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东莞冬至习俗有哪些(共含7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道不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客家一带:做萝卜、吃焖鹅
在东莞的客家一带(清溪、凤岗、塘厦)过冬至,每户人家都会用糯米和萝卜丝做成萝卜,并吃焖鹅。
萝卜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萝卜刨成丝煮熟后,压干多余的水分。再用猪油将虾米、猪肉、腊肠等馅料爆香,然后将它们跟萝卜丝、芹菜粒、适量的盐、胡椒粉等调味料搅拌在一起作为馅料。接着把这些馅料放进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皮内,做成圆饼模样,放置在新鲜的榄叶上(也可用芭蕉叶),最后用锅蒸熟即可食用。
二、东坑:咸丸
咸丸是东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吃的。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
在东坑,人们会取用当天的剩菜,馅料一般为虾米、瘦肉、蚝豉、鱿鱼、冬菇、青菜熬成,咸丸用糯米粉搓团投入汤锅中即可。
三、茶山:同样是咸丸,但是只有咸,没有馅儿
茶山冬至同样是做咸丸,不过茶山做的咸丸却是一个斋丸,只用糯米搓团而不包馅料,“咸丸”的精华可谓在于汤。
四、城区:做“冬团”
在东莞城区,冬至这一天都会做一种特色小吃“冬团”。啥叫“冬团”?其实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团,意味着“团圆美满”。不过,冬团有甜咸之分,一般白色为甜、红色为咸,酥木团为红色,取“鸿”运之意。
一般来说,“咸团”用眉豆、少量沙姜、糖、盐做成:“甜团”的馅较为丰富,有爆米花、花生和黄糖。
五、沙田:煲红薯糖水
在东莞沙田镇,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有煲红薯糖水的习俗。紫红的红薯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家人身体健健康康。
六、企石镇:菜头角
在东莞企石镇,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忙着做一样传统小吃“菜头角”。这是一种以“菜头”,即萝卜做主要馅料的传统小吃。
为了迎接冬至,企石镇不少家庭都会聚在一起,动手做菜头角,在冬至前欢迎亲朋好友来作客。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菜头角”,首先把包裹馅料的糯米粉和粘粉混合煮熟,再放入用萝卜、腊肉、腊肠、虾米、花生、豆腐干制成的馅料,然后放进锅炉蒸熟、贴叶而成的。
七、其他习俗:拜冬、男的理发,女的洗头
东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儿在冬至这一天,携夫带子回娘家拿着自己做的“冬团”带些糕点、水果、猪肉鸡、鸭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亲相聚一堂吃饭。其寓意着有始有终,“从年头行到年尾”,吉祥之意。
东莞水乡片的一些镇街有个习俗,就是冬至节前要理发,东莞本地有句顺口溜:“担冬担矮小,担年担富贵”。意思是,如果头发没有修理,就“担”着头发(即“顶着头发”)过冬的话,就不会长高,会变得矮小。如果“担”着头发过年,就能富贵。所以以前东莞人从冬至过后都不理发,到过了正月才去剃头说法。
东莞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团
普及地区:东莞水乡片镇区(城区、高埗、中堂、望牛墩、麻涌、道滘等)
正所谓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东莞水乡人则吃“冬团”。在往时,冬至到,东莞家家必做冬团。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选择多了,有些传统小食已经没有往日那么流行,但在不少人的`家里,“冬团”仍是过冬至的必备食品。
据了解,“冬团”是过冬时候吃的,寓意团团圆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会做“冬团”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辈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自己动手做,很多家庭都是老一辈在做。
红薯糖水加汤圆
普及地区:东莞沿海片镇区(虎门、沙田、长安等)
