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道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芋圆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友道翻译(共含8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芋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友道翻译

篇1:临江仙·赠王友道翻译赏析

临江仙·赠王友道翻译赏析

《临江仙·赠王友道》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前言】

《临江仙·赠王友道》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全词多处用典,衬托出了词人以道修身的美好思想。

【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为双调小令。

⑵王友道:待考。疑为庐山道人。

⑶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

⑷鹤氅(chǎng):鹤毛制作的斗篷

⑸谪(zhé)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⑹保器全真:保全身体和真气。

⑺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史记》载,司马相如到卓文君家做客,见卓文君貌美,以琴挑之,与卓文君私奔。

【翻译】

谁说“东阳”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点染似的炯炯有神。琼林般的仙境终究远离尘世。试看你披着鹤毛制作的斗篷,依然像谪到人间的神仙。休要清谈,即使挥动那玉柄的麈尾拂尘;清谈伤真,要不伤真,必须保重身体,蓄养元气。风流韵事哪里比得上道家纯真?不应该像蜀客司马相如那样,过分贪爱卓文君。

【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随即暗示着:沈东阳式的词人只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而王东阳式的`友道不为求官身体并不瘦损,并且“点漆”如画,黑白反衬,凝然有神,风姿绰绰,宛如“神仙中人”。词人既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又宣传了民族传统的审美观。须知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着。“琼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这里连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风尘外物”,“琼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鹤氅裘”,洁如鹤羽的“真神仙人”之气质;李白之典,喻示友道从仙界贬到人间,成为尘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当。以典赞美友道之情,恰到好处。“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或许这就是“谁道东阳都瘦损”而引起词人忧虑的真实缘由。

词的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不要迷于美色。“省可清言挥玉鏖,直须保器全真”,全是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一派人是“清言”,并“挥玉麈”,自为清高荣光,风度翩翩,可谓“世界皆浊,唯我独清”;一派人是“省可清言”,“清言”伤“真”误事,可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词人持后派之见,并以规劝道友休要清谈,不必“挥玉麈”,而要强健身体,保全真气,须知“真气”是道家思想之精髓。紧接着向友道提示:你是道人,“风流何似道家纯”。“风流”与“道家”水火不相容,“道在世外”。只因道家避世,超脱人生,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的原因。道人守道,保持真气,天经地义,没有什么“风流”韵事比得上道家的纯真气节。“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最后向道友发出警告。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以此为镜警告友道不要蹈司马之覆辙贪色而丧命。或许友道不是英雄,就是平民道徒也得要过好美人关。

全词,运用了众多的史典,托出了词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道出了貌美身健与高洁脱俗、不为仕途所困扰的哲理关系。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

篇2:浅析孟浩然的友道

浅析孟浩然的友道

在孟浩然不甚得意的一生中,虽未进入官场,不曾有一番政治作为,但却与不少官场上的人往来,有的甚至是“忘年之交”。孟浩然的一生,除了求仕、漫游的那几年不长的外出时间外,基本处于隐居状态,这也是有学者认为隐逸思想对孟浩然影响很大的原因之一。但生活中,他却是“往来无白丁”,不仅“谈笑有鸿儒”,而且还有上人、道士、禅师、隐士、逸人之类有着高雅情趣而又远离俗世之人,隐而不尽隐。与一些经历坎坷甚至命途多舛、宦海沉浮的文人相比,孟浩然一生的经历相对要简单,但这并未影响他生命的厚度。这也得益于所交往的这些朋友。据笔者统计,孟浩然所结交的有官职的友人约六十人,其中有曾贵为宰相的张说、张九龄,有一生亦官亦隐的王维,有王昌龄、独孤册、卢象、张子容等一些官职不显要的友人。孟浩然固然结交了这许多官场上的朋友,也不能否认这不是他求仕时曾寻求的一种途径,但仅仅把这视为他交友的目的而忽略了他真性情中的另一面,那就把人物片面化、简单化了。如此,孟浩然也不过是一个热衷于追求食禄的大俗人,李白也不会发出如此追慕之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1]2。在他的心目中孟浩然也不再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人”之称,给予孟浩然如此高的称赞,融入如此浓郁的感情,这不是一个醉心功名,与人交往时不忘带上功利的孟浩然可以激发的,甚至连结交都未必可能,何况还是“忘年之交”。科举不第,求仕无望,伤心离京,诗人胸中虽有千般沟壑,但面对送别的王维,割舍不下的依然是那份深情厚谊,“寂寂竟何代?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①。古人很重离别,离别唯恐是诀别,多少话儿涌上心头,只怕从此“知音世所稀”。人生贵得一知己,后会未必有期,其间流露的感情可谓真挚深沉。面对友人失意离去,王维也不无伤感,但还是尽可能地宽慰他,希望他“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阳》)[1]319。经历了宦海沉浮的王维如何不知道为官之艰险,功名固然重要,但生命的意义不止于此。对诗人而言,把守住精神的家园,操持好高洁的品行,也是人生的一种所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王维可谓用心良苦。对一个为进入仕途,一心以朋友为方便之门的人,王维是不会如此苦口婆心。这正说明孟浩然性情中“真”的一面。

