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蒙太奇手法范文(共含12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宝小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目录简介电影叙事种类收缩展开简介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可细分为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定义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在涂料、涂装行业蒙太奇也是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自由式涂装的含义。 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写作时采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 在电影文学中,刘猛就是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文学中的代表。
构成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意义
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赶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衔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衔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衔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太奇的功能主要有: *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每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 * 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通过蒙太奇手段,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或者直接的跳入)就可以在空间上从巴黎跳到纽约,或者在时间上跨过几十年。而且,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恋人的两地相思。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这种时空转换的自由使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小说家表现生活的自如。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艺术家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造成所谓“电影的时间”,而不给人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但需要注意的是,对蒙太奇的把握不能过长,否则会令人乏味,也不能过短,会让人感觉仓促。 蒙太奇这种操纵时空的能力,使电影艺术家能根据他对生活的分析,撷取他认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的,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乃至最能抒述艺术家自己感受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经过分解与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启迪力的部分,摒弃省略大量无关轻重的琐屑,去芜存菁地提炼生活,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一片中表现在法庭上无辜的丈夫看着被判罪的妻子的痛苦,只集中拍摄她痉挛着的双手。《红色娘子军》里,琼花看到地主南霸天,便违反侦察纪律开了枪,紧接的镜头是队长把缴下来的.琼花的枪往桌上一拍,避免了向连长汇报的经过。动作是中断了,但剧情是连续的,人物关系是发展的。这种分解与组合的作用,使电影具有高度集中概括的能力,使一部不到两小时的影片能象《公民凯恩》那样介绍一个人的一生,涉及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蒙太奇还有两个无法否定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内心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没有这种交替使用,影片的叙述就会单调笨拙。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 蒙太奇的种种功能,使几代电影艺术家、理论家深信“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没有蒙太奇,就没有了电影”,认为电影要采用特殊的思维方式――蒙太奇思维方式。
电影简介
蒙太奇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辑的手段。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方式,就叫蒙太奇。
实现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手法了。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拍、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也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间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方法,例如淡、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太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即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梗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应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又如,把一组短镜头排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
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人是个懦夫、胆小鬼。然而,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个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浅,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像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永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晶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以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一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叙事叙事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1.平行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格里菲斯、希区柯克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蒙太奇的大师。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 2.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 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3.颠倒蒙太奇 这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的或事件的当前状态,再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事件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它常借助叠印、划变、画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运用颠倒式蒙太奇,打乱的是事件顺序,但时空关系仍需交代清楚,叙事仍应符合逻辑关系,事件的回顾和推理都以这种方式结构。 4.连续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不象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但由于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对列关系,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感。因此, 在一部影片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手交混使用,相辅相成。
种类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第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思想蒙太奇)(以上分类及具体解释见《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蒙太奇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诗歌与电影尽管传达媒介截然不同,但是诗歌在意象的组合、以有限表达无限创造意蕴无穷的意境、激发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方面与电影通过蒙太奇的方式进行镜头组接产生新的时空和意义,用空镜头进行视觉抒情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和共同性。
