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问题与思路探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梦中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词》问题与思路探究(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梦中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清照词》问题与思路探究

篇1:《李清照词》问题与思路探究

问题探究

愁,是古人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有乡愁、离愁、情愁,有闺怨之愁,有羁旅之愁,有伤春之愁,有悲秋之愁,有伤时之愁,有忧世之愁,有文人落魄失意之愁,有君王败家丧国之愁,有英雄末路之愁,有秋士不遇之愁,有哀叹人生短暂之愁,有感叹时光易逝之愁。总之,愁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愁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一个简简单单的愁,一到古人笔下,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涌现了无数写愁的名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这哪里还是常人之愁,分明是愁之瀑布,从诗人头颅的危崖上飞泻而下,还携带着心灵的喧响。“问君能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诗人从昔日赫赫帝王到沦为阶下囚,从昔日叱人千里到处处仰人鼻息,从昔日通宵歌舞到整夜孤苦寂寞,他的愁自然会如大江春水,汩汩不绝,奔腾不息。“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愁绪像终南山那样高,那样重,无论压在谁的心上,都不可移动一分一毫。“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朱敦儒《一落索》)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诗人巧扣眼前的季节景物,把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比作心中的闲愁,真是无限愁情充斥天地之间。

李清照是写愁的高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诗人把愁比喻为飘零之花、漫流之水。此愁端的难以遣散,端的无法捕捉,端的让人“衣带渐宽”。这是一个新婚宴尔之娇妻,对丈夫羁旅久别的相思之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将抽象之愁化作沉重得连船都无法承载的实物。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倘若不是亡国破家,丧夫寡居,而又背井离乡,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焉能有这等压在心头的忧愁?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请你说说诗人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她心中难以言传的愁?

探究思路:

《醉花阴》写的是闺怨相思之愁,《声声慢》写的是身世家国之愁。这两首词,词人调动了多种手法来写愁,主要的有:(1)用对时间的独特感受来写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人在欢乐时,会感觉时间流得很快,而愁苦之时则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词人巧妙地描写人的这种心理感受表现了内心的愁苦。(2)用比喻写愁。《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把人喻为黄花。西风下的黄花憔悴枯萎,而人被愁苦折磨得比黄花还要枯瘦,可见愁苦有多深!(3)用以景衬情的方法写愁。《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时值重阳佳节,日子如此美好;睡在“玉枕纱厨”的`床上,生活如此舒适,但是词人一点也感受不了欢乐,反而“半夜凉初透”。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人将其愁苦之情融于雨打梧桐之景中,这滴滴嗒嗒的雨声仿佛不是落在梧桐树叶之上,而是落在词人的心头。(4)借物写愁:《汉书·苏武传》中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之说,自此以后,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雁便成了传递信息的使者,成了离愁思苦的象征。《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把无限伤心赋予了北来的鸿雁。

高考语文病句和古诗词鉴赏

【编者按】高考即将到来,为高三考生搜集整理了一些备考方法,供广大考生参考。

在未来的80多天中,处在高三的同学们将接受不断的考验,在这其中有烦恼也有欢笑,有痛苦也有惊喜。而唯有坚持,才能见到心中的“彩虹”。

语文在高考中属于三大主要科目,但许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够重视,容易忽略。在此仅对语文复习中要注意的事项提几点建议,并对病句题和诗词鉴赏题给出详细的答题思路。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在还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顾做题,要把基础知识夯实,例如8分的默写题,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题,但好同学因为马虎经常丢分,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巩固,保证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题海中,最后阶段的复习固然还要做题,但这时绝不能陷入题海,提高成绩的关键是精练善思。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对本次训练中自己的提高与失误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义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简单介绍下病句和诗歌鉴赏注意的事项。

病句题,在考试中属于较费心力的题,尤其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感觉那个句子都是对的,总是没有头绪,其实病句题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为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大类,主要错误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寻找语病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再次、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从逻辑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论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恰当等问题。

诗歌鉴赏类题型属于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涵义。在做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读题目,题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试卷中出现的题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围,这就为我们做题降低了难度。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在考试中要合理分配时间,尤其是作文要留足时间,遇见难题可以暂时跳过,先易后难,会做的要做好,不会做的要填满。最后,再次祝高三的学子一切顺利!