从孟浩然的寄赠诗中,亦可看出诗人对朋友那份真挚、纯洁的感情。如《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清猿不可听,沿月上湘流。”人在旅途,漂泊无依,势必思乡怀友,而这不仅不能抚慰旅途的孤寂,反而徒增伤感。但诗人还是痴心于这份思念,也就不顾那凄清的猿叫声,纵然“长沙饶瘴疠”,依然“沿月上湘流”,以早点结束旅程,见到朋友,了却思念之苦。经历科举失败的大挫折之后,归于南园,在家乡形山胜水的滋润、抚慰下,诗人的心境日渐明朗。为了不让老朋友担心,他特意写了首《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寄赠友人。也许心愁难以一扫而空,但总体而言还是淡然了许多,“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这正是王维在送别诗人时的希望。孟浩然体会到了友人的良苦用心,以实际行动告慰友人。即便是“归来冒炎暑,耕稼不及春”,孟浩然也没有为春的逝去而伤神,而是“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过着适意随性的隐居生活。不仅如此,孟浩然还怕京城的朋友顾虑自己仕途的不如意,对自己心有愧意,因而细细地劝解道,“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这些细心之处,不是一个交结朋友重在求仕的孟浩然所能做到的。这是一个对朋友真心实意,坦诚相待的真性情的孟浩然。

在孟浩然的诸多朋友中,张子容可谓是他的生死之交。张中举前,与诗人同隐鹿门山。诗人送张子容赴京赶考时,不忘叮咛要记住彼此的情谊,不要一试高中就忘了山中的他。“茂林余偃意,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送张八子容赴举》)二人的情谊还表现在诗人写给子容的多首诗中。如《同张明府碧溪赠答》:“别业闻新制,同声和者多。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舞庭铺锦绣,庄牖闭藤萝。秩满休闲日,春余景色和。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别岛寻花药,回潭折芰荷。更怜斜日照,红粉艳青娥。”对友人,诗人满心称赞,与友人同乐同醉,尽情享受游赏的欢乐,绿珠女美妙的歌声也不足以触动诗人的`心。对友人从繁杂的公务中暂时解脱出来,也是满心欢喜的,“秩满休闲日,春余景色和。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这一点在《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探得阶字》一诗中也有表露,“自君理畿甸,余亦经江淮。万里音信断,数年云雨乖。归来休日,始得赏心谐。朱绂恩虽重,沧州趣每怀。树低新舞阁,山对旧书斋。何以发佳兴,阴虫鸣夜阶。”友人休假归乡,诗人才觉得有了游赏的兴味。对友人任官而使得二人分居两地,心中是有所不悦的,认为是对情感的伤害,“朱绂恩虽重,沧州趣每怀”。这“沧州趣”并不是诗人一己的情趣,而是二人多年感情的契合点。“何以发佳兴,阴虫鸣夜阶”,夜幕降临,草虫夜鸣,人心闲淡,正是对坐吟诗,携手谈心时,一种自适自得的淡然情怀,无世俗之纷扰,所会的是挚友,所话的是诗酒,所享的是逸趣。这是和二人同隐鹿门山时的美好时光紧密相关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至性至情的人,是很重感情的,这种感情也远远重于交友求仕的需求。此外,由此也可以知道,孟浩然之所以有王维、李白这样一些“忘年之交”,并不仅仅是他的诗才受到他们的敬仰,也和孟浩然的交友态度有关的,前已有论述,此不赘言。 孟浩然处在开元盛世的时代大环境下,不可能无半点仕进之心,也不可能全身远离庙堂,因此,希望得到友人的帮助,实现人生功名的愿望,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但孟浩然却不愿意让这种目的伤害到朋友间的感情,尤其是在不恰当的时候,于功名于友情,二者发生冲突时,诗人断然选择了友情。根据《新唐书・文艺传》的记载,“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约期。’浩然叱曰:‘业已饮,惶恤也!’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1]318孟浩然如果是如此强烈地希望通过朋友的引荐进入仕途,也就不会拒绝韩朝宗的援引,让机会溜走。对于孟浩然的仕或隐,余忠恕先生有一个很恰当的解释。“仕和隐、寄身尘世和隐逸幽栖,在他们的生活中,至少观念上不那么对立,甚至可以做到协调、融通。这是盛唐人特有的一种心态。仕也好,隐也好,主观上都是惟求其适意。客观上彼时隐居不会过分寂寞,主观上也还不致完全扭曲个性。”[2]这也使得孟浩然对友情格外珍惜。

