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郭道鉴爷爷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金克丝娃娃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访郭道鉴爷爷(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金克丝娃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访郭道鉴爷爷

篇1:访郭道鉴爷爷

访郭道鉴爷爷

路上,宜春爷爷告诉我,郭爷爷年届9旬,是福州三山诗社的社长,学识渊博,特别是对古典诗词吟诵和创作有着深厚的研究。福州南后街的主入口牌坊就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的“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郭爷爷真是太有才了,我不由得对他产生崇敬之情,恨不得马上见到郭爷爷。

到了郭爷爷家,我见他身材瘦小却精神矍铄,一点儿都看不出年届9旬的样子,言谈举止谦谦有礼,笑声爽朗。一见面,我是既崇敬又惊讶,趁着他和友人聊天的时候,我忍不住就在他书房转悠起来。书房靠墙的整排书柜摆得满满当当,有《朱子大传》《词律词典》《中国散文百家谭》《闽书》等好几百册厚厚书籍,真让人眼花缭乱。我不禁好奇地问郭爷爷:“这些书您都读过吗?”郭爷爷谦逊地说:“有些书我是细细地读过,有些书呢,只是粗粗翻翻,但肯定每一本都会看过的。”真让人惊叹呀,我终于明白郭爷爷为什么这么博学了。环顾四周,简朴的老房子并无过多的装饰,最显眼的就是书房正中悬挂的`一幅冰心老人落款的手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先生句,道鉴先生嘱,冰心。”哇,郭爷爷竟然和冰心奶奶还有过交情啊,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当郭爷爷知道我还是个“小记者”时,兴致更高了,告诉我说,早年他也在报社任编辑,有着多年的报业生涯。他勉励我从小要志存高远,趁年纪小记忆好,多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唐诗三百首》《四书五经》等,对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外面依然暑气逼人,我们却在吱呀作响的电风扇下谈笑风生。郭爷爷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孜孜不倦的教诲将使我一生受益。

篇2:瞰玉鉴道诗歌

瞰玉鉴道诗歌

摇曳翻飞迷惑白,

千姿百态依然水;

纯洁程度传说最,

爱神灵魂占据谁?

白云追求高大上,

天堂蓝媚宝石镶;

太阳魔力时空在,

乾坤闪耀理想光。

云间俯瞰红尘顶,

江山碧玉水晶带 ;

风月宝鉴湖泊海,

微不足道人心醉 。

鸡鸣狗吠花草树,

凌霄宝殿仙乐飘;

高处寂寞不胜寒,

不羡嫦娥月宫再。

羡慕空虚茫茫白,

逃脱堕落宿命回;

变灰变黑阴郁暴,

雷鸣电闪脾气躁。

透明箭簇射大地,

滚滚洪流化白云;

汇入江河湖泊身,

本真回味完美归。

篇3:访道天马山的散文

访道天马山的散文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有一座山,名叫天马山。

巨大的老子像矗立在天马山上,昭示天马山与道教颇有渊源。

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刘真一传》记载:“癸卯(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冬,丹阳(即当时全真道掌门人丹阳子马钰)将羽化,召先生(即刘真一)嘱之曰:‘汝缘在北方,可往矣。’先生拜而谢。”“丹阳既升仙,迤逦北游平滦之境,所至请益者户外屦满。一日至抚宁县,爱其山水佳胜,筑重阳观居之。厥后度门众数千馀辈,创宫观大小仅三百区。北方道风洪畅,先生阐扬之力居多。”

也就是说,一千八百多年前,是刘真一以天马山为基地在此间弘扬了道法,并使道风洪畅。

千年既往,吾辈今来,访道于天马山。既然访的是“道”,就不能凭凡夫俗子的悟性。天马山不过是地质变动、岩层挤压的产物,本身似乎不会刻意地按照“道”来塑形,但实际上,它是最契合“道”的。“道”本无形,只存在于我们的“悟”里。