蒙太奇是法国建筑行业术语,原意是装配、构成,用于电影艺术后意为“剪接、组合”,即指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的注意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包括声音)合乎逻辑的连结在一起的一种技巧。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电影通过这种手段能把许多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相承续的镜头直接组接在一起产生对比、联想、隐喻、抒情等艺术效果。电影的这种蒙太奇手法在中国一两千年前的古典诗词中已被无意识的广泛运用。本文试从古诗词中去寻找“蒙太奇”的身影,以全新的视角感受古典诗词的巨大艺术魅力。
梅雅·德伦曾指出:“电影与诗歌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把各种形象加以并列。”首先,诗歌的意象组合和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电影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很短,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二十八字中却排列着十个意象,被当作诗歌意象大跨度跳跃的典范。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小令中的每一个名词都可以成为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或画面,其组接无疑具有一种蒙太奇的效果。“枯藤、老树、昏鸦”是中近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中远景和摇镜头的组合,而从“古道”、“西风”到“瘦马”,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则仿佛是摄影机从远景慢慢地推到近景,最后则是“断肠人”的特写或大特写,可谓镜语流畅,镜头推拉摇移自如。《秋思》正像是一个导演工作剧本。马致远娴熟的技艺正与电影蒙太奇手法不谋而合。
中国电影《爱情麻辣烫》的结构方式则很像诗歌意象群的组合结构。影片通过两性关系的主线,展示了五个年龄段的爱情,连缀起在时空上互不相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情窦初开的少年、正在筹办婚礼的一对青年、萍水相逢的另一对青年男女、准备离婚的一对中年男女、几个寻找“黄昏恋”的老人,五个小故事组成整个影片内容的独特结构方式,包容和演绎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情感经历,让人感受平凡的生活中的种种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摩擦。
其次,诗歌经常用含蓄、以少胜多的手法营造余音袅袅、意蕴无穷的意境,与电影在一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指画面上只有景或物而没有人物的镜头)进行视觉抒情很相似。如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黄鹤楼前送别老朋友,看到老朋友乘坐的船越行越远,消失在蓝蓝的天边,诗人只能望见滚滚的江水向东奔流。后两句是在叙事之外用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的最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歌写美妙动人的音乐把人们带进了神奇的幻想世界。一曲终了,人们才从陶醉中渐渐醒来。想再看一看鼓瑟人的风采,但曲终人杳,刚才的一切都已消逝,只有江上的几座青峰,还静静地耸立在那里。这首诗的佳妙之处,全在这结尾的最后两句,它用空镜头构设了一个似真如幻的境界,不愧为神来之笔。这些都是在叙事时恰当切入景物描写,这景物就成为诗人感情和心理状态的投射,为诗歌营造了无限丰富的“韵味”。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切入正如电影中的空镜头是介绍环境、刻画人物、叙述事件、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气氛得到烘托,主题得到升华。电影《红高粱》中,百亩红高粱的镜头在野合、日全食等重要的场面中反复出现,从而使影片“赞美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还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开头:一片半透明的洁白羽毛,悠扬地在瓦蓝色的天空中随风飘荡,掠过屋顶、树梢,又轻柔地从车盖上滑过,最后慢慢地飘落在一双沾满泥泞的皮鞋旁边。这个空镜头就成为整部影片的隐喻,羽毛的随风飘转成为阿甘神话人生的象征符号,充分体现了影片以简驭繁、直指电影精神内核的力量。这种空镜头在诗歌中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从而使得最具凝练性和概括性的诗歌达到以有限表达无限的艺术效果。
再次,电影蒙太奇可以创造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在诗歌中同样存在,它“可以不受物理学规律限制,而只受思维规律的约束。”在电影中,镜头的组接可以创造特殊的时空。电影具有天生的时空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在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中达到了顶点。如电影《广岛之恋》通过1957年的广岛和1944年的内委尔时空跳跃,法国女演员、日本工程师、死去的初恋情人的交错出现,导演阿仑·雷乃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电影时空,使影片通过特殊的艺术时空穿越了人道主义、反对战争的表层含义,揭示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心灵创伤。电影《魂断蓝桥》中,当表现玛拉沦落风尘的漫长岁月时,只用了四个镜头(艳阳高照的滑铁卢桥、大雨滂沱的滑铁卢桥、大雪纷飞的滑铁卢桥、大雾迷蒙的滑铁卢桥)充分表现出时光流逝的丰富内涵。电影中的时空是特殊的艺术时空,它有别于现实时空,而类似于人的思维时空。诗歌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上述特点。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往日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经常见到你并且听过你的歌声。从时间上看,这是当年,安史之乱之前。诗的后两句由过去跳到眼前,现在正是江南一派大好光景,当此落花时节又有幸与流落到这里的李龟年相逢。想到过去的情景,再看看眼前的`景况,诗人感慨万千,无限沧桑之感就显现在时间的组接,如果没有这时间的倒错、剪辑和重新组合,诗歌的韵味会大大逊色了。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写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信给留在京城的一位朋友。前两句先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听着帘外巴山夜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诗人内心的愁绪也在一点一点上涨。接着诗人没有按照现实时空的逻辑写下去,而使用了一个时空的开拓。不谈眼前谈未来,什么时候与你同坐西窗、共剪烛花,我再告诉你在巴山夜雨时我的心境。现在憧憬着未来,在未来又回忆现在,诗的妙处尽在这时空嵌套中,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浓缩在这28个字中了。由此可见,电影和诗歌中的时空只遵循艺术思维的规律,而不受现实时空的约束。在艺术的时空中可以做到神与物游、视通万里。
总之,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按照一定的构思通过组合不同时空的动作、形象、图景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局部概括整体,以断续表现连贯,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广阔空间,用表现力最强的意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电影的蒙太奇也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生活的逻辑、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把所拍摄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主题深刻、风格独特的一部影片。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这一点是相通的。正如电影导演谷多克所说:“电影制作者也是一个电影诗人。”
Montage蒙太奇
Montage originates from a French architectural(建筑学的) term, which has been borrowed by the film-making field and refers to the choosing, cutting and combining of separate photographic material so as to make a connected film①. The film artists divide the content into different stages, scenes, etc. and treat them respectively(分别); then based on the theme and the plot, use certain techniques,to edit them, producing the effects of coherence1, echo, contrast, symbolization2, exaggeration, foil and suspense3, resulting in an integrated artistic4 work②. In Charlie Chaplin’s Modern Times, the first scene is of a flock of sheep being put into the fold(羊栏), and the next is of a group of workers surging into(涌进) the factory. The two different shots, edited and spliced5(接合) together,
imply that the capitalists treat workers as livestock6(牲畜).