在孟诗中还有不少是与前所言之上人、道士、禅师、隐士等人交往时作的诗,他们是孟浩然生命中的另一种朋友,不同于官场上的朋友,对诗人的精神与心灵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是更为纯粹的心灵之交。“结交”但“指松柏”,“寻故人”只需“策杖”,诗人与他们的交往可谓不带任何尘俗之心。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诗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彼此间的感情也至纯至厚。“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上人》)。据徐鹏所注,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陆静修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1]315。由此可看出,正因为诗人与易业二上人交情不浅,话语投机,才有如此相送甚远之举。在与这些上人、道士、禅师、隐士的交往中,孟浩然感受到的,是生命中另一种喜悦,是人生境界的另一种开阔。“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还山赠湛禅师》)孟浩然与这些上人朋友、道士朋友、禅师朋友不聚则已,聚必“宴息花林下,谈竹屿间”(《游景空寺兰若》),其中的怡情快意可以想见。在孟浩然看来,与这些朋友在一起,是一件无上的乐事,“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游凤林寺西岭》),他充分享受着这种浓情厚谊。为了寻访友人,诗人甚至不顾路途的艰险,哪怕“屡践莓苔滑” (《寄天台道士》)。面对友情,诗人表现出的深情有如孩童般的纯洁、可爱之趣。

孟浩然与这些隐士、逸人朋友在一起时,心情总是愉快的,“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野童扶醉舞,山鸟笑酣歌。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夏日浮舟过陈逸人别业》),“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山公时取醉,来唱接篱歌”(《宴荣山人池亭》)。其中最典型就是《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情谊和谐的氛围。情境既圆融又真趣盎然,语言淡雅而不减情味。友人的盛情,彼此的深情,尽现其中。此次宴会还未结束,就已约好下次相聚的时间。余忠恕先生对此也颇为赞赏,认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寓深挚的友情于极为淳淡的色调和气氛之中”[2]9。之所以如此,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也是有关的。余忠恕先生认为,“因为那是一个比较单纯、健康的社会,从日常社交关系中,也常常表现出一片淳朴的情谊”[2]16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孟浩然对朋友的真挚之情,他和朋友之间深厚、淳朴的友情。这和他与上人、道士、禅师那些朋友在一起时的感情又是有所不同的,但都不失一个“真”字,一个“纯”字。

在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孟浩然势必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个人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交友求仕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一生对朋友的感情至真至纯。如为强调仕或隐对孟浩然一生的影响,而把这种情谊看作是揉进机心、手段等庸俗杂质的手段,那就把人物形象扁平化了。他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性情就更谈不上。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孟浩然之所以干谒不成,是因为孟浩然遮遮掩掩,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这也是过于片面的。那都不一个健康的孟浩然形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把孟浩然作为一个立体的人,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去观照诗人的生命历程,用生命的意识去解读生命,才能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避免把诗人的形象扁平化、单一化、理论化,才能让生命焕发出他本真的美。

篇3:《吏道》文言文翻译

《吏道》文言文翻译

《吏道》 作者: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布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秦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shi始),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hui)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译文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牍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其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应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恨。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篇4:君道节选文言文翻译

君道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 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生民 之初,固无乐乎,为君不幸,为天下 所归,而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 我,我无求于天下也。子不闻至德之 世乎,饭粝粱啜藜藿,饮食未侈也; 夏葛衣冬鹿裘,衣服未备也;土阶三 尺茅茨不穷,宫室未美也。为衢室之 访,为总章之听,故曰皇帝清问,下 民其分未严也。尧让许由而许由逃, 舜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终身不 反,其位未尊也。夫然故天下乐戴而 不厌,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 也。不幸而天下为秦,坏古封建,六 合为一,头会箕,敛竭天下之财以自 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 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 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 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巳危矣。

天生 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 之广,足一夫之用邪!故凡为饮食之 侈、衣服之备、宫室之美者,非尧舜 也,秦也。为分而严、为位而尊者, 非尧舜也,亦秦也。后世为君者,歌 颂功德动称尧舜,而所以自为,乃不 过如秦,何哉!书曰酣酒嗜音峻宇雕 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彼所谓君 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 状猊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 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 盗,冶容诲淫,欲长治久安,得乎?

