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原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蜜柚橙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声慢原文(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蜜柚橙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声声慢原文

篇1:《声声慢》原文

《声声慢》原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注释

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3、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4、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5、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6、损:表示程度极高。

7、堪:可。

8、著:亦写作“着”。

9、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10、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11、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12、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拓展:《声声慢》由来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 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

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

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 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 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 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 倒也无意深究了。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直到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数一数,蒋捷的这首《秋声》描绘了多少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刚刚中了进士,南宋就被元朝灭了,他隐居在太湖竹山一带,再不肯出来做官。在太湖隐居却能听到军营中的胡笳声,看来元兵已经是打倒了江南,这声音可真比什么秋风秋雨中的更声更令人惊心。因为蒋捷这首《秋声》,《胜胜慢》变成了《声声慢》,一声声愁断人肠。

篇2:声声慢 李清照 原文

声声慢 李清照 原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词牌介绍】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据传蒋捷用此调咏秋声,全词都以“声”字押韵,改为《声声慢》。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按《词谱》所说,平韵体以晁补之、吴文英词为正体,晁词九十九字,前片九句四平韵,后片八句四平韵;吴词九十七字,前片十句四平韵,后片八句四平韵。仄韵体(一般押入声)以高观国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句读与吴文英词相同。李清照这首词则为前后片各五仄韵。另有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用“仙吕调”。又名《人在楼上》、《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

篇3:声声慢李清照原文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翻译: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

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赏析: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然后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然后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然后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然后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篇4:声声慢原文及译文

声声慢原文及译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注重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篇5:《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篇6:声声慢原文理解

声声慢原文理解

《声声慢》在这首词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下面为大家分享声声慢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虽以悲秋为主调,但它并非单纯的悲秋之作,而是将个人运际之感慨缀入国难民忧之大背景之下,这就使其思想深度大大超越了以往悲秋咏怀性的作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故而历来为世人所重,加上本词在语言使用上一系列的鲜明特色,《声声慢》自然成了李清照南渡后词作的代表作,也成为后世语文教材必选之精品。有关这首词的赏析文章,真可谓无法计数。但笔者认为,《声声慢》最值得一提的艺术创造在于其语言上的特色。因此,与之前的鉴赏稍许不同,本文专门从其用词用语方面入手进行语言鉴赏。这种鉴赏角度与鉴赏方式既有助于读者领略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词坛巨匠李清照在本词创作上的创造性,更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创作意图。

《声声慢》的语言特色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词作语言特色首先表现在开篇处一连串叠字的使用。这一显著的用词特点当然早已被人所关注,但评论者的关注点往往只在叠字之本身,缺乏对叠字内涵与作用的深入剖析,故而赏鉴难免失之皮相,未能揭示叠字使用之要义。其实,三处叠字分别是从动作、环境与心情来描摹主人公之感受与心情的,极其细致而准确地交待了愁苦来袭时作者由外而内之情感历程,其层次安排可谓匠心独运。

词中的愁苦不似李清照南渡之前见流水落花叹相思的“闲愁”,而是国破家亡后无法排遣的“国恨家难”,写法上也不再有愁绪袭来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影迹清晰的具体描绘,而是愁绪笼罩却茫然不知的状态。故而词的开篇从“寻寻觅觅”的动作落笔,暗示了主人公整天都被愁苦浸泡的复杂心情。这貌似闲散重复的小小动作,细细体会则大有深意。试想,“寻寻觅觅”既表现了她的百无聊赖,若有所失而又若有所待,到底“失去”什么?“期待”什么?看来连她自己也不得而知。人的痛苦之大莫过于有希望的等待,正是这种无名的期待而导致的反复“寻觅”,再由“寻觅”而又无果的动作,极其形象地暗示了词人内心空虚寂寞、希望寻找寄托的愁苦心境。

