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廉颇老矣不能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共含8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廉颇老矣不能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

篇1: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

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在这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简化取得了最后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适当简化,于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简化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简化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不简,明天一定要简,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今天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大众使用汉字。当然,文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必须注意规范,个人不能随意简化,而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有关汉字简化的诸多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简化汉字是对文化的极大之破坏。

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3、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5、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9、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10、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篇2:汉字简化,得不偿失

汉字简化,得不偿失

几十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汉字的简化的是中国文字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这是没有顾及到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用情感和政治代替了科学的判断。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就试着用脑子想一想这个问题。

由少变多,由简而繁――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

今天的人普遍认为:文字的发展都是从繁到简的,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了这个历史大潮流而已,这不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假如我们相信殷墟甲文与商朝的实用文字类似甚至相同,拿它同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来比较,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个字,分化成了几个字,笔画也随着加多了。比如,从原来代表闪电的“申”字演化出了加“雨”头的“”,用来表示雷电的“”;加上立人旁,用来表示屈伸的“伸”;加上“示”字旁,用来表示神仙的“神”①。

上古字少,而语言中的词又很多,所以,有些字要身兼数职,一个字成为多个词的书写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兼职固然有省事的一面,但给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要另行造字,力求一字一声、一意,字字专职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数由少变多;形体由单纯变复杂;字意分化、具体、单一、固定,正是汉字走向成熟的道路。可以肯定地说,汉字在那一千多年中是由少变多,由简而繁的;从东汉到汉字简化这两千来年间,汉字的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正式书写的形体没有重大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汉字简化的趋势”,就如同中国没有经历过先奴隶制、后封建制的过程一样。这些都是迷信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凭空幻想出来的。

恢复同音假借――文字发展中的退步

以意定音,以音定形,见其字而知其音,读其音而明其意,这是汉字的一大特点。古人注释文字,往往只需指明某字在某处的读音,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上古时,字数少,又没有字典,写作时找不到确当的字,用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就是令人头痛的“同音假借”。字的发音是变化的,不同字的发音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几百年前读音相同的字,几百年后就可能相差很大,而使人难以看出它原来是哪个字的代用品。我们今天读上古的文学作品,文字是其中很大的障碍:很多的字,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中的意思不同,因为他们是其他字的代用品。后来字数多了,有了字典,字的读音和意思渐渐地固定下来,借代就越来越少了。即便是多音字,他们的读音和字意也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如此,一字多音,从来就是汉字中难弄的部分,精于文字的人都有意避免它。后代的人再用同音字来借代,就是文法上的错误了,章太炎把它叫做“借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别字”。简化汉字恰恰把很多意思毫不相干,而仅仅读音类似的几个字,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来顶替,人为地造成“别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b”的“b”;“^”的“”与“发展”的“发”;“後”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的“”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文字发展中的退步!

消减偏旁部首――阉割了汉字的优点

假如我们一定要说汉字的优点,它的形体给出的,意义和读音上的丰富信息,必然是不可忽略的。许慎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文”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偏旁、部首原来都是独立的字);“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提示字的意思;通过形声等方式,提示字的读音③。比如,“”字,看着就象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苗”字指明是草长在田上;“上”与“下”都明白地表达出各自的意思。俗话说:有边儿读边儿,没边儿读中间儿,很好地说明了偏旁、部首对读音的提示功能。

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把偏旁、部首的这些重要功能消减了。首先,简化汉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x”的“^”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豆”;一切以“”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简化汉字甚至把很多偏旁、部首都

[1] [2]

篇3:汉字简化,数千年未曾间断

相传有两个人为汉字的繁简发生一次有趣的争吵。

主繁的说:简化字弄得开关(開關)无“门”、亲(親)人未“见”、爱(愛)“心”不存。再看繁体的“龜”字有美丽的背甲花纹,象征长寿;繁体的“龍”字满身鳞片,象征神圣。简化成“龟”字,甲纹不备;简化成“龙”字,鳞片全失。这只能算“龟儿”、“龙孙”。

主简的说:现在都是电子开关,你那门早该换掉了;亲人天天见,何必多此客套;爱心已给对方,存在他(她)心里呢!再说你那“老龜”、“老龍”早已归天,现在当然是“龟儿”、“龙孙”的时代。

其实汉字的“繁简之争”似乎毫无意义,因为汉字自诞生以来,数千年未曾间断过其简化与革新。众所周知,汉字经历从甲骨文(甲骨文形成之前应该还存在更早、更原始的文字形式)、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型演变,总的趋势是逐渐简化。当然,出于结构或表意的需要,个别的也有繁化的现象。