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 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 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独 以位之不得,人是惧。岂惧人夺其位 哉!夫惧人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 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 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 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 为尧舜,莫若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 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嘻, 天下何尝之有,败则盗贼,成则帝 王,若刘汉中李晋阳者,乱世则治 主,治世则乱民也。有国有家,不思 所以救之,智鄙相笼,强弱相陵,天 下之乱,何时而巳乎!

【译文】

远古的统治者,都把做国君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而后代的统治者都把它当作乐事,这便是后世君主江山难以巩固的原因。

人类社会之初,人们本来就不乐于做君主,一旦被天下民众所拥戴,而文不能拒绝,其原因就是天下民众有求于我,而我无求于天下。您没听说社会道德水平处于最高时的情况吗?唐尧虞舜,他们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饮食极其节俭;夏穿葛布,冬穿鹿皮,衣服也不齐全房屋低矮,台阶用土筑成,房顶铺盖的茅草也不加修剪,连住宅都极其简陋,但都设有专门听取人民意见的办公处所,因此《尚书》称赞道:“尧帝询问人民的疾苦”,当时人民与统治者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界线。尧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而许由不受而逃去,舜把帝位禅让给百户之农,而百户之农不受而逃入海,终身不返,可见,人们并不把帝位着得很重。唯其如此,天下之人都乐于推戴别人做君王而不厌烦,唯恐国君哪一天放弃帝位而没有人肯来继承。不幸天下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破坏了古代的制度,逼迫人民按人头缴纳税粮,一箕箩一箕箩地集中起来,运交朝廷,搜尽天下的财物供自己享用,因此帝王之位渐渐显贵起来。秦皇焚烧诗书,施行法律,修筑万里长城,凡是能够巩固其统治地位而自享其尊的办法,没有不用到的,然而他越来越孤立。其惊恐不安的心情就象平民百姓怀藏了一块金子,生怕别人从身后将它夺走,这样也已是很危险的了。

上天为了养育人民才给他们立了一个君主,而不是为了君主而立君的,为何要用天下的财物去满足帝王一人的需用呢?因此凡是追求饮食奢侈、服饰齐全、住宅华美的君主,都是不同于尧舜而象秦皇一样的君主;使自己同人民之间的等级界线日趋森严,使君位日趋显贵的,也是不同于尧舜而象秦皇一样的君主。后代替国君歌功颂德的人,动辄称他们为尧舜,但国君的所作所为却不过象秦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尚书》说:“沉湎于美酒音乐,迷恋于富丽华贵的宫室之中,只要有其中一条,就没有不亡国的。”那些做国君的人,并没有长四只眼睛、两张嘴巴。也没有有长鳞的头上生羽的臂,其形貌垒与普通人相同,因此国君原本就是人人都可以当的。现在做君主的恣意夺人所好,聚敛民财,然而储聚的财物大多,必然招致“盗贼”,一意追求享乐,必然导致腐化荒淫.这样蝴强国家长治久安,可能吗?

乡师、里胥虽然是低贱的小官。也是掌管人的人,然而天下没有谁乐于出任,因为他们都不能从此职位获利。圣明的君主不在帝位上谋求私利,他们也象乡师、里胥一样,只会担心有了帝位而找不到人来坐,哪里会担心有人来篡夺君位呢?那些害怕别人篡夺君位的人,用军队和武器来防备叛乱者,便会发生**之事。哪里会有圣君在位,天下民众如同对待父母一样地拥戴他,而他却担忧叛乱.用军队和武器来自卫的事情呢?所以说:打算做尧舜般的国君,就不如让天下的民众不乐于做君主;打算做秦皇一样的君主,就不如不要去责怪叛乱者与自己争夺天下。

啊,天下的事情哪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呢!失败者便是盗贼,胜利者便是帝王。可象刘邦、李渊之类的人,对乱世而言,则是治主,对治世而言,则为乱民。享有统治地位,而又不想挽救它,相争者斗智斗力,争夺不休,天下之乱何时才能停止啊!

