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粤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好人好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粤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
全学期教学内容:《语文必修5》、《传记选读》、《唐宋散文选读》
全学期教学目标:
高二语文新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课程还应该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于《语文必修5》
第一单元综合活动单元,主题是“走近经济”,以活动带动文本的阅读。
教学目标
单元导语:以“走近经济”为平台,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调查报告的.写作、活动成果的展示和评议等形式,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深入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在于组织同学如何展开经济调查,不在于增长经济知识,而在于实践活动中综合性地学习语文,具体表现为①指导学生在活动前如何搜集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②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记录和保存资料;③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整理、归纳材料,作出结论,写成调查报告;在成果展示中如何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对活动成果进行评议。
难点是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特别注意“活动指引”第三“.总结交流”中的.写作要求:由每人先写一篇文章(调查报告、访谈纪要、新闻报道、小/论文),然后“活动小组优化组合各人文章的优点,集体合作,再写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
第二单元为文体单元,学习新闻,主要是学习通讯和消息的.写作;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和“新闻.写作与播报”活动,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习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习新闻.写作。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真、快)和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消息、通讯文体的特点和写法。注意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写作素材,了解新闻.写作语言的特点(客观、准确、精练)。在掌握.写作消息的基础上,把能力迁移到通讯.写作之上。
难点:
注意区分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的不同.写作方法和信息构成。进行新闻.写作
第三单元为文体单元,在比较中学习中外戏剧和当代电影剧本;
教学目标
了解戏剧、电影剧本的文体.写作形式,在阅读中比较、在“粉墨登场乐一回”的改变、表演活动中,进一步了解戏剧、电影的艺术特征,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戏剧、电影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体悟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第四单元为语体单元,学习文言文,主要是学习实用类文言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古文今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会综合运用现代的文体知识去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技巧、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与反思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古文今读》有富有创意的古文教学理念,具体是:
1、运用现代文体知识去领悟文言文的语言艺术,从语言的认知进入艺术的鉴赏,提高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智慧和能力;
2.用现代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评论作者.写作意图;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难点: 1、用现代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评论作者.写作意图;培养在比较基础上进行反思的能力;2、通过文言虚词的练习,培养知识迁移和综合归纳的技能。
关于〈〈唐宋散文选读〉〉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山水游记散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领略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卷
2、体会作者观察大自然的独特视角
3、仔细揣摩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悟作者对社会人生所作的哲理思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唐宋传记散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作品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巧妙插议论和抒情
2、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难点:在理清故事发展线索和情节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和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书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
2、体会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发自内心的真性情。
难点:在了解各篇的.写作背景和时代氛围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双方的思想感情的交流过程和表达方式,品味书信日常话语的独特魅力。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赋和骈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唐宋文赋骈散相宜的结构
2、仔细体味骈文对偶句的韵律美
难点:理解历史景观中思想的突围与灵魂的升华
关于《传记选读》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今朝风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现当代史上这些仁人志士们的独特魅力、坚韧的毅力、聪颖的智慧。
