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蜀道难》教材分析(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爱吃肉肉的齐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蜀道难》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李白的这篇惊世之作,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巍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
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孟棨《本事诗》)。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河岳英灵集》)。宋陆时雍叹云:“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蜀道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而对于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这首诗,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2、理解两处用典: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3、体会三种主要情感:
(1)、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2)、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无一不体现诗人的这种感情。(3)、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以“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山水景物的特点来写,展现了古老蜀道的峥嵘、高峻、奇险、逶迤的面貌,揭示了蜀道之难;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友人的劝诫:“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其中融会着诗人对人生的感叹。
当然,关于它的主题,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这里是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4、明确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1)、夸张的笔墨: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3)、细节的动作描写: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妙惟肖。(4)、衬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另外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以上便是我对李白《蜀道难》的认识及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所做的一些分析,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同仁指正批评.
蜀道难分析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课文解读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②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①噫吁嚱:yīxūxī, 即“噫!吁嚱!”“吁嚱”又写作“于戏”,同“呜呼”。②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诗的开头这几句,不是直接描写蜀道,而是写对蜀道之难的惊诧感受。诗人先连用两个浸透着强烈感情的咏叹词语,接着又用一个夸张性的比喻,惊呼蜀道高峻危险,比登天还难,为全诗定下雄放豪迈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②茫然③!(蚕丛和鱼凫这些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离我们多么遥远多么茫然。①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凫,fú。②何:何等、多么。③茫然:悠久迷茫,不可知道的样子。)尔来①四万八千岁②,不与秦塞③通人烟。(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虽然比邻,却从来不与秦地通人烟。①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②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③秦塞:秦地。秦地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西当太白①有鸟道②,可以横绝③峨嵋④巅。
(长安西面的太白山、蜀地的峨眉山自古就没有人行之道,只有高飞的鸟儿才可以沿着山间的低凹处,横过它们巍峨的峰巅。①太白:秦岭主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②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惟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③横绝:飞越。④峨嵋:《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这六句是写由于山水的阻隔,秦蜀两地无路可通。自从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到蜀道开辟之前,四万八千年间,秦蜀两地一直无法交往,从侧面写出蜀道开辟的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①,然后天梯②石栈③方钩连。(五位神勇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①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下嫁五个美女,时蜀王令下属五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用力往外拽,结果山崩地裂,力士与美女皆压死,山也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②天梯:指高峻险陡的山路。③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这两句从正面描写蜀道的开辟之难。]上有六龙回日①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③之回川。(上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峰,下有波涛滚滚的回旋曲折的急流。①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阳乌代指太阳。回日,使日回。回,迂回、绕道。②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③逆折:回旋、倒流。)黄鹤①之飞尚不得过,猿猱②欲度愁攀援。(千里翱翔的黄鹤尚且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①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②猿猱:统指猿类。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这四句极写蜀道之高险,先由上而下正面写,然后由鸟而兽从侧面写。]青泥①何盘盘②,百步九折萦岩峦③。(青泥岭上的山路,盘旋又盘旋,曲曲折折一匝匝萦绕山峦。①青泥:岭名,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县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②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③萦岩峦:绕着山岩转。)扪参历井①仰胁息②,以手抚膺③坐④长叹。(手摸星辰头顶天,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按胸口徒然长叹息。①参、井:皆星宿名。古人认为地上某地区与天上某星宿相应,叫分野。参,shēn,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故由秦入蜀,称“扪参历井”。扪,mén,摸。②胁息:鼻不敢出气,惟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③膺:胸。④坐:徒然,空。)[这四句作者选择青泥岭作为描写对象,从行人的感觉来描述蜀道的艰险。]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问君西游①何时还?畏途巉岩②不可攀。( 西行入蜀的朋友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①西游:古时从长安人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但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说入蜀为“西去”。