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闲思与碎语散文(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普陀区干饭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闲思与碎语散文
一
很多时候,我不信命。但又觉得:人生,似乎真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背后指明方向。
或许承袭了父亲一生挚爱文字的基因,从小我就喜欢阅读。开学时,不出三天,整册语文课本都读过了。这种潜质,在不重视教育的当时,并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或者,即便注意到了,对于一个温饱难继的孩子,又能如何?
高中时,痴情不减。开始试着写些小东西并学着投稿。那时,一个农村孩子的我,信息闭塞兼性格羞涩,看见报刊亭售有《萌芽》杂志,便不假思索地投寄过去。几次试水不成,也便不了了之。
偶尔,读过千遍、万遍后,将自己的“作品”炫耀似的拿给父亲看:“啥用?竟整没用的,有功夫往你那书上用用劲!”一生不得志的父亲总是这样不温不火地说我。
毕业后,老公选择了复读。囿于家境,不能复读的我潜意思里有两个倾向:文字和英语。一个假期,一本《宋词小札》让我读了又读。尽管不是很懂,然,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是暗合了我的某种心思。无声的交流中,让一怀心绪小心地释放着,也隐隐地幸福着。
人总有懂事的`时候。成家后,骨感的现实一下子让我清醒:纵使有万千理由让我爱上文字,可毕竟解决不了生存啊!无奈中,忍痛割爱,彻底放手。一任东流中开始了我的另一种人生。
直到今天,我的人生没有哪年是仅仅从事一项工作过来的。别人都怎么活的,我不得而知。于我,一直跑步前进。当然,不敢保证没有走过弯路。从开始探路似的打工而自主创业,从服装而饭店,一路杀到房产、土地。多年的“横刀立马”,尽管与辉煌无涉,却也让苍白的日子十足起色。从只身来到一座城市而从城东搬到城西,又从城南转到城北的实质性飞跃。如果说现在的城市人,尤其县级城市的居民,拥有几套房产已悉数平常。而我,之前,就已经这个身价了。
任何事情都有相互塑造的成分在里面。恶劣的家境也铸就了我的坚忍。从而含泪奔跑,以期到达高远。
当我一路奔跑着,终于完成资本积累,与周遭的同学、朋友甚至正宗的城市人有一拼时,一个蛰伏在心多年的想法贸然而出。我在心里窃问自己:是否该为本真的内心活一回呢?
从为了生存被迫谋生而于世俗里完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身份剥离,我等待了十八年。像梦一样,实现了。
细数光阴,许多年里,我像潜伏于一群纯粹的劳动男女里的异类,挨过一段又一段难忘的岁月。工作之余,工友们来不及脱掉污脏的外衣,摘下手套便围在一起玩扑克。有条件的,自然当仁不让。上不去场的便挂在某一方名下,助阵之余,跟着一起输抑或一起赢。大呼小叫里,看似生命得以充实,实则没有一点该汲取的养料。不谙赌术的我只好躲在一边,在自己的思维里跋涉。
现实与理想的绞搏让我深味其苦。这么说吧,一年倘能做360个梦,其中有350个都与现实环境有关。并且,很多时候,都在心底暗暗责怨自己:这份自强的念头为何来得这么不是时候?难道真的,命运在捉弄自己不成?
很多年里,看老公一身标志服,不无威严的上班、下班,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种一方面来自环境更多源于性格层面的苦痛,一直潜在心底。即无从宣泄又不能释放自己。
二
,从一本《意林》入手,我像一位失责的母亲,重新认领回已经整整流浪了廿年的文字这个孩子。从一朝放手而全然接受,长久的疏离已让我的内在完全丧失了写作的能力。凝思中,发现文学写作,除了闪念里蓬勃的热情,还要有长久状态下深入的阅读做顶托。
一本《意林》合订本读下来,我的读书笔记有半本书厚。一篇文章入眼,急急地读下去,一遍、两遍,从来不问作者名谁。因为,再有名气的作者于我都是陌生。这样饱读几年,重又翻回从前的读本,才恍然觉得:原来,自己也挺了不起,曾经与那么多名人过过话。这于人人都在直视眼前,然后于喧嚣中步履匆匆的当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命运似乎又在我至真的兴趣爱好上助推了一把。老公调往市里工作;孩子去了外地就学。衣食无忧的我终于有时间、精力全心倾入一个文字的世界了。除去特殊情况,一天有四——六小时都泡在书本里。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内心对话。
我的梦彻底启程了。
从《简爱》、《苔丝》、《还乡》而《蝴蝶梦》、《忏悔录》、《悲惨世界》等等,一年下来,我阅读的书籍以十位计数。这些年间,在我所拥有的清淡如水的日子里,是阅读写作,支撑着我的精神的穹庐并指引着我的生命的向度。
看我长久状态下埋头读写,不免有人问我:累成这样,值吗?想当作家呀?为此,我总是报之以浅笑。人生,什么才是值得的事情?爱即为所值!设若聊起爱有所指,那么,我会有三种在场选择:一是文字;一是实体;一是亲人。至于高度,从未刻意过。过程便是享受。
两地生活固然让我失去很多。却也同时另有所得。难得的是,我能从自己的缺失中领略到拥有的幸福。一人世界纵然寂寞,却也能让思想驰骋。让我纵情在无涯的文字里,太深、太深。
世上的工作有千万种。多少人甚至一生都在违背意愿,为生存而用力地活着。从这点出发,能从自己的属意之处获得幸福,我知足。
闲思和碎语散文
一
很多时候,我不信命。但又觉得:人生,似乎真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背后指明方向。
或许承袭了父亲一生挚爱文字的基因,从小我就喜欢阅读。开学时,不出三天,整册语文课本都读过了。这种潜质,在不重视教育的当时,并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或者,即便注意到了,对于一个温饱难继的孩子,又能如何?