2、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领略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
难点:1、刻画人物,表现时代风采
2、尝试写自转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异域人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异域的这些英雄,尝试走进他们灿烂辉煌的内心世界
2、通过这些英雄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难点:尝试.写作人物评传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古风余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精英们
2、体味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人文精神
难点:尝试.写作人物短论
(粤教版)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材分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君子三戒》(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君子三戒(教案)
教学要点: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二、三、四)
2 正确理解课文有关理想人格的表述,并能结合现实加以评析。
第一课时
内容:通过完成课后有关练习,做到基本上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顺便讲评一下上节课默写的情况,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二学生自渎课文,尝试性地在课本上翻译练习二中的15个例句,时间8分钟,最后要求能译出十个句子,能翻译六个算及格。
(教师巡视,并不断通报“自学作业”的情况,以鼓励为主)
三 教师快速口译课文,并播放课文对译。(10分钟)
四 又让学生再次补译课后练习中的例句,力争能翻译15个(3分钟)
五 教师讲授练习二,同时通过课件展示如下:(8分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注意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不合礼法(与今义近)
子曰:爱人。 爱护他人(今为名词)
子路不对。 不回答(今为不正确)
譬如平地。 使有坑洼的地平整(今同)
子路问成人。 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为什么一定(今同)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其
必闻其政。 代词,代那个国家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语气助词,与“诸”连用,表推测
其不善者恶之。 远指代词,相当于“那些”
及其壮也。 代词,代前文的“君子”
尧舜其犹病诸。 语气助词,表推测,相当“恐怕”
其斯之谓与? 同上,有“大概”之意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与“与”构成“与其”,表选择
如之何其废之?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以不译
(2)以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有“而”的意思
不以其道得之。 “按照”的意思
文之以礼乐。 “用”的意思
亦可以为成人矣 “凭借”的意思
可以托六尺之孤。 与“可”组词,有“能够”的意思
而推以易之 “同”、“跟”的意思
子路行以告。 “把”的意思。
六 学生用作业本完成练习三(5分钟)
七 教师讲解,学生订正,展示课件(5分钟)
思考探究三 把《宪问 十二》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不一定要这样;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第二课时(3月10日)
内容 精读课文,正确理解“君子”的人格及“三戒”“三畏”等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课题上,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 从课题入手,把握课文基本思路,讨论如下:
1 这篇课文共节选《论语》中的六个片段,编者把课题定为“君子三戒”,那么真正写“三戒”是第几个片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选其它几个片断呢?
(明确:写“三戒”的是第五个片断,之所以还选其它片段主要是写“君子”的。)
2 请简要概括各个片断写作要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确:第一个片断写孔子的五种美德,第二片段写,孔子的富贵观,这两个片段实际上是写君子的品格,属于总写;下面四个片断属于分写,先是三四片断,从正面分别写“好人”“成人”的标准要求,再是五六两个片段,从反面分别写“三戒”“三畏”)
讨论后板书如下(课件展示):
三精读第一节,讨论如下:
1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闻知这个国家的政事,按照子贡分析原因是什么?
(明确:就是因为他有温顺、善良、庄敬、节制、谦让的美德?)
2 对于同学问道孔子是自己主动寻求还是诸侯国君主动告知其政的问题,子贡有没有正面回答?他强调孔子不同别人主动寻求闻政的方法究竟是什么?
(明确:子贡其实对此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他的方法也很特别;这种特别的方法就是凭借自己美好的人格魅力把对方吸引过来,告知其政。)
3 对于孔子“闻政”之事,你是赞同子贡的看法吗?为什么?
(明确:我不赞同子贡的看法,首先孔子在政治上是积极的,他周游列国就是要推行自己的所谓“仁政王道”,而当时其他诸侯国却很少买孔子的账,他是在政治上很失意落魄才办学搞教育的。因此子贡这样说,只是为了美化老师,歪曲了历史事实,夸大了所谓“圣人”的人格力量。)
四 精读第二节,讨论如下:
1 从这节可以看出孔子的富贵观有哪两个要义?而后人对哪个要义作了过分的强调?
(明确:这两个要义是,一,追求富贵,摆脱贫贱本身是正当的,二,追求摆脱要选择合理合法的途径。后人对后一个要义过分强调,导致对一个要义的遮蔽忽视,往往逼人伪善。)
2 如果把他这个富贵观概括为一个成语的话,那么这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 这一节写富贵观,重点还在最后一句话里,其意思就是要求君子应该怎样?如果用个后来孟子的话来说,就叫什么?
(明确:就是要求君子坚守仁道,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精读第三节,讨论如下:
1 孔子认为评判“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这个标准就是,一个区域的好人都喜欢,同时一个区域的坏人都讨厌的人,才可以算是“最好人”。)
2 用这个标准去评判“好人”将会怎样?
(明确:不好操作,它前提就是虚拟的,而且因为哪些参评的“好人”和“坏人”往往是被指定的,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普选基础的假民主历史渊源吧。)
六 精读第四节,讨论如下:
1 孔子首先提出的“成人”的要求有几点?用今天的话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有五点,用今天的话表述为:智慧、坚韧、勇敢、多才多艺、有文化底蕴。)
2 后一段似乎更低的要求,是谁提出的?为什么?