篇2:《辛弃疾词》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问题探究

诗贵含蓄,忌直白。

什么是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对自己想要说的意思不正面直截说出,而用委婉隐约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访问大陆,到清华大学演讲,清华大学送他两件礼物,其中一件是汉白玉的日晷复制品。这件礼物意思很含蓄,因为日晷上刻有“行胜于言”四字:蕴含的意思就是“不仅要听你讲得好,还要看你回台湾后的行动”,这个话,不好直接讲出来,送一个日晷,让他自己去品味。另一层意思是:日晷是计时器,指明和平统一“时不我待”,不能一直拖下去。与人交际尚且以含蓄取胜,写诗更须如此。若平白如话,则味同嚼蜡,难以卒读;若含而不露,则回味无穷,满口余香。

唐代诗人朱庆余赴京应试。当时的风气是应试的人都要有名人推荐,朱庆余找上时任水部郎中张藉,为此写了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意思是我明天要去应考,请问张水部,我的文章能不能获得主考官的赏识?但他不便把这个意思直截说出,于是借用了比喻,含蓄而又明白,多么精妙!

张籍读罢,赞赏不已,也回诗一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余系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因此以“越女”喻其人,以“菱歌”喻其文章,赞美他才能超群,齐纨,喻其他应考之人,意思是他们虽然也很有才能,但不一定为“时人”(主考官)赏识。这样就给朱庆余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这个意思同样也是借比喻暗示出来的。

这个文坛佳话,形象说明了含蓄的重要。所以唐代文学评论家刘知几说:“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言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知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含蓄是诗的基本特征。但是,含蓄不等于不露,明代唐志契说得好:“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这同绘画是一个道理。画面构造,全藏则疏,全露则密。藏而露,虚而实,最当适宜。比如画春,总得露几根柳丝,算是“春来发几枝”吧;画秋,总得见几片落叶,也好让人一叶知秋了。诗画同理。高明的诗人写诗,也总是既注意“藏”,也不忽视“露”。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有时曲曲折折,有时吞吞吐吐,让人看上去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待你深入后,就会发现,作者在适当的地方露有端倪,你且寻迹而入,定会幡然有悟,恍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境。试看李贺的《难忘曲》:

夹道干洞门,弱柳低画戟。

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画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诗开头四句写景:夹道处,门开,柳拂,门前画戟耸列。太阳穿过竹帘,映出闪闪烁烁的斑影;风吹帘动,发出轻妙的声响,好似悦耳的箫声。洞门威壮,室内幽雅,可见这是一户贵宦人家。五六句本自写人,却偏言一群蜂围绕着妆镜,嘤嘤嗡嗡。这里有“藏”,也有“露”。藏却人的艳美,露出蜂的.纷飞。我们从“露”出的蜂可以找到“藏”着的人,因为人的艳美是从蜂闻香而至表现出来的。接着写蛾眉画得碧如春草,也是藏去全貌,仅露蛾眉,但人的丰姿绰约可想而知。至此,诗写了门庭的华丽,房帏的幽深,闺人的艳美,可是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尾联中“乱系”二字,透露了消息。原来作品是讥讽达官贵人荒淫无度。你看,他家中虽然姬妾“满栏”,却如“向夕”之花而被冷落,自己乃“乱系”丁香,四处寻花问柳。全诗写得曲婉隽永,但又深藏有露。具体说来,前六句是“藏”,后两句是“露”,是所谓“卒章显志”。

上述例子说明,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从诗人“露”出来的东西入手,挖掘出那些“藏”在深处的东西,因为那“藏”起来的东西才是诗的主旨,诗的精粹。

下面请你以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探究思路:

诗歌的“藏”与“露”,矛盾而又统一,相反而又相成。如果只强调“藏”,使人晦涩难懂,诗也便没有什么意义。司马光说:“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所以,诗虽然贵在含蓄,但也要“露”,让人“思而得之”。鉴赏诗歌必须在“思”字上下功夫。思诗人用了什么手段“藏”,思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是什么,思怎样才能揭示出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通过这样的“思”,提高我们的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

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可以说是有藏有露,善藏善露的典范。先看,诗人不说自己愁和恨,而是移情于景,说远处群山“献愁供恨”;诗人不直接抒发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孤苦,而且借助一连串的动作:“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慨叹“无人会,登临意”。以上都是不从正面说明,而是从侧面委婉道出。词“善藏”还有一个方法,便是用典。诗人一生致力于爱国抗金的斗争,直至暮年仍然壮心不已。怎样表达这种感情呢?词人反用季鹰在国难当头之时归隐,许汜在多事之秋“求田问舍”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不屑与如此之徒为伍。但是诗人这一腔热血无人理会以至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于是再用桓温抚树叹息的典故,表达“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在这首词里,从开头的“愁和恨”,到“无人会,登临意”,再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悲伤的情感层层推进,愈来愈浓,最后竟至于抑制不住,泪湿“红巾翠袖”,大有英雄末路的切肤之痛。那么诗人为什么如此悲伤呢?这“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就只有在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之后,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所以,孟子说,解读诗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从文字出发领会作者的旨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披文入情”;如果这一条还不能达到目的,那就要研究诗人的生平志趣和他写作此文此诗之时的具体情境。

