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了,如何告诉孩子?这是离异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狗要穿毛衣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离婚了,如何告诉孩子?这是离异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狗要穿毛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父母离婚了,如何告诉孩子?这是离异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篇1:父母离婚了,如何告诉孩子?这是离异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父母离婚了,如何告诉孩子?这是离异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很多父母离婚都选择用避讳不谈或是用欺瞒隐晦的方式,如何和孩子谈离婚,这在家庭教育中,是个难题。成为离异家庭对孩子已是不利,作为父母,我们更要走好“说清楚”的第一步!

离婚,在现今社会是越来越普遍了,即便如此,跟孩子谈离婚,依然还不是件不容易的事。

很多父母担心年幼的孩子不懂什么是离婚,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跟孩子说明,怎么办?

其实,小孩是非常敏感的,虽然她们未必真的理解,但孩子所接收到的讯息,远比大人所想像的多很多,与其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想像,或是在大人亲戚的谈话中拼凑讯息,不如由父母直接说明,反而可以减低孩子更大的伤害。

父母离婚前,家里的气氛,孩子已经都有感觉。在跟孩子说明离婚之前,有几点是父母必须注意的:

父母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父母在离婚前,要确认两个人是否都对离婚作好了准备,离婚是不是在理性的思考之后作出的选择?

父母自己对离婚都还不是很确定,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跟孩子谈了。

唯有自己都接受离婚,才真的是彼此都好,才能减低在孩子面前的心虚愧疚,孩子也才不会认为自己是被丢弃的。

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去表达,关于离婚要依据孩子的认知发展去说明

不防问问孩子:对于父母最近相处有什么感觉?感觉到家里气氛有什么不同?

父母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所接收到的讯息是什么,从这方面切入,不失为一个方式,也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即使父母离婚,自己的感受依然是被在乎的!

父母的说法跟态度要一致,两人最好一起跟孩子谈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想法,当父母表现的越坦然理性,让孩子感到“这是一件可以拿出来讨论的事情”。

两个人一起和孩子谈离婚,孩子即使失落,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到安心,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让孩子知道,离婚是父母两个人一起决定的`

很多父母的关卡在于觉得离婚就对不起孩子,建议大家跟孩子说明两人离婚的理由,告诉孩子,父母很爱他,也爱这个家,不在一起是不想带给彼此更大的伤害。

虽然离婚对孩子有一定的伤害跟影响,但孩子如果能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身教。

不要推卸责任,不要把离婚的责任推给对方,更不要推给孩子

离婚最忌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斥责对方的不是,父母是孩子自我认同中两个重要的主角,抵损任何一方,都会伤害到孩子。

当孩子认为都是自己不好时,对人格的发展及未来对感情的态度,往往很容易走向偏差,孩子会感觉到是自己是个「坏孩子」,也很可能会自己解释为是自己不够好、不乖,所以父母才要离婚。

让孩子知道自己依然是被爱的,不要对孩子作做不到的承诺

即使两个人之后不是夫妻了,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没有被丢弃的,两人仍然是孩子的爸爸跟妈妈,只是不会生活在一起了。

父母离婚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但我们要尽可能的减低孩子的不安,但也不要作出自己做不到或不能持续的承诺,这样只会更加深孩子被抛弃的感觉,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爱。

说明未来生活的改变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们也要尊重、聆听孩子的想法跟感受。

对于离婚,要让孩子清楚未来生活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像是搬家、转学等,我们都应跟孩子解释说明,听听看孩子有什么担心或焦虑,减低孩子对于突然改变的冲击跟焦虑,了解清楚父母可以协助的是什么。

尊重孩子的情绪

离异家庭刚开始,孩子或许会哭闹,请视为一个正常的过程。

面对自己最爱的两个人即将要分开,孩子一定会失落跟悲伤的,这是属于她自己的失落,没有人可以剥夺,即使是父母。

父母不要否定或漠视孩子的情绪,情绪过后孩子自己会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而离异初期的父母,希望要用爱和耐心来陪伴孩子一起度过。

倘若离婚真的是为彼此的问题跟伤害画下休止符,好好的说再见,也是一种身教。

当爱已成往事,请善待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作为父母,两个人必须先懂得照顾好自己,也才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品质的爱。

离婚并不糟糕,糟糕的是父母被离婚给打败了,对孩子来说,反而是更大的伤害!