(明确:应该仍然是孔子,一方面孔子是很善于因材施教的,他很清楚眼前这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当自己把“成人”的一般要求提出之后,见到学生莫不言语,马上就意识到这样的高标准,显然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及,所以就马上降低要求,作出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表述,这样就很能产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效果;另一方面,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就表现了他想做“成人”的愿望,虽然他性格比较直率,也不至于在老师面前“教训”老师,最多可能提出质疑 “今之成人何必然?”,下面的话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学生说的;再说如果真是这样,作为老师的孔子也应该还有后话啊。)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中的应该怎样理解更恰当?
(明确:教科书上把这句话理解成“早已约定的事不要忘记去做”,这不合事理,应该理解为“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忘记平生承诺之言。”)
七 精读第五六节,讨论如下:
1 “三戒”是哪“三戒”,请用今天的话表述。它对今天的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戒”是,第一,年少时,要戒美色;第二,中年时,要戒争斗;第三,年老时,要戒贪恋。以看来,最后一条对今人有积极作用外,前面两条却还有具体分析。戒美色,如果是说沉溺美色,追求感官满足,这自然要在“戒”之列,但如果把一般的审美纳入其中,并因为审美过程中有激情感性的表现而要“戒”之,我则以为大不可能;戒争斗,如果说这个斗单指那种无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类,当然要力戒之,倘若,把社会的正常有序的竞争也视为这样的“争斗”,那又打错而特错了。)
2 “三畏”是哪“三畏”,请用今天的话表述,它对今人将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三畏”就是,第一,敬畏自然未知世界;第二,敬畏社会地位高的人;第三,敬畏精英贤人的理论学说。除了第一点对今人有警示价值外,后两点都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高贵者未必就能人民利益的代表,而精英者的学说理论未必就是真理。中国人似乎对“天命”反而不敬畏,大概是唯物教育的结果,而对后两者尤其是垄断了社会资源的“权贵”却很敬畏,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缺少创新,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吧。)
八 小结全文,归纳全文主旨和我们自己解读的基本思想;板书:
主旨:阐述了作为君子应具备的情操品格和如何鉴别君子的标准。
解读:联系现实,“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春江花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花了10分钟时间初步感知了这篇杰作。大家对诗歌朗诵者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是很满意,我们班人才济济,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
请大家把昨天要求大家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的作业拿出来,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展示两篇。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
教师小结。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学生齐读诗句。
填空归纳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
(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__月__”来___烘托__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 __拟人_化,“__徘徊__”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_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_。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_落花、流水、残月_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_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_凄苦寂寞_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_沉沉_”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_无限_”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四、拓展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 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
(2) 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
(3) 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触此景生此情。
2、教师评价总结。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五、作业:
1、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任选其一)
2、方法指导:(1)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
(2)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
(3)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六、齐读全诗结束。
七、教学反思:
张若虚的这首诗可谓名家名篇,所以从我本人到学生对这首诗的期待值都非常高,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点变高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如何在保证这首诗的整体意境美的同时,又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成了我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
所以在不破坏诗歌整体美的.前提下,我选择了从三个方面来赏析此诗,情、景、理的交融是这首诗的最大特征,也是即景抒情诗的共同特点,这样由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感知理解作品,由景到理,由理到情,最终理解作者的深层情感。
另外,诗词教学就是学生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过程,所以能够通过此文把以前曾经学习的诗文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理解这些诗文也必定有好处。于是教学以意象为中心把学生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分析这些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总结出这种意象的一般寓意。从实际操作的效果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要求的,也是有利于诗歌教学的。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好。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由于学生课前的作业没有完成的很好,所以对于“景物的再现”的交流进行得不够充分,同学们对于夜景之美的欣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后应加强学生独立欣赏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附:
1、板书
2、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c、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咏物诗四首》教案
执教:袁志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诵、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导学案
教学过程:
※初步感知: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这四首诗并完成导学案上关于《子规》的练习。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
参考:①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②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从这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嘴巴变红)
2.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
参考: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的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
3.小结: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
参考:①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②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③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合作深入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选择以下一首诗进行鉴赏。
(一)《葡萄》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参考: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2. 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诗?并简要说明。
参考:若欲满盘堆马乳(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莫辞添竹引龙须(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
3.本诗所言的“志”是怎样的?
