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herock11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共含5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herock11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

篇1: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

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长河中以其空前绝后的悲怀愁情带给了后人无限的解读空间。虽然从文学诗词角度和历史人文角度都对这首词进行过不同的鉴赏但目前还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学角度进行过分析。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这首词的多模态意义进行尝试性的解读,从而说明其主题思想及词人的万古愁心,进一步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欣赏和评价我国古诗词方面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意义

一、引言

诗歌向来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结构,具体地和艺术地表达人类的心灵。目前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学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诗歌,但都强调诗歌的特殊功能和文体特征:诗歌利用词汇的音乐美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心灵感受,强调想象性和完美性。大部分学者对诗歌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利奇的变异理论,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搭配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和书写变异等方面解释和探讨诗歌的魅力。虽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已经被用来尝试解读大量的英语视觉诗,但来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解读上还未曾涉足。本文就从中国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挑选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这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的愁绪纠结所在《声声慢》来发掘和展现中国古代诗词诗歌所呈现的多种不同表现意义,感受古诗词给人们带来的特殊魅力。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传统的语篇分析一般只注重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分析,而忽略了对其他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将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扩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其它领域,即把单模式的语篇分析法扩展到多模式来分析多模态分析中,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指的便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符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符合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绝对单一模态的语篇是很少见的,而多模态语篇则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人们交谈时常伴有手势和表情等,人们可以在一张网页上既看到文字和图片,又听到背景音乐。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和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

Kress和Van Leeuween认为,多模态语篇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因此,区分单模态和多模态的关键在于有几种符号参与了语篇的构成。顾曰国认为,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他认为区分的关键在于有几种感官参与。综上所述,多模态语篇应分为启用单一感官的多符号语篇或启用多感官的多符号语篇。

三、《声声慢》中的多模态意义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所有符号资源都具有社会意义,属于特定文化。它们表示意义的潜力被设计者经过思考的动作而被选择。多模态符号(词语、文字、信件、色彩、字体)的复杂信息反映了设计者的兴趣。诗歌的创作通常以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极具个性的表现形式来突出和强调其艺术性,以此来刺激人的感官使读者得到享受和乐趣,给人以韵律美、意象美和言辞美。所以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意义。张德禄也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最适合于研究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模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关心语言内部的运作机制,同时还研究语言外的环境和动因;(2)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话语的意义和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上;(3)意义的实现是以多模态形式进行的,语言只是这些形式中最有效的一种。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是她一生忧患经历的总结。除了朴素清新的语言紧扣悲秋之意,词人以铺叙的手法,通过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表现秋日黄昏寂寞愁苦的心境。词中所写的愁,由于以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为背景,包含着深沉的内容,与一般无病呻吟的悲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充分发挥声律音调的表现力,是这首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开头的七组叠字,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全词字音的选择和组合,也体现出明显的压抑感,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真切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沉痛。

音律性

当代诗人郭小川认为:“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艺术,因为诗是以抒情为特征的,而音乐性这个因素是有助于抒情的。”可见,音乐性不仅是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抒情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音乐性,也在篇章中起到了衔接的作用。衔接“指那些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它们是语义关系,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语篇中的衔接关系主要通过词汇语法系统来表达,也有少数衔接关系在语音系统里有所表现,即音系衔接。已成为人的直觉的一部分的音义联系在强调用“直觉”见境界和注重语言“陌生化”的诗歌语篇中,经过文本作者的合理组织和恰当运用,便会成为一种积极的衔接手段,它不仅具有语篇连贯意义上的生成性,而且具有文本风格意义上的“诗意功能”。

篇2:解读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

解读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

仿照清人赵翼的名言“国家不幸诗家幸”,我也效颦一句:诗家不幸读者幸。这两句话用在李清照身上,都有相当契合的地方。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给我们留下那么多感人的作品,除了她的文艺天赋之外,也跟她一生的许多不幸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犹如赵翼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李清照的优秀作品,每每都是她在经历痛苦、不幸之后才创作出来的。她的字字珠玑,其实都是血泪凝成。

读其诗词,不可以不知其身世。现在我就将李清照一生所遭受的主要不幸列举如下:

国家的不幸——

1083年,李清照出生。那是一个积弱的赵宋王朝,对付北方的金国一直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到了公元1126年,京城(今天河南开封)终于被攻破,遭到大肆抢掠。次年,徽宗、钦宗以及宗室后妃数千人,连同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珍宝物玩、皇家图书等等,都被掳往北方,北宋王朝宣告结束。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靖康之变”。不久,山东一带又发生兵乱,李清照只得跟随身在官场的丈夫赵明诚南下,辗转于江苏、安徽、江西之间,难得有安生的日子过。随着金军的节节进逼,李清照也一路南逃,一直逃亡到温州、金华、绍兴一带,过着难民的生活。可见,李清照是中年遭逢离乱,饱受亡国、离乱之苦。王朝的不幸,使得李清照的诗词,在表现缠绵婉约的儿女私情之外,也多了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内容。例如[永遇乐](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伤今怀昔,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添字丑奴儿](芭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其中的忧国之情,是很感人的。因为国家的变故,使得李清照写出了《乌江》、《上枢密韩公诗二首》、《题八咏楼》等气势非凡、感慨深沉的作品。

家族的寒微——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列,官至礼部员外郎。她丈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仕途更加通达,两度居相位。按理说,已经都是成功人士了。但是,李清照对她家族的地位仍然是不满意的。她曾经说过“赵、李寒族”的话,也曾自称“家世沦替,子姓寒微”。可见,李清照心里对自己和丈夫家族的地位都是不满意的。这个不满意,并非是她的心太高,而可能是因为她母亲(生母)家族的门第更加高贵。换言之,她的外祖父可能就是执政达十六年之久的神宗元丰宰相王珪。这种家族寒微的感觉,可能导致李清照清高的性格,孤芳自赏的性情,进而影响到她诗词的境界、风格。[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等词,更暗示了家族寒微导致词人的复杂心情。

孤独的童年少年——

李清照母亲家族十分显赫,但是,母亲很可能在她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幼年丧母,李清照日后的生活可能有继母照料。根据年龄推测,李格非在跟李清照生母结婚之前,很可能已经结过一次婚。就是说,李格非一生可能有过三房妻室。父亲有这样的婚姻状况,李清照很可能从小就严重缺少父爱。

李格非虽然仕途还算顺利,但是,李清照出生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李格非一直在担任州县教授之类地方低级学官。直到李清照七岁那年,他才在汴京租赁房屋。有研究者推测,李清照可能一直被寄养在原籍山东济南章丘明水老家,直到十五六岁才被接到京城跟父亲住在一起。

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不难想象,李清照的童年、少年时代,一定是非常孤独寂寞的。这种孤独寂寞的生活,也许正好培养了她喜爱读书、写作诗词、博弈等的爱好。

婚姻不幸——

李清照自己,无论是在词里,还是文章(《指南录后序》)里,都曾深情表现、描述过自己跟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恩爱和谐生活。[点绛唇](蹴罢秋千),“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大约是少女李清照初见赵明诚的情形。害羞,但幸福,心里满是兴奋和憧憬。[减字花木兰](卖花担上),“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的快乐,一看便知。赵明诚死后,她的一系列悼亡之作,也似乎透露出他们夫妻当年的生活是无比恩爱幸福的。

但是,李清照有太多抱怨离别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满庭芳](小阁藏春)、[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点绛唇](闺思)、[蝶恋花](离情)、[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一类作品很多。可见,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经常和自己处于两地分居状态是颇多怨言的。有人猜测赵明诚在外面游学、做官的时候可能有外遇,引起了李清照的猜忌、醋意。有人根据李清照[多丽](咏白菊)中“汉皋解佩”“纨扇题诗”等语,推断赵明诚曾有外遇。但我总觉得,这其中似乎有些蹊跷。以赵明诚新婚不久就醉心于搜罗文物古董这一事实推测,他也许不是一个懂得体贴自己女人的男子,有可能是一个不会浪漫、不解风情的木头疙瘩。李清照是这样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赵明诚怎么可能满足她的感情需求呢?

