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东北鞠婧祎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江西冬至的习俗有哪些(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东北鞠婧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江西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篇1:江西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江西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一:吃热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老话说“冬至隔夜吃胡葱烧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二:打麻糍果

不仅如此,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上饶的冬至热闹非凡,农村除了扫墓外,还要打麻糍果。九江每年则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窗外会响起“咚咚”打糯米粑的声音。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着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三:吃糯米饭

在宜春,人们冬至则要吃糯米饭,喜欢吃甜的便在里面加上红薯,咸的则加豌豆和腊肉。

而赣州客家人冬至当天则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寻根仪式;在饮食上,冬至要吃酒酿汤圆,俗称“冬至不挪圆,老公小鬼不赚钱”。

四:腌肉酿酒

另外,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另外,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全家人都特别喜欢。

五:扫墓

农历十一月初八前后是时令节日,又是传统的祭祖日,有“冬至大似年”之说。旧时这天村村都会举办冬至会,凡16岁以上男子都要进宗祠参加祭祖活动,村上人口出生、死亡和嫁娶,大都在这天登记(也叫“上谱”)。

如今,南昌人依然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市民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在一些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祭拜祖先,将猪头、鸡、鸭、鹅、鱼等几样东西放在一起,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再坐下来吃。

篇2:江西春节习俗

跳傩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的,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傩”,十六叫“搜傩”。“起傩”之后,傩班开始四处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傩”。“搜傩”仪式极其热烈隆重,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在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赶到石邮村自己的亲戚家中来,村里往往也要摆上几桌到几十桌,集中招待一些来此地观傩的“上面人”。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南昌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视上七,这天要好好地吃一顿,还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元宵节:(南昌话)“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南昌话)“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灯”,元宵观花灯、耍花灯、猜灯谜,异常热闹。

宜春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南昌人当然也包括江西人的家庭,过年时间并不都是大年三十,而且吃团员饭也并不都是晚上。南昌县广福乡的个别村子,有在农历26过大年的习俗,甚至实在早上吃团圆饭,有的是早上7点的有的是早上9点,抚州唱凯有不少村庄是农历29过大年,总体说来,江西农历29过大年的家庭还真不到,如果你呆在南昌,你会发现24小年开始,鞭炮声就天天此起彼伏了。都市的家庭不少还保留着老家的习俗,也就是上面说的过年的时间。具体原因,全省人民基本都认可的是由于秦代建长城,抓劳力去北方参与建设,当到了年边上,就分批回家过年,当家里的男丁一回到故乡的时辰就是这家人过年的时候到了,就这样传下来。据我了解好像外省少有这种情况。按照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域来统计,江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省份,汉族率有99.9%,江西也是保留汉族民俗比较完整的省份,像汉族的傩舞,在江西最多最完整,怪不得有本书叫《中国最后的汉族》写的就是江西南丰。

南昌人过年吃什么?

牛肉炒粉:牛有力量、米粉长得想寿星的胡须,所以预示着来年身体健康、长寿美满、

和菜:和和气气一家团员。

另外还有:糊羹、杂素、鸡鸭鱼肉等等,不得不提到鱼,南昌人大年三十会摆上整鱼,但不会吃,据说是鱼听人说话把人们的愿望带给龙王爷。大年初一吃素或者吃剩菜,这都是南昌人过年的习俗。

开财门、关财门、财神爷

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娱乐,但不能过12点,到了12点就得把大门关了,并放一挂鞭炮,这叫关财门,然后休息。初一一大早就要开大门放鞭炮,这叫开财门。夜间如发现有老鼠,千万不能打,那是财神爷。