参考: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补充背景知识)
(二)《赏牡丹》
1.芍药、芙蕖、牡丹各有什么特点?主要突出哪个“物”?
参考:芍药:艳丽、妩媚但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缺人情味;牡丹:最美丽。
主要是突出牡丹。
2.本首诗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并分别简要说明其作用?
参考:①烘托手法的运用。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是为了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三)《小松》
1.小松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看待小松的成长?
参考:①长满松针,又直又硬,锐不可挡,具有强大生命力;由小转大、发展变化;成长环境卑微。②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眼光短浅的人,知道小松长大才知道小松也会成才。
2.本诗中应用了哪些技巧?
参考: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2.本诗所言之“志”是怎样的?
参考:该诗通过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补充背景知识)
※小结鉴赏咏物诗的常见步骤和方法。
参考: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③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拓展练习
按咏物诗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分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梅形象分析:
2.梅的内在品格和精神:
3.作者所处环境:
4.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5.作者所言之志:
苏轼词二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教学过程:
一、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我们高一学习过苏轼的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试背);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今天一起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二、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此词写于元丰六年(1083),写得豪放而飘逸,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三、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快哉亭,在黄州。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张偓佺,即张梦得。
⑵湿青红,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泽鲜明。
⑶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按:“山色”句本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⑷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江水广阔,明净如镜,倒映出两岸碧绿的山峰。
⑸一叶白头翁: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舟上船夫。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⑹未解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谓天籁”乃发于自然的声响,此借指风。
⑺刚道:硬说,偏说。
⑻一点浩然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气”,指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⑼千里快哉风:《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3、整体感知
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解读:展现出落日时分,水天相接,苍茫阔远的景致。
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景色壮而美。
原文: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解读:再折回写新亭初建,本是张梦得建亭,苏轼游赏,这里却反客为主,谓“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
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关系,说我自己知道你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这座亭台。亭台的窗户涂抹上青红油漆,色彩犹新。
原文: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解读:下面不再正面描写快哉亭风光,而是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见,以迷濛虚景侧面映衬当前的实景,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胜景联系在一起,扩阔了词的时间、空间。
通过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
原文: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解读:下片又回到眼前,这三句为静景,写江水之澄静。
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原文: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解读:与前文恰成对比,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
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原文: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解读:此五句,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
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将作品的题旨进一步点明和深化。
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四、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朗诵全词,讨论、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窗户湿青红”
②“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③“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提示:①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极言油漆之新,色泽鲜明。②“没”形象地写出孤鸿在“江南烟雨”中渐飞渐远,若隐若现的景象,表现了一种遥远迷蒙,开阔旷达的意境。③“掀舞”表现了“白头翁”驾着一叶扁舟在“忽然浪起”,波浪翻滚的江面上随波出没,无畏无惧的形象,隐有自喻之意,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
2.学生各自解读,交流心得。
1整首词以“快哉风”作结,那么词的开头有无写到风?何以见得?
(明确:有。从那个“卷”字可以看出。)
2上片第三句中说“认得”了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的深意,那么这个深意就是什么?
(明确:所谓“山色有无中”的深意就是说,最美的风景其实就是在或有或无之中,也就说,对于自己人生境遇要善于变换角度去体悟,懂得祸兮福兮的道理,不要太在意一时一处的得失。)
3下片那句写白头鱼翁驾一叶小舟出没浪涛之中的形象,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
(明确:应该说是虚写,这写的是想象之景,而且这个鱼翁的形象正是词人自己从容应对社会风浪的象征。)
4词人认为宋玉把风分为雌雄是不懂庄生的天籁之妙,那么词人所谓的天籁之妙是什么呢?