紧接着的“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无果后词人所感知的`环境。无来由的反复“寻觅”,说不清的惆怅反倒袭上心来,于孤苦伶仃中更觉孤寂清冷无助。所以,“冷冷清清”既交待了清秋时节气候之“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孑然独处环境之“冷清”,更写出了词人内心之“冷清”。

寂寞无绪的“寻觅”后是备感“冷清”的环境气氛,一次次排忧解愁的失败,词人最终被一种彻彻底底的凄惨忧戚情绪所包围。于是一句“凄凄惨惨戚戚”随之从内心喷涌而出,这是词人纠结一天后最明晰的内心感知,是其心境最真切的表白。词人告诉人们,让她整日无法释怀心意冷清的情绪绝非一般的愁苦,因为愁情尚可解脱,让她凄惨忧戚的是无计消解的国破家亡,“凄凄惨惨戚戚”让我们听到了词人来自心底的凄厉无望的呐喊。

词的开头仅此三句,只用了由“寻、觅、冷、清、凄、惨、戚”七字构成的叠字句,内容丰富而有致,分别从动作到环境,再从环境到心情,经过这层层的烘托,无奈、冷清和愁惨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愁苦凄厉的基调,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叠字的语言形式中装载了丰富的内容,叠字的舒缓节奏暗含了情感的律动,三句叠字的连用,有如高空的流云于飘动之间顷刻要出现电闪雷鸣,词人久蓄的情感在迭转之下形成了骤然迸发之势,为其后的叙述与描写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与气氛的烘托。

本词的语言特色之二是仄声韵脚的使用。这首词每句末字“觅、凄、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的是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词作用韵的改变,也是她对《声声慢》的曲调创造性的变革。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仄声韵,原韵的徐缓节奏由此一变而为急促。因为入声字具有短而促的特点,字调压抑沉降。这种大胆的韵脚上的创造性变革独具匠心,其妙处有二:一是使原来曲调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调变急变促后适宜于表现哀惋凄厉之情调。需要是创新之母,仄声韵适合了词人表达压抑悲凉心情的需要,与本词的悲怆的基调形成了完美的匹配。

口语词的大量使用是本词语言上的第三个特点。口语入词虽非肇始于李易安这首《声声慢》,但在文人词中口语词如此高密度地使用,并形成通贯全词的口语化特色,《声声慢》无疑是夺了头标的。这种口语化的特色其实在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时就已定了基调。叠字本身就是大众口语中常用的用词方式,极富口语化的语体色彩。通篇词作,将这种口语化的用词用语特色贯彻到底。先看用词,后面的各词句中几乎都有口语词做点缀,如“时候”“将息”“怎”“晚来”“点点滴滴”“次第”“了得”,都是口语词。再看用语,词句中因这些口语词的点缀自然地都带上了口语体风格,如“乍暖还寒时候”“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关于本词用词用语口语化的特点,因为非常显著,多数评价或鉴赏的文字都有提到,但是,这样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似乎没有人专门就此做更进一步的分析,这对于作品的深度鉴赏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第一重价值在于切合了词作独白式表达方式的需要。词这一文学样式本来就是介于诗与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所以很多人都将其看成赋体的压缩形式。铺陈是赋体基本的表现手法,李清照在创作中纯熟地运用了赋体的这一表达特点,在词中连缀了“寻觅无着”“天寒难息”“酒难浇愁”“雁过伤心”“黄花堆积”“香消人老”“守窗感慨”“雨打梧桐”和“愁肠寸断”等九个片断,以独白的方式将其一一道来,给读者生动地讲述了一则“解愁不成反被愁困”的故事。读者在聆听这一故事时,仿佛是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听她在絮絮叨叨轻声哀叹自己的悲凉与痛苦。所以,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正契合了作直抒胸臆的表达诉求,读来自有身临其境之感,顿生情真意切之效。

口语化的第二重价值是词人对词牌曲调严格声律的“松绑”。李清照大胆地以朴素清新接近口语的语言为词谱入新声,体现了倚声家不假雕饰的本色,极大地挣脱了词牌曲调声律与用语上的束缚,提高了词作的表现力与亲和力。

