表明司马池胆识过人,下句表明司马池“为人正直”; B项上句表明司马池实事求是,下句是群牧司处理公务的客观叙述,且未寓褒贬;C项上句表明司马池不追逐名利,下句表明司马池勇于承担责任)

【3】C(报复司马池的是皇甫继明的同党,而未遭到皇甫继明的直接报复)

参考译文

司马池,字和中。早年丧父,家资数十万,他全部让给各位伯父、叔叔,而自己则奋力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授永宁主簿,出入乘驴。与县令关系不好,司马池因为有公事去见县令,县令向南盘坐不起身,于是司马池挽着县令向西并排坐在一起讨论公事,没有一点屈服。历任(蜀地)建德、郫县县尉。蜀人妄传戍兵叛乱,蛮族将会入侵。于是富人争相将金银埋藏后逃到山谷间躲起来。县令闾丘梦松亦假借有别的事情不去县府上班,主簿也有病不出门。留下司马池代为管理县中事务。在元宵灯会,司马池让老百姓尽情游观,一连进行了三个晚上,于是民心安定下来。后调任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当时皇帝营造宫殿,下诏从各州调集竹木,州里限期各县三日之内运送完。司马池认为光山县本地不产大竹,而要从蕲、黄两地转买,三日之内是不可能完成交纳任务的。于是同老百姓另行约定时间,并宣布过约期不送者即治罪。最后光山县完成送竹任务比其他县要早。

枢密使曹利用上奏要司马池任群牧判官,司马池辞谢不就,但朝廷还是授给了他。曹利用曾经委托他负责征收大臣们所欠的进马费用。司马池说:“政令不能实行,是因为上级首先违犯。你所欠的马费还很多,不先偿还,我怎么去催促他人呢?”曹利用惊讶地说:“官员骗我说已替我偿还了。”于是赶紧下令将其偿还给朝廷,数日之中各位负责者都完成了任务。后来曹利用被贬官,他的同党害怕被治罪,而反过来又讲他坏话的人很多,唯独司马池在朝廷公开宣扬,说曹利用是冤枉的,朝廷最终没有将曹利用问罪。内侍皇甫继明正在章献太后住地担任给事,同时代理估马司职务,自己说通过买卖马匹为国家赚了丰厚利益,请求提升官职。朝廷把事情交给群牧司处理,经考查认为他并没得到厚利。此刻皇甫继明正得势,从制置使以下都要附名上奏(提拔皇甫继明),唯独司马池加以拒绝。出任开封府推官,诏令下到内阁,但遭到皇甫继明同党所阻止。降职耀州知州。后又升任利州路转运使、凤翔知府。

后被召回朝廷担任谏院主管,司马池上书恳切推辞此官。宋仁宗对宰相说:“别人都盼望晋升,然而司马池却独喜爱降低官职,也真是难能可贵啊。”于是加官直史馆,重新担任风翔知府。在任期间曾有疑案上诉,大理寺官员立即下来复查。属官十分担心,便引咎辞职。司马池说:“第一把手是政事的主要负责人,不是你们的过失。”于是单独去承担了责任,皇帝下诏不要弹劾他。岐阳镇巡检晚上去有钱的人家饮酒,手下士兵捉住了他,迫使巡检作出承诺,答应以后不再管束士卒,士兵这才将其释放。司马池了解此事后,将为首的士卒抓来杀了。巡检也因此被罢免。逐渐升至尚书兵部员外郎,遂兼侍御史知杂事。曾经说:“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刚愎自用缺少智谋,一定会误大事。”后刘平果然失败。改任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任职期满后,中书阁提名升职。皇帝说:“司马池是一个坚持辞谢不做谏官的人。”因而擢天章阁待制、河中知府,调任同州知州,又调杭州知州。

司马池性情质朴平和,对驿站不怎么装修,不怎么擅长处理繁剧的事务,加之又不太了解杭州一带风土民情,因此对他的谤讥之言传到朝廷。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弹劾司马池处事不当有十余条,再加上没将皇帝的恩诏及时传达的过错,于是降为虢州知州。起初,转运使已经上奏弹劾司马池时,正碰上有个官吏偷盗官府银器案,犯人被带上镣铐投进州监狱,审讯时,犯人供认自己是为江钧掌管私人钱柜的,所盗官府银器已经被他拿出卖掉的大半。后又发现有越州通判私载个人货物和偷税之事,此人与张从革有姻亲关系,曾派人私下请托过(张从革)。有人说这下子司马池可以同时弹劾江钧、张从革报仇了。但司马池说:“我不那样做。”所以大家都称赞他有长者风度。

篇4:前事不远吾属之师原文及译文赏析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戊(wù)子①,上⑨谓侍臣⑾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⑧而非桀、纣⑩,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zheng)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②,故智者献其谋③,勇者竭其力④。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⑤,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⑥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⑦之师也。”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朕观《隋炀帝集》( ) 2、勇者竭其力( )

3、炀帝恃其俊才( ) 4、骄矜自用( )

二、翻译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文谈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还曾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

一、1、看 2、尽 3、倚仗 4、骄傲 固执己见

二、1、也知道称赞尧,舜,批评桀,纣,但是做事为什么相反呢! 2、为人君者即使道德高尚,天资聪明,也应当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三、要善于借鉴历史的,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地完善自己。

注释

戊子,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这一天。这年六月戊子是六月十三日。

是:称赞,认为……好。

虚己以受人:虚己,自己要谦虚。受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献其谋:提出(他的)主张、计划、策略等。

