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乞巧》评课稿(共含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灯塔守护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
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乞巧》评课稿
今天,我很荣幸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陈老师曾经是我的同事,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她带的班级一直是学校的样板班级,她对教学工作更是一丝不苟,她是我学习的榜样。《乞巧》是三年级下册的第八组里的一篇古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这节课有这么几个亮点:
一、目标准确、清晰
20XX年语文课程标准中段古诗词的目标是:加强记诵积累的训练,结合文后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结合诗句、联系生活经验大致理解诗句,想象诗句的情景,感受诗句的意境。
1、紧扣“加强记诵积累的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词句优美,韵律和谐,富有节奏。课上,陈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时要求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读出味道;三读读出感受,读出愿望;配乐中美读,最后熟读成诵。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层次鲜明。特别是指导背诵形式多样,先逐行(句)出现,再逐行出现,这样充分激起学生挑战的欲望,
背诵的热情分外高涨。
2、年级段目标凸显:
1)生字词教学(宵与霄通过儿歌的方式,同时又能恰当地解决词语的意思如“夜宵与云霄”,把意思很好地贯穿在里边。)“乞与气”的比较,一目了然。
2)指导生字的书写。陈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显露无遗,值得学习。
2、阅读策略鲜明
这首诗浅显易懂,前两句诗蕴含着学生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陈老师摒弃以往的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方法,就让学生看画面讲故事。看着画面,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民间故事所描绘的美好的意境中。
后两句诗是讲民间乞巧的习俗,陈老师这一环节
的教学可谓浓墨重彩,颇具匠心。先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引出“乞巧”这一教学难点;再默读想象人们如何乞巧?链接崔颢的诗句;接着猜猜人们乞巧什么?阅读课后资料袋;然后配上精美的画面绘声绘色地说乞巧,读乞巧歌。最后进行说话训练,我们也来向织女乞巧。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让学生在画面中朗读,在默读中想象,在意境中表达,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美好愿望的种子深深播撒到每个孩
子的心田。这首诗的`教学简单归纳为:看画面说故事,扣乞巧说习俗。教学环节清晰、策略鲜明。
二、适度拓展,恰当连接
中段的古诗词教学可以适当涉及一些和故事相关的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这节课,陈老师让学生看画面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连接崔颢诗句,看课后资料袋,展示各种乞巧的作品,读乞巧歌等,准确选择链接点,把握链接时机,突破了“乞巧”这一教学难点,缩短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真是随“需”潜入课,润“教”细无声。
这节课亮点颇多,最后,我就细节上提点建议。我们如何基于学生的学情,先学后导,构建学导型课堂。我认为学情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两方面:学生学习的已有经验——学生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年龄特征: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创设这样的机会。俗话说的好,给我点阳关,我就想灿烂。其二,学情还包括学材即文本,学生学习的文本的特点我们也必须要遵循,从文本上看这篇古诗意思不太难懂,传说故事学生已经有耳闻,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我认为需要
导的地方其实就在于“乞巧”的文化,乞巧的传说层面不难,难在与乞巧的精神层面,为何乞巧,乞巧什么,陈老师解决的很好。两点我的小建议:
1、中段古诗词教学意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交给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方法,不可否认,这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但感觉老师牵引得过多,学生自主发现显得少了,学生是三年级下册了,之前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在学习古诗之前,可以问孩子:拿到一首古诗,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学生有可能说,我先借助拼音读通顺,然后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下来,可能学生说的不全面,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板书中段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说——说意思,想——想象画面、读——美读、诵读)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一首古诗的时候,不用老师教,他也能学会。
第一步学生多种形式读完了之后,接下来可以这样问:“我们已经这样反复地读了,那你能说说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它的意思,哪些地方的意思还不懂的?来我们先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那不懂的地方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因为学生不懂的地方一般是教学的难点。总之,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起点,展现学习的过程,充分暴露
学生的思维。只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暴露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疑难,这样我们才能顺学而导,因学而教。
2、这一课里有两首古诗,另一首是《嫦娥》,都是讲民间故事的,是否可以将两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找找两首诗的共同点,两首诗均运用了典故即传说故事:牛郎、织女与嫦娥让学生讲讲民间故事,学学经典古诗。精读一首,略教一首。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谢谢大家!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小白兔辛勤耕种,小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小白兔种的菜丰收了,小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文章通过对比的写法,把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堂轻松、快乐、有意义的语文课。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识字认字激趣。 丁老师重视让学生从自我出发,鼓励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介绍识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认字。这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图文结合激趣。在分析课文时,吴老师主要通过图文结合来上。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图(画的是老山羊送给小灰兔一车白菜,而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菜子)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中哪几段写的就是这幅图中的内容,然后再来指导朗读。再出示文中第四幅图(画的是小灰兔又来向老山羊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了白菜),请小朋友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哪几段写的是这幅图的内容。最后一起出示两幅图,说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因为小灰兔只吃不干活,小白兔却自己种来吃。