Mon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narrative7(叙述性的) and expressive8 montage. Narrative montage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by which the audience is attracted and enabled to follow the chronological9(按年代顺序排列的) order, to learn the causes and effects easily. If subdivided(细分),narrative montage consists of consecutive10 montage, paralleled montage, crossing montage and reviewing montage③. But they are not used separately. In film, they merge11 into and supplement one another to manage the subject more freely and thoroughly12④. Expressive montage is a more abstract, general, suggestive and symbolic13 method calling for the audience’s initiative(主动), meditation(沉思)and analysis(分析). It includes contrastive montage, metaphorical14 montage, psychological montage and rational montage⑤. Unlike narrative montage, expressive montage combines all the shots directly,even without concrete(具体的) images, and probably forces the audience to understand in their own way the internal implications(内涵) carried out by the abstract codes(符号).
【难句解析】
①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是电影艺术的基础。蒙太奇一词来自法语,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思是构成和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是指剪辑和组合。
②在影片制作中,艺术家们根据剧本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将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和处理。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艺术技巧,合乎逻辑而又富有节奏地把它们组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而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夸张、衬托、悬念等效果,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
③叙事蒙太奇具体可分为连续式蒙太奇、平行式蒙太奇、交叉式蒙太奇和复现式蒙太奇。
④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运用,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往往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互相衬托和补充,使叙述的内容更加丰富、自由和灵活。
⑤表现蒙太奇具体可分为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
扩展:破釜沉舟
Break the cooking pots and sink the boats——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退却)
Toward the end of the third century BC,General Zhang Han of the Qin Dynasty led his army against the State of Chu and defeated(击败)the Chu army.Zhang Han was so carried away with the victory that he neglected(忽略)another Chu army in the south.He led his army north to attack the State of Zhao.The King of Zhao retreated to the city of Julu,present day Xingtai in North China’s Hebei province,and Zhang Han surrounded(包围)the city.
On learning that the King of Zhao was in danger,the King of Chu in the south sent his two
generals Song Yi and Xiang Yu to rescue(解救)the King of Zhao.
The two generals led their troops(军队) north.When they have gone half way,General Song Yi refused to advance before a river.He stayed there for 46 days.Xiang Yu tried to persuade Song Yi to advance further but Song Yi turned a deaf ear.So Xiang Yu killed him and reported it to the King.The King made Xiang Yu the top general.Xiang Yu then sent his officers and 20 thousand soldiers across the river to fight Zhang Han’s troops.But they couldn’t break through, because the enemy troops greatly outnumbered(数量上胜过)them.The officers asked for more soldiers.
At this time,Xiang decided1 to lead all his soldiers across the river to win the battle. He sank the boats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smashed(打碎)his army’s cooking pots and set fire to their huts.He ordered his soldiers to take only three days’food.They had to advance and win the battle,because they couldn’t retreat.Sure enough,the soldiers fought heroically and defeated Zhang Han’s troops and rescued the King of Zhao.
Xiang Yu’s resolute2 actions were later summed up in the idiom Pò Fǔ Chén Zhōu and people use
it to describea person’s resolve(决心)to win.
Questions:
1.What’s the meaning of “carry away”?
2.Which word has the close meaning to“turn a deaf ear”?
3.If you were Xiang Yu,what had you done under that circumstance(情况)?