令李清照更为不满意的,当然是赵明诚的早逝。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患疟疾,卒于建康(今南京),享年仅四十九岁。这一年李清照四十六岁。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他们前后做了二十八年的夫妻。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有政治利益因素在起作用的。但是,婚后不久,赵挺之、李格非实际上成为政敌。两家父辈的政治分歧,一定也曾给他们俩的关系带来不少的矛盾和困扰。

我推测,跟赵明诚的夫妻生活,李清照是不太满意的。不然,她大约也不会在四十九岁那年再嫁张汝舟。

跟张汝舟的结合显然是失败的。张汝舟娶李清照,目的在于攫取赵明诚生前留下的大批文物古董。当这个意图无法得逞的时候,张汝舟就凶相毕露,开始对李清照实施家庭暴力。而且,这张汝舟还是一个贪官污吏。种种情况,迫使李清照在结婚不久,就到官府告发了张汝舟贪财之事,自己也被拘禁九天。持续才一百天的婚姻关系,给李清照惹来了一身的骂名,留下了无限的伤痛。

很可能,李清照也没有生育一儿半女。晚年,尽管可能得到同父异母兄弟以及其他亲戚的照顾,但没有自己丈夫、子女的日子恐怕还是免不了孤苦、凄凉的。

李清照活了七十三岁,赵明诚死后那漫长的二十六七年,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捱过去的——除了她喜欢的博弈,可还有什么别的消遣?

李清照:一半是才女,一半是豪杰

李清照向来被称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她的代表作,也确实都是缠绵悱恻、一唱三叹之作,完美地表现了闺中情调、女性情绪。

但是,我们谈论李清照、理解清照词的时候,如果过分强调她这一方面的风格特点,却也容易背离事实。我的《试问卷帘是何人》在博客上贴出之后,有一些朋友反对我引用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证明“卷帘人”应该是词人自己而不是侍女的理由就是,李清照是女性,我引用的其他诗人词人都是男性。他们认为,男女有别,李清照可以有她自己的特点。不光是普通读者,就是一些研究专家,也难免把李清照局限在女性这个框架里说事。有一位研究李清照的知名专家,在论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卷帘人”是丫环不是丈夫时,有这样的推论:“…一个作为‘贵家’‘新妇’的词人,恐怕难得那么无拘无束地饮酒、睡懒觉。即使丈夫百般娇惯她,还有公婆和两位妯娌呢!”

实际上,李清照决不是一味婉约缠绵、娇弱柔顺的女子,她的身上有着一般男子都难以匹敌的豪爽之气,她的行事风格有着普通男子都难以比拟的沉着果决。

李清照的诗词决不是只有上边列举的那一类婉约缠绵之作,只关心闺阃之内小女子的日常琐事、闲情愁绪,也有超出个人情感,关心家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写得淋漓痛快,大气磅礴。

词中,[鹧鸪天](桂),“何须浅碧青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云云,有研究者指出,其中可能暗含着借咏桂花赞美词人父祖名位虽然不及许多朝中王公大臣但性情高洁脱俗的意思。[行香子](草际鸣蛩),“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云云,有学者指出,是有感于当时朝廷党争变幻莫测的形势而作的。[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明显隐喻时局变化,家道中落。那年蔡京掌权,公公赵挺之卒于京师,并被追夺所赠司徒爵位。[殢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反映了当时金兵即将南下,宋朝形势危急的局面。

篇3:浅析电视剧红高粱海报再现意义的多模态话语的建构论文

浅析电视剧红高粱海报再现意义的多模态话语的建构论文

一、引言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发展及普及,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以往只依赖单一模态语言来传递信息的模式被多种交际模态所其取代。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Kress 和 Van Leeuwen 在《意象阅读 :视觉语法的构成》一书中,基于 Hallidy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系统分析了语言之外的多种符号资源在话语分析的作用,并建立了视觉语法理论,开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先河,从而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搭建了理论和方法的平台。

本文尝试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系统分析了红高粱电视剧海报这一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语篇,探析社会符号文字与与其他符号模态如图像、颜色、设计是如何合作共赢再现完整的海报语篇的再现意义。