(明确:此人认为庄子所谓的天籁之庙就是在于它不会因为人社会身分而有不同的差等,只要你心中真正充满浩然正气,那么无论你是帝王还是庶民都能享受到这风给人带来的爽快。)
五、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山色有无中”语出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苏轼词中此语借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欧词全文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山色有无中”又是王维《汉江临泛》中的原句,全诗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色有无中”表现的是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情态。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用了什么的典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浩然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快哉风”语出宋玉《风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雌风”之别。
3、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的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
答:从词中可以看出词人身处逆境而能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如词的上片写景突出实景的“空”和虚景的“没”,接着又说“认得”的“山色有无中”,这便表现出词人那种超然物外的道家的世界观。下片在写出一片明净的美景之后,紧接着就来一个惊心动魄的特写,把鱼翁掀舞浪涛的从容表现格外生动;而这鱼翁的形象中正蕴含着自己无惧政治风浪的精神。最后通过对“风”的议论,表明之所以能够如此在逆境中泰然处之,就因为自己满怀着浩然正气。
六、教师归纳总结:全词大开大合,有静有动,有眼前实景,有回忆虚境,有形象的描绘,又有精彩的议论,行文酣畅淋漓,正如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写景中人,用生出无限情思。”
1、全篇贯注着超旷达观的博大襟怀。作者贬官黄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沉重政治打击,理想遭遇严重挫折,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压抑的。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过于耿耿于怀。但是他并不是放弃了人生理想的追求,并不是盲目乐观。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虚实结合,通过联想、对比、议论来写眼前景。例如,用记忆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联想,来描写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风赋》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进行对比议论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2.把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写景文字,要求能表现此人的豁达胸怀。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3.谈谈你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侍(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操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二、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定**》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2、注意词前的小序
三、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整体感知
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读: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原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解读:“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原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读: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原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解读: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原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再说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
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
退隐。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
4、背诵课文。
四、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4.“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6.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1)阳光总在风雨后;(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明确:(1)“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五、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莫听”句是祈使,那么它是针对什么人说的?意味着对什么的否定?
(明确:是针对“序”所交代的那些在雨中表现狼狈的“同行”,意味着对他们那种面对风雨极力逃避态度的否定。)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有哪两层双关意?
(明确:这“烟雨”既是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又指词人已经遭受或还将遭受的各种社会挫折。)
3、“春风”本来是暖意的,可词人为什么要用表示微寒的“料峭”来形容,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世界观?“酒醒”二字又有什么意味?
(明确:之所以这样形容就是因为事实上,早春毕竟还有寒潮的袭击;这也反映了词人把世界看成是多面的世界观。“酒醒”既意味着词人先前也有过借酒浇愁的行为,同时一个“醒”字又表现了词人对这种行为的否定。)
4、“萧瑟处”即指“风吹雨打”的地方,既然说此时“无风雨”,为什么又要说“也无晴”呢?
(明确:这正反映了词人多元的世界观,反映他对非雨即晴那种二元世界观的否定,在词人看来,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一种常态的风景,也就是最好的风景,正所谓“山色有无中”。)
5、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6、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定**》,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答:《定**》通过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揭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世界是多变的,生命有不测的,生活的道路崎岖曲折而沿途风景又多姿多彩的;因此,不应被一时一地的境况左右自己,逃避,远不如“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更能获得人生的快意。
六、教师归纳总结: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3、本课两首词都是属于豪放词。请联系这些作品,并参阅本单元导语《漫步宋词》谈谈豪放词的主要特点。
答:与婉约词相比,豪放词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取景成象,与婉约派多近小细腻相比,豪放派多远大壮阔。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这画面比那“执手相看泪眼”壮阔多了。第二感情格调,婉约派多注重个人男女,相恋相思,追求爱情生活;豪放派多关注社会国家,忧国忧民,实现政治抱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豁达豪放的格调自然要比那“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怨,暗暗生天际”高昂多了。第三遣词造句,婉约派多用缠绵悱恻的词语,柔肠寸断,豪放派多用饱满有力的词语,气势磅礴。如“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这“掀舞”二字要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悔”“消”显得更有力度得多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附:教学反思
《共同的秘密》
教学要求:
1 自主学会字词,能理解本文“一技之长”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有12的句子,感受句子的深刻含义。
3 能发挥想像,写一段队长对矿工们讲的话。
4认识矿工们长期帮助受难工友的家属又严守秘密的高尚品格,感受人间的真情和温暖。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老师要写(板书:秘密)同学们跟写,你们知道秘密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2、出示课题:《37共同的秘密》“共同”加重。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4、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哪些人共同的秘密?共同的秘密是什么?这个秘密被揭穿了吗?为什么这个秘密要大家共同遵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提得很好!那么课文围绕共同的秘密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快速读读课文。
出示填空:为了 帮助矿工妻子维持生计 。12个矿工约定 每天去她的馄饨摊吃一碗馄饨 ,并且这个约定一直坚持了十几年。板书(12个矿工——约定)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现在你们知道了,这共同的秘密是什么呢?齐读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课文1、2小节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个约定呢?
