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赏析(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廓阿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的以外,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家。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
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单职工还是双职工,白天在政府机构、学校、公司、工厂、商店等等五花八门的场所工作劳动。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会付出巨大的力量,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会见性格各异的人物,有时会弄得筋疲力尽。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到了下班以后,有如倦鸟还巢一般,带着一身疲惫,满怀喜悦,回到自己家里。这是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人们主要祈求的就是温馨。有父母的,向老人问寒问暖,老少都感到温馨;有子女的,同孩子谈上几句,亲子都感到温馨;夫妻说上几句悄悄话,男女都感到温馨。当是时也,白天一天操劳身心两方面的倦意,间或有心中的愤懑,工作中或竞争中偶尔的挫折,在处理事务中或人际关系中碰的一点小钉子,如此等等,都会烟消云散,代之而兴的是融融的愉悦。总之,感到的是不能用任何语言表达的温馨。
你还可以便装野服,落拓形迹。白天在外面有时不得不戴着的假面具,完全可以甩掉。有的不得不装腔作势,以求得能适应应对进退的所谓礼貌,也统统可以丢开,还你一个本来面目,圆通无碍,纯然真我。天下之乐宁有过于此者乎?所有这一切都来自家庭中真正的温馨。
但是,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温馨天成、唾手可得呢?不,不,绝不是的。家庭中虽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血缘关系,但是,所有这一些关系,都不能保证温馨气氛必然出现。俗话说,锅碗瓢盆都会相撞。每个人的脾气不一样,爱好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信念不一样,而且人是活人,喜怒哀乐,时有突变的情况,情绪也有不稳定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更容易表露出来。有时候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意见相左,处理不得法,也能产生龃龉。天天耳鬓厮磨,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就我个人来看,处理这样清官难断的家务事,说难极难,说不难也颇易。只要能做到“真”“忍”二字,虽不中,不远矣。“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我归纳成了几句顺口溜: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有人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把容忍强调到这样的高度。要知道,容忍是中华美德之一。我们的往圣先贤,大都教导我们要容忍。民间谚语中,也有不少容忍的内容,教人忍让。有的说法,看似消极,实有积极意义,比如“忍辱负重”,韩信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唐书》记载,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问他睦族之道,公艺提笔写了一百多个“忍”字递给皇帝。从那以后,姓张的多自命为“百忍家声”。佛家也十分强调忍辱之要义,经中有很多忍辱仙人的故事。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家庭中则是“小不忍则乱家庭”。夫妻、父母、子女之间,有时难免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一方发点小脾气,你让他(她)一下,风暴便可平息。等到他(她)心态平衡以后,自己会认错的。此时,如果你也不冷静,火冒三丈,轻则动嘴,重则动手,最终可能告到法庭,宣判离婚,岂不大可哀哉!父母兄弟姊妹之间,也有同样的情况。结果,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会弄得分崩离析。这轻则会影响你暂时的情绪,重则影响你的生命前途。难道我这是危言耸听吗?