一、从商周古体到汉隶的重大“隶变”。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字型上仍有一些图形,书写比较困难。因此从甲骨文、金文到秦篆的简化,无疑是汉字的一次重大革新,它主要反映在字形逐渐由以图形为主转变为以线条为主。小篆是秦统一通行的字体,是对大篆的简化。隶书同样萌芽于秦朝,最初只限于民间流行,到汉代即成为正式字体,它比小篆又简化一步。把小篆圆转的线条革新成笔画,是汉字形体的一次大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称为“隶变”。隶书之后,在东汉末年汉字朝两个方向演化:一是草化成草书,二是楷化成楷书。楷书使方块汉字从隶书的扁平形体改为方正形体,更适宜书写。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字体,兼备二者之优,书写更加简便。

二、简化字是民间百姓的千年之梦。汉字在同一时期,也出现过繁简并存的现象。从甲骨文开始就有简体字,如“羊”、“车”、“鳖”等都是繁简并存。历代都有简体字在民间流行,从汉魏以来的陶器和墓碑中,我们常常发现刻有简体字。但简体字的大量流行,应该是在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当时,由于民间文学的盛行,雕刻印刷业的兴起,书籍出版日益增多,简体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由刘复、李家瑞编纂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便收集了1600多个俗字(简体字),反映出八九百年间汉字的简化趋势。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八九百年,却并无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使用简化字,成为中国民间大众百姓的一个千年之梦。

有意思的是,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却曾经给简体字以合法地位,一度圆了百姓的梦。太平天国的印玺与印发的公文、布告、书籍等,便采用自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还创造了若干简体字。据大致统计,太平天国使用的简体字约一百多个,其中80%以上被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体方案》采用。

三、民国时期兴起的汉字简化运动。尽管历代均有简体字在民间流行,但将简体字作为正统文字采用的主张,直至清末才由学者陆费逵(1886~1941年,祖籍浙江桐乡)正式提出。陆费逵曾在其创办的《教育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呼吁“普遍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提出限定俗体字二千个左右,采用具有社会基础的简笔字等。

民国时期,则兴起过一场汉字简化运动。19,近年著名学者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简化字。1922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第四次大会,钱玄同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要求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提案被通过,并组成一个汉字省体委员会。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刊头语”上说:中国的小百姓做了一件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之后,热衷于简化运动的学者发表大量提倡简化字的文章,并出版《简易字说》、《宋元以来俗字谱》、《简字标准字表》、《500俗字表》等一批专书。1934年,钱玄同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搜采固有而适用的简体字案》,具体列出简化字的六大来源。次年,钱玄同还主编了《简化字谱》草稿,收集简化字2400多个。

1935年春,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手头字(即常用简化字)推行会,选定首批手头字300个,由文化界200人与《太白》、《译文》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随之《申报》等报纸积极响应,刊登“缘起”及首批手头字表。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即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极力反对。其最终结果是,次年2月国民政府下达一道“不必推行”令,停止以政府名义支持简化字的推行。

四、推广简化字是盛世中国的一道光环。在国民政府“不必推行”令下达后的若干年中,仍有不少人对简化字进行研究。抗战期间,解放区创造了大量的简化字,并逐渐流行全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广简化字,终于让那些在民间流行近千年的汉字“俗体字”、“破体字”有了正式合法地位,被大量地吸收进《汉字简体方案》。推广简化字,应该是盛世中国一道耀眼的光环,因为它真正圆了千百来年民间百姓的简化字梦!我们可以想象,此“开关”自然比彼“開關”开启速度快得多;“龟儿”、“龙孙”当然比那“老龜”、“老龍”好记好写。

最后,引用钱玄同先生的一段话,从中大体可知数千来汉字简化的轨迹。

——从甲骨、彝器、《说文》以来,时时发现笔画多的字,时时有人将它的笔画减省。殷周之古体减为秦篆,秦篆减为汉隶,汉隶减为汉草(章草),汉草减为晋唐之草(今草);汉隶的体势变为楷书,楷书减为行书;宋元以来,又减省楷书,参取行草,变成一种简体(即所谓“破体”、“俗体”、“小写”)。这都是显著的减省笔画。而篆与篆,隶与隶,草与草,简体与简体,其中尚有繁简之不同。总而言之,汉字的字体,在数千年中是时时被减省的。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面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篇4:汉字简化和规范教学设计

汉字简化和规范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虽然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现有的经验,而应把它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加以进一步地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从本教学环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基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两条相互交织的重要线索:一是分析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和修正假设的过程;二是学习要点的形成及由此引发的查询、探究和创造活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的作用,而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不仅使学生达到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发展,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思维能力,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整合。

