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共含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iiqq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刘惠娟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学生实验须知
1. 在规定时间准时进入实验室,入室前必须更换拖鞋,除有关书籍和文具外,其它物品一舨蛔即入实验室。 2. 进入实验室后,严禁随地吐痰;严禁吸烟和乱抛纸屑,保持室内清洁和安静。
3. 凡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均不得乱动。
4. 实验前,首先预习实验指导书,在指导老师的同意下方可使用仪器。
5. 严格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要细心。仪器的光学镜头严禁用手模或用手帕檫模。
6. 实验时如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告诉指导老师,不得自行拆修。
7. 实验完毕,将仪器、被测工件整理好,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将实验报告交指导老师审阅后才可离室 。 8. 实验成绩为期终考查之一,必须保存全部实验报告。 9. 凡遇不遵守实验规则时,指导教师可随时停止其实验。
目录
1实验二 用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2实验三 形状误差的测量 2实验四 3实验五 4实验六 4实验七 4实验八 4实验九 5实验十
位置误差的测量
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外螺纹的各项参数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 齿轮周节偏差及周节累积误差的测量 在双啮仪上对齿轮的综合测量 产品质量检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二 用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基本原理。 2.练习用9J光切显微镜测量Rz、Ry及S的方法。
二、仪器及其工作原理
应用光切原理设计而成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仪器称为光切显微镜(或双管显微镜)。我国生产的光切显微镜有JSG―I型和9J型,光切显微镜适于测量微观不平度+点高度Rz 、轮廓的最大高度 Ry,以及较规则表面(如车、下、铣、刨等)的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和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值。
9J型光切显微镜的外型如图3―1所示,仪器测量的微观不平高度范围为(0.8―63)um,其工作原理如图3―2所示。
图 3― 1
图 3― 2
由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聚光镜2和狭缝3,物镜4后,成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平行光束,以倾斜45?的方向照射在被测表面上。由于被测表面的微观不平度,表面的波峰在S点发生反射,波谷在S′点发生反射。通过观察显微镜的物镜,它们各成象在分化板5的A点和A′点,在目镜观察到的是一条与被测表面轮廓一致的弯曲亮带,通过目镜分化板与测微鼓可测出A点和A′点之间的距离R′,被测表面微观不平高度R既为:
R = R′? E ( um)
式中E―为仪器分度值,(与投射角(45 ?),目镜千分尺结构和物镜放大倍数有关。选用不同物镜的放大倍数时,E值不同。
三、实验步骤
1.确定取样长度与评定长度
由图样上给定的Rz值查表3 ― 1,确定对应的取样长度。 评定长度的选择如下:
被测表面的均匀性较好(如车、下、铣、刨等)≤
5。被测表面的均
匀性较差(如磨、抛光、研磨等)>5。
表 3― 1 取样长度的选用
注:Rz、Ra以(um)为单位
2. 选择物镜 按表 3 ― 2选择
如果取样长度小于视场直径,则在一个视场内便可完成测量。如果取样长度
大于视场直径,则需移动工作台,使被测表面顺次移入视场测量。
3.接通电源,擦净被测工件并置于工作台上,使加工痕迹与光带垂直,也与工作台纵向移动方向垂直。
4.旋松旋手5, 转动调节螺母4,使支臂3慢慢下降(注意:支臂下降时镜头不得与工件表面接触,以免被损坏),直到肉眼在工件上看到一条绿色光带后锁紧旋手5。
5. 用微调手轮6调节光带的清晰度,调节到目镜分划板上的光带影象最清晰为止。
6. 转动目镜,使分划板上十字线的横线平行于光带轮廓的中线(估计方向),然后固定目镜(图 2 ― 3a)。
7. 进行测量
①.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 的测量
转动目镜测微鼓,使十字线的横线分别与取样长度内的五个最高点(轮廓峰顶)相切,记下读数 R2 、R ;4 、R 6 、R 8、R 10 ( 图3―3b )再使十字线的横线分别与五个最底点(轮廓谷底)相切,记下读数 R1 、 R3 、R 5 、R 7 、R 9 (图3――3 c ),
Rz =
?R2+R4+ +R10?-?R1+R3+ +R9?