多个反诘句的使用是本词作语言上的第四个显著特点。为适合作品口语化的需要,词人有意地穿插使用了四个无疑而问的反诘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边讲边问的叙述方式,其作用有三重。一是直舒胸臆之需要。反诘句加重了对所表达意思的强调力度,其下是不用反诘句的语句,语气之轻重对比一看便知:“三杯两盏淡酒,不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无人堪摘。”“守著窗儿,独自难以到黑。”“这次第,非一个、愁字了得!”二是强化感染力之需要。反诘句的使用无异于词人伸出的一双手,一下子把读者拉了进来,使读者直接变成了词人倾诉的对象与情感的共同体验者,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借四个反诘句的推力,把愁苦凄凉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冲击波,产生了直逼人心的审美力度。

另外,炼字功夫之深也是词作语言的一个特色。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语,说的就是“炼字”。李清照为提高词作的表现力,在“炼字”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梧桐”两句借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词意,同样的意思,但李词写雨只用“细”与“点点滴滴”,却写尽了“离情、愁绪”,  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仅此一点即见李词比温词在用词与表现上更见功力,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更是蹊径独辟之笔,“了得”二字更为神奇。自古文人骚客,言愁或有千斛万斛,或是如江如海,总之离不开一个“多”字。李词却是别出心裁地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乱而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其奇妙处在于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只用一个口语化的“了得”点化便戛然而止。表面上假造了一个“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早已把无限的心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四两拨千斤”,是李清照“炼字”达到的传神效果。

总之,用字用词的语言艺术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最值得关注与鉴赏的。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固然有多重的艺术魅力,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为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传世之作无疑都富含了极高的语言价值。重视作品语言的使用,应该是文学鉴赏之重心。

篇7:李清照声声慢原文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

声声慢 李清照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是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一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是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是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了黄昏的时候,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的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一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呢!

鉴赏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篇8: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意】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上阙着重写词人心情的悲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一开始就出手不凡,连下七对叠字,“寻寻觅觅”者,寻而又寻之意也。女词人一大早起床便若有所失,满屋子到处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快乐,寻找希望,寻找昔日美好时光……

篇9:《声声慢》原文和翻译

《声声慢》原文和翻译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说借酒浇愁,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不是喜,却是“伤心”。“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曾经开得极其茂盛,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

篇10:声声慢赏析及原文

声声慢赏析及原文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背景简介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官宦家庭。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笃于经学,负盛名。母王氏,,亦知书善文。李清照自幼受家庭优越教育,工书,能闻,兼通音律,少年便有诗名。丈夫赵明诚是当朝宰相赵挺之侄子。夫妻常以诗词相唱和,并拾掇、收藏金石书画。南渡前一直着优裕的生活。

靖康之变,举家南迁。途中,金石书画毁失殆尽。第二年,赵明成因惊吓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她就孤身一人流落在杭州、绍兴、金华一带。晚景孤苦无一,我不知道赏析。生活窘迫,处境相当凄惨。比拟往昔优裕幸运,常有人生沧桑、恍若天上人间之叹。

李清照诗文俱佳,尤以词擅名,词风以南渡为界,变化很大。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和天然风景,内容较为偏狭,风格清爽俊逸。后期词多写国破家亡后的乱离生活,,内容大大拓宽,风格苍凉沉郁。其词令、慢皆工,擅长白描,情致委婉,擅于化用口语,注重炼句立意,自成一格,被称为“易安体”。

这首《声声慢》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

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长调慢词。全次上下篇共八个层次,以“愁“字贯穿始终,极尽哀婉凄绝之情的倾吐。