一、前期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此文是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自读课,高晓声的这篇小说多角度地展示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文章以出色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心理描写的语句,从言语形式中去深入挖掘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教学难点:是通过把握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性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我班的学生十八九岁,都是第一次从农村出来求学,在他们身上都有农村孩子质朴、善良的品质。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学习的时间不长,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与都市人不一样的生活习惯,看到了很多与自己在农村不一样的人和事,也想到了很多,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农民的共性,所以教学本文时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入主人公的世界。

对于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学生在以前都曾学过,也掌握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起作用的。同时以前也学过如何使文章跌宕起伏等构思方法。这些为现在感悟人物性格和揣摩小说构思做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当然,学生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较远,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揣摩具体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学会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创设情境,并通过品读并和同学间的讨论,深入挖掘作品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了解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一个学生自排自演陈奂生在高级旅馆一觉醒来的情景片段。(即文本“一觉醒来,……陈奂生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

引出问题,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陈奂生怎么会到高级旅馆的,又为什么“竟浑身颤了几颤,一颗心像被线穿着吊了几吊,牵肠挂肚,”“吃了一惊”?

设计理念:赫尔巴特等提出,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抛出“锚”,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在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景,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理解和假设。

(二)带着以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读相关语段,检索信息,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1、先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次进城去干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2、车站做完生意,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试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有什么作用?

(三)协作学习: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一人记录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交流要点,并总结小组意见),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发表并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与别组分享。

1、陈奂生在知道旅馆费前后,行为和心理上有哪些变化,试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分析从中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陈奂生最终还是没有住到12点就走了,并还是买了帽子。这个情节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请抓住关键语段读读,品品。

3、陈奂生进城前后的身份居然有了显着的变化,他想出来了什么主意?试找出表现其进城前后身份处境的语句并分析这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4、齐声朗读吴书记巧遇陈奂生这个情节,试加以分析小说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情节?

设计理念:(二)、(三)的设计,是基于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然后通过让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四)效果评价:

请我们用一句话对本文的构思、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任选一个方面作一个评价,好么?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作补充,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理念:效果评价,实为问题后的反思。学生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景,如本文的情节构思、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在学生们的评价自己以及他们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四、形成性练习

改革开放后的陈奂生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巨大的改善,思想上接受了文明的熏陶。如果他又进城去,会有什么变化。请我们课后去描绘一下他的进城情景,好么?

设计理念:此环节为扩展训练。是学生领悟了在具体情境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学法指导,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独立地运用策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

篇5:文学常识:汉字的简化

文学常识:汉字的简化

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在这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简化取得了最后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适当简化,于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简化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简化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不简,明天一定要简,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今天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大众使用汉字。当然,文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必须注意规范,个人不能随意简化,而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篇6:中国汉字

文字,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结晶。一撇、一点、一挑,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从象形、指控到形声、转注、假借、会意。一个悠远的民族,使在文字的羽翼下──振翅飞扬。

极爱阅读的我,对文字的感觉、的悸动,是十分强烈的。一个爱的情感,可用“欣赏”“喜欢”“眷恋”“流连”等表达,看似大同小异,但每个词,情感的饱和度是不同的。只能用心去推敲体会,而无法付诸于文辞之中。

象形,乃是依然物的形体成字。水一字,你是否感受到水的曲折?水的柔媚?水的不竭?涓涓细流迂回于山林幽境,这便是水的意象。

指事,乃物形和抽象之组合。“末”字,便是木再加上一横,如同箭头一般,指事着方向,若能明了造字原则,“本”“末”倒置,难矣!

会意,使你一看,便会心一笑,即略知其义。“信”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若我们口出之言缺乏诚信,连一个人字都称不上。可见,诚信为立身之本。

形声,是当前最盛行的造字法则。一个“桥”字,多么坚韧毅力不摇的木桥矗立在高耸的山壁间,使人们能安心走过湍急的河段。一个“娇”字,多么纤合度的美人 款摆的'走出,白皙的脸上略带几分娇羞,更显得楚楚动人。一个“骄”字,好似一位身披红袍的状元郎,跨上骏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把十里长路,跑成一股沙尘、一掠眼的轻烟,如此轻快欢愉。啊!中国字真是神奇,可不?

