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谁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feidaokuan520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锦书谁寄(共含8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eidaokuan5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锦书谁寄

篇1:锦书谁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题记

春寒时分,在略沾了些湿气的微风中,我蓦地想起了李易安的这句词了。往事越千年,可这女子的心迹透过浸满墨香的书籍,携着平平仄仄的词句,穿越沾染历史味道的风尘,在大宋王朝早已灭亡千年的今天,被一个陌生人解读。你可以想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闺门女子心下涌起的孤寂:你可以想见,“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绝代才女笔下流淌的情思;你可以想见,“东篱把酒黄昏后”的豪情女儿胸中难掩的惆怅……锦书谁寄?答案未知。也许是在秋风萧瑟、大雁南回的季节里:也许是在皓月当空、月光如水的凉夜里;也许是在望穿秋水、极目天涯的思念里。在有着雕花木窗的小楼里,在每个房间被如水的月光盈满的夜晚,易安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种心绪啊!那对远方消息的期盼,对丈夫的思念,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在每个有月亮的夜晚,被人们低吟浅唱。

书信给人带来的遐思,远远不止这些。

你还记得《傅雷家书》吗?那位被自己的儿子称为“生活上的朋友,艺术上的知音”的老先生,以一位普通朋友的口吻与自己的儿子通信,他不厌其烦地开导着留学欧洲的儿子,絮絮地诉说着生活的琐事。那些书信,穿过了高山,越过了大洋,跨过了岁月,将一位父亲的牵挂带给远在他乡的游子。仿佛这书信是两人之间扯不断的纽带,有信在,就心安。一生辛苦、半生漂泊、多年辗转于欧洲各国的傅老先生自己也说:“收不到你的信的日子,心里很慌,所幸今日还是见到了。”正是这样的情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动荡岁月里支撑着傅聪的异乡求学,也温暖着他的后半生。

书信带给人的情思,也往往不止这些。

想想自己的通信方式,电脑打开,qq挂着,一堆头像闪动着,不断有人上线或下线。同一时间里,同一空间里,坐在电脑前的两个人,却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运转着。有时候,也不是不想找人说话,只是以一个非常乏味的语气词引起的,往往是更加乏味的内容。没有称呼,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对话形式,往往也没有实质的意义。在两个不带任何情感的“呵呵”之后,一段谈天也就此结束。你坐在电脑的这一端,看着那个人的头像闪动着,闪动着,可不久就暗淡了下去——你再也没有好好谈天的心情了,捧着冒着热气的咖啡杯的手,指尖也逐渐变冷。等了一会儿,你也下线了。可是,可是并不是真的没有那样的心情啊。心底蓦地就浮出了七堇年在《流年》里写的话了:“我想起两干多个奋笔疾书的时光,我想起了纸上流淌的优美的圆体,我想起你读我写的信的模样,然后我知道,此生里再不复有这样的真情。”然后我在心上涌现了这样的场景:

有些昏黄的灯光,不明亮,但是温暖。泡一杯清茶,是清明后新采来的茶叶。有水汽腾起,袅袅的,模糊了双眼,像极了烟雨中青色天空下的江南水乡。叶片在水中舒展,像是它们第一次在故乡沐浴雨水一样浅浅地呼吸,茶水渐渐有了颜色。铺开泛黄的信纸,写下称呼,是黑色的墨水。黑色的笔迹总是给人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像是将心放在羊毛毯子里一样安稳、沉静。笔尖在纸上游走,心却随着墨迹飞翔。窗户上弥漫了一层雾气,毛玻璃似的,叫人看不清。窗外,许是敲打着残荷的秋雨,许是初春呜咽的残雪,滴在屋檐上,一滴,一滴,钟漏一般守着寂静的夜。极目之处,可能是一片深蓝的海,也可能是一抹黛色的山。然后,突然发现一片黑暗中只剩你房里的一盏灯。回头时,茶水已成了褐色,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可是你却迫不及待地想把信交给邮差,想看到那个人接到信后的模样。生命就在那一张张信笺中,一行行文里,浸满了诗意的芬芳。

于是,你心中开始不平了。那冷冰冰的机器夺去了你本该有的那么多的美好的回忆。可是,你不知道吗?我们心中所珍惜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

锦书谁寄,谁愿重拾那诗意的情怀?