板凳龙

南昌的农村地区都有在元宵节那天玩板凳龙的风俗,板凳汉着灯笼,家有几个男丁就放几个灯笼,然后出街和族人的板凳拼接上,就开始走街了,可见这龙有多长了。我的祖籍在南昌县向塘镇的若渚村,我公公告诉我民国的时候还有玩板凳龙,我家男丁多,板凳所以也多,灯笼上都写着:“太原王”的字号,说明我们来北方,我认为这是所谓的“客家先民”,我喜欢谈客家,因为我认为客家不过是赣的分支,不管是丛流源还是方言都是血浓于水的。我公公告诉我,小时候玩板凳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晚上这条巨龙走过河边,那小河水倒映着板凳龙,很快乐。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幼辈依次给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邻居贺年。初二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儿回娘家要给邻居分糖饼,体现邻里关系融洽。 初一: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红枣、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之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恭贺。年初一也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不要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的。

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地道的南昌方言把过年招待客人的点心和糖果叫做“换财”。大年初一,一大早小孩子就要在脖子上挂一个小红布袋,去族人家拜年并索要“换财”,直到把小布袋装满才回家。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有贪吃好玩者,把里面的糕点吃掉,换上石块或沙粒)。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视上七,这天要好好地吃一顿,还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七菜羹只在南方流行,各地七菜配料不同,仅南昌就有甜咸两种做法,咸的配菜是白萝卜、芥蓝、菜心、大芥菜、春菜、大蒜和芹菜,煮成浓浓的羹,而甜的则是大菜、香菜、菜心、芹菜和芥蓝等食用的蔬菜用油爆炒,然后加入酱青和糖调味。

这几种菜都有特殊的含义,芹菜代表勤劳、大蒜代表会算钱、春菜代表生机、大芥菜代表新春发大财。而七菜羹是不允许倒掉的,否则就会倒掉福气。

另外,七菜羹还对身体有益。过年大家都大鱼大肉,而七菜羹能够缓解油腻。

元宵节:(南昌话)“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南昌话)“三上晚上的火、元宵的灯”,元宵观花灯、耍花灯、猜灯谜,异常热闹。

“过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可是近些年,大家谈起过年都会觉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而年味的淡化,除了生活方式的骤变,使得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陋习,认为可有可无。其实,民俗中每一事项,莫不有着精神内涵,有魂。比如年夜饭的魂是团圆,放鞭炮的魂是驱邪,拜年的魂是和谐,贴春联“福”字挂吊钱的魂是祈福等等。明天就是除夕了。本版特别选择我省4个地区,晒一晒当地特有的过年民俗,让大家一起回味有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年是怎么过的――

的春节就要来临――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集市上横挂叫卖着的春联、“福”字,让南昌城流淌起了年的味道。但在信息化、市场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一不小心,便离传统的、散发浓浓年味的“南昌年”愈走愈远。到底什么菜是最正宗的南昌年呢。

“一进腊月就是年”

“一进腊月就是年。”旧时的南昌,腊八是个传统的黄道吉日。俗话说:“腊八日子不用拣,大吉大利福寿锦。”因此,这一天,南昌人除了要喝“腊八粥”,还常举行定亲、娶媳、嫁女之类的“腊八婚”。据传,“腊八粥”的由来,缘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小时在田间放牛,饥饿难耐,便挖鼠洞,想抓只老鼠充饥。没曾想,挖到深处,不见老鼠,但见大米、玉米、豆子等物,于是和在一起熬粥,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小朱成了朱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常令御厨将五谷杂粮放在一起熬粥,并赐名“腊八粥”。

腊月二十四日,便到了“小年”。这一天,旧时的南昌人要把食糖涂在灶门上,叫做“胶灶神牙”。而老板若要辞退雇工,这一天还得请被辞退的雇工“坐上席”吃饭。从这天起,南昌人开始正式为新年张罗,各行各业开始格外繁忙,大小市场异常活跃,在外地工作的人纷纷赶回家中团聚。而在小年和除夕之间,几乎每天都有过年的气氛,正所谓:“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

接下来几天,人们要用莲藕扎龙,用松枝、白果、金箔纸、银箔纸以及大红纸剪成的元宝和铜钱扎成摇钱树,安放在供桌上,祭拜财神。还要在祖宗牌位前供奉猪头、鸡、鱼、肉、年糕等祭品,祭拜祖宗。此外,大家相遇,不但口头要说吉利话,还要在堂屋贴上用红纸裁剪成的三四寸宽、一两尺长的小纸条,写上“童言妇语,百无禁忌”、“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之类吉庆语,以图吉利。