高中时,痴情不减。开始试着写些小东西并学着投稿。那时,一个农村孩子的我,信息闭塞兼性格羞涩,看见报刊亭售有《萌芽》杂志,便不假思索的投寄过去。几次试水不成,也便不了了之。
偶尔,读过千遍、万遍后,将自己的“作品”炫耀似的拿给父亲看:“啥用?竟整没用的,有功夫往你那书上用用劲!”一生不得志的父亲总是这样不温不火地说我。
毕业后,老公选择了复读。囿于家境,不能复读的我潜意思里有两个倾向:文字和英语。一个假期,一本《宋词小札》让我读了又读。尽管不是很懂,然,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是暗合了我的某种心思。无声的交流中,让一怀心绪小心的释放着,也隐隐地幸福着。
人总有懂事的时候。成家后,骨感的现实一下子让我清醒:纵使有万千理由让我爱上文字,可毕竟解决不了生存啊!无奈中,忍痛割爱,彻底放手。一任东流中开始了我的另一种人生。
直到今天,我的人生没有哪年是仅仅从事一项工作过来的。别人都怎么活的,我不得而知。于我,一直跑步前进。当然,不敢保证没有走过弯路。从开始探路似的打工而自主创业,从服装而饭店,一路杀到房产、土地。多年的“横刀立马”,尽管与辉煌无涉,却也让苍白的日子十足起色。从只身来到一座城市而从城东搬到城西,又从城南转到城北的实质性飞跃。如果说现在的城市人,尤其县级城市的居民,拥有几套房产已悉数平常。而我,之前,就已经这个身价了。
任何事情都有相互朔造的成分在里面。恶劣的家境也铸就了我的坚忍。从而含泪奔跑,以期到达高远。
当我一路奔跑着,终于完成资本积累,与周遭的同学、朋友甚至正宗的城市人有一拼时,一个蛰伏在心多年的想法贸然而出。我在心里窃问自己:是否该为本真的内心活一回呢?
从为了生存被迫谋生而于世俗里完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身份剥离,我等待了十八年。像梦一样,实现了。
细数光阴,许多年里,我像潜伏于一群纯粹的劳动男女里的异类,挨过一段又一段难忘的岁月。工作之余,工友们来不及脱掉污脏的外衣,摘下手套便围在一起玩扑克。有条件的,自然当仁不让。上不去场的便挂在某一方名下,助阵之余,跟着一起输抑或一起赢。大呼小叫里,看似生命得以充实,实则没有一点该汲取的养料。不谙赌术的我只好躲在一边,在自己的思维里跋涉。
现实与理想的绞搏让我深味其苦。这么说吧,一年倘能做360个梦,其中有350个都与现实环境有关。并且,很多时候,都在心底暗暗责怨自己:这份自强的念头为何来得这么不是时候?难道真的,命运在捉弄自己不成?
很多年里,看老公一身标志服,不无威严的上班、下班,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种一方面来自环境更多源于性格层面的苦痛,一直潜在心底。即无从宣泄又不能释放自己。
二
20,从一本《意林》入手,我像一位失责的母亲,重新认领回已经整整流浪了廿年的文字这个孩子。从一朝放手而全然接受,长久的疏离已让我的内在完全丧失了写作的能力。凝思中,发现文学写作,除了闪念里蓬勃的热情,还要有长久状态下深入的阅读做顶托。
一本《意林》合订本读下来,我的读书笔记有半本书厚。一篇文章入眼,急急的读下去,一遍、两遍,从来不问作者名谁。因为,再有名气的作者于我都是陌生。这样饱读几年,重又翻回从前的读本,才恍然觉得:原来,自己也挺了不起,曾经与那么多名人过过话。这于人人都在直视眼前,然后于喧嚣中步履匆匆的当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命运似乎又在我至真的兴趣爱好上助推了一把。老公调往市里工作;孩子去了外地就学。衣食无忧的我终于有时间、精力全心倾入一个文字的世界了。除去特殊情况,一天有四——六小时都泡在书本里。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内心对话。
我的梦彻底启程了。
从《简爱》、《苔丝》、《还乡》而《蝴蝶梦》、《忏悔录》、《悲惨世界》等等,一年下来,我阅读的书籍以十位计数。这些年间,在我所拥有的清淡如水的日子里,是阅读写作,支撑着我的精神的穹庐并指引着我的生命的向度。
看我长久状态下埋头读写,不免有人问我:累成这样,值吗?想当作家呀?为此,我总是报之以浅笑。人生,什么才是值得的事情?爱即为所值!设若聊起爱有所指,那么,我会有三种在场选择:一是文字;一是实体;一是亲人。至于高度,从未刻意过。过程便是享受。
两地生活固然让我失去很多。却也同时另有所得。难得的是,我能从自己的缺失中领略到拥有的幸福。一人世界纵然寂寞,却也能让思想驰骋。让我纵情在无涯的文字里,太深、太深。
世上的工作有千万种。多少人甚至一生都在违背意愿,为生存而用力的活着。从这点出发,能从自己的属意之处获得幸福,足矣!