通过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结尾悬念激趣。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在课文上完时,吴老师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小白兔或小灰兔,你们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时候学生兴趣大增,“我会向小白兔要一包菜子自己种”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讲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依据课文体裁、题材的不同,还可灵活多样的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引领他们步入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两位老师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这课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潘燕红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快速默读课文,感受凡卡杂鞋匠铺的悲惨生活;与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凡卡渴望回到爷爷身边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课堂中教师紧追目标的达成,以悲情为基调,注重语文实践方法引领,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能力。
一、以悲情贯穿始终
在课堂开始回忆导入新课的时候,凡的卡写给爷爷的信由录音形式展示,配上忧伤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的基调;整个课堂,忧伤凄缓的音乐始终贯穿,不管在个人读还是齐读的时候;教师的引导语和肢体语言,始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教师深情地说伙计是同等的人,却也要欺负凡卡;在这样挨打、挨饿、挨冻的日子里,难怪凡卡要向爷爷发出请求;为什么你读地那么急切;九岁的孩子居然说出只有死路一条,还这样祈求着爷爷……教师低沉的口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教师自身的先投入文本,走进主人公凡卡内心,才能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才让课堂最后学生的声音几度哽咽。课堂的最后,通过配音补充了未写进课本的小说结尾,当大家也深切期盼凡卡能回到爷爷身边,能过上快乐生活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打破了凡卡和学生的希望,让悲情达到高潮,让心灵再一次痛斥现实。
二、扣字词深入感悟
潘老师在教学研读凡卡写给爷爷信的部分,紧紧抓住重点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有的让学生先悟再读,有的让学生先读再悟。在感悟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悲惨生活的时候,通过静静地默读,圈一圈、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学生抓住“直搓、捉弄、打发、楸、拖、吃的少”等词,说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后的个人读和齐读都是令人满意的。当在教师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部分时,教师直接让学生先起来朗读,并紧跟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读得急切,为什么读得绝望,于是学生又紧扣词“受不了、来吧、来吧”和紧扣“……和!”谈自己的原因,有的说他在这连狗都不如,对生活绝望了,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有的说宁愿被爷爷打,也不愿被老板打;有的说爷爷的打可能是自己真的错了,而老板的打是自己根本没有错的。在老师这样放手让学生感悟的情况下,学生的感悟确实多元了,也深入了,最后在反复的读与悟中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重方法提升能力
课本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蓝本,教材中的各种文章,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呈现,承载着国家语文教育指导性的信息。只有让学生在这蓝本中找到方法,得到启示,才能向课外延伸和辐射。潘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关注这一点,抓住典型,以激励的语言,有效引领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语文能力。比如学生找到一系列动词感悟的时候,教师马上鼓励:“你刚刚抓住一系列动词来体会。”在评价中教师还用到:“你很会读,不仅知道写得好,还知道是怎么写的。”这一切让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快乐,同时让方法在课堂中放大,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这些方法。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环保”。这是一首融合了深深的情、浓浓的趣,韵味十足,充满意境的儿童诗。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红领巾、小鸟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
z老师执教此课,学习目标还是挺明确的,就是熟悉课文,流利的朗读课文,并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教学过程比较清晰,一开始让学生们整理好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明白谁就是“红领巾”,并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自己就是红领巾,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等。并设置了“知道这群可爱的红领巾是谁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这样乐意融融的情境中,开始学习课文。
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象的木牌上的宣传标语,直接引入第三小节的课文,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说话练习: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木牌上还可以写些什么?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的前提下进行说话,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然后,我要学生互相讨论:为什么红领巾们呀去保护小鸟?让学生从文章找出答案,并和同桌互相讨论,得出结论,红领巾们是因为小鸟可爱、快乐、机灵、活跃才去保护小鸟,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了第一,第二节的课文学习。
不足之处是朗读的训练时间安排还不够。朗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朗读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语文新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安排充分的朗读,也就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引领孩子在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体验中理解课文,体味情感。教师的课件制作很精美,但有时出示不够及时,学生贴近文本时间较少,过多地依赖课件,应把课件和教材的位置摆正。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教师也采用了很多方法来激趣。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课文一、二两节讲述的是清晨小鸟的快乐、活跃,第三节是写红领巾的爱鸟行动。如何把文字所传达的开心快乐转为学生的快乐,变成学生的直观体验,从而读出快乐呢?形象的画面,逼真的音响,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将浓厚地渲染气氛,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景。这一点教师做了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建议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最理想的。可是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谭老师在此方面注意训练,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高效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梳理思路。学生概括,记会——抒怀——明意