虎门、长安、沙田人一直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每逢冬至,全家人食红薯鸡蛋糖水,红薯寓意鸿运,渐成习俗。但是要注意,过冬吃的这种红薯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番薯,而是紫薯,又叫黑薯。其外表是土褐色,但是削了皮以后,里面的肉则呈现出紫红色,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所以,冬至这天这些镇区的人都会买红薯煲糖水,图个好意头。
“红薯糖水女人吃了尤其好,不会肥,又补血,很粉很甜,喉咙不舒服也很润的。”卖红薯的老板说,煮红薯糖水招待客人,想要煮得漂亮是有技巧的,煮之前,用热水冷水交替清洗,有助于烹煮时成型,糖水不会太糊,汤色更漂亮。用红糖(片糖)比用白糖好,红糖本来就有养气血的功效,加上这个节气吃红薯很养生。
咸丸
普及地区:东莞埔田片镇区(石排、石龙、茶山等)
除了冬团之外,很多东莞人还有吃咸丸的习俗。东莞咸丸用糯米粉随意捏成团,不加馅。汤一般用虾米、腊肉、鸡、耗等熬成,还有少量的青菜,汤汁味道鲜美。
咸汤丸便是流行于东莞埔田地区的冬至美食。在寒冷的冬至夜晚,用鸡、排骨、瘦肉、蚝豉、鱿鱼、瑶柱、虾米、冬菇熬成一锅分量十足的浓汤,把搓成手指粗细的糯米条掰成小块投入汤锅中,待滚之时放进大白菜丝煮熟即可。热气腾腾,浓香扑鼻,与家人一起制作品尝,其乐融融。
东莞冬至习俗都有哪些
一、客家一带:做萝卜粄、吃焖鹅
在东莞的客家一带(清溪、凤岗、塘厦)过冬至,每户人家都会用糯米和萝卜丝做成萝卜粄,并吃焖鹅。
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萝卜刨成丝煮熟后,压干多余的水分。再用猪油将虾米、猪肉、腊肠等馅料爆香,然后将它们跟萝卜丝、芹菜粒、适量的盐、胡椒粉等调味料搅拌在一起作为馅料。接着把这些馅料放进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粄皮内,做成圆饼模样,放置在新鲜的榄叶上(也可用芭蕉叶),最后用锅蒸熟即可食用。
二、东坑:咸丸
咸丸是东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吃的。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
在东坑,人们会取用当天的剩菜,馅料一般为虾米、瘦肉、蚝豉、鱿鱼、冬菇、青菜熬成,咸丸用糯米粉搓团投入汤锅中即可。
三、茶山:同样是咸丸,但是只有咸,没有馅儿
茶山冬至同样是做咸丸,不过茶山做的咸丸却是一个斋丸,只用糯米搓团而不包馅料,“咸丸”的精华可谓在于汤。
四、城区:做“冬团”
在东莞城区,冬至这一天都会做一种特色小吃——“冬团”。啥叫“冬团”?其实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团,意味着“团圆美满”。不过,冬团有甜咸之分,一般白色为甜、红色为咸,酥木团为红色,取“鸿”运之意。
一般来说,“咸团”用眉豆、少量沙姜、糖、盐做成:“甜团”的馅较为丰富,有爆米花、花生和黄糖。
五、沙田:煲红薯糖水
在东莞沙田镇,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有煲红薯糖水的习俗。紫红的红薯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家人身体健健康康。
六、企石镇:菜头角
在东莞企石镇,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忙着做一样传统小吃——“菜头角”。这是一种以“菜头”,即萝卜做主要馅料的传统小吃。
为了迎接冬至,企石镇不少家庭都会聚在一起,动手做菜头角,在冬至前欢迎亲朋好友来作客。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菜头角”,首先把包裹馅料的`糯米粉和粘粉混合煮熟,再放入用萝卜、腊肉、腊肠、虾米、花生、豆腐干制成的馅料,然后放进锅炉蒸熟、贴叶而成的。
七、其他习俗:拜冬、男的理发,女的洗头
东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儿在冬至这一天,携夫带子回娘家拿着自己做的“冬团”带些糕点、水果、猪肉鸡、鸭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亲相聚一堂吃饭。其寓意着有始有终,“从年头行到年尾”,吉祥之意。
东莞水乡片的一些镇街有个习俗,就是冬至节前要理发,东莞本地有句顺口溜:“担冬担矮小,担年担富贵”。意思是,如果头发没有修理,就“担”着头发(即“顶着头发”)过冬的话,就不会长高,会变得矮小。如果“担”着头发过年,就能富贵。所以以前东莞人从冬至过后都不理发,到过了正月才去剃头说法。
根据介绍,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道滘每当七月初六,乡村各处人家和庙宇都会自制各式手工艺品,备好鲜花、生果、贡案供人往观赏、祈福。在这户人家有姨家中,也迎来了大批的市民。今年已经70多岁的有姨告诉记者,这台贡案已经摆了十几年,每年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元素,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她和其他“巧婆”们从3月份开始做准备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道滘的传统文化。