关于离婚,很多父母会对孩子感到抱歉,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两个人能理性而平静的份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模范的建立。

篇2:父母如何把离婚告诉孩子

父母如何把离婚告诉孩子

我是个单身妈妈,女儿现在两岁零三个月,在她一岁半时,我和他爸爸离婚了。现在她见到小朋友的爸爸就发愣,有时候她还会用疑问句说出“爸爸?”这个词。我有时候看到她看动画片或儿歌里讲爸爸的地方会发愣(连婴儿画报上都有爸爸的内容)。我还没告诉孩子事实,怕她太小接受不了。该怎么办好呢?

专家意见:

这位妈妈,来信里能感受你的困惑与焦虑。现在的单亲家庭儿童的心智发展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事实上,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还要好。当然,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发展好需要一些条件。如:孩子的母亲个性独立、开朗、快乐,乐于照顾自己的孩子;母亲要有良好的社会身份与不错的经济收入,居住环境要宽敞一些,这样容易形成孩子与母亲各自的空间;孩子生长的环境(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离婚的父母彼此要宽容、认同,没有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种亲情;有一个和睦、扩大的亲友系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阿姨等,他们都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父亲要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并承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父亲。

你的女儿很小就离开了爸爸,没有与爸爸的亲密感,在孩子心中爸爸只是个象征,也许更像个玩具。建议你和蔼、自然地告诉她父母离婚的事,这样不会给孩子形成太大的心理伤害,当然孩子可能有些缺失感,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在告知孩子离婚事实的同时,要给孩子适当的保证,对她说自己非常地爱她,一定会照顾好她等。讲故事或做游戏,是让孩子接受父母分离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告诉孩子离婚事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有的人会表现出很可怜、伤心,或被抛弃的感觉,这样都不可取。

◆不彼此抱怨,让孩子感觉离婚后的父母更开心幸福,自己也更被关心。事实上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对离婚仍然是否定的。所以,这一点要用行动让孩子感觉到。

◆不要让孩子卷入离婚事件,比如说离婚是因为她不听话,或者父亲觉得母亲没有教好她等等,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内心留下永久的伤痛,甚至无法再信任亲人。

◆如果母亲还年轻,努力寻找合适的'对象再婚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比较容易接纳新来者,到了七八岁以后就困难一些,十二岁以后基本不愿意融入新的家庭。让一个青春期后的孩子接受继父或继母是件很费脑筋的事。作为母亲,最好争取在孩子5岁前有新的家庭,孩子接受起来要容易很多。

在这里,也提醒单身母亲们,孩子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她只是你爱与职责的一部分,你还有更多的职责。要让自己成长,善待自己,不要放弃追求幸福的机会,越是这样孩子的心理发展就越好,因为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就是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篇3:父母离异如何抚平孩子创伤

父母离异如何抚平孩子创伤

这里,我们不想议论夫妻离异的对错,只想提醒离婚父母,在分手前,为你们的亲生骨肉做好各种安排,让儿女身心受到的伤害降到最小程度。

恰如其分地交代

一旦你们已经作出离婚的决定,应该早一点告诉孩子。父母双方应该一起向孩子心平气和地讲述,就像平时一家人商量去哪里旅游那样,让孩子不感到突然。暂且把你们之间的愤怒和愧疚放在一边。尽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谈话的内容方式不会一样,但都应包括一些基本的内容:“爸爸妈妈过去很相爱,但现在我们认为分开两个人更幸福。不管我们之间发生什么,我们都会永远爱你,照顾你。”谈话时,语气要温和,不兜圈子。孩子并不需要对细节知道得很详细,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只是父母分开了,但是谁也不会在他的世界里消失。