篇3:《辛弃疾词》问题的探究与探究的思路

《辛弃疾词两首》问题的探究与探究的思路

问题探究

诗贵含蓄,忌直白。

什么是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对自己想要说的意思不正面直截说出,而用委婉隐约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访问大陆,到清华大学演讲,清华大学送他两件礼物,其中一件是汉白玉的日晷复制品。这件礼物意思很含蓄,因为日晷上刻有“行胜于言”四字:蕴含的意思就是“不仅要听你讲得好,还要看你回台湾后的行动”,这个话,不好直接讲出来,送一个日晷,让他自己去品味。另一层意思是:日晷是计时器,指明和平统一“时不我待”,不能一直拖下去。与人交际尚且以含蓄取胜,写诗更须如此。若平白如话,则味同嚼蜡,难以卒读;若含而不露,则回味无穷,满口余香。

唐代诗人朱庆余赴京应试。当时的风气是应试的人都要有名人推荐,朱庆余找上时任水部郎中张藉,为此写了一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意思是我明天要去应考,请问张水部,我的文章能不能获得主考官的赏识?但他不便把这个意思直截说出,于是借用了比喻,含蓄而又明白,多么精妙!

张籍读罢,赞赏不已,也回诗一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余系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因此以“越女”喻其人,以“菱歌”喻其文章,赞美他才能超群,齐纨,喻其他应考之人,意思是他们虽然也很有才能,但不一定为“时人”(主考官)赏识。这样就给朱庆余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这个意思同样也是借比喻暗示出来的。

这个文坛佳话,形象说明了含蓄的重要。所以唐代文学评论家刘知几说:“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言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知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含蓄是诗的基本特征。但是,含蓄不等于不露,明代唐志契说得好:“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这同绘画是一个道理。画面构造,全藏则疏,全露则密。藏而露,虚而实,最当适宜。比如画春,总得露几根柳丝,算是“春来发几枝”吧;画秋,总得见几片落叶,也好让人一叶知秋了。诗画同理。高明的诗人写诗,也总是既注意“藏”,也不忽视“露”。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有时曲曲折折,有时吞吞吐吐,让人看上去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待你深入后,就会发现,作者在适当的地方露有端倪,你且寻迹而入,定会幡然有悟,恍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境。试看李贺的《难忘曲》:

夹道干洞门,弱柳低画戟。

帘影竹华起,箫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画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诗开头四句写景:夹道处,门开,柳拂,门前画戟耸列。太阳穿过竹帘,映出闪闪烁烁的斑影;风吹帘动,发出轻妙的声响,好似悦耳的箫声。洞门威壮,室内幽雅,可见这是一户贵宦人家。五六句本自写人,却偏言一群蜂围绕着妆镜,嘤嘤嗡嗡。这里有“藏”,也有“露”。藏却人的艳美,露出蜂的纷飞。我们从“露”出的蜂可以找到“藏”着的人,因为人的艳美是从蜂闻香而至表现出来的。接着写蛾眉画得碧如春草,也是藏去全貌,仅露蛾眉,但人的丰姿绰约可想而知。至此,诗写了门庭的'华丽,房帏的幽深,闺人的艳美,可是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尾联中“乱系”二字,透露了消息。原来作品是讥讽达官贵人荒淫无度。你看,他家中虽然姬妾“满栏”,却如“向夕”之花而被冷落,自己乃“乱系”丁香,四处寻花问柳。全诗写得曲婉隽永,但又深藏有露。具体说来,前六句是“藏”,后两句是“露”,是所谓“卒章显志”。

上述例子说明,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从诗人“露”出来的东西入手,挖掘出那些“藏”在深处的东西,因为那“藏”起来的东西才是诗的主旨,诗的精粹。

下面请你以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探究思路:

诗歌的“藏”与“露”,矛盾而又统一,相反而又相成。如果只强调“藏”,使人晦涩难懂,诗也便没有什么意义。司马光说:“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所以,诗虽然贵在含蓄,但也要“露”,让人“思而得之”。鉴赏诗歌必须在“思”字上下功夫。思诗人用了什么手段“藏”,思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是什么,思怎样才能揭示出藏在文字背后的旨意。通过这样的“思”,提高我们的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

