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三所大学(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殺掉它然後離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真舒服。)捉蟋蟀、放风筝、画画。可以说,他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这些,对一个作家是十分重要的,那是一个作家的母语,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
孙郁说,人们只知道汪曾祺厉害,却不知道他何以厉害。汪曾祺文笔中有许多“暗功夫”,他是从古典和乡土中缓缓而来,从大众和民间提取诗意,这样的作家“百年之中,不过寥寥数人耳。”(《汪曾祺闲录》)
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汪曾祺,我想与他一生所经历的这三段生活有极大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三所大学,就没有后来的汪曾祺。汪氏文风的形成,正如汪自己喜欢引用的一首内蒙古民歌所说:鸟飞在天上,影子落在地下。
汪曾祺绝不是空穴来风,是有迹可循的。
1946年的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张家口(右一)
除家乡外,汪曾祺一生待的最长的是三个地方:昆明、北京和张家口。家乡给了他的童年记忆,而昆明、北京和张家口却给了他经历、见识和人生教育。也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三所大学。
5月16日是汪曾祺先生的逝世纪念日,让我们随着这篇追忆文章,重温他的人生轨迹。在他人生重要的节点上,他究竟汲取了怎样的暗功夫,使他成为了汪曾祺。
昆明,西南联大
汪曾祺毕业于西南联大,这是大家都晓得的。这是他的第一所大学。西南联大学制四年,汪曾祺却读了五年,因为他的体育和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又留了一年。我们知道,汪曾祺在学校是个不用功的学生。泡茶馆,跑图书馆,可“不爱上课”(汪曾祺自语)。喜欢的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比如朱自清的课,他就不听,他自己说:“朱自清教我们宋词。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汪不上课,不代表不读书。他是个夜猫子。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白天睡觉。他曾写过一个历史系的同学,同他住上下铺,可一学期下来几乎没见过面。那是一个极其正常的人,白天上课,晚上早睡早起;而汪黑白颠倒。因此汪回来该同学上课去了。汪泡图书馆是有名的,他说:“常不上课,但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一个时期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只有我一个人。”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认识了沈从文,成了沈先生的入室弟子。他还认识了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唐兰、陈梦家、罗常培……受了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读了A・纪德、萨特、弗吉尼・伍尔芙、契诃夫、阿左林和普鲁斯特的作品。他读了很多书,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这是汪曾祺人生方向的开始,注定了他这一生要成为一个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汪曾祺在昆明先后待了七年。五年读书,两年教书。他曾写过一篇散文《七载云烟》,详细叙述当年的情况。这七年,是他人生最美妙的七年,又年轻,又无牵挂。除了读书,就是游荡(不是贬义)。在昆明,他还至少恋爱了两次,有一次因为失恋,睡在床上不吃不喝两天。当然,也有过一个时期,贫困潦倒,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但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的。可以说,汪曾祺世界观的形成,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他自己说,我接受影响最深的、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地方,是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使我“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
十年前我曾到昆明寻访,走了老昆明的文林街、护国路、华山西路、南屏路和凤翥街。在昆明,我正巧住在护国路上,正是汪曾祺在《昆明菜》一文中提到的老馆子东月楼的附近。在这家招待所的食堂,我吃了牛肝菌、炒饵块、宣威火腿和汽锅鸡。至今我还不忘汽锅鸡,汤清如水,而味极鲜也。我喝了满满一大碗!牛干菌入口极细滑,滋味却甚浓。晚上,在翠湖边上的一家名为“一壶春”的茶楼,喝了一回酽酽的普洱茶。这样的行走,我是带了一本汪曾祺的《五味》。一本《五味》,其实多为昆明吃食,由此也可见,汪曾祺对昆明印象之深,感情之浓厚。
北京,《民间文学》,民间的滋养