还有一点很重要,孩子最怕家庭暴力。父母充满敌意的争吵,不但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给他树立反面的榜样,为了孩子,父母双方离异时要避免争吵和暴力,任何一方都不要用孩子做要挟,更不能教唆孩子参与战争。要知道在家庭暴力冲突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也很难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婚姻问题。

抚平孩子心理创伤

在父母离异这件大事面前,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男孩女孩的反应强烈程度也大有差别。所以你必须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有可能去对症处理―――

●2岁以内的孩子:要求生活程序的稳定,如果过去主要照顾他的人换了,他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表现出来的是哭闹增多、饮食习惯改变、睡眠易惊醒,离不开唯一的单亲。这时需要用双倍的爱去抚平幼小心灵的.创伤。

●3岁到5岁的孩子:要求来自父母的持续的照顾。随着他们记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能力也在强化,他会把自己跟父母亲情看得很重。任何一方消失改变都会令其不安、诚惶诚恐甚至已经改掉的坏习惯又重现,像吮大拇指、尿床等。这时你千万不要用教训的态度去管教,那样会加重他的失落感。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不间断的语言交流,你千万不能因为情绪低落、苦闷而冷落了孩子,让他失去宝贵的语言速进期。

●6岁到8岁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可能要求和父母双方有同样时间的接触,保持相等的距离。失掉任何一方的爱,对他都是劣性刺激,会使他变得自卑、忧伤、孤独,在学校不愿交友、易怒、富于攻击性、学习成绩下降。你不要忘记,这可是塑造孩子人格和性格的最佳时期,你不要把大人情感的波澜塑进孩子的心灵,把可塑性极强的孩子捏造成脾气古怪、不合群、不友善、焦虑多疑的孤僻者。

●9岁到12岁:这时的孩子试图发现是谁对谁错,对一方更亲近,对另一方疏远。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应该用善意和适当的事例,纠正孩子对任何一方的偏见。因为孩子失去任何一方,都会使他们的感情发育失去平衡,以至给他们未来感情生活罩上阴影。

●12岁到15岁:这个年龄组的孩子已有独立意识,有自己决定生活方式的要求。他可能会拒绝自己归属某一方的监护,对于固定住在一个地方或轮流交换住处的决定会有自己的意见。如果和大人的决定不一致,先不要勉强,要给他足够的转变时间。强扭的瓜不仅不甜,反而会使他们情绪低沉、学习成绩下降,可能会促成他尝试酒精、毒品或性行为来作为发泄。这时最需要父母双方的耐心,任何一方都不能有恶意的挑唆。

篇4:家庭教育论文:“pei“孩子走好第一步

家庭教育论文:“pei”孩子走好第一步

“pei"孩子走好第一步

姚红梅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深雪堂小学(61850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父母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科学的教育孩子,家长又怎样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的重任呢?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和众多家长交流所得,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成功的家长要做好孩子的三“péi”。

1学习时候多多“陪”

我强调孩子一年级时,父母一定要陪着孩子学习。有的专家说陪孩子读书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性,我觉得简直是悲哀至极,说这些话的人太不负责了。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生使命的变化。幼儿园的任务是玩,上学的任务是学习。怎么学?怎么写作业?孩子并不知道,需要父母的指导。尤其对于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天大的事情都没有陪孩子重要,这个‘陪’不仅仅是陪着写作业,还包括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字,一起感受因学习带来的喜悦,例如随时指导孩子的写字姿势,教孩子如何削铅笔,如何收拾书包,如何准备学习用品等。”

家长享受了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的过程,这样不但能激发孩子自觉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感受到了亲子之情,这是非常有益的。做父母的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起码将有近两年的业余时间不属于你,也正是这两年,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叫全思宇的孩子,特别聪明、懂事,父母在金路树脂厂工作,经常上夜班,我笑着鼓励他:“思宇真能干,爸爸妈妈上夜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思宇语气略带成熟的说:“上夜班很累,当然不能再麻烦他们,但他们没上夜班时一定会陪我学习,我知道他们还是很爱我的!听,妈妈的陪伴里有爱啊!