“寻寻觅觅,冷沉寂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以十四个叠喝起,千古奇句。“寻寻觅觅”写行为,“冷沉寂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横向循环,纵向延长,统领全词整体建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抓住深秋气候忽冷忽热、反常多变的特点,突出心情的烦闷难熬。是气候多变引发了心情烦躁,也是独处烦闷的心情更迟钝于气候的反常。烦闷难熬必然坐立不安,于是发动了后文中喝酒、望雁、看花等一系列寻求解脱的行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前句写喝酒,是借酒消愁。“三杯两盏”是不定数,证据他意不在酒,只是由于烦闷难熬,看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才下认识的以酒削愁。“淡酒”是非真实感觉,意在反衬心坎愁情的深重难解。后句写屋外秋风呼啸,渲染秋愁。“怎敌他”三字,将喝酒与秋风巧妙绾联,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强调借酒消愁愁难消,秋风袭人更增添了浓浓的新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以大雁的候鸟特征和“信使”身份,引发联翩情思。闻名誉雁,是词人意在转移视听,寻求精神寄托。雁从南方来,勾起她对故国、故乡、亲人及往昔乐事的追怀,而追怀又与眼下的孤凄处境构成强烈反差,于是国破家亡之痛涌上心头。”旧时相识”是在伤心中生发的错觉,这错觉又引发了她对夫妻两地传书、诗词赠答美好生活的回想,并勾起她对丈夫新丧的无限痛楚。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心爱、就是写自己的凄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如今”二字暗含着对往昔的比拟,感叹自己身世的沧桑巨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空房独守以够凄苦,而望雁、看花所引发的国破家亡、身世变化之痛,又塞满她的胸膛,于是,忍不住收回”怎莫能压到天黑”的呼告告。这是心坎愁情满盈的必然外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用嘀嗒嘀嗒的雨声来刺激词人的听觉。雨点声声,不是落在桐叶上、石阶上,而是敲击词人已经破碎的心上。”到黄昏”暗示着漫冗长夜、乃至整个凄苦晚年得令人畏惧,于是又一声绝望的呼告接踵而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切苦情都涌上心头,一切寻求解脱的致力都宣告失败后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叫。痛苦、绝望到了极点,是无法诉说的,故而以不了了之,将无限悲情留在读者的脑海里荡漾。总体说来,声声慢是通过一系列深秋景物的反复渲染,层层叠加地表现出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凄惨惨的心情。但必须看到,这凄凄惨惨的心情,绝不但仅是即时即景的感受,也不但仅是晚年的写照,而是将国破家亡、身世变化等一生的遭遇和痛苦都浓缩在一时间的感悟伤怀之中。听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意境是广阔的,痛楚是深微的,情致是动人的。同时,也不能以为这首词所表达的仅仅是一己私情。靖康之变以前今后,李清照生活在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里,心灵的深度创伤是难以治愈的,所以她晚年的词作总免不了伤离感乱、哀婉凄绝的情调。应当说,她的悲剧也从一个正面体现了时代的悲剧,她不断地言愁唱恨,也是对乱世的控诉。

一、象外之象:意境空间主要发生在象外

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化的程度体现着诗词审美程度的坎坷。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的深秋景物来书写愁情,意象联翩而情致充盈。但意象化的程度,主要不是看诗词中描述了几何景物、而是看这些景物中究竟包含了几何东西,或者说看它们究竟能生收回几何东西。说得更清晰一些,就是要看这些景物中究竟有几何象外之象,有几何言外之意。这是诗词审美特征的凑集体现。古人特别崇尚”象外多象”,”言外无穷”,”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声声慢》是相当出色的。