篇2: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已过了处暑,高大的棕榈树在微风中轻曳,心里便恍惚起来,明明,自己是在北方微微泛黄的槐树下,听着金风吟,听着秋虫鸣——在四季分明的地方长大,生活在这一年有大半年是夏天的亚热带地方,总怀疑时光是不是真的存在,若是不存在,为什么日历一天天地翻过,若是存在,为何又只有冬夏这两个季节?过惯了神经紧绷,忙忙碌碌的生活,总觉得这样晨昏颠倒的日子轻飘飘的,如红酒杯里的浮冰,愉悦醇美伴随着溢出的忐忑,又如小时候偷吃蛋糕,甜蜜之后却是满怀的惴惴不安。

静静地看夜渐渐蒙上面纱,窗外,有风、有月、有星,在闪烁的霓虹之上,疏星朗月仿佛隔水而望,模糊而不真实。想起小时候看星星,深邃的星空里,“河汉清且浅”,而那样灿烂的星天如今再也看不见了。《寂静的春天》最前面那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是真的存在过的,离我们不远,也不久。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发达,并洋洋自得地无视美好一点点消逝。何时,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姿态才能更加谦卑一些呢?

读《枕草子》一书,觉得颇有意趣,书中说,偶尔在淅淅沥沥下着雨心情郁结时找到旧书信是非常令人依恋的事情。此时,万籁俱寂的微凉的夜里,我轻轻翻阅着珍藏十多年的书信,怀念那些逝去时光里静静流淌的心事,想象着他们是怀着怎样的憧憬寄出那一封封信,而我又以何等愉快的心情拆开那些信,回复那些信。不知道,他们可曾保留着每一封我写给他们的信?那些信里,我又以怎样的心情和他们交流?他们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他们,是否曾经拥有过共同的记忆?

周作人曾说“读别人的日记和尺牍,感到很多愉快”。书信和日记一样,既有隐私的吐露,有真切的'表达,有绵绵的思念,也有人生的困惑,生计的窘迫,日常的琐屑。平凡如我,珍藏的信虽非文采斐然,却都是真话,见信如见人。蓉的信,明白如话,她本人则坦率干练;娟的信,嬉笑怒骂,她性格活泼简利;雯的信则温润蕴藉,与她一般如水如玉;琴的文字激情澎湃,她多情多感;云的文字和他本人一样内敛沉稳;君的文字风趣练达,她本人亦幽默俏皮。当然,也有令人不快的书信,如清少纳言所说,那种“满不在乎,全然不把世事放在眼中的派头”让人厌恶,而那些措辞无理或者过于夸张的信,收到时,想必也曾觉得厌恶或者可笑。还有莫名的交友信和匿名信,拆开时候的窃喜与恐惧至今依然记得清楚。

那时候,把写信看做意义非凡的事情,把雪白的信笺当成了岁月的底色,任蓝色的钢笔流淌出青春的懵懂,贴了邮票贴了相思,投进邮筒的是所有的心事。那样的瞬间,忐忑而又虔诚,那些青葱的时光,因了这样的距离和等待而充满诗意。写信与收信,其实是倾诉与倾听,在这样的过程中,两端的人静静地思念彼此、感动彼此、分享彼此,温暖彼此,并任凭这些美好的感觉在汤汤的清露中脉脉含苞,在清清的朗月下次第绽放。

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有了电子邮件、短信、QQ、MSN,天南海北的距离变成了“0”和“1”,然而,这些简单的数字又怎能明白我写信时的千回百转,等信时的万千期盼,收信时的如花笑颜?没有了尽情书写心事时候的投入,没有了亲笔书写的袅袅余香,没有了“欲封重读意迟迟”的踟蹰,没有了双手合十投进邮筒的虔诚——曙色微露,我摊开的浅蓝色信笺上,依然空无一字:我不知道该写给谁,而谁,又愿意耗费他宝贵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写一封信给我?

篇3:谁寄锦书来经典台词

《谁寄锦书来》是搜狐视频、万维文化联合打造的青春励志剧,由田键执导并编剧,王昭、王婷、尚思琪、杨帆、高冠军等联袂主演。

该剧于3月9号在搜狐视频独家播放。

剧情简介

贾阳穷困潦倒之际重遇昔日情敌,被羞辱后得知学生时代的初恋葛莹与自己分手的真相,前往寻找葛莹解释却被拒之门外,而后误打误撞,阴错阳差之下贾阳重返校园寄出“最后一封情书”,不料情书开启“时光穿梭”,引发贾阳经历一段又一段的不同人生旅程,在曲折离奇的经历中贾阳逐渐认清自己本心,从而勇敢追爱、坚定追求自己的未来。

该剧作为搜狐首发的青春励志网剧,既关注了当下年轻人在寻找自我、实现自我过程中遇到的成长挫折,又契合了网生一代的情感共鸣、价值观,也体现了作为搜狐超级网剧系列中,继灵异、悬疑、探险之后所打造的青春系自制爆款剧的定位。

经典台词

1、阿宁,你最近怎么都不来看书了,店里面很忙吗?

