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清照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ongyong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揭秘李清照(共含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ongy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揭秘李清照

篇1:揭秘李清照

揭秘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篇2:揭秘李清照一生的经历

揭秘李清照一生的经历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篇3:揭秘李清照不孕不育的原因

揭秘李清照不孕不育的原因

现代社会技术如此之高,也有不孕不育的女性,那么古代的李清照又是因为什么而导致不能怀孕的呢?是因为古代技术落后吗?李清照的一生不孕也成为这位中国古代文坛红粉佳人的最大的遗憾。其实,要解开这个谜底,也并非难事,只要从李清照的诗词中便可明白其中原因。

那首最为著名的《醉花阴·重阳》一词写得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几乎把她自己一生不孕的谜底呈现给了世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

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着,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当然,李清照寻觅的还有老来膝下无子的感很伤怀,这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里,恐怕是她作为女人的最大遗憾!

李清照一生愁绪万千,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比黄花瘦。正是她两次婚姻、一生不孕的重要原因。无独有偶,西汉时期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一生不孕,也就是瘦弱无比的原因。

赵飞燕的轻盈瘦弱,舞技绝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汉成帝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使汉成帝对她更加迷恋。但是,女人太瘦,脂肪不够正常数量时,就会出现内分泌紊乱,不易怀孕。当时的赵飞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一被帝王宠爱的优势,到头来却成为了自己不能怀孕生育的一大劣势。而一千多年后的李清照由愁而瘦,以至一生不孕,这却是她当初新婚燕尔时所始料不及的。

篇4:揭秘李清照和苏东坡他俩到底有什么关系

揭秘李清照和苏东坡他俩到底有什么关系

看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我猜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感到奇怪: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苏东坡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她和他虽然同在宋朝,但是一个祖籍山东,一个生在四川;一个在南宋成名,一个在北宋亡故。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彼此也没有什么亲戚关系,所以李清照会是苏东坡的什么人呢?顶多会是苏东坡的粉丝吧。李清照当然是苏东坡的粉丝。我们看她的文集就知道,只要提到苏东坡,李清照都很推崇,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苏公”、“坡翁”甚至“坡仙”。由此可见,李清照确实是拿苏东坡当文坛前辈看待的。

但是如果多读史籍,如果认认真真地八卦一番,就会发现李清照不止是苏东坡的粉丝,她和他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我们知道,李清照的爸爸叫李格非。李格非早年在京城开封教书,有个最要好的朋友叫晁补之。这个晁补之是谁?就是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其实是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的朋友(李格非)的女儿。如果论辈分,李清照应该喊苏东坡一声“爷爷”。

我们还知道,李清照的公公叫赵挺之,赵挺之早年在秘书省任职,属于皇帝的低级文秘。当时他有个同事叫黄庭坚。这个黄庭坚也是苏东坡的学生。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又是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的同事(赵挺之)的儿媳,假如论辈分,李清照还是应该喊苏东坡“爷爷”。

赵挺之是山东人,普通话讲得不好,刚到开封上班的时候,经常受到同事黄庭坚的嘲笑,赵挺之怀恨在心。后来赵挺之飞黄腾达,做了尚书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开始报复黄庭坚。黄庭坚每次要升官,都被赵挺之刷下来,甚至被流放到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最后郁郁而终,所以黄庭坚后半生一直把赵挺之当成仇人。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自然是黄庭坚的仇人的儿媳,而鉴于黄庭坚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故此李清照又是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的仇人(赵挺之)的儿媳。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赵挺之报复了黄庭坚,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报复——由于他在位的时候,大奸臣蔡京一直不被重用,所以等他去世以后,做了宰相的蔡京立即把他的儿子赵明诚(也就是李清照的丈夫)开除公职。那时候李清照跟赵明诚结婚没几年,因为丈夫被开除公职,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在首都开封无法维持生活,只好回山东老家住了十年。

李清照的性子太硬,在山东跟妯娌们难以相处,每天度日如年,故此把蔡京视为公公的政敌。蔡京的岳父的爸爸名叫王珪,王珪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的下属。包拯又是苏东坡的二伯父苏涣的老师。所以归结起来,李清照应该是苏东坡的二伯父(苏涣)的老师(包拯)的下属(王珪)的孙女婿(蔡京)的政敌(赵挺之)的儿媳。这段关系讲起来非常拗口,但它毕竟是客观事实。