先以“过雁”这个意象为例。“雁过也,正伤心”,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鸟,北雁南飞,宣告了秋天的到来,于是一派万木凋零的残秋景象和一缕悲凉的秋愁袭上心头。但这不是伤心的主要原因。大雁从哪里来?南方。这“南方”二字一跳进去,词人的心思就飞向了南方的故国、家园。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然而故国已沦陷,家园已败毁,于是她的脑海里就会映现出一片故国度园的伤残景象,乃至举家南逃的惨状。同时,那往昔家园的亭台楼阁、赏心乐事也会在脑屏幕上不断闪现,使她陷入一阵阵美好的回忆之中。然而当她的思绪再回到面前目今来时,那孤身流落、晚境悲凉的现实,却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惨惨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奈何回事呢?原来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发了词人一连串更痛切的系念。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笃,往昔常两地诗词赠答,传情寄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那时李清照词中的名句。所谓“旧时相识”,当然只是心神恍惚中的错觉闪念,但这一闪念却恰恰刺中了词人那时最痛楚的神经:勾起了她对丈夫丧状况的记忆,同时也引发了她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追怀;而最比拟眼下空房冷寂、孤苦无依的状况,那就难免苦上加霜、痛上加痛了。如此看来,在”雁过”这刹时景象背后,至少包含着秋色凋零、故国沦丧、家园败毁、往昔荣华、夫妻伉俪、丈夫新丧、晚境孤苦等诸多象外志向,说他一以当十,绝非虚言。

再看“黄花”这个意象。“漫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声声慢·寻寻觅觅。如今有谁堪摘!”这无疑是看残菊,想人事,双层空间,同构隐喻。这被西风摧残的枝颓叶败、堆积满地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联想到词人国破家亡、飘泊江南的坎坷遭遇和痛苦处境呢?那满地的败叶落英,被风吹来卷去,憔悴破损,不堪入目,怎能不令人联想到饱经沧桑的词人那青春已过、人老珠黄的影象和那颗已破碎得无法弥合的心呢?盛开的美菊,让人美观娱心,女人天生就应但招人心爱,何况是才华风流的女词人;然而如今却是亲人亡故,朋友星散,伶丁一人熬空房,哪里还会有半点人情乐事光顾呢?“如今有谁堪摘”这一感叹中,包含着几何独处,几何苦闷,几何悲凉!不但如此,当词人写下“如今”二字时,就不能不含有“追昔”的情思。面对黄花的憔悴,认识到自己的人老珠黄,怎能不想到往昔年老貌美、楚楚动人的青春光彩?诘问黄花“有谁堪摘”,喟叹晚境孤苦无依,又怎能不想到往昔朋友满座、诗酒礼赞的富贵荣华?“伤今”必然导致“追昔”,而“追昔”又回过头来激化了“伤今”。可以说,这黄花的盛衰,也就是词人一生巨变的写照,黄花意象的比兴意义,就在于它触发了词人对自己一生沧桑命运、身世变化的痛切反刍。

从以上两例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诗词中所间接描述的景物,不如说是诗词主要是开启情思。情思是一种张力极大的心理具体形式,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对于声声慢 寻寻觅觅。只有在情思涌动中联想、滋生的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此时诗词意境的真正时空天地。你看,《声声慢》所间接抒写的,只是词人在某一秋天黄昏的所见所闻,但就其情思中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来看,却几乎涵容了词人一生的遭际和感受:由急风、细雨、过雁、黄花所引发的天然景象,是一个满目凋零、感伤难尽的秋色秋意;由北雁南飞和“旧时相识”所引发的社会景象,是十多年来国破家亡的遭遇和亲朋离散的孤苦;由黄花的盛衰所引发的人生景象,则是几十年来反差极大的个人身世变化和无限哀思;有梧桐细雨所引发的长夜难熬景象,则预示着词人整个晚年的凄苦和绝望。这每一方面得象外天地都深广的难以限量,何况将他们分析起来才是《声声慢》的意境所在呢!好的诗词,其意境空间应当主要生发在象外,这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规则。

二、内在结构: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

诗词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形态是一系列景物认识的转换,其内在结构则是一条情惑流,或者说是一条心理活动流。好的诗词,其内在的物象的转换应当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而反过来,内在物象的转换又有用的推进者内在情感的活动。在这方面,《声声慢》也显示出过人的匠心。