?E (um)
5
在评定长度范围内,测出几个取样长度的 值,取其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Rz =
②. 轮廓的最大高度 的测量
在取样长度内,轮廓的最大峰顶线与最大谷底线之间的距离,即为
Rz1+Rz2+ +Rzn
n
轮廓的最大高度 。
Ry = ( Rmax C Rmin) ? E(un)
其中 Rmax 为最大峰高值,Rmin 为最大谷底值。 在评定长度范围内,测出几个取样长度的Ry 值,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既 Ry =
Ry1+Ry2+.......+Ryn
n
③. 单峰平均间距 的测量
用目镜分化板中的垂直线对准光影的第一个峰。从工作台的纵向千分尺上读出第一个数 ,纵向移动工作台,在取样长度内,用垂直线读出几个单峰后并对准。从纵向千分尺上读出第几个单峰的读数 。单峰平
S =
Sn
-S1
n-1
实验三 形状误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用框式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2、通过用旋转法求直线度误差,掌握最小包容区域的作法。 3、掌握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及数据处理方法。
4、学习圆度误差的测量方法及用最小二乘法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
二、用框式水平仪测量导轨的直线度误差: 1、量仪说明:
框式水平仪是用来测量两点对大地水平线高度差的仪器,两点间距由所设桥板决定,其刻度为0.02mm/m。
2、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
框式水平仪的每一次测量都是测桥板上相距为的两支点相对于大地水平线的高度差,它的测量基准线应是大地水平线。
水平仪在如图4-1所示的测量位置时,水平仪的读数格数为n1,可求出1点比0点高:h1-h0=0.02(mm/m)xxn1,再将桥板前移,使两支点置于1和2上,同样测出水平仪的读数格数nz,求出h2-h1。顺次移动桥板的位置,即可测出被测线上各相邻二点相对于大地水平线的高度差。
求直线度误差的数据处理见表4-1。
设水平仪的刻度值为0.02mm/m,桥板两支点相距=200mm。
三.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1. 测量方法与数理
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有:三点法、对角线法、最小包容区域法等。 下面以例说明平面度误差的检测及按最小包容区域法的数据处理。
为了便于读数,首先调整三个可调支承(见图4―2),使千分表读数在一范围内,然后按图所示测量九个点,并记取各点读数(见图4―3a),用最小包容区域法求平面度误差值。处理步骤如图4―3b、c、d所示。
(1) 测量记录(um) (2) 建立零平面
四 圆度误差测量
1. 测量步骤
① 将工件按装在两顶尖间。
② 将千分表测头与工件母线相接触,读出千分表的读数。 ③ 转动工件,每转30?时,记录千分表的读数。 2. 数据处理
最小二乘圆是指被测轮廓上各点到该圆的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的一个圆。以最小二乘圆的圆心为圆心,作包容被测轮廓的最小外接圆与最大内接圆,两者的半径差即为圆度误差。
设被测轮廓圆各点的半径为Ri ( i =1, 2,?,n ),其中圆心坐标为0(0, 0),则最小二乘圆的半径R0和圆心坐标为0′(a , b):
1
R0 =
n
∑Ri
i=1
n
a
2 = n
∑Ricosθi
i=1
n
2b =
n
∑Risinθi
i=1
n
式中θ
i
=(i-1)?
063n
为各点测点转过的角度。
被测轮廓圆上各点至最小二乘圆的距离为:
△Ri=Ri_- (R0+acosθi+bsinθi)
圆度误差 f0=△Rmax C △Rmin
例如. 测量―φ25mm的圆柱形零件某一截面的圆度误差,测点数n=12,
3600
=30 ,测量结果与数据处理如下表: θ=n
R0 =
1 n
∑Ri=25.0002
i=1
n
a
2 = n
∑Ricosθi =0.002
i=1
n
实验四 位置误差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平行度误差和垂直度误差的测量方法。 2. 了解圆跳动和全跳动的测量方法。 二、 使用仪器和设备
平板、心轴、角尺、千分表及表架、偏摆检查仪等。 三、 被测零件简图如图5-1所示。
1. 测量上表面C 对底面A 的平行度误差时,将被测零件放置在平板上,取千分表在整个被测表面的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作为平行度误差(图5―2)。
测量两孔 φD1 轴线对底面 的平行度误差时,将被测零件放置在平板上,在被测孔中插入心轴,用千分表在相距为 L1的两处读得读数为 M 1与 M 2(见图5―3),
则平行度误差为:
L
f = L
//
M1-M2
1
2. 垂直度误差的测量
测量两孔φD1 的轴线对孔φD2 的轴线垂直度误差时,将被测零件设置在支承上,并在两孔 φD2 中插入基准心轴2,通过可调支承1调整心轴与平板垂直(利用直尺3,见图5―4),在 φD1 孔内插入心轴,用千分表在相距为L1 的两处读得读数为 M 1 与 M 2 ,则垂直度误差为:
3. 跳动的测量
被测零件简图见图5―5。
测量端面跳动时,将被测零件安装在偏摆检查仪的两顶尖间,用千分表指在端面 C上,在被测零件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千分表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单个测量圆柱上的端面跳动(5―6 a ),按上述方法测量若干个圆柱面,最后取几个圆柱面中跳动量最大的作为该零件的端面跳动。