程榆林是个好动的女孩,她说:“一个人写作业有点孤单,老想着玩,管不住自己。爸爸妈妈陪着我、管着我,还可以指导我困难的题呢。”瞧,父母的陪伴中有树立自信的力量啊!

2良好习惯慢慢“培”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特别是自己学习的习惯。

在一、二年级“陪”的过程中,家长们在慢慢放手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了,常言道: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长期陪孩子学习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家长陪写作业,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在一旁‘盯着’自己,‘监视’自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谢雨欣是三年级下期转到我班来的,有一次和她聊天,她竟对我说:“妈妈有点烦,总是要指指点点,像看守犯人一样,让家长陪写作业是一年级小朋友才做的事,我已经没那么幼稚了。”

我们还经常听家长说,孩子在家都会,到了学校就不会,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家长一个事实:‘都会’是假的,‘模糊’和‘夹生’才是真的。陪同做作业并没有帮助孩子真正学懂、学通知识,反而掩盖了真实的学习状况,与做作业的目标相悖了,弊大于利。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没有大人“陪”,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孩子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

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时常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三、四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30―35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都逐渐延长。开始,孩子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家长要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儿时玩儿。可以教孩子上好闹钟,按定好的时间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家长及时给以鼓励。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我们班的FF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三年级一次家长会上,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做作业“拖”,半个小时的作业一小时也完成不了,东看看、西摸摸,翻翻这、弄弄那,大人进书房看,他又埋头做,哎!FF家长和大家交流时说;“每天回家我先看看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然后请他自己调好闹铃,时间一到就不准做了。孩子哭闹着说明天要受到老师批评,那也不行自己犯的错当然自己承担。”然后悄悄打电话给班主任我说清原因,我俩商量第二天和孩子对白的台词,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FF书写作业的速度和质量当然就越来越好了。这件事后,我和家长、科任老师商量每次短信布置作业时,把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也写上,便于家长督促,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3父母犯错后诚恳“赔”

父母不是完美的。但我们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吗?爸爸妈妈们,是时候意识到自己不是很完美的了。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也不管你是否拥有一个怎样成功的事业,每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会犯错。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就没有威信了吗?真正的威信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尊重信赖的感情,从而与父母建立一种积极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尽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大人的意愿行事。另外,家长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交流沟通”。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孩子不对时应该批评教育,自己做错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赔礼道歉,这样才体现民主。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威信,而孩子越大,越需要这一点。

比如,父母因孩子违反了无关紧要的规矩而大声喊嚷,原因是他们自己疲劳过度、急躁和失去控制力。这就应该向孩子诚恳地承认真实原因。可以这样说:“我刚才对你的吼叫是不对的,现在我知道你并没有做什么坏事。是由于我感到疲倦和情绪不佳才对你发脾气,请原谅,我对不起你!”

父母越是迅速、坦白和富有感情地承认错误,越有可能产生以下结果:

⑴孩子将承认自己的过失,不辩解,不欺骗。这种对自己的行为不说假话和负责的态度,是你和孩子之间相互信任的基本形式。

⑵你的孩子将把生活中犯错误看成是正常现象,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不致因犯错误而气馁。

⑶你的孩子把你看作普通的人,将对你更亲密。

⑷你越尽快承认错误,完全不加辩解,你的孩子越有可能宽恕你,和你站在一边。

⑸你的孩子不仅更信任你,也会更少依赖你,而增强了自信心。

父母勇于向孩子认错,这是种无言的人格力量,能影响孩子一生一世。

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但我们可以塑造他们优秀的性格!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提供高贵的出生,但我们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我们完全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他们将来成功铺下最重要的第一步!