总体说来,《声声慢》的抒情心理,是一个由失落心态引发不断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又由寻求解脱行为不端导致心态更加失落的经过。开头“寻寻觅觅”四个字,写的是行为,但体现却是一种失落心态。国破家亡、飘泊异乡、丈夫新丧、孤苦无依,是酿成失落心态的根柢原因;乍暖还寒、气候反常、独处空房、苦闷难熬,则是引发失落心态的导前线。当这种失落感无法排解时,就会酿成心态的极度不平衡,而心态不平衡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就是下认识地东望望、西看看、东摸摸、西弄弄。这举止看来没有目的,实际上却目标清晰,那就是寻求解脱,声声慢赏析。以恢复心态平衡。这是由心理学依据的。生命运动的一条基本纪律,就是随时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人的情感、心态因某种原因而失衡时,生命本身就会自动地生收回一种扞拒不平衡已恢复平衡的力量。在生态心理学上,这叫做心里趋衡力。这是生命本体维护自我的一种天性。在这种趋衡力的支配下,人们经常呈现出一些看似无目的、但实际上目标清晰,虽然无自觉认识、但却合乎心里逻辑的“寻寻觅觅”行为。只要心态平衡得不到恢复,这种寻求解脱的行为就会延续下去。声声慢正是借助趋衡力的作用,通过不停地寻求解脱行为,将景物一个个导引进去的:坐卧不宁就走来走去地喝酒,喝酒不行就开窗望雁,望雁不行就折腰看菊,看菊不行就喟叹、呼告。无疑,这样的景物转移是异常合乎内在心理活动的纪律的。

更见匠心的是,为了达到表现愁情深广无边的目的,作者始终不让寻求行为取得从来应有的解脱效果,而是恰恰相反,总是让一个个解脱行为不断打开新的愁情空间:借酒浇愁更感到愁情的深重难解;听到屋外风急又扩大了阵阵秋愁;开窗望雁本意在于缓解苦闷,但却带来更为广远的家破人亡之思和丈夫新丧之痛;折腰看菊本是为了转移视听,但却开启了身世变化之哀的闸门┄┄显然,随着寻觅行为的推进,景物不断转换,愁情也层层叠加。这就是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有意消愁愁更愁的整体建构艺术。这种通过描述消愁行为的反效应,来反托愁情深重难解、拓展意境空间的构思方法,无疑收到了愈相反愈相成的审美表现效果。

与此相应的是层次安排的心理合律性。全此除开头叠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通过气候、秋风、过雁、残菊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是一个情绪缓起渐进的经过。其中二、四两层,间隔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反诘句,是情绪上涨在句式上的体现。到“黄花”句愁情天地已拓荒完毕,情绪已达到高潮,于是迎刃而解,有了独自怎生得黑的第一声呼高。至此,词意似乎义无所付家,但作者又妙笔横生,让点点滴滴的雨声来刺激她的`听觉,敲击塔纳早已痛楚不堪的心灵,这无疑是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于是又爆发了更强烈的第二声呼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显然,这一切安排,都是异常合乎心理活动、情绪上涨的必然律的。试想,如果把呼告句放在别的部位,或者不是把梧桐细雨放在两个呼告句之间,还会有如此合情合理的内在逻辑效果吗?

三、叠字句:统领全词意境整体构建

《声声慢》在发言上的特点有三:一是口语的应用,如“将息”, “怎生”, “了得”等;二是反诘肯定句式的恰当应用;三是叠字句的胜利应用。声声慢朗诵。前两点无需赘言,这里主要谈谈叠字句的构建意义。

几乎整个古今论者都赞叹本词开首的十四个叠字,但说来说去总是在”奇”字上打转,没有看到它对全词整体构建的统领作用,这是不应该的。开手叠字句的统领作用,体现在横向的三点循环和纵向的三点延长两个方面。