“道”是什么?我的说法,那是老子深研《易经》之后得悟而命名的一种“境界”,并在出关时写下了研读《易经》后最经典的论文《道德经》。但“道”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境界,连老子都承认他也说不清。原话是这么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于是他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这个境界不是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只是语言毕竟描述不出它真正的本质,因为语言是受限的;这个境界虽然用“道”这个字来冠名了,却无法仅仅通过这个名字就能表现出“道”的全部内涵。简单来说,“道”这个境界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名状的东西,很博大,很深奥,无所不包,一切都在其中,能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并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

来天马山访“道”,是因为天马山有“道”可访。除了它与道教的渊源,其位置、其形状、其承载养育的花草树木,皆循道而生,暗含灵性。

首先它所处的位置就默契了“道”――从整个燕山山脉的角度,天马山似乎应该称作是山脉的终点,燕山从很远的北方逶迤而来,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天马山的前面已是一片平原。然而换个角度,天马山又为什么不能称作是燕山山脉的起点呢?平原上突起一座山峰,然后一直向北,逶迤绵延出了莽莽群山。起点或者终点,只在我们设定时的角度不同,天马山既可以是头,也可以是尾,头尾同属一物时就是太极。

不要以为天马山能让我们悟到这一点毫无意义,我们自主设定方向式的生命轨迹和人生轨迹,始终默契的是自然道法。本质上,我们所有的经历都在不知头尾的剧情中间,从某个地方出发,最后到底是从头走到了尾,还是从尾走到了头?什么是前,什么是后?对此我们已经习惯了忽视,习惯了认为只要迈步就是向前,或者以为转悠的那一圈毕竟有些收获。但直到最终,我们究竟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光着身子来的,也光着身子去了,没有任何一种所谓的收获能被我们带走,除了非物质的精神觉悟。

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上无下,无大无小;或者按照我们的认知非得区分大小时,也是大无其外,小无其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都在头也是尾、尾也是头的世间舞台上演绎着“道”,觉悟着“道”。始终,前后,上下,大小,都是名可名,却非常名。有名,只是我们人为的设定。

其实“道”是无处不在的。登任何一座山,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愿望:登顶。登顶会有“山高我为峰”的感觉和“一览众山小”的视觉。四顾苍茫,早晚间还可见云蒸霞蔚,既是一种享受,也有一种曾登过某山之顶的慰籍。而如果从登顶这个过程和结局上悟道,我们则难免会愣一下神。

当我们进入了某座山里并决定登顶的时候,登顶诚然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要实现的愿望,最后如愿以偿地登临顶峰之后,我们也确实会获得登顶的一切感觉,但你能从此长住顶峰不下来吗?这是第一个值得我们愣神的问题――那已经被实现的愿望并不是最终和长久的,只能证明某件事我们做过,然后还得回来,接着去尝试更多没有做过的事情。第二个值得愣神的问题是:我们愿望中登顶是为了获得更开阔的视野,但实际上究竟能看到多少?就算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我们看到的不还是局部吗?所以宇宙中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道”理,就会让我们再产生这样一种觉悟:在不登顶时而知顶,是一种境界的超越;登顶而知其绝非极顶,我们就会谦虚下来,不再狂妄。

就是说,登一次山或登一次顶,都是一种短期行为,达到的目的非常有限;但在未完成登顶之前,那愿望曾如此强烈,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和激情。然后愿望实现了,志得意满地回来了,“此次未留遗憾”的想法充满内心。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地设定新目标,完成后也会有欣慰的一刻;但新目标会不断出现,欣慰或失望的一刻也总在反复地品尝,这实际就是无数的短期行为累积成的整个人生。似乎每一次都能达到一个高度,但我们明知道,每一个高度都不是愿望中的顶点,如同挣够了一百万的同时会发现前面还有那么多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于是继续努力,在达到目标时会觉得一切的付出和承受都值得;在力所不济、或在拥挤中掉队时又万分沮丧,从来不想所谓的顶点又怎么会有具体的尺度呢?