闲思碎语散文
(一)
姚贝娜的死讯,让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近几年一直关注她,一方面是确实喜欢她的歌声,另一方面,也许还有些同病相怜的意味。前不久见到她病情恶化的消息,心里就有些恐慌:不是已经康复的好好的了吗?为什么突然就恶化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居然这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死亡,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愿触及和直面的话题,然而,谁又能逃避得了呢?
人从一出生便开始向这个终极目标走去,死亡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我们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不期而至。年少轻狂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问题。而只有病体衰弱或迟暮之年的人们,才会意识到我们早已与死亡相约。
可是,又谁能甘心而坦然地去赶赴这一场生命之约呢?
于是,人们千方百计寻求健身延寿的良方。于是,各种养身保健的商品铺天盖地,各种健康讲座充塞视野,似乎人们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长寿。
可是,多活几天的意义在哪呢?
宋美龄以106岁的高龄谢世,可是晚年时却发出这样的喟叹:上帝为什么这样惩罚我,让我活这么久?
如此一生轰轰烈烈的名门闺秀政界翘楚,尚有此感叹,碌碌我辈又何须乞求长寿?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强,一切随缘好了。
(二)
前不久去省城看病,顺道访一旧友。傍晚,两个历经沧桑的中年女人,在朋友简陋狭小的居所,穿着随意的家常衣服,随心所欲地话着家常。无需客套,无需拘束,无需设防。眼前新愁,前尘旧事,人生,梦想,文学……天南海北随意乱侃,时而毫无顾忌的大笑,时而愤世嫉俗的牢骚,时而不加掩饰的悲叹。不知不觉间,已是深夜,困意阵阵袭来,而谈兴丝毫不减。同样生性克制内敛的我们,平日里有什么烦恼委屈都埋在心里,不肯轻易向人诉说。而这次,好不容易与挚友久别重逢,终于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真是痛快!人生在世,难得如此狂放一回,给压抑的情绪的一个释放的出口,何尝不是一件值得回忆乐事。
忆及此事,欣然感叹,人生在世,能有几次这样愉快的相逢?有几人可以如此敞开心扉的交流?正如作家李娟所言,似水流年里,有两三知己,清茶一盏,好书几卷,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如此。人生不易,美好难求,珍重,珍惜。
(三)
有些人,纵然不曾相遇,不曾言语,但,一段文字,一首歌曲,一片流云,一朵初绽的花朵,一枚飘落的黄叶……因着一点点偶尔的机缘,无端地,会想起他们。这种想念,不是恋人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也不是亲人间嘘寒问暖的牵挂,只是那么浅浅淡淡,若有若无,如游丝,似飘絮。
有些爱,与风月无关,与他人无关。只存在于一个人心底的深海,在岁月的流水中,一点一点地积淀。汹涌海浪冲不走它,飞舞的浪花带不走它,就那么静静地,蛰伏在生命的深处,寂然无声,了无痕迹。
当某一个名字,在另一个人的心里,有了思想,有了温度,有了喜怒哀乐,有了相知相惜的默契,那就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感受到其气息,亲切,默然,欢喜。
(四)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民国才女张充和,七十多岁时写下此联,寥寥数字,道尽了她的人生修行和参悟。深夜读她的故事,不觉喟然感叹:人这一生,能如此清清朗朗、淡然随性的活着,也不枉来这世上一遭。
知己,一个多么奢侈的词!想起这两个字,如同在茫茫海面上夜航的船,眺望一座远方的灯塔。也许,它是如此的遥远,远到无法抵达;也许,它只是一个幻境,从来不曾存在过……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有向往,一点微光就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五)
个性迥异的人之间,是很难互相欣赏和认同的。
生性粗放行为草率的人,不会欣赏做事扎实细致耐心的人,而且,还会埋怨对方太死板太磨蹭太吹毛求疵。因为,在他们看来,大而化之雷厉风行简单快捷才是正确的处事方式。为此,往往走向极端,把简单快捷变为敷衍草率却依然自以为是。
同样,感情淡漠内心功利的人,也不会欣赏那些怜花惜月感情细腻的人,而且,还会嘲笑对方无病呻吟虚伪矫情神经过敏。因为,在他们看来,抓住实实在在的物质远比整天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要靠谱。于是,他们一路狂奔摸爬滚打争权夺利,以致迷失自己的灵魂而浑然不觉。
当然,反之亦然。
生性谨慎做事认真的人,则往往会钻进追求完美的死胡同里不肯回头,总会为别人的一些粗疏和错误而愤愤不平耿耿于怀。
同样,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人,则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不可自拔,一颗敏感的心往往会被现实的利刺扎得遍体鳞伤,却仍然蔑视那些一味追求实惠的人。
有些人之间,注定是永远不会互相懂得的。树永远不懂云的漂泊,春永远不懂秋的落魄,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暗。细想起来,世间万事万物,大多是如此南辕北辙阴差阳错。
(六)
