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柠初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柠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1: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脊柱布鲁菌感染(脊柱布鲁菌感染组)和脊柱结核患者(脊柱结核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布鲁菌感染组的发热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柱结核组(P<0.05);脊柱结核组腰椎叩击痛阳性率明显高于脊柱布鲁菌感染组(P<0.05)。椎体破坏:脊柱布鲁菌感染组患者CT检查呈现为胸腰椎相邻椎体受累,MRI检查表现为T2WI不均匀高信号,T1WI低信号;脊柱结核组患者CT检查呈现为多节椎体受累,MRI上显示为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脊柱布鲁菌感染组出现10例脊柱小关节炎改变,脊柱结核组未发现脊柱小关节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布鲁菌感染组中8例显示为MRI呈梭形或条索状异常信号影,12例患者存在局限脓肿、冷脓肿;脊柱结核组MRI检查中20例患者存在脓肿影。结论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较易混淆,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脊柱小关节炎改变或椎间盘病变,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进行诊断。

关键词:脊柱布鲁菌感染;临床分析;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结核类型,布鲁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来有报道指出,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较为相似,极易出现误诊,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利影响[1]。本次研究为探讨两组的临床特征,随机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患者,各3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月~12月收治的脊柱布鲁菌感染(脊柱布鲁菌感染组)和脊柱结核患者(脊柱结核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学》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由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和布鲁氏杆菌凝集试验得到确诊。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既往史、体征、临床症状、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MRI、CT影像学检查。CT检查采用GELispdde64层螺旋CT扫描机完成,扫描条件设定为150~200mA,120kV,层厚3.75mm,对两组患者进行冠状面、矢状面、横轴面扫描。MRI扫描采用GESignaHDI完成,层厚4~5mm,间隔1mm,冠状面TE110~122ms,TR2500~4000ms;矢状面TE10ms,TR400~600ms;横轴面TE110~122ms,TR500~4000ms。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临床体征及影像学特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①年龄:脊柱结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4.9±5.3)岁,脊柱布鲁菌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7.1±6.2)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表现:脊柱结核组共28例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肌肉痛,24例持续性腰痛下背痛,4例慢性腰背部痛和6例腰椎活动受限;脊柱布鲁菌感染组共4例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肌肉痛,30例持续性腰痛下背痛,26例慢性腰背部痛,24例腰椎活动受限,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体征:脊柱结核组共4例(13.3%)患者存在发热表现,24例(80.0%)腰椎叩击痛阳性;脊柱布鲁菌感染组共24例(80.0%)存在发热表现,6例(20.0%)腰椎叩击痛呈阳性。脊柱布鲁菌感染组的发热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柱结核组(P<0.05);脊柱结核组腰椎叩击痛阳性率明显高于脊柱布鲁菌感染组(P<0.05)。

2.2影像学特征

①椎体破坏:脊柱布鲁菌感染组患者CT检查呈现为胸腰椎相邻椎体受累,MRI检查表现为T2WI不均匀高信号,T1WI低信号;脊柱结核组患者CT检查呈现为多节椎体受累,MRI上显示为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②脊柱小关节改变:脊柱布鲁菌感染组出现10例脊柱小关节炎改变,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规则或不平整;脊柱结核组未发现脊柱小关节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椎间旁软组织:脊柱布鲁菌感染组MRI8例显示为呈梭形或条索状异常信号影,12例患者存在局限脓肿、冷脓肿;脊柱结核组MRI检查中20例患者存在脓肿影,其中18例表现为冷脓肿,增强扫描显示椎旁脓肿呈现环状强化。