测量圆柱面 的径向全跳动时,在被测零件连续旋转过程中,同时让千分表沿基准轴线方向作移动(图5―6 b),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千分表的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该零件的径向跳动。
实验五 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测量外螺纹各项参数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工具显微镜的用途。
2. 练习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测量螺纹的方法。 3. 练习查阅螺纹公差。
二、仪器说明
工具显微镜是工厂计量室基本仪器之一。它有小型、大型、万能等几种形式。其应用范围及附件虽有不同,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大体相似。它们除用来测量长度、角度外,还常用于测量螺纹、样板、凸轮、冲模等形状比较复杂的工件。由于工具显微镜附有专用测量螺纹的镜头及附件,应此它特别适用于测量螺纹的各个参数。
大型工具显微镜的外形如7―1所示。
图7 ― 1
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工作台6可沿底座8的导轨5、9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测微鼓的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为0―25 mm 。为了扩大测量范围,在测微鼓端头与工作台之间可放入量块15,于是纵向测量范围增大至0――150 mm ,横向则增至0――50 mm 。旋转手轮13,圆工作台16便可在水平面内旋转,转动的角度可由工作台的圆周刻度及游标读出,游标的分度值为3′。
操作手轮1可使悬臂24沿立柱2上、下移动,以粗调节焦距,移动完毕可用螺钉锁紧。为了准确地调节焦距,可用调整环19。立柱借旋转手轮17可绕水平轴左右倾斜,倾斜的角度可以从刻度读出,4为照明装置。
显微镜23上附有可更换的目镜头,图中20为测角目镜,目镜放大10倍,物镜也可调换,放大倍数有1、1.5、3和5倍四种,故总放大倍数为10、15、30和50倍。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线透射后反射,照亮了被测工件的外形轮廓,经显微镜的物镜放大后并成象在目镜米字线分划板上,应此它属于非接触测量。
大型工具显微镜的测量步骤基本上为:
① 调节被测零件,使被测部分(长度、直径或角度)的一个边界的影象与显微镜上玻璃刻线盘的一定直线或图形重合。
② 移动被测零件或旋转刻度盘,直到被测部分的另一个边界的影象与刻度盘上的同一直线或图形重合。
③ 读出零件相对与刻度盘的偏移。
测量螺纹时,可以使用轮廓目镜测角目镜,测角目镜的测量精度较高,其构造如图7―2所示。
图7 ― 2
目镜中央有一玻璃圆盘,起上刻有一组细刻线,其中两条细实线夹角60?,
与中央圆盘装在一起的大度盘上有360条刻线,其刻度值为1?。借手轮5可使度盘旋转,4为反射镜,照亮了角度固定游标6及测角读数目镜3。从测角读数目镜3中,可以观察到分划板上0?―360?的度值刻线和固定游标分划板上0?――60?的分值刻线。
三、 实验步骤
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 视度调节:转动目镜2(图7――2),直到玻璃刻线盘上的刻线最清晰为止。调节时应使视觉神经放松,以免观察疲劳。
(2) 调焦: 将被测零件与显微镜工作台檫洗干净,在工作台上安装被测零件;转动手轮1(图8―1),使显微镜悬臂上下移动,作为焦距的粗调节,然后用螺钉锁紧;以调整环19(图8――1)进行细调节,直到最清晰为止。
(3)显微镜的倾斜: 在测量螺纹时,为了能清晰地看到螺纹轮廓,显微
p-1
镜立柱应作侧向倾斜调整。立柱的倾斜角δ= tg d 。
2 (4) 可变光栏的调整: 根据所测的螺纹尺寸,查出适宜的光栏直径,并调整好。当使用投影屏时,光栏应全部打开。
2. 螺纹各参数的测量 (1)中经的测量
测量中经时需将立柱顺着螺旋角方向倾斜一个被测螺纹的螺旋伸角Φ。
测量时使中央虚线 aa 线(图7――3 a )与螺纹轮廓一边对准,由横向千分尺记下第一次读数,然后将显微镜立柱反方向倾斜Φ角。横向移动工作台,使 aa 线与对面的牙型轮廓对准(注意纵向不动!!!),由横向千分尺记下第二次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即为d 2 。
图7 ― 3
为了消除螺纹轴线与测量轴线不重合所引起的误差,需测出d2左和d2右,取两者的平均值为实际中经d2a。
d2a =
d2左 d2右
2
(2) 牙型半角的测量
测量时,旋转手轮5(图7――2),使中央虚线 aa (图7――3 )
与螺纹轮廓一边重合,从读数显微镜3(图7――2)中读出角度值,转动手轮5,使 aa 虚线再与牙型角的另一边重合,再读出角度值。
考虑到螺纹轴线与测量轴线不重合,应分别测量
( 图 7――4 ),并按下式计算半角数值。
将它们与牙型半角公称值(
△
aaa = - 2左2左2
a
)比较,则得牙型半角偏差为: 2
△
a
= a- a 2右2右2
图 7――4
(3) 螺距的测量
测量螺距时,使中央虚线
aa 与螺纹轮廓一边重合,并由纵向千分尺
记下第一次读数,然后纵向移动工作台(注意横向不动!!!),使aa线与相邻的同名牙型轮廓对准,记下第二次纵向千分尺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即为螺距P。
考虑到螺纹轴线与测量轴线不重合,应分别测出P左和P右(图7――5),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实测结果P。 P =
P左
p右
2
图 7――5
3. 数据处理
将测量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并计算作用中经d2m
