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学习影片《甲午大海战》观影感600字(共含8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汪汪很可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世界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这句话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是啊,电影里讲述的正是那一场决定了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命运的——甲午大海战。
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也一直自认为是一个爱国情怀很重的人。看到船政学堂的孩子们在广场上服装整齐、精神抖擞地大声报着自己的班级名字,我那么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满腔的热血,他们坚信: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就像影片中的小邓世昌在回答洋先生的问题时说的:“任何君主,如果只有陆军,他就只有一只手,加上海军,才是双臂齐全。”其实这真的不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但是课下我再次观看影片,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看到他们大声说着“驾驶班第一期刘步蟾……驾驶班第一期邓世昌”泪水都会止不住地冲出我的眼眶。我知道,我是激动的,激动与在那个年代,这些年少的孩子竟有如此的爱国之志,他们的肩上承载着那样沉重的护国之任。但是,今天的我们也深深的知道,在清政府那腐朽的政治下,他们……最终以身殉国,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中国前进的道路,警醒国人。
邓世昌——历史上甲午海战中无可争议的英雄,他率船誓要撞沉“吉野号”。他与舰同沉终以身殉报国之志,以血醒华夏之人。这部影片也着重描写了邓世昌。他豪情万丈,眼光独到,正气凛然,他的船是“致远”寓意“走向远海”。本来他们是可以走向远海的,北洋舰队号称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可是他们的政府是腐败的清政府,内务府买鸡蛋都是“十两银子一个”的清政府啊!有银子要先满足慈禧太后奢侈欲望的清政府啊!各方军马推脱不前毫不作为的清朝政府啊!所以他们没有银钱购买有速射炮的新军舰,没有银钱买弹药。所以他们的弹药是放不进弹筒的,是不炸的,是要了他们命,毁了中国的弹药啊!
我忘不了电影中这样几个画面:
“定远号”上的水员们在战场上奋力锉着炮弹,日本人的炮弹就在他们的身边炸开,他们拨开队友的手臂,继续锉弹,最终一颗炮弹再次在他们身边炸开,让那仅余的锉弹的水源发现炮弹不响,他高举着手中的炮弹向刘步蟾忿然喊道:“大人,打不响,炮弹打不响啊!”
还有就是“定远号”打进日军“松岛号”的穿甲弹竟然不响,我不能忽视松岛号长官金币的双眼,那颗打进松岛弹药库的炮弹如果响了,松岛就完了……
影片中许多地方都向我们显示了这场大海战,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命运,可是决定这场大海战结果的,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其实是国家的政府、政权、政治形式。
当时,日本是较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经过明治维新政治清明,全国人民爱国为国,不自私自利。而清政府呢,腐朽的封建制度,末路王朝上下挪用公款中饱私囊。北洋水师如何不败呢!我只能感叹当年船政学堂的那些孩子们,当年北洋水师的列位英雄们生不逢时,如果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他们一定会在海军中发光发热,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他们的力量,而且我们的国家也需要像他们一样为国为民的人才。
今天,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稳定幸福的国家,我们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那么我也希望我也可以成为邓世昌他们那样的人,想成为我们这样伟大的政党中的一员。当然,我现在还是一名学生,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学好自己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将来可以以更大的能量投入到对祖国的建设中!
历史逝去且已走远,但我们不能忘记血的教训,不能忘记那些曾经有过的耻辱,今天的中国以雄狮之姿、翔龙之势屹立在世界东方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中国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崛起带来的。我们的民族,我们民族的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会产生无可估计的力量,无法匹敌的力量!