蒙太奇的秘密
摘 要:爱森斯坦一生致力于蒙太奇研究,提出了”1+1>2”的蒙太奇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为世界电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蒙太奇1938》一文对蒙太奇做了十分详尽的阐释,从电影到文学,他为我们剖析了蒙太奇的秘密,使我们感受到了蒙太奇无处不在的魅力。
关键词:爱森斯坦;蒙太奇;《蒙太奇1938》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英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和综合画,后来成为电影艺术的专有名词与核心概念,一般解释为组合、构成、剪辑等意。就电影创作而言,蒙太奇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叙事手段,通过蒙太奇的处理,影片“不仅仅是合乎逻辑的条理贯通的叙述,而正是最大限度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叙述”。
在《蒙太奇在1938》中,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是“电影作品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蒙太奇还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写作中;演员体验情绪的内心感受中,某个镜头内部的各个行动中(内部蒙太奇),由此可见,在艺术的领域里,蒙太奇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爱森斯坦在文章中多以文学作品为例对蒙太奇加以分析,对蒙太奇的秘密进行深入剖析,解读蒙太奇的神奇之处。接下来,笔者将从蒙太奇的重要作用及其表现方式两大方面阐释《蒙太奇在1938》,表达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蒙太奇的重要作用
蒙太奇自电影诞生之初,就在电影叙述中当仁不让地占据着头把交椅。追根溯源,关键在于蒙太奇最突出的特质,即“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对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连结成一种从这个对列中作为新的质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表象”。这正是蒙太奇最大的神奇之处,即会产生1+1>2的违背数学常理的效果,此外,相加的顺序不同,也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感观体验。就类似于数学中的乘法,前后因数字顺序的置换会导致概念上的不同,例如2*3是3个2相加,但3*2却是2个3相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中,现实与戏剧交叉出现,戏剧中人物关系由远及进,现实中人物关系又近到远,通过蒙太奇处理,两条线索交叉并行,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尤其在影片结尾处,场景不变(白色房子)。戏剧中的查尔斯找到莎拉,与之构成对比的是现实中的迈克被安娜抛弃,两者交相辉映,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蒙太奇的另外一个特点,即“依据作者给他(观众)指出的、一直的去引导他去认识主题和体验主题的那些明确的画面,去创造出形象来的,”在这样创造的同时,“所有这些表象(创造出的形象)都是形象化和个性化的,各不相同的,但在主题上又是统一的”,正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印证了爱森斯坦的理论。
但是这一点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观众能够通过蒙太奇画面的组接,在心目中创造出主题一致但形象不同的事物,这一点,多适用于文学作品,而在电影电视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导演已经事先给定一个演员将抽象的人物形象化,观众在无形中,被强迫接受了这样的视觉形象,因此,所有观看同一部影视作品的观众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都会同一化。例如:在83版的《西游记》中,由于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过于深入人心,所以,无论后来怎样翻拍,观众潜意识中都会将新的孙悟空与六小龄童做比较,而不是原作中的齐天大圣做比较,而新一代的演员,一旦与六小龄童在长相、表演等方面差距过大,观众就会认为翻拍剧违背了原著,但是,新孙悟空是否真的与原著背道而驰,那我们就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在影视作品中,蒙太奇所表现出的多样性,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同一作品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象性,就十分明显了。例如:在小说《白鹿原》当中,白嘉轩作为族长,对祠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视,而且在他的管教下,孝武全然没有像鹿兆鹏一样的对时局的激情,只是一味地钻研于修族谱、修祠堂一类的事情。很多读者认为白嘉轩是保守固执的代表,但是也有读者将白嘉轩看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在主题与形象表现的问题上,爱森斯坦的观点在阐述过程中略有些靠近文学作品而偏离电影电视,但电影电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为受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这同样体现出掩盖蒙太奇在艺术领域的重要作用。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正是有了蒙太奇的出现才使得受众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心理体验。
二、蒙太奇的表现方式
在分析蒙太奇的表现方式的内容里,爱森斯坦多通过使用文学作品与影视画面做比较的手法,来诠释蒙太奇的表现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在爱森斯坦笔下,一切文字段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蒙太奇组接方式,表达成为不同的画面内涵,从而直观的向受众传达主题思想与情感。这使笔者想起了,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表达的观点,即文学与绘画(包括雕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完全的转换,两者虽同为表现艺术,但并不对等。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原因是:一些出现过于极端的文字(如:美丽、丑陋、高兴、痛苦等),无法通过具体的视觉艺术表现出来,如果强行表现,一方面会使受众感到失望与不满足,另一方面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和厌恶,结果弄巧成拙。
当然,在现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一些过于极端的情绪,由于成为动态效果一闪即逝,或者是在多元的审美追求中,易于被接纳(周星驰在电影中常常表现一些过于夸张丑陋的形象,例如如花,来刺激观众视觉),因此,文字与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也是蒙太奇在两者间的'自由穿梭的重要原因。在《蒙太奇1938》中,多以文学作品来反映蒙太奇的表现方式,笔者也将通过几部文学作品来进一步阐述对爱森斯坦所述的蒙太奇表现方式的认识。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将蒙太奇手法运用的最为传神的作家莫过于张爱玲,不论是其散文还是其小说,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比比皆是,其中运用最经典的也是最传神的当是《金锁记》,在连接曹七巧前半生与后半生的过场中,张爱玲运用镜子作为转场,“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晃荡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岁”。十年的等待与辛酸,在一次镜面反射中一闪而过,使时间跨度的剪辑点突出自然,另外,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主人公葛微龙一开场就站在姑妈恢宏的家门前,通过摇镜头的方式,将姑妈家周围的环境想读者加以交代。镜头切换,微龙随之进入房间,干净利落,画面感十分清晰。 爱森斯坦在阐释蒙太奇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方式时,列举了普希金所描绘的彼得大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使读者感受到彼得大帝的威严气魄。同样的表现手法,在《红楼梦》中也有体现。例如:林黛玉首次进贾府时,一屋子人摒息凝声,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已至。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问出观众心中的疑问,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画外声音与画内图景形成极大的发差,在读者心目中产生强烈冲击,使读者对王熙凤产生了十分鲜明和突出的印象,足见该人物刻画之成功。