放假了,孩子和她爸爸都提前回老家去了,只我一个人暂时在这里守护着自己的这个家。一个人的日子未免孤寂,但也清闲自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锻炼、上网、看电视、听音乐、侍弄花草,偶尔,写几行字。日子,如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溪,就这样安静地缓缓流淌着。
午后,小睡片刻,起来冲个澡,着一棉质睡裙在家自由自在地晃荡。此刻,读几页狄金森的诗,最合适不过了。她的诗清丽、柔婉,读来感觉日常、恬淡、幽默,还有一点孩子气的率直与天真。喜欢这样的诗,也喜欢她一生淡泊名利,潜心筑造自己精神巢穴的人格精神。她的孤僻好静,她的我行我素,她对爱的一往情深义无反顾,都是那样的触动我的心。
泰戈尔的诗,则适合在夜晚读,那一句句睿智的言语,是人生的真谛,是生命的赞歌。此刻,白天的一切喧嚣褪去,只有这些闪光的`诗句,如夜空中的一粒粒璀璨的星光,照亮人心灵的暗夜。
(七)
有时候,无端地会被某首曲子打动,便忍不住一遍遍地听,继而听不同歌手或不同乐器对这歌曲的演绎。
个人觉得,一个歌手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蒋大为当年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骏马奔驰保边疆》《北国之春》等歌曲,让多少少男少女为之痴狂,是当之无愧的经典。而今年春晚,他唱乌兰托娅的《套马的汉子》,却令人感觉全然没有以前那种奔放宏厚的风采。再比如,阿宝演唱的陕北民歌堪称绝妙,但听他演唱张雨生的《大海》,总给人感觉味儿不对。还有,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而成名的“大衣哥”朱之文,他那洪亮雄浑的嗓音确令人叹服,可后来渐渐被包装的花里胡哨,有时还唱一些酸溜溜的情歌,让人觉得别扭。
同一首歌歌曲,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和氛围下演唱,效果也大不一样。霍尊在《中国好歌曲》演唱《卷珠帘》时,那空灵、纯净的声音与歌词的意境完美结合,瞬间就征服了挑剔的评委和观众,刘欢甚至为之两次落泪。而在春晚舞台上的演出,虽然歌声也很婉转凄美,但似乎缺少的原先那种轻松自如、令人陶醉的韵味,远远不及在《中国好歌曲》舞台上那样感人。
同样,有些曲子,只有适合它的乐器才能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萨克斯吹奏的《回家》,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葫芦丝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些曲子,换成其他乐器演奏,效果大不一样。
一种乐器有一种乐器的优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特色,盲目模仿或刻意求工,有时反倒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保持本色,平淡自然,才是最好的。
(八)
连日来,持续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沐浴在暖融融的阳光下,使人疑心春天已经提前来临了。
入冬以来,阳台上养的花大都搬进屋了,只有那盆三角梅因体型庞大不便挪动,仍被搁在那里。它本来就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耐旱、耐寒,花期长,开花勤,条件适宜的话,一年可开三四次。今年初冬时,它还蓬蓬勃勃地开了一茬的花,前不久才逐渐凋零,有的枝头还挂着几朵干枯残花。
原以为,它总算要休眠了,谁知这几天天气回暖,它突然又冒出许多新叶子,深红的、细碎的、密密麻麻的,虽不艳丽,但很精神,似乎是争先恐后地来赶赴某个盛会,生怕迟一步就会错过。
望着这些冒冒失失的家伙,不由替它们担心:你们被太阳热情的假象迷惑了,按捺不住地绽放了自己。可是,当真正的春天来临时,你们还有气力再盛开吗?或者,说不定哪天老天变了脸,你们的美丽岂不是要夭折在严寒中?
天地万物,荣枯有时,本是自然规律。可现在,许多事却往往反常而行。只是反常久了,人们就把反常当成了正常。
近年来,暖冬的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暖冬虽然舒适,可我更希望能有一个正常的冬天。
闲思散文
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当心在闲适中流浪时,不期然间,总会莫名其妙地,有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心头缠绕。
看着蓝蓝的天,听着树叶在风中舞蹈,心绪,有些时候仿若无处依傍。
虽已挥别多愁善感的日子,生活的安稳与舒适或许已成了别人眼中的“幸福之处”。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总在寂寞中发起袭击,让心显示出无助的疲惫。也许是为了逝去的年华,也许是为了一些错过,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些无奈,也许很多很多……
好想找一处无人的地方,不被打扰地放空心灵。现实的社会,再简单也是有负累。所谓的以为然的轻松,其中也蕴藏着繁杂。毕竟,不是所有的不喜欢都能避开,不是所有的向往都能够靠近。很多的理想和追求,不是输给了年龄,就是败给了岁月。获得的东西,有些在别人眼中是闪耀,在自己的心里却是负重。
人,终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以简单去应对复杂,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累;以柔软去对抗坚硬,那是一种看不见的内伤。我不知道自己处于何种状态,那扬起的嘴角,其实偶尔也不是发自内心的。
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淡然一点会是清风明月,太过执着,则就是迷茫了。
然,渐行渐远的时光,总会留下斑驳的回忆,在渐凉的岁月里震荡着没有篱笆的心。那些深刻的,不管是乐是悲,总是最慢褪色,于是,蓦然回首间,会为找不到旧时的踪影,会为留下的.痕迹,徒增一声轻叹!