在德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你就是德国”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只要每一个德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就会让德国更强大、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同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就会让中国更加强大、美好,人民更加幸福。
1894年7月25日清晨丰岛海战发生,打响了中日战争的第一枪,随后,日方步步紧逼,屡屡告捷,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告终,随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致使大量白银外流,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日本则成为亚洲军事强国。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不过日本的军舰。劣质的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这里,我非常难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只有邓世昌没有退缩,一直坚守到最后,光荣牺牲。
邓世昌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的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公司、团队、个人从小个体到一个团体,都应该拥有这样的精神,在顺境的时候自强不息,在逆境的时候愈挫愈勇。在职场中我们每一点进步都需要勇气作先导,有魄力是面对困境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魄力让敌人望而生畏,让队友充满信心,这样的员工在团队中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感染团队保持甚至发挥更好的战斗力。
在工作中,个人力量再强大都离不开团队合作,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愈演愈烈,我们要和对手竞争就要抱成团,这就需要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把自己的利益和团队的利益集合在一起,全身心的为壮大这个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使公司有所改变,公司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都与个人密切相关,工作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团队的竞争力来源于成员的无私奉献精神,领导者于关键时刻起到典范作用。明知困难迎难而上,不论事情成败与否,这种奋斗精神也会让大家对你产生认同。另外,承担艰巨任务是锻炼自己能力难得的机会,长此以往,你的能力和经验会迅速提升,在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过程中,你有时会感到很痛苦,但痛苦却会让你变得更成熟。一个公司的建设和发展除了好项目还要有能够把项目实施好的人才。一个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来,队伍的强大与否并不是这个队伍的硬件设施多么好,而是管理这支队伍的领导懂得“以人为本,持续改善与创新。”
工作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学到担当,学会面对,更应该知道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正如公司一样,一枚工牌,一套工衣,一个微笑,都是员工精神状态的体现,都是战斗力的体现。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中都能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做好这些细节,那么传递给客户的就是专业、创新、价值、责任的企业精神和风貌。
近年香港电影在角色的设置除了传统的双雄模式还加入了铁三角模式。组成这个铁三角,演员搭配主要离不开那几个中生代主力如吴彦祖、古天乐,还有几位中年影帝,有他们在,电影也就保证到阵容鼎盛,比如两部《窃听风云》就是成功例子。《扫毒》这回的铁三角组成是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
《扫毒》延续近年港片的男主角组合看似新意欠奉,但这次在陈木胜的掌控下却拍出近年香港电影少有的豪情壮志和兄弟情义,它更多延续的是八九十年代经典港片的男性情义传统。片中一曲郑少秋的《誓要入刀山》在重新编曲后,除了保留原有的豪气,加入了不少现代感,可以说是对现代兄弟情义的新诠释。我认为陈木胜在《保持通话》之后进入了他个人的创作低潮,在之后的作品中给人有迷失方向感觉,《全城戒备》的类型飘忽导致口碑票房双失,《新少林寺》更难以体现陈木胜个人风格,于是一等几年,终于在《扫毒》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陈木胜回归,看到他擅长的内容和元素。
《扫毒》的故事围绕关系如亲兄弟的三名缉毒警察,马昊天(刘青云)、苏建秋(古天乐)、张子伟(张家辉)远赴泰国办案,在执行任务时面对大毒枭八面佛行动失败,最后三人面临生死抉择,三人兄弟情义受到各种人性考验。陈木胜把自吴宇森、林岭东,到师父杜琪峰的男性情义主题在《扫毒》中发挥到极致,也有不同程度对他们的致敬,比如古天乐在戏中饰演的卧底警察叫“阿秋”直接致敬林岭东《龙虎风云》里面卧底高秋。全片结尾酒吧内的大枪战,除了凌厉的剪辑体现陈木胜的影像风格,场面设计和调度,还有这场戏所表现的主题却是很杜琪峰的,最后三人坐在沙发唱起《誓要入刀山》,而大战将一触即发,他们却回忆起年少时大家一起踢球的经历,这场戏让人想起杜琪峰《放逐》最后一场戏。
陈木胜的铁三角男性主题其实在多年前的《男儿本色》已经见识过,所以《扫毒》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是一部中年版的《男儿本色》。但和《男儿本色》相比,《扫毒》在角色设计上更为优秀。陈木胜和文隽在编剧的时候给戏中三个角色制造出足够的冲突和张力,而且从头到尾都紧扣三个人物之间的兄弟关系,情节的编排也均建立在这三角关系的基础上,所以张子伟在泰国没有死是预料中的情节,只需看编剧如何在后面交代清楚。
《扫毒》片长达130多分钟,这对于港产警匪片来说稍微偏长,因为陈木胜要在这部电影里兼顾三人的戏份,要使刘、古、张三人都能在里面充分发挥各自角色特点。这三人的发挥和在戏中的作用基本能平均分布全片前中后三段。前三分之一属于刘青云,中间三分之一古天乐占主导,这三分之二的戏中张家辉的角色较弱,激烈的矛盾冲突更多体现在刘青云与古天乐之间,而到影片最后三分之一,张家辉“复活”后明显地占据上风,最后对抗八面佛自毁一手,这场血腥戏又多少有点当年张彻《独臂刀》的影子。