竭其力:尽量发挥(他的)力量、能力。

俊才:出众的才智。

自用:固执自信,自以为是。

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竟然”。

属:恰好,正是。

尧,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皇帝: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桀,纣:夏朝和殷朝的末代君主,是昏庸的暴君。

文辞奥博:文辞美妙,含义深远;奥博,含义深广

吾属:我们。

奥博:含义深广。

非:批评,认为……不好。

观:看。

竭:尽。

恃:凭借。

骄矜:傲慢妄动。

译文

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六月戊子(六月十三日)这天,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读《隋炀帝集》这部书,文辞深奥知识渊博。隋炀帝也是肯定尧、舜而否定夏桀、商纣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为什么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说:“作为一国之主,即使明哲智慧,通达理事,还应当不自满而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有才干的人就能为你出谋划策,有勇决的人就能为你使尽力量。隋炀帝凭着他的胜人的才智,傲慢妄动,自以为是。因此,满嘴讲的是尧、舜的仁义道德,却做着桀、纣那样祸害人民的坏事,居然一点都不自觉,招致被推翻灭亡。”太宗说:“隋炀帝的事迹离现在还不远,恰好作了我们的反面教材。”

读后拾得

唐太宗很重视历史的教训,常常用来反省自己。当他读了《隋炀帝集》便提出了为什么会出现隋炀帝嘴上讲的大道理,实际做的却又是另一套的问题。魏征分析:即使绝顶聪明的人,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人家半点意见,智者和勇者便会离他远远的,不为其献谋,不为其竭力,大家也不敢多提意见。结果,隋炀帝成了孤家寡人,架空了自己,这是很危险的,如同盲人瞎马,临近深渊,无人帮助勒马,改变前进的方向。魏征听说的“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言简意赅。古人古事,确是可以作为镜子,历代王朝的兴衰,原因复杂。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言行不一,不能虚己,拒人于千里之外,却会教训别人,使人敬而远之。结果事无所成,终于失败,也是主因之一。既 (就是,前车之鉴的意思,就是说,以前发生的事情,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要从中学习经验和教训。 可以翻译为,以前的事情并不遥远,当以其(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老师 )。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1—2]  ,世称涑水先生 [3]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2]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篇5:《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赏析

概述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段解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文章特点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⒈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⑴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⑵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⒉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⑴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⑵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⒊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⑴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⑵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写作特点

⑴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⑵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⑶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用现代文言汉语称为外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精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谐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闯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赏,可是这世上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讲利益原则,首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一个人不同他人发生联系,就无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不付出就无所获。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就破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理。离开这一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一点。“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说用给予好处引人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咯,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一安百、欲擒故纵、美人诱惑、坐收渔利、奇货可居、害一利百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他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篇6:《桑中生李》原文和译文赏析

《桑中生李》原文和译文赏析

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欲之。

【阅读练习】

1、解释:①禾 ②去 ③顾 ④乃 ⑤间

2、翻译:①因植焉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③盲者得视

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

1.①苗②离开③回头④是⑤隔

2.①于是(把它)种在那里②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③眼瞎的人能复明。

3.马跑得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远的目标。

翻译: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闻名。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

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哪有什么神仙?这是我种的李树啊。”于是砍掉了它。

主旨归纳

本文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

阅读训练

对这篇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对的一项是(D)

A、传闻容易失真

B、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

C、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

D、消除迷信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把迷信的事物除掉

下了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于田中种禾(于:介词,在)

B、见之惊云(之:代桑中李树)

C、以余浆灌溉(以:介词凭借)

D、因植种(因:连词,于是、就)

篇7:《送李中丞之襄州》原文及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篇8:《送李中丞之襄州》原文及译文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篇9:黔之驴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释】

1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lǐ)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柳州。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地名:贵州)。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

4至:运到。

5则:却。

6之:代词,代驴。

7庞然:巨大的样子。然,的样子。

8以为:把……当做。以:把。为:当作。

9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观察。

10稍出近之:(老虎)渐渐走出树林接近它(驴)。稍:渐渐。近,接近。

11憫(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2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动作一方偏指另一方。

13大骇:非常害怕。大:非常。骇,害怕。

14远遁:远远地逃走了。远:遥远。遁:逃走。

1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且:将要。噬:咬。以:认为。己:自己。

16然往来视之。然:表转折,然而,但是。往来:来来回回。视:观察。

17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异:特殊的。

18者:表示揣度的语气。

19益习其声: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益:渐渐,更。习:熟悉,习惯。

20终不敢搏:始终不敢与它搏斗。终:最终。搏:扑、击。

21稍:渐渐。

22近:靠近。

23益:更加。

24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5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26驴不胜怒:驴不堪恼怒。不胜:不能承担或承受。

27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28因:因此。

29计之:考虑这件事。计:考虑。之: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30技止此耳:(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技:本领,技能。止:只,仅。此:如此。耳:罢了。

31因:于是。

32跳踉(tiào liáng):跳跃。

33(hǎn):(虎)怒吼。

34尽:吃尽,吃光。

35乃:才。

36去:离开。

37断:断裂,这里指咬断驴的脖子。

38噬:咬。

39他日:有一天

【翻译】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庞然大物的样子,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很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不是有什么特殊本领的。(老虎)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的靠近它,但始终不敢进攻。(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因此跳跃着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驴)当初不暴露他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赏析】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船载”两个字还暗说了驴子形体的巨大沉重。“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稍出近之”,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憫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憫然”,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憫然”;而由于“憫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憫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窥之”,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

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高中语文《临江之麋》原文及译文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孙武原文及译文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译文及赏析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

《渔家傲》原文注释及译文赏析

《黄山小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颀《琴歌》译文及赏析

《宋史·刘师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