其实李清照跟蔡京之间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前面说过,蔡京的岳父的爸爸是王珪,这个王珪的大女儿就是李清照的妈妈,所以蔡京的妻子跟李清照是表姊妹。换句话说,蔡京就是李清照的表姐夫或者表妹夫。

蔡京的弟弟叫蔡卞,蔡卞是宋朝大政治家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把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调到三司条例司,协助自己修改法令。所以蔡京还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上司(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的哥哥,而李清照自然又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上司(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的哥哥(蔡京)的妻子的表姊妹了。

篇5:揭秘李清照父亲:李格非

揭秘李清照父亲:李格非

公元1105年,北宋有个叫李格非的干部,翰林学士出身,发表一篇关于洛阳地区的房地产报告书,报告书名曰《洛阳名园记》。他对当时大宋的西部都城洛阳数十个豪华型住宅和园林进行取样分析,然后结合了数百年来洛阳地区房地产的走势,得出了一个看空的结论,这个结论22年后果然得到证实。

李格非是谁?就是李清照她爸。

这篇报告究竟说了啥,究竟精确到什么程度,我们来拜读一下关于这个报告及其总结,也就是《洛阳名园记》和《书“洛阳名园记”后》。

报告总结书的开端也不摆什么大数据,也不分析大宋央行的最新政策,而是开门见山地讲洛阳的地理位置:“洛阳处天下之中”,处于国家的中心地段,怎么样的中心地段呢?有肴山和渑池这样的险阻,是陕西和甘肃的要害,是河南与河北的必经之地。

从地产意义而言,是一块处于中心地段的旺地,因而具有很强的指标意义,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都以洛阳这块中心地段为指标;而洛阳地区的形势又以什么为指标呢?是以洛阳的房地产为指标。

李格非是个悲观的看空者,对于中心旺地洛阳的走势,他很悲观,认为经济中心的位置必然导致也是战争的中心位置,是各种军事力量的必争之地,“盖四方必争之地”。

国家没事的话还好说,但如果基本面动荡,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发生军事冲突,那么洛阳必定是军事冲突的第一波及地段,“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受兵”。

在报告总结的第二部分,李格非老师讲述了过去洛阳房地产兴盛时期的概况,时间段是在“唐贞观、开元年间”,也就是大唐盛世时期,当时的官僚和贵族在洛阳地区兴建豪宅、别墅和园林的,据说有上千所。

数据上显示的规模很宏大,就个例而言,这些楼盘也豪华到超乎想象,例如唐朝政府的执政内阁首脑牛僧孺首相,在这里就建有归仁园,据李格非的报告书考察认定:此处楼盘占有整个洛阳的一个街区那么大,大概有四五百亩地的面积,换算成当今的计量单位就是:30多万平方米。

这可不像某些房地产广告,把毫不相关的`什么花园果园也扯到自己楼盘里来,归仁园的果园花园那可是自个拥有的,而且也不会忽悠住户一番,然后拔了树木花草再建楼盘。当然,那是唐朝,素质跟现代人不一样。

当时的楼盘林园设计相当科学精致,报告书提到了一处名为“湖园”的楼盘,是唐宪宗时期的名相裴度建的,它的设计做到了六个兼顾:在规模宏大的同时能保持幽邃的气氛;人工而不伤天然,虽然都是人力造出来的,却有古朴的特质;虽然园内水池瀑布多,但不妨碍进行整体上的眺望。这个楼盘,当年白居易也来考察过。

当然,白居易老师在这里也有自己的宅子,名为“大字寺园”,根据白居易自己的记载,该楼盘居住面积五亩,园林面积十亩,绿化也很到位,“有竹千竿”。能有这样的豪宅住,当然乐观啦,干吗不叫自己为“白乐天”呢。

此外,在这里有地产的还有唐朝初期军界老大李靖,也就是传说中红拂女的男朋友,他的豪宅名曰“仁丰园”。

讲到这里就不啰嗦了,也没必要替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卖房地产广告,报告书罗列这些情况,只是说明:处于中心旺地的洛阳,确实是豪宅云集之地。这么多政界军界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将宅子选在这里,当时洛阳的地价房价可想而知。