3、诵读涵咏。学生齐读——教师订正读音——教师配乐范读。以读带讲,作者因何而乐?作者为何而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他眼中的世界。”介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最为清醒、最为执著、也是最为痛苦的一群人。
4、知人论世。
5、吟读课文(古法朗读)。
6、拓展延伸。“人生苦短:既然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密度。”
听完这节课,颇为惊喜!代老师抓住了“因何而乐——为何而痛——悲从何来”这条主线来讲。一是老师儒雅的气度让人如沐春风;二是老师高水平的朗读波澜起伏,有抑扬顿挫之美,有行云流水之畅;三是老师对文本领悟之广、之深令人折服。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诵读的指导和内容的讲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没有机械的割裂开来,以读带讲,把文章讲“活”了。
一节课内兼容了太多美的、深刻的元素,给人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若能突出某一两个元素深挖下去,效果可能更佳。尤其是古法吟读部分堪称典范。
语文课,上出该有的语文味,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今天的教研组开课活动中,马学飞老师用《夸父追日》一课的教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整堂课,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学习。
注重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在课堂上夯实基础,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好根基是我们的责任。在今天的课堂上,马老师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分别让学生练习读准字音,分类了解词意,读好句子,不加字漏字,有感情读句等,有效地巩固了语文基础,避免了一些语文错误的产生。
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课堂应是思维品质训练的重要场所。今天的课堂上,马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往深处推进。如上课伊始从神话故事神奇入手,让学生从题目《夸父追日》中找找能体现神奇的词语。学生找到了“追日”一词,却没能说明原因。马老师然后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追日”一词能看出神奇呢?之后,学生联想到了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这么远的路去追日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让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顿时对课文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又在后面对课文内容的解读中,先让学生找找文中写神奇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品味句子的神奇之处。另外,在训练学生如何把语言说精炼上,马老师也做了一些提示和点拨。这些安排,都说明马老师在平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就在这样的长时间的训练中得以成长。
听了本节课,觉得马老师教学重点突出,主要让学生学会了说主要内容,品读了课文中神奇的语言;教学难点也很好地突破了,马老师通过对“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这个句子的反复引读,让学生明白了夸父是一个追求光明、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巨人,从而把上课一开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夸父的偏见自然得到扭转。
今天的课,马老师准备充分,教态自然亲切,带给学生收获多多,也给听课的老师许多启示!
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石榴,文章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这样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良好范例。而引导朗读品味则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季老师的课对于这一点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课,都可窥见她精心的真情导读,石榴的美丽在品读中慢慢地焕发出来。
她的成功在于: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课注重学生的诵读,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给于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
在课文的研读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同时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中,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颜色娇美,而且开得茂盛,充满生气,富有情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积累意识。
《新课标》许多地方都讲到了积累,总目标第七条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才能做到丰富的积累呢?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可见,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石榴》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如作者用“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至在说话训练中,学生能自然地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可见教学效果明显。
三、学法迁移,强化实践运用
《新课标》提出,要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记录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真正把记录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学写,读写结合,读中悟法,在阅读过程中穿插语言训练。如仿写作者的拟人写法,发挥想象,也用拟人手法写一写水中鱼儿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绍了石榴果实里面的样子、颜色、味道,用词优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好词佳句的同时,创设生活情景,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学写一种水果。因此,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在《雾凇》一课中,教师始终紧扣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兴趣盎然,从而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感受这一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以多媒体尽情展示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聆听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妙的景观,学生仿佛置身于河畔,在雾凇间穿梭。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的,师生双方都应允对方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探究雾凇形成的原因,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画画,还可以是复述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将被动的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课堂成为心灵共舞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家园的主人。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用优美的语言赞一赞,用巧妙的画笔画一画,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介绍等等,都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
★ 小学语文评课稿
★ 语文评课稿
★ 小学美术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