总之,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不出两端,一真一忍而已。
10月23日
天伦之乐源于温馨,这是一个常见的话题,作为一位长者谈家庭之道,《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贵在有独特见解。人们对“家”的认识,会有所不同,也会有独特的体会,而温馨的`家庭是幸福的港湾,则为人们普遍认同。何为温馨,如何构建温馨,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作者积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古论今,正反对比,探索正确的家庭之道。家庭需要温馨,构建温馨需要培养,培养之道需要一真一忍。作者把自己对家的认识提供给读者参考,有助于读者全面地思考这一问题。
另外,阐述观点,分析问题,重要的是让别人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议论的风格可以不尽相同。文中用的是“谈话式”。作者写作本文时,已达九十高龄,文章是一个“过来人”写给比他年轻的人看的,是一位修养高的前辈对后学的谆谆教诲。“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不出两端,一真一忍而已”, 这是作者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是对人生的感悟,对后人很有启迪,然而他不会傲慢、教训人,不屑卖弄吹嘘,不肯说假话,在把自己的心得告诉读者时,语重心长,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亲切自然。
此外,形象的说理,语言充满了智慧,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文中或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或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或两者兼而有之,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如“有如倦鸟还巢一般,带着一身疲惫”,“ 在家庭中则是‘小不忍则乱家庭’”等句。本文行文严谨缜密,旁征博引,充满意趣。
【拓展】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选自《季羡林谈人生》。该书是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九旬高龄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例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这些都是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人生感悟出来的。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学术大师、耄耋老人谈对人生的感悟,相信对读者定会有所裨益,至少使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很快,“建华”怀孕了,又生下来女儿“璐璐”。“老大”在部队回不来,前前后后,除了她们家在忙乎,我这位“小叔子”代替“老大”,成天往医院跑着送这送那儿。就差照顾“月子”了。
记得又赶上“对越自卫反击战”,两家人又开始慌了神,生怕“老大”他们部队被派上前线。父亲嘴上说的硬,说当兵哪有不准备打仗的,还能怕上前线?心里却跟母亲在家一劲犯嘀咕,整日坐卧不安。毕竟是家里的“老大”啊,做父母的存点私心,也属正常。
父母不光心里,包括所有言语行为中都太爱“老大”了,整天“老大”长,“老大”短的,唠叨着,我这个“老二”尽管家务事干得最多,又成天在二老跟前晃悠,忙里忙外的,还是没讨喜过,“老三”就跟别提了。