②巉岩:险峭的山岩。巉, chán。) 但见悲鸟号①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鸟跟随着雄鸟飞绕在林间。①号:háo,聒噪。)又闻子规①啼夜月,愁空山。(又听见子规在月夜啼哭:“不如归去罢!不如归去罢!”一声声,愁满空山。①子规,杜鹃鸟,又名杜宇。据《华阳国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杜鹃鸟鸣,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听着杜鹃悲哀的啼声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①凋朱颜:红润的容颜为之衰老,这里是吓得变了脸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朱颜,红颜。)[这几句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连峰去①天不盈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③。(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峭壁。
①去:距离。②盈:满,足。③绝壁:陡峭的山壁。)飞湍①瀑流争喧豗②,砯③崖转石④万壑雷⑤。(激流和瀑布冲得山岩震荡,推着巨石飞转,震耳欲聋的声音,好似雷霆回响在万壑千山之间。①湍:tuán,急流。②喧豗:轰响声。豗,huī。③砯:pīng,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④转石:使巨石滚动。⑤万壑雷: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壑,hè,山沟。)[从视觉和听觉描写蜀道之险。]其险也如此,嗟①尔远道之人,胡为②乎③来哉!(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①嗟:jiē,叹惋之辞。②胡为:为什么。③乎:语助词,无义。)[先用一个“险”字归结上文,再用蜀人的口气再次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进一步渲染蜀道之险。]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然引出婉劝朋友的主题。原来,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为“畏途”,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那是实在“不可攀”的“巉岩”啊。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诗先调动读者的听觉,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悲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因此,诗人借景抒情,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不忘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让人陡然又增几分恐惧。继而,诗写出四个整齐的七言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托出山势的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山势之险。接着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这四句诗,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由人不惊呼:这蜀道“其险也如此”,不由人不叹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最后的诗句巧妙地呼应了“问君”句,再次点明了对西游的朋友的焦虑和关切。
剑阁①峥嵘而崔嵬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气象非凡,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也莫想攻克。①剑阁:一条30里长的栈道,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②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嵬,wéi。)[这几句是写剑阁形势险要。]所守或①匪②亲,化为狼与豺③。(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他反而好似豺狼,成为国家的祸患。①或:倘若。②匪:不是,通“非”。③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
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前面所说“君”,即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①血,杀人如麻。(行人来到这里,从早到晚都要防备猛虎的袭击,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吮吸着人血,被它们杀害的人啊,横尸遍野,密密麻麻。①吮:shǔn。)[ 这六句写野心家如果据险叛乱,将给蜀地人民带来深沉灾难。]锦城①虽云②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趁早快回家!①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的别称。②云: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心有余悸,连连叹息。①咨嗟:zījiē,叹息。) [最后奉劝友人即使到达蜀地也不可久居,再次咏叹蜀道之难,与前文形成复沓回环,使乐曲在诧愕叹息的余音中收束。]
“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在极力描写了蜀途之高、蜀道之险、剑阁之凶后,诗在结尾又大声呼告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顺利归来,“侧身西望”,回顾走过的道路,也会毛骨悚然地“长咨嗟”,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对朋友浓得化不开的关切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关于李白《蜀道难》分析
要求:1理解作品运用神话、传说、想象、夸张登浪漫主义手法 2“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三次重复的作用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一口气连用三个惊叹词,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这一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鱼凫古蜀国国王,开国何多么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历史的角度。西当太白秦地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蜀地巅地理的角度。秦蜀两地只又鸟飞的路而无人行的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神话传说。⑴//
以上为第一段:运用神话传说叙写古代开辟蜀道的艰难困苦,说明蜀道来之不易,为正面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六龙驾车载日遨游至此而无法超越-神话、夸张,之高标指最高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江涛曲折—以水衬山,以下衬上,以水流深急衬山之高危使人惊心动魄-衬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夸张,猿猱欲度愁攀援夸张-极言其高险陡峻。青泥山岭名,入蜀要道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发挥了无比丰富的想象,极尽夸张之能事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几时还设问句始?畏途*搀岩险恶的山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地多子规鸟,啼声哀切古代传说子规鸟是蜀王杜宇(号望帝)的精魂所化,这里用以渲染一种愁惨的气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咏叹,强调蜀道难的主题,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句终!/连峰去天不盈尺“高”字。谚语:武功太白,去天三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险”字。夸张。飞湍瀑流飞泉瀑布争喧(兀豕),(石水)崖转石万壑雷飞泉瀑布,奔腾轰鸣,石转崖崩,声震如雷。前面绘色,这里绘声,写出了山之险峻,水之壮奇。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
乎来哉 以深沉嗟叹作结!⑵//