二、多模态话语构建的理论依据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依据是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1985) 认为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具有系统性和多功能性,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于图像也是一直社会符号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延伸到包括视觉符号在内的其他符号系统(如图像、声音、身体语言、动作等),将其置于社会语境中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含义,认为其他符号资源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和语言符号共同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并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并把多模态话语分别解释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Kress & van Leeu-wen,)。

三、电视剧红高粱海报的再现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图像语篇的再现意义对应的是概念功能。Kress 和 van Leeuwen 根据矢量”(vector) 的有无,将再现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其中叙事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图像中的人物肢体或工具等元素形成斜线从而形成矢量)、反应过程(当矢量是图像中人物的目光时)、与言语 / 心理过程(当矢量是对话泡 / 思维泡时)。而不具备矢量的概念再现可细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

此海报展示的主要表征参与者是九儿、余占鳌和其他一些轿夫。根据色彩明暗分为中心和边缘两部分。九儿的画面占据整个海报版面五分之三,引人注目。身后是一篇映照在金黄色夕阳下的一片郁郁葱葱的高粱地,而且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较高的色彩饱和度使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聚焦于野性十足的九儿身上,具有强烈的心理凸显性。坚强、刚毅的脸庞,向观众传递出以九儿为代表的女性不敢命运、敢爱敢恨的人物性格。目光炯炯有神,顽强不屈地正对着所有观众,构成了一矢量,整幅画面展示是叙事图像,这恰好反应了该剧所传递的精神主旨。

四、海报整体意义的构建及符号蕴含的文化内涵

红高粱电视剧海报采用高感官情态的红色和黄色,红色代表喜庆、生命力,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颜色认同感,以及红高粱、碎花袄、颠娇都体现浓浓的山东元素,从而符合文化语境。和给人以高涨的热情,给整个语篇渲染了民族的认同感的氛围。这和加粗并置于中间的标题文字红色剧名《红高粱》的'和黄色的英文名不谋而合。其次,图像的中间女主人公明亮欢快与周围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图像的下方的文字也融入画面之中。每个符号都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贡献整体意义的建构。图像、颜色形象和意义直观丰富,能第一时间引人注目,而文字起到解释细节的作用。整个海报图像、文字、颜色层层交叠,相互补充、加强、联合构成了一个多模态的编排布局。共同传达了向世界展现浓厚的传统文化、在国家危亡时各阶级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的历史,以及彰显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民族精神,激发当代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的现实意义。最终达到了宣传效果。

五、结语

本篇文章基于 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和 Kress & VanLeeuwen 的视觉语法理论基础,对《红高粱》的海报展开多模态话语的全面分析,从图像的再现意义探究图像与文本语言是如何共同作用以期构建海报的整体意义。证实了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分析海报的可行性和可信度,使观众运用语言之外的模态欣赏电影。

篇4: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

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是从层次、功能、语境、语篇、语域、选择等视角研究语言,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对语义的研究还只是特定的和片面的”(Halliday,1994:xx).这意味着语义学不能穷尽来自各种源头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开展介入性语篇分析,特别是与多模态化相结合的计算机介入的语篇分析.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澳大利亚文化节上的一次PPT演示竞赛,分析了23个参赛作品,认为今天PPT演示已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成为一种新的语类.我们的分析表明:自然语言仍是表达意义的主要模态,PPT演示的力量在于图像和音响等模态的运用参与主题意义的表达;在讨论时,应区别PPT既是工具,又是语篇,又是语类的'不同概念;对PPT演示的研究可推动社会符号学的研究.

作 者:胡壮麟 董佳 HU Zhuang-lin DONG Jia  作者单位:胡壮麟,HU Zhuang-lin(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100083)

董佳,DONG Jia(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100872)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多模态化   电子幻灯片演示   介入性语篇分析   计算机介入的语篇分析   语类   社会符号学  

篇5: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

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

从元功能的角度分析了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上的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将语篇中的各种意义资源进行整合,说明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也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多功能性.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话语的意义.

作 者:韦琴红 WEI Qin-hong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15(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媒体语篇   元功能   资源整合   意义构建  

李清照 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

宋词 李清照 声声慢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读后感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改写李清照《声声慢》作文

《声声慢》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诗词赏析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古诗赏析

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析李清照《声声慢》的多模态意义解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