好想找一些文字,作为情绪的引子,泄下所有的负面。生活终归五彩缤纷,有亮色也有灰暗,没有人能完全避得了那些灰,那些暗,唯一能做的,是让灰暗不要占据心中太大的空间。
生活,很多时候需要苟且,诗和远方就像旅途中一个又一个的瞭望台,当匆匆忙忙赶来时,获取的,最多只是一副望远镜。又或者,就像琐粹日子里一段段短途的旅行,只提供一些暂时的欢乐,真的别让自己一生一世都在奢望诗和远方。
我在寻找着,寻找着一种最佳的状态,最好的姿势来应对生活。人生在世,难免有一些是不得已而为之,难免有一些牵绊是不能轻易解除的。那就学会自我排解,自我调节吧。
闲暇的思绪,有失落,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调整。有调整,才会彻底去除无聊的感觉。没有了无聊的感觉,生活才能真正过得舒心,
谁说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既是修行,那又怎能没有痛苦?没有怅然若失的时候?
我放过自己,把心靠在理性的边上,看天空飘过一朵朵的白云……
我想,总有一天,我会让一切都云淡风轻。
早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斑驳驳的照在满是闲秋意境的我身上,是那么地清晰。思绪便在这稀碎的阳光中延伸……
——题记
几片树叶在零星的阳光中缓缓飘落,融入了大地的怀抱,化作来年的春泥,滋润大地。继续徜徉在这道零碎的光影中,反反复复。
秋天,一个意境很深的季节;一个感悟颇深的季节;一个触动心灵的季节;更是一个感悟人生的季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秋天,是那么地凄凉,又是那么地令人深思。诠释着各异的人生。
欲念已去的脚步停留于零碎的阳光那关切的目光,宁静而深邃,令人捉摸不透。徘徊在这样一片静好的阳光中,所有的孤单便在瞬间泯灭。似乎有这样的灵魂支撑着,生命便可以像它们一样透亮。阳光透亮,岁月静好。为求这一片静好的岁月,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那灵魂的支撑,更是心灵的纯净与坦然。
驻足在这片静好的阳光中,无需解释,无需言语,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与独立。零碎的阳光照亮了破碎的我。似乎被这灵魂包容着,便可以与它一样独立。它要我相信,不论是现在还是在遥远的未来,人生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刹那间,一缕缕阳光几米几米地爬在我身上,那么地温暖。
深秋的意境,谁人能懂?春再美,也会谢;夏再热,也会散;冬再冷,也会过。唯有深秋的意境永远也淡不了,也散不了。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香还要深远、持久。
斑驳的光影,斑驳的'似水流年,印记在斑驳的深秋碎影里,无需诠释,一切都是那么地静好。走过了无数个似水的流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在物随时迁,唯一不变的就是属于深秋的这片零碎而有灵魂的光影。
抬头望着,深秋下的风,连想象的感觉都那么地深邃。无论是随风飘落的枯叶,还是梧桐树下的秋风袭袭都让我有那一刻的悸动,还记得那刻悸动的心情,还保持那微笑的光影,还留恋那刻的流年剪影。人生亦是深秋的剪影。望着漫天黄叶飞,未曾忘记悸动的年少青春。时光定格在悸动的那一秒。“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最好的诠释了。
依稀的记忆,曾经的我,靠着梧桐听秋的细雨。深秋和阳光都那么清晰,我就在这清晰的年华中找到了我自己。深秋那一缕细碎的阳光是记忆里最清晰的风景。
人生路,深秋意,孰人能懂?坎坷的人生历经风雨,途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意蕴在深秋的意境上。
此去经年,错乱人生。几十载春秋,孰能轻忘?谁说秋天一定是要凄凉的,它只不过是为了下一个辉煌的到来而蛰伏起来的。就像人生的失败并没有那么凄惨一样,它只是为了蕴意着下一个黎明的到来。
秋天,在悸动的八月离别之后,在熟稔的十月来临之前,傲然地站立。秋天,曾经飘落在诗里的种子,都已在诗外硕果累累。而那些侥幸落下的痕迹,都已定格在枯枝落叶撑着的一个深秋纸城。瘦弱的纸城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生列车,都开往着各异的方向,一去不回头。
是谁在迷冥之中阐述人生的真谛?是谁在一旁默默地解读深秋的意韵?又是谁在行云如流水的时空中慨叹不已,面对行色匆匆的时光叹息:“三分流水,一分秋色,过、过、过。”等我再年老些,更懂得深秋的意境,我就在这片光影中寻觅曾经的剪影。在秋风下感慨,时光的易逝,人生的苦短,秋意的深邃和行色的匆匆。
风潇潇,雨蒙蒙,我走在寻秋的路上。
碎语散文
一
尽管生活一直没有离开文字,却渐渐习惯了不再用文字梳理情感。日子波澜无惊地过着,不变的是生活,改变的却是心境。