“青青吉吉”与“年年有余”

热热闹闹地准备了近一周,终于到了大年三十。除夕这天,南昌人的过年热情积累到了一个顶峰。

说到除夕,不得不讲讲团年饭。团年饭是南昌人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饭,一般都有十几道菜,比较讲究的应该有十八道菜,各菜自有深义。如炒青菜象征“青青吉吉”,炒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红烧全鱼表示“年年有余”,炒米粉象征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另有一道南昌独有的特色菜――“和菜”,它是由肉丝、笋丝、芹菜、豆条、大蒜、胡萝卜丝、黄花、墨鱼丝等菜和在一起炒成,象征着“和气生财”。

酒足饭饱后,全家团坐于炭火前,守岁至深夜。可别小看了炭火,俗语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此风俗起于古时烧火驱赶那个叫“年”的怪兽的做法,后来则更多寄寓来年生活越过越好的期望。而除夕之夜,长辈还须给晚辈“压岁钱”,以“压邪守岁”,防止鬼怪作祟。南昌人给的压岁钱常为双数,寓意如:二为好事成双,四为四季发财,六为六六大顺,十为十全十美,十二为一百二十岁。

守岁至深夜须放鞭炮关上大门――即所谓“关财门”,意在关住自家的财气,送走旧的一年,之后全家休息。初一子时又起床开门放鞭炮,意为“开财门”――迎接新的一年,开启自家财运。这一关一开,便将滚滚财运随新年送入了家中,为招财进宝讨了个吉祥。

“换茶”、“送穷”以及闹花灯

初一起来之后,幼辈依次向长辈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拜年。早饭后,人们三五成群结队拜年,拱手作揖,互道“恭喜发财”等吉利话。拜年的时间也各有讲究,“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女看娘”。而正月期间,亲戚之间无论亲疏远近,也多会走动拜访,否则“新春不拜年,素日无来往”。

初二去亲戚家拜年时,讲究个“换茶”。即去亲戚家拜年时,要带上糕点、果品等作为礼物。主人在送行时也要以糕点、果品等回赠。这一来一回,就象征着大家把财富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分享,所以“换茶”的寓意是“换财”,即大家都发财的意思。

最后的热闹当属元宵节闹花灯了。旧时的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各种舞龙队会舞上大街,从洗马池、中正街、府学前、瓦子角、万寿宫直到西大街一带,鼓乐喧天,人山人海。入夜后,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彩灯,整个南昌城里彻夜烟花、鞭炮声不断。当天,南昌人还喜欢用糯米粉作皮,花生仁、黑芝麻、白糖、冬瓜糖作馅,做成洁白浑圆、皮嫩味美的元宵果,当晚,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元宵,象征着合家团圆、幸福。

而“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正月十五,为期一个多月的年事活动才宣告结束。

[江西春节习俗]

篇3:江西习俗作文

江西习俗作文

江西习俗

我们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江西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江西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我们一起过大年

“春节”,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子,我们把春节称为过大年,而过大年当然也少不了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关于过年的习俗很多。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拜年买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这就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清明遐想

清明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东江源小学六(2)班谢屹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新年

过年啦!过年啦!新的一年开始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大家都是怎样过年的呢?我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还在广州亲身感受了那儿的节日氛围,获得了好多这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说说吧!