第二所大学是《民间文学》和《说说唱唱》工作期间。汪本来就对民俗和烟火生活有热情,对年节、时令、对联,包括花草植物等,都有很浓厚的兴趣。他1945年写出长篇散文《花园》,那时他才25岁,就已掌握了那么多植物的知识,而且充分显示出文学的才能。而《民间文学》和《说说唱唱》,是由老舍和赵树理主持的。这两位前辈对汪曾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无疑的。不管是人格还是创作上,都留下了人生难得的一课。汪后来写的《老舍先生》和《赵树理同志二三事》,都充满感情。在《民间文学》和《说说唱唱》,汪接触的多为民间的东西,使他对汉语的中国气派多了一份崇敬。汪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对民间文学是很有感情的。民间故事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精巧使我惊奇不置。”汪晚年在谈语言时,也多引用各地民歌,他曾对一首甘肃的“花儿”――“今年来了,我是跟您要着哪,明年来了,我是手里抱着哪,咯咯嘎嘎地笑着哪。”感叹不已,认为简直就是“祷告辞”。他还引用过一首湖南民歌:“赤脚双双来插田,低头看见水中天。行行插得齐齐整,退步原来是向前。”也极为欣赏。
张家口,近距离观察农民
第三所大学是他打成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时候。他自己说:“我和农民一道干活,一起吃住,晚上被窝挨被窝睡在一铺大炕上,我这才比较切近地观察农民,比较知道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是怎么一回事。”(林斤澜曾说:“汪曾祺写右派生活,几无凄苦。倒落笔在下放劳动中,深入底层,接触民情的多种情趣”)那个时期又是他读书最认真的日子。在农科所他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包括《梦溪笔谈》《十架斋养新录》《四史》《癸巳类稿》《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等,并且在以后写出了《葡萄月令》《寂寞与温暖》《黄油烙饼》《羊舍一夕》等多篇作品。他自己说:“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候。”是的',人在背霉的时候,生命处在人生的低潮,往往心更静。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心静。
说张家口改变了汪曾祺的性格有点夸张,但张家口这所大学对汪曾祺后半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弥久的。汪曾祺原同事萧甲说起他从张家口回到北京工作后的情景:在京剧团,“汪比较谨慎、谦虚。据说解放初时是比较傲的。”同事梁清廉说到他:“那几年,他战战兢兢,就像一个大动物似的苦熬着”。张家口回来之后,他人变得谨慎了,真正尝到政治运动的厉害。
有一个细节,颇能说明汪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命状态:夏天的黄昏,喝了酒,在简陋的家里,躺在床上,拍着肚子哼歌,哼着哼着,忽然电棒(日光灯)一头掉了下来,他看了一眼,毫不理会,接着哼……
当然,他不可能仅仅是这样的生活,否则他不成了刘伶了吗?他得写样板戏:写来写去、改来改去,深入生活,给剧本的演出写字幕,给剧本补写舞台提示;业余时间的“娱乐”,就是喝喝酒,读读《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研究昆虫植物,同时写一点这方面的诗,也不发表(他自己说:不能拿出去发表,那是要我倒霉的),只寄给老同学看看。他不是给朱德熙写信么:“我准备写若干首,总名曰《草木虫鱼》。”(我想,给朱德熙,一定是他最快乐的一件事情!)总之,还得活着。
八十年代后期,汪因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爆得大名,性格也稍有放开,但已不可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自由舒展了。1988年,他在美国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写信回来给老伴说:“我到这里真好像变了一个人。整个人开放了。我好像一个坚果,脱了外面的硬壳。”
这些游丝一样的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变化,一个人内心的微妙变化。挫折教育一个人,也悄悄地改变一个人。正如汪曾祺自己晚年在《随遇而安》中说的,“要恢复年轻时天真的热情,恐怕很难了。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昆明、北京、张家口,这三所大学,几乎贯穿了汪的一生。昆明以后的经历,其实是社会大学。但这很重要。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上学”,如沈从文先生所说,“去上社会那所永远无从毕业的大学”。
还有可说的,是汪曾祺受到了较好的童年教育。他的小学、中学,都很完整。19岁前,汪曾祺在家乡读桐城派古文、读归有光,临《圭峰碑》《麻姑仙坛记》(他在散文《夏天》中写道: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
相信很多准大一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网上查找学校的信息,而其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学校有多大?
在大家的印象里,大学应该占地面积不小,不然多没劲?跟上高中似的。其实现在的高校规模都不算小,而且很多学校都有多个校区,在校学生高达几万人。那么我国面积最大的高校有多大呢?