d2m = d2a + fp + fa
2
其中 fp = 1.732 [?ρ∑]
?ρ∑ - 旋合长度内的螺纹最大累计误差。
fa = 0.073P(K1△
2
aa
+ K2△)
2右2左
实验六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方法。 2. 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 测量原理
齿圈径向跳动△Fr ,是指齿高中部的位置对回转中心间的最大变动量。它反映了齿圈对于回转中心的偏心,反映了齿轮在切齿时齿胚的安装偏心,这种误差引起齿轮传动的一周传动比发生变化。
测量时,必须以齿轮旋转轴线为测量基准(见图 8― 1 ),将测量头按次序插入齿间进行测量,从指示表上读出其最大变动量。
图 8― 1
三、 实验步骤
1. 将被测齿轮装在两顶针间顶紧,勿使轴向串动,锁紧顶针。
2. 将测头深入齿间,使指示表压缩1―2圈。
3. 顺序测量各齿,并把指示表的读书填入实验报告。
4. 处理测量结果,并与查表得到的Fr进行比较,判断被测齿轮的合格性。
实验七 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方法。
相2.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 测量步骤
公法线是指一对平行平面与齿轮两个非同名齿廓齿面切时,两切点间的连线(图9―1)。
公法线长度可用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或公法线千分表卡规测量。
图9 ― 1 图9 ― 2
公法线长度 W 可按下式计算:
W = [1.476 ( 2n-1 )+0.014Z]m
z
其中 n= +0.5 ( 取整数 )
9
( 适用于a=20°, ξ = 0的齿轮)
式中: m ― 模数; Z ―齿数;n―仪器量爪所夹的齿数。
为了保证齿轮在传动中获得测隙,可用减小外齿轮的公法线长度的方法。公法线长度的上偏差Ews 与下偏差E wi可由公式计算出来
。
此外,在一个齿轮上,它的公法线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Fw ( 图9―2),是由于齿轮加工机转动系统,分度蜗轮的回转中心与机床工作台的旋转中心不重合而引起的。这一误差使同一齿轮上的基圆齿厚不均匀,从而影响齿轮在传动中传动比的变化。
应此,一个合格的齿轮,公法线的长度应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并且齿轮在一圈内公法线长度变动量△Fw也应小于标准规定的公差值Fw。
三、 实验步骤
1. 计算公法线公称长度和跨测齿数。
2. 在四个等距位置上,测量公法线长度,求出其平均长度偏差△Ew。
3. 测量一圈中所有的公法线长度,记下公法线长度的变动范围,即公法线的变动量△Fw。
4.查阅公差表格,判断齿轮是否合格。
实验 八 齿轮齿距偏差及齿距累积误差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齿距偏差及齿距累积误差的测量方法,学会数据处理方法。 2. 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 量仪说明
图 10―1 为齿轮齿距检查仪的测量示意
www.unjs.coM/news/559CBB01E1F965B6.html
图。测量时以齿根或齿顶定位,以任一齿距为基准,将指示表调零。然后顺次测量各齿距的相对误差。
图 10――1
三、 测量原理
齿距累积误差是指在齿轮的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名齿廓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最大差值,以△Ep表示。它是评定齿轮传动准确性的指标之一,△Ep应控制在齿距累积公差Ep的范围内。
齿距偏差△fpt是指在齿轮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它是评定齿轮传动平稳性的指标之一,△fpt应控制在齿距极限偏差±fpt的范围内。
四、 数据处理
用齿轮齿距检查仪测量时,一般采用某一齿距作为相对基准,再量出其余各齿距对此相对基准齿距的偏差,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得到△fpt和△Ep。
例: 设某一齿轮齿数为18,测得数据见表中第二列。
将第二列中数据算出相对偏差的代数和记入第三列。若第一列齿距等于公
18
18
称齿距,则∑△fpt相对=u, 现∑△fpt相对=-18,说明第一齿距小于公称齿距,
i=1
i=1
其差为-
∑
18
?fpt
i=1
18
=
-18
=+1um。将第二列数值均加上1um,为每一齿距对公称齿距18
的绝对偏差,记 入第四列。根据第四列的绝对偏差求代数和,记入第五列。
从第五列中可看出,∑?fpt7=+13um,此时齿廓位置为正向最大;
i=17
∑?pt=-16 um,此时齿廓位置为负向最大。应此△E=+13-(-16)=29
13
p
13
i=1
um。
从第四列可以看出,第12齿距的绝对值最大,偏差为-18 um,应此△fpt=-8 um。
五、 实验步骤
1. 将齿距仪与被测齿轮放在平板上,调节齿距仪使其两测头1与3大致在齿高中部的圆周上。然后伸出两定位爪 2与5,与齿根(或齿顶)接触,并固定定位爪。
2. 以任一齿距为基准,将指示表4调零。依靠定位 ,顺次测量各齿距。
3. 测一周后回到起始位置,检查指示表是否仍在零位,如相差较多,应找出原因并重新测量。
4. 数据处理后求出△Ep与△fpt比较,作出合格性结论。
实验九 在双啮仪上对齿轮综合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圆柱齿轮度量中心距变化的意义。
2. 掌握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的测量方法。 3. 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4.