上海除夕之夜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

台湾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福建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湖南长沙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湘潭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新化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东北首先全家一起祭祖,随后包饺子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

广州美称花城,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江苏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阵。白天唱戏,晚上转九曲。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杆扎成弯弯曲曲的道路,当地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

江西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每年的元宵节,河北邯郸地区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还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一阵子,人们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在秋千上荡上几下。

在陕北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中国少数民族中以春节作为本民族重大节日的占一半以上,如鄂伦春、达斡尔、朝鲜、苗、瑶、畲、京族等,他们的节日活动还保有本民族的特点。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北方的蒙古族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春节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除夕晚上,全家老纱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园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上面这些都是我从网上查到的,去年我去了广州,亲眼看到了他们过年的习俗。

广州过年的气氛比我们长沙要热闹好看得多,到处都是挂满红彤彤桔子的盆景,还有挂满了红包的桃花树,象征着富贵吉祥和长寿。饭店和酒店宾馆里的服务员都穿着传统的服装,红红的,显得很喜庆。最特别的就是,凡是去吃饭的顾客吃完饭后都能得到他们送的红包,里面钱不多,有一块的、有五块的、最大的是十块钱,拿着他们回送的红包,我真的感到很稀奇也很兴奋更觉得好玩。在大酒店吃早茶时,还会有舞狮的队伍敲锣打鼓,边舞边到每桌给客人拜年,红包由酒店的老板给了,客人只要欣赏。我跟着舞狮的队伍从楼下一直舞到楼上,发现在楼下的.大堂里还有财神和仙女在向孩子们发送发财糖。我不敢去向他们讨要,财神似乎很喜欢我,也许知道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他走到我的跟前将糖送给我,还抱起我让妈妈拍照。我很感谢他,希望他把福气和财气都带给我和我们全家。

以后,我还想去很多很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多地方不同的春节习更想去国外,去看看非洲、欧洲、美洲的人们是怎样迎接新年的。

关于龙舟的故事

《作文:关于龙舟的故事》

神州大地,龙的故乡。中华民族,龙的传人。龙,以其独特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生活中。不论是宫殿、房屋、庙字,还是衣物。用具或是故事、传说,乃至民间竞技、游戏。节日习俗等,无不留下龙的痕迹。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一2,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关于龙舟竟渡的起源,传说纷坛,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泪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以后这种说法越来越多,为各种传说中影响最大者。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浩瀚的世界体育大观园中占有一席地位。

南宋时,广东已有民间的大型龙舟竟渡,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更普遍。解放后,省内各地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龙舟赛事,水平不断提高。龙舟,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龙舟的鉴赏,还是一门学问呢!

龙舟分“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专职龙舟”只作竟渡,不作它用。“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用船临时改装而成,用后又恢复为生产用船。

专职龙舟又分为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等。

各种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船体(包括浆梢或橹)、龙头、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

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无论专职龙舟或是业余龙舟,龙头都是竞渡前才装上船头的。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和东江水系的大头狗龙头,别具特色。

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称“黑龙”或“灰龙”。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

船上装饰最繁杂的以顺德的鸡公头龙舟为代表。其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龙尾旗、帅旗和罗伞等装饰。龙舟的大小按扒龙舟的人数区分:3人、5人、10人的为小龙舟,长约1丈半到2丈;20到50多人的为中龙舟,长5丈到7丈;60到100人以上的为大龙舟,长9丈到10多丈;还有200多人的特大龙舟。

小龙舟只有桡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一人;大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两人。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河床比较宽,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故龙舟比较大,60多人以上的算较普通,100多人的也很多。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呐喊声,与两岸欢乐的人群一起,构成乡情浓浓的中国龙舟竟渡风俗画。龙舟竟渡,起源干四、五千年前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发展岁月里产生五花八门的龙舟奇俗。

江西等地有旱龙舟之俗,龙舟有竹制、也有木制,这种活动观者如云。《琼州府志》载:“城中人缚竹为船,用五色纸为饰,鸣钲鼓沿街作竞渡状,名日旱船。”《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诸市”。《江西通志》载,在金溪城,“每岁五月五日,城内造龙舟,以人装故事其上,一舟数百人舁之,行诸陆地”。《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十人舁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歙县志》也记载了当地有旱龙舟之俗。

四川省五通桥和浙江武进县等地赛龙舟于夜间举行。龙舟张灯结彩,有的用彩灯作龙眼、有的在水面上设堆堆浮焰,龙舟于其问成双疾驰灯光灿灿,泛映水面,像一条条游龙在水面竞飞,尤为动人。