而许多人都忽视的问题是: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就算已经位居了顶峰,坐拥了天下,生命刻度能够随之延长吗?事实是,在山下的人也活得很好,甚至可能因为不想去探寻无止境的高度而活得更加从容自在。顶峰上的人有时候会感觉荣耀,那是他们往下看的时候,就像有的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但如果他们再往上看,荣耀感会立即消失,因为别的更高处还有人,很可能也正在用蔑视的眼光看着他们。

“道”告诉我们:最广的视野绝对不是靠眼睛获得的,而是靠心,靠悟性的层次。这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也是唯一能够注入生命内核的。十元钱的快乐和一亿元的忧愁都属于精神范畴。如果非要用物质来衡量,那也是“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那么,既然让心登顶才算得上一种境界,就让身体在山里逡巡好了。天马山的林木之中自有小径,通往不同的地方。逡巡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想寻找一份幽静,然后或坐或站着,看树,看草,看野花,想人生。这已不同于登顶,登完后还得回来;逡巡于山中,我们相对可以停留得久一些,自主降低自己的高度便不用焦灼于视野的受限,最起码不会有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感觉。

天马山上的松是什么品种,我不知道,就是在贫瘠的石缝里也能生长却很难成材的那种,木质硬,枝桠多,弯弯折折,几十上百年都很难长高。我站在一片松林前,觉悟到这些难以成材的树活得比我们还要艰辛。从贫瘠中吸取养分,从雨雪风霜中培养性格,扎根在一个地方,几十上百年不能挪窝,长寿是长寿了,可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制造氧气,绿化环境,甚至还能用其品格激励人性。可是这些好处毕竟是人类为其标榜的,松树和我们言语不通,我们的猜测难免会强加于它。而说白了,地球上哪一种东西在存在上没有价值呢?也许它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体验自身独特的生命意义。就像我们来,不能白活一场一样,总得用有形的存在凝练出一些无形的感悟。

相对来说,我们人类的寿命确实比不上松树,所以松树也带给了我们一些美好的祈愿,比如祝福老人松龄鹤寿,人的意志要学松树那样顽强等等。然而松树再长寿也会慢慢走向死亡的,不是因为砍伐,单就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世间的一切都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中延续着,寿命长未必是一种愉快,寿命短也未必是一种悲哀。如果一个人真正悟到了生命的本质,知道了存在的意义,把那副拖累了我们一生的躯壳适时还给自然,佛家说那是一种大解脱,大回归,这也是“道”。而我说“适时”,就是必须杜绝人为,不可轻生,必须完成悟的过程,真正活好当下。孔子曾说过的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对生命本质的觉悟,同时也设定了“可死”的条件。

天马山上漫山遍野的花草也足以引发关于“道”的联想。不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美学角度,草的存在都是有目的和意义的。一棵草从春天的萌芽到冬天的枯萎,就是它的一生。我们能够看到草的一生,并且知道来年的四季中,它还会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对于草来说,我们拥有着全方位的观察角度,但对于草本身而言,它在春天里萌芽、在夏天里繁盛、在秋天里结籽、在冬天里枯萎,虽然它的自身感受是全面的,但它可能不知道此后的归宿。当然,如果它有灵性的话,也该知道那只是一种轮回,因为它的'根茎还活着,或者依靠它在秋天撒落的草籽延续着生命。

我们可以观察草这种生命的周而复始,那谁在观察我们?对于个体的“我”来说,虽然也是通过下一代延续着族群,但下一代已经不是“我”,除了基因和某些遗传,“我”总有一天会不在的。这种表象显然让我们很不甘心,却又无奈。实际上今年的草和去年的草也不完全相同,只不过在我们的观察角度上,那些草都是一样的。想像里,我们在被观察的时候,也势必如同我们观察草一样,一样的此生彼死,熙熙攘攘,生生不息。而这样的一种存在不会是毫无目的的,只不过相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我们似乎已处在了最顶层,向下看可以捕捉到一切动植物存在的方式、目的和意义,向上看却是一片茫然。然而逻辑告诉我们,在宇宙中不可能存在顶层,即使存在顶层,人类也不会是顶层,那么我们存在的方式、目的和意义应该还有高于我们的生命在观察和解读,或者是他们的安排,或者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程序,我们则是当局者迷。