看过书法的人深知各派书法家皆有其叹人之处,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一笔一划,端正方直,铿锵有力,犹如打坐的和尚;王羲之的行书,既脱离文字方正的禁锢, 又不至草率凌乱,读来顺畅,毫不脱泥水。彷仿步游走的骚人墨客。米芾的草书,草的有个性、有感情,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宛如浊浪排空,波涛汹涌的笔触,完全发泄了奔腾的情感。

有智慧的祖先,把自然万物画进了文字里,加上注脚,增添解释和部首,在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铸成如今千变万化的文字。将有形的物、无形的想像和感情,融入每 个字中。文字,是人们传达讯息的媒介;文字,是不朽的记录。说话,会以讹传讹;但文字,能千古不变。作家愿着成名山事业,历史更以文字的出现界定文明与否。

小小的一字,是伟大的、是悠远、是绚丽的。

篇7:中国汉字

回首历史,汉字有甲骨文,钟鼎斑驳,历经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直到汉朝末期才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偏旁和笔画来组成,各种笔画在一个平面里多向展开,构造复杂多变。中国汉字之美,美在形态,美在音韵,美在灵性。

中国汉字具有形态之美。 原始的中国汉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人的喜怒哀乐。一个字如果说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如“月”的形状像月牙,“山”似隆起的连绵山峰,“果”让人想到树上硕果累累等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六种景物,便可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离人秋思图”来。中国汉字这一种表意功能,是西方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因此,中国汉字具有形态之美。

中国汉字具有音韵之美。一般来说,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有的汉字一个音节有好多个汉字来记录,如“xī”音节就有“西、溪……”;有的汉字还表示几个音节,如“和”可表示为“hé、hè、huó、huò、hú”五个音节;字有平声、仄声,平声、仄声又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过去还有入声。声音有高有低、长短起伏,读起来让人慷慨激昂,让人热情奔放。在人生受挫之时,读几首诗,背几句词,你会感到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唱出了我们希望与信心的高昂强音,思乡情感无处诉说,吟读时语调应呈现出来自心灵,两个“头”字发音时应夹杂着叹息声,让人感到悲情的诗意美。因此,中国汉字具有音韵之美。

中国汉字具有灵性之美。汉字虽然是由横竖点撇捺组合而成的字形,但它们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风韵。如“哭”字一看就像是流泪,“笑”字一看就像是竹子笑弯腰的形态,“重”字一望就有沉坠感等。汉字的变化无穷无尽,本身就具有灵性之美,使我们为之动情。汉字自身就有一个想像的天地,任我们飞翔和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无穷的乐趣。因此,中国汉字具有灵性之美。

中国汉字承载着炎黄子孙的生活情感和美好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汉字的形态之美、音韵之美及灵性之美。

篇8:中国汉字_

中国的书法字体,时而奔放,时而端庄,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欲扬顿挫。中国汉字,生动形象。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中国汉字不愧是我们的国粹。

听妈妈说,在没学拼音之前,家人就给我买了许多书,每天就会读一些故事给我听,在听故事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是只听,而是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用手指着看,就这样,慢慢地,一个个我不认识的汉字就逐渐由陌生变熟悉了起来,我也记住了他们每一个的长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以读一些简单的故事了,时间长了,我认识的汉字也越来越多,看的书也越来越丰富了。

这些美丽的方块字,像一朵朵鲜艳多姿鲜花愉悦了我的眼睛,还像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纸上玩笑嬉戏。每当我读书时,这些小精灵般的汉字就仿佛在书本上跳来跳去。这些小精灵组成了一首首的诗,有“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般意境悠长的古诗,还有如“墙角的花 / 当你孤芳自赏时 / 天地便小了”般蕴含着哲理的现代诗。这一个个的汉字还组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读完后,让人忍不住赞叹汉字的奇妙。

听爸爸说,我第一次拿起笔,笨拙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爸爸还把它保存了下来,那三个字歪歪扭扭,一个字的左右两边隔得老开。而现在,我却可以熟练地运用汉字,把它们组成一句句话,一首首诗,一篇篇文章。我还记得,我五岁那年,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小诗:小雨点,小雨点,它把叶子当滑梯,骨碌骨碌滚到地,见了大地真欢喜。多么童真,可爱的语言呀!几天前翻看一年级至六年级时写的作文,那由简单到成熟的文章,全都被汉字形象地记载了下来。汉字真是一位大大的功臣!

现在,我也学习了英语,与英语相比较,汉字是有生命的,是十分形象的,英文字母却看不出那么多的感情意味,也不如汉字那么形象。并且,中国的汉字书法,有许多不同的字体,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英文虽也有,却达不到这一效果。一个个汉字,组成了我们的母语,我爱汉字。

现在我学习了英语,不过跟那些圆滑的英文字母相比,我还是喜欢那些充满着血气方刚的汉字。就拿汉字和英文的书法字体来看吧,英文的书法远达不到中国汉字的书法韵味。我爱中国汉字,爱它的一笔一划。

让汉字再简化阅读答案

听汉字演变过程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中国汉字作文

中国汉字灯谜字谜

中国汉字的演讲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作文

汉字的故事精选_中国故事

中国汉字五年级作文600字

高二作文关于中国汉字

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汉字简化的过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