游船式竟渡较为普遍。从汉代开始就有游船式竞渡了。古时杭州西湖一带,民间端午节举行娱乐性龙舟竟渡活动,《梦梁录》载,官府在西湖举办游船式竟渡,“龙舟六只,戏于湖中”,船上有“七圣”、“二郎神”等装饰,划船人戴“大花”、“卷脚帽子”、“穿红绿戏衫,像演戏一般”。这些龙舟也进行速度比赛,终点夺标。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的龙船景也叫“趁景”,每年衣历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指定水域邀集各乡龙船前来“应景”。因不争名次,只表演技巧,故称“趁景”。它轮流在各乡举行,每天一景。有些乡村很看重“龙船景”,像过盛大节日似的热闹。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来的龙船“应景”,就要和丈夫、小孩带鞭炮、饼食,划小艇去表示欢迎。《关于龙舟的故事》

关于龙舟的故事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关于龙舟竟渡的起源,传说纷坛,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含恨抱石自沉泪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以后这种说法越来越多,为各种传说中影响最大者。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浩瀚的世界体育大观园中占有一席地位。

南宋时,广东已有民间的大型龙舟竟渡,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更普遍。解放后,省内各地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龙舟赛事,水平不断提高。

龙舟,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龙舟的鉴赏,还是一门学问呢!

龙舟分“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专职龙舟”只作竟渡,不作它用。“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用船临时改装而成,用后又恢复为生产用船。

专职龙舟又分为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等。

各种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船体(包括浆梢或橹)、龙头、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

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无论专职龙舟或是业余龙舟,龙头都是竞渡前才装上船头的。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和东江水系的大头狗龙头,别具特色。

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称“黑龙”或“灰龙”。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

船上装饰最繁杂的以顺德的鸡公头龙舟为代表。其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龙尾旗、帅旗和罗伞等装饰。龙舟的大小按扒龙舟的人数区分:3人、5人、10人的为小龙舟,长约1丈半到2丈;20到50多人的为中龙舟,长5丈到7丈;60到100人以上的为大龙舟,长9丈到10多丈;还有200多人的特大龙舟。

小龙舟只有桡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一人;大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两人。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河床比较宽,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故龙舟比较大,60多人以上的算较普通,100多人的也很多。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旗、飞驰的龙舟,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呐喊声,与两岸欢乐的人群一起,构成乡情浓浓的中国龙舟竟渡风俗画。龙舟竟渡,起源干四、五千年前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漫长发展岁月里产生五花八门的龙舟奇俗。

江西等地有旱龙舟之俗,龙舟有竹制、也有木制,这种活动观者如云。《琼州府志》载:“城中人缚竹为船,用五色纸为饰,鸣钲鼓沿街作竞渡状,名日旱船。”《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诸市”。《江西通志》载,在金溪城,“每岁五月五日,城内造龙舟,以人装故事其上,一舟数百人舁之,行诸陆地”。《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十人舁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歙县志》也记载了当地有旱龙舟之俗。

四川省五通桥和浙江武进县等地赛龙舟于夜间举行。龙舟张灯结彩,有的用彩灯作龙眼、有的在水面上设堆堆浮焰,龙舟于其问成双疾驰灯光灿灿,泛映水面,像一条条游龙在水面竞飞,尤为动人。

游船式竟渡较为普遍。从汉代开始就有游船式竞渡了。古时杭州西湖一带,民间端午节举行娱乐性龙舟竟渡活动,《梦梁录》载,官府在西湖举办游船式竟渡,“龙舟六只,戏于湖中”,船上有“七圣”、“二郎神”等装饰,划船人戴“大花”、“卷脚帽子”、“穿红绿戏衫,像演戏一般”。这些龙舟也进行速度比赛,终点夺标。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的龙船景也叫“趁景”,每年衣历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指定水域邀集各乡龙船前来“应景”。因不争名次,只表演技巧,故称“趁景”。它轮流在各乡举行,每天一景。有些乡村很看重“龙船景”,像过盛大节日似的热闹。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来的龙船“应景”,就要和丈夫、小孩带鞭炮、饼食,划小艇去表示欢迎。