第一:56000多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老牌的985高校,也拥有着全国高校中最大的占地面积,一个学校就顶得上一个县城,其中校区的面积为5000亩左右,剩余的五万多亩是林地和试验用地,作为一所农林大学,实验地储备真的很足。
第二:13500亩以上的南京农业大学
一般来讲,冠以“农业”俩字的大学都不会小,南京农大也是如此,校园面积只占2700亩,其余的都是试验用地。南京农大同样也是211高校,实力不容小觑,拥有国家级学科7个、博士点17个。
第三:10815亩的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与上面两所不同,10815亩几乎都是教学面积,这是因为吉林大是由6所高校合并而成,校区众多,加起来形成了惊人的规模。同是在吉林大读大学,如果不是同个校区,怕是谈个恋爱都像是异地恋。
国内还有很多面积非常大的高校,有的是只有一个校区,有的分为了很多个校区,你的大学有多大呢?是否也体验过读同个学校却像是在异地恋的校园恋爱呢?
英国三所大学恢复招收留学生资质
6月24日英国内政部宣布暂停格林多大学(Glyndwr University)、西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West London)、贝德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Bedfordshire)以及57所私立学院招收国际学生资质。
据英国内政部网站最新消息,经过英国内政部签证与移民局的严格审计,自8月5日起,英国内政部同意恢复贝德福德大学向国际学生签发录取通知确认函资质。其余涉事学校仍在接受调查,尚未恢复招收国际学生资质。
近期英国内政部将会持续对英国大学进行审查,并进行一系列调整,因此准备申请英国留学的学生一定要及时关注英国政府的通告。育路留学频道也将第一时间公布英国留学院校审核调整政策。希望能对有意申请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英国留学问题,欢迎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
婚姻是一所大学,懂得自己所需求的,是学士;懂得伴侣所需求的,是硕士;懂得把生活经营得如春风和煦般舒畅的,则是博士了。渴望从这所大学获得学位,则需要一分天资,二分耕耘,七分智慧。
婚姻是一门生意,需要策划和经营。要使婚后平淡的日子每天都是新鲜的,夫妻双方应学会必要的情感上的理解和包容,掌握经营婚姻的技巧和能力。经营和呵护婚姻的真谛在于:
包容:包容不想宽容与容纳那样理性,它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应用心去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美与丑、快乐与忧愁。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体谅:体谅配偶的人,宽宏大量,不计较小事,让配偶时时感到温暖,心中的爱意也会越来越浓。
关怀:无论生活或顺或逆,或晴或雨,或福或祸,用一生去接受、爱护对方。
谦逊:一个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都应清醒地保持谦逊,即使夫妻间,也不能无所顾忌,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凡事都应该共同商量。
理性:每个人都有脾气,尤其家是一个最让人放松的地方,当你要发脾气时,请记住,生气只能惩罚你自己,不如冷静下来,学会自制,分散注
意力,这样既避免自己生气,也会给家人带来好的生活氛围。
激情:不管你的婚姻有多长时间,一定要具备激情,对婚姻有一份期盼。永葆热情的夫妻方能发现生活的甜蜜。
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墨守成规,使本该不断变化的生活显得暗淡无光。不断在生活中有一些独创,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历久弥新。
要想在婚姻这所大学毕业,获得学位,要想维持爱情和婚姻的稳定,固然不在于惊天动地的付出,而在于平淡的日子中,保持一份坦诚,一份宁静,一份彻悟,让阳光普照平淡的婚姻,为生活营造幸福和浪漫。
汪曾祺:尴尬
农业科学研究是寂寞的事业。作物一年只生长一次。搞一项研究课题,没有三年五载看不出成绩。工作非常单调。每天到田间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查数据,翻参考书。有了成果,写成学术报告,送到《农业科学通讯》,大都要压很长时间才能发表。发表了,也只是同行看看,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因此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老得比较快。刚入所的青年技术员,原来都是胸怀大志,朝气蓬勃的,几年磨下来,就蔫了。有的就找了对象,成家生子,准备终老于斯了。