三、讨论

调查显示,中国北方畜牧业发达地区是脊柱布鲁菌感染的高发地区,其主要致病机制为病菌经由破损皮肤、污染食物向人体传播。而脊柱结核则无明显地区差异,在我国各个地区均有分布。临床研究指出,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柱结核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较为相似,因此无法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本次研究显示,脊柱布鲁菌感染患者多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肌肉痛,临床查体存在明显地热症状,腰椎活动受限,但无明显腰椎叩击痛表现。此类患者多为胸腰椎脊柱受到侵犯,CT检查可见明显的胸腰椎脊柱受累。而脊柱结核患者则多存在慢性局部疼痛,且腰背部活动受限,腰椎叩击痛多呈阳性。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查体和病情观察可作为鉴别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的重要依据。余方圆等[3]指出,目前影像学鉴别仍是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的重要鉴定依据。本次研究通过对30例脊柱布鲁菌感染和30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MRI、CT检查,并从椎旁组织变化、椎间盘累及、椎体破坏等方面对两组进行鉴别。影像学检查显示,脊柱布鲁菌感染患者的CT检查多表现为2个以上椎体受累,往往累及椎体中心。且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椎体破坏,椎体边缘多存在明显增生性反应。张隆等[4]报道指出,脊柱布鲁菌感染患者多存在许莫氏结节样骨质破坏,本次研究中,布鲁菌感染组患者的脊柱小关节炎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脊柱结核组(P<0.05),符合临床研究的基本结论,提示脊柱小关节炎改变是鉴别脊柱结核和脊柱布鲁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脊柱布鲁菌感染和脊柱结核较易混淆,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脊柱小关节炎改变或椎间盘病变,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1]王振斌,卡哈尔・艾肯木,涂来勇,等.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4(18):4579-4581.

[2]胡家美,乐敏莉,徐新华,等.脊柱布鲁氏菌属感染与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601-5603.

[3]余方圆,马远征,李宏伟,等.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中国骨伤,,23(7):488-490.

篇2:脊柱结核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总结脊柱结核手术方式,用药方法,脊柱稳定性对脊柱结核治疗的影响。

方法 对107例脊柱结核进行术后随访。

结果 随访96例,痊愈90例,治愈率93.7%。

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

结论 手术时机适当,抗结核治疗方案合理,术前要考虑脊柱结核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能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关键词】 脊柱结核;病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7例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2~68岁,平均33岁,病程1.5个月~6年,平均病程2.5年,其中颈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31例,胸腰段9例,腰椎51例,腰,骶,8例,脊椎多节段3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107病例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术式:①对脊椎结核有椎体破坏形成死骨及寒性脓肿,无脊髓受压症状者,可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或病清植骨术治疗。

一般腰椎结核较多,占51例,因为腰椎椎管较宽敞,且腰,椎体下缘水平以下为马尾神经,不易致瘫,术后卧床半年,抗结核药物治疗一年半即可。

②对脊椎结核既有椎体破坏又有脊髓受压改变,即肢体肌力减弱、感觉障碍平面出现、尿便失禁等导致不全瘫、全瘫或四肢瘫症状出现者采用侧前方减压、病清减压等,一般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较多,多采用的术式即侧前方减压术,出现四肢瘫者较少,多为严重的颈椎结核所致。

③对无明显死骨及冷脓肿,病变局限,有的X线片仅见椎间隙窄,无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脊椎结核,可行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法。

④对晚发瘫者,如彻底减压,切除骨嵴,可望改善功能。

2 结果

本组单纯病清术85例,病清前路植骨4例,病清后二期后路植骨5例,截瘫13例,早发瘫12例,晚发瘫1例,9例不全瘫均为胸椎结核所致,通过侧前方减压术全部恢复,4例全瘫大部分恢复,1例晚发瘫较术前双下肢灵活,二便功能改善,截瘫平面下降。

107例中,随访96例,痊愈90例。

治愈率93.7%。

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

3 讨论

在本组病例中腰椎和胸腰段发病率较高,在全部单纯结核中,多数为松质骨结核,松质骨易受侵犯。

结核菌感染椎体后造成骨质坏死,早期可无症状或酸痛不适,此时坏死骨质未与周围健康骨质分离时,X线显示病变骨小梁模糊不清,呈磨砂玻璃样,继续发展,坏死骨质部分被吸收,便与周围形成了明显界限,X线片出现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空洞,常可见到死骨影,如病变继续扩大,穿破椎体,侵犯椎问盘及周围组织,造成椎体及间盘破坏。