有消息传来,“老大”所在的部队有人被派上了上前线,“老大”侥幸没赶上,没当几年兵,又回来了。
“老大”转业后分到规划局,后来又派去了深圳,再后来。。。。。。兄弟三个各忙各的,偶尔回趟家聚聚,逢年过节在一起过个节又分开。
父亲病重住院时,弟兄仨倒是一直守候在他病床前,直到他的故去。跟着三年后,母亲又病重入院,兄弟仨拖家带口,又送走了母亲。
父母相继走后,自然“长兄”为父,年年除夕,聚到“老大”家里,热融融的吃上一顿父母真传给大儿媳妇“建华”的烹饪手艺——几道张家拿手好菜,看在眼里,吃在嘴里的那一刻,总觉着还有家的味道,有与父母相伴的感觉。
展开来回忆和叙述会是一个长篇,“回放”过曾经,“快进”到今天,一晃几十年过去,都已“耳顺”之年。
“老大”还是越长越像父亲,“老二”越长越离了张家的族谱,不知“肥硕”到了哪个家族里去了。
“老三”基因也许更远了点儿,或许跟我当年一样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总是躲在不愿与人交往的地方,自得其乐。
张家独有的遗传基因幸好还有几位儿媳在接棒提炼,优化,传承着。张家二老当年一直未了的“求女”心愿,从张家三兄弟的后代起,不吃馒头争口气,“嗖嗖嗖”,相继三个女儿降生张家。曾经被“嫌弃”过的张家“老二”,还多“赚”了一个“小公鸡头”。
张家的三个女娃都成了家,璐璐和莹莹还都有了她们的娃。
“老大”转悠了一大圈,又回头做起了文化和艺术营生,“老二”一家,干脆“泡”在“艺术海洋”里,上不来“岸”了。
“老大”女儿璐璐与老鲍家儿子鲍达成婚,与老鲍家成了亲家。从那时起,每年除夕的家庭聚会,都和亲家一道凑在一起过了。口口声声中,感情我们与老鲍家也成了“亲家”。
因为结了这个“亲家”,“老大”一家开始过起了无忧无虑,幸福而殷实的日子。
隔三差五,要么他,要么大嫂,会想起打个电话给“老二”,问问日子过得怎样,贝贝如何如何了?小贾拍戏了没有?依然保持着“长兄”,“长嫂”的大家风范。
寻常的日子里,大嫂把“老大”照顾的妥妥帖帖,甩手掌柜,好逸恶劳惯了,”老大”跟着大嫂享着清福。血糖高了,大嫂每顿为“老大”调配粗粮,杂粮,盯着他按时服药。这对由隔壁邻居,隔着一道“竹篱笆”谈成的对象,结成的夫妻,一眨眼也都到了老年。
谭虎回老家开独奏音乐会,“老大”不止一个电话的叮嘱“老二”,别忘了,一定得回来捧个场啊!就跟他自己开音乐会似的。
音乐会前后,正赶上“老大”住院控制血糖,调理身子。我去医院看他,走进病房的一刹那,猛然间,像是看见父亲坐在病床上那样,从上到下,活脱脱的一个父亲的身影和形态。
这一瞬间,我忽然觉着我们兄弟俩都苍老了许多,尽管眼前浮现的还是童年时代的场景和画面,定神看到对方的那张脸,那才是活生生的现实年轮和岁月的痕迹。
大嫂早就会玩微信了,要不是她在微信语音中告诉我“老大”住院,我还真不知道。大嫂一边告诉我“老大”的血糖状况,一边轻描淡写的安慰我说,你放心,你哥检查过的所有身体指标都很好,很正常,只是做些调理,不用来看他。。。。。。
我接“老大”出院,去到谭虎音乐会现场的那个傍晚,他扣了一顶帽子在头上,从电梯上下来,那个画面太像父亲了,我顿时觉着心头一阵发酸,发堵,发紧。他倒是若无其事,强打着精神,我赶紧上前扶起他,穿过医院的长廊,走到街上,拦下了一辆的士。。。。。。
谭虎音乐会火爆成功了,“老大”开心得不行,满脸褶子花一样乐和着。
过后,我写了一篇音乐会的随笔微信发给他,他说字太小,看不清。过了一天他从医院回信给我,说终于看清了,说看过有点小感动。
“老大”说的感动一定是真感动,他跟谭虎也是兄弟相称,相处。谭虎也应该算是我们张家的兄弟。
前天,大嫂发来几张“老大”的照片,说在医院顺便做了眼睛“白内障”的微创手术,非常成功,让我放心。我说,大嫂您幸苦了,“老大”有您我会放心的。
都说“长兄为父”,这些年,长嫂里里外外忙乎着,操劳着,也更像张家的母亲了。
这几年,写下过不少的文字和文章,过意不去的是,很少在文章中提及“老大”,只在一篇散文《篱笆墙的影子》里,记述过他和嫂子的一段“爱情故事”。
小时候,很少想到我们也会老,如今,当真都老了,回想起来的,又尽是些我们小时候历历在目的往事。