目前该镇各村的民间老艺人正积极制作特色贡案,迎接“乞巧节”的到来。今年76岁、连续5年夺得贡案评比第一的周金洪老人与老伴,代表望东村以奥运蔬菜基地为主题,制作了一台长7米、宽2米的特色贡案。这台贡案所采用的材料均来自生活中废旧物品或现有的材料。据老人透露,届时贡案除了有各种形态逼真的艺术品外,奥运蔬菜将以真身出现在贡案上。目前,大部分村制作的贡案已经基本成形。活动举办期间,该镇将专门派出评委团为21台特色贡案进行评比。
在民间老艺人们准备贡案的同时,望牛墩镇的孩子们则以另一种欢快的方式迎接七夕的到来。据了解,该镇七夕“非遗”传承人——65岁的陈杰芳和78岁的黄研老人,以讲座的形式将乞巧文化送进校园。
除了 “拜七姐”、“拜董永”等传统习俗外,东莞部分镇街今年还利用这个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办起了相亲大会,用相亲的方式为青年寻找真爱。
20xx年七夕当天,一个主题为“携手龙凤 寻找真爱”的大型相亲活动在全国首个4A级婚庆主题旅游景区凤岗龙凤山庄影视度假村隆重举行。在活动现场,主办方挂出了相亲人员的基本信息,方便活动参与者了解心仪对象,除此之外,单身男女还可以在现场邀请心仪对象走上舞台,共同参与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加深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在活动的缘分速配环节,相亲人员还勇敢地对心仪对象进行告白。
经过互动游戏和现场表白等环节后,最终有20对单身男女在现场成功牵手,他们不仅获得了进一步交往的机会,还获得了主办方提供的泰国六天五夜游等相关礼品。有机会找到另一半,还有奖品拿,这让参与相亲活动的青年男女开心不已。
“民以食为天”,清明祭祖也不例外。扫墓祭祖,不改繁文缛节,回家烹调美味,不厌精细。千百年来的习俗,就通过烧猪、做鱼丸、采清明茶等活动流传下来。宗族家庭的情感,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凝聚。带着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热热闹闹地过节,清明,并不凄凄惨惨戚戚。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俗语有“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东莞人“挂指”、“拜山”一般都会准备烧猪、酒、饭、拜山包等献给祖先,然而,不同的镇区的食品各有些许出入,例如凤岗有采清茶、品甘甜;东城有糯米煮枫叶,一家分吃;高队杏阃柘鬃嫦鹊取=驳郊榔罚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小孩子会更乖。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古老节日之所以沿袭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累积下来的那份感情,流淌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对先烈、英雄以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唤醒着人们心中与国家、与同胞那份割不断的血脉亲情,也将凝聚起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激情与动力。
虽然东莞土生土长的市民,都会选择在清明节当天祭拜先人,还会去东莞各大公园爬山登高来度过假期,比如旗峰公园、水濂山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松山湖等都是不错的好去处!
清明毕竟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宋代诗人程颢曾作《郊行即事》一诗:“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描写的就是清明美景!
广东其他一些地方清明节的习俗:
1、广州: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2、惠州: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被称为“清明?”,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东莞清明节习俗]
★ 冬至节习俗
★ 各地冬至的习俗
★ 冬至民间有趣习俗
★ 苏州冬至习俗大观
★ 古代的冬至习俗
★ 老苏州冬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