篇5: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救友文言文选自《宋史》,下面请看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翻译的详细内容!

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

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

和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篇6: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翻译

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注释

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鉴赏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创作背景

这是首送别之作,由于诗人的朋友要去吴越旅行,诗人在为朋友游吴越而高兴,其中还有些羡慕。因为杜荀鹤曾到过那里,见过那儿美妙的风景,因此他便给朋友当起了向导,写下了这首诗。

篇7: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

清代:纳兰性德

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金山高处。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翦灯夜雨。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

译文:

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金山高处。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人的一生,南北漂泊,四处奔走,宛如幻梦。现在你终于可以高卧在金山之上,看大江东去,伴鸟啼花落,任凭夕阳西下而无所牵挂。离别的酒已经倒满酒杯,道一声珍重,愿您平安返回故乡。在烟波浩渺的漫漫长路上,在午夜梦回,只有孤帆残月相伴之时,你是否会回头北望,思念远方知己的朋友?

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翦灯夜雨。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

可曾想起那夜我们紧闭柴门,在灯前说着知心的.话语直到深夜。人生就是这样,别离的时候多,相聚的时日少。还不如我们从来就没有相遇。黄昏之时,“我”孤独一人,对着西轩而寂寞忧愁,昏暗的薜荔墙上的叶子在风雨中飘摇晃动,更有频繁的故事,使“我”心中更加凄凉。

注释:

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金山高处。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别酒盈觞(shāng),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水龙吟:《水龙吟》调名源自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说取自李贺“雌龙怨吟寒水光”,又称《龙吟曲》《小楼连苑》《鼓笛慢》《庄椿岁》《丰年瑞》《海天阔处》等。此调有多种体格,皆为双调,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体。上、下阕各十一句,共一百零二字。上阕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下阕第一、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押仄声韵。再送:严绳孙南归时,性德先作《送荪友》诗相送,之后再作此词,是为“再送”。荪友: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自号勾吴严四,复一号藕荡老人、藕荡渔人。江苏无锡人(一说昆山人)。清初诗人、文学家、画家,与朱彝尊、姜宸英号为“江南三布衣”。著有《秋水集》十五卷。卧:“高卧”之意,形容悠然归隐的生活。金山:山名,指江苏镇江西北之金山。这里代指荪友之家乡。白波东逝:意谓光阴流逝。白波:水流,此处白波喻指时光。盈:满。觞:古代酒器。将息:珍重、保重。半帆残月:半帆:指小船;残月:下半月的“娥眉月”,这里残月表示伤感。

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翦(jiǎn)灯夜雨。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愁对西轩,荔(lì)墙叶暗,黄昏风雨。更那堪几处,金戈(gē)铁马,把凄凉助。

玉绳低:谓夜已深。玉绳:北斗七星之斗杓,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即天乙、太乙二星。翦:同“剪”。浮生:指人生。性德《送荪友》有“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轩:这里指有窗的长廊。荔墙:即薜荔墙。荔:薜荔(又称木莲)之省称。金戈铁马:指战争,其时正值“三藩之乱”,严绳孙南还,距离战区愈近。纳兰填此词时“三藩”刚刚平定,但收复台湾、雅克萨,平定噶尔丹等战事仍在进行中,故云。

赏析: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是为绳孙南归的赠别之作。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对与好友聚少离多的感叹,并想象好友离开后的孤独寂寞之状。下阕是对二人昔日亲密相处场景的回忆,再转回眼下国家狼烟四起的局势,将个人情感与报国之志结合在一起,超脱了纳兰词固有的私人情感滥溢的现象,境界极高。全词用词精炼,却意蕴深含。

开篇起笔不凡,“人生南北真如梦”一句抛出了“人生如梦”这等千古文人常叹之语,其后接以自己总挂在嘴边的归隐之思,令全词的意境在开篇时便显得空远阔大。“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白描勾勒出的情景或许是此时,也或许是想象:看江水东流,花开花落,莺歌燕语,任凭时光飞逝,这是何等惬意。