篇5: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告诉孩子的这四个道理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告诉孩子的这四个道理

家庭教育很重要,尤其是孩子的心智没有发展成熟的时候,父母是认识导师,为了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意志,要告诉孩子以下几个道理。

1.告诉孩子你自己才是一支箭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的都只能是自己。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是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试着自己独立做些事情吧,不要父母的帮助,虽然会有汗水和泪水,但是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自己的道路,再亲密的人也不能替你走;父母怕你被雨淋,但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自己能感受。勇敢的迈出独立的一步掌握主动权,当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才是真正地长大。

2.告诉孩子不要轻易放弃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其实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仍然坚持下去,有了一千多项发明;居里夫人的坚持使她最早发现了镭……而放弃是件最容易做到的事。

有人说,能登上金字塔顶峰的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雄鹰的力量人们不会惊奇什么,但蜗牛的成功却让人有些始料不及的意味。蜗牛凭着自己坚持下去的决心,朝着一个不变的方向,用微乎其微的脚步丈量着生命的长度。

3.“甜”来之于“苦”

要想有鱼有肉吃,就得先吃苦。“甜”来之不易,“甜“来之于“苦”,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吃到“甜”。要想吃到“甜”,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辛苦劳动。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取得让人羡慕的成绩,但成功只垂青于那些付出实际行动和艰辛努力的人,有付出才有收获。日本有这样一句俗语: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其他的都需要我们劳动所得。

4.你是自己唯一的拯救者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让我们自己去亲身感受那种真切的伤痛和无望,正如病痛一样,外人给予我们的只能是几句泛泛的安慰和祝福,而身体的那种无以言喻的疼痛,别人无法感知,更无力帮你,你唯有自己去品尝,去慢慢地将之化解、消融,你是自己唯一的拯救者。

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你的父母有一天会老去,你的朋友有一天会离开你……所以要学会依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篇6:离异的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

离异的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

一、“内疚感”不会帮你教育好孩子

在决定离婚时,家长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处境。离婚的发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而这种痛苦孩子会通过一些方式返回给父母。比如敌视父母,比如离家出走,比如从此变得不再那么尊敬父母,甚至会用自己过激的情绪来伤害父母。

而大部分离婚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这些反应,内心最多的就是内疚。这种内疚感会让父母不忍心再对孩子严厉,放任也纵容成了他们弥补孩子的方法。但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单亲家庭的父母必须明白一点,需要严厉的时候严厉决不能少,仍然要刚柔并济的教育孩子,对于孩子的反常要有足够的耐心,时间一样是抚平孩子内心创伤的良药。

二、父母应该如何做

离婚会让孩子产生难以修复的心灵创伤,被抛弃感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塑造,同时让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也产生异样。

离婚后,父母应该向孩子坦白离婚的事实,并告诉孩子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离婚后,爸爸妈妈依然可以一起陪你去游乐园,一起做很多事情,虽然父母不住在一起了,但我们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单亲的任何一方不可在孩子面前对另一方恶语相向,更不可私下向孩子传达对方多么可恶的言论。

另外,不论孩子的抚养权归哪一方,哪一方都不能把孩子当成武器来惩罚、打击对方,这样做最终被伤害最深的还是孩子。离婚了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的自然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消除孩子因为父母离婚所带来的被抛弃感,今后会更好的适应这种生活模式。

没有得到抚养权的一方应该经常与孩子联系,向孩子传达爱意,更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多与孩子相聚。而获得抚养权的一方,千万不能将孩子当成负担,更不能让孩子查觉到一点苗头。不要刻意阻拦与孩子与对方的相见,反应该鼓励孩子与对方多相处,否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失落,难以从破碎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离婚本身就会带给孩子惶恐,成年人的恩怨却成了孩子的劫难。所以,希望所有父母都慎重处理自己的情感,不要让孩子成为无辜的牺牲者。

孩子长大了父母感言

孩子是父母的一件作品_家庭教育

孩子高考前父母有所为、有所不为_家庭教育

父母规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拒绝“外行”父母

协议离婚孩子抚养权

告诉孩子什么才重要?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孩子父母感谢信

父母离婚了,如何告诉孩子?这是离异家庭教育的第一步!(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父母离婚了,如何告诉孩子?这是离异家庭教育的第一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