压缩产生脊柱后突畸形,脓液积聚可产生椎旁及流注脓肿。

结核性脓肿无一般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剧烈反应,红热及疼痛不明显,称寒性脓肿,寒性脓肿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组成。

在脊柱结核病灶中,除脓汁外,还有大量干酪样物质、结核性肉芽组织、死骨和坏死间盘,病清时应一并清除,再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病灶可治愈。

脊柱结核分边缘型、中央型、骨膜下型。

其中边缘型以椎间隙窄、椎体邻缘及间盘破坏为主,中央型多以单一椎体破坏为主。

多见于儿童。

骨膜下型为脓汁流注,可侵蚀多个椎体导致多节段脊柱结核,形成的脓肿在颈椎多位于椎体前方,颈4以上病变可形成咽后壁脓肿,应经口腔排脓,胸椎位于椎体两侧,x片上呈梭形影,胸腰段结核寒性脓肿可为椎旁脓肿,也可为腰大肌脓肿,腰,骶,椎体结核可为腰大肌脓肿,也可为骶前脓肿,抗结核药物不易通过血运差的脓肿壁进入病灶。

故脊柱结核病清术既清除脓肿壁及其内的死骨、病变间盘、干酪样物质,改善了血运,又使抗结核药物更易于进入病灶内杀菌,使病灶能够较快治愈。

脊柱结核用药方法:可选择下列抗结核治疗方案的一种。

方案①: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

方案②: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

方案③: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左克静脉滴注。

方案④: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

方案⑤: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左克静脉滴注。

方案⑥: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左克静脉滴注。

一旦确诊脊柱结核,入院后应先系统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2周,尤其是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一般至少抗结核2周或更长时间,体温趋于正常,结核症状趋于稳定方可手术,否则易导致结核播散,尤其是体弱合并其他疾病的人。

对肝功异常的患者可保肝治疗,暂停利福平等对肝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纠正至肝功正常可手术,对合并截瘫的患者为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可在抗结核治疗后尽早手术。

篇3:脊柱结核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评估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7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127例手术,60例保守治疗。

结果: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保守治疗组病人无复发。

总的治疗成功率99%(185/187)。

结论:脊柱结核病人应该首先进行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根据病灶损害情况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均可达到近似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植骨

当前,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其中脊柱结核占50%,由于其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治疗颇为棘手。

经过最近10几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已达成共识: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对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达到彻底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要求。

本组总结分析本院1月~2月187例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其中经过手术治疗127例脊柱结核病人,获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月~12月本组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87例,男78例,女49例;年龄18~68岁,平均43.5岁;初治病例139例,复治病例48例,复治病例中有3次以上手术史4例;发病到住院时间6周~,平均8个月;127例中有78例不同程度的后突畸形,有36例病人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入院时血沉在18~118mm/小时,平均为64.2mm/小时。

手术方式:手术治疗127例,胸椎结核19例、胸腰段结核43例、腰椎结核65例;单纯病灶清理术56例,病灶清理术+植骨融合术63例,植骨融合术+内固定术8例。

保守治疗60例,对椎体受损<1/2椎体,椎旁脓肿较小,不伴有神经损害的初治结核病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抗结核处理:脊柱结核患者均接受12~18个月的正规抗结核治疗,即前3个月INH,RFP,EMB,PZA强化治疗,后9~15个月INH,RFP,EMB巩固治疗。

结 果

手术治疗组:3组手术病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1~3周局部症状明显改善,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

单纯病灶清除术术后复发2例,均为复治的长期脊柱结核病患者。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36例合并神经功能损害中有Frankel一级以上改善32例,有效率89%。

骨融合情况: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另外8例在术后4年显示融合。

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0个月。

术后并发症:气胸3例,一过性神经损害3例,经脱水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3周后恢复。