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文学作品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与影视作品中大致相同,但是文学与影视作品,毕竟是不同类型的两种作品,如果一味追求同一性,那么很多作品将丧失艺术魅力,例如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在小说中首位出场人物(相对重要的)是钟灵,之后段誉出现,经过一系列波折,见到了众人交口称赞的乔(萧)峰,这是乔(萧)峰正式出场,小说已翻阅了三分之一,而虚竹的出场则是在小说约三分之二处,三人出场有先有后,然而在影视作品中,(以97版为例),第一集一开场是乔(萧)峰率领丐帮与西夏一品堂的武打场面(此时四大恶人也有出场),改变了小说中的叙事结构,使用蒙太奇的叙述方式使三大主角{段誉、乔(萧)峰、虚竹}交叉出现。这样的叙述方式,从结构上来讲使三大主角平行,从内容上来讲不致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主要人物剧情有所遗忘。
由此可见,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蒙太奇的表现方式都至关重要,并且不同的连接顺序还会给受众造成不同的情感体验,传达不同的艺术诉求。
三、小结
《蒙太奇1938》中论述的有关蒙太奇的一系列概念、作用、重要性和表现方式非常详尽和全面,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对于影视作品的制作和拍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当然,由于时代和技术上的一些限制,有些论述中存在一些瑕疵,但并不能动摇蒙太奇在艺术作品中的巨大作用。随着科技水平日臻完善,蒙太奇也在不断进步,相信其会在未来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发挥更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
[2]爱森斯坦,《蒙太奇在1938》
[3]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2
[4]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大语文的蒙太奇(网友来稿)
册亨民族中学 黄斌华
高考,特别是语文高考,在中国,总是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国家意志,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复兴,人生价值,等等等等。语文真的很大,大语文观真的值得下大力气研究。
思考之一:语文与人生
每年高考,首发科目是语文,社会关注的热点是语文,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还是语文。为什么?如果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语文人生。
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承传,是一种研究事理物理的逻辑;而东方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道统;从事语言与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启发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并非仅仅学习使用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实质上是学习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世界观、方法论;而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积淀得最深沉的部分,是艺术、是文学。诗文以取士、文章以经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治国方略更是根深蒂固。
诗性文化与人本道统,滋润和规范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丰富的想象力,深沉的乡土情结,老老幼幼的人际关系,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以荣誉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以和谐为极致的审美追求,以忧患为核心的天下意识,以自由为理想的哲学境界,几乎构成了中国人现实世俗生活与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近些年,语文学界在做一个大题目--大语文观,对大语文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语文教学规律把握,各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我以为,对语文学科之“大”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没有放到语文人生的大环境下来思考、研究。
思考之二:语文与社会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必然要和语言文字发生关系,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交际、社会关系的维系都不能没有语言文字。虽然我们在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还是一个语文社会。
语文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你的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语文在主导你的生活。语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很多时候往往会超越语文本身的作用甚至成为唯一。
你的思维方式离不开语文--你总想找一个非常具体的恰当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思想认识而不是运用一个符号数字或者其他的表达式。你总是离不开感性的羁袢和约束。
你的认识水平局限于语文而不是意象的或逻辑的。你总是经常感受到智慧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苦恼。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上帝曰,我不进天堂,谁进天堂?而尼采则说,上帝死了!既然上帝已经死啦,地狱和天堂也就没有了,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必须超越语文而达到数学的进而是艺术的`境界。
也许,语文社会--数字社会--艺术社会的道路,就是一条由模糊经历精确从而达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不能否认,也不能说谎,我们还生活在语文社会。而我们对语文社会却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思考之三:语文教学与高考
古人论教育,最重厚积薄发,现今的语文教学,其积也尚不能谓之厚,其发则往往失之于薄。很多语文教师,既不在“积”上下功夫,也不从“薄”上去探索,只是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高考上,紧跟高考指挥棒,积累成题,模仿新题,集题成海,分块梳辫,强化训练,重复考查;结果是资料泛滥,试卷成灾,教师乐此不疲,学生筋疲力尽。充满刺激、创造与挑战的高考,变成了试题模式司空见惯的反复训练和遥远众多记忆的艰难回忆。苦了天下莘莘学子,逝去几多快乐时光。然而,经历了几多付出乃至牺牲,高考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却总是遗憾多多,后悔多多。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动地跟在高考的后面?为什么总是心甘情愿地被高考牵着鼻子走,甚至深陷猜题押题的泥潭不能自拔?