以上是第二段:大量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依照自秦入蜀的线路,具体描述蜀道的高、危、险、峻,充分渲染它的壮与奇。分为三层:1极写蜀道沿途崇山之高峻;2写蜀道夜景、畏途#搀岩、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3极写蜀道之险
剑阁山名,又叫剑门关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受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形势险要,易受难攻而为野心家割据的危险,表现了对现实的殷忧,/想象着一旦“匪亲”当道:(老百姓)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因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第三段: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由自然环境的险恶写到社会环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对于国事的担忧。分三层:1 写剑阁形势之险要;2 承上写了想象中的割据之后的情景; 3第三次发出“蜀道难“的感叹。
《蜀道难》是最能体现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歌行体,大约写于天宝元年前后。 诗中极写由秦入蜀道路的奇险难行,歌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并表示了对蜀中政治形势的隐忧。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夸张的诗句为基调,一唱三叹,先将传说、神话引入诗中,在想象中描写太阳神曦和和飞禽走兽的畏难怯步以及行人的屏息长叹,突出了蜀道的险峻,再设想入蜀的行人在蜀道上所感受到的可怕的环境气氛,突出了蜀道的险畏,最后从自然形势的描写转入到历史教训的提示,暗示对蜀中政治局势的隐忧。全诗运用夸张、比喻、渲染、暗示等表现手法,时间上由古到今,景物上由远及近,感情上由浅入深,表现了蜀道的艰险。由于诗人的豪放气魄贯注全诗,使读者不因蜀道艰险而产生畏惧心理,相反却领略了祖国河山壮丽的美感。诗中寄托的政治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诗人政治思想的敏锐。他不是得意忘形,一味赞美山水,而是把严肃的政治见解不着痕迹地纳进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
在艺术上:
一 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的艰难奇险。“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力士开山,是运用古老而奇特的神话传说写秦蜀阻隔之久远,使诗歌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六龙回日”、“子规啼月”又是运用美丽凄婉的神话传说,渲染了蜀道的高峻与悲凉,使诗歌充满着神秘的气氛。“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连峰去天不盈尺”这些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都以天的博大和高深作为背景进行比照映衬,因而使蜀道之高险达到了极致,造成一种令人惊奇振奋的雄伟气势。
二 作品通过反复咏叹来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强烈的咏叹,一开始就为全诗奠定了雄迈的基调,当中的重复咏叹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了惊叹山川壮伟奇险的主旋律,最后的再次重复咏叹则是全诗的主题的深化。这一咏叹句式成为串联全诗的一条感情线索,形成了强烈的抒情气氛,这一诗句也就成为千古名句。此外,在第二段还有“以手抚膺坐长叹”、
“使人听此凋朱颜”、“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感叹句,既是诗情的强烈抒发,又是每一层次诗意的小结,具有抑扬回环的艺术效果。
《蜀道难》段落分析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总结: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段落分析
【—之蜀道难段落分析】,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诗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总结: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李白蜀道难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政治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诗人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蜀道难》是旧题乐府,李白旧题乐府的特点与旧题原来的主题和寓意有密切的关系.梁、陈间阴铿诗已有“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语.李白写《蜀道难》是写的是长安到蜀中道路的艰险,亦可能寄寓功名难成之寓意.
这首诗在体裁上是属于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五七诗中是一种形式最自由的诗体,它以七言为主,可以兼用长短不齐的语句,长的可以使九言或九言以上,短的三眼、司彦、吴艳等均可,不向五古、律诗、绝句那样少变化.这首诗的前面两句分用长句,语言非常奔放畅达;后一部分写剑阁和属地环境险恶,有时用不少四言句,显得简劲有力,长句短句的变化,使诗的语言自由活泼,句式丰富多彩 .李白最善于写七言歌行,在这种诗体里,诗人充分继承并发展了楚辞、古乐府的特长,发挥了无比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异常丰富的语言,现了他豪迈的胸襟和气概,热爱自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一特点从前人已经看出开了.如唐殷璠说:“其一文章,率皆纵逸,直如《蜀道难》等篇,可谓气质又起,然自骚人(指屈原)一环,现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明王世贞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怳, 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艺苑卮言》卷四)明胡震亨说:“太白《蜀道难》、《远别离》、《天姥吟》、《尧祠歌》等无首无尾,变幻错综,窈冥昏默.”殷璠、胡震亨都提到《蜀道难》,可见这首诗又是李白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
分析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简析
思想内容评述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遭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麦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艺术特色举要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
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乡愁》教材分析
1、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致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
3、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 méi海峡 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 “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 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4、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觉呢?
多名学生回答:
母爱是一台电话机;
母爱是一座桥梁;
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席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己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今后,母爱是……
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而这种感觉,前段时间台湾的国民政府主席连战找到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找到了,祝愿饱受海峡隔离之苦的同胞都能早日找到这种感觉。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 蜀道难段落分析
★ 第二册教材分析
★ 分析教材的方法
★ 数学教材分析范文
★ 三下语文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