二、 仪器概述及测量原理
本实验室所用仪器为3101型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可检模数m = 1-10mm的齿轮。若装上一专用支架还可以检查锥齿轮和蜗轮的综合误差。
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通常用于验收检验,其测量结果由指示表指出或由记录器画成误差曲线,利用误差曲线对齿轮的误差进行分析。
测量简图若(图11――1)所示。被测齿轮装在主滑架5之心轴4上,测量齿轮装在浮动滑架2之心轴3上,浮动滑架借弹簧力靠向主滑架,使两个齿轮进行紧密的无侧隙的啮合。转动被测齿轮,其误差由百分表1读出。齿轮转动一转中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即为径向综合误差△Fi″,它主要反映几何偏心。齿轮转动一齿中双啮中心距的变动量即为一齿径向综合误差△fi″,它是由齿距、基节及齿形等误差引起的。
图11 ―― 1
三、 实验步骤
1. 擦洗测量齿轮与被测齿轮,并分别将其安装在心轴3与心轴4上(见
图 11 - 1)。
2. 调整仪器:把浮动滑架2的手柄放在中间位置,使百分表1压缩2―
―3圈,旋转手柄7,将被测齿轮压向测量齿轮,使百分表退回一圈,这时锁紧主滑架5,浮动滑架在弹簧的作用下,使测量齿轮与被测齿
轮作紧密啮合。
3. 转动被测齿轮,诼齿进行测量,按实验报告的要求记录数据。
(1) 被测齿轮转过一周时,百分表上所示的最大、最小值之差,即为
径向综合误差△Fi″,其数值不应超过公差值Fi″。
(2) 被测齿轮转动一齿时,百分表上的变动量即为一齿径向综合误差
△fi″,其中的最大值不应超过公差值fi″。
4. 查阅齿轮公差表格,并判断其合格性。
实验十 产品质量检验设计性实验
互换性设计性实验的任务和意义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是在学生完成了基础的学习内容后,在实验教学中安排的包含实验设计训练内容的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有:完成实验原理的自学;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和表格;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的设计;学生要自主完成实验操作的全过成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设计性实验的核心是自主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设计性实验,同学们要达到的目的:
1. 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 强化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3. 训练实验能力。
开设设计性实验使同学们在实践能力方面有较系统的训练,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认真对待实验。
实验方案制定的基本方法
1. 设计性实验的基本过程
⑴ 设计阶段
实验者可按任务书指定的实验任务、实验要求以及实验提供的仪器设备,结合已做过的实验中所学到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方法,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拟定实验方案。
拟定的实验方案可作为预习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基本符合要求后,便可进入实验阶段。
(2)实验实施阶段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用仪器,按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不断修改设计中的不合理成分,直到测出合理的,符合精度要求的实验数据。
(3)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是一份记录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它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阐述。包括测试系统的介绍,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
2. 实验方案制定的要点
在制定实验方案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和实验任务书。设计性实验方案至少包括如下几项主要内容:
(1)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的实验任务的具体阐述,是整个实验工作的纲领,所有
实验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进行的。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都要符合实验任务书的要求。
(2)测量方案和仪器选择
测量对象和实验要求明确后,便可确定实验方案和选择仪器。
实验室具备任务书中各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实现一项实验目
的,可以有多种方法。制定测量方案时,应将各种实验方法进行比
较,确定其中一项“最佳”方案,并根据不同的测试方法,选择不
同的仪器。因实验室的测试仪器的种类及数量都有限,因此,只能
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实验指导书”的阅读能力是实验基本技能
之一。选择仪器时,应特别注意仪器说明(实验指导书)上给出的
有关仪器性能的各项指标和操作方法,以便正确使用。测试方案至
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笛榉椒ê褪笛槭侄蔚乃得鳌
()制定测量方案并明确所有要测量的内容。
(#┟魅肥笛槭据的处理方法。如误差计算方法和数据精度要求。
(ぃ┦樾词笛椴街杼岣佟H绮饬渴笛榇笾驴砂慈缦虏街杞行:选择
测量仪器;设定测量范围;预调零;读取数据;整理数据;分
析数据等。
产品质量检验设计性实验任务书
一 实验目的:
1. 进一步加深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
2. 掌握常用计量仪器的测量原理与正确操作方法。
3. 掌握公差表格的查阅和测量数据处理。
二 预习要求:
1. 回顾以前已做实验的实验方法。
2. 复习有关仪器设备的测量原理及其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根据零件要求和已知仪器设备条件合理选择测量仪器设备。
4. 拟定检测方案。
三 可供选用的仪器设备:
1. LGD1立式光学计。
2. JSGD1光切显微镜。
3. JGXD2大型工具显微镜。
4. 6JA干涉显微镜。
5. MI干涉显微镜。
6. 齿轮跳动检查仪。
7. 齿轮周节检查仪。
8. 齿轮双面啮合检查仪。
9. 公法线千分尺。
10 游表卡尺。
11. 千分表。
四 实验要求:
1. 测量原理清楚。
2. 测量方法正确。
3. 测量数据可靠。
4. 会查阅公差表格。
5. 会处理测量结果。
6. 并写出实验报告。
五 注意事项:
1. 在接通电源前,要特别注意仪器要求的电压。
2 严禁用手触摸光学镜头。
4. 如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进行处理,不得自行拆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摘要】《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具有双重属性。其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内容详细讲解,把重点放在实验课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测量技术,明确在生产中的地位。
【关键词】够用为度测量技术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地位分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又是一门具有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代号多和实践性强等特点的专业课,具有专业课和基础专业课的双重属性。从课程体系上讲,作为基础专业课,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具有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同时,它又是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且重要的专业课,它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公差。公差是将零件的尺寸或形状位置规定为一个允许变动的范围,在这个变动的范围内既不影响互换性,又不降低零件的工作性能,这种规定范围内尺寸或形状位置的误差称为公差。所以公差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广的概念。对于机械制造来说,制定公差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产品的几何参数,使其变动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达到互换或配合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这门课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要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运用标准及掌握有关的测量技术打下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选定要讲的内容。绪论部分的基本概念不仅要讲,还要讲好,要通过实例讲解突出这门课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突出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和常用的测量技术讲解。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保证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知识够用。对于键、滚动轴承、齿轮、螺纹等不作讲解或简单介绍,由学生自学。
其次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概念公式多,没必要逐个讲解,应以够用为准加以选择,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仪器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等开一些实验课,让学生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让学生用千分尺测量自己在校实习车间所加工的轴类零件,首先应该知道千分尺是一种很精密的量具,使用时要先检查零点,在测量时螺杆远离被测物体时,使用粗调旋钮,省力快捷;当快靠近被测物体时,应改用微调旋钮,最后要正确地读数。
二、重点内容的讲解