然而,愿景并不因为一时的繁华而走好,对于房地产,不能光考量地理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放长了考量,还要考虑到战争因素。

八世纪中期,郭子仪、李光弼军队与安禄山叛军的决战,就是在洛阳一带展开的。战况对于洛阳楼市的破坏,报告总结书里有简单介绍:楼盘里的绿化地段,例如“池塘竹树”,都惨遭军用作战车辆践踏,变成了废墟;而那些建筑物也在战火中“化而为灰烬”,唐朝这个政权的基本面不好,洛阳的楼市也跟着下跌,甚至走向毁灭,李格非感叹洛阳的楼盘“与唐共灭而俱亡”。

总结书在这里概括了一个规律:房地产的走势,就是洛阳兴衰的象征,“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然后,进一步总结:国家的基本面好不好,就看洛阳的基本面好不好,洛阳的基本面好不好,就看洛阳的房地产市场。

形势好不好,看中心地段,中心地段好不好,看房地产。总结出这条规律,李格非老师说明了自己的意图:我做这份报告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事关天下兴亡的,“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我难道是白白地写这篇报告吗?

楼市有个衰而复兴的过程,它往往跟政治经济战争这些基本面紧紧相扣。唐朝和五代的战乱过去了,洛阳楼市跌到谷底,又慢慢上拉,关于这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我就不赘述了,到了宋朝,和平再次降临中心地段,洛阳的豪宅楼盘又旺起来。

报告书中讲到,北宋的保守党党魁司马光教授,在洛阳就有一处楼盘:独乐园。不过,这处楼盘比较小,“卑小不可与他园班(比较)”。反映了园主清廉的品格。

宋朝上了级别的领导干部,一般都喜欢在东京开封城上班,去洛阳休闲度假,如果政治上失意了,更喜欢待在洛阳进行休假性退休。

还有保守党的精神领袖之一,范仲淹变法的老搭档:富弼。富老也在洛阳置业,楼盘叫“富郑公园”。洛阳首富董老板的楼盘分为“东园”和“西园”,人走在里面会迷路,“而屈曲深邃,游者至此往往相失。”

而房产调查报告书的作者李格非,与这些园林楼盘的关系也很紧密,李格非老师的老婆,李清照美眉的妈妈就是洛阳大楼盘环溪楼盘业主,大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这样的身份很利于李老师进行楼盘的考察。李清照外公家的环溪宅院,“宏大壮丽,洛中无逾者”,洛阳城里没有能比得上的,一个厅子里能坐几百人,简直是个大舞厅,开大型派对没问题。布局也利于观瞻,可以看得清洛阳十几里风景和皇家宫殿的千门万户。

然而,李格非并没有被眼前的繁华地产景象所迷惑,他似乎很悲观,是什么使他对北宋的楼盘悲观呢?在报告总结书里他这样分析:如果大宋王朝的官吏们放纵自己的一己之私,心里没有装着国家,天天将心思放在自家楼盘园林上,前景恐怕……李格非似乎看到洛阳楼盘的基本面不太好,这种基本面上的隐患可能殃及到洛阳那些富丽堂皇的园林。

因此李格非做出很悲观的预估:照这样下去,宋王朝的大员们想要退下来在洛阳享受生活,还有可能吗,唐朝末年的跌落局面恐怕又要在洛阳重演,“欲退享受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这是一份极其悲观的关于北宋楼市的报告书,李格非老师的身份虽然和这些豪华楼盘捆在一起,但没有违心唱多,而是客观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什么叫专业眼光?什么是叫人文精神?这就是。

报告发布20多年后,金兵铁蹄踏入中原,洛阳的花花园林,豪华楼盘,又像报告总结书中所言“化而为灰烬”。李格非的专业眼光受到业界的肯定,《宋史》就这么评价:“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后来洛阳陷落金兵之手,大家都认为李格非有精确的预测评估水平。

揭秘李清照不孕不育的原因

李清照

数词难点揭秘

李清照——《感怀》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 如梦令

李清照名句

李清照:诉衷情

李清照 声声慢

李清照《忆秦娥》

揭秘李清照(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揭秘李清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