我的家乡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乡,有着说不完的家乡故事,感受不尽的亲情。离别家乡已有数年。在这数年中的我日日夜夜在思念家乡。随着环境改变,社会的发展讯速,我的爱好和生活都有所改变,而对家乡的思念,却一直没改变。一人在外流浪的我非常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思念家乡的粗茶淡饭,思念家乡的风情习俗,思念家乡的朋友,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种思念变得越来越浓,好想好想回到家乡的怀抱。

我的家乡座落在江西省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不到六百户人家。那里没有宽畅的水泥道路,只有弯曲坎坷的小路。只有窄窄的田埂,小小的村落,无边的黄灿灿的油菜花,村头的老水牛,还有烈日下的麦田,风中的柳,柳枝上的蝉,还有伴我渡美好童年时光小河。

我家乡以种水稻为主,稻田一望无限,并有沟渠相通,通向河流。这些源源之水哺育了这一方土地,也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每当到丰收的时候,也是农民们最辛苦的时候。在烈日暴晒,流着一淌一淌的汗水,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取那一点点生存的资格!他们还是怀着感恩的心,脸上常常露出那种憨憨的笑容,让人看了辛酸。当时还是老式的打稻机,那中用脚踩踏板的那种,我想,很多城里的孩子是没见过的吧!虽然现在由割稻机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农民舍不得花这个钱,不是他不愿休息,而是付不起割稻机的钱啊。每当去饭店吃饭时,看着大碗大碗的米饭往垃圾倒,心中非常愤怒。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米饭是来之不历?不知道这米饭流过多少农民的汗水,把李绅的“悯农”这首诗忘得一干两净了。

说到小时候,最好玩也玩得最开心的是在河里玩耍、钓鱼、捉虾,天天乐此不疲。小河位于村的南面,河水非常干净,由千万条泉水融合。清甜的河水里游着可爱的鱼儿、小虾。一到夏日,我和几个要好的伙伴有事没事经常往河里跑,因为那里是我们乐园,是我们天堂,在这能享受到天伦之乐。每次我们都能抓一条又大又肥鱼拿回清蒸,享受丰盛的晚餐。

村庄四周都是森林。到野外山里去玩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从小到大都很“野”,并且是一群“野”孩子的首领。小时候我总觉得,家乡那野外,真是物产丰富。玩的地方、吃的东西,应有尽有,野柿、酸枣、苦株、乌蓬豆、刺苋根……这些野生植物让我们一年四季享用不尽。我们曾经刨出一些红薯拾一些干柴在野地里煨着吃;曾经拿弹弓打下斑鸠烤着吃;曾经在冬天的雪地里循着野兔的脚印活捉野兔烧着吃;曾经在野外架一口破锅弄一些野稗煮着吃;只可惜那些美丽的长尾野鸡在一声清脆的长叫声中飞走了,我们机灵不够,逮不着。

家乡还有生我养我的父母。二十年来,我从来没去慰问过父母,你们累吗?也从来不曾注意别的变化,但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了爸爸、妈妈的白发,看到了他们脸上加深的皱纹,也知道了他们深夜在病痛的折磨下难以入睡的呻吟,这一切让我感到震撼,让我的心灵在颤抖,也让我陷入了自责和深思之中!常言说,养儿方知父母心,但依然没有成家的我,却感觉到父母的那份呵护之心!

