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南朝》原文赏析(共含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曲奇饼巨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商隐《南朝》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南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26首。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原文】
南朝
作者:唐·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注释】
①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②玄武湖:在今江苏南京市。原为北湖,宋元嘉中,湖中有黑龙见,改名。见宋·徐爰《释问》。《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
③埭(dài):水堰。据《南史·武穆裴皇后传》,齐武帝常游琅琊城,宫人随从,很早出发,到玄武湖北埭时鸡始鸣,故称鸡鸣埭。绣襦:指宫女。回:犹“重来”。
④《南史·张贵妃传》:“(陈)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江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缤之容色。”
⑤《南.史·齐本纪》:“(齐后主)又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⑥《南史·陈后主本纪》:隋文帝令大造战船,人请密之。文帝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柹于江,若彼能改,吾又何求?”,柹(fèi):削下的小木片。敌国:指隋。
⑦前朝神庙:指陈朝三祖的宗庙。烟煤:屋顶上的烟尘。陈后主即位五年,惑于酒色,不祠宗庙,见《资治通鉴》卷一七六。
⑧《南史·张贵妃传》:“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颜:全诗校:“一作莲。”
⑨江令:指江总,陈时为尚书令。《南史》本传说他“既当权任宰,不亲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与陈孔暄、孔范等余人,当时谓之押客”。
【赏析】
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南朝,南朝李商隐,南朝的意思,南朝赏析 -诗词大全
南朝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南朝,南朝李商隐,南朝的意思,南朝赏析 -诗词大全
南朝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
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桑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南朝》作品介绍
《南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26首。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南朝
作者:唐·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①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②玄武湖:在今江苏南京市。原为北湖,宋元嘉中,湖中有黑龙见,改名。见宋·徐爰《释问》。《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
③埭(dài):水堰。据《南史·武穆裴皇后传》,齐武帝常游琅琊城,宫人随从,很早出发,到玄武湖北埭时鸡始鸣,故称鸡鸣埭。绣襦:指宫女。回:犹“重来”。
④《南史·张贵妃传》:“(陈)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江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缤之容色。”
⑤《南.史·齐本纪》:“(齐后主)又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⑥《南史·陈后主本纪》:隋文帝令大造战船,人请密之。文帝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柹于江,若彼能改,吾又何求?”,柹(fèi):削下的小木片。敌国:指隋。
⑦前朝神庙:指陈朝三祖的宗庙。烟煤:屋顶上的烟尘。陈后主即位五年,惑于酒色,不祠宗庙,见《资治通鉴》卷一七六。
⑧《南史·张贵妃传》:“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颜:全诗校:“一作莲。”
⑨江令:指江总,陈时为尚书令。《南史》本传说他“既当权任宰,不亲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与陈孔暄、孔范等余人,当时谓之押客”。
《南朝》赏析
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南朝》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南朝》繁体对照
南朝
作者:唐·李商隱
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
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
敵國軍營漂木柹,前朝神廟瑣煙煤。
滿宮學士皆顔色,江令當年只費才。
李商隐流莺原文及赏析
【原文】
流莺
唐:王维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译文】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⑷啭(zhuàn):鸟宛转地鸣叫。
⑸佳期: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赏析】
张《会笺》系此诗为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此诗乃苦闷之词,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云:“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张《会笺》曰:“含思宛转,独绝今古。”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写作年份不易确定。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 “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末句从此化出。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 —— 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李商隐《瑶池》原文赏析
【李商隐】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瑶 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诗鉴赏】
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这首诗便是讽刺求仙之虚妄。
相传瑶池是古代神话中仙人西王母住的地方。诗中的“阿母”即西王母,《汉武故事》中称西王母为“玄都阿母”。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临行之时,西王母作歌赠之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希望)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答歌曰:“比及三年,将复(返)而野(您的疆土)。”又载:穆王南游,在去黄竹的路途上,遇北风雨雪,有冻人,穆王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
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竹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
西王母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 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哩!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 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讽刺求仙,本来是颇费议论的主题,但此诗却不着一字议论。作者的用意,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构思极为巧妙。末句是西王母心中的问号,而不是由诗人直接提出的反诘之辞。因此,诗的讽刺虽然犀利尖刻,但表现方式却是委婉曲折的,不是直截了当的挖苦嘲笑。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原诗》)。
★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 李商隐无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