没什么啊,那好吧,那你继续看书吧,我就不打扰你了。

2、对不起,我迟到了,如果老板来了帮我应付下。

3、他应该是着急了,如果他能进来和我说句话该多好啊,只是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遇见他。

4、你看这个男生,长得清秀干净,又有点成熟,总之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啦。

有什么羞死人的,你现在是适婚女青年啊,你看那位男生跟你手机里的那位好像啊。

5、总共消费20元整,这是找您的零钱。

篇4:云中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抒情散文

无意当中翻开了《唐诗宋词》,李清照的《一剪梅》又一次映入眼帘。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直很喜欢这句词,此刻再次品读,婉如雁鸣之声在心中回荡,思绪不由地被带回了大学时代鸿雁传书的情景……

当时,多么热衷在信纸上飞扬文采,在书信中交流思想,在鸿雁中传递情谊。每当收发员拿着一大叠信件走进教室,同学们就会个个神采飞扬,期待着收到属于自己的信件,而那些佳音如期而至的同学,个个手捧书信,如饮甘醇。

收信,读信,写信,成了大学时代业余生活最优美的主题。同学们彼此炫耀,好友们津津乐道,可谓饶有情趣,乐此不疲。私下里同学们似乎在比赛着,看谁收到的信件多,看谁写得信件厚。

什么样的朋友托付给你这份情谊?什么样的心态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多少情怀在书信中抒发,多少思绪在书信中渲染,多少孤独在书信中倾诉,多少苦闷在书信中宣泄。一封一封回信中,又有多少失意得到了鼓励,多少落寞得到了排遣。

读信,收获了无限的喜悦,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写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诉说着绵绵的衷肠。

而今,这一切都已远去了。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上网成了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键盘用手指轻轻一击,便捷的E-mail邮件便神奇地发出,回应迅速现于眼前。屏幕上字字工整,句句珠玑。便捷的还有熟记在心的号码,手机电话轻轻一拨,千里之外的声音如约而至。

然而,那些洋溢着个性的'带有熟悉字体的信件却渐渐消失了,那些期待着的“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日子也被淡忘了,那些渴望收信和专心读信的亦忧亦喜的情感起伏久远了。

现代科技通讯无形中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让人们远离了书信来往的年代。如今,同学同事好友甚至商务的联络,完全借助互联网或者手机来完成,真不敢想象,假如真有一天离开了这些所谓的现代科技,人们的工作生活会不会陷入瘫痪?

尽管如此,我依然怀念过去曾经读信写信的日子。

在我书架的抽屉里,仍然存放着当年与同学好友来往的信件,闲暇的时候打开来看,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溢满心头。曾经的岁月已经消逝,曾经的话语已随风而去,曾经的心绪也渐渐远离,然而信件记录的点点滴滴却留住了当时的岁月,当时的心情。

抬头,眼望窗外,天依然那么蓝,地依然那么绿,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而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了。忽然想起一句话,“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中,我留下些什么呢?

用今天的阳光翻晒曾经的心情,在已逝的岁月中留下点滴记忆,镌刻成为一种永恒。让眼睛抚摸过去,让心灵梦想方向,所以重读以往的痕迹,美好,温馨,畅想。

已经过去的日子,像是去留无意的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久远的情怀,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知道这不仅仅是怀旧,也是深深地期盼……

篇5:云中谁寄锦书来记叙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记叙文

一封封被装入纸箱的信件从她的房里搬出来,尘灰布满的箱子被时光晕染上了些许苍白的色彩,像她单薄无力的一生。

三年,三十六封不同字迹的信,是她最珍贵的遗产。

时光回转,滞留在灰白墙面单调的裂缝之间,八月桂子好似时间的绵延,散发着岁月的味道,在裂缝中流转,流转。小院画一般静美,一切都美好得仿佛昨天。

“大娘,您的信!”门外绿衣裤的邮差抹了一把头上沁出的汗水对着房门叫道。

门帘掀动,勾勒出老人淡淡的面容,还有一双无神的眼睛。“孩子,我看不见东西,你能,帮我念一下吗?”老人睁着泛白的浑浊眼瞳,大声询问。

邮递员愣了一下,显然他在犹豫,按理说邮递员不该私拆人家信件的,但既然她这样要求了,那便这样了。

风微抚桂花,散落一地芬芳。

邮递员拆开信件,那一刹那,他却难以翕动嘴唇,老人面带疑惑:“孩子,你怎么不念呢?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他顿了顿,咳嗽了几声后,笑着说:“大娘,刚刚是我嗓子不舒服,您呐,别多想了,您儿子啊,给您写的信,说他一切都好,不用记挂。”