出示(引读):课文的1、2小节
(1)理解“闭塞”、“一技之长”
(2)得知这一情况的矿工队长会怎么想呢?他会对矿工们说些什么?
想象说话:矿工队长想: 于是,他跟12个矿工说:“
。”矿工们听了队长的提议后,都同意了。
(3)师小结过渡
2、师: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来遵守彼此间的约定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学习课文的3——8小节。
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8小节,用浪线将他们遵守约定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2)圈出关键词语,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随机)
预设:
(1)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
通过关键词语“一下”“第一天”“12个人”体会12个矿工都信守了约定,如期到来。
指导朗读,
(2)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通过关键词句“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体会矿工信守承诺,没有一个人失约。
抓“从不间断、风霜雨雪”体会到矿工们一直坚持着。(板书)风霜雨雪 从不间断)
你们试试你觉得怎么读,指导朗读
师引读第4节
理解“矿工们为什么始终不和至亲的妻子说出这个秘密”。
生交流
师小结:矿工们以工友家属可接受的方式帮助她,他们的付出不求回报,也不愿让接受帮助的人知道他们的帮助,维护了受帮助人的尊严,也体现了工友间朴素的兄弟情谊。
学习第5节:
出示第5小节
A 随机点评学生朗读,抓“弥留之际”理解
B 学生质疑、交流
C师小结、引读队长对妻子所说的话
(3)出示: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通过关键词语“不变、时光变化”体会矿工们一直在坚守着约定。
师小结:是啊,不断变幻的是——时间,不变的是——12个人的这份善良心。板书:(世间变幻 爱心不变)
指导朗读
(4)出示: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
师:为什么有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情况?女人代替了男人又是怎么回事?
请展开想象,说一说。
出示:老矿工要退休了,他对儿子说:“ 。”于是,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一位矿工累倒了,他对妻子说:“ 。”于是,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人。
师指导体会这个秘密早已成了12个家庭的秘密
师:这个共同的秘密还仅仅是12个矿工的吗?这个秘密仅仅是每天去吃一碗馄饨吗?交流
师小结:正是有了十二个矿工12颗无私支援遇难矿友的高尚的心灵,才有了爱心的接力传承,才有了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指导朗读
(5)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师引读理解矿工们长时间坚守约定帮助遇难矿工的妻子。
(6)师:看着这几句话,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7)再次串读5句话,思考“12”代表的意义、
生交流,随机板书:真情、温暖、善良……
4、学习第7节
师:遇难矿工的妻子面对他们的倾力帮助,她又是怎样做的?
①朗读体会第7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师小结 板书:(画爱心)
四、总结全文
1、师小结(放音乐):这份共同的秘密是一种无私的援助,它源于人世间最无私的爱。这爱,支起了她简陋的馄饨摊;这爱,重新点燃了她俩生活的希望;这爱,在人们的手中接力传承;这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爱,茹星星点火,从人们心底升起,深深引起了我们每个人的思索……让这个感人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2、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音乐高潮)
★ 三下语文教材分析