无论我走到哪,无论发生什么事,故乡永远都是美丽动人的,父母的爱如山如水,温暖着我的心。

篇4:江西中元节习俗

江西中元节习俗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即“鬼节”,是中国汉族的民俗节。按传统习俗,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辈亲人进行祭奠、悼念活动。萍乡一般家庭“过节”的方式是:准备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为“祭品”,摆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点上香烛,另三席摆上餐具(饭碗、酒杯、筷子、汤勺),在桌前烧纸钱,就算是请已故亲人“吃团圆饭”,持续摆放一段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意为先人们在用餐,后放鞭炮,意为先人们“吃”好了离席。这个仪式结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烛,家人一起就桌吃饭(吃“敬”过祖先的这桌菜)。“

晚餐后“烧包”(包可以提前准备好),“包”是用纸做的,其大小很随意,大的如4开报纸大小,小的如16开纸大小;包内装纸钱和其它的如纸做的衣服、“金”条、元宝之类,装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可以一人一包,也可以一人二包以上。包上要写上“烧包人”、“烧给谁”、“何时”烧的等内容,一般按竖式书写,分三直行(类似写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写烧包人的名字及与“受领”包的先人关系(自称),格式一般为“孝男(对父辈自称)或孝孙(对祖父辈自称)某某虔备钱财(或衣钱)一包奉上”(也可以二代人名字同时写上,分别称呼,如墓碑上的写法);中间一直行写受领包的先人姓名,一般格式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辈分按实际类推,总之是与“烧包人”的辈分对应)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性则写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边直行写“烧包”的日期,一般写农历,如今年就写“公元二0一0年庚寅农历七月十五日火化”;写好字后要用畜禽(猪、鸡、鸭)的鲜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称为“祭包”,注意鲜血不能濺在“烧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有“凶”)。

烧包一般在野外进行,选一离住宅不远的空旷地,在地上铺上火纸(草纸),将准备好的纸包堆在草纸上,点上香烛(一般点3支香、2支蜡烛),摆上“符盘”(一般是肉、鱼、鸡、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饭、筷子),一切就绪用散的纸钱点燃纸包,纸包全部烧化后放鞭炮,表示整个程序结束,收拾“符盘”回家。至此,中元节“过完了”。


篇5:江西各地冬至吃什么 老苏州冬至习俗是什么

老苏州过冬至,除了冬酿酒、冬至肉、冬至团和卤菜之外,还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冬至盘”。“冬至盘”即为苏州人在冬至节前互相馈赠的礼盒,其中包括酒、饭、宴、茶、团等。“冬至盘”明清时在苏州盛行一时,但此后却逐渐从苏州人的冬至习俗里消失,直到近几年才再度进入公众的视线。

“冬至盘”是老苏州人在冬至节前互相馈赠的礼盒,过去有钱人家用的是红木做的食盒,一般人家用的是简单的竹编盘子,在“冬至盘”里面装着冬酿酒、糕团点心、红豆糯米饭等冬至吃的美食。而近年来苏州人又流行起来的“冬至盘”,则综合当地习俗,包含“酒、饭、茶、团、果、腌制品”等食物。

冬酿酒

《清嘉录》记载:“乡田人家以草药糯米酿酒,谓之冬酿酒”,又称冬阳酒。苏州人冬至夜一定要喝的酒,仅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十月开镰的新米,配上光福秋后采撷的桂花,酿出的酒色清香冽、芳香怡人,最适冬日里佐食论风味。

赤豆糯米饭

苏州风俗冬至之夜全家欢聚,共吃赤豆糯米饭。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死后为疫鬼,残害百姓。此子最怕赤豆,人们遂在冬至这一天煮食赤豆饭,用以辟邪祛病。

冬至团

团圆冬至团。《清嘉录》有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芽、果、红豆沙、萝卜丝为馅。

卤菜

苏式酱肉、卤菜。

冬至茶

冬至虽雪寒料峭,天寒地冻,却一阳初生,阳气已在慢慢酝酿、暗暗流动,助长阳气可饮一些温性的茶品。

冬至盘中的物品都有护阳、助体阳、升元气的功效:比如冬酿酒,酒是百药之长,祛除邪湿助阳炁,桂花是温阳之物,有消除体寒的功效,冬至团内的萝卜丝也是滋助体阳的食品。

篇6:冬至习俗

冬至习俗

吃饺子

每年的冬至都是可以吃饺子的,在20的冬至自然也是如此。在这一年的冬至之前包饺子的时候,最好就是把肉馅剁得响一些,这样意味着家里有钱,馅儿多。这样做一顿饺子与家里人吃了,自然是可以让家人以后赚的到更多的吃食的。