初夏其实是我一直喜欢的季节。丰沛的雨水让草木茂盛,气候不热不冷。紫微园的合一欢开得正盛,恍若一朵朵粉一红的小折扇开满叶间枝上,曳曳因风而动;还有檐前屋后一丛丛花色艳丽的蜀葵,浅紫淡雅的木槿;溪边路旁纤巧精致幽蓝的鸭拓草,充满了流畅的动感;以及叶色清碧芬芳流转洁白的栀子花,每年在这个季节相遇,每次都让人惊喜。
犹记去年此时,小学功课尚不紧张,与丫头或傍晚骑行,看遍小城各个方向风景;或街头闲逛,尝遍各种小吃甜品;或周末出游,拍遍各色花朵与山水。时光一晃而过,看着她每日回家就埋头做功课,心里有微微心疼。自己竟也失去出门的兴致,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
吃过晚饭,某人打电话来,说与朋友对饮,要晚归。丫头正在自己房间奋战。换上布鞋,一个人出门。信步走到体育馆,门口苗圃里的栀子开得正好,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偷偷摘了一朵,放入手心。操场内人声喧嚷,都是走路健身的`人。或三五成群大声叫嚷,或两人边走边低声絮语,或跟我一般,一人疾步如飞。边走边想自己心事,偶尔闻手心栀子的清香,身边的人声均与我无关。微微透汗,转身,回家。丫头仍然埋头试卷,无奈亲一亲她脸庞,走开。拖地,洗澡。怕琴声干扰丫头,没敢弹,只用手指轻轻一抚过二十一根琴弦。到书橱里一抽一出一本书,静静沉浸其中。
恍然明白,时光让人成长。其中最自得的表现就是:即使无人陪伴,依然可以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谁可以陪伴永远。
二
刚到家,就见弟弟在弄抓鱼的家伙。看见我,就叫我提上塑料桶,跟着他去捡鱼。小时候,这是我们经常干的事情。因为那时物质匮乏,这些小鱼小虾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很多的快乐。后来条件好了,可吃到嘴里的鱼肉却再也吃不出原来鲜美的滋味。偶尔,弟弟还会带上工具到小溪里抓一回给大家尝鲜。
这让我回想起那段在乡下卫生院上班的日子,那时还刚怀孕,老公跟他们单位几个要好的同事合起来开伙,轮流做饭,厨房就在老公宿舍。晚上一般都闲,常常会拿上家伙去抓鱼。那时的溪水清澈,鱼也特别多,不一会就满载而归。回家后大家一起剖腹刮鳞,然后就着这一大锅的鱼天南海北地侃,直到有了睡意。那时大家还调侃我,说吃了那么多鱼,以后宝宝一定特别聪明。
那是一段生命中单纯美好的时光,和老公常常会在聊天时提起,心中是无尽的怅惘。物是人非,当年的这些人都已散落各处,不复来往。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些时光。而他,会紧紧一握住我的手,让我安心。是啊,我们的过去,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已经往后退去。但我们握住的,仍然还是彼此的手。这已经足够。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我的幸福,就是躺在家里阳台的摇椅上,厨房的汤锅咕咚咕咚冒着热气,衣架上的衣服滴答滴答往下滴水。而身边,是繁茂的草木和各色的鲜花。既有家常的满足,又有些许的诗意,如此而已。
岁末闲语散文
一
只是一本图谱,供初涉者临摹之用。非名画,悬于壁,藏于椟,密玩珍爱或待价而沽,于岁月流转中,暗换移手。纸微黄,双页夹开,起笔寂寥,布局疏旷,细叶袅袅漫至另端,遂成整幅。除自画,大多复制赵子昂、唐寅、文征明、陆至、沈周等大家之笔,以现兰于石缝、泉崖绝顶处的风骨及风、露、雨、晴时的不同姿态。如今之课本,旨在开蒙启智,打通关节之用。然谨慎之态,图解之详,审美之趣,安插之净,足以令后人叹服。
主人胡正言,明末清流,隐于南京鸡笼山侧,好篆刻、印刷、绘画之技。因房前种有十余杆翠竹,故叫《十竹斋》。斋名简净,如斯人,可窥其衣钵心胸,秉持内涵,亦像谱中兰草,不丰腴,却有俊美秀朗之气。
家里也曾种过兰,门前蓊郁两花池,配白砖,年年粉嫩,那样的柔软,足以让柴扉小户的日子格外生动。品名不详,普通之物,不过是寻常人家烟火处的温情点缀。花期长,夏天七八月最为茂盛。尤喜雨,一夜间舒枝展叶,星星点点次第开遍。花叶单薄,清秀、有疏落之美。此花不招摇,不繁密,非雍容类可比。亦柔弱,不造作,无粗枝墨干,更无人工穿凿扭捏,掐筋动骨之痕迹,细叶一托,便可摇曳。且耐寒,若逢大雪,或无知懵懂小儿肆意践踏,看似草黄叶枯,岌岌可危,怎奈待到次年,微风一熏,新雨一过,复又如初。并于根部密连,挽手处,越发友爱,成蔓延之势。故喜爱。
搬家时,不舍,遂挖得一株置于石罐。罐于路边捡拾,因喜其粗粝,幽如老井,便丢下诸多细瓷,独自抱往。岂料卿乃可人,不负美意,无人打理,竟能岁岁盛开,且风姿不俗,总于阳光斑驳,细雨飘飞处,洋溢无数温馨。
朋友的母亲也养兰,皆名品,兰之贵族,什么新品梅,白雪素荷等,不仅名字好听,配上紫砂、素陶,一些线条高挑典雅古朴的花盆,越发衬其清幽。其母是大家闺秀,受过良好教育,一生娴静,会侍弄,也懂爱,知道生命于生命间的呵护与感动。经手之物雅致,染有自身情韵,那些兰也备受宠爱。母亲过生,他们也会备上几盆欣然奉上,这样带有生命体征清香无比的礼物,自是强于那些金银器皿绫罗之类。生命无声传递中,岁月也趋成平缓之河,亦算人世情愿,因果返复,母亲秉性人品的一种宁静回馈。故饱经沧桑80多岁的老母,虽历尽人生波折,舀墨走笔时,尚能裹有阵阵兰香。