刘古张三人在《扫毒》中演技各有所长,他们都演绎出各自角色中的勇、情、义。他们均会是明年金像奖影帝的有力竞争者,但我认为金像奖更应该给古天乐一个提名,刘青云与张家辉两位早已是影帝,而古天乐年年均有不错表现,但总是与最佳男主角提名无缘。今年古天乐的表现更胜往年,尤其今年他面对两部题材相近的电影演绎不同的角色,先在年初有杜琪峰《毒战》中饰演毒贩,后有《扫毒》饰演卧底缉毒警察,两个角色难度都不小,《毒战》中要为自保而心狠手辣,《扫毒》要在家庭兄弟还有卧底世界中挣扎,两者都是挑战人性的角色,所以《毒战》和《扫毒》金像奖都应该在其中选一作为古天乐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香港电影行业,请给古天乐一个机会。
一路挫折勇往直前;饥寒交迫,报效祖国永不言苦……我看着看着银幕上的《铁人》,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了,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荒漠,饥饿和寒霜袭向我瘦弱的身躯。电影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面,我都牢记在心、历历在目。这一切的一切,让我铭记至深,感动至深,思索至深。
渺无人烟的沙漠,无边无际,大雪纷纷,狂风萧萧。大伙儿喝进的是冷风,吐出的是白烟,穿破衣,吃稀粥,躺地板。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只有一双双粗糙的手。40多吨的庞然大物,全靠一股股蛮劲。当钻井将要垮下的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当起了“人肉搅拌机”。他瑟瑟发抖,任冰般的霜水侵袭着他,为了钻井的成功,为了祖国的发展,他熬住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熬住了!说他是铁人,他没有铁的身躯,却有铁的灵魂,铁的胆魄,铁的坚韧!黑白转成了彩色,昔日换成了现代,时空穿梭了数十年,但不变的,是铁人坚如铁的精神。刘思成,“小知识份子”刘文瑞的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重托,不知疲倦地工作。无论日日夜夜,无论春夏秋冬,干完了自己的,便去干别人的。无数人嘲讽他是“傻子”,他不屑一顾,坚持心中的信念,继续向前、向前……
从牙牙学语起,一切都是鸟语花香,我在小溪里安逸地畅游,无忧无虑。没有一望无垠的沙漠,没有饥寒相迎的考验,我的心早已淡化了。但,漫漫人生路,永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困难,有挫折,有失败。淡化的心就如惊弓之鸟,只能望而却步,在岔路口徘徊、徘徊,等待着更大的失败……优胜劣汰是永恒的,失败者定被淘汰,成功者继续拼搏。也许,自己的起跑线被拉远了,只能看着别人展翅高飞。可,懒造就虫,勤造就龙。培养出铁的精神,在失败面前永不放弃,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听狂风怒吼,迎波涛汹涌。那么,毫无疑问,你将是胜利者!走出去吧,走出家门,走出世界,走出宇宙,当你披荆斩棘,用铁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成功的彼岸便近在咫尺。入睡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息。我仿佛也成了一个铁人,我奋战着,我不退缩,我不言败,直到成功…
电影开头,大片大片满天的黄沙,黄渤一人此刻沙堆上大声呼喊着刘烨,镜头一转,之后便是刘烨沉默的身影,大红色的工服套在身上,与身后的漫漫黄沙行成了鲜明的比较,画面虽然是彩色的,却总显得暗淡。没演几分钟,剧情就进入了回忆,回到1960年,一辆破旧的火车载着王进喜和整个大会战的队伍来到大庆,黑白的画面处理带来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厚重感,那是怎样的环境呢?荒芜的土地不见人烟,低矮的茅草房,呼气成白烟的寒冬,匮乏的物资,没有先进的器械,没有熟练的技术,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绳子断了,继续靠蛮力推上去,我很佩服这些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信念,甘愿去往这样的地方,为中国的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现代,身为刘文瑞的儿子,刘思成一向以自己是铁人一代的后代而自豪,父亲告诉他自己是病退,父亲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伤疤一样让他骄傲,但是这一切在他得知父亲逃跑的真相后破坏的支离破碎。他觉得无地自容,觉得愤怒,可这些又随着父亲的离世不见殆尽,只留下对父亲的尊重。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又也许有英雄,刘思成为了寻找使用的赵一林和小米奋不顾身的进入满天黄沙,赵一林对刘思成的维护安慰,亦或者每个奋斗在石油行业的人都是英雄。
那是怎样的年代呢?我对大庆的印象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庆,就应是一片瑰丽大气的土地,与黑白大荧幕上下着鹅毛大雪的荒地是那么的不同,那些人身上脏的看不出色彩的棉衣,黝黑的脸庞又与如今身着大红色工服被日头晒的脸红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在困难面前,像铁人一样,绝不言败,绝不退缩,这大概就是真正的铁人精神。
电影从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一战爆发后,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无奈之下乔伊卖做军马。战火纷飞,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然躲过了重重危险,最终还是不幸落入德军之手。幸好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与祖父的悉心照顾才幸免于难。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迎来短暂相聚,可惜好景不长,伙伴再次分离。而另一边,小女孩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不过最终女孩的祖父了解到阿尔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愿意把乔伊送给阿尔伯特。
乔伊经历了无数的灾难与别离,它最终回到小主人的身边,那幕乔伊与主人在夕阳下的剪影在我脑中徘徊。最爱那句“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的誓言。
苦难一定会过去。战争也有结束的一天。战争结束了。但是迎接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生活。还有破败的废墟。乔伊作为战马要被拍卖。这一刻我的心在滴血,为什么现实是如此残忍。阿尔伯特看到自己的心爱的马要被拍卖。内心充满了痛苦。如果说战争是魔鬼的暴怒。那生活就是上帝的玩笑!现实生活的不合理永远不会消失。