生活条件倒还好。宿舍、办公室都挺宽敞,设备也还可以。所里有菜园、果园、羊舍、猪舍、养鸡场、鱼塘、蘑菇房,还有个小酒厂, 一个漏粉丝的粉坊。鱼、肉、禽、蛋、蔬菜、水果不缺,白酒、粉丝都比外边便宜。只是精神生活贫乏。农科所在镇外,镇上连家小电影院都没有。有时请放映队来放电影,都是老片子。晚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事。几个青年技术员每天晚上打百分,打到半夜。上了年纪的干部在屋里喝酒。有个栽培蘑菇的技术员老张,是个手很巧的人,他会织毛衣,各种针法都会,比女同志织得好,他就每天晚上打毛衣。很多女同志身上穿的毛衣,都是他织的。有一个学植保的刚出校门的技术员, 一心想改行当电影编剧,每天开夜车写电影剧本。一到216 次上行夜车〈农科所在一个小火车站旁边)开过之后,农科所就非常安静。谁家的孩子哭,家家都听得见。
只有小魏来的那几天,农科所才热闹起来。小魏是省农科院的技术员。她搞农业科学是走错了门(因为她父亲是农大教授) 。她应该去演话剧,演电影。小魏长得很漂亮,大眼睛,目光烁烁,脸上表情很丰富,性格健康、开朗。她话很多,说话很快。到处听见她大声说话,哈哈大笑。这女孩子(其实她也不小了,已经结了婚,生过孩子)是一阵小旋风。她爱跳舞,跳得很好。她教青年技术员跳舞,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拉下了海。他们在大食堂里跳,所里的农业工人,尤其女工,就围在边上看。她拉一个女工下来跳,女工笑着摇摇头,说:“俺们学不会!”
小魏是到所里来抄资料的,她每次来都要住半个月。这半个月,农科所生气勃勃。她一走,就又沉寂下来。
这个所里有几个岁数比较大的高级研究人员一一一技师。照日本和台湾的说法是“资深”科技人员。
一个是岑春明。他在本地区、本省威信都很高。他是谷子专家,培养出好几个谷子良种,从“冀农一号”到“冀农七号”。谷子是低产作物。他培养的良种都推广了,对整个专区的谷子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他一生的志愿是摘掉谷子的“低产作物”的帽子。青年技术员都很尊敬他。他不拿专家的架子,对谁都很亲切、谦虚。有时也和小青年们打打百分,打打乒乓球。照农业工人的说法,他“人缘很好”。他写的论文质量很高,但是明白易懂,不卖弄。他高个外号,叫“俊哥儿”,因为他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这外号是农业工人给他起的。现在四十几岁了,也还是很挺拔。他穿衣服总是很整齐,很干净,衬衫领袖都是雪白的。 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冬天也不戴帽子。他的夫人也很漂亮,高高的个儿,衣著高雅,很有风度。他的夫人是研究遗传工程的,这是尖端科学,需要精密仪器,她只能在省院工作,不能调到地区,因为地区没有这样的研究条件。他们两地分居有好几年了。她只能每个月来住三四天。每回岑春明到火车站去接她,他们并肩走在两边长了糖槭树的路上,农业巨人就啧啧称赞:“啧啧啧!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岑春明会拉小提琴,以前晚上常拉几个曲子。后来提琴的E弦断了,他懒得到大城市去配,就搁下了。
另外两个技师是洪思迈和顾艳芬。他们是两口子。
洪思迈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显得很深刻。他爱在所里的.业务会议上作长篇发言。他说的话是报纸刊物上的话,即“雅言”。所里的工人说他说的是“字儿话”。他写的学术报告也很长,引用了许多李森科和巴甫洛夫的原话。他的学问很渊博。他常常在办公室里向青年技术员分析国际形势,评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得失,甚至市里开书法展览会,他也会对“颜柳欧苏”发表一通宏论。他很有优越感,但是青年技术员并不佩服他,甚至对他很讨厌。他是蔬菜专家。蔬菜研究室主任。技术员叫岑春明为老岑,对他却总称之为洪主任。洪主任大跃进时出了很大的风头:培养出三尺长的大黄瓜,装在特制的玻璃盒子里,泡了福尔马林,送到市里、专区、省里展览过。农业工人说。“这样大的黄瓜能吃吗?好吃吗?”这些年他的研究课题是“蔬菜排开供应”,要让本市、本地区任何时期都能吃到新鲜蔬菜。青年技术员都认为,这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什么时候种什么菜,菜农不知道吗?“头伏萝卜、二伏菜”!因为他知识全面,因此常常代表所里出去开会,到省里,出省,往往以去二来十天、一个月。