二
花草本是自然之物,属生命常态。而兰,禀性奇特,介于花、草之间。是花,无花之隆重,亦草,却比草妩媚,且秉承其坚韧不拔的个性。又是人与自然之媒介,精神气息的贯通者。至于先有花还是先有人不得而知,依圣经所言,花草先至,人类后衍。花本天然,于深山旷谷,各有烂漫,是世人慕其清宁,引庭至院,栽种养植。在饮茗邀月,尺牍劳繁,打理朴素人生时多份相伴。也往往以花喻人,予以高义,成为自身精神的某种寄托。但世之男女,能当得起兰的并不多,兰疏落,有自身清幽,态生自然,人前背后均能保持自身涵养,无浅薄之想,华耀之态。也非囿于今人高调低调之说,高调者,低调者,皆通往一条道路,古井深月少之又少,如无自身精神之光,终将幻灭。人为刻意之事,本也做作,也必将淹没在时光淙淙的流水声中。
明星绯闻爆出后,不讨厌那个男的,也不讨厌那个女的,不喜欢的是那些站在道德高地,擂鼓助威的人。大有标榜洗白自己之嫌。凡尘俗世,各有诱惑,明星尤甚,世法公平,均会为自身成长买单。是非底里不在你我射程之内,即便黑白分明,也得抬高那么一点。于别人是放生,于己是修行。所以不喜太左,自己沾泥带垢,尚要激动,如若真有个风吹草动,便是那个蠢蠢欲动,随众踏上一脚之人。于朋友不说雪夜提灯,陪护一程,也许连缝隙的光亮都看不到。
昨天看到一些人在那讨论文学式微,顺便说几句。文学即人学,于个人叫码字,如果非得上至一定高度,那就不能是少数人的菜谱,得有大众健康之光亮,照至百姓脚下,才是使命。没有朴素的心态,平视的目光,暖肺贴心的表达,都白扯。也绝非题材的接地气和技巧的造作运用。《红楼梦》走下神坛那天,便是它伟大的开始。皮毛和精髓本不重要,作者身为贵族,却有颗怀众的'心,这才是可贵之处。
红楼第63回,宝玉过生,怡红院群芳开夜宴,占花名。宝钗独得花魁掣得牡丹,探春杏花,李纨老梅,湘云海棠,黛玉芙蓉,袭人桃花,麝月荼蘼。无兰花,以兰之珍贵,曹侯并不轻易与人。宝钗世故,探春好强,黛玉娇弱,袭人麝月一心向上不在此列,所以曹侯把兰予了妙玉。“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是妙玉的定评。梅是她的代表物不假,兰也是她的对应物,梅兰竹菊花种四君子,她独占前二,可见作者对其珍爱。所以一个我行我素,不顾及别人眼光的人;一个有洁癖,生命力旺盛的人,内心自由的人。她的结局绝不会是高鹗截补的后40回所描绘的那样。人生旷达,义字最重,热闹不是情义,患难才见真知。
岁末乱弹,就此打住。时光一去,不复再来,风吹小字,谢谢阅读。祝福大家!
春日闲语经典散文
许久没有兴致安静地坐在电脑前敲打文字,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情愫,表露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了,一方面是因为懒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了过去的那份心境,也许是年龄与日俱增的缘故吧。
曾几何时,每每看到一朵绚丽的花儿都可以浮想联翩出许多怡人之景;可如今,它也只是一朵盛开着的、漂亮而迷人的花而已,最多驻足观赏、赞叹一番,或拿相机、手机留下某个美丽的瞬间,或许明天它便会在春风的“帮助”下而凋零,再美的花瓣也终将归结于尘埃,任人踩踏,没有几人能够记得它曾经妖艳与否,被踩在脚下是否会痛,它只能这样无声无息地随风飘逝。
曾几何时,每每听到一首动情的歌都会感触万分,甚至会因此而忆起许多往事;可如今,再动听的歌曲都只不过是一种略好于各种机械的轰鸣声的旋律而已,已经不会过多地去在意播放出来的'是什么歌曲,或者词曲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只是想依靠它去掩盖那些嘈杂的、扰人的噪声,以至于可以得到片刻的、相对式的宁静。或许有一种“践踏”音乐之嫌,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又有几人是单纯为了欣赏音乐而打开播放器的,我想大部分是为了打发空虚的时间,不想让周遭的空气如此安静而已吧。
也许真的是乏了,曾经热衷的事情不再理会了,没有了昔日的兴致勃勃,反而增添了一份莫名的淡定。
也许是变得成熟了,当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事情以后,再去回首那些往昔时,会觉得曾经的自己是那么天真、幼稚,不再患得患失,对得到不再欣喜若狂,对失去亦不再怅然若失,或许是回归了生活的本色吧。
生活本是无色的,是人们在融入其中的过程中不断渲染出来的,也许那些颜色是自己添加的,也许是被别人涂鸦的,无论你是否愿意,有些东西注定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许影响你一生,或许像过客一样飘过,占据你心灵的位置不同罢了。
阳春三月,百花怒放,青草依依,春风拂面,的确是很惬意的季节。那么就换一种心境,卸下所有的不快,好好享受这无限春光吧......