举个例子:一只蝴蝶产下了卵,那些卵后来变成了毛毛虫,有一天毛毛虫又变成了蛹,蛹破开之后飞出的是蝴蝶。如果有人告诉毛毛虫:有一天你会被禁锢在一个壳子里,最后会化成飞在天上的蝴蝶。毛毛虫会信吗?当毛毛虫还是毛毛虫时,它本身并不会知道后面还有怎样的生命进程。就如同我们,盲目地以为自己已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我们当然能回顾,并自以为是地把回顾的内容写成了《进化论》。同时,我们似乎一直在忽视着,既然我们已经成为了“最高级的生命”,又因何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死呢?因何在大自然的任何发怒面前都只能承受、无能为力呢?当我们人云亦云地叫嚣“人定胜天”时,真的那么相信自己的能力吗?大道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的,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法”字的含义是遵从、默契的意思。在这个逻辑进程里,“人”显然处在最低端,凭什么可以产生“人定胜天”的狂妄?而自然之怒正是由此产生的啊!

无处不见“道”,这就是来天马山的收获,而来天马山访“道”,当然更因为其渊源而显得目的更加明确了。

最后,如果从“天马山”的山名上还能产生什么觉悟的话,我就用一首《七律?天马》来表达吧。

长空寥远任飞腾,饮雾吞云气势弘。

仙界无垠双目阔,人间万象四蹄惊。

昂昂落地傲群驽,跃跃回天请众英。

未悟凡尘藤蔓厚,裹足石化剩山名。

篇4:访鲁迅故居郭风读书笔记

早就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是未能亲眼目睹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庐山真面目,中秋时节,应好友之邀,做客绍兴,有幸到鲁迅故居一游,了却我多年之心愿,也揭开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神秘面纱。

从故居正门而入,走过几段曲折迂回的走廊,穿过客厅书房和后花园,便来到传说中的百草园。此园坐落在鲁迅故居的最北边,面积约二亩有余,早前是主人家的一个菜园,园内中间是一片菜地,周围杂草丛生,常有虫蛇出没,曾引出鲁迅先生文中那段美女蛇的传说。儿时的鲁迅常在这里与伙伴们嬉戏玩耍。初到此地,与我想象中大相径庭,原以为百草园鲜花满地,芳香浓郁,风景别致,谁曾想现在只有一片空地,并无百花繁草,更显荒凉冷落。传说中的虫蛇之类早已销声匿迹,毫无踪影,只有园内那几株百年古树,隽刻着园内的风雨岁月,世间沧桑。估计是有关部门故意保留原貌的缘故吧!

从故居出来,走过通往河南岸的石拱桥,便是著名的“三味书屋”。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即为其中之一,“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取义“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塾师寿镜吾先生之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当年鲁迅先生读书之处,并被认为是全城最为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有几间古朴典雅的建筑组成,一砖一瓦,一椽一檩,尽显江南故居之风韵。正门一间房内正堂悬挂一幅梅花古画,盈头之上有“三味书屋”匾额,从房内布局来看,便知是塾师先生备课批改作业之地。另一侧房正堂盈眉“三余书屋”四字,七八张颜色已经褪为灰褐色的旧桌椅整齐的摆放在房内,此处乃学子们习文读书之处无疑。因参观仓促院内各景恕不详赘。

从故居出来,我有感而慨。旧时人们靠三余时节读书,可能是因为农忙的缘故吧,但三余到三味的变更,证明了人们当时的耕读之风由以前的时节之余到习之有味的改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往今来,绍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实乃人杰地灵之地,这应当得力与当时耕读之风昌盛,不过现在说来,那种从严治学,孜孜不倦的尚学之道,不正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倡导的吗?