高考,能不能走出猜题押题和反猜题反押题的怪圈?
最懂得应试教育弊端的是教师,把应试教育推向极致的也是教师,这种二律悖反的现象何时才能结束?
期望与呼唤:语文教学,最先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天
我们高兴地看到,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在不断地提高。从以来,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结合令人欣喜:在试题结构方面,客观题比例降低,主观题比例提高;在试题内容方面,记忆性内容减少,运用性要求增加;就考试难度而言,已经达到选拔考试的最佳域值;以创造性思维发展而论,作文命题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已经开启了作文创造性空间的大门,20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则进到了理性的多元性层次,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发端;的“诚信”,有人指责为道德指向的单一性,其实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热点话题的探讨导向;的“心灵的选择”虽颇有反猜题的嫌疑,但更把话题深入到了心理层次;高考作文命题 “智子疑邻”,堪称亮点,选材上回马一枪,直接从以往的初中教材中选取,话题设置具有智慧启迪特点,具体要求基本上没有限制,自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世纪四年高考作文题给中学语文教师的总体感觉是:轻松得多了。不可能猜,猜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没必要猜,把握了规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应该猜,不要低估语文专家的水平,因为在现阶段高考必竟是一种选拔性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厚积薄发,回到授人以渔,回到认知、审美、阅情、创造的语文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广阔蓝天。
作者邮箱: hbh1955@163.com
也许蒙太奇抒情散文
幻想离我两米之外,有一台摄像机,从左至右拍下我脸部的特写。我的头斜靠在玻璃车窗上,双眼没有焦点地凝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象。路灯、车灯灯光如同土黄的薄纱,蒙在我的脸上,又一遍一遍地被障碍物的影子撩起。镜头拉远,车内空空荡荡,寥寥的乘客有人戴着耳机在假寐,有人在摩挲冻僵的.双手,有人面无表情地在心里盘算...他们的影像是模糊的,因为只是我的背景板,我才是主角。此时,音乐恰当地响起,让人想轻轻摇摆的法国爵士。嗯,这氛围不赖。只是,我这一路,这一画面里的情节,是开头,高潮还是已经黯然的落幕。
车会把我带到何处?哪里是我的归宿。
车没有停,不知疲劳地行驶着。我真的,到了该走的时候。此地不是我眷恋的地方,于是车也不想停下,要把我载到远远的天际。原来这真的是落幕,是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结尾。
关于我,会在下一部电影里如何演绎?
是行走在冬季深夜的天桥上,桥下有一条宽阔的马路而行人很少,偶尔经过的车辆搅碎了路灯和寒风编造的宁静,但很快又恢复了。
是穿梭于热闹的公园,小孩子在身旁嬉闹并把他们手中的球或是飞碟朝我的方向扔过来,我故意失手,引来他们的嘲笑。
是坐在凌乱的茶几旁,从一盒尘封的老照片中挑出幼儿园时去春游的相片,发现其他小朋友的脸都因相片发霉而模糊不清,唯有自己一脸羞涩略带畏惧的表情清晰可见。
你看过我演过的电影吗?无论我是主角、配角还是群众演员;无论我是正人君子还是势利小人;无论我是才高八斗还是智障痴呆。
你在你导演的电影里为我安排过角色吗?无论我是喜剧人物还是悲剧小丑;无论我是男扮女装还是变态狂魔;无论我是爱你的还是你爱的。
如果我有幸站上颁奖典礼的舞台,我会不会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其实我准备了大段的感言,我要感谢的人何止千万。事实可能是,我非常地镇定,我说这一切都是我应得的,我只需要感谢我自己,是我成全了自己。
没错,整个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成全自己来得重要。现在,在我面前又出现了一个成全自己的理由。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再次站到荣誉殿堂上接受美和崇敬的机会?没有!