闲思的散文阅读
抱膝独坐散发着桔红色的柔和“灯晕”里,慢慢整理沉淀在这一段休闲时光里的思绪。我几乎用尽全身所有的闲思、情韵,用文笔载运这一路上的风雨和悲喜,以此逾越桎梏在灵魂深处的藩篱。
-----题记
无意间敲出“闲思”,我就在想,如何写才能把它填充得完满或者看上去更有实质性的意义呢?信手点开“度娘”,不看不知道,再看还真是不得了。写闲思的大有人在,比如唐朝的戴叔伦,宋朝的陆游等等,全是大家之作。尤其戴叔伦的:“伯劳东去鹤西还,云总无心亦度山。何似严陵滩上客,一竿长伴白鸥闲。 ”虽然全诗仅有四句,但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在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里如何思念远方的人。而我这个小白丁,却只能带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以及一厢情愿地自认为还算是洒脱的文字,来诠释我自以为是的悠哉闲思……
近来,我打着掷笔停文,修身养神的口号,貌似清闲自在,其实内心一刻也没有真正地闲下来。反而比之前更容易胡思乱想,以至于有好几次在梦里思忖某段文字该用什么样的标题,又或者某个题目和图片应该配上什么样的文字…… 一想到自己的种种荒诞梦径,突然感觉很好笑,曾经几度反回头来“嘲问”自己,不是已经说好什么都不再管了吗?不是说什么都要暂时放下好好地休息吗?干嘛还要做这种无厘头的怪梦,让它们一次次肆无忌惮地入侵自己好不容易“修”来的沉静,甚至纵容它们隔三差五就过来打乱我早就制定好的“养神”计划呢?
综上所述,无非是想说明我喜欢、我愿意。试问这世上还能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更快乐的呢?若是你超爱一首歌,那是因为歌里隐藏着你的心曲;若是你喜欢一首情诗,那是因为在诗里你可以和逝去的深情不期而遇;若是你珍藏一枚泛黄的邮票,那是因为盖着邮戳的信封里有段难忘的.时光不肯老去。可若是你看到我醉心于阅读,这是因为词牌律诗里有我想要表达的千言万语,那一首首、一篇篇、一章章、一阙阙或婉约或豪迈的浓浅不一的墨迹,一笔一画地勾勒着我喜爱的别致典雅的金章玉句。固我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拿起笔,记录着行色匆匆的四季。倘若某一天,你无意中喜欢上这些粗糙且又拙略的文字,我将永远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虽然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花样繁多的大千世界里,但一定有着大不相同的命运。或许大家基本上都是按着各自的生存轨迹看着眼前的日出日落,又或者正按部就班地听着每天的晨钟暮鼓机械做事。由于我们的成长空间不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一定会截然不同。这其中裹含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我们也只能用各自的方法暗自“消化”着不同的“花样”人生。由此可见上苍赋予每个人生命,只有时间是合理与公平的。但它从不理会我们内心的真正想法,也无法体恤每个人的心情,只是自顾自地忘我地向水一样一直向前奔流着。因而一个人的思想和处事态度很重要,在适当的时候放缓脚步,让自己闲下来,心儿静下来,去聆听来自世俗之外的一些声音。
我一直认可,闲是心情使然,是智者选择的一种生活。思是认真生活的一种态度,言行里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闲思,则是超脱自我的固守。短暂的人生旅程里你会有几次、悠然看飞花、濛濛沾衣袖、在那种迷人的美幻情景中与诗人感同身受?又能有几回闲情逸致、举杯邀星河、徘徊月下钩、同痴同醉在诗画般的意境里赏秋?延古至今,酌情慎思总无忧,书花赋月少添愁。滚滚红尘虽易度,悠悠闲思却难求。
闲思令我对人生、对生活作出几分不太成熟的感悟,不外乎是想把那些拿不动、背不动的,学着放下、再放下,直到内心真正放下。好像在现实生活里,大多时候闲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而思却给人留下一种喜欢自我矫情的印象。可往往最简单的也正是最难参透的。闲是“空”,思是“想”,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便多了些。有人说:“人生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我感觉,能在悠闲的时光里,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点喜欢的文字,一定会使一个人的身心陡增一分意外的美丽。因此我会用尽全身所有的闲思、情韵,用文笔载运这一路上的风雨和悲喜,以此逾越桎梏在灵魂深处的藩篱。而这些文字俨然已成为我精神世界的“统治者” ,我在,我爱。我不在,灵魂依然爱!
★ 雨韵闲思散文
★ 心灵碎语散文欣赏
★ 清明思语散文
★ 闲思 陆游原文
★ 碎碎念散文
★ 碎愿散文
★ 碎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