九九消寒

在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就是人们说的.“提冬数九”了。每隔九天数一次就,数够九次,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这个时候九尽了,“九尽杨花开”,这个时候天气就很暖了。在这个时候用九碗九碟吃饭,那就叫做九九消寒,对运势也是很好的。

祭天祭祖

年的冬至也是可以拜祭祖先的,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有冬至拜祭祖先的习俗的话,最好就是在这一天拜祭。准备好当地拜祭祖先常用的物品,然后去祭祖,可以求得明年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家人自然一年间都会过得很好的。

用九层糕祭祖

在某些地方,冬至拜祭祖先的时候会用九层糕拜祭,例如以糯米粉,分别捏成鸡、鸭、龟、猪、牛、羊之类的象征吉祥的动物,分成九层蒸熟,然后拿去拜祭先祖,这样一来家里明年就会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少灾少难。

喝羊肉汤

喝羊肉汤这个冬至的习俗,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在过节之前,最好就是给自己的长辈送一些羊肉礼品,这样就意味着长辈明年身体健康,财运旺盛了。喝羊肉汤之后,家里人是可以安稳地度过冬天的,明年的运势业还会越来越好。

篇7:冬至江西吃什么

冬至江西吃什么

1、糯米饭

在宜春,人们冬至则要吃糯米饭,喜欢吃甜的便在里面加上红薯,咸的则加豌豆和腊肉。而赣州客家人冬至当天则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寻根仪式;在饮食上,冬至要吃酒酿汤圆,俗称“冬至不挪圆,老公小鬼不赚钱”。

2、腌肉酿酒

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全家人都特别喜欢。

3、麻糍果

不仅如此,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上饶的冬至热闹非凡,农村除了扫墓外,还要打麻糍果。九江每年则有冬至打糯米粑的`习俗,清晨一大早,窗外会响起“咚咚”打糯米粑的声音。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着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4、热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

老话说“冬至隔夜吃胡葱烧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篇8:江西在冬至吃什么

江西在冬至吃什么

吃热豆腐

没错,江西在冬至这天会吃热豆腐,在全国,老百姓不仅有冬至吃饺子、汤圆的习惯,南昌人在冬至还要吃上一碗热豆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热豆腐不但能暖身子,还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热热乎乎。老话说“冬至隔夜吃胡葱烧豆腐,有吃吃一夜,无吃冻一夜,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据介绍,因为“腐”与“富”谐音,民间谚语这么讲,“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葱烧豆腐”,这也体现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打麻糍果

江西各地也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上饶的冬至热闹非凡,农村除了扫墓外,还要打麻糍果。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着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腌肉酿酒

冬至也是民间“腌”“霉”的好时节。老南昌人常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为过年做好物资上的准备。另外,上饶人在冬至这一天还要灌香肠、腌鱼肉。除了腌制美味的鱼肉外,晾萝卜也是冬至的一道风景。据称,冬至晾的萝卜是最爽口的,霜风一吹,萝卜就脆,过年前后就差不多可以吃了,全家人都特别喜欢。

南瓜糊

景德镇人冬至要吃上一碗热热的南瓜糊。将老南瓜洗净,切块放锅里煮至烂熟,再加以面粉搅拌成糊状,煮沸后即可吃。从医学和营养学角度讲,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热身,价格又便宜,是很适宜的食物。

土鸡汤

在新余民间流传着冬至日为小孩进补养生说,冬至日要给小孩炖土鸡汤。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土鸡本身具有鲜香怡人,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优点,土鸡汤味清醇鲜香,又易于吸收消化,非常有利于缓解一定的压力,滋补身体。

江西中元节习俗

冬至节习俗

各地冬至的习俗

冬至民间有趣习俗

冬至习俗八年级作文

苏州冬至习俗大观

古代的冬至习俗

老苏州冬至习俗

苏州冬至有哪些习俗

广州冬至习俗有哪些

江西冬至的习俗有哪些(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江西冬至的习俗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