老人笑起来,脸上皱纹像活了似的,动来动去。

太阳在天上,洒下一地暖光,照的人脸微微发烫,邮递员把信递给老人,想说些什么,却又紧闭了嘴巴。

有些事,过去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清冽的月光照满了整个院落,桂花的味道像是清幽幽的晚风,老人坐在树下,任风拂动白发,只在眉间留下微弱的颤动,又静止了下来。

后来的每月,都有一封信被送到老人的`家,不同的人念出同样的牵挂,不同的声调都叙述着同一个人的口吻,他们都说——

“妈妈。”

老人含着笑一一收下,脸平静地如一抹湖水,除短暂的笑以外再泛不起任何水花。

三年,时光一闪即过,三年来,每个月的每封信,整整三十六封信,老人都收下了。

“妈妈,想你了。我在这里很好。”

“妈妈,不要多牵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我有点事,不回去了,好好照顾自己。”

“妈妈。。。”

时光滴滴答答,雪白的病房雪白的床,像是末日余晖最动人的返照,老人苍白的脸,空洞无力的眼注视前方。

三十六个身着绿色衣裤的邮递员,三十六张不同的脸。

“孩子,我知道我儿子已经去了,谢谢你们的信,让我不再孤独……”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屏幕上曲曲折折的光线逐渐变缓,变缓,终成为一条笔直的线,老人闭上了双眼。

三年前,当邮递员拆开信件时,上面生硬冰冷的句子刺痛了他的双眼——

“您的家属因故,已卒。”

于是他不想让这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伤心,他便模仿老人儿子的语气,给老人写了一封封家书,后来一个又一个邮递员加入其中,就是想给老人制造一个永不破裂的梦。

老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她笑了,笑得很灿烂,很满足。

“我的儿子,是从来不会给我写信的。”

篇6:云中谁寄锦书来作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作文

卷帘,惊冰封,刺青垂髫斑驳眉宇。清淡的香味,浓化,蝉翼烟岚缕缕,于光阴缝隙绕缠。撩起遮挡眸子的游丝,一朵朵浮云,舒展碧天雪野。净澈的辽阔,横穿山,洞穿水,天涯咫尺,花飞花卷,如云的行踪,流转在眼底的画里。有个熟悉身影,芜儿盈盈回眸,笑魇定格于画卷,是你,真的是你。一枚清欢掠过飘零,在光阴河上,若莲盛开。

你可知,在花枝俏风雪的那个夜里,兰舟被雪海搁浅,无奈,回转。在方寸的天地,时而伏案,指尖触及发黄的竹简,翻开历史烽烟背后的故事。恍然,强力的磁性拽着我的衣角,拉我去到遥远的陌生的国度。一些穿戴古朴的人,好奇地打量不知何地来的生面孔。怯怯地,余光回看,噪杂咬耳嚼舌,似乎我是其它星球来的人,自头到足审视,一遍又一遍,不惑疑问。睽睽众目,聚焦,耳赤面红的我,窘态微云。恰际,梭伦拨开人流,径直近眉,携同长廊,相坐翠荫里,翻开他的长短句,赋涵深刻的.哲理,让我醉在流连,不知归还。

我背灯沉沦智慧丛林里,与先哲,周游列国。爱琴海上,一叶扁舟破浪古希腊,波斯国,埃及,小亚细亚,在大漠落烟直的撒哈拉踏沙行,出了此城,又走进了彼邦,恭拜墨家,客宴布道,沐浴各宗明理禅意。海外的阡陌古辙,承载一栏心思,找寻林归隐通灵的知者,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跋涉雪峰,淌过泥沼,缘着依稀的曙光,走向地平线,辗转回归故里,巧逢永年好大雪,身后深浅的足痕,蜿蜒成岁月的札记,落指生花。轻吟,跳跃的字符,穿越古典的竹帛木槿,落红芊芊,山月照浦荫,扶梦到玉尊前。

听着落花敲棋子,指尖江山,寂寂摇落处,怜君到天涯。五花马腾空,啸天长嘶,溅飞境中花,踏碎云中月,饮水长江,划过雪峰无数,芦香凌波,微醺了千寻的明眸。暮笛声里,铁戟挑开朦胧,手执由缰,策风鞭空,一路丝雨花零,寸心只对横波觉。而你可否在十二栏杆,翘首,等待着马蹄,嗒嗒,落在你的心弦?抑或,你沉睡在红楼梦里,呓语着唐诗宋词,切切将饮水纳兰说。凤鸾钗,脂粉抹,胭脂心思,在莲花座前细说。一生一世一双人,锦年素颜,不慕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唯求相得一人心,脉脉不烦,那是你响铃公主的憧憬。