有这番感受,再去读读访鲁迅故居,应该更美妙吧。

拓展阅读:访鲁迅故居原文

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北京的四合院。这是和当时的寻常老百姓家的住屋一样的。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故居。

这小小的院子里的两棵紫丁香,是他亲手植的。它们的枝叶披满阳光。它们也和一位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院中高大的枣树,正在结果累累。这枣树也曾经和一位伟大的人物,朝夕共处有四年之久。

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生前居住在这里时的原来模样布置的。

这一间小小的花厅,里面没有什么陈设,那么简朴。他自己有时在那里休息。他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访者和他的学生。有时他的学生也住在那里。这一间是他母亲的寝室,是这座住屋里比较宽敞的一个房间,里面有一把破旧的藤躺椅,他常坐在那里,和他的母亲谈话。

这一间是他自己的寝室,里面更是没有任何陈设,简朴极了,只有一张木床,那上面铺着草席,床下放一只陈旧的网篮。他随时准备着,如果发生了什么突然的变故,在不得已时,便卷起铺盖放进网篮,转移阵地再继续战斗。

这一间便是有名的“老虎尾巴”,是这座住宅里最小的一个房间。一间小小的斗室,里面只放得下一张小小木桌,两把木椅。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多少战斗的诗篇,他为中国人民创作了多少辉煌的作品。和他所有的著作在一起,成为我国人民的骄傲,永恒地照耀在世界革命文学的上空。

这一座普普通通的北京四合院,这和当时的寻常老百姓家的住宅一样的院落,一位中国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一座普通的,但永远令人景仰的住宅,它告诉我:他不仅以他的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以他的全部战斗的诗篇,哺育着我们下一代,也以他的简朴的日常生活,勤劳的日常生活,以他的刻苦自奉,教育着我们,永远引起我们深思,鞭策我们奋斗,鼓舞我们不断前进。

这一座普普通通的住宅,它现在和我们的伟大的首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北京的阳光永远照耀着它的紫丁香和它的枣树。

篇5:访敖爷爷作文450字

访敖爷爷作文450字

今天,我做完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访问一名据说是国内知名的书法家——敖爷爷。

听爸爸介绍,敖爷爷是安陆市烟店镇的一名退休教师。他自由研习书法,曾在国内、国际书画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

我听了,真想早点到敖爷爷那儿去看看。

我们到了敖爷爷家,敖爷爷先给我们看了他写的`字。只见敖爷爷的字,有的是楷书,有的是草书,有的是行草,还有篆体的,多种多样,好极了。

敖爷爷有给我看了字帖,让我看那些字写得好。我评了一番以后,敖爷爷又给我讲了一些道理,告诉我“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还告诉我“中不偏,庸不易”,要五味调和等等道理。他还问我有哪五味?我回答说有酸、甜、辣、苦、咸。他又问我,为什么苦也是好东西。我回答说: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就大加赞赏一番。

谈着谈着,时间这个淘气包不知不觉地溜走了。想着第二天还要上学,我就跟爸爸、妈妈回家了。

篇6:访优秀学长,道创业艰辛

访优秀学长,道创业艰辛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心得,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2日对魏宝义进行采访。此次采访从“为何有创业想法”,“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未来自己事业的展望”三个部分展开的。

一、穷且意坚,不坠创业之志

访谈初始,实践队员问到他为何有创业的想法时,他表示家里比较贫困,一心想要为家里分担压力,又听说过有许多大学生白手起家获得了成功的例子,并且自己也比较适合创业,所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他说:“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你想要成功,那就请你走这条路――坚持、恒心、勇气、探求。”

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问到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表示自己在创业初期就因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和资金较少而动摇过,在一次卖鞋过程中亏了本更是让他想打退堂鼓。但他在彷徨和痛苦中找回了自己的'信心,开了报亭,做了市政早餐工程的老板,在创业的道路上跌倒了就爬起来,再跌倒就再爬起来。他坚信:“只要理想还在,就还有希望。”

三、不愿为人做牛马,只在山中称大王

当问及毕业后是选择在福大继续创业还是去就业,他坚决表示不愿为别人打工,要做老板。他现在设想开餐饮连锁店,他并不满足于在福大或者是大学城创造成功,而是要走得更远。他说:“人是铁,饭是钢,有人的地方,就要吃饭,自己虽然没有开餐饮的经验,但他会一步一步踏实地去探索,争取做到最好。“

每一种选择,都将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学长选择了创业这一艰辛的道路,让我们祝福他吧!