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光滑圆柱体结合和表面粗糙度这两大模块的内容。“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基本术语、定义及概念太多,如果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好,对后面内容的学习就会比较容易,这是一个重点内容,学生必须掌握,但不是难点。在这一项目教学中,主要的知识点是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公差、极限偏差、基本偏差等几个重要概念。在讲解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讲清楚基本尺寸与实际尺寸、误差与公差、公差与偏差和实际偏差与极限偏差几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举例,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讲授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挂图教学,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最后,对于孔轴偏差的查表计算,课堂上应演示查表,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查表,学会孔轴偏差的确定,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表面粗糙度的内容较少,且在机械制图里已涉及过,学生较容易掌握。采用挂图和多媒体课件教学,对表面粗糙度的定义作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重点讲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选用和标注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通过讲解后,给出图例,让学生标注表面粗糙度,并说明含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最后,简单介绍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讲清楚测量原理,为后面实验打好理论基础。比如,用针描法测量的是表面粗糙度的哪个参数?是什么样的测量原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此方法?
三、难点内容的讲解
该课程的难点内容是形位公差的定义、标注和评定等,不易理解,除了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加强感性认识,讲清有关理论知识及国家标准之外,重点应放在实践课上。例如:在实验课上,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径向圆跳动与径向全跳动的含义及区别。调整偏摆仪两端顶尖的同轴,被测工件对顶无轴向移动且转动自如,侧头与轴线垂直,轻轻使被测工件旋转一周,指示表读数的最大差值即为单个测量截面上的`径向圆跳动。让被测工件连续运转,同时让基准表沿基准轴线方向作直线移动,指示表读数的最大差值即为该零件的全跳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公司见习学习,加深学生的知识。最后,对于形位公差的标注部分,在理解了形位公差含义的基础上应加强练习,特别是在装配图上练习标注形位公差,让学生要能读懂图且能准确标注,提升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信息的传递由抽象变为具体,在演示和讲解后,由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为:
1.举例法
对于学生来说,刚接触一门新课,都有很大的好奇心,最关心的也是学它有什么用,是否容易学。这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列举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常见实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让学生知道学这门课的意义所在,而且简单易学,只要学生明白了学这门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摆正了学习心态,有了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这门课就容易讲授和学习了。
2.总结法
本课程公式术语概念较多,这时如果让学生一一死记硬背,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忘记。所以应把所学的公式术语概念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明白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应怎么记忆。学生只有抓住了学习规律,理解记忆才会牢固,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
3.分组讨论
由于这门课的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时地给予纠正和解决。此外,在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讨论测量结果,提高自己的测量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
五、在生产中的地位
公差是用来协调机器零件的使用要求与制造经济性之间的矛盾的,将公差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是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防止产品尺寸设计中的混乱,保证产品的互换性,还有利于工艺过程的经济性、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更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精度、性能和使用寿命,是评定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它还利于刀具、量具的标准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化生产的特点是品种多、规模大、分工细和协作多。为使社会化生产有序地进行,必须通过标准化视线产品规格的简化,从而使分散的、局部的各生产环节能够相互协调和统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尽可能增加实验、实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帆、宋绪丁.互换性与几何测量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陈于萍、高晓康.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启林、柳敏煌、吴定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郭彩芬、王伟麟.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刘谨.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0 引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介绍有关机械零件尺寸精度、形位精度等的国家标准以及标准的使用,介绍各精度参数的测量方法、部分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测量所得数据处理的方法。它不仅将制造业的基础标准与计量技术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设计、质量控制等领域,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是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
1 以往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仪器不断出现,实验教学内容也应做相应调整。传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缺少综合性的实验,更没有设计性实验。忽视对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改革实验教学,可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 开设零件综合性测量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1]。
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课程,开设如确定“判断某零件是否为合格产品”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图纸上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要求,测量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位置公差。学生在完成这样一个零件的测量实验,能掌握很多公差技术概念,使学生领会各种公差的含义,并能分析其作用,从而锻炼了学生全面运用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实验的实施过程
下面以三坐标检验轴类零件为例,使学生完成轴类几何元素和形状、位置误差的测量,检测实例轴是否合格。
本实验采用德国THOME三坐标进行轴的尺寸及形位公差的测量。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零件放入它允许的.测量空间,精确地测出被测零件表面的点在空间三个坐标位置的数值,将这些点的坐标数值经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拟合形成测量元素,如圆、球、圆柱、圆锥、曲面等,经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得出其形状、位置公差及其他几何量数据[2]。在本实验中学生使用三坐标完成以下实验目标: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构成,学习计算机测量软件的基本内容,学习三坐标测量机测头的选择,三坐标测量机测量零件尺寸、零件形状、位置公差。
根据图纸要求,如图1所示,需要对轴完成圆柱、槽等元素的尺寸测量,轮廓度误差、直线度等形状公差的测量,以及对称度、同轴度等位置公差的测量。
3.1基本尺寸的评定
本实验要完成以下基本尺寸测量
圆柱1直径
圆柱2直径
圆柱3直径
端面4、5之间的距离
键槽7、8的尺寸
在三坐标测量中,圆柱是一个3D测量元素,测量圆柱时最少要测6个点,在圆柱任意两截面各取三个点,其圆柱1,2,3的尺寸测量结果如图2、图3、图4所示。
4 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互换性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 倪哲明.探索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高教研究,(5):79-79.