这样的马,如此坚强。让我感动,让我流泪。以致于在逆境中总是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让我汗颜。马儿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战争是残酷且不幸的,德军的残暴就如同生命的磨难。我们无法回避,只有敢于面对才能正视自己,打败对手。就算我们遇到像电影中巨炮那样沉重的负担。只要我们坚持,最终也能克服。 战争就像魔鬼。可以毁掉城池,却不能消灭希望。
战马观影感600字
无论是卓别林本人的拍摄意图是站在一个批判的角度上,揭露资本家疯狂剥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以及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同时,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摩登时代》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产中科学管理的浓重痕迹:工人有了极为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从事每个工种的工人都具备极其熟练的技能,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动作、工作量等都被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定安排,在管理者的严密监视下进行每天的生产工作。
20世纪初期,也就是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中,工作条件、劳动分工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家需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工人要求更多的报酬,劳资双方都要求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于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盈余便成为了极佳的选择。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分解、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及制订相应的标准成为可能。因此,科学管理在这个时期成为生产管理领域的主要管理模式。科学管理集中进行定额研究以及人与劳动手段的匹配:强调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以此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同时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佳操作方法,实行生产的定额标准;与此同时,采取计件工资制作为对工人的激励手段。伴随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生产线的出现,工人的专业化分工被无限度细化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为了适应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也成为一种必须。此时,管理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达到了极致,工人被紧密地结合在机器周围,高度熟练的进行单调乏味的简单劳动。机器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人仅仅作为机器的附属而存在,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人作为社会人的属性被企业主或管理人员压制到了最低限度,人的尊严和能动性被严重忽视,工人仅仅作为机器零件被使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乃至身心都遭到了严重的挫伤。
总体来讲,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主导管理方式,工人简单劳动与机器紧密结合是当时典型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早期的主要生产方式一方面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紧张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人人格,工人士气低下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新的劳资矛盾。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影片开始的镜头是一些巨型齿轮,之后便是一个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动作。主人公夏尔洛也是如此——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总的看来,影片里的工人已经等同于机器部件,自由几乎被机器剥夺了,人的健康也被机器毁坏了。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当然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其中发明喂食机来缩短用餐时间这一成产模式又用能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为了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讲:“我雇你们来是为了用你们的体力和操纵机器的能力。至于用头脑,我们另外雇了人。”显然他把工人等同于机器,忽视人性。人在有生产力的同时也有主动性。资本家在久而久之地执行这一管理理念时,与工人的积怨则会越来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罢工,工人运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
影片中有几个美好的理想:夏尔洛的进监狱的梦,伊莎贝尔的“小天堂”梦……监狱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个少女渴望的归宿。可见当经济危机到来时,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是这么的悲惨。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一事实,工人农民无力购买商品,这又是一事实。资本家就不能降低产品价格来“救济”贫困的人吗?我应该多问了,资本家的宁可销毁食品等商品来限制商品数量从而保持价格不变,甚至还想将商品价格提高。这对矛盾似乎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永远都会存在。
★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 电影观影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