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支持、金融扶持、加强创业教育培训以及提供创业服务等等,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在政府扶持的大好背景下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创业大地露出尖角。大学生虽然在创业方面缺乏经验与资金,但是经过高等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文化涵等各方面显然是占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帮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路上越走越远,为祖国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篇7:羊官郭爷爷-散文

羊官郭爷爷-散文

听故事,那是小孩们最快活的事了,而我则尤甚。

伴随我豁牙露龇童年的有两件事忘不了,一是童年时候的小人书;二是会讲故事的羊官郭爷爷。

展开那一页最快活的梦影,首先想到是小伙伴给郭爷爷起的绰号“故事篓子”,感觉他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记忆中的郭爷爷他有敦实的身子,老是披一件白茬子皮袄,手拿的羊鞭下面带着一个小铲子。

寒秋季节是羊群增膘的时候,村子大羊集群比较费时间,小伙伴帮着郭爷爷到养羊户去赶羊,为的就是早一点听到郭爷爷的故事。

早晨的太阳升到了一杆子高了,晒在脸上暖呼呼的,随着郭爷爷的响鞭,领头羊带着羊群慢腾腾地走着,小伙伴们跟羊踢起的尘土出了村。

郭爷爷放羊比较老道,他把羊驱赶到刚刚收割过的黑豆地,羊儿们在地里捡散落的黑豆和豆秧吃着,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围着郭爷爷坐在地埂上,郭爷爷不慌不忙掏出别在裤腰带上的水烟袋,用火柴把点烟草绳点燃,暗红色的羊腿烟枪,一头装着一个铜弹壳,一头装着一个铜管烟嘴,手指从水烟册里面慢慢地搓出来一个烟丸,装入铜弹壳的烟锅,然后把燃着的`点烟草绳放在烟锅上,贪婪地地吸着烟,烟气从嘴和鼻孔冒出来。我当时想水烟肯定好吸,不然郭爷爷吸的那么香呢?从小伶牙俐齿的我让郭爷爷给我装一锅,郭爷爷把烟丸装入铜弹壳,把燃着的点烟草绳放在烟锅上让我吸,我吸到一股呛人的烟草味,咳嗽的眼泪都出来了,伙伴们大笑着看我擦眼泪。

听郭爷爷讲故事那可是一种享受,什么“呼延庆大擂”,“岳飞传”,“郭子仪征西”“愣女婿”等等,反正小伙伴一会儿听的提心吊胆,一会儿听的眉飞色舞,一会儿听的捧腹大笑,听郭爷爷讲故事老是余兴未尽。

郭爷爷讲故事不会影响放羊的,讲一会站起来用放羊鞭上的铲,铲上土从背后面翻甩出去,指那打那百发百中,把走远的羊收拢在一起。我的办法是出奇的,把头上的棉帽摸下来扔向空中,受惊吓的羊群会“沙”的一声聚在一起,郭爷爷不同意这一种方法,说羊胆子小是不能受惊吓的。

从人生岁月里抽出来两根丝,它就是回忆的琴弦,能拉出来快乐的乐曲;从人生岁月里抽出来一根丝,把记忆里散落的珍珠穿起来,它就是夜空里闪亮的星星。

访隐者郭祥正 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鉴画随笔

访学心得体会

访山散文

息访承诺书

金融案鉴心得体会

合同鉴证通知书

医疗鉴定要多少钱

武器什么时候鉴定好

总结道

访郭道鉴爷爷(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访郭道鉴爷爷,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