[2] 张国雄等.三坐标测量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2.
[3] 刘新宇,郭会,张增良.三坐标测量机检测同轴度误差分析[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13(2):6-7.
提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技术浏量多媒体教学工程能力
论文摘要:分析了《互换性与技术浏量》课程自身特点,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本课程教学改革途径的设想。
0引言
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设置中,《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的重要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无论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无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会接触到公差配合、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点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注重实际工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据此,笔者将从本课程实践性、工程性强的特点出发,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设想。
1优化课程体系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分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涉及内容主要有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尺寸链等内容,课程讲授内容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有限的30学时内既完成理论教学又完成实验教学,是当前本课程存在的难题。为解决该难题,根据我校机电专业的特点,对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即对经典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形位公差的选择、尺寸链等内容进行精讲,授课时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尤其是教材中与实际生产有关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略讲,例如在机械制图中已讲过形位公差的标注和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标注,对这两部分内容略讲,授课时选择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带有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实际工程图纸进行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提高授课效果
本课程的名词术语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号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在有限的30学时内,若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要使授课内容覆盖整本教材的.知识点,不但教师的工作难度很大,学生对一些难点问题和抽象问题的理解也不透彻例如:公差原则中的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可逆要求等,这些课程中的难点,包含了被测要素、基准要素遵循的理想边界以及形位公差获得补偿值的问题,不易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尤其在这些抽象、难点问题上花费的课时不仅多,而且收到的效果不好。借助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多样性、交互性及可重复性的特点,既能提高讲课效率,又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国内高校应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的多媒体软件较少,目前市面上只有一套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课件,并不适于高等院校本科的教学要求,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迫切需要开发一套操作性强、界面友好、人机交互功能强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多媒体教学软件”。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其实践性较强。所以在实验课设置上,依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学校机电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详细制定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增强实验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何量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初步具备使用和调整常用测量仪器的能力冈。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室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大纲要求,实验室的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4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项目不断增多,企业对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和工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工程师毛坯的高等院校,培养计划不但应满足教育部对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还应当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指标而不断调整。因此,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来讲,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仅应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应添加与本课程相关的外语知识,为学生介绍国际标准与国际规则。目前所用的教材仅介绍了中国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并且有些标准已经过时却一直沿用,而介绍国际标准的内容几乎没有。为弥补教材缺少国际标准的不足,课堂中可适当引人国际标准(dimensioningandtolerancing)的双语教学,这不仅使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了解国际标准,从中比较国标与国际标准的异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扩展其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讲解带有各种标注公差的实际工程外文图纸,以强调基本概念及标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有关标准。提高学生读取、应用各种图纸(包括外文图纸)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很快进人工作状态打下很好的基础。
5改革传统考核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的系统复习过程,由于该课程的名词术语、抽象概念多,工程性强(涉及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且需要查取数据表)。若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学生在考前复习中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上,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选用标准进行精度设计。为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的考试宜采用开卷考试。试题采用试题库出题的方法。因为每学期为了出一份考查知识点全面、分值分布合理的试卷,花费的精力及时间很多,对试卷考核的重点、难点、题型也有一定的随意性。而采用试题库出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命题、成卷的工作量。又以此有效客观地评定每年的教学效果。
6结语
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验,已不适应当今用人单位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因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势在必行。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及车辆工程等专业基本上在大二的下学期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一年级的大学英课程已经结束),如果本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效果好,不仅使学生获得该课程本身的精髓,还能提高英语阅读及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为后续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基础。但是若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使他们对双语教学及英文资料产生畏惧。所以在进行双语教学时我校首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将该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试点,力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运用能力[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我校安排的是32节理论学时加8学时的实验课,理论课上课时采用双语教学,大部分同学都对新鲜事物很好奇,最开始的2学时基本上是专门讲解专业词汇,同学们由好奇到了解,在后面的讲授中由采用30%的英语到采用50%的英语,最后过渡到70%的英语讲授,循序渐进,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能紧跟老师的步伐。通过一个学期32节理论课的双语教学,学生不仅会认、听专业词汇,而且在后面的实验教学环节时会说出大部分的专业词汇[2]。由此可见双语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感觉有难度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学生刚刚结束公共基础课(数学、物理等)的学习,准备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接触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学生感觉学习起来难度很大。(2)学生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没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由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相比读写能力有一定的差距,而双语教学需要的恰恰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3)开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双语课时,学生还未接触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我们的专业英语是在大四的上学期才开设),很多专业词汇都不懂,也造成其听说水平不高。鉴于以上因素,少部分学生不愿上双语课,个别的甚至会排斥双语教学。
2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双语教学需要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相当高的英文水平。目前我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虽然都是工学博士毕业,但由于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因此,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词汇及语法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上,造成专业知识和英语的错位,可能导致双语教学变成简单的英文翻译课或是专业英语课,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3教材缺乏