这篇教程教的朋友们用PS制作蒙太奇照片效果,把这个效果翻译成中文就是用PS把小照片拼贴成大图,O(∩_∩)O哈哈~先看两个效果图:
FEVTE编注:更多照片处理教程交流讨论及作业提交请到论坛照片处理区:bbs.fevte.com/forumdisplay.php?fid=51&filter=type&typeid=88
具体的制作步骤如下:
使用图像大小工具调整图片,这样每个小格就变成50*50象素了。
这些图片大小为50*50象素,制作9个或更多。
9张图片即3*3所以长宽为150*150象素,然后定义成自定义图案,
新建一层,用刚才做的图案填充。
调成图层模式,选择比较不错的效果(叠加和强光比较好)注意图层顺序,如下图:
这样,我们就做完了。看看100%放大后的效果。
不同的图层模式 图象显示的效果不同。下面的效果我是用叠加模式做出来的。
FEVTE编注:更多照片处理教程交流讨论及作业提交请到论坛照片处理区:bbs.fevte.com/forumdisplay.php?fid=51&filter=type&typeid=88
电影鉴赏:关于蒙太奇与长镜头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在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方式,就叫蒙太奇。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可细分为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特点及作用
(1)能够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2)具有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的特点。
(3)蒙太奇组接技巧具有按照观众的心理习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的能力。
(4)具有可以创造银幕(屏幕)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特点,使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
(5)具有控制节奏的特点,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
(6)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
(7)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8)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9)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
(10)使电影艺术家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而不给人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 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种类有固定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
(1)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排除了蒙太奇通过镜头分切压缩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排除了蒙太奇镜头剪接拼凑新空间的可能性。
(2)所表现的事态的进展是连续的,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
(3)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
(4)长镜头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5)它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显得自然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画面造成了多种角度和景别。
(6)长镜头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够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从而给观众留下更多的独立思考机会。
(7) 再现客观世界的原貌,保持时空的真实统一。
(8)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烘托故事的环境气氛。
刘长卿诗歌中的蒙太奇
作为电影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太奇手法,在刘长卿诗歌中多有凸现,下面来看看!
蒙太奇是法语motage的音译,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原义是“构成”、“装配”、“原配”的意思,后被借用到电影艺术中做剪辑、组合讲。一部影片是由许多不同的镜头组成的,这些镜头分别拍摄完毕后,再根据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把这些零散的镜头有机地剪辑、组接起来,使其通过这样处理后的形象的内在联系,产生连贯、呼应、暗示、对比、衬托等作用。这种剪辑,组合的方法,就是蒙太奇。有人说,镜头如同文章的词语和句子,把这些“词”和“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方法就是蒙太奇。
蒙太奇的发现和理论化是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标志,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也是电影艺术得以存在的基础。通过蒙太奇的节奏作用,即对镜头造型形式和运动方式以及度量的把握,使影片产生出张弛有致的节奏,从而在观众心里激起一种感情来补充影片主体所决定的感情;通过蒙太奇的运动作用,使一个个本来断裂的画面靠视觉的形象记忆产生一种动态感,使本来具有运动性的物体更富有美感,使本来静态的物体产生动态,并由此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当然,蒙太奇最重要的作用,还是表现为它对思想的创造。至少当它的目的是表现而不仅是叙述时是如此。因而它的作用是将取自现实体的不同因素进行对照,并从它们的对比中得出新的意义。而这种新的意义就是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普多夫金的”增添些什么”,即所谓1+1>2。例如,大炮发射镜头同石狮子摇晃、倒塌镜头相组接,其含意就不仅是大炮震倒石狮子这一表象,更主要的是隐喻沙皇的倒台。一系列蹄印的特写,形状的变化愈来愈飘忽不定,告诉观众,马已经从疲乏到完全失力了。脚印消失了,沙漠上摆着一支来福枪,使人联想到:这个人如果还有力气,绝不能扔掉作为战士的贵重武器,他一定使尽全部力气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挣扎着前进等等。确如爱森斯坦所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像两数之积。”只要我们不把这句话绝对化,作为对每一次蒙太奇对列的要求,这句话确实指出了蒙太奇增强审美感染力量的巨大可能性。当然,作为电影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太奇,并不只属于电影,文学创作也离不开蒙太奇思维。刘长卿的很多诗就集中表现了这一特点。
刘长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特别是诗歌中所透出的那种类似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那一类,其中悲壮苍凉、萧森深远的意境,那深沉浓郁的优愤之情,那百转千迥、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无不使我们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刘诗中的这一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蒙太奇手法。
刘长卿五言诗的代表作《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中,将中原至幽州的乱后破败情景极其鲜明地呈现出来。尤其是“幽州白日寒”一句,以白日寒光的凄冷与惨淡来形容北方的荒凉冷落,很有汉魏诗的风骨,他的真知灼见,情真意切。特别是“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两个分切镜头的组接,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摇动镜头,从远的镜头“楚国和苍山”拉近到“幽州和白日”,这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使我们在惊心动魂之余获得第三个感受,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的心情,然而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借山水来含蓄地说明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客行的担心,这一典型的对比蒙太奇手法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与劳动人民的悲伤流泪作了鲜明对照,揭示了安史之乱后北方各地城池被破坏,到处是废墟,一片凋敝的社会的现实。