保守治疗组:经1.5~5年的随访,全组病人无复发,病灶部位骨损害无加重,脊柱无后突畸形,椎旁脓肿消失。

讨 论

在脊柱结核中,以椎体结核占绝大多数,>90%,而单纯的椎弓根及附件结核10%。

脊柱结核是结核杆菌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应采取局部与系统兼顾的综合治疗。

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并非所有脊柱结核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确切、临床症状不重、骨破坏轻、脓肿不大,不伴脊柱畸形、不稳和神经功能受损,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病例,可采用保守治疗[1,2]。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手术是重要的辅助措施,其目的不仅仅是清除病灶,而是针对于病灶破坏所造成的后凸畸形,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脊柱不稳等。

具体术式的选择应坚持个体化的原则。

以往的脊柱结核手术适应证为死骨、椎旁脓肿、窦道形成、神经功能障碍[3]。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作者认为,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存在后突畸形,脊柱稳定性丧失,伴有神经功能损害以及抗结核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彻底的病灶清除是外科治疗的基础。

病灶清除的.范围为病灶部位的脓液、脓苔、肉芽、干酪样物质、死骨以及已经被破坏的椎间盘等病变物质,保留正常的和“亚健康”骨组织,避免无序的扩大手术范围。

医源性加重创伤和扩大骨质缺损,不利于病变的修复与脊柱重建,不能减少复发和缩短术后药物治疗疗程。

笔者主张,对脊柱结核进行病灶清除时应以前方入路为主,在清除椎体或椎间结核灶后给予自体髂骨/肋骨植骨,可一期行内固定手术。

其优点有:直接病灶清除的同时行内固定可稳定脊柱,前路植骨支撑更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有效矫正后突畸形且防止远期矫正角度的丢失,术后脊柱的即刻稳定性可使患者早期下地并进行康复锻炼,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可降低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血沉是结核病化疗效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既往认为血沉>80mm/小时是手术的禁忌证,有“打开死亡之门”之称。

但本组病例中,2例腰椎结核术前血沉为93、118mm/小时,经过“四联”(IHN、RFP、PZA、EMB)+喹诺酮类强化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疗效不明显,血沉分别为81和87mm/小时,且神经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为了挽救其神经功能,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及相关准备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效果明显,术后2周血沉均下降。

因此,笔者认为,活动性脊柱结核或伴有全身活动性结核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血沉持续升高可能与巨大椎旁脓肿的存在有关,可以经充分的强化治疗后实施手术治疗,但不应作为常规。

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并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环节,应坚持个体化和“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制定化疗方案时应考虑:①MDR-TB耐药情况,是初治还是复治病例;②近期化疗效果,病灶情况及是否手术;③既往有无肺内结核治疗史。

手术治疗并不能替代化疗。

本组2例复发患者,病程为7年和13年,长期、间断、不规范的服用抗结核药物(疗程短、单用一种或二联药物),导致结核菌株产生耐药,因此不及时和不规范的化疗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术前2周正规的强化化疗,血沉控制在60 mm/小时以下即可手术。

如血沉控制不理想,应延长化疗时间,待其稳定后或根据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决定是否手术。

术中局部给予SM或INH,术后继续强化化疗2~3个月后改“三联”(HER方案),维持化疗至结束,总化疗疗程为1~1.5年。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7:516-518.

2 马远征,胡明,才晓军,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68-73.

3 吴在德,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1.

篇4:PBL与L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对比应用研究

PBL与L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对比应用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ruing,PBL)在脊柱外科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随机将脊柱外科临床实习生100人分为两组,采用PBL教学法组55人,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组45人,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病历书写成绩.结果:PBL组成绩优于LBL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PBL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 者:肖荣驰 李强 唐志宏 胡军祖 邹国耀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1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4 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   脊柱外科实习生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分析论文

护理职业技能测试项目临床重要性的调查与分析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

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