什么都会流逝,淡化,忘却,唯有亲情,兄弟情,爱情不会。
我想; 不管怎么说,不管到什么年岁,老哥仨的家族血脉里,会永远传承,流淌着老张家的“DNA”。。。。。。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铁道两端被拦住了,正轰鸣着,经过一列长长的货车车皮。货车过去时,围栏打开,这才发现对面人群中有“老大”的身影,他也正往回走来。我迎上前,拽住“老大”指了指远处的父亲,父亲好像也看到了我们,怔了一怔,使劲摇了摇手中的扇子,扭身往回走了,很快消失在夜色里。
读书阶段的“老大”,没见过他为作业和考试犯愁过一次。上学跟玩似的轻松。尤以数理化成绩为佳,常常在家辅导我的作业和考试。多半时间只见他在和同学玩耍,打篮球什么的。
赶上下放,怎么就轮上了他,下到了小城乡下七里甸附近的一个村子。从那天起,父母在家开始为他们的长子唉声叹气,感觉他落到了水深火热之中,流放去了“西伯利亚”。
除了叹气,三天两头,父母差我坐公交车或是蹬着自行车去“老大”下放的村子,给他送这送那,记得最清楚每次要带一大包“京纲齐”。每次去“老大”村上看他,心里都酸酸的,苦苦的。他也像是被泡在苦水里,在弟弟面前故意强忍着。
这个期间好像“老大”跟着在文工团乐队的谭虎练起了“黑管”,练的很苦,放假回来每天都在练,也把黑管带去村里练。家里也想让他学上个技艺,能有机会往城里调。
那些日子,“老大”一有时间就拼命在家苦练着,“黑管”像是一根他求生的救命稻草,管子里发出的声音充满着哀怨和惆怅。当然,偶尔,也能听他练上一段“波尔卡”,这也是他向往阳光的心声。
好像没多久,“老大”被调上来了,直接去当了兵。其实家里最想当兵的是我,我却始终没赶上。记得跟父母一道送“老大”当兵,看着他穿上军装,跟一大帮小年轻,上了一辆绿皮卡车开走了,我竟然哭的稀里哗啦的。回头看了一眼母亲,母亲眼圈也红红的,父亲瘪瘪的嘴唇使劲抿着,脸色铁青。
当兵毕竟要比下放光彩的多,父母脸上开始有些光泽和红润了。曾经在志愿军文工团唱过女中音的母亲忙家务时,嘴里也会情不自禁哼唱起她们那个年代的老歌来。家里曾经凝固过一阵子的空气,随着“老大”去当兵,一下子舒畅,祥和起来。父亲松开了紧闭的嘴唇和木刻一般严峻的脸庞,连走道的步履也变得轻盈起来。
“老大”当兵之前在家待了好像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家住的那栋楼,是当年小城为数不多的一栋所谓“高干楼”,楼上下住着的都是小城几位局级干部。左邻住着公安局长家,右舍住着交通局长家,再往左,住着宣传部长一家。起初,家家院子没有隔栏,敞开着,也经常走动,后来,不知什么状况,家家都隔起了竹篱笆。
左邻王家,跟我们家关系走得最近,王家孩子王“建国”,小时候是这栋楼的“大哥”,魁梧的身材,保护神一般,成天领着一拨孩子出出进进。“建国”下面好几个妹妹,“建美”,“建华”,“建慧”。王家和张家大人平时也客客气气的,也来往自如。孩子们更是不分彼此,钻过竹篱笆就窜上了门儿。
烧菜,煮饭缺这缺那了,一声吆喝,一把葱蒜,一瓶酱油,一根黄瓜,从竹篱笆这头或是那头,很快就递来递去。
起初,谁也没觉察到,张家“老大”与王家“三女儿”建华聊得甚欢,而且常常是隔着两头的竹篱笆在聊,一聊能聊上整半天。“老大”是怎么取得了“建华”的欢心,后来怎么又悄悄聊成了对象,两家人都蒙在了鼓里。
直到“老大”当兵前结了婚,两家人还处在恍恍惚惚之中,没缓过神来。
“老大”去浙江一军当的兵,我已经从工厂调到了文工团。一次跟着父亲,谭虎,有为等去了“老大”部队看望他。至今还记得“老大”在军营里精神得很,瘦了,也黑了,感觉腰杆也硬朗了许多。父亲抽着水烟带袋跟他嘱咐了很长一会,又带他进城吃了一顿“大餐”。看得出来,父亲很骄傲,军人之家从此有了接班人,父亲也跟我说了一句;你哥哥这么上进,下面就看你的了。
“老大”当兵,扔下“建华”在家待着,倒是常往我们家跑,跟我们母亲,也是她的母亲唠家常。早一年,家里常常收到“老大”寄给家里的信,寄着寄着,尽顾着往“建华”家里寄“情书”了。父母着急想得到点“老大”的音讯,只有去问隔壁住着的“建华”。
父母当初怎么想,儿女们全然不会知道。别的人家都“重男轻女”,唯独咱家是“惯老大,嫌老二,屈老三”。