顾艳芬是研究马铃薯的,主要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这几年的研究项目是“马铃薯秋播留种”。她也自以为很有学问。有次所里搞了一个“超声波展览馆”。 布置展览馆的是个下放在所里劳动的诗人兼画家。 布置就绪,请所领导、技术人员来审查。展览馆外面有一块横匾,写着“超声波展览馆”。顾艳芬看了,说“馆”字写得不对。应该是“舍”字边,不是“食”字边。图书馆、博物馆都只能写作“舍”字边,只有饭馆的馆字才能写“食”字边。在场多人,都认为她的意见很对,“应该改改,改改。”诗人兼画家不想和这群知识分子争辩,只好拿起刷子把“食”字边涂了,改成“舍”字边。诗人兼画家觉得非常憋气。
顾艳芬长得相当难看。个儿很矮,两个朝天鼻孔,嘴很鼓,给人的印象像一只母猴。穿的衣服也不起眼,干部服,不合体。整年穿一双厚胶底的系带的老式黑皮鞋,鞋尖微翘,像两只船。
洪思迈原来结过婚,家里有媳妇。媳妇到所里来过,据工人们说。头是头,脚是脚,很是样儿。他和原来的媳妇离了婚,和顾艳芬结了婚。大家都纳闷,他为什么要跟原来的媳妇离婚,和顾艳芬结婚呢?大家都觉得是顾艳芬追的他。顾艳芬怎么把洪思迈追到手的呢?不便猜测。
她和洪思迈生了两个女儿,前后只差一岁。真没想到顾艳芬会生出这么两个好看的女儿。镇上没有幼儿园,两个孩子就在所里到处玩。下过雨,泥软了!她们坐在阶沿上搓泥球玩,搓了好多,摆了一溜。一边搓,一边念当地小孩子的童谣:
圆圆,
弹弹,
里头住个神仙。
神仙神仙不出来,
两条黄狗拉出来。
拉到那个哪啦?
拉到姑姑洼啦。
姑妈出来骂啦。
骂谁家?
骂王家,
王家不是好人家!
岑春明和洪思迈家的宿舍紧挨着,在一座小楼上。小楼的二层只他们两家,还有一间是标本室。两家关系很好,很客气。岑春明的夫人来的时候,洪思迈和顾艳芬都要过来说说话。
顾艳芬怀孕了!她已经过了四十岁, 一般这样的年龄是不会怀孕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已经怀了三个月,顾艳芬的肚子很显了,瞒不住了。
洪思迈非常恼怒,他找到所长兼党委书记去反映,说:“我患阳痿,已经有两年没有性生活,她怎么会怀孕?”
所长请顾艳芬去谈谈。顾艳芬只好承认,孩子是岑春明的。(我猜到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件事真是非常尴尬,三个人都是技师,事情不好公开。党委开了会,并由所长亲自到省里找领导研究这个问题。最后这样决定:顾艳芬提前退休,由一个女干部陪她带着两个女儿回家乡去;岑春明调到省农科院,省里前几年就要调他。
顾艳芬在家乡把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
对于这回事,所里议论纷纷:
“真没有想到!”
“老岑怎么会跟她?!”
“发现怀了孕不做人流?还把孩子生下来了。真不可理解,她是怎么想的?”
岑春明到省院还是继续搞谷子良种栽培。他是省劳模,因为他得了肺癌,还坚持研究,到田间观察记录。省电视台还为他拍了专题报导片。
顾艳芬四十几岁就退休,这不合乎干部政策,经省里研究,调她到另一个专区,还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
洪思迈提升了所长,但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还不到六十,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他后来十分健忘,说话颠三倒四,神情呆滞,整天傻坐着。有次有电话来找他,对方问他是哪位,他竟然答不出,急忙问旁边的人:
“我是谁?我是谁?”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汪曾祺 咸鸭蛋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的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内容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三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在这一部分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第三部分(第四至第七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行文立意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名家点评
编辑嘉木: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彭淑芳《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
★ 汪曾祺散文集
★ 汪曾祺散文
★ 汪曾祺谈饮食文化
★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 如何评价汪曾祺
★ 汪曾祺散文好句
★ 汪曾祺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