在这样逍遥洒脱的词境中,词人转入送别,“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点出了别情。用语精炼,但深情内蕴。自古送别总是断肠时,古时不比如今,一别之后或许就是此生再难相见,因而古人或许在自己的生死上能豁达一些,却也总对与友人的离别无可奈何。像苏东坡那样旷达的人,在别离时也高唱:“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眼前离别之情装满了酒杯,词人却只能一声叹息,目送友人离去。而离去之后,天地便换了风光,“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词人再用想象之语遥想友人归途中的情景,将思念之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最后以友人回首相思这一意象作结,含蓄深沉,同时和过片的“可忆柴门深闭”一句相呼应,使上下片在结构上更加严谨,过度更加自然。

下阕首句转入了回忆,抒写友人离去后自己的孤独苦闷。首先词人忆起了柴门紧闭、斗转星移、夜雨畅谈的时光,然而聚少离多是人生莫大的悲哀。接下来的一句,“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多少可以看出词人的一些悲观情绪,词人似乎总在相遇时间的问题上自寻烦恼,其曾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人在时间面前终归是渺小的,时间不可逆转正是种种迷惘痛苦的根由。

“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转笔又是白描写景,如今离别,又兼愁风冷雨,四字小句将悲凉的气氛层层渲染开去。倒是篇末一句,有种不同于前面词句的雄浑苍凉的味道,“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此句将国事与友情融为一体,词的境界因而变得更加深沉阔大。

词人填完此词一个月后,便溘然长逝了。这次离别之后,两人也便真的没有了再次相见的机会。隔着时间的长河,凝聚在词句中这种怆然伤别的深挚友情依旧令人感叹不已。

篇8:临江仙·赠王友道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赠王友道原文及赏析

原文: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译文

谁说“东阳”人都是瘦弱的呢?你眼睛凝眸如用漆点染似的炯炯有神。琼林般的仙境终究远离尘世。试看你披着鹤毛制作的斗篷,依然像谪到人间的神仙。

休要清谈,即使挥动那玉柄的麈尾拂尘;清谈伤真,要不伤真,必须保重身体,蓄养元气。风流韵事哪里比得上道家纯真?不应该像蜀客司马相如那样,过分贪爱卓文君。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为双调小令。

王友道:待考。疑为庐山道人。

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

鹤氅(chǎng):鹤毛制作的斗篷

谪(zhé)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保器全真:保全身体和真气。

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史记》载,司马相如到卓文君家做客,见卓文君貌美,以琴挑之,与卓文君私奔。

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随即暗示着:沈东阳式的'词人只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而王东阳式的友道不为求官身体并不瘦损,并且“点漆”如画,黑白反衬,凝然有神,风姿绰绰,宛如“神仙中人”。词人既赞美了友道的风华正茂之容貌,又宣传了民族传统的审美观。须知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着。“琼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这里连用三典。王戎之典,喻示友道“风尘外物”,“琼林”般的“神姿”;王恭之典,喻示友道“披鹤氅裘”,洁如鹤羽的“真神仙人”之气质;李白之典,喻示友道从仙界贬到人间,成为尘世不可企及的道人。尤其李白一典,用得精当。以典赞美友道之情,恰到好处。“风尘外物”,一尘不染,与世无争,是中国道人的美德,也是词人欲求又不可得的处世经文。或许这就是“谁道东阳都瘦损”而引起词人忧虑的真实缘由。

词的下片,警示友人保持真气,自爱自重,不要迷于美色。“省可清言挥玉鏖,直须保器全真”,全是魏晋士大夫关于老、庄守身思想的探讨。一派人是“清言”,并“挥玉麈”,自为清高荣光,风度翩翩,可谓“世界皆浊,唯我独清”;一派人是“省可清言”,“清言”伤“真”误事,可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词人持后派之见,并以规劝道友休要清谈,不必“挥玉麈”,而要强健身体,保全真气,须知“真气”是道家思想之精髓。紧接着向友道提示:你是道人,“风流何似道家纯”。“风流”与“道家”水火不相容,“道在世外”。只因道家避世,超脱人生,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的原因。道人守道,保持真气,天经地义,没有什么“风流”韵事比得上道家的纯真气节。“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最后向道友发出警告。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以此为镜警告友道不要蹈司马之覆辙贪色而丧命。或许友道不是英雄,就是平民道徒也得要过好美人关。

全词,运用了众多的史典,托出了词人于己于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道出了貌美身健与高洁脱俗、不为仕途所困扰的哲理关系。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丹阳道中寄友生,丹阳道中寄友生陆龟蒙,丹阳道中寄友生的意思,丹阳道中寄友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念奴娇三友同饮翻译

冯道谏君原文及翻译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

书友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袁宏道《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

友道翻译(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友道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