头一个男孩“老大”降临张家,想象得出,张家祖上一片欢腾,一阵青烟。
父亲张仲华,是东北人,母亲张彤芳是宁波人,一个很“南”,一个很“北”,怎么就走到了一块,组成了“张姓”家庭,至今也还是个谜。要不是父母早早故去,搁在今天,兴许我会向二老刨根问底,会写出点什么弯弯绕的东东来。
“老大”也就比我早来张家一年,次年,“大跃进”后一年,“老二”我降生到张家。一出生就像是个“次品”,就开始不受待见。成人后的有一天,我才从父母开玩笑时嘴里突噜出的一句话得知,他俩当初生完老大,极想要的是一个女娃,结果,摊上了我。可想而知,我出来的多么不是时候,多不讨喜。
难怪爸妈从小那么不待见我,好吃好穿好玩的都悄悄给了老大。老二只有干瞪眼儿的份儿。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妒忌”,只觉着心里一阵阵泛酸水。又觉着是自己的亲爹亲妈,“老大”又是自己的亲哥哥,好坏也不会相差到哪儿去。就算我这拨留给父母点儿遗憾,也还是他们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疙瘩。从起名字看,家里做主的还是母亲,我俩张姓后面那个字,随了她娘家和她的出生地:宁波。
又过了几年,估计父母又下狠心了,怎么也不甘心,不信就折腾不出个女娃来。于是,“老三”跟着来了张家,还是个男娃。“老三”比“老二”还惨,是“二老”之后痛上加痛,雪上加霜,多此一举的“产物”。
论长相,“老大”生下来就标致,越长越像父亲,有棱有角,眉清目秀,白皙俊朗的美男子一枚。“老二”生下来,用现在的新词叫“呆萌”,白归白,脸上的线条不清晰,长得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像母亲。“老三”一出娘胎倒是小洋人一个,有红似白,水灵灵,瘦精精的。
论个性,“老大”精明过人,敏捷圆滑。“老二”木纳憨厚,反应迟钝,“老三”古灵精怪,城府不浅。
在家里,三兄弟面前,“老大”倒是从没有居高临下,称王称霸过,对两个弟弟呵护有加。天地良心,丝毫没亏待过我俩。“老大”平生只有一件耍滑头的事儿,被我“记恨”了一辈子。那是半大不大的时候,父母差我俩去菜场买菜,那个年头,尤其买个猪肉,猪油,豆制品什么的,不仅要聘票证,还要起早排上个长队。夏天也就罢了,赶上天寒地冻的凌晨,弟兄俩站在大雪天的室外,拎个菜篮子,冻的想哭出声儿来。每回排队,“老大”都让我排着,他钻进菜场旁的一家豆浆油条店,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豆浆,吃完两根油条出来,也正好排到我,买好了菜。带回豆浆油条,这就算我俩共同完成的家务。挨冻的是我,关键我回家也不敢多说,“老大”更记不得去说,父母当然还以为什么都没发生过。哈哈!
若干年后直到今天见面,我还常常以此段囧事戏说,声讨“老大”,“老大”也总是会不以为然干笑一声,“建华”倒是每次都会笑出眼泪来。
“老大”从小到大成绩优异,顺风顺水。跟着父母,我俩从北方到南方,从河北大同装甲兵学院怎么就一脚踏上了江南,又踏进了这么一座小城,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相隔一年出生,据老人说,那会儿我们哥儿俩形同双胞胎。翻开家里的老相片看看,其实也不是很像。只是个头一般高,又每天同出同进,形影不离,着同式样,颜色的衣服,鞋帽。上同一所小学;健康路小学,红旗小学,又上同一所中学:镇江师专。
碰上兄弟俩在家犯浑,总会被父亲大吼一声后逐出家门,这已是家常便饭的事。刚开始被赶出去,会气的跑出很远。有一年夏天的晚上,“老大”在父亲的一声“滚出去”之后,真的跑的没影了,母亲急的已经哭了,不住在家埋冤父亲,父亲让我去找。我一直追到中山路和电力路的交叉口那段铁道跟前,还没找到“老大”。
回头看时,只见远远昏暗的路灯下,马路那头,父亲只穿了一件裤衩,光着身子,手里摇着一把蒲扇,急呼呼地往前大步走着。矮小,瘦骨嶙峋的身子,在昏黄的光影中,看上去是那样的憔悴,令人怜惜一个小老头。
★ 温馨家庭的作文
★ 季羡林散文集
★ 季羡林语录
★ 季羡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