诗人在审美活动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不同时空、不同色彩、不同心情的画面,并置于一诗、一词、一场景之中,以造成悬念、衬托、对照、象征等作用。从而强化感情,增加艺术感染力。刘长卿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中,未曾目睹,但从犬吠声、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主客问答声等等一片嘈杂的声音中,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图画了。导演按诗句分镜头就足可以了。其中,许多诗句都是声画俱佳的蒙太奇。再如,《送灵澈上人》一诗,通过情绪蒙太奇的表现,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蒙太奇技巧应用于古典诗词曲中产生了清新深邃的意境与凝练精美的语言,形成疏密相间的结构和张弛结合的节奏。其美学价值在于,通过各个不同画面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多层次的合乎感性与理性逻辑的立体交叉的生活场景,并从中折射出诗人神圣的理想人格与道德情操的伟大,显示了诗人的有限与艺术无限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所以,这一技巧蕴籍于一些古典诗词曲中,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美学效果,使读者获得了更多的美的享受。像《送李录事兄归襄邓》中抒写了身经离乱的凄楚与无奈,《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也同样运用了隐喻蒙太奇,感情真挚动人,《长沙过贾谊宅》运用对比和隐喻蒙太奇悲秋感兴,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萧瑟苍凉的意境底蕴,又烘托出天涯孤旅漂零异地的彷徨愁苦的形象。由此可知,诗人的艺术匠心是将那些生活中孤立分散的形象与片断剪接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典型画面正是蒙太奇技巧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所在。
再如《余干旅舍》中:“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这秋景的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转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如果这还不能够足以说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的话,那么,“独鸟背人飞”一句运用暗喻蒙太奇足以说明诗人宦途坎坷的感慨了。《饯别王十一南游》中,诗人运用“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平行蒙太奇手法,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的心情。诗中具有蒙太奇“声画并列”的艺术特色,在视觉与听觉上给人以同步的美感。《送严士元》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表面上看是写景的句子,我们说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的,这些描写让我们分明看到:笑谈的友人、毛毛细雨、微湿的衣服、偶飘的残花……诗人运用复现蒙太奇手法让我们在景色之中领略到人物的动作和赏景的惬意表情。当然,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诗人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把情、景、事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这种画面洗练明快的艺术组接,达到了炉火纯青、引人入胜的审美境界。凡此种种,正是多种蒙太奇手法的恰当运用,使得刘长卿的诗呈现出一种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总之,当我们翻开诗卷,阅读刘长卿的每一首诗,都会发现这位被称为“五言长城”的伟大诗人确实在许多诗中运用了蒙太奇手法。也许那只是诗人“济时肯杀身”的自然留露,是情所致,意所感,他本人并没意识到或者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但诗人确实运用了这种电影中的表现手法,而且运用得技法娴熟,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因此,读刘诗我们不仅感到的是心灵的震憾,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得不在诗中蒙太奇的平行、对比、隐喻、复现中去思考那1+l之外的更丰富的内涵,更深邃的意境。这也许就是他的诗能与其他诗人区别开来的原因吧。
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散文中,尤其是抒情散文,象征手法经常被运用。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巴金的《曰》中,作者描写飞蛾,其用意不在于飞蛾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意义。所以在象征性散文中,象征的本体只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联系课文】
1、鲁迅《雪》一文中,北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作者通过对比,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直面严酷社会现实并敢于抗争的北方的雪勇士的高度赞美。)
2、巴金《短文两篇》中,飞蛾、夸父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为了祖国不惜牺牲生命。作者赞美飞蛾、夸父,就是赞美用鲜血保卫祖国的=战士。)
3、高尔基《海燕》文中的海燕、海鸭、企鹅各象征什么?(提示: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海鸭和企鹅象征当时各种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另外,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只要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即可。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象征和比喻】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比喻就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也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一样,比喻也包含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它要求喻体和本体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点,可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二者之间常用象、似、若、好象、如同、仿佛、象一样、如一般等比喻词连接起来,如巴金的《月》一文中,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特征。再如《海燕》一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就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海燕飞翔的敏捷、迅速,把海燕飞翔速度之快,身姿之矫健、勇猛形象地表现出来;高傲一词又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海燕对恶劣的环境无所畏惧的精神。象征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比喻属于修辞范畴,它可以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的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二是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散文作品中。比如本单元的几篇抒情散文就使用了象征手法。而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点题 首尾呼应
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的含义基本相同
考试中不会出现区分两者含义的试题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 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 蒙太奇范文
★ 写作手法
★ 描写手法摘抄
★ 写作手法有哪些
★ 对比手法的句子
★ 象征手法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