先看横向的三点循环。“寻寻觅觅”写主体行为,”冷沉寂清”写周围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在的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之间是一循环关系;因心情愁闷而有了寻求解脱的行为,由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引出了周围的景物,因景物的沉寂而使心情更加愁苦, 因心情更加愁苦则更要寻求解脱------这行为, 环境,心情的三循环,就是<<声声慢>>整体意境的横断面,非论从词作的哪个层次上横截一刀,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乍暖还寒时候”,是坐卧不宁(行为)、气候变化(环境)、烦闷难熬(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三杯两盏淡酒”,是自斟自酌、酒、愁情深重难解三者的循环生发;“雁过”,是开窗仰望、北雁南飞、国破家亡之思三者的循环生发;“旧时相识”,是泪眼恍惚、错识过雁、丈夫新丧之痛三者的循环生发;“满地黄花”句,是折腰俯视、菊花凋残、身世沧桑之叹三者的循环生发;“梧桐细雨”,是闷坐静听、点点滴滴、长夜难熬之惧三者的循环生发。应当认识到,诗词中的每隔一项,都是一个行为、环境、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人们习惯于把意象分解为情与景或意与象两个方面,那是静态要素分解,容易忽略其中的动态心理活动经过;把主体行为加进去,这个心里循环生发经过久旋动起来。这就是“结构”与“构建”的差别所在。一切诗词创造和解读,都必须走进主体、环境、心情互相生发的心里构建经过,因而,这个横向的三者循环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再看纵向三点延长。诗词意境的展开有一个时间经过,这个时间经过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横向三点循环生发经过的不断向前推移。如果把这个推移经过作纵向解剖,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并行的三条线在向前延长;一条是行为活动线,一条是景物转换线,一条使心情变化线。显然,《声声慢》的这三条纵向延长线,分别是由“寻寻觅觅”、“冷沉寂清”和“凄凄惨惨戚戚”统领的:独守空房、自斟自酌、听屋外风声、开窗仰望过雁、泪眼恍惚生错觉、折腰俯视黄花、窗下闷坐叹气、烦腻室外雨声、心坎收回呼告,这是纵贯全词的主体行动线;乍暖还寒气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北雁南飞、旧时相识、满地残菊堆积、梧桐细雨黄昏,这是纵贯全词的周围环境线;烦闷难熬、愁情深重难解、秋思秋愁、国破家亡之念、丈夫新丧之痛、身世变化之哀、长野难熬之苦、晚境孤苦之惧,这是纵贯全词的内在情感线。一般说来,环境转换是着力描写的明线,声声慢。内在情感是令人思而得之的暗线,而主体行为则经常是一条略加点拨的半明半暗线。但不管怎样,这三条线的纵向延长与其每一环节上的三点循环生发的动态性无机合成,就是诗词意境整体构建的基本模式。只有当一首诗词的之一纵横交错的动态构建模式的局部和整体,都在你的头脑中生动的活起来是,才能说你已经真正走进了这首诗词的意境。这是诗词解读的基本功。

四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面前目今只有冷沉寂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心坎的感伤,声声慢优秀教案。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容忍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柢不能扞拒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外,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想象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听说声声慢朗诵。

地上随地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奈何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收回令人心碎的声音。对比一下《声声慢》赏析。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奈何能说尽!

篇11:声声慢原文赏析

声声慢原文赏析

宋代:张炎

秋高,光景奇绝,与姜白石垂虹夜游,同一清致也。

晴光转树,晓气分岚,何人野渡横舟。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

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须待月,许多清、都付与秋。

张炎

张炎(1248年-13),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桃源忆故人(春愁)

宋代:郑域

东风料峭寒吹面。低下绣帘休卷。憔悴怕他春见。一任莺花怨。

新愁不受诗排遣。尘满玉毫金砚。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

鹧鸪天(癸酉吉阳用山谷韵)

宋代:胡铨

梦绕松江属玉飞。秋风莼美更鲈肥。不因入海求诗句,万里投荒亦岂宜。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崖州险似**海,海里**有定时。

篇12:声声慢的原文

原文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诗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诗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声声慢赏析及原文

声声慢原文及译文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 声声慢

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

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朗诵

声声慢文学赏析

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原文(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声声慢原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