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可以说是有藏有露,善藏善露的典范。先看,诗人不说自己愁和恨,而是移情于景,说远处群山“献愁供恨”;诗人不直接抒发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孤苦,而且借助一连串的动作:“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慨叹“无人会,登临意”。以上都是不从正面说明,而是从侧面委婉道出。词“善藏”还有一个方法,便是用典。诗人一生致力于爱国抗金的斗争,直至暮年仍然壮心不已。怎样表达这种感情呢?词人反用季鹰在国难当头之时归隐,许汜在多事之秋“求田问舍”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不屑与如此之徒为伍。但是诗人这一腔热血无人理会以至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于是再用桓温抚树叹息的典故,表达“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在这首词里,从开头的“愁和恨”,到“无人会,登临意”,再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悲伤的情感层层推进,愈来愈浓,最后竟至于抑制不住,泪湿“红巾翠袖”,大有英雄末路的切肤之痛。那么诗人为什么如此悲伤呢?这“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就只有在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之后,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所以,孟子说,解读诗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从文字出发领会作者的旨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披文入情”;如果这一条还不能达到目的,那就要研究诗人的生平志趣和他写作此文此诗之时的具体情境。

篇4:《柳永词》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介绍

问题探究

对柳永其人其词,历来争议很大。

《望海潮》,有人认为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以后,经过宋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投赠之作,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充满了阿谀奉承之词,一味粉饰当时的太平盛世,而对杭州“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柳永:《煮海歌》)的苦况,视而不见,它不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作。

《雨霖铃》,历来分歧也很大。对柳永其人,贬之者认为其人品低下,作品鄙俗,不登大雅之堂;褒之者则赞其词语清丽,声律谐美。《雨霖铃》一词,虽然艺术技巧达到很高成就,但词中“执手相看泪眼”“千种风情”等语,浅近俚俗,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

对上述观点,我们都可以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今天我们要着意探讨的不在诗作的思想,而在诗作的艺术,在诗作的表现技巧。

这两首词在表现技巧上有一个共同之点,都运用了点染之法。

点染,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指点缀景物和敷彩着色。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中说:“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由此可见点染之妙。

诗画合壁。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各门艺术手法相互融会贯通,绘画中的点染,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歌创作。高明的诗人,也每爱于作品的紧要处,稍事点染,便意态自足,或为诗眼,或成佳句,或出妙境。

在诗歌创作中,“点”和“染”是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所谓“点”,就是点明,或点明问题,或点明情思,或点明旨意;所谓“染”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使所点的对象更加突出,更鲜明,进而加强读者对“点”的印象。清代刘熙载评柳永词说: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艺概·词曲概》)

我们如果从点染手法的角度对这两首词再行赏析,可以获得新的艺术享受。请你根据上面的提示对两首词作些具体分析。

探究思路:

对于点染之法,关键在于明确什么是点,什么是染,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望海潮》“形胜”“繁华”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从“人家”之多铺叙“繁华”,这是染;“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通过对“天堑”的描写,铺叙“形胜”,这也是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上承“繁华”而来,铺叙集市奢华,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染。“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承“形胜”,描写西湖秀丽景色,这也是染。所以,这首词开篇点明主旨,接着交错地运用“染”的手法,具体铺排,前后是理与事的关系。

《雨霖铃》这首词也是多处用了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首先点明离别(“去去”),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加以“染”,烘托离情别绪,这就更添离别之苦。接下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点明“伤离别”的情感,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生离死别本就够伤人的了,又何况有那堪冷落凄清之景色的衬托呢?下面还是“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即用衰败低垂的杨柳、阵阵萧瑟的晓风,和一弯孤冷清淡的残月所构造的一个凄清冷落的意境,来烘托前面“伤离别”的感情。作者这样点而染,染而点,点点染染,把个抒情主人公的离愁表现得极为哀婉深沉。点与染,前后是情与景的关系。

篇5: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朝诗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篇6:李清照词全集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如梦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一剪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声声慢》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醉花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忆秦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鹧鸪天》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译文】

夜幕降临,倏忽间清风吹散了薄烟,在窗棂竹帘之外,渐渐升起了一轮明月。因畏路途杳杳更忧人心未合,即使能结同心,恐不能同处一地。

情义绵绵,思绪翩翩。剪不断,理还乱。云儿啊,再回去只怕了无踪迹(认不得归路)。这样的事、情思应该只有在前世里显现,总是喜欢将两地鸳鸯放一起。

《玉楼春·红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译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 ,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赏梅的矛盾心态。

《渔家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译文】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清平乐·年年雪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忆秦娥·临高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之前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翻译】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 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偶成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翻译】

十五年前的花前月下,我们相伴游园,并作赏花的诗。如今的花还是与往年的一样,怎么我的心情却与往年不一样了。

《念奴娇·萧条庭院》出自宋词三百首,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翻译】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永遇乐·落日熔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词

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词读后感

李清照词 如梦令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说课稿

柳永与李清照词的异同

《化石吟》问题探究与题解

李清照词教学反思

分析李清照词如梦令

《李清照词》问题与思路探究(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清照词》问题与思路探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