双语教学一般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会更加原汁原味,但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我们设置的是32学时,一直选不到合适的英文教材,于是选用的是中国质检出版社的第三届机械工业部优秀教材,这样势必还要教师翻译专业词汇及组织语言表达,除此之外,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如第一章孔与轴的极限配合(Limits and Fits)时,要讲清楚三种配合即间隙配合(clearance fit)、过盈配合(interference fit)、过渡配合(transition fit)需要动态地演示三种配合并以英文解释,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再比如在讲解配合制(fit system)是基孔制配合(hole-basis system of fits)还是基轴制配合(shaft-basis system of fits)时,还要配合实物模型操作讲解,因为用的是中文教材,所以很多教案都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
二双语教学对策
要确保双语教学能取得双赢,即专业基础与英语水平双丰收,避免专业知识没学好,甚至专业知识和英语都没学好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师方面
明确认识: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目的,从思想上先接受机械工程学双语教学。此外,高校也应重视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环节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双语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课时津贴、奖励等政策。
合适教材:要想双语教学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会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建议在此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讲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同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整理一些相关教学资料发给学生,如电子教案、最新案例、学科前沿知识等,还可以建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双语课程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教学模式: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模式有3种形式:(1)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2)教师以英语讲解为主,对较难的专业知识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3)教师全部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3-4]。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讲授模式,如难度小的用英文讲解,难度大的用中文讲解,难度适中的用半中文和半英文讲解,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原始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最新图片、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和原理。比如基孔制配合(hole-basis system of fits)和基轴制配合(shaft-basis system of fits)等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知识,利用图片展示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师资提高:大力引进学科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复合型教师,壮大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将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分批次进行培训,作为未来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积累。高校还可以组织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学习,旁听国外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亲身体验英语讲授课程的细节、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行旁听学习;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校教师观摩学习。
2学生方面
课前预习:每次课后由老师布置下次课的相关词汇,让学生预习下次课的相关词汇,也告诉学生下节课的授课内容,如在讲第四章表面粗糙度之前,预先布置下一节中将涉及到的有关词汇有:Surface Texture(表面结构)、surface imperfection(表面缺陷)、surface profile (表面轮廓)、primary profile (原始轮廓)、roughness profile (粗糙度轮廓)、waviness profile (波纹度轮廓)、sampling length (取样长度)、evaluation length (评定长度)、mean line (中线)、mean width of the profile elements(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等[4]。让学生提前预习和熟悉这些命令,这样课堂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巩固:为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英语接受及消化能力,在每次课后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完成,可以巩固教学效果。此外。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建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开展外语文化周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外学习中,应增加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专业论文的阅读,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文献,熟悉科技英语文法的特点,为双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双语课程的开展受到专业性质的制约,高校要合理设置双语课程,为了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充实师资力量,选用合适的英文教材,创建良好的外语环境与学习环境,采取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发挥双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理工科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36(1):43-44.
[2]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30(1): 65-72.
[3]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10-13.
05 精密仪器设计;
06 传感与测试技术。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测试理论与测试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及系统、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动态测试、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机器视觉技术、计算机辅助测控技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专业特色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学、精密机械、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及通讯技术等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它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本学科与精密仪器与机械、机械电子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光学工程等诸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而发展。
4、推荐院校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考研方向3:仪器仪表工程
仪器仪表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与人们日常生产相关的各个方面,是提供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装置、设备与技术的综合性工程领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仪器仪表在学科分类上属于“信息获取”技术的范畴,它与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共同构成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考研方向4:控制工程
控制工程是应用控制理论及技术,满足和实现现代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重要的工程领域。在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控制工程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要目的的工程领域。其应用已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和社会各个领域。与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仪器仪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生产与制造,控制工程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护、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及管理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介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力、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大到火箭卫星的发射及监控。很多同学认为这属于制造业,实际上由于对自动控制及精度的严格要求,使它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点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容易。
知识领域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较系统地掌握该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光学、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 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现代测控系统与仪器的设计、开发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就业方向
主要就业方向包括以下三个方向:
智能仪器仪表方向
智能仪器仪表方向主要是从事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的软件,硬件研发,测试,也可以从事仪表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偏向于电子的方向,最好要学好C语言,汇编语言,单片机,labview等并有相关的实践开发经验 。刚开始工资不会太高,一般就5500到6000(单位不同工资会相差很多)。研究生毕业在不同的地方哪的钱也不一样。在北京应该有6500左右,这是开始,工作一段以后就看你的实力了。
这个方向主要是从事计量,测试检测,品质检验等的工作,这个方向学术研究的成分比较重一点,一般本科生比较难找到较合适的工作。
计算机测控技术方向
这个方向有一个亮点课程就是图象检测与处理,是一个比较偏向于计算机的方向,与第二个有相类似的地方都是从事的检测测量,只是计算机测控技术方向比较偏向于计算机操作平台的运用。现在的计算机人才是紧缺的,学好了很容易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平均水平大概在6000左右。
★ 互换性实验报告
★ 日记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