风一更,雪一更,吹熄了万家灯火,原驰蜡象,轻轻路过重门,叩响银铃。我折叠了昼日的细琐,独饮你调制的女儿红,抛却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素问,霜阴淡如云,燕书春花秋月,惜缘人生当初惊鸿,红袖添香,锦瑟华年不悲叹。月移花影,相思饮醉长恨歌,不留遗憾怨日薄,徒看一程云卷云舒,到头来,枉凝眉里粉泪落。你说,好怕,在烟雨的青石板上,凄迷了蒹葭,像我那样搔头青丝短,在尘烟旧事里掂指长短句,冷雨浸泡,香飞不上枝头,空看繁华,衣上落梅,梨花堆门不出门,打坐青莲,木鱼禅心,霜染两鬓,万事成蹉跎。

可是,你可知,自隋堤绿茵洪荒,蝶舞花香,邂逅了青花瓷上走来的你,我的梦不空,我的心有个支撑,我的生命里出现绿洲,你给我的爱,一如甘霖滋润着干枯的枯木,红芽露出春光,那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萌发生机,星月丝雨,滴翠夜阶,秋水照影,一颗心复活,重新燃烧青春,烟雨江南,又见丁香伞,走在水墨画里,渔歌子,浣溪沙,浮沉在长相思的明月下,孤独的影子,不再徘徊在无声叹息里,而是望穿那帘汐水,与你婵娟今生不老的传说。

今夜,我煮酒宴请瑶池的仙子,摘满蟠桃,来这个新的楼兰,为你唱响生日歌。你听,绿笛长鸣,天鹅湖,跳起芭蕾,为你舞醉两袖清风。你看,千树万树琼花开,绛橹天香伴云来,翠箔张灯,彩扇划船,笙歌揽尽,花落花开凤凰台。莫感怀,素骨凝冰,清柔几许,梦不湿行云,为你吟唱一阕翠楼曲,和光同尘,卷尽愁肠,青玉案上旧约新说。

篇7:《锦书谁寄》习题及答案详解

《锦书谁寄》习题及答案详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 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14.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2分)

答:

15.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6分)

答:

16.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8.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这一现象的看法。(7分)

答:

14.有些信件给父母带去了经济和心理的.压力,父母给予的温暖和支持值得作者感怀。

15. (1)小学四年级时,表哥的书信激发了我对未来和外界的想象,给予我勇气;(2)求学期间,书信成为我向父母求救的工具,也融入到作者的记忆和生命里;(3)恋爱期间,书信维系了我和恋人的关系,同时让我明白书信和文字的力量。

16. (1)化用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显得典雅;(2)“锦书谁寄”可为“谁寄锦书”,预示当下书信作为交流媒介的衰退,(3)表达作者对书信的怀念,点明文章主题。

17.(1)内容:写出叶兆言和作者往来的书信的称谓、纸张和形式,表明作者对叶兆言的尊敬;(2)结构:收束全文,和前文写手机对作者的影响形成对比;(3)表达效果:深化文章主旨,让作者对书信的怀念显得韵味悠长。

18.(1)态度:作者对当下人们对书信的背叛持否定态度;情感:作者对书信消失的存有遗憾,自己背叛书信的心存愧疚。(2)正反皆可。示例一:交流工具的更替是时代发展得必然,作者大可不必感慨,需用更达观的态度来对待;示例二:书信实际上预示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情趣。现代生活易让人陷入急躁,我们更需要呼唤一种古典的情怀。

篇8:《云中谁寄锦书来》阅读答案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20xx.6.25,有删改)

2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2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2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

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3分)

2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参考答案:

21.(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大意相同即可)(2分)

22.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1分)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大意相同即可)(1分)

23.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大意相同即可)(2分)

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大意相同即可)(2分)

24.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1分,言之成理即可。(3分)

25.a.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1分)

b.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1分)

c.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1分)(答到要点即可)

朱砂锦书情感美文

好雨在今夜,锦书难托诗歌

谁动了我的书作文450字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诗词

书怀寄友人,书怀寄友人沈颜,书怀寄友人的意思,书怀寄友人赏析

寄母亲

锦瑟李商隐

李商隐 锦瑟

锦书谁寄(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锦书谁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